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英語演講拖延癥篇一
太陽光暖洋洋地從窗口射進來,溫柔地灑在每個人的臉上,窗外的城市已經又開始了新一天的日程,街上各式各樣的人們都匆忙地奔波著,早餐店的門口早已坐滿了焦急等待吃早餐的顧客,包子的香氣從蒸籠中飛出,融入了早晨清新的空氣中。
而與此同時,我依舊縮在被窩中,無論媽媽如何喊叫,就是不肯探出頭來,“五分鐘,再睡五分鐘啦!”我懶洋洋地應付著媽媽,“不行!7點半了,你看你們班的班長6點就起床讀書、背英語單詞了!”“好,我起……”我極不情愿且迷迷糊糊地穿衣服,慢吞吞地洗臉刷牙,心想:反正今天運動會,晚去一會又不會被發現。我這拖延癥,早已深入我體內,無藥可救了,正因為如此,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比別人慢一步,而且顯得慌慌張張。
運動會結束了,我們班在全年級中墊底了,聽到這個消息,所有人目光都落到了我身上,我低下頭,無地自容,連班主任也來找我談話,語重心長對我說:“你要注意你自身的錯誤啊。”我的心理防線突然崩潰了,“嗯,張老師,我知道我錯了,我一定改!”我的眼淚不由自主地掉下來,我真是恨我自己呀,我恨自己的“懶”,恨自己的拖延癥。
從那刻起,我開始努力地過好每一天,剛剛開始努力時,確實十分痛苦,早早起床時,痛徹心扉,改掉自己的毛病時,十分難過,不情不愿,而當我慢慢適應時,不知從何時開始,我愛上了這種努力而又認真的生活態度。我第一次覺得,自己是班級的一員,我也要追上他們的腳步,我要與他們一起奮斗!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你一定會感謝并愛上那個努力奮斗、拼搏的自己!
英語演講拖延癥篇二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現代社會中非常常見的一種“絕癥”——拖延癥。
拖延
是指自我調節失敗,在能夠預料后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后推遲的一種行為。
相信大家在平時生活中都有這樣的體驗:下周要月考,英語單詞還沒有背熟,但還是不能翻開英語書好好地背單詞,總想著“還有一個禮拜”、早著呢;或者語文要看的古文字詞義還沒記牢,明明手上沒有什么事,寧可翻開小說看幾眼,或者拿起手機玩一會兒游戲,都不愿意翻開課本。總要拖到最后幾天、甚至最后一天才翻開書,嘴里念叨著“來不及了來不及了”、一邊后悔為什么沒有提前復習。這樣臨時抱佛腳、很有可能被佛一腳踢開。考試結束之后,痛定思痛、下定決心,下次考試一定要好好復習;然后呢?然后下一次還是被拖延癥扯斷了后腿。如此循環、周而復始。
對于這樣的事我深有體會。就比如這次演講,在半個月前我就開始想講什么,但是總想著這周是男生講,有一個周末的時間來準備,沒有關系;或者就算這周是女生講,但是輪不到我,還有時間。就這樣一直拖拖拖,直到昨天我才決定,用自己血淋淋的教訓,作為今天演講的話題。
我們都知道拖延癥有多么嚴重的后果,那有什么解決的方法呢?一位心理學家尼爾·菲奧里有一本書叫《戰勝拖拉》,書中提到這樣一個方法,叫“逆向日程表”法。簡單來說,就是從最終完成任務的那個日期算起,往前推,到哪一天該完成哪一階段,一直逆推到當下。這樣就不會沒有緊迫感;同樣,一個巨大的任務被分割成小部分,看起來也會輕松一些、人的畏難心理也會減輕。
還有一種方法被叫做“番茄工作法”,這個方法來源于一個番茄計時器,這個計時器每30分鐘會報一次時。實驗者在這30分鐘內分配休息和工作的時間,每30分鐘被稱為一個“番茄時間”。經過很多次實驗后,人們發現,25分鐘工作和5分鐘休息是比較合理、容易被人接受的;也可以讓人專心工作、不被誘惑分散注意力。
