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理清頭緒,梳理自己的思路,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心得體會是我們對學習和生活的感悟和總結,以下是一些經典的范文,供大家參考。
2023年霸王別姬的鑒賞心得體會(精選13篇)篇一
讀畢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不在具體對中國繪畫把握到什么,而是愈發感到學海無涯,一如藝無止境。因之茫茫不知所之。
對音樂與文學的熱情自不待說,讀朗多爾米《西方音樂史》愛上歐洲的歌劇,讀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又愛上中國的山水畫……讀杜詩的悲苦,愛上李白的雄奇;讀小李杜的清淡,沖不掉對豪放詞之喜愛;讀到此書第十章第五節,想去讀趙孟頫的文集……現在,興趣愈廣,而愈不曉得論文該寫什么——其實很多領域都是很可深入的。
持續增溫或恒溫的“國學”,如果以塑造“成”人為旨,那么必定是要囊括以藝術的。文史哲的融會貫通,實在是替不得琴棋書畫的陶冶性情。顯見,中國的文論和畫論是那么的神形俱似,然而實在少有一片園地,愿意接納這樣方向的“學術”論文。實際上亦少有這樣的嘗試機構。
書中玄理味較濃,大約是少分析藝術作品的緣故。雖然作者不是一個藝術家,但研究思想史之學者有如此眼光與心性關注藝術者畢竟還是少之又少。
通常情況下,高超的技藝與深刻的學養難以在一個人身上集中。所以藝術史家不是藝術家,藝術家亦難以有純學術的闡釋。
——然而這只是奢求不可遇么?
2023年霸王別姬的鑒賞心得體會(精選13篇)篇二
這學期選修了戲劇鑒賞這門選修課,學到了好多關于戲劇方面的知識,更是被中國戲劇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折服。
我是紹興嵊州人,是的,嵊州是越劇的發源地。從小,媽媽就有教我唱越劇。比如,《我家有個小九妹》、《天上掉下個林妹妹》等等。這些曲目,我都會唱,所以在選修課的考試中,我就唱了《天上掉下個林妹妹》,唱完時,老師和同學以熱烈的掌聲表示了對我的肯定。戲劇演員通過唱、念、做、打、舞等簡單明了的詞句、動作等有限的程式就能生動形象地反映出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戲劇通過演員們不同的臉譜告訴觀看者他們扮演的是何種性格的角色,紅臉表示這個人忠義,白臉表示這個人奸詐陰險,黑臉表示這人正直不阿,藍黃臉譜更是告訴人們這是一個粗豪魯莽之人。人們的身份地位則是通過他們不同的服飾來展現出來:黃龍袍象征著至高無上的地位—皇帝;穿戴霞披、鳳冠的人是皇后、貴妃,公主;文臣穿蟒袍,武將戴盔甲;布衣代表平民百姓。戲劇中更是通過須發區分年齡,通過腳色分形區分男女以及他們的特長。
動作在戲劇中更是不可忽視的,演員以揚鞭代騎馬,不同馬鞭代表不同的馬,以旗畫車輪代表坐車,以劃槳代表坐船等。通過這些簡明的動作就可以讓觀眾明白他們在干嘛,總之,戲劇的博大精深不是一夕一朝就能明白清楚,需要我們不斷的去觀看,去理解,去揣摩,才會慢慢的喜歡上看戲,也能夠看懂戲。以前的好多老人都沒有讀過書,識過字,但是他們可以看懂戲,可以從戲劇表演中得到好多信息,老人們希望得到一些新的東西,所以他們喜歡上了看戲,這就是戲劇的奧妙之所在。我們現在雖然不能從中得到有用的信息,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戲劇去體會戲劇文化的博大精深,去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能夠豐富我們的生活。
我覺得戲劇鑒賞課上,老師應該多教我們學習一些短小容易的戲劇,像我家有個小九妹等,讓同學們在練習中體會戲劇的美,去感受戲劇中人的心理、情感等。年輕人對戲劇這種藝術的熱情遠比不上對流行樂喜愛。在這個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流行樂的社會中,認真的聽一聽傳統的戲劇,像是在心田注入了一股清泉。中國戲劇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美感和文化底蘊是經過層層積淀,經過長時間的篩選保留下來的。所以中國戲劇確實是很寶貴的文化精粹。
