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上海楓涇古鎮導游詞介紹通用一
歷史上,楓涇古鎮一半屬江蘇,一半屬浙江。原先有兩個明顯的分界標志,一個是西邊的界河,另一個就是這東邊的牌坊了,這座牌坊就是在原來分界牌坊的舊址上建立起來的,再現楓涇古鎮獨特的地理區域。
這座高大的仿古牌坊,上方醒目的“楓涇”二字,是國畫大師程十發所題。整座牌坊高12米,寬14米,三間四柱,十分挺拔優美。
牌坊梁坊柱基上雕刻著精致的傳統花紋,四根沖天立柱上前后懸掛著四副鎦金字聯,內容集中反映了楓涇的歷史、人文、土風民俗,讓游客一進門就對楓涇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能有個簡略的了解,好似巨篇鴻著的開篇引子。
正面第一副對聯的全文是:
發祥晚唐揚名元明毓秀鐘靈滄桑久歷 ;
食貨四方衣被天下商旅云集佳境重來 。
此聯集中反映了楓涇歷史上既是文化名鎮又是商貿重鎮的雙重地位。她最早興起于唐朝晚期,到元、明時,楓涇已是江南有名的古鎮。由于棉紡織業的興起,楓涇在明清時期已是與松江、魏塘、盛澤等齊名的棉紡織業重鎮,共享“衣被天下”的榮譽。當時盛產的楓涇土布,遠銷全國各地,商販紛紛來楓涇采購,一派繁榮景象。
正面第二副對聯則集中描寫了楓涇江南水鄉的秀麗景色:
清涇似練滿城瑞氣出芙蓉;
萬楓如丹一天秀色連吳越。
聯內嵌入“楓涇”二字,并點出了古代楓涇一鎮跨吳越兩地,因以前河道遍植荷花而雅稱“芙蓉”。
牌坊背面相應的也有兩副對聯,中間一副是:
白牛清風楓溪芙蓉狀荷葉依連五邑;
宣公賢良學士天官藹聲名播揚四方。
上聯一口氣道出四個楓涇鎮別名:白牛、清風、楓溪、芙蓉。白牛是楓涇最早的名字,因地處白牛蕩得名。相傳一位船夫在蕩中撒網捕魚,曾見蕩中有一頭金鏈鎖鼻的白牛浮出水面,因此得名。對聯上方的白牛頭也反映了這個傳說。到了宋代,屯田員外郎陳舜俞隱居于此,后人慕其高風亮節,又稱此地為清風涇,后簡稱風涇,之后又演變為楓涇。后半聯說的是楓涇鎮形似荷葉,周邊與上海的青浦、松江,浙江的嘉善、平湖相接壤,加上地處金山,故稱“連五邑”。
下聯主要寫古鎮楓涇地靈人杰,人才輩出。唐代有宰相陸贄(宣公),宋代有屯田員外郎陳舜俞(賢良),明代有御醫陳以誠,清代有狀元蔡以臺,曾做到學士、天官職的謝墉及近現代陶芑生、顧水如、朱學范、丁悚、丁聰、程十發等名人,他們的美好名聲遠揚四方。
背面兩側邊柱上的對聯全文是:
南北峙分歷經五朝終歸一鎮;
古今融匯垂信八極長治萬年。
說的是古鎮楓涇歷來南北分治,南鎮屬浙江嘉善,北鎮屬江蘇松江,一鎮南北分治,這種奇特現象歷經了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一直到了1951年3月南鎮并入北鎮,才統歸一鎮。盡管南北分治,但楓涇繁榮的商業經濟,豐厚的歷史文化,始終融匯一體,流傳光大。
即將步入我們古色古香的老鎮區,大家看這座精巧雅致的門頭,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建筑風格,門頭正中刻著“唔呶喔哩”四個字,唔呶喔哩是地地道道的楓涇話,用普通話解釋就是我的家里的意思。這個門頭是我們鎮上的迎客門,走過它就正式進入了我們的古鎮區。大家再看一下這兩邊墻上刻的兩幅順口溜,它表達了楓涇的飲食文化。因為楓涇水網遍布,河道縱橫,是魚米之鄉,所以水產特別豐富,每個月都可吃到新鮮的水產,這其中“五月拉司吃不厭,暴子彎轉六月紅”的拉司和彎轉,請大家猜猜看是什么?拉司學名叫蟾蜍,別名叫望天魚,俗稱為癩蛤蟆,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據說初夏吃拉司,不會生痱子,拉司肉質細嫩,可紅燒、可清炒、可椒鹽、可熏烤,特別是熏拉司,色澤金黃、香氣撲鼻、味道鮮美,是楓涇的一道名菜。彎轉其實就是河蝦,那彎轉是我們楓涇人對河蝦的一種形象的稱謂,大家知道新鮮的河蝦燒熟后就會自然的彎曲,因此得名。長廊景觀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當地最具人情味的江南水鄉的典型建筑——長廊。這條長廊全長268米,是江南水鄉現存的長廊中數一數二的。在長廊里側是商店和民房,外沿是與上海、浙江、江蘇等地相通的市河,它在古鎮區全長1200米左右,是一條區級河道,水系主要來自浙江的天目山,河水流向黃浦江。長廊不僅美觀而且實用,我們可以用兩句話高度概括長廊的功效,那就是下雨不濕鞋,盛夏不撐傘,這給當地的居民和游客帶來了很多的方便。以前這里曾是繁榮的商業街,沿河店面林立,特別是米糧行和麩皮店多達30余家,這是因為這條市河河道寬闊,噸位大些的船只可以直接開進來裝卸貨物,所以許多老板都選擇這里開店設行,這些老板為了方便自家的貿易不受天氣的影響,刮風下雨照常可以做生意,于是在造店面的時候,特意造出延伸到河邊的長廊,其他居民也覺得這樣做既方便了自己又方便了他人,于是也在自己的門前搭起了廊棚,可以想象,最早的廊棚有高有低,有寬有窄,大小不一,經過300多年的風風雨雨,不斷修建才逐漸形成今天這樣整齊寬暢富有特色的長廊。
