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道家經典語錄句道家經典語錄短句篇一
1、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2、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3、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5、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
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8、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9、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10、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11、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2、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1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14、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1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16、治大國,若烹小鮮。
17、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18、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19、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1、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22、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23、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24、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25、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26、治人事天,莫若嗇。
27、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28、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29、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30、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31、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32、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33、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35、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36、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37、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3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9、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40、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41、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42、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43、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44、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45、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46、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47、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48、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49、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51、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52、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53、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54、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5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56、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57、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58、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59、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60、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61、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62、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63、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64、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65、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66、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67、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6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6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70、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71、和大怨,必有馀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72、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7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74、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75、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76、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77、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78、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79、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80、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81、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82、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83、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8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85、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86、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87、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88、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89、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90、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91、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92、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93、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94、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95、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96、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97、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9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9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100、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道家經典語錄句道家經典語錄短句篇二
1、窮則反,終則始。
2、則仄,月滿則虧。
3、治人事天,莫若嗇。
4、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5、元氣生萬物而不有。
6、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7、安危相易,禍福相生。
8、大天之內,復有小天。
9、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10、天與地卑,山與澤平。
11、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12、金石有聲,不考不鳴。
13、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14、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
15、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16、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17、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18、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19、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20、魚處水而生,人處水而死。
21、天地之道,極則反,盈則損。
22、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23、凡物不以其道得之,皆邪也。
24、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25、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26、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27、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28、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29、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30、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31、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見大者所知小。