由于中國地域廣闊,因此在不同的地方形成了風格迥異的戲曲風格。在這學期的課中,除了第一節主要籠統的介紹的中國戲劇的簡史,以后的課中對幾個‘知名度’比較高的戲劇做了介紹,包括被稱為國粹的京劇,辭藻優美華麗的昆劇,語言通俗直白的評劇,廣為流傳的黃梅戲,全由女子演繹的越劇。此外還有對于戲曲人物所穿服飾的具體介紹。這些都讓觀者深深的陶醉其中,領悟中國戲劇的博大精深。
而在音樂藝術上,《梁祝》更是堪稱經典之作。中國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由何占豪、陳鋼創作,1959年首演于上海。作品以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為題材,采用越劇唱腔音樂為素材進行創作,對交響音樂的民族化作了成功的探索。作品的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3個部分內容分別取材于梁祝傳說中“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和“墳前化蝶”3個主要情節片斷。在音樂形象的塑造上,根據協奏曲的形式特點,對原劇內容和曲調進行綜合提煉,加以發展和創造。根據標題內容的需要,采用奏鳴曲式來表現富于戲劇性的矛盾沖突。為了充分發揮交響性效果和突出民族化特征,吸取了戲曲中歌唱性的“對話”形式、京劇中的倒板和越劇中的囂板等表現手法,還借鑒了中國傳統樂器中的某些特殊技法以豐富小提琴的演奏藝術,而使該曲成為中國現代民族化協奏曲形式中影響深遠的名作。
擬性并不是單單由于場地的局限性,同時也營造了一種美感,以簡潔明了的方式了敘事,給。
人以想象的空間。
就戲劇的歌舞化傾向和虛擬性而言,從早期到現在已經有了變化,之所以用變化而不用發展,是因為它不一定都超著好的方向演化。例如在白先生改編的青春版《牡丹亭》中,出現的花神形象,顯得有些莫名其妙(個人觀點)。也許花神的出現營造了一種飄渺虛無的意境美,但實則不必,因為這樣大家都會把注意力集中在走來走去的花神身上,而忽略了唱詞本身的美感和功能。傳統的戲劇與不斷發展的意識形態如何融合,成為現代戲劇表演的一大難題。戲劇不可能停滯不前,但變化因遵循的是傳統。把傳統戲劇的精粹改的七零八落,則不能稱之為創新。我認為中國戲劇應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把藝術特點發揮到極致。對于原先的經典曲目可以保留原貌,對于其中被稱之為“糟粕”的意識也應予以保留。因為我認為它糟粕與否都是歷史的一部分,總之不可簡單的一蓋過之。其次,目前出現了很多要求推廣戲曲的言論,例如戲劇進小學,進中學。在此過程中,應注意絕不能為了把戲劇推廣普及而降低戲劇的藝術高度。但另一方面,戲劇也不能曲高和寡,這樣的話,中國的有一個傳統精粹會隨著能欣賞的人過少而逐漸衰退。
總而言之,中國戲劇必還將走更久的路,作為一種美的表現,一定會在時間的洗禮下愈發的璀璨。
2023年霸王別姬的鑒賞心得體會(精選13篇)篇三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審美的追求與欣賞能力也越來越重視。無論是在藝術領域還是日常生活中,通過鑒賞能夠使我們更好地理解、感受和欣賞美的存在。而我認為,鑒賞不僅是一種對作品的評價,更是一種心得體會的方式。通過鑒賞,我們可以進一步開拓眼界、豐富知識,讓自己的內心得到滿足與升華。
首先,鑒賞能夠讓我們看到不同的美。每個人對于美的定義都有所不同,而鑒賞的重要性在于從不同角度去欣賞和理解作品帶來的美。藝術作品中的美可以是色彩的交織、線條的流動,也可以是表達出來的情感、思想和理念。通過細細品味,我們或許會發現一幅畫作背后所蘊含的深意,或許會感受到一首詩歌所傳遞的哲理,從而讓我們對于美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認識。
其次,鑒賞是一種能夠滿足我們對于知識的需求的方式。在進行鑒賞的過程中,我們不僅會了解作品本身,還會關注其背后的歷史、文化和背景。比如,欣賞古代繪畫作品時,我們會了解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和藝術流派,進一步了解這些作品的意義和價值。而對于音樂、戲劇等藝術形式的鑒賞,我們也會在欣賞的過程中學到更多的知識,了解不同地域和文化的表達方式,豐富自己的知識庫。
