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一
“啪”的一聲,燈亮了。不用回頭,錢海軍就知道,身后一定是開心的笑臉。
這幾乎是錢海軍每天經歷的場景。作為國網浙江慈溪市供電有限公司客戶服務中心社區客戶經理,他拎著一只工具箱義務為居民提供電力維修服務,一修就是23年。
“腦垂體瘤的情況有些棘手,得轉去上海。家里還有其他人嗎?”醫生問話的時候,孤寡老人應久昌腦子里第一個想到的名字就是錢海軍:“他就是家人。”10多年前,錢海軍為古塘街道困難老人免費改造室內照明線路時認識了應久昌。這之后,錢海軍有事沒事就來轉轉,換感應燈、裝安全扶手、粉刷屋子。久而久之,就像老人的家人一樣。
第二天一早,錢海軍火急火燎地趕來:“轉院手續辦好了,咱們出發。”為了緩解應久昌的緊張情緒,錢海軍讓妻子開車,自己一路陪著老人說話。護送到上海后,夫婦倆又餓著肚子往回趕。
“那是2017年6月25日。”錢海軍說之所以記得這么牢,因為那也是給女兒填報高考志愿的日子,他們差點耽誤了。
眼前的錢海軍笑起來讓人很溫暖。除了工作服,不管什么季節,他最常穿的就是短袖。熟悉他的人說,因為他有一顆持續了23年的火熱的心。
碰到一個懂行的。錢海軍站到凳子上按照老人說的拿掉啟輝器,日光燈跳了起來。
“退休前我是八級電工,多復雜的電路都難不倒我。”
“原來是老師傅啊!那您以后有空可得教教我。”
老人卻搖搖頭:“現在老了,沒用了,連個燈泡都換不了嘍。”
這句話扎痛了錢海軍。無論年輕時如何風光,老了就是這么艱難。“每個人都有老的一天啊。”他把電話號留了下來。回家后,他手寫出500張名片,只有一個電話號碼和“電力義工錢海軍”7個字。
這些名片被老人們放在枕頭下,揣在衣兜里,貼在冰箱上,成了護身符般的存在。而錢海軍從此成了數百名孤寡老人的“兒子”。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二
1999年5月的一個雙休日,錢海軍正在自己居住的慈溪市白沙街道(當時為滸山鎮)白果樹社區中興小區內散步,一位社區干部上前問他,能不能當社區志愿者,幫居民排除電力故障?在電力部門工作的他欣然同意。
不久,周邊小區的居民聽說錢海軍免費給居民修電路,也找到錢海軍。錢海軍為了居民方便聯系他,自費印了500張寫有聯系電話的名片,上面有自己的手機號碼。他將名片分送到慈溪城區的各個社區,委托社區干部分發給空巢老人。
從此以后,在黃昏,在深夜,在凌晨……錢海軍常常接到老人們的求助電話。電話那頭,蒼老的聲音中有幾分焦急,幾分無助,幾分忐忑。而電話這頭,總有錢海軍熱情的聲音———您別急,我很快就到!
錢海軍將自己工作的8小時之外獻給了慈溪城區的老人們。如果是在上班時間接到電話,他會在下班后立即趕往老人家中。如果是在休息時間接到電話,他掛了電話就出發。
在瑣碎的服務中,一年又一年過去了。慈溪市供電局的領導直到2009年,在接連收到了十多封老人寫來的表揚信后,才得知錢海軍做志愿者的事,索性將他調入慈溪市供電局客戶服務中心,專門處理電力故障。
按照相關規定,客戶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接到居民打來的電力故障電話后,需到現場查看,如果故障在小區的公共部位,由工作人員維修,如果在居民家中,則由居民找人維修。
“到了現場,告訴居民家里的電路故障不歸我們管,這話怎么也說不出口。”錢海軍說,自從他到客戶服務中心工作后,居民家中電路有故障,他來者不拒,服務也從老人延伸到了所有的居民。
錢海軍的手機24小時開著,接到電話,不管多晚,他都立即動身。
由于整天忙于志愿服務,錢海軍很難顧及到家人。錢海軍的妻子陳冬冬說,丈夫的精神也感染了自己和女兒,她們都很支持錢海軍,她常開車把錢海軍送到需要幫助的老人那里,還幫忙買開關、電燈,而女兒在家里一聽到父親的手機響,馬上告訴爸爸,又有人求助了。
錢海軍不僅給慈溪居民服務,服務的足跡還遍及寧波。慈溪以外的住戶向他求助,他來者不拒。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三
“表前表后”是電力系統的行話。以電表為分界點,從供電網絡進入電表中的線路,歸供電公司管,為表前;從電表出來接到用戶家里的線路,則是用戶個人資產,為表后。
不為人知的10年里,錢海軍在工作之余為社區提供業務代辦、糾紛調解等12種便民服務;手機全天候開機,一天最多接過21個求助電話;每周上門服務20余次,服務中不拿群眾一分錢、不抽群眾一根煙。
“老百姓的事兒不分‘表前表后’,更何況我做的都是很普通的事。”錢海軍說。然而,為了這些普通事,他走出職責范圍內的9個社區,為全寧波的孤寡空巢老人提供服務;為了這些普通事,他多個年頭沒和家人吃過年夜飯;為了這些普通事,他從電工變成了“活雷鋒”。
