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如何寫陜西黃帝陵的導游詞范文(精)一
您可知“天下溫泉二千六,惟有華清為第一”嗎?舉世聞名的華清池,位于陜西省臨潼區驪山北麓華清宮故址,西距西安30公里,東與秦始皇兵馬桶相毗鄰,南依驪山,北臨渭水。華清池的悠久歷史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原始社會,并以其天然溫泉吸引了在陜西建都的天子帝王,周、秦、漢、隋、唐歷代封建統治者,都視這塊風水寶地為他們游宴享樂的行官別苑,或砌石起宇,興建驪山湯,或周筑羅城,大興溫泉宮……華清池,現浴池面積約有3000平方米,可供400余人同時沐浴。溫泉水每小時流量110余噸,水溫達43度。它既是一座國內罕見的大型溫泉池,又是可供游人游覽的文物保護場所。下面就請大家前去游覽一番吧!
【楊貴妃雕塑與生平—華清宮】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來到了華清池的大門。進入門內,只見湖中央有一尊雕塑。不用問,這就是此處的主人公楊貴妃了。此時此刻,她脫下外裝,半披俗紗,足踩暖滑的驪山溫泉水,正準備沐浴呢!這座雕塑高3.3米,重5噸,是1991年9月,華清池向西安臨控首屆石榴節獻禮的項目,可以說她和《楊玉環奉詔溫泉宮》壁畫一樣,在突出華清宮文化內涵上起到了特定作用,成為大家觀賞留影的熱點。
說起楊貴妃,還有一段著名的故事呢!楊貴妃名叫楊玉環,出生在陜西華陰,后隨父入川。父親死后,她又到了河南,受到了都市陶冶,學會了優雅的言語舉止,17歲便長得如花似玉、美若天仙。公元735年,她被唐玄宗冊封為他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5年后,由于唐玄宗的愛妃武惠妃病逝,后宮三千粉黛無一人今唐玄宗中意,他便下令在溫泉宮召見楊玉環,這樣便拉開了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愛情羅曼史的序幕。公元745年,楊玉環被冊封為貴妃,從此,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成為千古絕唱,甚至于兩人終日廝守,置其他嬪妃于不顧。冊封第二年,擴建溫泉宮時,唐玄宗專為楊貴妃建筑了海棠宮。楊貴妃36歲生日時,唐玄宗為她舉行了盛大的宴會進行祝壽,僅樂工就有120名,滿朝文武百官都呼娘娘千歲萬福。大家還記得白居易的《長恨歌》,真可謂“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直到安史之亂,唐玄宗偕楊貴妃逃至馬嵬坡前,將士相逼,玄宗不得不賜死楊貴妃,其時楊貴妃才38歲。據史載,天寶年間,也就是公元742年至756年的20xx年間,唐玄宗偕楊貴妃駕臨華清宮達43次之多,可見華清池的出名和唐玄宗、楊貴妃的“長恨歌”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我們現在游覽的正是馳名中外的華清宮。這里是它的正門,名叫津陽門,俗稱東門。大家可以看到,這個門是一字排開的五間仿唐建筑,房檐下懸掛的是“華清池”金字匾額,是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所寫。作為皇室別宮的唐華清宮,是和驪山秀嶺合為一體的,其規模遠比眼前的華清池要大得多。眼前的華清池是1959年國慶10周年前夕,以唐華清宮為藍本并根據華清池所處地域的具體條件設計修建的,但它只相當于唐華清宮的核心部分,占地85560平方米,是唐華清宮的十分之一。郭沫若在游華清池詩中寫道:“華清池水色青蒼,此目規模越盛唐。”指的就是這新建的核心部分。
那么游客們會問:唐華清宮的范圍究竟有多大?唐華清宮背靠驪山,面向渭水,倚驪峰山勢構筑,規模宏大,建筑壯麗,樓臺館殿,遍布驪山上下。正如白居易詩中所說:“高高驪山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它的范圍南至驪山西鄉嶺第一峰,北到老縣城的北十字,東至石甕谷,西到鐵路療養院西側的牡丹溝。唐華清宮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構筑成一個龐大的宮殿建筑群,主要殿舍以溫泉為中心,構成華清宮的核心,然后向山上山下展開,布設了各類不同的樓閣亭謝,栽植青松翠柏,嬌燒萬分,似人間天堂。可惜的是唐華清宮隨安史之亂漸遭破壞,自宋至明清,原有建筑已蕩然無存,只留下眼前一些遺址了。
【九龍宮—飛霜殿】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來到九龍宮景區,這里屬華清池西區。走進后大家便看到面積為530平方米的九龍湖。許多游客一定想問:此處湖、宮為何都以九龍為名?
