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琦君散文讀后感篇一
琦君散文的美不但在于情感的優美,而且字里行間所流露出的是作者深厚的語言文字造詣。下面是本站網小編帶來的琦君散文集好段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1) 愛,可以讓你不寂寞,但是卻無法讓你不孤獨。即使是最親密的愛情,最貼心的愛人,不能,也不應該替代你自己。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和自己內心對話。不要把這個責任強加到愛人身上。作為獨立的人,我們應有所擔當。應有能力照顧好自己生活和情緒。
2) 我們活在世上,人人都有對愛和善意的需要。今天你出門,不必有奇遇,只要一路遇到的是有好的微笑,你就會覺得這一天十分美好。如果你知道世上有許多人喜歡你,肯定你,善待你,你就會覺得人生十分美好,這個世界十分美好。即使你是一個內心很獨立的人,情形仍是如此,沒有人獨立到了不需要來自同類的愛和善意的地步。
3) 常常聽人說:愛情會把人掏空。這在遭遇挫折的時候好像尤其如此,傾心相愛的那個人離你而去了,你會頓時感到萬念俱灰。可是,我知道,只要你曾用真心去愛,愛的收獲就必定會以某種方式保藏在你的心中,當歲月漸漸撫平了創傷,你就會發現最主要的珍寶并未丟失。
4) 孤獨和愛是互為根源的,孤獨無非是愛尋求接受而不可得,而愛也無非是對他人孤獨的發現和撫慰。
5) 孤獨是人的宿命,它基于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這世界上一個旋生旋滅的偶然存在,從無中來,又要回到無中去,沒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夠改變我們的這個命運。
6) 在這個世界上,每人都有自己的傷心事,不該再為一個陌生人流淚。
7) 昨天我們越是感覺心心相印,今天的裂痕就越是使我們疼痛,我們的隔膜感就越是尖銳鮮明。
9) 到世上來一趟,為不多的幾顆心靈所吸引所陶醉,來不及滿足,也來不及厭倦,又匆匆離去,把一點迷惘留在世上。
10) 原本非常親近的人后來天各一方,時間使他們可悲地疏遠,一旦相見,語言便迫不及待地丈量著疏遠的距離。人們對此似乎已經習以為常,生活的無情莫過于此了。
11) 在我們的心靈深處,愛和孤獨其實是同一種感情,它們如影隨形,不可分離。愈是在我們感覺孤獨之時,我們便愈是懷有強烈的愛之渴望。
12) 世上什么都能重復,戀愛可以再談,配偶可以另擇,身份可以炮制,錢財可以重掙,甚至歷史也可以重演,唯獨生命不能。愈是精微的事物愈不可重復。
13)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多么普通又多么獨特的生命,原本無名無姓,卻到底可歌可泣。我你每一個生命都是那么偶然地來到這個世界上,完全不可能降生,卻畢竟降生了,然后又將必然地離去。想一想世界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無限,每一個生命的誕生的偶然,怎能不感到一個生命與另一個生命的相遇是一種奇跡呢。
14) 在什么情況下,我們才會因為發現了隔膜的存在而真正感到痛苦呢?當然是在我們內心非常在乎那個人非常在乎彼此的關系的時候。
15) 愛是奉獻,但愛的奉獻不是單純的支出,同時也必是收獲。正是通過親情性愛友愛等等這些具體的愛,我們才不斷地建立和豐富了與世界的聯系。深深地愛一個人,你藉此所建立的不只是與這個人的聯系,而且也是與整個人生的聯系。一個從來不曾深愛過的人與人是的聯系也是十分薄弱的,他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但他會感覺到自己只是一個局外人。愛的經歷決定了人生內翰的廣度和深度,一個人的愛的經歷越是深刻和豐富,他就越是深入和充分地活了一場。
1) 我相信,對于生命的這種珍惜和體悟乃是一切人間之愛的至深的源泉。
2) 從茫茫宇宙的角度看,我們每一個人的確都是無依無靠的孤兒,偶然地來到世上,又必然地離去。正是因為這種根本性的孤獨境遇,才有了愛的價值,愛的理由。人人都是孤兒,所以人人都渴望有人愛,都想要有人疼。
3) 愛本質上是一種給予,而愛的幸福就在這給予之中。許多賢哲都指出,給予比得到更幸福。
4) 今天的時代有種種弊病,包括人們過于看重功利,由此導致人情冷漠。我不主張對少年人隱瞞社會的實情,讓他們把一切都想象得非常美好,這會使他們失去免疫力,或者陷入幻滅的痛苦。但是,我更反對那種一味引導他們適應社會消極面的實用主義教育。在一定意義上,少年人今天的精神面貌決定了社會明天的面貌。
5) 個只想被人愛而沒有愛人之心的人,其實根本不懂得什么是愛。他真正在乎的也不是被愛,而是占有。愛心是與占有欲正相反對的東西。
6) 父母既不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誕生的必然根據,也不能成為保護我們免受人世間種種苦難的可靠屏障。也許在童年的短暫時間里,我們相信在父母的懷抱中找到了萬無一失的安全。然而,終有一天,我們會明白,凡降于我們身上的苦難,不論是疾病精神的悲傷還是社會性的挫折,我們都必須自己承受,再愛我們的父母也是無能為力的。最后,當死神召喚我們的時候,世上絕沒有一個父母的懷抱可以使我們免于一死。