第三,鑒賞能夠增強我們的審美能力。審美是一個人對美好事物的辨別和欣賞能力。通過鑒賞作品,我們可以培養和磨練自己的審美眼光。例如,欣賞繪畫作品時,我們可以通過觀察畫面中線條、色彩和構圖等細節,來培養自己的細膩觀察力和顏色搭配能力。同樣,在欣賞音樂或戲劇作品時,我們可以關注其節奏、和聲和表演等方面,提高自己對于音樂和表演藝術的敏感度和欣賞水平。
第四,鑒賞是一種感悟美的方式。在繁忙的生活中,人們常常會忽略身邊的美。而通過鑒賞,我們可以讓自己停下來,傾聽、觀察和感受作品所帶來的美。例如,在戶外欣賞大自然的美景時,我們可以深呼吸,沉浸在大自然的氛圍中,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與美妙。這樣的感悟不僅可以讓我們忘卻煩惱、放松心態,更能讓我們對于生活有更加積極的態度和更廣闊的心境。
最后,通過鑒賞,我們可以將欣賞到的美靈感轉化為自己創作的源泉。藝術家在創作之初往往需要靈感的引導,而這種靈感很多時候來源于對其他藝術作品的鑒賞。通過欣賞他人的作品,我們可以獲得一些創作的啟發,激發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進而創作出自己獨特的作品。
總之,心得體會鑒賞是一種使我們更好地理解、感受和欣賞美的方式。通過鑒賞,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美,獲得更多的知識,增強自己的審美能力,感悟美的存在,并且將這些美的靈感轉化為自己創作的能力。因此,每個人都應該培養并重視藝術鑒賞的能力,讓自己的內心得到滿足與升華。
2023年霸王別姬的鑒賞心得體會(精選13篇)篇四
戲劇是通過演員表演故事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綜合藝術。它是以演員藝術為中心同時又融合了文學、音樂、舞蹈等藝術的綜合體。我國的戲劇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從先秦以前的巫舞,到漢代的角抵戲、晉時的參軍戲、北齊的踏搖娘、唐朝的滑稽戲。一直到宋元雜劇,戲劇這種藝術形式才基本成熟。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戲劇博采眾家之長,從各種藝術中汲取了豐富的文化養料。經過長期的醞釀.我國的戲劇最終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倍受民眾青睞,甚至不脛而走,享譽海外.可謂成績斐然。其中不乏有社會歷史的偶然因素推波助瀾,但主要還是因為戲劇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具體表現在其豐富多彩、廣泛深刻的功能方面。戲劇的功能不僅體現在它形象生動、避實就虛的藝術形式.而且體現在它社會關照、理性思考的具體內容。
戲劇的藝術魅力首先在于它形象生動、雅俗共賞;其次在于它對真、善、美的永恒追求;更在于它張揚社會理性.成為播撒于民眾心底的及時雨。戲劇的主要功能表現在三個方面:娛樂功能、教化功能、傳承功能。
戲劇的娛樂功能是顯而易見的,是促使廣大觀眾走進劇場或戲院的根本動因。因為戲劇是一種最終以舞臺呈現的形式與觀眾見面的藝術。它的直觀性極強,接受者的層次又極為復雜。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文化素養、藝術修養并不高,因此.我們戲劇的娛樂大門要比其它藝術門類敞開得更大一些。這是從外部因素,也就是觀眾對戲劇的接受方面來考慮戲劇的娛樂功能。進一步從內部因素,也就是戲劇自身來說,戲劇的娛樂功能是與生俱來的,從最初的儺舞娛神,到之后的角抵戲、參軍戲、滑稽戲等,逐漸地由娛神為主轉變為以娛人為主,在此過程中,戲劇的娛樂功能自始至終都沒有改變,只是娛樂的對象由神變為人。人逐漸成為戲劇藝術的欣賞主體和接受主體。因此,戲劇就更多地考慮人們的娛樂因素,滿足人們的娛樂需求,使人們得到充分的享受和歡娛。
戲劇的娛樂功能是不容忽視的,但決不能認為它是戲劇最重要的,或者是唯一的功能。戲劇的娛樂功能只是把觀眾引入更高接受層面的必要途徑,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優秀的戲劇,內容往往以情至圣,以真至誠,從而得到廣大民眾的認同。孟子云:“仁言不如仁聲人人深也”。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那就是看一臺思想性、藝術性都很高的戲,比聽一場報告受的教育還要大。戲劇的教化功能,就內容而言,體現在其張揚社會理性,描寫人間至情,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主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道德倫理劇。