其實原因十分簡單。此湖分成上下兩個湖,中間有長堤東西橫貫。堤上東為晨旭亭,西為晚霞亭,相互對應,與上湖南岸的一亭謝相映成趣。謝下伸一大龍頭,龍日泉水淙淙,長年不絕,所以取名龍吟樹。堤壁間已有八龍吐水,與大龍頭合為九龍之數,因而以九龍命名。
既然唐玄宗和楊貴妃視華清宮為第二帝宮,那么他們一定在這里建有演繹人間最浪漫的愛情的宮殿。亭亭玉立在湖岸四周的那一片飛檐翹角、紅墻綠瓦的唐式建筑就是他們的愛巢寢殿——飛霜殿。唐玄宗每年十月至年底,都偕楊貴妃沐浴華清池,他們就住在這座充滿神秘色彩的飛霜殿中。
這里紅柱挺立,回廊環繞,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東西兩殿即“沉香”、“宜春”,主次井然,錯落有致,加上門前石龍盤階,石獅和石牛相襯,再配以龍風大缸及花木點綴,更顯皇家氣派。
【海棠湯—蓮花湯—星辰湯—尚食湯—太子湯】
華清官分為西區和南區。各位游客,我們現在進入的是南區,即文物區。大家請看,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仿唐建筑便是1990年建成開放的御湯遺址博物館。里面保存著5座從地下挖掘出來的大小不一的古浴池。
首先呈現在大家眼前的是1000多年前遺留下來的一座無與倫比的浴池。它可不是普普通通的浴池,而是唐玄宗送給楊貴妃的一件珍貴禮物。浴池被設計成一朵正在慢慢盛開的海棠,那6片綻放的花瓣輕輕地擁美人于一池,池中是柔滑馨香的溫泉水,這是何等高雅、何等藝術的愛情點子,且來自六十幾歲的唐玄宗!無論稱海棠池也好,或叫貴妃池也好,我們都可以想象出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由此可見,唐玄宗用心之誠、愛情之真,在當時來講可不容易啊!
我們再來看浴池的用料。浴池東西長3.6米,南北寬2.9米,池壁由青石拼砌而成。這種青石磨時稱墨石,其最大優點是美觀,還有防滑作用。浴池分上下兩層,是臺式結構。上層可扶可坐,共由18組券石組成。整個浴池既體現了對稱、協調、平衡的傳統美學思想,又符合人體生理特點。
浴池的整個結構可謂用。心良苦,設計精到。你們看池中間有個進水口,出土時有個漢白玉雕刻的蓮花底座。底座上邊接有蓮花噴頭,下邊接通陶水管,與泉水總源相通。水從蓮花噴頭噴出,飛珠走玉,水霧漫起。可以想象當唐玄宗和楊貴妃共洗鴛鴦浴時,不就是白居易《長恨歌》里的“待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哪番動人情景嗎?但真正證明這是唐玄宗贈送的愛情禮物的是池中間的一塊條石。這條石是貴妃沐浴時所用,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面刻著一個“楊”字。
各位游客,你們現在看到的是另一個充滿神秘的古浴池。從形狀上看,想必大家已經猜出它叫什么了。如果說前面海棠池是因形似而得名的話,那么眼前這座池被稱作“蓮花”便也合情合理了。仔細觀察,這湯池是不是活像一朵淡雅光比的蓮花?此池古來又被稱作御湯和九龍殿,無論前者或后者都與這個湯池供皇帝沐浴有關:御就是皇帝,九龍也是指皇帝。
如果說蓮花池和海棠池有什么區別的話,那就是后者比前者大兩倍以上。蓮花池東西長10.6米,南北寬6米。除此之外大家發現沒有,蓮花池有兩個進水孔,并安有雙蓮花座,比貴妃池多一個。還有一個不同的是池岸周圍有雙排石礎,這些雙孔、雙座、雙排應該是有并蒂蓮的寓意,正應了唐玄宗和楊貴妃“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誓言。
星辰湯是供唐太宗李世民和之后幾個皇帝沐浴的湯池,比貴妃池要早100多年。星辰湯離水源最近,水質最好,水流量最大,而且沒有管道,水直接涌進湯池。在西南角有座小殿宇名叫尚食湯,是供皇帝近臣及為嬪妃服務的尚食局官員沐浴用的池子,面積約30平方米,南北有對稱的兩個臺階。這個池子在民國時期,馮玉祥將軍還曾維修過,供老百姓使用,是使用時間最久的一個池子。在南北兩排殿宇的空曠處,夾有一個石欄圍成的浴池遺址,是用青石鋪砌的長方形噴池,規格雖小,但結構精雅,是專供太子沐浴的場所。
