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我們仨讀書筆記我們仨讀書筆記字篇一
高一語文課上,聽老師講起楊絳先生,然后回家翻開《堂吉訶德》——哦,果然是她翻譯的,1978年,鄧爺爺曾把中譯本《堂吉訶德》作為國禮送給來訪的西班牙國王——肅然起敬。
楊絳(1911年7月17日—),原名楊季康,是著名律師楊蔭杭之女。擅長于翻譯、文學著作、戲劇等。著有劇本《稱心如意》、《弄假成真》、《風絮》等,翻譯了《一九三九年以來英國散文作品》、西班牙著名流浪漢小說《小癩子》、法國勒薩日的長篇小說《吉爾·布拉斯》等。然而,她的身份,更讓我們感到熟悉的,是錢鐘書之妻。
六年后再讀《我們仨》,仍覺得這是一本開卷便不忍放下的作品。《我們仨》是92歲的楊絳先生在女兒、丈夫去世四年后的回憶錄,全書共三個部分——《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其中,前兩個部分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生活情感,筆法獨特也有些晦澀難懂;第三部分占據全書大部分篇幅,從1935年她與錢鐘書剛結為夫婦赴英留學開始,在牛津喜得愛女,回憶了一家三口63年來經歷的風風雨雨和更多感人至深的溫馨畫面,語言從容、簡潔,看似平平淡淡,卻閃耀著經過漂洗的樸素生活本來的絢爛多彩。
1935年,初到英國,這對自小被仆婦照顧的新人開始在跌跌撞撞中過日子。為了做早飯,他劃了生平第一根火柴;為了滿足饞嘴的他,她學會用雪利酒文火做紅燒肉;他們把店里送來的扁豆剝殼又一面嫌棄殼太厚豆太小,剝了好多才醒悟過來“這是專吃殼兒的,是扁豆,我們燜了吃,很成功”;而每天早晨一大甌牛奶紅茶,也成了他們一輩子戒不掉的習慣。她不再是當初不識柴米油鹽的蘇州小姐,他也不再是古月堂前吟詩作賦的無錫少年,然而日子卻像搬入新居的第一個早晨鐘書給她端到桌上的早餐,有果醬、蜂蜜,那般甜蜜。
1937年,他們有了女兒錢瑗。錢鐘書曾贈言楊絳:“絕無僅有的結合了絕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其實,我讀《我們仨》,讀出了季康之于默存也如母親一般。在她住院的日子,他每天到產院探望,常苦著臉告訴她:“我做壞事了?!彼蚍玖朔繓|家的桌布、砸了臺燈、把門軸弄壞了,像一個做錯事情等待媽媽回來的小男孩一般,她說:“不要緊”,回寓后便真的全部修好,讓他信賴、安心、能夠依靠。
1938年,一家三口回到硝煙彌漫的祖國。他先是赴昆明西南聯大教書,后尊父命去藍田當英文系主任,這期間有來自同事的誤解、有來自家族的壓力、更有來自戰爭的流離顛沛,還好有她信他、懂他、陪他。女兒的成長也是苦難生活的一劑糖丸,“鐘書愛逗她,惹她,欺她,每次有吃的東西,總說:”baby no eat。“…她看著媽媽的臉,迸出了她自造的第一句英語:”babyyes eat! “她那時約六歲?!?大約每個孩子都是哭著來到這個世間的,因為她們不樂意,來走這一遭要經歷太多痛苦與煩惱,所以佛把這人世叫做婆娑世界。然而當父母把她們抱在懷里,她們分明又是笑的,笑的那樣甜蜜。或許,她們正是看了這世界太苦,所以來了,想把無盡的歡樂帶給父母,或者想把這個世界的苦痛全部帶走。錢瑗與錢鐘書夫婦的緣分亦是如此。在最艱難的時期,有女兒陪伴,看著她跌跌撞撞成長起來,()一家三口苦中求樂、學中求樂,圓圓頭(錢瑗的昵稱)成長為爺爺口中的“讀書種子”,季康完成了《稱心如意》、《弄假成真》等戲劇作品,翻譯出版了《一九三九年以來英國散文作品》,并全力支持鐘書完成《圍城》的連載。