這類戲劇多取材于古人古事,戲劇藝術家運用移花接木、舊瓶新酒、引申推理等手法進行再創作,把它用于道德倫理的說教之中。“借虛事指點實事,托古人提醒今人”。如《趙貞女蔡二郎》、《王魁負桂英》、《張協狀元》、《秦香蓮》等。這一類故事都是寫發跡變心的男子負心的故事。“貧賤之交不相忘,糟糠之妻不下堂”這是傳統文化深深植根于民眾心中的一種理想的道德觀。但在現實社會中,貧寒之士,一朝中榜,入閣拜相,飛黃騰達,便立即翻臉不認人,否認貧賤之交,甚至忘恩負義,殺妻滅子。于是理想的倫理道德被顛覆,民眾的心理嚴重失衡.因此在戲劇中所表現的內容就反映了這種現實。而在結局安排上讓這些負心漢都沒有好下場,或者受到上天報應、懲罰;或者受到人間審判、行刑。唯有以此方式才能大快人心,使觀眾重新找回失去的心理平衡,得到心理補償,同時也起到了警示世人的作用。
2、愛情婚姻劇。
追求美好的愛情和自由的婚姻是文學藝術的永恒主題,戲劇藝術也不例外。關于這類題材的戲劇也是不勝枚舉,比如《西廂記》、《拜月亭》、《墻頭馬上》、《倩女離魂》、《梁山伯與祝英臺》等等。這一幕幕愛情戲多表現婉轉纏綿的男女戀情,包括相思、調弄、熱戀、離別、失戀、怨恨等情感。而且這類愛情戲也更容易打動觀眾.為觀眾接受,成為戲劇名作。愛情戲備受關注,除了人自身作為感情動物的因素外,更多地是因為這類題材強烈地暴露出一般的人性和人們普遍地、長期地被壓抑的自由欲望。在傳統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門當戶對”的桎梏下,年輕男女的婚戀多成為政治、金錢、權力的犧牲品,而禁錮中的人一旦覺醒,就要沖出樊籬,尋求自身的幸福生活體現出青春和新鮮的人的要求。但在當時的封建高壓下,這種思想是離經叛道,為社會的既定習慣勢力所摒棄,并受到殘酷壓制。因而劇作家也只好把人們的這種美好愿望搬上舞臺。通過演員之口講出民眾的肺腑之言。一吐為快,酣暢淋漓而且這類愛情戲也都以“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作為結局.體現了人們對愛情的熱烈追求。
2023年霸王別姬的鑒賞心得體會(精選13篇)篇五
詩歌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文學藝術形式,它從古至今經歷了千百年的沉淀和積淀,被賦予了極高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近來,我開始對古今詩歌進行了系統性學習和鑒賞,深受其內在美感的熏陶和冥思默想的啟迪,在這里分享我的鑒賞詩歌心得。
第二段,直題明理。
首先,詩歌是一種表現手段,它通過藝術語言來表達詩人的個人感受和情感體驗,同時也反映了社會和歷史的背景。在鑒賞詩歌時,我們需要關注詩歌題材和內容,理解詩歌所傳達的情感和思想。例如李白的《將進酒》、蘇軾的《江城子》等都是充滿豪邁和抒情色彩的佳作,代表了唐詩和宋詞的巔峰之作。
第三段,意境雅致。
其次,詩歌的韻律和格律也是詩歌的重要特征,它們使詩歌具有優美的音樂美和韻律美。在鑒賞詩歌時,我們需要重視詩歌的韻律和格律。例如李商隱的《錦瑟》、杜甫的《登高》等就是一首又一首結構完美,韻律和諧的詩歌佳作,讓我們領略到了詩歌的意境雅致。
第四段,情感獨特。
此外,每位詩人的個人情感和文化背景也是詩歌的獨特之處。他們的詩歌創作直接反映了貴族、士人、流民等群體的不同人生境遇和社會經歷。在鑒賞詩歌時,我們需要理解詩人的情感背景和創作環境,以此來把握詩歌的核心價值和文化特征。例如白居易的詩歌,代表著唐代中期的文學風貌,富有現實主義和史詩性的特征。
第五段,感性領悟。
最后,詩歌鑒賞也是一種藝術的體驗,它依賴于讀者的感性領悟和主觀體驗。在鑒賞詩歌時,我們同樣要注意發揮主觀能動性,以自身的感受和思考來進一步體悟詩歌的內涵和深意。例如唐詩中的《春夜喜雨》和宋詞中的《水調歌頭》都充滿了情感的魅力和詩歌的美學價值。
總之,詩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中華民族凝聚精神與智慧的重要載體。在鑒賞詩歌時,我們需要全面理解詩歌的各種特征和內在價值,以此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為中華文化傳承和創新做出自己的貢獻。