32、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33、察見淵魚者不詳,智料隱匿者有殃。
3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3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36、其動,止也;其死,生也;其廢,起也。
37、用之者,必假于弗用也,而以長得其用。
38、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39、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40、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
41、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42、“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43、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44、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45、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46、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47、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48、能至于無樂者,則無不樂;無不樂則至極樂矣。
49、善游者溺,善騎者墮,各以其所好,反之為禍。
50、而富者,富者未必盜;有廉而貧者,貧者未必廉。
51、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52、清靜處于,虛以待之,無為無求,而百川自為來也。
53、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54、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55、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7、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58、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59、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60、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6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62、欲剛者必以柔守之,欲強者必以弱保之;積于柔則剛,積于弱則強。。
6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6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66、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67、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6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道家經典語錄句道家經典語錄短句篇三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恒無欲以觀其妙。
◎ 飄風不終朝, 驟雨不終日。
◎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 日極則仄,月滿則虧。
◎ 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革固則裂,齒堅于舌而先敝。
◎ 君子不謂小善不足為也而舍之,小善積而為大善;不謂小不善為無傷也而為之,小不善積而為大不善。
◎ 人有盜而富者,富者未必盜;有廉而貧者,貧者未必廉。
◎ 天地之道,極則反,盈則損。
◎ 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
◎ 同道者相愛,同藝者相嫉; 同與者相愛,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愛,同壯者相嫉。
◎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 多言多敗,多事多害。
◎ 察見淵魚者不詳,智料隱匿者有殃。
◎ 日極則仄,月滿則虧。物極則反,命曰環流。
◎ 不謂小善不足為也而舍之,小善積而為大善;不謂小不善為無傷也而為之,小不善積而為大不善。
◎ 常勝之道曰柔,常不勝之道曰強。善游者溺,善騎者墮,各以其所好,反之為禍。
道家經典語錄句道家經典語錄短句篇四
1、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 ?譯文:人們都把自己喜歡的東西當作神奇,把自己厭惡的東西當作臭腐;然而臭腐可以變化為神奇,神奇也可以變化為臭腐。所以說:"整個天下不過是一種氣罷了。"對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轉化。成語"化腐朽為神奇"源出于此。
2、故曰,夫恬淡寂寞,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 ?譯文:所以說,恬淡、寂寞、虛無、無為,這是天地的本原和道德修養的極高境界。
3、善火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譯文:善于帶兵打仗的將帥,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輕易被激怒;善于勝敵的人,不與敵人正面沖突;善于用人的人,對人表示謙下。這叫做不與人爭的品德,這叫做運用別人的能力,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
4、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譯文:廚師雖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儀是不會越過擺設祭品的幾案,代替廚師去做的。此謂盡管庖人不盡職,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職權范圍代他行事。表現了莊子無為而治的思想,成語"越俎代庖"即由此而來。
5、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譯文:野鴨的腿雖短,如果給它接上一段,它就會痛苦;仙鶴的腿雖然長,如果給他截去一段,它就會悲傷。說明強以為之,必然造成不幸和痛苦。成語鶴長鳧短、斷鶴續鳧都出自這里。
6、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到老死不相往來。 ?譯文:讓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適,滿意于他們的平凡生活。國與國之間相互得見,雞犬之聲相互聽得見,而人民從生到死,也互不往來。
7、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譯文: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則是:排棄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種成見,滿足人民的溫飽需求,軟化人民的犟執趨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
8、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譯文:君子之間的交情,淡薄如水,而小人之間的交情,看上去甘甜如酒。真朋友不言利。
9、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譯文:脂膏燒完了,火種卻流傳下去,無窮無荊此句以薪喻形,以火比喻精神。薪盡火傳,是說形體雖死而精神永存。后以薪盡火傳喻學業師徒相傳。
10、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譯文: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這就是很糟糕的。
1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譯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之中。
12、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譯文:最上乘的統治者沒有個人主觀成見,總是習慣于把百姓的意向作為自己的意向。善良的人我用善良的心去對待,不善良的人我也用善良的心去對待,就會讓所有的人一心向善。
13、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譯文:最有智慧的人,總會表現出豁達大度之態;小有才氣的人,總愛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計較。合乎大道的言論,其勢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讓人聽了心悅誠服。那些耍小聰明的言論,瑣瑣碎碎,廢話連篇。
14、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 ?譯文:不知是莊周在夢里化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在夢里化成了莊周呢?莊子現身說法,認為夢與覺并無不同,都是道的物化現象。因此,若要齊同物論,就必須首先破除有我之見,而與萬物混為一體。
15、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譯文:學問知識,要不斷增強,日益廣博,修身養性悟道,要逐漸去掉自身的各種雜念,此為日損。減少又減少,最后就到了什么也不僵持固著的無為境地。
16、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莊子天地》。 譯文:有了機械,就會產生機巧之事;有了機巧之事,就會產生機巧之心;機巧之心放在胸中,就會破壞純白的品質。不具備純白的品質,就會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就會被道所拋棄。功利機巧的確是壞事害人的東西。
17、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譯文:相反相成,循環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萬物產生于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于不可見的無形質。
18、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于內者無位而不怍。 ?譯文:知足的人,不為利祿而去奔波勞累;明白自得其樂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憂懼;講究內心道德修養的人,沒有官位也不感到慚愧。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會超脫。
19、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譯文:把無為當做為,把無事當做事,把無味當做味。不管大小多少,要用德來報答怨恨。打算克服困難要從容易處入手;實現遠大理想要從細小處開始。天下的難事必須從容易處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須從細小處做起。
20、相與于無相與,相為于無相為。 ?譯文:相互結交在不結交之中,相互有為于無為之中。交友要達到相交出于無心,相助出于無為。這才是"莫逆之交"。
2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譯文:知識少的不了解知識多的,年壽短的,不了解年壽長的。
22、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譯文:小的迷惑可以使人弄錯方向,大的迷惑能夠使人喪失本性。說明純正的人性就是人自然的本性,而仁義則不但不合人性,而且是傷性亂世的。
23、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譯文:用火來救火,用水來救水,這樣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會增加(衛君的)過錯。假借孔子教導顏回的話,來闡明一種處世之道。成語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24、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譯文:以無厚入有隙,所以運作起來還是寬綽而有余地的。說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無厚入有間,這是莊子養生論的核心。同時說明了要認識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成語"目無全牛"、"游刃有余"這兩條成語,都出自這里。
