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間遼闊的教室》讀書心得篇一
初為人師,多得是新鮮感和新鮮感之后的頭疼。明明自己用心備課了,課堂上孩子為什么不聽?明明和家長很耐心地溝通了,為什么收效甚微?明明每天都對孩子進行德育,為什么還是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一句話,當老師真累,特別是班主任老師!
但是讀了周老師的書,我發現她的教學是那么的春風化雨,美妙溫情。既然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我就沒打算做一個“不想當將軍的士兵”。
每天晚上讀幾篇周老師的文章,首先是感慨她和學生之間的氛圍真是太好啦,簡直就是理想。其次,看著她和學生的交流聯想到我和我們班孩子的交流,想可以借鑒她的一些做法嗎?
畢竟她是一個高中老師啊,面對的都是懂事的孩子了!后來自己想想,雖然中學與小學孩子的特點不同,但是都是孩子都是教學,還是可以從書中“求同”的。
讀了書,我發現周老師有四大特點值得我們學習。
她很在意教學品質,不管環境如何變化,始終保持初心,追求最好的教學狀態。
她認為每一節課都是“唯一的”,時過境遷則難以彌補,故而她在意每一節課,每一個環節,她要讓每一節課都不留遺憾。
周老師認為“淡泊”不難,保持平常心也不難,放棄一些東西,就能開拓無限的空間;只要有書讀,只要學生愿意多讀書,作為教師就該知足了。
她不停地讀書,始終保持獨立思考。她讀的書,遠遠超出專業需要,視野與經驗,逐步滲透于教學,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這也許正是她的教學優勢,作為帶領學生的讀書人,能在更廣闊的層面帶領學生追求為精神生命的閱讀。
周老師認為對學生的愛,在于讓他們正確認識“教育”,懂得“自立”;同樣,她主張和諧理性的師生關系,使“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成為理想境界。她對學生的愛比較理性,這樣的表達固然有性格因素,她的出發點可能更多地考慮學生的未來,引導學生在發現生命價值感受美的同時,成為思想者。
對教學的探索是無止境的,通過對本書的閱讀,我覺得教師能夠通過自己的力量,引領孩子明白學習不是一段時間的“賽跑”,沒有起跑線也沒有終點。
走出教室之后處處有課堂,人生不會下課,讓他們有一種遼闊的胸襟,視野,思考,這才是教學的最高價值。
《一間遼闊的教室》讀書心得篇二
作為教師,我們似乎總是在慨嘆生活的平淡無奇,總是在抱怨日子的單調無趣,總是在唏噓工作的瑣碎無緒。
然而,看了周春梅老師的《一間遼闊的教室》之后,所有的不滿轉為了動力。教師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教師的生活中不是沒有浪花,而是我們總是放眼水天交接的寥廓,而忽略了眼皮子底下涌動的小小的波瀾。
翻開《一間遼闊的教室》,我不禁震驚了。書中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有的只是一個個平平常常的小故事,一段段波瀾不驚的闡述,一句句耐人尋味的思索。周春梅老師將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瑣事娓娓道來,讀后卻有一種余音繞梁、意猶未盡的感覺。
監考時,周老師仔細地觀察學生,浮想聯翩。看學生的神情,想他們的愛好、性格,想象他們或平靜,或豐富,或激情涌動的內心世界。
下雪了,周老師應時應景,與學生一起整理關于雪的詩詞,一起“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從而使這節有意義的語文課留在了單純熱忱的孩子們的心中。
老師讓學生對著一張圖片練習看圖說話,這是教學中司空見慣的事情,而周老師卻由此想到現在的學生囿于教室與書本的束縛,遠離了自然,遠離了豐富多彩的生活,遠離了真實的觀察、感受與表達,只能寫出模板式的語句,本應充滿好奇的天真兒童,卻變成了“閉目塞聽”的“塑料兒童”。
章同學因為換了一位像孩子一樣調皮的語文老師,由原來的抱怨、厭學,變得愛上了學校,愛上了課堂。周老師真切地感受到了一個有童心的老師能帶孩子們重回天真快樂的世界,重獲童年,并且呼吁老師們“但愿我們不要辜負孩子們的理想”。
瞬間。周老師抓住了轉瞬即逝的靈感,用心去體會,去感悟,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記錄下來,把生活變成文字。她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融入了自己的理性思考,給平平常常的小事染上了屬于自己的色彩,注入了生機與活力。課堂活了,生活亮了,人生也精彩了。
教師的視野應該是開闊的,開闊的視野才能捕捉到生活的閃光;教師的思想應該是豐富的,豐富的思想才能對生活有深遠的感悟。教師的思想深遠了,課堂才能多姿多彩,教室才能被無限放大。
教室因學生思維的開闊而遼闊。
“一千個讀者眼里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教室里有多少個學生,就有多少個思想。周老師讓孩子們閉上眼睛體驗黑暗的感覺,看看能看見什么。有的說,看見了月亮,圓圓的,帶著淺淺的黃;有的說,看見了黑色的三葉草;有的說,看見了藍色的老虎在草地上;有的說,看見紅色的蛇長了翅膀,在紅色的天空里飛翔......孩子們的世界如夢如幻,他們的想像可能與現實世界大相徑庭,甚至相背而馳,但這就是童心,是兒童獨有的內心世界,我們又何必用成人的認知模式去限制他們的思維呢?