2023年霸王別姬的鑒賞心得體會(精選13篇)篇六
第一段:引言(150字)。
詩歌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詩歌藝術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它是中國人民的精神家園,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靈魂。詩歌傳承自古,至今歷久彌新。詩歌既可以借助古人的經驗和智慧,也可以在當今社會中引領潮流,展現出新時代的風貌。鑒賞詩歌需要細心品味,領悟其中的哲理和情感,讓人更好地了解和欣賞詩歌的藝術魅力。
第二段:個人體驗(250字)。
在我看來,鑒賞詩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我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體味其中蘊含的內涵和思想。我曾感受到不少聲名顯赫的先賢詩歌所帶來的震撼和感受。比如,唐代杜甫的《登高》、宋代蘇軾的《水調歌頭》等詩歌不僅僅是一首文學作品,更代表著巨匠在特定歷史時期的思想和心聲,歷經千年仍綻放出光芒,讓人驚艷。每次讀到這些經典之作,總能帶給我許多的啟示和思考,也激發了我對詩歌的熱愛。
第三段:鑒賞詩歌的方法(250字)。
鑒賞一首詩歌,我們可以從音韻、格律、用典、意境等方面分析和探究。其實,鑒賞一首詩歌的本質是要理解詩歌創作的背景和作者在其中所蘊含的深層次的思想,順帶理解作者的經歷、觀點、認識和人生。除此之外,了解作者所采用的修辭手法和體現特定時代背景的言語特點也是非常重要的。對于易于讀懂和難以理解的古詩詞,我們可以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和借助詞典等工具來解惑答疑,讓我們真正領悟出其中的深意。
第四段:鑒賞詩歌的意義(250字)。
詩歌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反映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鑒賞詩歌不僅僅是對文學藝術的熱愛和探究,更是一種文化認同和精神追求。鑒賞詩歌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歷史和民族文化,凸顯了中華文化的傳承和演變。鑒賞詩歌可以豐富我們的心靈世界,啟迪我們思考和感悟生活,展現出人類內在的美。
第五段:結語(300字)。
在鑒賞詩歌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付出足夠的耐心和心力,耳濡目染,多讀多悟,方能深刻地領悟其中的內涵和哲理。通過鑒賞詩歌,我們可以窺見詩歌世界的宏大和復雜,讓我們在品讀文化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每一首詩歌都是值得我們借鑒、學習的經驗和智慧,也是我們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讓我們珍惜詩歌這一文化瑰寶,通過鑒賞詩歌,讓我們感悟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2023年霸王別姬的鑒賞心得體會(精選13篇)篇七
劇終人散后,我的心里難以釋懷啊,心里仿佛某一角被深深觸動了。人這一生能在自己最美麗的年齡里遇見自己心愛的人,也是一種美好,即使結局不圓滿,那段驚艷到自己的時光,會溫暖著今后平淡索然的生活。以后的生活中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眼睛像他,有的人聲音像他,有的人的看著你的某個眼神像他,有的人背影像他.......你會在看到這些時突然安靜下來,不說話。內心絞痛翻滾的疼痛,久久不能平息。那個人就像封存在你內心深處的一枚種子,某個相似的場景,某首歌,某句話,甚至某個沉默的時間段里。那枚種子就肆意瘋長起來,盤根錯節地纏繞著你的心,封鎖的嚴密又緊實。甚至于你會心痛到難以呼吸,一呼一吸之間都帶著綿遠又悠長的酸楚。多少個夜深人靜時你在心里百轉千回,那些思念似錯亂糾纏的藤蔓,好似長在你心上傷疤,不觸碰它會慢慢愈合,一碰還會隱隱地痛在那里。偏偏那顆讓你痛到窒息的種子,卻是最美麗的花結出來的果實。那花的名字叫愛,果實卻叫不愛!
