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問一世界的讀后感1200字篇一
生命有無數的可能性,你的夢想還在沉睡,為什么不把它喚醒?...世界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比進入他人世界更重要的,是打開你自己的世界。
楊瀾親自講述她聚光燈下的臺前幕后,真實呈現她的“陽光二十載”:與電視偶然結緣、離開央視、出國留學、創辦陽光衛視、《楊瀾訪談錄》、申奧形象大使……楊瀾對自己20年媒體人生的審視與展望:以提問為生的她,對“贏”有了新的感悟;對“女性”有了理性的界定;對“問”有了執著的回歸。在事業上,楊瀾是資深媒體人,具有極強的社會影響力;在家庭中,楊瀾是幸福的太太,有著兩個可愛的孩子,是什么讓她在人生的每個角色里轉換自如,讓她在事業與家庭之間游刃有余?——楊瀾將親口告訴你她幸福人生的絕對秘密。21世紀的人才是那種善于進行復雜溝通和交流的人。”“每個人過了青春期之后都處于下滑狀態,你能做的只是減緩下滑的速度而已。”這本書讓看到被楊瀾采訪的多位名人的剪影,而更讓我體會的是:善于捕捉每個人身上的特點,并由此打開話匣,分析事件結合其人物的經歷和背景,挖掘其身上的閃光點,用文措詞反復推敲、斟酌,把最能吸引人,最能立體展現的內容呈現出來。這點不僅可用于與人交流,也可用在寫文章,識人等各方面。從這本書中我體會到楊的睿智、大氣,更讓我看到一種認真、堅持、內心強大、態度平、處事豁達的能量。不愧是我的榜樣、偶像,希望下回夢到她,不會無語以對,自慚形穢,很想問問她:“您的偶想是誰?什么促使你對工作如此堅持和熱情?大氣、平和可以練就嗎?
這是非大智慧和大勇氣所不能達到的,而楊瀾這個奇女子做到了,想來上天一定是有冥冥的安排,有些人來到這個世上注定需承擔推動社會發展的大任。和十年前她的《憑海凌風》中帶有少年狂傲的文字相比,十年后的《一問一世界》的整個語境平和大氣了很多,雖有不同的小故事及穿插的感悟組成,但前后的銜接如此巧妙,足以讓人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她的心路歷程和成長艱辛。看完后除了敬佩,還帶有一絲羨慕,原來能做自己,能為自己的理想做事是一件那么痛并快樂著的事。她個人的信仰,她所帶領團隊的共同理想,《楊瀾訪談錄》所有人員的敬職敬業,他們真的可以在楊瀾為主心骨的“繩索”中擰在一起,不問名利,不問得失,不問職級地為共同的目標努力,如大家庭般齊心協力,眾志成城,純粹地為了一個節目而工作和奉獻。
合上書的瞬間,竟有一絲失落,像送走了一位老朋友,又像離開了一個大家庭。突然有一種想加入他們的沖動,能有自己的理想,并且能和與自己有共同理想的人們一起工作,那真的像談戀愛般的工作了,夫復何求?我生活的現實似乎離他們很遠,很想追逐他們,卻又遙不可及,頓然有一種無所依靠,沒有思想,只是為了生活而工作的行尸走肉之感。也許他們的人生才有意義,而我的只是蒼白和無奈的不快樂。
后轉念一想,書中曾語:成功的道路有很多條,最重要的是發現自己還在路上。楊瀾寫這本書的初衷并不是想讓我們成為像她采訪的人,或者她自己那么成功才算有意義,也不是想讓我們都加入她的團隊才算真正的工作,她應該是想傳遞一種精神,這種精神正能鼓舞形形色色的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雖有崎嶇,雖不完美,但每天都知道自己所做的是為了什么。 誠然,人生沒有到達楊瀾的高度,沒有加入這樣的團隊,確實有遺憾,但有時遺憾就如同遠方的曙光,代表著希望和方向,指引著人們在正確的道路上前行,腳下或許滿是泥濘,但身體卻在無限接近。
幾乎是一氣呵成地看完了楊瀾的《一問一世界》,與其說是一本名人傳記,我更愿意把他看做一本心靈讀本。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浮躁社會,如果覺得賺錢養家是一件很難,很辛苦的事情,那么錯了,這個世界上比賺錢更辛苦更難的是堅持自己的理想,不論遇到什么風雨,都不放棄,并且能和現實社會相融合,達到理想與現實的平衡。楊瀾在這本書中開宗明義地寫道,我們生活在一個渴望成功的時代,我也想成功,我也想證明自己。我跑遍了世界各地去尋找那些成功的人,然后去問他們有沒有成功的秘訣。漸漸地,我對成功有了質疑。到底什么算是成功?更成功又怎樣?我們的社會是不是患了“成功綜合征” ?為了“成功” ,我們常常忘記自己的初衷和內心真正的渴望。為了“成功”,我們忽略了路邊的風景,忽略了身邊的人。我們能不能停下腳步,給他們一個微笑,給他們一個擁抱?楊瀾說,我曾接到一個短信:真正的成功,不是賺了多少錢或者做了多高的官,而是有一天你除去這一切的時候,還有人愿意在你身邊對你微笑。