記得一次上課,我讓學生讀出文中自己認為好的語句,并說出為什么好。學生踴躍發言,聲情并茂地朗讀 ,并從修辭手法、詞語運用等角度進行了賞析。
我向發言的學生投去了贊許的目光,為他們幾近完美的回答暗暗叫好。誰料想“半路殺出個程咬金”,同學在我期許的目光中站了起來,流利地讀完句子,然后開始賞析:“我感覺這個句子好,就是一種感覺,況且書上的句子怎么能不好呢?”他的回答讓我有些措手不及。
在讀《一間遼闊的教室》這本書的過程中,周春梅老師如水般的語言和深厚的文字功底令我折服,而這與長期的閱讀積累是分不開的。
她和學生一起逐句朗讀長詩《星云》,誦讀“搖曳無窮,情味愈出”的古樂府,傳閱繪本,讀童話故事,讀小說......就像她自己說的:“與學生一起認真閱讀原著,真誠交流,是最好的語文教育。”
設想一下,一位熱愛閱讀的教師,帶領學生走進一個廣闊無垠的閱讀世界。而學生的少年視角、不同觀點,又會給教師許多新的啟發。“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教學相長的愉快,盡在其中。
一位喜歡讀課外書的學生曾經告訴周老師初中時的經歷:王小波、柏楊、龍應臺教給他的,遠遠超過初中老師講授的那些議論文寫作技巧;而那些收到老師稱贊的作文,無一不源于課后“翻閑書”“亂讀”得來的靈感。看來,認為只有通過自己的課堂,學生才能學好語文,是狹隘和可笑的。
學生通過閱讀,積累了語言,培養了語感,對人生有了深入的、獨特的思考,“積跬步至千里,積小流成江河”,日積月累,等量變達到了質變,創作起來就可以有“下筆如有神”、“才思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感。
學生絕大多數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他們關注的只是試題的答題模式是什么,句型掌握住沒有,公式背過了沒有。他們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了解外面的世界。因此,學生的思想被封閉起來,生活單調無色,一寫起作文來就胡編亂造,哀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也”。
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有米”,只能通過閱讀來無限放大自己的生活空間,不出校門也可知天下事,識天下人。在閱讀中,學生可以認識保爾、龍應臺、魯迅、李清照等各具特色的人物;在閱讀中,學生可以和作者一起思考人生,反思自己的生活;在閱讀中,學生可以融入自己的情感體驗,放飛思緒。
生活將激起美麗的浪花,課堂能引發無盡的想像,思緒會飛往遙遠的未來。身為教師,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課堂的引領者,做思緒的放飛者,將我們有限的教室無限放大。
以上是我對這本著作的一點淺薄的讀后感,正所謂學無止境,我的教學生涯還有很多年的路要走,自己也希望能汲取更多一點的知識,對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素養也是一種促進。
《一間遼闊的教室》讀書心得篇三
這是周春梅老師的一篇隨筆。
大致內容是她收到一個學生郵件后所引發的反思。學生在這封郵件里講了和同學去武夷山時,在火車站遇到一個失意青年后,為對方加油,給了那個青年勇氣和力量,并且自己也從中受到人生啟迪的故事。
這個學生最后在郵件中寫道,如果哪一天,自己也深陷困境,甚至喪失了生的勇氣時,他還會再去火車站,去偶遇能夠給自己力量的故事,來說服自己勇敢地活下去。
讀了這封郵件后,周老師想到了身邊剛剛發生的少年輕生跳樓的悲劇,她認為對那些處在絕望當中的,像花兒一樣美好同時也和花兒一樣易折的少年而言,如果我們教師和父母能夠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持續地向其傳遞一些美好和溫暖,其實也就是積極向上、正能量的東西,那么他們一定會獲得生的勇氣,找到生的意義!