【晾發臺】
各位游客,參觀完5座珍貴的古湯池后,請大家跟我走出御湯遺址博物館。先得介紹一下,我們所處的是華清池的東區一南北部,叫作環園,為解放前的華清池,包括御湯遺址博物館。我們站在小樓上可以瞧見九龍湖,無論是龍吟榭,還是八龍吐水,都盡攬眼底。
在穿過門洞還未到五門廳之前,展現在大家眼前的是一個庭院式建筑,依山勢而建,林木茂盛,亭臺樓閣高低錯落,給人以精巧、典雅、玲球的感覺。此時,你們大概注意到了西邊有座主建筑,被滿塘荷花簇擁著,像誰也離不開誰,誰也不能沒有誰。于是有人給花中之樓取了個雅名,叫作荷花閣。
一座荷花閣自然顯示不出古代刻意追求的平衡或對稱美,于是設計者又在它的西邊建起一座方形的飛霞閣。顧名思義,只要你來得正當時,譬如說旭日東升或夕陽西下之際,便能看到閣周圍一派飛霞流彩的景色。其實它還有個真名稱晾發臺,因為建閣的實際目的是給一代美人貴妃娘娘沐浴后晾發。
大家或許要問,為什么楊貴妃要跑到這么遠的地方來晾發呢?其實不遠,因為在御湯遺址博物館建成之前,晾發臺的下邊就是原先設置的貴妃池,池形也像海棠花一樣。
【驪山溫泉的成因—天下第一溫泉】
各位游客,你們進景區后,一定急著想提一個問題:這驪山溫泉既然如此出名,那么其果水從何而來呢?
大家跟我來。這里已是華清池著名五湯之一星辰湯的南面。我們先看到的是一塊碑石,上面寫著“驪山溫泉”4個字,其旁用木欄擋著一個洞,這里就是驪山溫泉的源頭了。也就是說無論是唐玄宗和楊貴妃沐浴,還是千百年來人們一直享用的溫泉就來源于此。大家走近看,這洞像個潛井,里面洞洞冒著水花,井面騰著熱氣。如果在9.10月間,溫泉水便會從潛井里溢流出來。
找到了源頭,大家也想知道驪山溫泉的成因吧?地質學家是這樣向人們解釋的:天上雨下到地面,雨水沿構造破碎帶滲入地下,在不同深度的不透水巖層中儲存起來,由地熱增溫效應,形成熱水,再向上運動,由斷裂通道涌出地面,于是形成了溫泉。
中國有許多溫泉,尤其近年隨旅游業的發展,溫泉景區開發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受人歡迎。如浙江寧海、武義,吉林的長白山,云南的騰沖等等,但華清溫泉至今被稱為天下第一溫泉。其水質優良,頗具醫療功效。華清溫泉水溫為42.5度至43度,總流量每小時113.65立方米,極適宜沐浴,一旦完浴后可謂“冬走十里不涼,夏走十里不熱”。有興趣的游客可以到陳列室內去看《第一溫泉》的詩碑。上面寫道:“洗心千古快重游,月白水香誰與傳。洗盡人間無垢體,不得清冷混常流。”詩人無非是在向大家證明一個論斷,那就是華清溫泉冠以“天下第一”四字當之無愧,完全可以列為全國二百六十泉之首。
【五間廳】
好了,游客們,現在我們步上了荷花池南邊的高臺。大家已經看到了一字排開的8問清代建筑的廳房。再分一下,東邊有3間,叫桐蔭軒,也叫三門廳。而西邊那5間就是蔣當年住的五間廳。著名的西安事變就發生在這小小的五間廳中。
這五間廳可謂來歷不淺。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慈禧西逃時就住過這里;1934年修葺后,這里又成國高官游覽休想的場所;1936年10月、12月蔣兩次到陜西來,都以華清池為“行轅”,就住在五門廳。他在這里策劃高級軍事會議,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因而引起張學良、楊虎城的強烈不滿,導致了門月12日凌晨6時的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今天,當游客們來到這里,自然會重溫60多年前的一幕。你們看,這一號廳房為蔣侍從室,二號廳房是蔣臥室,三號廳房是他的辦公室,四號廳房為會議室,五號廳房是蔣的秘書辦公室。東邊的三門廳是蔣貼身侍衛蔣孝先等人的住宿地和無線電通訊班所在地。各門辦公室使用的桌子、椅子、床、沙發、茶具、火爐、地毯、電話等均按原貌復制擺放。游客們仍然能看到當年激戰時在玻璃上留下的子彈孔和蔣從這里翻窗逃出后躲到儷山上的痕跡。
看完了五門廳,華清池景區的游覽就將結束了。下面請大家自由參觀,半小時后集中,我們去下個景點。謝謝!