他們安靜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然而解放并沒有結束所有苦難。文革歲月,他們被下放至干校,走出“牛棚”后仍“不能與強鄰相處”,女兒幫助他們“逃走”,一家三口擠在北師大的宿舍,“阿瑗不用擔心爸爸媽媽受欺負,我們也不用心疼女兒每天擠車往返了。屋子雖然寒冷,我們感到的是溫暖。”這是豁達的一家人,也是默契的一家人,內心的相互支持讓他們捱過這個特殊時期受到的特殊待遇。然而日子再難熬,我讀楊絳先生的文字,感受到的只是她內心的平靜、沉定,她沒有訴說飽受的委屈,她回憶的只是鐘書哮喘發作時一個妻子心中的焦灼和戲稱之“呼嘯山莊”來帶給丈夫略微寬解,她回憶的只是地震時期外文所年輕人和女兒女婿給他們的幫助與關懷。這期間,他們依舊不輟筆耕,她譯完《堂吉訶德》八冊,他的《管錐編》初稿亦已完畢。
1977年,文革結束,他們搬進現在的三里河寓所,生活開始苦盡甘來。之后20年的生活,平平淡淡無陰無晴,實則陰晴隱于其中,只是這位耄耋老人已嘗盡人生百味,參透悲歡離合,無一句控訴無一句抱怨罷了。然而,1997年女兒錢瑗去世,1998年丈夫鐘書去世,再參透,她仍舊是想念女兒和丈夫的,于是2003年這本《我們仨》出版問世。在卷尾,她引用白居易的《簡簡吟》——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讀到這里,我仿佛看見她的心上多添的幾只飽含熱淚的眼睛,又綻出的幾個血泡。
“我們仨,卻不止三人…阿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姇俏覀兊睦蠋煛K筛叽罅?。但是他穿衣吃飯,都需我們母女把他當孩子般照顧,他又很弱小?!本褪沁@樣的一家人,相扶相伴跨過半個地球,走過半個世紀,讓孑然一身的漂泊者也為他們感動,也想找個能相知相愛相惜的人,感受家帶來的溫暖與支撐。家,已然不是一處寓所,簡簡單單地容納我們仨,而成為一個意象,成為這一輩子身心的港灣。
我們仨讀書筆記我們仨讀書筆記字篇二
夜里讀書時,感覺自己不是在讀書,仿佛回到兒時坐在夏日的庭院里聽家人講過去的事。聽一個老人以平靜而深情的語調、以她銘心又溫暖的方式去懷念我們仨。從年輕時的相愛相知、結婚、一起去英國留學,國外生下女兒圓圓,變成我們仨;到回國后輾轉,顛沛流離,后終于有了一間屬于自己的寓所安居。直到最后她最親近的兩個人相繼離開,變成了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這本書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我們老了,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這兩部分記述了一個夢,雖在夢中,卻歷歷在目,就連一些生活瑣事也清清楚楚。一家人在古驛道上的相聚與失散,互相攙扶,到最后,女兒走了,丈夫也走了,剩下她一個人尋尋覓覓。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作者用平實的語言記錄“我們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一起讀書、一起“探險”、一起面對人生中的大起大落。動蕩年代,坎坷人生,也能苦中作樂,堅守自我,活得淡定從容,活得隨心隨意。