每每想起周老師的這篇隨筆,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我們身邊的那些處在花季的孩子們,他們是那樣嬌嫩、易折,面對即將到來或者已經到來的人生的風雨,他們也許還缺乏一定的承受能力,很可能不堪一擊。因此在他們的世界里,可能有許多的憂郁、疑惑,甚至是對人生的迷茫,讓他們手足無措,有的可能就走向了極端。而這些問題很可能在我們這些成人看來,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問題。
也許長久形成的傷害,不會因傳遞者的一個故事而改變,但至少,生命中可以多積蓄一分對抗傷害的力量。而相信只要讀過類似于上面郵件中的故事的人們,都會對生命對一些留戀,多一些期待。因為,未來有那么多美好的故事在等待著我們。
緊張充實的學習,多姿多彩的生活,是多么美妙啊!
其實,我們的老師們也都在做,那么就讓我們繼續去做一個傳遞美好的使者吧,向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孩子,我們身邊所有的人去傳遞生活中那些美好的,感人的,給人力量的故事。
我也會在我們的孩子遇到挫折,遇到困難時,與他們談心,給他們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讓他們懂得,其實他們所遇到的這些是我們每一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是我們必須付出的代價;并且讓他們知道,老師總是在,父母也總是在,都在他們的身邊陪伴著他們!
讓他們相信,一切都會過去,即使今天傷痕累累,只要我們充滿信心,明天太陽照常升起!這樣去做,孩子們可能就不會再輕言放棄了。
讓我們一起來做一個傳遞美好的使者吧,一起來將溫暖的故事傳遞下去,傳遞給你、我、他,傳遞給生活中那些需要我們幫助的人吧!
《一間遼闊的教室》讀書心得篇四
寒假里,我讀了南師附中周春梅老師所著《一間遼闊的教室》一書。
這是周老師的一部教育隨筆集,內容多是在教學中所引發的點滴思考以及對語文、對教育、對閱讀的感悟。周老師有著女性教師稟賦的細膩母愛,高屋建瓴的思考視角,寬廣的閱讀視野,以及一個教育者的靈敏之心。她用深入淺出的文字,記錄著每一次教育中的感悟,儲存著學生帶給她的溫暖記憶。
周春梅老師善于反思。美國學者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教學經驗+教學反思”,華東師范大學的葉瀾教授也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則可能成為名師。”這些話語都凸顯出反思在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因為學校有一重大活動,校園里突然多了一棵大樹。周春梅老師關注到了這棵樹給校園帶來的變化,更關注到了學生對這棵樹的態度。她看到,很多孩子行走在校園里,根本就不沒關心這棵樹為什么來到這里,對他們來說,生活和學習的背景是一棵樹還是一棟樓并沒有什么影響,四季的更替,只意味著衣服的增減;淅瀝雨聲,只提醒他們帶上一把傘。
他們的生活里充滿了“速成”,甚至他們自己也是這樣“速成”的。他們對憑空出現或消失的一切安之若素,何況只是一棵樹?可是,這是教育應該做的事情嗎?我們是如何讓一個充滿好奇的天真兒童,變成了“閉目塞聽”的“塑料兒童”?如何把遼闊天地壓縮成了紙上蒼白而扁平的世界?
在課堂上,有很多看上去習以為常的細節,也常引起周老師的深思。比如說,學生在完成一項學習任務時,教師就是總是過度中途干預,一會兒提醒學生要關注這個、一會兒提醒學生不要忘記了那個;在閱讀一篇文章時,教師總是過度解讀,說了很多不該說的話。結果不僅沒有縮短學生與作品之間的距離,反而讓學生產生逆反,拉大了兩者的距離。
上了一節課,快要結束的時候,教師一個慣常的做法,是要求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總結。原本很活躍、話語很多的學生,一聽到要總結,一下子就沒有話要說了。
教師是從教學設計、教學流程的完整性來考慮的,但卻沒有意識到不同的學生對同一個文本的理解并不相同,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為什么一定要讓學生“統一思想”呢?