通過整合所有志愿服務項目,慈溪供電公司專心打造錢海軍服務品牌。2012年5月,錢海軍共產黨員服務隊成立。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四
日前,中宣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錢海軍同志先進事跡,授予其“時代楷模”稱號,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生動展示工人階級在奮斗中創造精彩人生的時代風采,興起向錢海軍同志學習的熱潮。
5月7日傍晚,寧波市寧海縣強蛟鎮開展青年干部讀書會活動,組織青年干部集中學習“時代楷模”先進事跡,引導激勵黨員干部和基層青年向先進學習,向榜樣看齊,成為傳遞“火種”的人,展現新時代新青年新擔當新作為,爭做新時代好干部好青年。
“學習了‘萬能電工’錢海軍同志的事跡后,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23年來24小時開機,一心一意奉獻社會,完成2.5萬個小時志愿服務,給萬千孤寡老人和殘疾人朋友送去光明、送去溫暖,這是新時代精神的最好體現。”強蛟鎮“90后”干部葛一舟動情地說,作為一名基層干部深受鼓舞,自己將汲取榜樣的精神能量,立足本職工作,提高服務效能,真正把學習榜樣落實到鄉村工作的方方面面,努力當好服務群眾的熱心人、貼心人、知心人。
“錢海軍同志扎根基層一線,在平凡崗位上書寫不平凡,成為老百姓最信賴的‘點燈人’,為我們基層黨員干部樹立了榜樣。”該鎮社會綜合治理辦干部林傳暉說,先進事跡催人奮進,作為一名工作緊密聯系群眾的青年黨員,將進一步強化為民意識,把學習榜樣與解決實際問題、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結合起來,著力解決村民群眾訴求,扎實做好群眾工作,竭盡全力為鄉親們排憂解難。
“我們要向錢海軍同志學習,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時刻與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董安豪、盧麗麗、王夢霞等青年干部紛紛表示,要學習時代楷模一心為民、甘于奉獻的高尚情懷,立足自身崗位履職盡責,把榜樣力量轉化為實干動力,盡心盡力投入到為群眾服務中去,大力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在實現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發揮青年一代的先鋒模范作用。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五
今年52歲的錢海軍,是國網浙江慈溪市供電有限公司客戶服務中心社區客戶經理。1999年至今,他累計提供電力維修志愿服務約2.5萬小時,結對幫助困難老人100余戶,成為老人們身邊的“貼心人”。同時,他還帶動身邊1200多人開展志愿服務和公益慈善行動,惠及數萬人。
“只要打電話找錢師傅,他都有求必應,會給辦好,我們很感動”
日光燈、插座、開關、螺絲……作為國網浙江慈溪市供電有限公司客戶服務中心社區客戶經理,錢海軍車的后備箱里擺滿了各種電器元件。城里的五金店里賣些什么,他比誰都門兒清。可問起這些年究竟換了多少個燈泡、貼進多少材料錢,他卻總是笑著搖搖頭,說不知道。
1999年,錢海軍第一次接觸并加入了居委會義工組織。之后他便利用閑暇時間,為群眾提供免費電力維修服務。直到有一天,群眾把感謝信送到單位,領導同事們才知曉他默默奉獻的事跡。
工作中的錢海軍是個技術能手。從臺風前線的設備搶險到日常事故的緊急處置,他總能夠快速排除故障。新同事遇到技術難題,也常常會請教身邊這位“技術顧問”。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六
“啪”的一聲,燈亮了。不用回頭,錢海軍就知道,身后一定是開心的笑臉。
這幾乎是錢海軍每天經歷的場景。作為國網浙江慈溪市供電有限公司客戶服務中心社區客戶經理,他拎著一只工具箱義務為居民提供電力維修服務,一修就是23年。
“腦垂體瘤的情況有些棘手,得轉去上海。家里還有其他人嗎?”醫生問話的時候,孤寡老人應久昌腦子里第一個想到的名字就是錢海軍:“他就是家人。”10多年前,錢海軍為古塘街道困難老人免費改造室內照明線路時認識了應久昌。這之后,錢海軍有事沒事就來轉轉,換感應燈、裝安全扶手、粉刷屋子。久而久之,就像老人的家人一樣。
第二天一早,錢海軍火急火燎地趕來:“轉院手續辦好了,咱們出發。”為了緩解應久昌的緊張情緒,錢海軍讓妻子開車,自己一路陪著老人說話。護送到上海后,夫婦倆又餓著肚子往回趕。