如何寫陜西黃帝陵的導游詞范文(精)二
金絲峽國度叢林公園位于陜西省東南部商南縣境內,轄屬商洛市。地處秦嶺南麓毗連巴山北坡,居長江流域漢江水系丹江中游地域。境內陣勢升沉,谷嶺相間,首要屬低山和丘陵地貌。丹江由西向南進入河南、湖北境內。商南縣內丹江分別為丹北、丹南兩大部門。丹北為蟒嶺和流嶺的東延,山體渾圓,峰巒升沉;丹南處新開嶺要地,山形陡峭,河谷艱深,水系發家,叢林茂密,花卉繁盛,植被包圍率高,天然情形美妙,金絲大峽谷即在個中。
金絲大峽谷由白龍峽、青龍峽、黑龍峽和石燕寨構成。
白龍峽,俗稱七里峽、北峽。峽口左側的山峰叫鳳山,如同鳳凰展翅;右側山峰叫猴山,山頭有一石猴,有仙猴戲鳳之說。左側山坡上尚有一個拔地而起的奇石叫神仙石,亦稱神仙峰。坡上怪石嶙峋,青藤倒掛,天然景觀妙趣橫生。
青龍峽,俗稱東峽,險要非常。峽谷兩面,絕壁千仞,藤蘿搖綴。更為怪異的是兩面的懸崖峭壁上,茂密地發展著海桐、樟樹、鐵杉等貴重的常綠喬木,廣展綠冠,為游人培育了避暑休閑的佳境。
黑龍峽,位于大峽谷的西端。沿石燕寨西進,就是奇險、隱秘的黑龍峽,全程約10公里.因峽谷窄長,水在石槽中湍流,在石潭里盤旋,在陽光的折射下,閃閃發光,如同金絲串珠。人稱金絲峽黑龍峽段,可謂險到極處,美到極處。金絲峽的景觀特色首要是:谷深狹小,壁絕峰險,瀑群奇幻,溪潭珠連,原始幽深。
石燕寨,南北走向,東、西、南三面均為懸崖絕壁,只有北坡狹路一條。盜窟由五大臺階組成。第一臺階高崖峻壁,兩面對空,是上山階梯的關口。人稱南天門主寨在第二臺階,是玄門圣地。供奉真武祖師,每逢節日可能道會,人們接踵爬山,有的為祈福求安,有的為撫玩山光水色,有的為享受爬山遠望的情趣,各盡所欲。第五臺階為玉皇頂。極頂遠眺,楚天空闊,豫水旖旎,峽區數十里山川風流各異。這里稀有百種野花,芬芳彌漫。
金絲大峽谷以窄、幽、秀、奇而有名,河道密布、叢林茂密、野活躍物、植物繁多,原始生態生涯齊備。
這里的天氣范例屬北亞熱帶,日均勻氣溫高于攝氏10度的日數約為240—285天;年降水量超出800mm,屬雨量富裕天氣潮濕地域。總體天氣特性是:雨量充沛,日照富裕,冬無寒冷,夏無酷暑,氛圍清爽,天氣暖和。可謂“一日歷三季,十里蘭花香”,是休閑度假,新疆導游詞,尋覓探幽的旅游勝地。
金絲峽國度叢林公園位于陜西省東南部商南縣境內,轄屬商洛市。地處秦嶺南麓毗連巴山北坡,居長江流域漢江水系丹江中游地域。境內陣勢升沉,谷嶺相間,首要屬低山和丘陵地貌。丹江由西向南進入河南、湖北境內。商南縣內丹江分別為丹北、丹南兩大部門。丹北為蟒嶺和流嶺的東延,山體渾圓,峰巒升沉;丹南處新開嶺要地,山形陡峭,河谷艱深,水系發家,叢林茂密,花卉繁盛,植被包圍率高,天然情形美妙,金絲大峽谷即在個中。
丹江源位于南門處事區的金絲大峽谷景區進口處,它既是太子河劈頭地,也是丹江的另一源頭。它既是河道劈頭地,也是景區盜窟文化劈頭地。丹江源處有一龍頭泉眼,泉眼周圍是盜窟文化演藝場。周圍山凈水秀,秀色可餐。南山門形如舟船,船梆附近的山上充滿狼煙臺。船中有盜窟城墻、聚義廳。船頭即是丹江源。無疑這是一處風水寶地,任何人到此城市揚帆起航,一帆風順的。
由碳酸鹽鈣化而形成的似菠蘿狀的巖體,水流由上傾力噴灑而出,形成上窄下寬、晶瑩剔透的連線金絲,似鶴發魔女凌空飄動的絲絲銀發,如太白金星懷中拂塵抖落的顆顆珍珠,又像三國元勛諸葛亮手中羽扇輕輕一擺,仙風劈面給您送來了伶俐。
被兩塊巨石壓住的處所就是馬刨泉了。這股泉水大雨不濁,大旱不涸,常年不絕,日均流量約0.039立方米/秒,汛期流量可達1立方米/秒。泉眼有拳頭那么大,大泉眼附近稀有處小泉眼,泉水搶先恐后地垂直往上冒,泛出一個又一個大巨微小的水泡。立在泉邊,不由的讓人嘆息大天然的神奇造化。早年每年盛夏時節,雨量充沛,泉水噴涌而出,水柱達1米多高,很是壯觀。此刻泉眼已被山上滾落的巨石壓住,無法看到其時的壯觀情況了。
公園內叢林資源多彩多姿,處于秦嶺奇異的南北植物交匯區,既有溫帶、暖溫帶落葉闊葉樹種,又有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樹種。古樹參天,叢林茂密,叢林包圍率達89%。蘭科植物四處可見,林間的苔蘚、蕨類等低等植物異常富厚,形成獨具特色的峽谷生態體系。