世人大多喜歡歌頌愛情的美好,殊不知愛情也會成為這世界上最大的災難。感情最易傷人,特別是愛而不得,那是件無奈又悲涼的事情。安然轉身的背后刻著的是深深淺淺的情傷,真正的喜歡一個人是做不到死纏爛打的,因為生而為人的自尊與驕傲是不允許自己那般卑微的。你在愛他的過程中會丟失了自我,你的心,你的一切仿佛都是為他而存在的。可他不愛你,也就否定了你,否定了你的一切付出與等待。那當然是場災難,你的精神與身體再也承受不了這般的煎熬與折磨。你的精神世界在那一瞬間全線垮塌,轟然一下心臟驟停。劇烈的難言的酸楚和悲傷襲來。這是需要到少個難眠的深夜,多少個無語對黃昏,多少次淚眼婆娑恨相逢......可是愛情來的時候像陽光驅散陰影一樣,那份光明與美好,引的你像撲火的飛蛾那般奮不顧身。他的一切你都在乎你都介意,可是一切也都可以原諒。因為那是你珍愛若生命的人,即使他視你為草芥,那又怎樣呢?你還是愛他呀!這像個難解的死局,就像蝶衣一樣,或許死在他的懷里這一切才是個了斷,才會是最完美的結局吧。最后凝成一句話吧:平生事,此時凝睇,誰會憑欄意!
2023年霸王別姬的鑒賞心得體會(精選13篇)篇八
我對此很是著迷,那是陳凱歌執導的電影《霸王別姬》中的經典臺詞:
說的是一輩子!差一年,一個月,一天,一個時辰,都不算一輩子!
心中有戲,目中無人。
一笑萬古春,一啼萬古愁。此境非你莫屬,此貌非你莫有。
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故事,諸位聽得不少。那些情情義義,恩恩愛愛,卿卿我我,都瑰麗莫名,根本不是人間顏色。
人間,只是抹去了脂粉的臉。
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要想人前顯貴,必得人后受罪!
不瘋魔,不成活。
自從影視文化引入中國以來,就有人沉迷于拍攝本土文藝片,可太多以情義恩愛為主調的片子,盡管騙得了觀眾一時的熱淚,卻終于騙不來高的評分和有分量的影評。長此以往,觀眾不買賬,票房不回本,國家難支持。而在成堆的爛片環境中,竟生出一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奇花來——《霸王別姬》。
這四個字,在電影史上,不但是中國的奇跡,也是世界的奇跡,觀賞過的人無不為這戲中虞姬嘆惋唏噓。整部影片將悲情的故事娓娓道來,何處收剪裁短,何處封退成繭,都做得是一氣呵成,講得是美不勝收,沒有什么讓人眼花繚亂的插敘倒敘補敘,好似你只是坐在一個陳舊的廳堂,聽歌劇魅影演了一出折子戲,夢醒了,臺上人已逝,臺下人眼濕。
“我是假霸王,你是真虞姬。”飾演霸王的師兄段小樓的這句話真如夢魘般纏繞了飾演虞姬的師弟程蝶衣一生。在這世間,真真假假,早已在他面前模糊,他晃著女兒般窈窕的身段,顫著細嗓子叫喚了聲:“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從此癡心錯付,從此墜入夢中不愿清醒,恰如莊生曉夢,不知蝴蝶是人,還是人化蝴蝶。
程蝶衣,成蝶矣;不瘋魔,不成活!