整本書讀下來我時而感動落淚,又時而破涕為笑,感動于“我們仨”的感情至深至純,又被“我們仨”的生活瑣事,一次次的“探險”逗樂。文字溫馨卻又沉重,哀而不傷。從書中,我學到了老人對世事的經歷和看法:1.關于讀書(學者的家庭離不開書,楊先生和錢先生可以為了讀書不吃飯,他們的女兒圓圓從小在雙親的耳濡目染下,喜歡讀書,到哪里必先找書看,被錢鐘書的父親認定為“吾家讀書種子也”。)2.關于原則(在楊先生的筆下,錢老是木訥、不通人情世故的,但世界是自己的,我們沒有必要為了取悅他人而迷失自我。)3.關于生活(簡單就好,只要心中充滿希望,精神的富裕遠比生活的舒適更讓人感到幸福。)4.關于幸福(我一直在問自己,什么是幸福?前天的一件小事,我突然覓得幸福的真諦。旅途中,三歲多的兒子說想家,想回家,我告訴他,爸爸、媽媽、寶寶在一起就是家。兒子好似聽懂地點點頭。歸途中,我告訴他,我們快到家了,孩子突然告訴我說:“爸爸、媽媽、寶寶在一起就是家啊。”那一刻,我是感動的,感恩上天賜予我這一切,平靜、簡單而美好。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楊絳先生并沒有用悲傷來懷念她所深愛的兩個人,她的筆觸是溫暖的、平淡的,洋溢著淡然的味道。這是一部回憶錄,記載著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沒有悲傷欲絕的語句,沒有撕心裂肺的吶喊,有的只是無法隔斷的深深思念。原來活在回憶里,也可以如此歲月靜好。
我們仨讀書筆記我們仨讀書筆記字篇三
我不敢說自己是一個酷愛讀書的人,只能說是喜歡,閑來無事的時候喜歡用讀書來打發時間。當我看到自己喜歡看的書時,我一定會想方設法地弄到手來一睹為快。讀書已經成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我的床頭,我的車里,我的辦公桌上都有我喜歡的書。讀書讓我的內心變得非常充實,也日益強大。讀書讓我成長,給我的生活和工作都帶來了很大的變化。
因為讀書,受益最大的就是我的兒子。在我的兒子上幼兒園大班的時候,他已經可以自己讀短片小說。他的人際交往能力很強,和小朋友玩得都很好。前幾天他發燒,好幾個小朋友用媽媽的微信問候他。希望他快點好起來。兒子的動手能力很強,特別喜歡玩拼裝游戲。能自己看著圖紙拼上很復雜的樂高玩具。兒子的愛好很廣泛,喜歡踢足球,打羽毛球,喜歡游泳,滑旱冰鞋,還喜歡唱歌,吹葫蘆絲,彈鋼琴。很多人問我,你的兒子怎么培養的這么好?傳授一下經驗吧!我仔細的想了想,也許是閱讀的作用。
從他胎教的時候開始,我就開始為他讀書,講故事,這么多年一直堅持的很好,所以他中班的時候就自己識字,我從來沒有單獨教過他認字,就是給他讀繪本,慢慢的忽然有一天他自己讀出來了,我覺得很奇怪,他怎么就忽然認識那么多字了呢?從簡單的到復雜的,越來越多,越來越快,他的識字量比三年級的學生還大。自己讀短篇小說一點問題都沒有,而且讀書速度非???,我們倆曾經比賽,他還小勝于我呢。因為讀書,他還懂得了很多道理,所以他顯得比一般的同齡的孩子要成熟,什么事情我只要跟他講講道理,他就明白了。
當好多家長都向我咨詢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時,我就告訴他們,給孩子讀書吧,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兒子出生之后,我讀了大量的關于如何教育孩子的書籍,《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窩心》等等,都是我非常喜歡的書?,F在我最喜歡的是沙拉寫的《特別狠心特別愛》這本書。沙拉是一位出生在上海的猶太人后裔,育有兩兒一女。為了讓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她帶著孩子從中國回到了戰火紛飛的以色列,開始了一段跨國教育經歷。由“中國式媽媽”轉變為“猶太母親”,運用以色列的愛子秘籍和猶太人的教育智慧,“冷酷”的母愛成就了孩子的人生。