那到現在,我的演講也基本結束了。希望可以給大家、同樣也是給自己一些克服拖延癥的好的建議;也希望下次輪到我演講時,別再準備得如此倉促。謝謝。
英語演講拖延癥篇三
我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那就是世界上最苦的水果是什么?答案是“當初如果”。雖然這只是一個腦筋急轉彎,但這是一個大家都感同身受的問題,因為幾乎每個人都不同程度患有一種病,叫做拖延癥。拖延癥的定義自然不用多說,大家患病那么久,應該接觸過各種不同的病發癥狀。
但是也不要因為拖延癥而對生活失去信心,因為每個人都是在有選擇地拖延。比如你會在一個無聊的會議上遲到,卻不會在跟男神女神的約會上遲到;對于你不想做的事情,你有排山倒海的理由拖延它,事關重要的事情,刻意創造困難你也在所不辭。還有的時候一件事情拖著拖著,我們就干脆不做了。其實這也不錯,你能夠通過它,來區別事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自己本身是一個拖延癥十分嚴重的人。我相信班里有很多同學都和我有著相同的困擾。一到放假的時候,之前明明做好了許多的計劃,計劃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在這個時間段做什么,我要幾點起床之類的雜事。可一到實行的時候,就變成了:現在才幾點幾點,我還可以再多睡一會。今天是放假第一天,要不就給自己放松一天吧。這個時間段應該用來休息啊,還是待會再做吧。這樣的情況下,結果往往是,哪怕坐在地上發呆一整天,也不愿意去執行原本的計劃。
在表面上看來,拖延的時候我們完全沒有做和任務相關的事情,我們刷朋友圈吃零食聊天,忙里偷閑中,潛意識里必定會不時地想起還沒完成的事情,這種焦慮感會讓我們慢慢開始計劃起來,哪怕只是不靠譜的一些設想,也是行動前的蓄力過程,至少在你開始做的時候不會毫無頭緒。
更令人開心的是,拖延有時候會帶來價值。
而且,拖延還能帶來創造力!很多作家會常常拖了一周沒有寫稿,卻在最后期限突然引發頭腦風暴或是靈感爆棚。廣告圈里面也有句話說,牛逼的創意,都在最后一秒出現的。
聽到這里,大家大概已經開始原諒自己的拖延癥了,那么,我只能說你們真的是資深拖延癥愛好者。如果沒有強大的頭腦風暴和整理信息的能力,那還是著手開始治療吧。
畢竟很多人都愛說,當初如果早點準備,我一定能做的更好。其實你已經盡了你所有的努力,你耗費了大量精力在逃避和焦慮上面,也花費了大量精力在截止前不久的行動力爆棚。無論怎樣,是你自己選擇,要現在的結果。
有些人覺得,我沒有拖延癥啊,我一直都在做和工作相關的事情,這類人有一種情況也很可怕。他會先花十分鐘挑一支最想用的筆,然后思考寫在哪個位置比較好看,最后慢慢地把一天的計劃列出清單,結果根本沒有按清單去做,這種看似強迫癥的行為就是標準的花式拖延時間。
拖延癥是害怕完成一件事,是不知道什么時候該結束一件事,是不知道如何完成這件事。其實根本不需要考慮太多,我們熟知的電影《阿甘正傳》中,阿甘看到一個目標就走過去了,別人卻是看見目標先訂一個作戰計劃,然后匍匐前進,往左閃,往右躲,再弄個掩體折騰了半天最后哪兒也沒到達。對于拖延癥來說,最糟糕的,是在拖延的時候,憧憬忙碌的狀態,在忙碌的時候,去悔恨當初自己的拖延。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皮爾斯·斯蒂爾教授曾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拖延公式”是否拖延,其實本質上來講,就是你愿意付出的代價,和你的獲得之間,你做一個選擇。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英語演講拖延癥篇四
大家上午好!