影片的故事通體連貫,未有刻意伏筆,處處響應自然,正所謂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在他們合演的《霸王別姬》譽滿京城之時,蝶衣是何等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他妝成之后,手提畫筆輕點小樓眉初:“你真是永遠都不會畫眉毛,我來。”
倆師兄弟紅極一時,他們約定是要合演一輩子《霸王別姬》的。
時代風云滾滾潮,個人命運被脅迫。那時節,段小樓落魄了,頸上掛著屈辱的“牌匾”,眼神倉惶,被人摁在地上長跪不起。而就在此時,他下墜悲哀的眉毛重新被穿著戲服的蝶衣挑起,仿佛他們不是在“”亂潮中遭受迫害的戲子,而還是當初被萬人追捧的一代大家。
霸王的神威遁形了,他低頭了,沒落了,為求自保先出賣兄弟,后拋棄妻子。沒了舞臺和燈光,他就只是成千上萬的普通人的一員,懦弱,自私,違背初心。
程蝶衣受審時:
“堂會我去了,我也恨日本人。可是他們沒有打我。”
“被告人程蝶衣,你有義務和權利用事實,來證明你清白的人格,你再仔細回憶一下,再做一次陳述。”
“青木要是活著,京戲就傳到日本國去了。你們殺了我吧!”
段小樓受審時:
“他是個戲癡,戲迷,戲瘋子!”
“誰?說清楚。”
“程蝶衣!他是只管唱戲的,他不管臺下坐的是什么人,什么階級,他都賣命地唱,玩命地唱!”
過了批斗、游街、打倒牛鬼蛇神的叫囂時期,所謂的楚霸王跪地求饒,一切塵囂歸定。在一片靜寂中,段小樓的妻子菊仙還了蝶衣寶劍,扯白綾上吊自殺。有道是,“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變徵之音未起而滅,雖未詳細寫蝶衣的心死,已是“別有憂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十一年后,他們重逢,平反,段小樓還想繼續與程蝶衣唱完這一輩子,但在蝶衣的眼里“大王意氣盡”,于是“賤妾何聊生!”。戲演到這一步,真是成了姬別霸王——那把貫穿整場電影“寶劍贈美人”的真劍被蝶衣拔出自刎。
蝶衣是生于戲,成于戲,死于戲。到了此刻,瘋魔才成活。
2023年霸王別姬的鑒賞心得體會(精選13篇)篇九
“《霸王別姬》,原本以為是寫梅蘭芳的,看到最后發現被導演騙了。”同學語。當然,這是大師的本事,名導的功力。
故事的開頭,是一副很凄慘的畫面,母親含痛砍下兒子小豆子多余的小指,咬牙送進了梨園。
科班的師傅,心狠,手狠,孩子們多次逃跑,可是,卻面對著更嚴重的懲罰。張國榮飾演的小豆子,是一個不愛說話的人。當他在逃跑后看到成名的角兒們的風光,被深深的震撼了,他決心回去,正如師傅說的,學戲,得自個成全自個。
回去的命運,只有一個,更深的責罰。同逃跑的小癩子,在實現人生最大的愿望——吃糖葫蘆后,不堪責楚,上吊自殺。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命,這是老師傅的話。
終于,一部凄慘的風雨哈佛路后,成名的風光也相繼而來。而,舊社會的戲子,終究不能脫離時代。
晚清,張公公的折辱,扭曲了小豆子的純潔的心靈。
這部電影想要表達的主題太多,成長史,辛酸淚,情感扭曲的同性戀傾向,政治對文化的荼毒。--的無情傷害,人情冷暖悲歡……我能看出來的或許只是太少。
所以說,真正的導演,只做自己的藝術,不會迎合觀眾。
小豆子變成了大名鼎鼎的程蝶衣,程老板。他入戲太深,不能容于這個時代,不管是清朝還是民國,抗日戰爭還是解放戰爭,或是--土改,他從未變過,可惜,他的心靈和情感,被這個時代嚴重的扭曲。