在書中有這樣的一些觀點深深觸動著我。在有償生活機制中愛孩子。延遲滿足,適當不滿足。撤退一步,學會放手。讓愛與教育同行。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等等。在書中,我學到了要讓孩子學會獨立,培養孩子的性格,注重孩子的品質等等。
因為這本書的影響,在兒子大班的時候,我讓他自己去旅行了一次。這是他第一次自己的旅行。那次活動是幼兒園組織的,是一次大型親子游活動--麻龍灣繪本之旅。但是很可惜,愛人和我都沒有時間陪孩子去,所以我打算放棄。直到旅行的前一天,馬園長還在問我,兒子能不能去。我思忖再三,也許這是一個鍛煉孩子的好機會。然后我征求了他的意見,兒子說他很愿意去,并且我們商量好,他會好好表現。于是就有了這次親子游中唯一的單獨旅行的“小男子漢”。
記得那天一大早我們就把他送到了幼兒園,然后我們就去忙自己的事情了,一天都沒有過問。一直到晚上九點多了,公公婆婆都急得坐不住了,不停的問我,這怎么還不回來呢。我表面淡定的安慰大家:“別急,別急,剛通了電話,好著呢,一會就到家了”。其實我這心里也直打鼓,一個五歲多一點孩子,別的小朋友都有爸爸媽媽的陪伴,只有他一個人玩一整天,他會害怕嗎?他會孤獨嗎?但是我不能做美國人詞典里的“中國式媽媽”,我相信今天的行為,必定是孩子將來的財富。當父母不在他的身邊的'時候,他才能學會獨立,學會關心別人,學會與人相處。我想這就是狠心的愛吧!因為我知道:“放手越早,孩子就會越早走上獨立之路。溺愛是害,狠心是愛,家長學會愛,孩子贏未來! ”最后,孩子不但平安到家,而且興高采烈的給我講解他這一天的旅行,玩得盡興,還懂得照顧別人的感受,我忽然感到他長大了好多。這一天的成長可能比平時一年收獲的還多。
讀書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也讓我對人生有了很多新的感悟。當我讀起【美】杰克·坎菲爾德與d. d.沃特金的《吸引力法則》時,我相信了,只要遵循事物的自然法則,一切順其自然,你就可以生活在真正的信任、感激和愉悅中。吸引力法則就是你關注什么,就會將什么吸引進你的生活。如果你堅持關注生活中美好的、正面的事物,你就會自動地將更美好和正面的事物吸引入你的生活;如果你關注不好的和負面的事物,那么,更多不好和負面的事物就會被你吸引過來。
現實中沒有一樣東西是多余的,每個人的存在都是因為有他特定的位置,需要他去填滿,就像七巧板中的每小塊都必須將自己填充到大的拼圖中,缺少任何一塊都不能完成拼圖,也不會多出一塊沒有地方可以填充。我們每個人都是帶著獨一無二的目的誕生的,所以,任何一個人都有他存在的價值,不管他帶給我們的是什么,他都會對我們的人生有所幫助!哪怕是荊棘,是災難,那都是上天在考驗我們,讓我們變得更加堅強的機會。當我們調整心態,每天都關注好的事情的時候,我們的心情也會變得非常美好,我們就會與我們的家人,我們的同事都相處的非常融洽。
在我的學校里,也有很多志同道合的同事們,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吸引著我,影響著我。讓我在學校里有一種歸屬感和認同感,讓我時時享受著教師這一職業帶給我的幸福。
人們都說,我們的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當我們的身體不能去旅行的時候,就讓我們的靈魂不斷的前進吧!生活中,工作中,難免會有不如意的事情發生,但是,當我們的內心足夠強大的時候,一切都會變得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我們只要堅強的做自己,不斷地向著更好的自己去努力就好了。我堅信:生活會向著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一切都會越來越美好的!