25、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圣人貴精。 ?譯文:多數人看重利,廉潔之士注重名聲,賢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看重精神。
26、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譯文:自然的規律是,不斗爭而善于取勝;不言語而善于應承;不召喚而自動到來,坦然而善于安排籌劃。自然的范圍,寬廣無邊,雖然寬疏但并不漏失。
27、悲樂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過;好惡者,心之失。 ?譯文:悲痛與歡樂,會使德性流于邪僻;不忘喜怒,會以道為過錯;陷入好惡,會喪失道德。
28、不以物挫志。 ?譯文:因外物而擾亂自己的心志(這樣,德性就沒有了)。可玩物喪志。
29、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譯文:天下的人都僅僅知道以美為美,這就是丑了。都僅僅知道以善為善,這就是惡了。有和無是相互依存的,難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長和短互為比較,高和下互為方向,聲響和回音相呼應,前邊與后邊相伴隨。此乃常情,故曰恒也。
30、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譯文:大寒季節到了,霜雪降臨了,這時候更能顯出松樹和柏樹的茂盛。松柏之茂喻君子品德高尚。
31、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譯文:一尺長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遠也截不完。物質可無限分割。
32、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譯文:人生在天地之間,就像透過縫隙看到白馬飛馳而過,不過一瞬間罷了。成語白駒過隙出此。人生知促,切勿浪費。
33、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余;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 ?譯文:無為,就能夠利用天下,而感到閑暇有余;有為,就被天下所利用,而感到急迫不足。以虛無、自然、無為,闡釋無為之治。
34、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譯文:你不知道那個螳螂嗎?舞起它那兩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圖擋住滾滾前進的車輪。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是根本無法勝任的,卻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的本領很強大。成語"螳臂當車"的典故由此而來,用以比喻不自量力。
35、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譯文:最大的悲哀莫過于心如死灰,精神毀滅,而人的身體的死亡還是次要的。人是要有點精神的。
36、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早晨生出晚上就死的菌和夏天出生秋天就死的昆蟲因為年壽短而難以經歷和知曉更多的事物。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譯文:至人泯滅了物我的對立與區別,不再有我,神人聽應自然,完全拋棄了功業的概念;圣人深明事理,完全拋棄了聲名的桎梏。偉大的人不為自我、功業、聲名所累。
37、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 ?譯文:孝順的兒子不去巴結父母,賢良的忠臣不去奉承君主,這就是作賢臣、作孝子的最高境界了。嘆世俗阿諛成風,嘆世人大惑不可救,呼喚真正的孝子、賢臣。
38、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譯文:天地有偉大的造化和功德而不言語,春夏秋冬四季有分明的規律而不議論,萬物有自然形成的道理而不解說。辦任何事都得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
39、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譯文:事物過于強大就會走向衰朽,這就是說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道的,就會很快死亡。
40、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 ?譯文:天鵝并不天天沐浴,而羽毛卻是潔白的;烏鴉并不天天暴曬,而羽毛卻是烏黑的。萬物出自本性,不能強行改變。
道家經典語錄句道家經典語錄短句篇五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4、不自見,故明;不自足,故彰。
6、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8、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9、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13、道生一,終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14、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7、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20、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21、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2、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24、人為貴,還需行天道。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28、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30、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34、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35、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36、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38、上民不懼死,奈何以死懼之?
39、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41、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4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44、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49、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51、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52、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53、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4、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55、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56、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7、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5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61、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
62、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6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64、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65、今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患
67、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68、治人事天,莫若嗇。
69、治大國,若烹小鮮。
70、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71、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72、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73、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7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5、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76、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77、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78、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79、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80、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81、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82、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83、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84、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85、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86、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88、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90、知仁者智,自知者明。
91、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92、反者道之動: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知其雄,守其雌。
93、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9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95、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96、和大怨,必有馀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97、魚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術。
9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9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00、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道家經典語錄句道家經典語錄短句篇六
功遂身退,天之道。
日中則昃,月盈則虧,這是自然規律。事業已遂,力量至極,則引身退后,這是自覺遵循自然規律。知進而不知退者,禍必及身。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有驚恐之感,是因為有榮辱觀念。有榮辱觀念,是因為以自身為貴。以自身為貴,就是以大患為貴。以自身為貴,必生名利之心。有名利之心,必生貪爭之念。有貪爭之念,必有大患。“患”的字意是“心外之物成串”。外物多成串,身心能不累嗎!為了身外之物而不擇手段,禍患能不產生嗎!