我們知道江南水鄉是河多、橋多、弄堂多。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一條最有傳奇色彩的弄,叫莫乃弄,這條弄原名金家弄,全長50多米,據說是古代姓金的兩兄弟分家產時開的一條分界弄,所以特別狹窄,最窄的地方只有60公分,兩人對面行走要相互側身才能過去。在舊社會,有一些浪蕩子特意等在弄口,見有女人迎面走來,就走進弄堂,乘機耍流氓,去摸女人的胸脯,嚇得女人不敢走這條弄,摸奶弄的別名從此叫開,時間一長,人們只知摸奶弄,不知金家弄了,后來定弄堂名字時,考慮“摸奶”兩字實在不雅,所以去掉了偏旁,成了莫乃弄。莫乃弄還有個故事,相傳有個地痞流氓,叫癩頭阿三,最喜歡在莫乃弄調戲婦女,有一天,阿三又看見一位身穿花布衫,頭包花毛巾的姑娘走進莫乃弄,阿三迎上前去,手剛摸到這個人的胸脯,兩只手突然被竹弓夾住,頓時鮮血直流,痛得阿三直喊“救命”。原來這個姑娘是一位愛打抱不平的名叫阿榮的年輕竹匠裝扮的,特意做了一付竹夾子綁在胸前來懲罰阿三。此時,阿榮摘下頭巾,脫下身上花衫,連同花衫里的兩只竹夾,往癩頭阿三頭上一罩,然后將阿三拖出弄堂,就在這里(廊棚)當著眾多的父老鄉親揭露阿三的劣跡,阿三在事實面前,想賴也賴不了,無可奈何只好低頭認錯,后來阿三被官府定了個“調戲婦女,擾亂治安”的罪名,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廣大婦女對此拍手稱快,并編出了“癩頭阿三伸黑手,竹弓夾牢鮮血流,鐵證如山賴不了,無可奈何低下頭”的順口溜。根據這件事,民間又稱這條弄為莫奈弄,這個奈是無可奈何的奈字,這個弄名起到了警示作用,使得那些流氓再也不敢在弄堂里胡作非為了。
各位游客朋友,在不遠處的這座橋是泰平橋,它是我們古鎮中最高最寬的單孔拱橋,該橋最早建于明代后期,因為北面是城隍廟,所以當地老百姓又稱為城隍廟橋,站在橋上看長廊是最佳位置,一長排逶迤連綿的黑瓦長廊掛著一串串紅燈籠,倒映在流動的河水中,非常漂亮,有興趣的游客,還可以在橋上拍照留念。
在這邊還有一排美人靠,游客可以在此休息,每逢戲臺有演出,還可以隔河看戲,別有一番情趣。東區火政會
走出長廊,我們看到的就是今天的第一個景點——東區火政會。它是我們上海地區保存得較為完整的近代消防機構,在里面不僅可以看到當年鎮上的消防歷史,還可以看到當年所使用的一些消防器械,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門面是西洋式的,這是受到當時上海租界救火會建筑風格的影響,下面就請大家跟我到里面參觀一下。
火政會在當時又稱為龍王堂,也就是海龍王克火的意思。在1920xx年我們鎮上共設有八處這樣的火政會,共有義務消防人員200多人。那現在大家來到的東區火政會是目前唯一保存下來的一處。1937年抗戰爆發前夕,楓涇救火分會又由原來的八處合并成東、南、北、中四個區會。期間,又增設了機械“泵浦”和進水管、出水帶、長鉤 、斧頭、火炬、銅盔、云梯等,而木撳龍等舊設備被全部淘汰。1952年3月,各區火政會又合并成立為“楓涇救火總會”,直到1959年“救火會”更名為“人民消防隊”由公安部門管理,民間自辦的火政會在楓涇存在了近半個世紀后,成為了歷史。
以前在我們楓涇,每年農歷五月二十日,為全鎮的消防演習日。義務消防員當天穿著整齊的消防制服,列隊攜器,“號子”開道,前往大星橋堍或桃源漾、人民廣場等處進行救火演習比賽,俗稱:“演水龍”。鎮上居民紛紛前往觀看,人山人海,成為楓涇鎮一年一度的盛事。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模型是為了紀念歷年來楓涇鎮上為救火而犧牲的一些勇士而建造的。1920xx年,楓涇救火聯合會在總會桃源漾清水橋西建造了一座高7米的消防紀念塔,全稱“楓涇救火聯合會亡故同志紀念塔”,下刻銘文表彰義務救火有功人員的事跡。這是上海郊區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消防歷史紀念塔,現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大家往這邊看一下,這邊陳列的就是當年鎮上所使用的一些消防器械。墻上掛的就是上世紀20xx年代所使用的手壓式洋龍,它是我們整個展館中歷史年代最悠久的消防器械,大家看它的外表就知道當時的消防器械是非常的簡陋的。大家再來看一下,這邊地上有一臺手推式的消防車,它是我們鎮上上世紀50年代所使用的。這火政會里最先進的消防器械就是天井里的這臺大馬力輪式消防車,是我們鎮上上世紀70年代所使用的,所謂的大馬力輪式消防車也就是相對于以前的消防器械而言,它的水量更大、出水急,這樣一來救火就更為有效了。大家請看在我們上方還有一口警鐘,因為大家知道以前的通訊設備落后,一旦鎮上發生火災就由第一個發現火警的人搖響這口警鐘,并在鄰里間鳴鑼報警,由消防人員到救火會帶了器械前往搶救。
大家看完里面的展品就請隨我到東區火政會門口看一下停在河面上的這艘消防船,因為以前楓涇水網遍布,河道四通八達,比公路更暢通,所以火政會根據需要,特意制造了消防船,船內安裝了大功率的高壓抽水機,一旦出現火警,立即開到了出事地點,啟動機器,直接利用河水救火,它在以前救火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艘船使用長達41年,直到1993年才退役,是上海市最后退役的一艘消防船,也是上海地區僅存的唯一一艘消防船,被上海消防博物館所收藏。大家現在所看到的這艘船是根據原船進行仿制的。
好了,參觀完了東區火政會,就請大家隨我走一下我們古鎮里最寬最高的一座石橋——泰平橋,我們鎮上有一種說法,走過泰平橋就一生平安,所以來到我們楓涇一定要走一下這座橋。下橋后往右就是大家所要參觀的下一個景點——著名的國畫大師程十發的祖居。國畫大師程十發祖居
我們大家都知道程十發是一代國畫大師,從八十年代中期至今任上海中國畫院的院長,他的祖籍在我們楓涇鎮和平街51號,這里的祖居就是程十發先生祖上三代以及他本人一到九歲時的住所。它是一座富有江南風貌的明清式的三埭兩天井的宅院,現在已被上海市列為市級第一批不可移動文物加以保護起來,下面就請大家到里面看一下。