我們仨讀書筆記我們仨讀書筆記字篇四
讀完最后一句,掩卷,嘆息,繼而陷入縹緲的沉思。樸素的文字下,是一位淡泊的老人歷經滄桑后無聲的探尋,是生命寧靜而無聲息地流逝。
從“我們倆老了”到“我們仨失散了”,再到“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在楊先生一貫平實而溫婉的文字中,“我們仨”一生相依相守的苦難和美麗都靜靜道來。漂泊、戰爭、分離、貧窮、動亂,如此紛難的人生里,一家人互為依靠,在歷史車輪無情而又苦難的傾軋下,依然保持著對生活的樂觀。他們并不是在寬容苦難,而根本上就是淡漠著苦難,所以他們如此幸福地相守,在楊先生清新雋雅的筆下,生活里的幽默和生氣如此自然地躍然紙上,讓人讀來時而顰眉時而微笑時而沉思時而向往。
寫求學牛津時,租房做飯,黃昏時兩人總牽著手出去探險等,充滿了少女般幸福甜美的記憶;寫生下圓圓后,錢鐘書燉了雞湯,還剝了碧綠的嫩蠶豆瓣,煮在湯里,盛在碗里,端給楊絳吃,“錢家的人若知道他們的‘大阿官’能這般伺候產婦,不知該多么驚奇”,行文里又充滿了為人妻的自得和驕傲;而圓圓所印象的“精赤人人”一身打扮叫人想到《圍城》里的鮑小姐,便又忍俊不禁了。
經了一天繁瑣的工作,在安靜的深夜,捧著《我們仨》讀來,就似一位孺慕的孩子靜靜聆聽著九十多高齡的楊先生輕述人生往事,內心深處的熨貼和舒服簡直無可再提。楊先生的文字,含蓄節制清新溫婉,蘊涵著深邃的人生感悟和人文厚重,小小的細節里所飽含的愛和關懷,也讓我一再感動至含淚。比起現在某些“作家”動不動就要怎樣的叫喊啊快感啊文字里充斥赤裸的感官刺激和浮躁的煽情來,《我們仨》就如清涼的泉水在這個夏天給我們以閱讀和感動的快樂。
最后,還想提一提三聯出的這個版本。非常喜歡這本書的版式設計,第一次拿到時就被打動了。封面是素雅的淺咖啡色,細條直紋,手感極佳,帶點深厚而莊重的時間感,書名是楊絳先生手書的“我們仨”,深咖啡色,整個感覺渾然一體。書里面還附錄了不少錢鐘書、楊絳和女兒錢媛的相片和手跡。
這是本絕對值得細心閱讀的書,也是本值得收藏的書。
我們仨讀書筆記我們仨讀書筆記字篇五
楊絳的《我們仨》這本書主要是對“我們仨”的回憶。這本書的開頭寫了錢鐘書和錢媛生病住院,最終去世了。楊絳開始對“我們仨”那個家的重溫和回憶,更多的是表達了對丈夫和女兒的思念。她的語言樸素、平實卻感動人心。
看完了這本書,我想起了我們一家三口的一些趣事。
有一天晚上,我正在專心寫作業,突然聽到老爸“啊”的一聲慘叫,來不及多想我就沖了過去。原先,正在給老爸拔白頭發的老媽,忽然發現有一只蚊子慢悠悠地停在老爸的腦門上,于是就條件反射地一巴掌揮了過去。蚊子是被拍死了,但可憐的老爸被打出了“腦震蕩”。于是我們全家開始了滅蚊行動,一番努力過后,最終殲滅了飛蚊大軍。我們數了一下,竟然有十多只!這時老爸把蚊子送到老媽面前說:“這些蚊子給你熬湯吧。”老爸原先是想捉弄一下老媽的,誰明白老媽幽幽地說:“你要明白,我熬出來的湯可都是給你們二位喝的哦?!眹樀睦习至ⅠR躲進了書房,把我和老媽笑歪了。
《我們仨》里,作者提到他們一家三口給對方起了很多名字,隨便叫。其實我們家也是。我那個“無敵老媽”也給我和老爸起了一堆的名號,高興叫什么就叫什么。就說我吧:兒子、小伙子、小朋友、蛾子等等一大堆。高興的時候叫“親愛的”,不高興的時候就會大聲叫我“臭小子”!我想,我應當是世界上別稱最多的人了。
在這本書里,作者描繪了一家三口溫暖的生活畫面,而如今,這個“我們仨”已經走散了,作者有一些悲傷。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要珍惜一家三口在一齊走過的每一天。
我們仨讀書筆記我們仨讀書筆記字篇六
字行間里充滿著滿滿的暖意,感動和深深的愛意。
在他們這個家里,錢鐘書就像一個調皮笨拙的孩子,而楊絳始終守護著他的天性,成全了錢鐘書的人生。最好的愛情是彼此成就對方,從此更加完美。