7) 如果說愛的經歷豐富了人生,那么,愛的體驗則豐富了心靈,不管愛的經歷是否順利,所得到的體驗對于心靈都是寶貴的收入。因為愛,我們才有了觀察人性和事物的濃厚興趣。因為挫折,我們的觀察便被引向了深邃的思考。一個人歷盡挫折而仍葆愛心,正證明了他在精神上足夠富有,所以輸得起。在這方面,耶穌試一個象征,拿撒勒的這個窮木匠一生宣傳和實踐愛的教義,直到被盯上了十字架仍不改悔,因此而被世世代代的基督徒信奉為精神上最富有的人,即救世主。
生命純屬偶然,所以每個生命都要依戀另一個生命,相依為命,結伴而行。
琦君散文讀后感篇二
恰好老師的推薦書目里有《琦君散文》,便想買回來一探究竟。結果翻來一看,里面竟全是一些樸實無華的句子。寫父親:“筆挺的軍裝,胸前的流蘇和肩徽都是金光閃閃的帽頂上立著一枚雪白的纓。”寫桂花:“一陣風吹來,桂花就紛紛落在我頭上、肩上,我就好開心。”這種文章,我也寫得出來啊。
更讓我不解的是,琦君寫什么都可以在最后抒發對親人的思念。特別是她的母親。寫新年看燈,回憶起小時候,思念母親。寫酒,回憶起母親泡的春酒,又抒發對母親的思念。也許她花那么多筆墨寫親人是因為她的親人都早早地離她而去吧!她的哥哥在她十歲的時候不幸夭折,弟弟在她二十歲時因病身亡。父母因悲傷加上有病在身相繼去世。琦君因此被同學們戲稱為“客家人”。讀完幾篇文章后,對她本人不是很熟悉,但對琦君的家人,家鄉的風俗習慣和她的.阿貓阿狗了如指掌。
思鄉和親人一向都是中國文人寫作的一大主題,而琦君更是把對身邊許多人的思念發揮到極致。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她的文章就像一幅國畫,僅用樸素的黑白,就描繪出一個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國畫不像西方的油畫,花里胡哨,五顏六色的。國畫有的是一種淡雅的美,琦君的作品也一樣。仿佛是用一個小姑娘的口吻在講故事,想到哪說哪。完全不像一個五六十歲的奶奶寫的。我也慢慢能理解為什么如此恬淡的文章也能放入閱讀理解中了。
琦君的散文已有好多篇入選課本。也許老師們是想讓我們學習琦君那種平淡而典雅的口吻吧!
琦君散文讀后感篇三
最近對長篇小說有些厭煩。冗長的情節像迷宮般曲折。有時提著的.心還未放下,又一次聲勢浩蕩的生死離別赫然擺在眼前。這些大起大伏大悲大喜不斷沖擊著我,受不了。我需要一些寧靜淡雅的文章,于是理所當然的,睡前讀物定為《琦君散文》。
獨孤的時候,難過失意的時候,如果腦海里沒有那些美好的過去,會不會更加心灰意冷,覺得明亮的月光也是冷的刺骨。我們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是經過光反射后到達眼睛的,也就是在零點零零零一秒甚至更短的時間后。所以,所有人都活在過去。
讀著琦君的文章,我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她對家鄉親人深沉的愛。她用自己幾十年的心血將這些眷戀精心雕琢,使其成為一件藝術品,隨著時光的打磨沉淀出一種獨特的美。她的童年,溫馨而美好。《春酒》中那個天真可愛的小女孩,善良能干的母親,每每想起總是讓人會心一笑。
在這里,看不到氣勢恢宏的大場面,看不到撕心裂肺的愛恨情仇,所有的一切都與我們近在咫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親情,友情,這些都是我們伸出手就能觸摸到的,也正是因為對它們捻熟于心,開始司空見慣,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然后置之不理。當周圍的人都在為金錢、名利拼的你死我活時,琦君捧著茶,坐在搖椅上,回憶著過去的一點一滴,領悟著身邊的一草一木,內心如一汪平靜的湖,風起卻不見半點波紋。她的語言精致而優美,描寫細致入微,手法是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卻如涓涓溪流從不枯竭。這和我喜愛的作家落落很像。可能最初讀時并沒有太多的感觸,但是回想起來,仿佛被電流擊中,驚嘆于自己的心情竟然被對方完完整整地述說出來,仿佛前世有緣。有時也會疑惑,為什么她總是放不下過去,一味地沉浸在回憶里,現在恍然大悟,承載這一切的,都是愛啊。
琦君的文是美的,沒有讓人眼花繚亂的胭脂,是一種洗凈鉛華的美。讀來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好不舒暢。她沒有刻意去描寫自己內心的情感,而是從字字句句,甚至一個標點符號中自然地流露出來。如此波瀾不驚的平靜敘述下是洶涌澎湃的感情。我有幸窺見這么高超的寫作技巧。她得心應手地駕馭著文字,一個個人物在她筆下紛紛鮮活起來。也許在她心中,他們一直是有血有肉的吧。
放下書,我沉沉睡去。夢里有一個女人,她眺望著遠方,繼而低頭,撫摸著相片上家人的笑臉,眼角沁出大顆的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