大家都知道程十發是國畫大師,而他的祖上三代則是我們楓涇當地的醫生,所以我們現在來到的第一間就是程十發先生祖上三代行醫的一個診所。大家請看墻上所掛的這塊行醫牌,它是程十發先生祖上三代傳下來的,距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了。上面所寫的就是“楓涇世醫程思齋子子美儒理男婦大方脈”,按現在醫院里分類就是中醫內科,早在清同治年間,程十發的曾祖父程思齋為避戰亂舉家來到楓涇,開了這家診所,他懸壺濟事,行醫盡善,因此人們把這小小的診所稱頌為“壹室帶來太平之坊”。后來百姓順理成章地 把程家所在的這條街稱為“太平坊”,現在被更名為“和平街”。
大家請看這邊的天井里有一個月亮形的石雕,其實它就是母親懷抱孩子的造型,因為在程十發的《丹青蘊情》一書中寫到了這么一句話:“楓涇是江蘇省和浙江省連系的一個小鎮,可以證明兩個‘母親’共同喜歡這個孩子。”這個石像正體現了程十發的這句話,也充滿了大師對故鄉楓涇的一片深情。我們楓涇地越江蘇和浙江,積淀了深厚的吳越文化,孕育出一大批文化名人,而他就是其中之一。
在這邊的祖居不僅保留有當年的正廳,還有在二樓的當年主人的臥室,但因為考慮到整個房子是木結構的,為了安全,二樓暫時還沒有開放。現在我們大家可以先到后院的三釜書屋看一下,在書屋里不僅有當年主人的畫室,還有程十發較為詳細的一些介紹。
大家請看,在這邊的門楣上刻有“三釜書屋”四個輕靈飄逸的大字,這是程十發的手跡,“三釜”的立意有兩層,第一“三釜”寓“三斧”之意,在程姓老祖宗中,最有名的莫過于程咬金了,而“三斧頭”乃是程咬金的絕技,將自己書房的名字冠以“三釜”暗喻自己也只有三斧頭的本領,顯示了程老虛懷若谷的胸襟。第二,“釜”乃鍋之意,三釜意為大、中、小三鍋,這三只鍋子好比國家、集體、個人,只有大鍋滿了,小鍋才有份。程十發先生用“三釜”喻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關系,立意高深,內涵豐富,意味雋永,可謂獨具匠心。“三釜”乃正是程十發先生愛國愛民崇高思想境界的生動寫照。
在中央的這張書桌就是少年時程十發用過的實物,在這張書桌上,少年時的程十發曾灑下不知多少的汗水,最終成為了一代國畫大師。
大家再往這邊看,在墻上掛著的是“三釜系萬鈞”五個大字,此句意義深遠,“三釜”乃“三釜書屋”,“鈞”乃是一個重量單位,意思就是三釜書屋包容萬物。
大家如果想深入了解程十發這位國畫大師成長、成名的過程,就請隨我到“三釜書屋”的二樓看一下。
在這邊的二樓,大家可以看到是由9個版塊詳細介紹了程十發成長、成名的全過程。大家請看,這張大幅照片是20xx年9月程老在古鎮牌坊的留影。程十發父親程欣木早年在嘉善西塘行醫,與西塘姑娘丁織勤結為夫婦,婚后不久也就是在1920xx年春生下一子(即程十發),取名程潼,小名美孫,既程子美孫子之意。后由師長改為程十發。1939年杭州西泠印社名家張子固的侄女張金琦考入上海美專專科學校,成為程十發同窗好友,后與程十發結為連理生下長女,取名程欣孫。
程十發曾多次回楓涇。1977年9月12日,受當時左的思想的干擾,他被下放到楓涇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正是金秋時節,程十發不僅在楓涇鎮文化站創作了連環畫《馬頭琴的傳說》,還與家鄉的百姓特別是一批青年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鼓勵當地的美術愛好者,使他們日后都在美術的道路上堅持走下去。
20xx年3月,八十多歲高齡的程十發攜家人又一次回家鄉。時隔兩個月,一本集中收集上世紀70年代程十發、劉旦宅、汪觀清、韓和平、鄭家生等一批享有盛名的畫家到楓涇體驗生活期間留下的100幅精美畫作的大型畫集《丹青蘊情》出版了,程十發熱情地為該書封面題寫了書名。《丹青蘊情》畫冊的首發式上,程十發和其他畫家不僅回顧了當時的經歷,還與當時自己手把手教過的農民畫家陳富林等一起作了畫,為楓涇鎮留下了珍貴的墨寶。古 戲 臺
以前楓涇因為南、北鎮分治,從明代開始,鎮上就建有兩座城隍廟,一座位于南鎮,叫南城;一座位于北鎮,叫東城隍廟,像這樣一鎮有兩座城隍廟的現象還是比較少見的,堪稱江南一絕。
我們的古戲臺一面貼街,一面臨河,不僅視面開闊,而且景色優美。古時候,每年的清明節和農歷八月初二,這邊的東城隍廟就會舉行廟會,古戲臺上開鑼演戲,收成好的年份,廟會戲要延續七天之久,那時,商販、戲班、雜技團等云集楓涇,古戲臺臺上臺下顯得十分熱鬧。
在楓涇舊志中還有一出看戲民眾行刺“秦檜”演員的故事記載,說來有趣:事情發生于康熙癸丑(1673年)三月,當時戲臺上正演出秦檜害岳飛的戲,戲演到尾聲,忽然從觀看人群中躍出一人,用皮工所用的割皮刀一下將演秦檜的演員刺死。事故發生后,這位行刺者被送進官府審訊,他傲首作答:“民與梨園從無半面,實恨秦檜耳。禮不計真假也!”判官憐其義憤,竟對他以誤殺罪從輕發落。
自從我們楓涇的旅游正式開放后,古戲臺又恢復了往日的熱鬧,每天上、下午都會有傳統的戲曲節目在此演出,游客如果有興趣的便可以在這邊駐足觀看。人民公社舊址
人民公社舊址,它是我們上海近郊保存得較為完整的人民公社舊址,里面不僅有當年所使用的辦公室,在后院還有毛澤東像章紀念館、挖建于1971年的防空洞以及米格15飛機和57高射炮,展品非常豐富,請大家隨我到里面看一下。