我來自高二文班,擁有一個很大氣的名字:xxx,所以我決心競選社長一職。對此,我有足夠的自信。
其次,過兩年的《大校園》學生記者,迄今仍被多家刊物聘為記者和會員,有一定的采訪、辦刊經驗,如競選順利,我將是輕車熟路,較之別人更容易進入社長的角色。
再次,我和全國各地的一些校園刊物、文學社團都有固定聯系。我將充分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擴大我社影響,提高我社知名度。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我的,我的熱忱。兩年的創作實踐,無論是學習,還是做人處事,都使我成熟了許多。其間經歷的挫折和打擊,反而更堅定了我對文學的熱愛。我在《書劍如夢》一文中曾這樣寫道:“今生,無論何時何地,注定要以筆為劍,做著行俠仗義、笑傲紅塵的迷夢。”這,是我一生不滅的追求!
在這充滿競爭、漫溢青春朝氣的大舞臺,機會大家均等,但能力各有千秋,闡述的理由也各有特色。對于文學社具體工作的開展,我有一份詳細的計劃,在此我不想過多累述,因為這只是寫在紙上、說在口上的。如果我競選社長成功,我將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工作,團結文學社全體成員和全校師生一道為我校的精神文明建設增光添彩。到那時,奉獻給大家的必定是活生生、沉甸甸的美好現實。
滾燙的宣言高高升作獵獵風帆,搏擊風浪的自信飛揚在宏闊的藍天下,我們是一隊年輕的船,遠航,拒絕岸!
謝謝大家!
英語演講拖延癥篇五
開場:同學們好,老師好。相信絕大多數同學都聽說過這樣一個新名詞——拖延癥。顧名思義,所謂拖延癥,就是指事事都會無意識的拖延。也許本來做好了詳細的計劃,一到實行的時候,就想著,再等一會,等一小會。等著等著,這件事就那么過去了。
曾經有一位叫做錢鶴灘的學者寫過這樣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從某一方面來看,拖延癥無疑壓制了一個人的執行力。本來無關緊要的事,日積月累下來就做不完了。說到這里,我想做個小調查。各位同學認為自己有拖延癥的,請舉一下手。(——)那請問,這些舉手的同學,你們是否認為拖延癥阻礙了你們的計劃,壓制了你們的執行力。(——)
其實,根據調查發現。拖延癥大多來自一定的時間限制。假如一件不大不小的事,給你10天去完成,幾乎絕大多數人都會無意識選擇拖延,因為大家都認為,這件事既然無足輕重,一定很容易就辦到,等期限快到的時候再去做也不遲。結果到了第八天,第九天甚至第十天你才去做這件事,本來慢慢做可以非常漂亮并且輕松的完成任務,卻因為拖沓導致任務完成倉促,虎頭蛇尾。甚至需要外力的幫助去草草解決。
我自己本身是一個拖延癥十分嚴重的人。我相信班里有很多同學都和我有著相同的困擾。一到放假的時候,之前明明做好了許多的計劃,計劃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在這個時間段做什么,我要幾點起床之類的雜事。可一到實行的時候,就變成了:現在才幾點幾點,我還可以再多睡一會。今天是放假第一天,要不就給自己放松一天吧。這個時間段應該用來休息啊,還是待會再做吧。這樣的情況下,結果往往是,哪怕坐在地上發呆一整天,也不愿意去執行原本的計劃。更多的情況是,假如今晚數理化政史地六科作業,肯定有一部分同學這么想:政史地可以直接抄答案,我先寫這些吧,數理化我要留著好好做。可實際的情景是,我抄完了政史地作業,看向鐘的時候發現,啊,都這么晚了,算了,數理化明天再做吧。到了第二天早上,原本計劃好哪怕作業不交也要認真寫完,可實際上,在倉促的交作業熱潮中,不聽話的手還是伸向了答案,抄完之后,陷入了深深地自我譴責中。