曲則全,枉則正,洼則盈,敝則新。
曲:彎曲、旋轉。曲則全:彎曲、旋轉求得全面認識。有人解釋為委屈自己,順從別人,從而得以保全自己。這種明哲保身,毫無原則的委屈而求權、求利的做法,是對人性的壓抑和扭曲,決不是道家精神。“曲”必須是合乎道的、有規則的。就養生而言,“曲”是生命之輪的旋轉,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結果。自我通過修練道德功,涵養真氣和能量,使之順著身體經絡循環往復,從而使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能得到精氣的滋養。真氣充沛,則細胞飽滿、肌肉強勁、皮膚細膩、體形勻稱,這是細胞自形自化的結果。
圣人治國,能夠客觀全面地看問題,明白上與下、官與民的辯證關系。國家是人民的國家,要想真正地治理好國家,就應當把自己的才智建立在全民智慧的基礎上。只有這樣,才能制定出全面、公正、正義的法律來。
“枉則正,洼則盈,敝則新”,是對“曲則全”的具體闡述。
枉則正:枉,遭受人為的壓抑而扭曲。身體各種各樣的疾病,大都是心靈受壓抑、氣血不暢造成的。如果人的大腦能時常處于無為、忘我的狀態,真氣就會處于和暢狀態,從而運轉不息,被扭曲的心靈自然得以矯正,疾病也得到根治;圣人治國,施行民主法治,確保言論自由,從而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種種社會弊端就會及時得到糾正。
洼則盈:有些地方因其相對高度低,而自然注滿水。就身體來說,由于真氣沖開了經絡上的各個穴位,不停地繞體運轉,那么,氣血就會自然補充那些急需滋養的部位,就像流水一樣,低洼之處灌滿以后才能往外流,從而自行調節身體對能量、養分的需求;圣人治國,效法天道,“損有余而補不足”,帶領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敝則新:有些東西因時間長而陳舊,需要用新的來替代。身體內部的各個環節連同每一個基因組織,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只要真氣暢行無阻,基因組織的某一鏈條、環節,一旦出現缺損,就會更新換舊,使之及時得到修復,維持內在平衡;圣人治國,既有健全的用人機制,又有完善的監督機制。任何一個部門的公務人員只要離心離德,就會被及時淘汰,不至于使該部門的工作陷于癱瘓狀態。
少則得,多則惑。
求多需從求少開始,貪多反而令人迷惑,以致一無所獲。圣人深明少與多的辯證關系,所以只“抱一”而為天下人探求真理。“一”即“樸”。“抱一”就是“守法”,守法才能探求真理。式:法則、真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效法、遵循。地:地球或者地月系,這里代表的是地的運行規律。不論地球還是月亮,它們都具有相對永恒的自轉周期和公轉周期,并且保持最完美的自轉角度。天:太陽或者太陽系,這里代表的是天體的運行規律。太陽系圍繞著銀河系周而復始地運轉。道:道體所體現的運動規律。自然:自然規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歸根結底是要求人類效法自然規律,尋求并制訂出完善的人生法則和社會法則,因為,沒有秩序的人生和社會是不可想象的。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那些有知識才能的人,就是那些沒有知識才能的人的老師;而沒有知識才能的人,正是有知識才能的人所必須幫助、教育的。不尊重教師,不熱愛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雖然各懷聰明,但還是最大的糊涂。這是治理國家最主要的妙竅。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靈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內;明者,知己知人,內外皆明。智是顯意識,形成于后天,來源于外部世界,是對表面現象的理解和認識,具有局限性和主觀片面性;明,是對世界本質的認識,具有無限性和客觀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見,必返求于道。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覺悟者。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勝人者”,憑借的是自我個體的蠻力;“自勝者”,憑借的是堅強的意志。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是具有天地之志的人。天地之志是收獲大道、戰勝一切的力量源泉。只有“自勝者”,才是真正的強者。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柔勝剛,弱勝強。
柔可以勝剛,弱可以勝強。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士:古代指知識分子。士分三類:上士、中士、下士。不同類型的知識分子對道的理解不同,道雖是客觀存在的,但不可能為所有的人所認識,特別是人們還沒有對道的觀念形成共識的時候。