人民公社是中國現代一段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1958年,全國上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在此形勢下,當時楓圍鄉(今楓涇鎮外圍農村部分)也成立了人民公社。取名火箭人民公社。第二年3月仍舊改名為楓圍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期間改為革命委員會。一直到1984年,根據上級精神,楓圍人民公社才恢復為楓圍鄉人民政府。前后20xx年時間,四分之一個世紀,這里一直是當時人民公社的辦公地點。那紅彤彤的宣傳標語、極左的大批判專欄、讓當時人崇拜的會議室、時髦的陳列品,……無不記載著那一段“轟轟烈烈”的辛酸歷史。
民 間 剪 紙
這個展館里的展品全是由姚劍明先生個人所創作的,他1947年出生于楓涇鎮,1963年在建楓中學畢業后到新疆阿克蘇建設兵團,在那長期從事宣傳工作,由于工作需要開始嘗試剪紙藝術,那里的條件非常艱苦,平時沒有什么娛樂活動,無事時,他就一心撲在剪紙研究上,在那里工作了整整三十年,剪紙藝術也在逐步提高,他的剪刻領袖像通過粗細線條,體現形象,獨具一格,深受領導和群眾的好評,之后他便喜愛上了剪紙藝術,并先后創作100多幅剪紙作品,如《十美國》、《鐘魁》、《十二金釵》等一系列精品,功夫非常深,構思很巧妙,圖案很細膩,他的作品和事跡也先后被媒體報道。三 百 園
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三百園了,它是一座三進三落的大宅院,占地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謝家是書香門第,四代為官,謝墉、謝恭銘父子倆在清乾隆年間都做過大官,謝墉在當年位列內閣中書、吏部左侍郎,相當于現在的國家組織部副部長,這房子就是謝家以前在我們楓涇的舊宅。有人要問:為什么叫三百園?這是謝家根據孔子所說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而來的,這表明謝家要做知書達理之家,品行純正之人。現在我們對三百園賦予了新的含義,在里面陳列了百燈、百籃、百行,通過這三百,向大家展示楓涇的風情和歷史文化。
到三百園內,我們首先要參觀的就是百燈館。百燈館的題字也是由漫畫大師丁聰所題寫的。在我們的館內陳列了上百件的燈具,樓下展示的是有關燈的故事,樓上展示的則是燈的歷史。像這只根據原樣加工放大的煤油燈,在我國最早出現在上海,以后迅速在各個城鎮和鄉村得到普及,它代替了蠟燭和豆油燈。直到解放后,我國電力增強,這種燈才逐漸退出生活舞臺而成為見證那一段歷史的實物。大家請看這里,這是我們楓涇以前喜鬧元宵的場景,元宵佳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從漢朝開始一直沿襲到現在,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楓涇鎮也不例外。據史書記載,元宵節這一天,鎮上家家戶戶張燈結彩以表達“豐登好年”的喜慶祝愿;青年與小孩提著各式的燈籠走街串巷,城鄉民間文藝團體紛紛上街表演舞龍燈、串馬燈、打蓮湘、蕩湖船等節目,街上人群攢動,歡笑聲和絲竹鑼鼓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其實這個場景展示的就是我們剛才所走的和平街過去喜鬧元宵的盛況。
三橋景觀
這就是我們楓涇的另一道風景線——楓涇三橋。大家可能知道,周莊在八十年代初是以陳逸飛所畫的《雙橋》而出名的,我想我們的楓涇三橋也是別有風味的,它是楓涇古鎮旅游區的標志性景觀之一,大家不妨可以看一下。
楓涇三橋是楓涇南北、東西市河交叉口的一個景觀,它由北豐橋、竹行橋、清風橋組成,這三橋的橋名是由著名的國畫大師程十發和全國著名的書法家黃苗子所題寫的。在三橋的旁邊還有一座清風閣茶樓,這里的清風橋、清風閣名稱的由來都是因為在宋代時有一位屯田員外郎叫陳舜俞,他不僅為人清廉,而且當他棄官隱居來到楓涇后,為百姓做了很多實事、好事,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仰其清風亮節還把當時的鎮名改為了清風涇。我們看到的清風橋、清風閣也正是為了紀念這位員外郎。
橋灣里、施王橋、施王廟
走到這邊的橋灣里,正好體現了我們江南水鄉古鎮的三大特色“小橋、流水、人家”,走在幽靜的古鎮,遠離城市的喧囂也是一種享受。
在我們前面的這座就是施王橋了。施王原名施全,是著名的抗金將領岳飛的部下,在岳飛遭秦檜迫害致死后,他就去行刺秦檜,想不到只砍到了秦檜所騎馬的腿上,行刺沒有成功,而他卻被五馬分尸。在民間關于施全還有另外一種說法,他在行刺秦檜未果后,就隱居來到我們金山一帶,因為他是一個忠君愛國的人,在他死后當地的百姓就自發籌集銀兩為他建造了施王廟。大家請看,在我們前面的就是在原址上重新修建起來的施王廟了。
走在這座橋上,大家可以看一下,一邊是我們的古鎮,另一邊則是我們正在建設的具有北美風格的新城,所以在我們當地有種說法:站在這座施王橋上就能看到楓涇的過去和未來。大家不妨也可以看一下。