去金絲峽最好由商南縣城前去,從商南縣城去金絲峽是一條省級公路,柏油路直通峽谷大門,在商南汽車站每半小時就有一輛金絲峽旅游大巴專車,參考車票15元。
前去商南縣可以乘火車,西合鐵路穿過商南縣城,城東設商南大站,外地的旅客到商南下火車后可乘公交到汽車站,再轉乘旅游大巴。也可從西安或商洛汽車站乘坐發往商南的汽車,在商南汽車站下車后直接轉車。
自駕車可在商南縣城西312國道龍龜神筆(山郭路導航點)處向南至太吉河鎮進谷。
金絲大峽谷國度叢林公園位于陜西省商南縣東南部新開嶺要地,距縣城40公里,距金絲峽鎮18公里。峽谷景觀怪異俊秀。園內有白龍峽、黑龍峽、青龍峽、石燕寨和丹江源五大景區,一百多個景點,峽谷總長度20.5公里,縱深10多公里,最深處至今還無法達到。
金絲峽景區是國度aaaaa級風光區,中國最美十大峽谷之一,位于陜西省商南縣境內的東南部新開嶺要地,距縣城60公里,距金絲峽鎮18公里。園內風物奇麗,氣魄威風凜凜奇異,風光如畫,具有有窄、長、秀、奇、險、幽的特點,集峰、石、洞、林、禽、獸、泉、潭、瀑等天然景觀于一體,步移景異,情況萬千。被譽為"峽谷異景,生態王國"。先后榮獲國度叢林公園、國度地質公園、國度水利風光區、國度aaaaa級旅游景區、中國最美十大峽谷、中國王牌景區、生態中國孝順獎等二十多項殊榮,成為中國生態旅游業中一顆璀璨明珠。
白龍峽,俗稱七里峽、北峽。峽口左側的山峰叫鳳山,如同鳳凰展翅;右側山峰叫猴山,山頭有一石猴,有仙猴戲鳳之說。左側山坡上尚有一個拔地而起的奇石叫神仙石,亦稱神仙峰。坡上怪石嶙峋,青藤倒掛,天然景觀妙趣橫生。
青龍峽,俗稱東峽,險要非常。峽谷兩面,絕壁千仞,藤蘿搖綴。更為怪異的是兩面的懸崖峭壁上,茂密地發展著海桐、樟樹、鐵杉等貴重的常綠喬木,廣展綠冠,為游人培育了避暑休閑的佳境。
黑龍峽,位于大峽谷的西端。沿石燕寨西進,就是奇險、隱秘的黑龍峽,全程約10公里.因峽谷窄長,水在石槽中湍流,在石潭里盤旋,在陽光的折射下,閃閃發光,如同金絲串珠。人稱金絲峽黑龍峽段,可謂險到極處,美到極處。金絲峽的景觀特色首要是:谷深狹小,壁絕峰險,瀑群奇幻,溪潭珠連,原始幽深。
金絲大峽谷以窄、幽、秀、奇而有名,河道密布、叢林茂密、野活躍物、植物繁多,原始生態生涯齊備。這里的天氣范例屬北亞熱帶,日均勻氣溫高于攝氏10度的天數約為240-285天;年降水量超出800mm,屬雨量富裕天氣潮濕地域。總體天氣特性是:雨量充沛,日照富裕,冬無寒冷,夏無酷暑,氛圍清爽,天氣暖和。可謂"一日歷三季,十里蘭花香",是休閑度假,尋覓探幽的旅游勝地。
如何寫陜西黃帝陵的導游詞范文(精)三
對于古城西安半坡博物館我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早在家鄉上學時就在歷史教科書里知道了半坡母系氏族社會,說陌生因為僅僅是在教科書里看到的文字。真正了解半坡遺跡還是上世紀80年代初回到西安后,特別是新世紀初經常參加活動,多次來到半坡博物館,有了近距離接觸的機會,但這也僅僅是了解,對半坡博物館的歷史還是一知半解。
半坡博物館實際上離我居住的地方不遠,它就位于西安浐河東岸過去有小香港之稱的紡織城半坡村,它是新中國最早的一個遺址博物館,也是新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它是一座中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繁榮時期遺留下的村落遺址,距今已經6000多年了。
首先是它的大門,猶如原始村落風格,幾根大木柱子的裝飾,讓人一看就有遠古時代感,從大門而入,就是一個魚池,魚池中聳立的是正在汲水的半坡姑娘石雕,還有遺址大門正面郭沫若題寫的“半坡遺址”四個遒勁雋美的大字,給半坡博物館的文化氛圍平添了一種情趣,使人們有一種回歸自然,回歸歷史,回歸藝術的真情實感。
我們細看半坡姑娘雕塑,這位高綰著發髻、面含微笑、秀美雋雅的半坡姑娘正蹲踞水邊,望著水面,凝神遐思……她手里拿著的打水瓶子,正是6020xx年前半坡人使用的典型器物——尖底瓶(或罐)。