聰明才智。其實也難怪他們嘲笑,這大概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大道太隱蔽,太深奧,為主觀主義者所永遠無法理解。如果大道顯而易見,社會上也就不會有人視傳道者為宣揚神秘主義的了。二是“下士”從修道者所采取的修道方式及其觀念、行為的變化上所得出的結論,有道者的觀念、行為是不能為“下士”所理解的。
建德若偷,質真若渝。
建德若偷:建立功德就象偷一樣。這里的“偷”字不是貶義詞,而正是難能可貴的高尚品德。建德者修道藏形,行道匿跡,但行好事,不求人知。這是有道者的不爭之德。
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大器之才并非短期能夠造就,需要數十年堅持不懈地道德修養工夫。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天下最柔和的莫過于氣,天清地寧之時,誰也看不到它的存在,誰也不在乎它的作用,它卻始終默默無聞地發揮著柔和者的本能。當天昏地暗之時,它一改往日的沉默和柔和,飛旋怒吼,直沖云霄,以震天撼地之勢,折枝斷本,甚至于連根拔起;天下最軟弱的莫過于水,風平浪靜之時,它行走山谷,居低就洼,任人利用。沒有人去愛惜它,也沒有人去保護它。它始終自然無爭地發揮著軟弱者的本能。當暴風雨到來之時,它一改往日的平靜和軟弱,奔騰咆哮,一瀉千里,以排山倒海之勢,沖基倒廈,刷新世界。
水和氣是再柔弱不過的了,但是,當它們馳騁天下,摧枯拉朽,滌蕩污垢的時候,卻充分顯示了無與倫比的巨大威力。這一威力是“強梁”者永遠無法阻擋的。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贏若詘。
直:正直。屈:委屈服從。巧:技巧。拙:笨拙。訥:說話遲鈍。贏:收獲、取得。詘:缺少、短缺。
最剛直不阿的人,卻好象膽小怕事以至于委屈自我,順從他人。最有技巧的人,卻好象笨拙。最具有雄辯才能的人,卻好象愚訥。最有收獲的人,收獲的是真我,是真理,卻好象還有短缺。
道德之學是探尋大道、強身健體、益壽延年、涵養品德、超越自我的學問。道德有成之人,雖有“大直”之德,“大巧”之能、“大辯”之才、“大贏”之獲,卻從不自我炫耀,留給別人的印象是“屈”、“拙”、“訥”、“詘”。體現了有道之人一切自我行為都完全遵循客觀規律,絕不盲從主觀情感,妄作妄為。這正是自我的無為之德,不爭之德。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常言道:“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秀才能知天下事,憑借的是書本知識。圣人不出門,能知天下事,憑借的是他自身的修養功夫,是對人體基因組這一天書的破譯。人體基因組是宇宙的全息縮影,記載了宇宙萬物及人類有史以來的所有信息,是一部活的宇宙百科全書。只要具備了查閱這一天書的功夫,就可以足不出戶而遍知天下大事;不窺探窗外,就可以知道日月星辰的運轉情況及其規律。所以,秀才所知和圣人所知是無法相比的。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傳則流于炫耀,有違天理。另外,不合時機,不合對象的言傳,不會有人相信,反遭流言誹語,被視為宣揚迷信或神秘主義,故不言。妄言者沒有真知,只是夸大其詞,或者憑空想象,乃嘩眾取寵而已。
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
百姓所遭受的災禍啊,就是統治者窮奢極欲的幸福生活所依賴的;而統治者的幸福又為他們或者他們的子孫后代埋下了災難的禍根。但是,這些愚蠢的統治者們誰又能預知自己的最終結果呢?他們不“以正治國”,百姓必然“以奇用兵”,本來善良的勞動人民必然變成推翻其統治的“妖軍”。
這一節,老子用辯證的觀點,深刻揭示出事物的對立轉化規律。說明禍與福、正與奇、善與妖都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只是迷戀于權利的統治者不明其中道理罷了。
治大國若烹小鮮。
治理大國和烹制小鮮魚是一個道理。這是說,治國策略可以從烹制小鮮魚的方法上得到啟示。小魚的骨刺和魚肉相當,如果不加以烹煎的話,其食用價值很小。烹煎的目的在于使小魚骨酥、肉鮮,皆能為我所用。達到這一目的的關鍵在于把握火候,做到骨刺、魚肉二者兼顧,既要把骨刺炸酥,又不能讓魚肉焦糊。這一道理用在治國上,就是要求統治者應掌握法律這一火侯,運用法律手段,來處理政府官員(骨)和人民群眾(肉)的關系,既不能是無政府主義,也不能任憑政府官員利用職權去貪贓枉法,傷害人民。
道家經典語錄句道家經典語錄短句篇七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和大怨,必有馀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治人事天,莫若嗇。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