所以,綜上所述,拖延癥帶來的負面作用更多的表現在給自己帶來壓力,負罪感,效率低下,還有人們對你不能完成任務的不良評價。而且,在這樣的負面作用下,往往會產生惡性循環,導致進一步的拖延行為。
通常情況下,人做選擇依循兩個原則:或者是追求快樂,或者是逃避痛苦。你覺得上學無趣,所以會遲到,但是你跟喜歡的人約會就不遲到;老師來檢查,你就不會遲到,老師一不來,你就昨天晚上忘了訂鬧鈴,或者鬧鐘沒有響。對于你不想做的事情,你有排山倒海的理由拖延它;對于你事關重大的事情,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你也在所不辭。
當然,有時拖延癥也有積極地一面。一件事情拖著拖著,我們干脆就不做了。這也是拖延癥的價值:通過它,來區別事情的重要性。我常常覺得,有的時候我們是自動選擇了“拖延”這樣一個方式,以來激活自己的創造力。我現在就制定好復習計劃,可實際上,我到了考試前一天才開始背書。但往往這種抱佛腳的行為卻出奇的有效,所以我認為,我不怎么努力不怎么拼命也可以做的和那些努力的人差不多。雖然知道這種想法不正確,我的知識也沒有努力的人鞏固,可我還是忠于這種想法,這就是拖延癥。
對于拖延癥來說,最糟糕的,是在拖延的時候,憧憬忙碌的狀態,在忙碌的時候,去悔恨當初自己的拖延。
u=ev/id 戰拖=信心*價值/沖動*回報延遲
是否拖延,其實本質上來講,就是你愿意付出的代價,和你的獲得之間,你做一個選擇。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英語演講拖延癥篇六
大家好!
我今天演講的主題是——講文明懂禮儀。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素來是一個溫文爾雅,落落大方,見義勇為,謙恭禮讓的文明禮儀之邦。華夏兒女的舉手投足、音容笑貌,無不體現一個人的氣質與素養。文明禮儀是我們學習、生活的根基,是我們健康成長的臂膀。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說的就是教師首先要教育學生做一個真誠的人,學生也應該首先學做人,學做文明,懂禮儀之人。
講到文明,有人會問:“文明是什么?”其實文明很簡單,它是路上相遇時的微笑,是你有困難時同學的熱情幫助,是平時與人相處時的親切,是見到親人時的一句真誠的問候,是不小心撞到對方時的一聲“對不起”,是自覺將垃圾放入垃圾箱的舉手之勞……文明是一種品質,文明是一種修養,文明是一種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廣泛推崇的行為。還記得電視臺的一個嗎?一位青年早晨起來跑步鍛煉身體,在這途中,一群小男孩正在踢足球,球踢得非常高,眼看就要砸到一位推著嬰兒車的婦女,青年看到了,急忙用頭頂了回去;兩個女孩正高興的玩著羽毛球,但羽毛球不小心打到了樹上,青年看見了,幫小女孩拿下了羽毛球;一位老伯正騎著一輛沉重的三輪車在橋上艱難地上坡,馬上就要溜下去了,青年看見了,立刻幫老伯推了一把……到最后還告訴我們文明就在你身邊。是啊!要做到文明,并不是一定要做出讓人贊賞的偉事,而是要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說到就要做到,我們不做“說話的巨人,行動的矮人”!