如何為孩子們的青少年時代打下明亮的底色,讓他們成為一個精神明亮的人?周春梅老師從語文教育的角度強調,要著力呵護他們在兒童時代的童趣、詩性和想象力。
這些至為珍貴的品質極其脆弱,很容易被成人世界的條條框框,被所謂的“教育”所摧毀。但如果在青少年時期不能讓孩子們保有這些,以后就永遠也補不上了。
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她在語文教學中有很多的思考,包括利用完整的、點滴的時間和學生一起讀詩、一起研讀經典的作品。經常不斷地給他們推薦書籍,或采納學生推薦的書目,等等。
這些事情看似和考試無關,但卻關乎一個人的精神世界,關乎人的氣質和修養。
想要在教育事業上成名,或就是堅持走出自己的教育之路,需要的不僅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還需要能創造、會引領,讓師生都在潛移默化中得以熏陶,成為更好的自己。
師德用愛去塑造,業務能力用辛勤努力去提升,而能創造、會引領需要的則是用教師的一顆靈性的心,去閱讀、去思考、去實踐、去總結。
教育本就是一場漫長的修行,教師如何更好地涅槃自己、渡化學生,大概就是終其一生的追尋吧!
《一間遼闊的教室》讀書心得篇五
這學期我認真研讀了《一間遼闊的教室》這本書。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本書第一篇文章——一所思維奔流的學校如何煉成。
實踐出真知--這句名言一點也沒錯,當我讀完這篇文章的時候,通過思維導圖在沈陽實驗中學教學中的實際應用,我感受到了思維導圖的獨特魅力。
讓我始料不及的是,思維導圖可以與數學教學如此配合,真正的呼應了文章開篇的那一句可視化思維,也勾起了我對我自己數學教學活動的思考。通過思維導圖,文中的這位數學老師講課的思維被徹底呈現了出來,脈絡清晰,思維嚴謹,但同時又讓同學們有著自己的獨立思考。真是受益匪淺。接下來,我想從三個方面談談我的感受。
首先,思維導圖是一種很優秀的思維工具,能將其運用在教學中,真的是對同學們結構化思維建立的一種極大的幫助。
思維導圖在文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總結復習課以及一個叫做生字開花的游戲中。我們都知道,記憶漢字是一個非常繁雜苦悶的過程,而學校創造性的結合思維導圖,讓這一苦悶的行為變為了一種樂趣,可謂是別出心裁!
我們都知道,思維導圖一般使用場合就是在腦暴和總結中,而文中的數學老師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精心設計上課的流程,看似漫不經心,但其實對于課程的走向和脈絡十分了解,看似簡單的一堂課,不知道傾注了老師多少的心血。同學們在課堂上的表現也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大家語言的流暢表達、思維的極速反應,我想和思維導圖是分不開的。
因為我們知道,思維導圖就是結構化思維的一種體現,長期使用它去總結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將會對一些知識的認識更為透徹,當然,對于我來說,作為一名數學老師,我也會將這種優秀的思維工具引入到我的課堂中來,培養學生的結構化思維。
其次,我想說的是,作為一名數學老師,文中小學生的自制力讓我感覺到十分驚訝,我想,對于小學生來說,最難的怕就是集中注意力了。
一般而言,三分鐘對于一個孩子而言都十分痛苦,因為小學生的自制力尚未培養起來,這點在我的教學活動中我也深有體會。
可是,實驗小學的學生如此的專注,我想原因大概就在于課堂上每一個人都得到了充分的參與,每一個人心目中的主人翁意識都被激發出來了。
在實驗小學的課堂上,大家和老師同學一起討論問題,分享自己的觀點,這無疑促進了同學情師生情。更重要的是,它解決了困擾著很多老師和家長的一個難題,小學生的注意力無法集中的問題,我想,這些孩子將來干什么一定也更有毅力,更能堅持下去。
我從這里也領悟到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不能一味的向學生傾注知識,那樣做,反倒有時候徒勞無功。而應該通過合理的引導,將學生帶入到學習的環境中,給學生自己思考的機會,這樣,才能讓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最后,我想說的是,一個好的工具還得配上好的應用場景才能得到更好的使用,文中思維導圖的使用讓我受益匪淺,我想將它引入我的課堂也會是一個不錯的開端!
當然,文中老師對課堂教學流程的深刻設計也讓我體會到了我在平常教學活動中未能充分考慮同學們的參與度的問題,我也得到了啟發,應該讓每一個人都有參與和鍛煉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