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們楓涇還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齊全的古鎮,眾多的祠堂廟宇構成了楓涇除伊斯蘭教之外四教匯聚的獨特的宗教文化。現在看到的就是施王廟,在我們當地又稱為施王堂。它始建于明萬歷七年(1579年),清光緒三十年(1920xx年)重修,并擴建為前、中、后三隸殿堂的建筑結構,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成為吳越近鄰一帶頗具規模且較有影響的一座廟宇。歷史上施王廟是金山區道教的一個主要宗教活動場所,特別是主奉神靈施王的誕辰日,即農歷每年的八月初二,以前每逢這個日子,施王廟都會舉行施王爺出巡會,遠近數十里的鄉民,搖擼齊集,舟塞涇滿,人娛神歡,熱鬧非凡,。
1966年,施王廟宗教活動停止,廟業漸廢。隨著上海城市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大,楓涇被列為上海重點城鎮建設之一,區政府對楓涇鎮作出了相應規劃和調整,在政府的關心支持以及廣大信眾的強烈愿望下,20xx年7月,經上海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和金山區人民政府批準,在楓涇的北大街409號重建施王廟。重建的施王廟由偏殿和大殿組成,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
丁聰漫畫陳列館
這邊的第一間就是前言廳了,丁聰是我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漫畫家之一,他出生于1920xx年,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他就已經在發表漫畫作品了,他以“小丁”署名的諷刺漫畫作品至今仍在報刊、雜志上不斷發表。在墻上的左右兩邊就是丁聰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所畫的兩幅代表作,左邊是丁聰在1944年畫的《現象圖》,形象勾畫出了抗戰后期政治的腐敗以及當時社會的慘狀。貪官、傷兵、淑女、官商、窮教授、沽名釣譽的畫家……形形色色的人物,構成了當時現實生活中真實的畫面。右邊則是丁聰在三年后創作的另一長卷《現實圖》,它描繪了在內戰風云中大發戰爭財的中外商人、饑餓中的窮人、被迫上陣的“炮灰”……在丁聰的筆下不同性質的人物排列在一起,形成了那個時代的縮影。
1956年丁聰總算有了個家,可幸福的日子還不到半年,就被打成“右派”,遣送到北大荒勞動改造,直到粉碎“四人幫”以后丁聰才得以翻身,但那時大好的年華已過去20xx年,此時他已63歲,他曾戲說:“人家60歲下崗,我是63歲才上崗。”這一幅就是丁聰以四人幫為素材所畫的一幅作品,應該說是非常具有諷刺意味和現實意義的。
這里的第一、第二間展室展出了丁聰的部分諷刺幽默作品。丁聰喜愛笑話也愛聽笑話,所以他選擇部分古代、現代笑話配以漫畫與讀者共享。
文豪矛盾在1980年與丁聰再次見面時,情不自禁地提筆寫下了一首《五絕》:“不見小丁久,相逢倍相親,童顏猶如昔,奮筆斗猛人。”這首詩不僅寫出了他們間的爽直友誼,而且對丁聰的作品和人格予以高度的評價。
在文革期間,丁聰沒條件發表漫畫,他就以一種“交保險”的方法給一些名人做名著插圖,有老舍的《四世同堂》、《茶館》、《牛天賜傳》等,還為魯迅、葉圣陶、沈從文、許地山等名家名作繪過插圖。所以我們要看的第三個展室就是丁聰所畫的一些名著的插圖。
有關上海楓涇古鎮導游詞介紹通用二
豫園位于上海市老城廂的東北部,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南與上海老城隍廟毗鄰,是江南古典園林,名勝古跡和游覽勝地。
園內有江南三大名石之稱的玉玲瓏、1853年小刀會起義的指揮所點春堂,園側有城隍廟及商店街等游客景點。
豫園在1961年開始對公眾開放,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豫園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園林,始建于嘉靖、萬歷年間,截止20xx年已有四百余年歷史。
園主人潘允端,曾任四川布政使。其父潘恩,字子仁,號笠江,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刑部尚書。潘家是當時上海的望門大族。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長達九里的上海城墻建成,使及東南沿海的倭患逐漸平息,二十余年來生命財物經常受到威脅的上海人民稍得安定,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并開始繁榮。士大夫們紛紛建造園林。
潘恩年邁辭官告老還鄉,潘允端為了讓父親安享晚年,從1559年(明嘉靖己未年)起,在潘家住宅世春堂西面的幾畦菜田上,聚石鑿池,構亭藝竹,建造園林。經過二十余年的苦心經營,建成了豫園。"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園",有"豫悅老親"的意思。
豫園當時占地七十余畝,由明代造園名家張南陽設計,并親自參與施 工。古人稱贊豫園"奇秀甲于東南","東南名園冠"。