一問一世界的讀后感1200字篇二
知道楊瀾是有一次在電視上看到她的主持,她高雅的氣質,俊美的外形吸引了我,后來經朋友推薦我借來她和朱兵共同撰寫的《一問一世界》來看,看完之后,讓我更加讓我更加欣賞和喜歡上了她,因為她是一位博學多才,滿腹內涵的女子。
這本書的封面是穿著白色禮服的楊瀾,她手拿話筒,低頭沉思,靜靜的眼神,飄逸的衣襟,給人一種很有內涵的美。再看封底,楊瀾身穿一襲黑色長裙,身段高挑,眼瞼低垂,旁邊有幾行小字:“一沙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再渺小的個體也能折射出宇宙的大義。作為一個以提問為生的人,我祈望以一個個問題打開一個個世界,它可能是地理的,可能是行業的,可能是心靈的……”如此精致的女人,讓你不覺如饑似渴的開始閱讀。
在這本書中,楊瀾告訴了我們她從1990年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和歲月流轉;她與基辛格、克林頓、布萊爾、老布什、李光耀、韋爾奇等高端人物的交往秘籍。她如何在人生每個節點自由瀟灑地轉換;她對“贏”的重新理解和體悟;她的20年非常媒體生涯;她眼中的傳媒江湖。個人命運與時代演進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楊瀾和這個時代的真相。
楊瀾確實是一位傳奇女士,她是一位融合了東西方知性美的女性,她用她的人文觀看待世界,發掘人性的真善美。我之所以欽佩她,不是因為她華麗的成功,而是因為她一路走來,面對人生的態度,還有應對各種問題的靈活應變,在適當的時候懂得選擇。她所獲得的一切不是靠運氣,而是她朝著堅定目標,不懈地努力獲得的。
作為訪談節目的主持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不斷地提問。但是提問難免會問及令對方尷尬的問題,比如說,她采訪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前,導演和制片人都說,楊小姐你一定要問問他萊溫斯基的事情。楊瀾感到這讓她有些為難,即使是一位離任的總統也應得到尊重,怎么去問人家這種難堪的問題?為了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楊瀾做足了功課。
看完這本書我也深受啟發。首先要舍得放棄。楊瀾在自己人生的十字路口經歷了兩次重大的選擇。一是1994年她選擇放棄紅極一時的《正大綜藝》,赴各路比亞大學過級和公共事務學院主修國際傳媒。第二次是身在美國的楊瀾沒有被各大著名企業的盛情邀請和豐厚的待遇所吸引,依然決定回國從零開始創業。她用經歷告訴我,有時放棄眼前的華麗,選擇對的方向會有更好的結果。
其次我們要想成功,必須要做好各種各樣的準備。一個好的主持人要做到無論面對何時、何地、何人都要有話題,有問題。而簡單的問題,好過復雜的問題。這些問題又要引起大家的興趣。要提出共鳴的問題就必須得事先準備。有時候在訪談中難免會問及令對方尷尬的問題,楊瀾說這時誠意很重要。要讓對方知道你并非刻意為難,而是更關心事實的真相,這樣對方才不會拂袖而去。功課非常重要,這樣不會讓對方覺得對牛彈琴,當然,采訪工作必須要隨機應變,靈活以對。
《一問一世界》非常值得我們去看,它不僅講述了很多楊瀾訪談的經驗,其中有其他名人激勵青年們的肺腑之言,及在訪談中隨機應變的方法,這些都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深深感悟體會。
最后,楊瀾精彩語錄與大家一起分享:
1、當一個人決定離開床的舒適,去石頭上睡覺時,他就已經擺脫了某種惰性,而帶來許多種可能。有一天,頑石上也會留下他的溫度。
2、生命有無數的可能性,你的夢想還在沉睡。為什么不把它喚醒?
3、我欣賞一種觀點:判斷一份感情品質的最好方法,就是看情感中的兩個人,是否都有機會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