至如這尊雕塑的寓意是什么?6000多年前的人類是怎樣生活?他們吃什么、住什么、穿什么?他們的婚姻形態是怎樣的?他們是天下為公嗎?母系氏族就是女人掌管一切嗎?那就隨著導游詞和我的鏡頭一起走進6020xx年前的半坡遺址,一起窺探那遙遠而不可知的年代,去揭開那一層層神秘的面紗,走進神秘的世界,去感受6000多年前半坡人的生活吧。
半坡遺址自1958年發現后就開始建成我國第一個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博物館,1961年半坡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半坡博物館也是全國百座愛國主義示范教育基地之一。在未發現兵馬俑以前,在西安流傳一句話,叫到西安不到半坡博物館就等于沒有到西安,也因為此,它一度成為西安十大旅游景點之首。我們從水塘旁半坡姑娘塑像前左行,就是第一展廳,在這里用圖片和實物布景詳細的記錄和介紹了半坡人的生活習俗和母系社會的婚姻與勞作。
這里有母系氏族社會留下來的陶罐,說明早在6000多年前,我國就有陶罐燒制技術。還有布景實物,特別是現代的聲光設備向我們展示了半坡人為了使自己在艱險的自然環境中生存下來,創造性地進行的一些生產活動,他們的一些創造發明以及為人類歷史發展所做的貢獻。
還有那幅半坡遺址自然地理位置復原圖。半坡遺址就在浐河東岸的二級臺地上,前臨浐河,后倚白鹿原,南邊是終南山,北面是一望無邊的渭河川地,也就是關中平原。從那綠水依依的景色中可以看出這里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是一個便于古人類定居和生活的好地方。據資料介紹,6000多年前,這里的氣候比現在要溫暖和濕潤,相當長江中下游亞熱帶氣候。白鹿原遍布原始森林,終年樹木茂密蔥籠,各種各樣的飛禽走獸如犀牛、鹿、馬、豬、羊、兔、狐貍、雕等出沒其間,半坡人就是在這里進行狩獵和采集生產的;豐富的自然資源使半坡人選擇了這樣一個依山傍水的自然環境定居下來,從事生產勞動,創造著驚人的原始文化。這些都可以通過那些陶罐、石鏟和石鋤可看出,陶罐是裝種子或者食物,石鏟石鋤是翻地的工具,還有那用樹枝削成的如劍狀物品作為獵殺動物的畫面,都很好的闡釋了半坡人為了維持自身生存,主要依靠以農業生產為主,兼營狩獵和捕魚生產。在這些展覽中,據說那個“人面魚紋盆”最珍貴,是國寶級的,也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看似普通的陶盆,四周繪制的似魚非魚圖案。盡管不是真品,但瀏覽者都在它面前駐足,為它魂牽夢繞。這古老神秘的圖案,是半坡人的氏族圖騰,他們傾注了太多的愿望,以及對生命與自然的敬畏。在一個尖型茅屋下,有一對那個時代的男女仿真人像,好多人在這里與遠古時代的人像合影,或許也是為了記憶。看那穿著,視乎是獸類的皮或用骨針和線把葛麻纖維縫制成的衣服,或許這就是最原始的衣服。
細心地會發現,那女人和進門水池雕像的半坡姑娘手里都提著一個尖底陶罐,據說尖底罐是仰韶文化最典型的器物之一,也是半坡人最常用的一種水器。它小口、短頸、鼓腹、尖底,腹中部有一對半環狀耳穿,可以系上繩子,用手提著去打水。這種罐的造型奇特而優美,在自然界中難以見到。它不僅美觀,而且使用極為方便:當它汲水時,由于水的浮力作用,瓶的重心上移,瓶身向水面自動傾倒;水灌到一定程度時,瓶的重心下移,恢復原位,瓶身自動端正,提出水面,水不傾灑。經專家研究,這種自動汲水的現象,恰是物理學中重心原理和傾定中心法則的最早運用形式。
所以有專家說,半坡人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實踐中,不是簡單、機械的重復,而是不斷積累經驗、豐富知識,不斷有所思考、有所創造、有所提高,由此推動了人類社會從蒙昧走向文明的進程,或許這就是今天的創新。