潘允端晚年家道中落。1620xx年(明萬歷二十九年)潘允端去世,潘氏家庭日趨衰微,無力承擔園林修繕和管理所需的巨大開支。明朝末年,豫園為張肇林所得。其后至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為不使這一名勝湮沒,當地的一些富商士紳聚款購下豫園,并花了二十多年時間,重建樓臺,增筑山石。因當時城隍廟東已有東園,即今內園,豫園地稍偏西,遂改名為西園。上海豫園古樓閣景觀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外國侵略者入侵上海,英國軍隊強占豫園,大肆蹂躪。 清咸豐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會響應太平天國革命,在上海發動起義。起義失敗后,清兵在城內燒殺搶掠,豫園被嚴重破壞,點春堂、香雪堂、桂花廳、得月樓等建筑都被付之一炬。
1860年(清咸豐十年),太平軍進軍上海,滿清政府勾結英法侵略軍,把城隍廟和豫園作為駐扎外兵場所,在園中掘石填池,造起西式兵房,園景面目全非。清光緒初年(1875年)后,整個園林被上海豆米業、糖業、布業等二十余個工商行業所劃分,建為公所。至解放前夕,豫園亭臺破舊,假山傾坍,池水干涸,樹木枯萎,舊有園景日見湮滅。
1956年起,豫園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⑽,歷時五年,于1961年9月對外開放。現豫園占地三十余畝,樓閣參差,山石崢嶸,樹木蒼翠,以清幽秀麗,玲瓏剔透見長,具有小中見大的特點,體現出明清兩代江南園林建筑的藝術風格。
豫園1959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豫園于1961年開始對公眾開放,1982年2月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萃秀堂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深隱于大假山北麓,面臨峭壁,北倚高墻,古木交柯,佳卉盈庭,環境清幽淡雅,靜坐堂中推窗便可近觀大假山景。現設古玩店。
"漸入佳境"語出《晉書?顧愷之傳》,這里有引人入勝之意。游廊石板鋪地,中為小橋,兩側有鵝項靠,可以坐觀山光水色。廊中間豎一太湖石立峰,高約2.3米,亭亭玉立,故名"美人腰"。
元代鐵獅位于"漸入佳境"游廊前。左雌右雄,鑄造于1290年,底座上有款識:"章德府安陽縣銅山鎮匠人趙璋"、"大元國至元廿七年歲次庚寅十月廿八日"。
大假山用數千噸浙江武康黃石建成,由明代著名疊山家張南陽精心設計堆砌,也是他唯一存世的作品。山高約14米,潘允端在《豫園記》中對大假山的評價是:"峻 頗愜觀賞"。
仰山堂為五楹,北有回廊,曲檻臨池,可以坐憩堂內有錄自晉王羲之《蘭亭序》的"此地有崇山峻嶺"匾額。卷雨樓名取自初唐詩人王勃《滕王閣》詩句"珠簾暮卷西山雨"。
三穗堂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建西園時所建,高9米,是園中的主要建筑之一。在清代,這里是官府慶典和"宣講圣諭"之處,也是地方上文人士紳聚會活動的場所。
"海上名園"是一九九九年五月十八日,時任中共中央、為慶祝豫園肇建440周年所題。
銀杏樹高達21米,枝葉茂密,相傳為建園時園主人手植,已四百多年。
萬花樓下四角有梅蘭竹菊圖案漏窗四幅樓南面有湖石假山。四周多回廊曲檻,廊旁的白色粉墻邊,依墻綴以石峰,栽植翠竹。
復廊東端有一小軒,在這里探首俯視則清泉如鏡,隔崖相望則石峰壁立,面山對水,有古人"觀山觀水兩相宜"的情趣,故名兩宜軒。北面有建筑名亦舫,形狀如古代之船舫。
復廊,中間用墻分隔,兩邊皆可行走。墻上開設著形狀不同的漏窗,從漏窗中左顧樓臺掩映,右望溪流峰石,宛如圖畫小品。廊西端連以方亭,亭中有匾,上題"會心不遠"。
魚樂榭周圍古木參天,憑欄可觀池中游魚。榭前小溪上的隔水花墻體現了江南園林小中見大的特點。小溪長僅數丈,花墻把小溪隔而為二,墻上開設漏窗和半圓洞門。從魚樂榭旁有一株已度過三百多個春秋的紫藤,每年初春時節,枝條上綻滿白色的小花。
和煦堂與點春堂隔水相望,堂呈方形,周圍開敞。堂內陳列的一套家具,包括桌、椅、幾和裝飾用的鳳凰、麒麟,都用榕樹根制作,已有上百年歷史。旁有石蹬通向聽鸝亭。
"打唱臺",也叫"鳳舞鸞吟"。戲臺依山臨水,臺前的垂檐,雕刻細膩,涂金染彩。戲臺四面的石柱上,分別有描繪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對聯。
點春堂東南有湖石假山抱云巖,水石繚繞,洞壑幽深。山上有雙層樓閣;上層名快樓,下層稱延爽閣。從快樓朝南而下,還有靜宜軒、聽鸝亭,周圍繞以花墻,自成小院。
穿云龍墻位于點春堂西,龍頭用泥塑成,龍身以瓦作成鱗片。園中另外還有幾處龍墻:大假山后有臥龍,和煦堂西有雙龍戲珠,內園"可以觀"前有眠龍,各具特色。
點春堂整座建筑為五開間大廳,扇上雕戲文人物,梁柱花紋造型奇特,飾以金箔。堂后有臨池水閣,上有匾額曰"飛飛躍躍"。點春堂建于清道光初年,曾為福建籍花糖洋貨商人在滬祀神議事之^所,俗稱"花糖公墅"。小刀會起義時,這里是起義軍的城北指揮部,小刀會領袖之一太平天國統理政教招討左元帥陳阿林在此辦公,發布政令,稱"點春堂公館"。起義失敗后,點春堂遭到嚴重破壞,清同治七年(1868年)又集資重修,歷時四載完工。現堂中掛晚清畫家^任伯年的巨幅國畫《觀劍圖》。畫兩邊是書法家沈尹默書寫的對聯:"膽量包空廓,心源留粹精"。堂內還陳列著起義軍使用的武器、自鑄的錢幣日月錢以及發布的文告等文物。
流觴亭,因其兩面臨水,取《蘭亭序》"流觴曲水"之意。亭側有三曲板橋,貼水而筑。三曲板橋西是浣云假山。山以湖石堆成,北倚得月樓,西臨清泉。山洞盤桓,循洞可達山頂,洞內有泉,澗溪水從洞內流出。
有關上海楓涇古鎮導游詞介紹通用三
各位團友,大家早上好!