《我們仨》字字句句都透著楊絳的賢惠和才華。讀完不禁感嘆,沒有楊絳,就沒有錢鐘書。
書中所說,每次錢鐘書闖了禍,慌慌張張地去告訴妻子,楊絳都會說“不要緊,我會……”這一小段文字里,這是什么?是信任,是安全感。這五個字,比那些山盟海誓的誓言更可靠真實,比那些火熱撩人的情話更走心浪漫。女人的賢惠,不一定是溫順如小鳥依人,在這里,賢惠是如高山般雄偉,深海般沉穩的胸懷和無微不至的守護。
這是一種別樣極致的浪漫,是無條件的信任與陪伴,是風雨同舟的成長,是內心無艱不摧的力量,像沙漠中的泉水一樣,靜得聽不到聲響,卻又是生命的希望。
《我們仨》,楊絳用樸素的文字記錄了一家人最平凡的生活和淡泊的一生,感人至深,生活故事中處處都彰顯出她的偉大付出,字里行間無時無刻都透露出她的絕世才華。
“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這樣的贊譽只有她配得上。
我們仨讀書筆記我們仨讀書筆記字篇七
在文化面前,我向來不敢裝,因為裝文化人最容易被識破,這種冒險的事兒我是斷然不會做的。聽說這本書很出名,對于楊絳本尊我也毫無了解,只知道世人都叫她先生。她去世那一天,因為互聯網無法比擬的傳播力量,一夜之間,誕生了無數楊絳粉絲。所以我也買了這本書,可惜兩年后我才真正打開閱讀它。
我一直有這樣一種感覺,每次看這種敘事述人的書,都覺得仿佛跟他們一起生活,所以看完的時候難免覺得失落,仿佛他們離開了自己一樣。而《我們仨》卻給了我別樣的感覺。楊絳說:“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F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想,對于這種離散,她是難過的,同時她又是坦然的,所以才能讓她在未來18年一如往昔那樣生活的云淡風輕卻又澎湃不已??赐赀@本書,我第一次沒有舍不得這一家人的痛楚,反而覺得自己獲得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新滿足,人應該有足夠的勇氣面對一切喜怒哀樂。
在這本書的第二部分,也是我認為畫面感最強的一個部分就是這對伉儷遠赴歐洲求學的篇章。它讓我們看到了從民國到新中國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從清華到英國,從英國到法國,中國人無論在哪里都用自己的智慧讓這個世界眼前一亮。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的中國人在世界各地相互扶持,榮辱與共。而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毫不猶豫地放棄一切毅然決然的歸來報效祖國。
我們深沉地愛著我們的祖國,我們也溫柔地愛著我們的家庭。我想任何一個女人得到丈夫一句“從今以后,咱們不再生離,只有死別”是何等的幸福與驕傲。讀后感·我想越是那種人生地不熟的境遇才能讓堅韌的人變得更加的頑強,從十指不沾陽春水到出得廳堂入得廚房,換得了燈泡修得了門鎖,帶得了女兒教的了學生,還能翻譯出最讓世人滿意的《堂吉柯德》和出版無數世人喜歡的書籍。
我喜歡這種生活態度,先生這樣謙虛的描述自己的家庭?!拔覀冞@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我們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鞓??!蔽蚁胍舱沁@樣淡泊的生存之道才讓這個家庭如此的不凡吧。
網絡上流傳的一句楊絳名言說,世態人情,可做書讀,可當戲看。誰不希望自己能活成一本暢銷書?畢竟還能改變成劇本拍成萬人空巷的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