說到禮儀,人們都家喻戶曉,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講究禮儀的國家,那么,“禮儀”是什么呢?禮,是表示尊重的意思;儀,是人的容貌以及舉止。整個來說,“禮儀”就是尊敬人的一種行為規范,是對他人的一種尊敬與理解。21世紀,禮儀已經等于我們的第二張臉。就算你長得再漂亮,穿得再好,如果你的言行舉止粗魯,沒有半點禮儀的話,那么你還是會遭人討厭,你的形象會非常失敗。其實笑也是一種禮儀。在經濟家的眼里,笑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在美術家的眼里,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色彩;而在我的眼里,笑是柔和的和平武器,笑是自信心的表現,笑是溝通人與人心靈之間的紐帶,笑是鼓勵的,笑是溫馨的。你可以哈哈大笑,可以微微一笑,可以嫣然一笑,還可以仰天大笑。因為笑,是位魔術師,也是禮儀的象征!
同學們,革陋習,講文明,不是一時的風采,而應是長久的風景。紅旗飄飄,迎風展,文明禮儀記心間;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自古英雄出少年!革命事業我接班!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做一個講文明,懂禮儀的人,共同推動和諧社會建設!
謝謝!
英語演講拖延癥篇七
今天,我想和大家來說一說在現代社會中,十分普遍的一種“絕癥”——拖延癥。
拖延癥是指自我調節失敗,在能夠預料后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后推遲的一種行為。
相信大家在平時生活中都有這樣的體驗:下周要月考,英語單詞還沒有背熟,但還是不能翻開英語書好好地背單詞,總想著“還有一個禮拜”、早著呢;或者語文要看的古文字詞義還沒記牢,明明手上沒有什么事,寧可翻開小說看幾眼,或者拿起手機玩一會兒游戲,都不愿意翻開課本。總要拖到最后幾天、甚至最后一天才翻開書,嘴里念叨著“來不及了來不及了”、一邊后悔為什么沒有提前復習。這樣臨時抱佛腳、很有可能被佛一腳踢開。考試結束之后,痛定思痛、下定決心,下次考試一定要好好復習;然后呢?然后下一次還是被拖延癥扯斷了后腿。如此循環、周而復始。
對于這樣的事我深有體會。就比如這次演講,在半個月前我就開始想講什么,但是總想著這周是男生講,有一個周末的時間來準備,沒有關系;或者就算這周是女生講,但是輪不到我,還有時間。就這樣一直拖拖拖,直到昨天我才決定,用自己血淋淋的教訓,作為今天演講的話題。
我們都知道拖延癥有多么嚴重的后果,那有什么解決的方法呢?一位心理學家尼爾·菲奧里有一本書叫《戰勝拖拉》,書中提到這樣一個方法,叫“逆向日程表”法。簡單來說,就是從最終完成任務的那個日期算起,往前推,到哪一天該完成哪一階段,一直逆推到當下。這樣就不會沒有緊迫感;同樣,一個巨大的任務被分割成小部分,看起來也會輕松一些、人的畏難心理也會減輕。
還有一種方法被叫做“番茄工作法”,這個方法來源于一個番茄計時器,這個計時器每30分鐘會報一次時。實驗者在這30分鐘內分配休息和工作的時間,每30分鐘被稱為一個“番茄時間”。經過很多次實驗后,人們發現,25分鐘工作和5分鐘休息是比較合理、容易被人接受的;也可以讓人專心工作、不被誘惑分散注意力。
那到現在,我的演講也基本結束了。希望可以給大家、同樣也是給自己一些克服拖延癥的好的建議;也希望下次輪到我演講時,別再準備得如此倉促。謝謝。
英語演講拖延癥篇八
我想,每位同學在初中甚至高中新學期的第一次班會就是“新學期新計劃”,沒想到來到大學同樣有這樣的班會。但是,每一個大一新生來到完全陌生的大學環境都如在黑暗中探索。但提前給自我定一個奮斗目標如在黑暗中點亮一盞明燈,時刻提醒指引我們前進。
之前透過學長學姐們的經驗交流,能夠避免我們走彎路。但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不可能完全照搬經驗,就應有自我的大致規劃。大學生活主要包括學習,工作和生活。下面我就從這三個方面來講講我的規劃。
關于學習:
只要我們還是學生,學習總就應放在比較重要的位置。都說大一就應打下夯實的高數和英語基礎。所以在這兩門科目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是無可厚非的。上了一周的高數可,我感覺確實有必須難度,課前的預習和課后的習題鞏固相當重要。期望透過自我踏實的學習在高數上不要掛科。立刻就要開始安排晨讀了,這是學習英語,練習英語口語的最佳機會。
早起確實很難,但我作為學習部的一員,我不僅僅要以身作則更應讓其他同學在晨讀中有所所獲。我們一周只有兩天晚上有課,晚上的大把時間就應充分利用起來。去圖書館,參加各種講座活動都能夠收獲很多!其它課程我想上課認真聽講,考前記下重點,考試問題就應不大。
關于工作:
每一位大一新生都期望在大學找一份工作來鍛煉自我。我也不例外,經歷了很多次面試,進入了三個部門。肯定會累一點,忙一點,但我很充實,認識了很多人,交到很多朋友,學到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做到工作學習兩不誤才是最好的。
關于生活:
因為生在武漢,來到大學是我第一次完全獨立生活。從打開水到洗衣物,到洗澡,到整理內務。一切都顯得很不習慣。沒有了父母的幫忙和關心,甚至嘮叨,自主權還給了我。多了份自由,少了份拘束;多了份辛勞,少了份關愛;多了份懶散,少了份督促。但有了寢室里同學們的幫忙和關心,我同樣感覺有家一般的溫馨。
我相信,在學習,工作,生活三方面找到平衡點,齊頭并進,大學生活將是我們人生中一段最完美的回憶!
謝謝!我的演講結束!
英語演講拖延癥篇九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講的題目是《安全伴我行》。
“生命”一個多么鮮活的詞語;“安全”一個多么古老的話題;“幸福”一個多么美妙的境界。生命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葆活力,幸福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具魅力。
大家都知道,人類最基本的需求——除了對空氣、水、食物的需求外,就是安全了。
生命是何其可貴!有了生命,才有快樂與悲傷;有了生命,才有希望與理想;有了生命,才有競爭與拼搏……世界上最珍貴的莫過于生命,而生命對每個人卻只有一次。所以,有人說:“生命是寶藏!”,有人說:“生命是黃金!”,而我說:“生命是花朵!”就像春天里絢麗多彩的花朵!可是,有些人卻輕易地讓生命之花過早地凋謝了。
近幾年,校園傷害事故頻頻發生,因樓道擁擠造成的踩踏的事件、課間打鬧造成劃破或骨折、課堂上被鉛筆尖扎傷、實驗過程中被燙傷等等意外也時有發生。
面對一次次深刻的教訓,我們要深刻認識到:安全工作并不僅僅是校長、班主任老師的事,更不是辦一次手抄報、開一次班會和搞一次活動就可以完成的事。
同學們,我們可以不畫手抄報、可以不答安全知識教育問卷,但是我們必須知道,當自己遇到危險的時候,如何避免和遠離傷害。因此,我們必須學習安全知識,學會怎樣保護自己,安全的行為是我們每一個在校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
基于這些認識,我認為:首先,我們全體同學都要有高度的安全意識,充分認識到安全行為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其次,在各項運動中要注意運動安全。上體育課時,要做好準備活動;運動時不要劇烈碰撞,以免撞傷;還有要注意食品安全等等;在學校里一定要小心使用剪刀、卷筆刀、和鉛筆等等帶尖的東西;放學以后不要在學校周圍逗留,遵守學校規定人人有則。
我們應該牢固樹立“珍愛生命、安全第一,遵紀守法、和諧共處”的意識,具備良好的自救自護素養和能力,進而養成良好的習慣!在安全問題上,我們必須防范在先,警惕在前,必須樹立人人講安全,時時講安全,事事講安全的意識,必須用思想和行動共筑生命的防護墻。
所以,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從今天開始,從現在開始,從我開始,做安全教育的示范者、傳播者、先行者,同時,也是受益者!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