很高興見到各位,首先我代表我們公司上海東方旅行社對大家參加這次的旅游活動表示熱烈的歡迎,托大家的鴻福,我呢,能夠很幸運地成為大家的導游。在這里要跟大家說聲謝謝哦:“謝謝大家”。先自我介紹吧,我呢是東方旅行社的經理(停頓一下)派來的導游,我姓曾,大家若不嫌棄可以稱呼我為曾導。在我身邊這一位呢是我們這次旅途中最為勞苦功高的一位,我們的司機陳師傅,開足兩天車的時間,非常辛苦。在此,希望我們能夠以熱烈的掌聲多謝我們的陳師傅。(略停)謝謝大家!那么,在這兩天里面呢,就將由我和陳師傅為大家服務,務求使大家在我們旅途中的:“食住行游購娛”各方面都能夠滿意。大家有什么需要幫忙的地方盡管說,我們將盡己所能地去滿足大家的要求。所以,我們也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團友都能夠配合我們導游司機的工作,愛護車廂里的清潔衛生。最后,請大家再次以熱烈的掌聲預祝我們即將度過一個輕松愉快的旅程!
那么現在呢,我們是在去往華美國際酒店的路途中,這也是我們城隍廟一行旅游所預備下榻的酒店。華美國際酒店呢,是一所準三星級酒店,所有酒店式服務單位套房設備齊全,設置應有的家居器具,中央冷氣及先進電線以供互聯網及電子郵件之用。酒店式服務單位備有最好的保安及安全系統。它位于黃浦區西藏南路381號,距我們這次的旅游景點上海老城隍廟僅一公里。此外,華美國際酒店臨新天地休閑、餐飲、娛樂中心,鬧中取靜。外灘、豫園、上海博物館、大劇院、南京路步行街、淮路中路購物街環繞四周。也更方便于各位團友們在休息時間到處逛逛,體會一番上海這座不夜城的魅力。
現在我們距離目的地酒店大概仍有10分鐘左右的時間,那么我就先向大家介紹下這次的旅游目標——上海城隍廟的由來吧!
“到上海不去城隍廟,等于沒到過大上海。”可見老城隍廟在上海的地位和影響。上海老城隍廟位于方浜中路,東至安仁街,北通福佑路,西至舊校場路。城隍是道教中城市的保護神,相傳明永樂年間(15世紀初)上海知縣張守約將方浜路上的金山神廟(又名霍光行祠)改建成了今天我們所見的城隍廟。后于1920xx年重建,殿高4.8丈,深6.33丈,鋼筋水泥結構,彩椽畫棟、翠瓦朱檐,規模大增。抗戰后,為與新城隍廟相區別,也就是原址在金陵西路連云路口的城隍廟,故稱老城隍廟。
說到城隍廟的由來呢,還不得不提到一個典故。相傳上海的城隍神姓秦,名裕伯,字景容。為宋代尤圖閣學士秦觀八世孫。元時累官至福建行省郎中。元末避兵揚州,轉徙上海。當時占據蘇州的張士城派人前往招用,為其拒絕。吳元年及洪武初年,朱元璋幾次淮備起用秦裕伯,秦均稱疾不出。初定天下的朱元璋對于秦裕伯隱臥上海甚感不安,這位生性多疑的皇帝深慮由此“海邦不靖”,即下手渝:“海浜民好斗,裕伯智謀之士而居此地,堅守不起,恐有後悔。”手諭的意思十分明白,秦裕伯只得應召人朝,次年拜待制,旋為治書待御史。洪武三年,設科取士,與劉基同為京畿主考官。洪武六年(1373)病逝,葬于上海長壽里。為“釋主疑,明民志,不惜一身之去就,為國人請命也”,因而,海濱之民懷著感激與敬重,奉祀其為城隍神。
也有說城隍作為神,是由《禮記》中所渭“天子大蠟八”而來。天子要祭八種神,其中有“坊”與“水庸”,大略是對城塹、護城溝渠之祭,這是對城市守護神的祭札。明代人陸容《菽園雜記》卷五談到了城隍之祀:城隍之在祀典,古無之。後世以高城深池,捍外衛內,必有神主之,始有祠事。惑于理者,衣冠而肖之,加以爵號,前代因襲,其來久矣。後世的城隍正是被賦予了城市守妒神的面目與功能,御災難,安生聚,垂豐穰,庇百姓。城隍廟亦就因此成為一個城市不可或缺的祭典埸所。地方官府朔望進香,祈晴禱雨,并常藉以宣講鄉釣。士庶禳病祈福,牲醴香楮,禱獻報賽。這也就難怪城隍廟廟宇崇閎,香火繁盛。
自清末以來,上海的城隍廟又多出一重功能。當時辟出西園的部分,租于商家。此例一開,園中廣設商店,竟成集市,城隍廟各種土特產、美味食品的聲名不脛而走。另外,東、西園園囿之勝號稱一邑之冠,游賞者頗多。各種花會,如四月下旬蘭花會,九月中旬菊花會等,常設于東、西園,各神廟會、燈會又常以城隍廟為盛。三月二十八日,傳乃城隍夫人誕,上海街巷懸燈亦一如天后。
作為海濱城市,上海的城隍廟還兼有著護海功能。明初城隍廟改建之時,大門有坊,其額曰“保障海隅”。清同治時又加封“護海公”,勻天后神合力護庇南來北往的海舟,“上海地瀕溟渤,華夷于茲互市,北達燕齊,南連閩粵,舳艫銜尾,鱗萃麕集,往往驚濤駭浪中,神之靈異與天后相佐佑”。進出黃浦的船艘,則必向天后官、城隍廟燒香祈禱。“慣駕沙船走北洋,船頭四望白茫茫。得歸慶幸團團會,天后城隍遍爇香。”每次城隍廟修葺,不僅上海商民踴躍捐贈,不恤財力以助,四方富商巨賈也皆“捆載輻輳而集”。上海城隍廟由此得以稱盛興旺。