還有墻面上那一個個木刻的字畫,很好的介紹了半坡人母系社會的婚姻習俗,突然想起瀘沽湖,那里的母系社會是不是和遠古時代的母系有些相似?帶著“哥德巴赫似的猜想”,我們拾級而上,就來到6000多年前的半坡遺址保護大廳,雖然僅僅是溝壑和壇壇罐罐,但這里是真正的6000多年前的半坡人生活的地方。
首先看到的是半坡村落原址模型或舊貌,半坡村落呈不規則圓形,以一條大圍溝為界分為三個部分:圍溝以內是居住區,溝外北邊是墓葬區,東邊是制陶區,村落中心有一條小溝穿過,將村落分成兩部分。據了解在這里共發現房屋遺跡46座,儲藏東西的地窖200多座,飼養家畜的圈欄2座,各種墓葬250座,陶窯6座,各類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達萬件之多。豐富的遺存證實這是一座距今6700—5620xx年間的黃河流域典型的母系氏族聚落遺址,它揭示了一段沒有文字記載的輝煌歷史。
村落布局嚴謹,建筑井然有序,雖然破損,但村落中心那大房子依稀可辨,在它的周圍,密布著氏族成員居住的小房子,小房子的門朝向中心大房子,體現了當時的氏族是一個團結向心的整體。據資料介紹,小房子是氏族內成年女子的住所,她們晚上在這里接待外氏族前來走婚的男子,并與之結成對偶夫妻,開始一段時間的偶居生活,所以說半坡人的婚姻形態是對偶婚,我又想起瀘沽湖的走婚(是不是有些相似)。據網絡資料介紹,從村落的整體規劃布局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有著嚴密紀律的社會組織,有著一定的制度規范,按照一定的風俗習慣和行為方式生活著的高度發達的母系氏族聚落群體,她們以血緣關系為紐帶聯系在一起,在一個女性氏族首領的帶領下,過著共同勞動、共同生活、尊老愛幼、人人平等、產品平均分配的原始共產制生活。
從半坡遺址保護展廳繼續前行就來到近年來新建的反映原始社會生產、生產狀況的半坡母系族村,它是半坡博物館陳列的延伸。據說投資方已經沒有續建,但以保護遺址為前題,依據考古發掘資料,將珍貴的遺產從地下搬到地上,立體地再現人類母系氏族社會的那些建筑還在,雖然有些破損,但從這些建筑中可看出它不僅豐富了博物館的內涵、弘揚了華夏悠久文化歷史、薈萃了黃河流域史前藝術、風俗人情、民居田園的生活,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地上的半坡遺址景觀。雖然這些年西安建成很多遺址博物館,但半坡遺址博物館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我想它都是第一博物館,在陜西在我國甚至在世界都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如果你需要了解歷史,如果你需要了解仰韶文化,如果你要了解母系氏族社會,那么就抽空到半坡博物館去看看吧,或許這里會有你所有需要的答案,也或許給你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獲。
如何寫陜西黃帝陵的導游詞范文(精)四
各位游客,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的就是唐代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
乾陵營建于盛唐時期,興師動眾,勞民傷財,自不必說。單從其宏大的規模,壯偉的氣勢,富麗堂皇的建筑來看,就居唐帝王陵之首。據《長安圖志》記載,陵墓原有內外兩重城墻,4個城門,還有獻殿、闕樓、回廊、偏房等大批建筑物。勘探表明,內城總面積230萬平方米。城墻四面,南有朱雀門,北有玄武門,東有青龍門,西有白虎門。現在我們所站位置是乾陵的朱雀門外。
各位游客,請跟著我向前走。大家從朱雀門外向遠處高聳的陵墓望去,可見墓前一條司馬道相當寬闊,直通北峰。兩側排列有124件雕刻精美、神態生動的石雕。從南往北有八棱柱形華表、翼馬、朱雀各1對,石馬5對,戴冠持劍的直閣將軍石人10對。4個門外各有石獅回對,北門外有石馬3對。在中國歷史上,陵前石刻的數目、種類和安放位置就是從武則天下葬乾陵開始才有固定制度的,一直延續到清代。