“那是2017年6月25日。”錢海軍說之所以記得這么牢,因為那也是給女兒填報高考志愿的日子,他們差點耽誤了。
眼前的錢海軍笑起來讓人很溫暖。除了工作服,不管什么季節,他最常穿的就是短袖。熟悉他的人說,因為他有一顆持續了23年的火熱的心。
碰到一個懂行的。錢海軍站到凳子上按照老人說的拿掉啟輝器,日光燈跳了起來。
“退休前我是八級電工,多復雜的電路都難不倒我。”
“原來是老師傅啊!那您以后有空可得教教我。”
老人卻搖搖頭:“現在老了,沒用了,連個燈泡都換不了嘍。”
這句話扎痛了錢海軍。無論年輕時如何風光,老了就是這么艱難。“每個人都有老的一天啊。”他把電話號留了下來。回家后,他手寫出500張名片,只有一個電話號碼和“電力義工錢海軍”7個字。
這些名片被老人們放在枕頭下,揣在衣兜里,貼在冰箱上,成了護身符般的存在。而錢海軍從此成了數百名孤寡老人的“兒子”。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七
老人還存著一張名片,上面印著三行字:電力義工、錢海軍、電話號碼。
這個電話號碼,是當地居民熟知的服務熱線,23年始終未變。
只要撥通,那位個頭不高、面龐方正,鼻梁上架著一副舊眼鏡的錢師傅總能“馬上到、馬上修、馬上好”。
換燈泡、修電表、修電磁爐、修洗衣機、通馬桶……錢海軍的抽屜里,裝著幾千張碎紙條,每張紙條上都記錄著姓名、電話和地址,記錄著23年來錢海軍完成的2.5萬個小時的志愿服務。
有一年除夕,錢海軍打算帶妻女回老家過年,可當晚求助電話響個不停,他接連跑了4戶人家。半夜到家后,只得泡兩包方便面,算是年夜飯。
“萬能電工”的名氣越傳越廣,志愿服務的范圍也越來越大,錢海軍開著自己的車不管跑多遠、有多累,堅持不喝群眾一口水,不收群眾一分錢。
干義工圖個啥?錢海軍忘不了多年前看到的一幕:一位退休的電氣工程師因年老體弱,竟然無法在家完成簡單的換燈泡……這情景,刺痛了錢海軍的心。
“那時候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老了……”從此,錢海軍在兢兢業業為居民提供用電服務的同時,又主動承擔起為孤寡老人修理電器甚至料理起居的工作。
能做一點是一點,能幫一個是一個。錢海軍自費印名片,每次上門服務送出一張。他的手機24小時開機,哪怕是凌晨打來的電話,他都耐心接聽。
23年間,錢海軍結對幫扶的老人有100余戶,年紀最大的108歲。平均每周,他要為孤寡老人上門服務20多次。
用掉多少電線、換過多少燈泡、貼了多少材料錢……這些年,錢師傅幫扶孤寡老人的開銷算不清,自己總是穿著那件破舊的工作服;以忘年交身份陪老人聊天,以“兒子”的名義送老人就醫……20多年如一日,錢海軍換來世間最難得的信任和親情。
“有你這個‘兒子’,我生活有了底氣。”和錢海軍結對的朱春芬老人說。
由于不斷收到群眾寫來的表揚信,單位同事才知道,錢師傅總是扒上幾口飯就走,原來是去做好事了。
“我只想踏踏實實地去幫助那些老人,看到他們的笑臉,我知足了。”錢海軍說。
一顆熱心,點亮千戶萬燈
長白山腹地的吉林省敦化市,天朗氣清。明媚的陽光,灑落在顧成明家旱廁頂棚的太陽能板上。
3小時的光照可以帶來6小時的照明。一根新安裝的金屬導線,讓旱廁和家里的房間一樣亮堂。
“以后晚上起夜再不用擔心摔倒了。”拄著拐杖的顧成明笑了。
這束光亮,來自2000多公里外。2019年2月底,錢海軍帶隊從寧波來到敦化,開展“千戶萬燈”項目延邊行活動。
項目緣起4年前。2015年,錢海軍在走訪排摸慈溪市生活較為困難的殘疾人家庭后,發現線路老化、線頭裸露等用電安全隱患較為普遍。
一個個解難助困的“小目標”,在錢海軍心里“規劃”:每年完成500戶殘障人群用電線路改造;每年幫扶50名困難殘疾人創業;每年培養一批鄉村電工,重點培養殘困家庭孩子;打造“千戶萬燈”鄉村電器賦能站,以貼心服務幫助更多人共同富裕……在錢海軍的建議下,國網慈溪市供電公司啟動“千戶萬燈”殘疾人貧困戶室內照明線路改造公益項目,從寧波鋪開到省市縣三級聯動機制,再到覆蓋浙江全域。
2017年,“千戶萬燈”項目走進西藏仁布,并在當地開設鄉村電工培訓班。錢海軍帶領著一支志愿者服務隊,從東海之濱奔赴雪域高原。
頭痛、失眠、疲倦、呼吸困難……嚴重的高原反應洶涌襲來,錢海軍咬著牙關支撐,直到被緊急送進醫院。
7年間,錢海軍帶著志愿者們行程20余萬公里,鋪設96.75萬米管線,為西藏、吉林、貴州、四川等地6047戶百姓送去光亮。迄今,“千戶萬燈”項目惠及6萬余人,錢海軍和同事們被人們親切地稱為“來自寧波的點燈人”。
“服務沒有‘海拔’,愛心沒有距離,應該毫無保留地把電和光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錢海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