城隍廟緊挨著外灘,步行過去也很快便能到達。從洋人造的房子和街道里穿過去,你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時候穿過了那條過渡地帶,就走進了今天的城隍廟。事實上,你不用將這里想象成是一個廟宇,或者一條每踩下去一腳都冒出來歷史的老街。這是一個將嘉興的粽子和麥當勞的漢堡掛在一塊賣的地方。它是一種市俗的存在,總是能在不同的時候,為自己找到最合適的生存方式。就像今天,這種市俗更多的是一種建立在游客基礎上的商業文化,不是說原本的市俗不存在了,你可以將這看作是一種被異化了的市俗文化,總歸有人掏錢,有人收錢,人們在這里各取所需。城隍廟就是這么自然,不經意地就成了這個城市市俗的標本。并因此樂得其中。
曾經就有游過上海老城隍廟的游客為其這樣賦詩道:仙女湖中抹淡妝,風荷掩面露流香。柔情滿腹和誰訴,便是含羞眼淚汪。
上海是一碗濃湯,城隍是濃湯的底料。普天之下的城隍廟不知道有多少,有意思的是,惟獨上海的這座最終被十里洋場團團包圍,從小縣城到大都會,城隍廟是上海最后的根,同時也隨著這個城市完成了它的變異。
好了,聽了我的介紹您已經迫不及待了吧?我們的旅游列車將會到2分鐘后到達下榻酒店,請大家稍作休息,我們3小時后在酒店大堂集合,前往本次旅游景點,祝您旅途愉快!
有關上海楓涇古鎮導游詞介紹通用四
楓涇鎮成市于宋,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正式建鎮,是一個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文明古鎮,地跨吳越兩界。楓涇鎮為典型的江南水鄉集鎮,周圍水網遍布,區內河道縱橫,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鎮區多小圩,形似荷葉;境內林木蔭翳,廬舍鱗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稱“清風涇”,“楓溪”,別號“芙蓉鎮”,20xx年9月入選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單。
元末明初時與浙江的南潯、王江涇、江蘇的盛澤合稱為江南四大名鎮。
明宣德五年(1430年)起,楓涇鎮就南北分治,以鎮中界河為界,南屬浙江嘉興,北屬江蘇松江。
1951年3月,全鎮才統屬松江縣管轄。
1966年10月起,劃歸上海金山縣(現金山區)管轄。
楓涇古鎮區建筑多為明、清風格, 均具傳統江南粉墻黛瓦的特色,房屋以兩層磚木結構為主,前后進房之間有廂房和天井,大宅深院有穿堂、儀門及廳堂等,前后樓之間有走道相連,稱走馬堂樓。屋面多為觀音兜和五山屏風墻。廟宇建筑多為宮殿式。古民居建筑群總面積達48750平方米,其中9處已列為上海市第一批不可移動文物。
古鎮水網遍布,鎮區內河道縱橫,橋梁眾多,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沿河古街綠樹成蔭,古鎮水巷幽靜;39座古石橋橫跨河上,其中元代建1座,明代建11座,清代建21座。
明代建的瑞虹橋,坐落于虹橋河口,清康熙初在此發生過被稱為“中國最早的工人罷工運動”的“虹橋血案”,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有該事跡的記載及陳列,并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圣堂內為此立了案碑。
楓涇是蜚聲中外的金山農民畫的發源地。楓涇人民熱愛生活,藍印花布、家具雕刻、灶壁畫、花燈、剪紙、繡花、編織等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濃郁的民間文化藝術,孕育了金山農民畫。以楓涇農民畫家為主的金山農民創作出了鄉土氣息濃郁、藝術風格獨特的金山農民畫,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鎮內的畫館名畫家祖居也多,和平街上程十發祖居已經修復開放。北大街的丁聰漫畫陳列館設在二層中西式建筑內,樓前一棵古銀杏,一叢大芭。館內陳列了丁聰生平和一百多幅漫畫,幽默地畫畫常讓人駐足流連。南大街圣堂弄的金山農民畫展示中心就在清代狀元蔡以臺的讀書樓內,盡得清雅,一副副畫面卻透露出濃郁的鄉土氣息。農民畫與丁聰的漫畫、程十發的國畫和顧水如的圍棋,這些在國內外都具有相當地影響的“三畫一棋”,集中于楓涇一鎮,是國內罕見的一種地域文化現象。
20xx年5月,在金山農民畫發源地楓涇中洪村,政府辟地80畝,建設“中國農民畫村”。20xx年年初,中洪村被評為首批“中國特色村”,被中央電視臺評為“20xx年度中國十大魅力鄉村”。楓涇地區已有5萬多幅作品遠銷國外,30多人次在國內外畫展中獲獎,被譽為“世界藝術珍品”。20xx年9月16日,被國家建設部、文物局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