各位游客,豎在大家面前的有兩塊經歷1000多年歷史風雨的巨型石碑――述圣記碑和無字碑。在講解這兩塊碑石之前,先讓我給大家簡略地介紹一下武則天是怎樣當上女皇的。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在位34年。根據慣例,皇帝應立長子為太子,以繼承皇位。但李治是長孫皇后所生,又得到朝廷顧命大臣、母舅長孫無忌的大力幫助,所以破例被選為太子。太宗死后,李治繼承皇位,即后高宗。但高宗缺乏政治才能,昏庸懦弱,大權漸漸旁落到皇后武則天的手里。
武則天原籍山西省文水縣,生于今廣元縣。父親是個木材商,后隨李淵起兵反隋,被任命為工部尚書。武則天少時隨父四處奔波,12歲喪父后,在外受到歧視,在家還受兩個異母哥哥的欺辱,正是這些坎坷經歷,鍛煉了她堅忍不拔的性格。她14歲被唐太宗選人宮為才人,太宗死后削發為尼,旋被唐高宗接進宮中,先封為昭儀,永徽六年(公元655年)被立為皇后。她一當上皇后就參與朝政。從公元660年起,實際掌握大權的已是武則天了。之后,武則天用酒毒死長子,廢次子為庶人,把睿宗拉下皇位,最終于公元690年,自稱圣神皇帝,改國號為周。經過36年的奮斗,這位女人終于如愿以償,登上天下第一把“交椅”,成為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
也許大家會想,一個出身于木材商家庭的下層女子,竟敢冒天下之大不匙,宣布自己為中國皇帝,這無疑是對男尊女卑、女子天才便是德的封建禮教的挑戰,難道不會招來種.種非議嗎?但如果歷史地看問題,武則天當政50年中,社會穩定,經濟得到發展,這一切都得到歷代史學家們的肯定和贊揚。武則天的確不同于一般的帝王,她敢于自己做皇帝,也敢于對自己的功績加以評說,現在我們在南門外看到的述圣記碑和無字碑就是很好的證明。
述圣記碑,全碑共7節,故又稱七節碑。據說,由7節組成,取于七曜,即日、月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合稱。七節碑高7.5米,重89.6噸。碑座上刻有各種碑紋。碑文8000余字,由武則天親自撰文,后中宗書寫,表面上頌揚了高宗的文治武功,實際上抬高了武則天自己。碑刻成后,還在字畫上填以金屑。現在大家靠近一些,仍可看到個別字的金飾。
無字碑通高7.53米,重約98.8噸。碑側線刻有龍紋,碑頭刻有8條璃互相纏繞。無字碑就是說立碑時碑上沒有刻一個文字。為什么立一通無字碑呢?至今有幾種說法,一是說武則天想讓后世的人對她作出公允的評價;一是說,武則天覺得自己功德無量,是無法用文字來表達的;當然也有另一種說法,認為此碑可能是唐中宗所立,他不滿武則天的獨斷專行,不愿違心地恭維她,但作為一個兒子,又不便對自己的母親提出非議,故立無字碑讓后人去評論。不管怎么說,在帝王陵前立無字碑在我國歷史上確實是獨一無二的。
各位游客,我們已經看到了排列于內城東西鬧樓的61尊石人像,這是武則天為了紀念參加高宗葬禮的少數民族首領和外國使臣而敕令刻制的。石人絕大多數早已毀掉,因長期風化,多數字跡無法辨認,僅有兩尊石像背面字跡比較清晰。今天,雖然只有只剩軀體、不見頭部的王賓像可供人觀賞,但我們在為61尊王賓像頭部被損而惋惜之余,想必同樣會對古代的精湛石刻藝術發出陣陣贊嘆。
乾陵不僅外觀宏偉,內藏也十分豐富。據述圣記碑上的碑文記載,唐高宗臨死時,曾遺言把它生前所喜愛的字畫埋進墓內。加上武則天和唐高宗都處在唐朝的全盛時期,墓內陪葬品必定會不計其數。
解放以來,挖掘乾陵的建議多次被提了出來,但由于種.種原因,國家都沒有同意挖掘。20世紀60年代初,周恩來總理赴陜西考察時就說過:“目前我國還沒有足以使出土文物不受損失的科學保護方法,祖宗留下的遺產還是讓土地神多替我們保護幾年吧!”我們真誠希望所有游客加入保護之列,并希望乾陵能為中國的旅游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給大家一個半小時的自由活動參觀時間,一個半小時后我在無字碑處等大家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