所有人都變了,除了他。他信賴的大師兄竟然在--時候,無情的揭露了他。他最后仰天長嘆:你們都騙我。
人生如戲,有高潮有低谷,起落的,超乎自己的想象。
人很渺小,自己的力量實在太薄弱,太多的無奈與糾結。只有靠自己,不管現在你是什么位置,什么身份,在社會這部大戲里,在時代的舞臺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不管喜歡或是不喜歡,做好自己,是作為一個人的使命。
入戲的人活出了藝術,走不出戲的人永遠不會生活。
2023年霸王別姬的鑒賞心得體會(精選13篇)篇十
過了很多年,聽了很多關于她的絕美傳說,有人說《梅蘭芳》拍的不錯,無數聲音說跟她根本不是一個檔次的片兒。
——這就是初識的《霸王別姬》。
多年后,帶著平和、緬懷的心,夜深人靜,一個人默默的流眼淚,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工作,忘記了日子還要過。獨自沉浸在這段糾糾纏纏的感情里、那個轟轟烈烈的年代里、各個鮮活執著的生命里。
沒有誰奪了誰的主,每個人都那么鮮明,讓人過目不忘。
每一次眼神的交匯都拿捏的如此到位,叫人忍不住掉下眼淚來。兒時的倔強和膽氣,就注定了她不凡的一生。人斷是該有一些執著的,所以一步步都是自個兒走出來的,是要有報應的。
人之于社會變遷,是如此脆弱,和微不足道,社會給予人的是舞臺,人能做的是適應或反抗。在時勢里,適應不一定是對的,執著也不一定會換來所謂的成功,人生苦短,問心無愧,怎樣的路是自己選的。也許我們要為在乎的人低頭屈服,也許我們想活出自己的滋味兒,沒有誰是錯的,上帝也不能指一條無悔的明路,但凡做了自己想做的選擇,但凡放棄了自己放棄的東西,就該平和的繼續走下去,不驚慌、不覬覦、不焦躁、不迷失。
在成長的路上,我們多了一些對擁有的希冀,多了一些對擁有的急躁,所以煩惱、所以恐懼、所以迷失。當失去了追尋已久的東西,當失去了認為最美的東西,當一個人獨坐窗前,看著外面紛擾卻于己無關的形形色色,一點點失落、一點點自嘲,至少有時間做一個深呼吸,才感覺到自己與生命的息息相關、形影不離。那個不離不棄的原來是自己的生命。
然而有一天,它也將離我們而去,我們又將與誰相伴。
2023年霸王別姬的鑒賞心得體會(精選13篇)篇十一
混沌之初,黑暗之中,是誰敲亮了這個世界,敲醒了沉睡的太陽,紅日升起,映紅了云南,于是每個人都像是被賦予了無窮的熱情,云南開始以它最狂野的方式起舞。
《太陽》是生命之源,那陣陣鏗鏘有力的鼓聲,是用生命的力量去演奏的,芒鼓,象腳鼓,神鼓……他們盡情吶喊,他們盡情舞蹈,他們盡情歌唱,他們把自己的一切釋放其中,融入其中。為著初生的太陽,為著重生的自己,他們告別黑暗,載歌載舞,熱情澎湃。印象最深的是那個敲打神鼓的小伙子,鼓隨著生命而咆哮,那種震撼的力量,比太陽更火熱!
燃燒了一天的熱情,太陽落山,云南便慢慢恢復了寂靜,月光柔和,然誰看到了悄悄起舞的月亮了嗎?生命很微妙,當人們沉睡的時候,自然界總有些東西在慢慢生長著,靜靜起舞。于是,第二天醒來,驚訝的發現大地似乎更有生機了。
一陣歌聲喚醒了沉睡中的云南,嘹亮了四方。她們在《土地》上歡快地勞作,展現著她們最幸福的生活。“太陽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刺柯戳著娃娃的腳么,女人用心肝去墊著呢;一個家有女人么,老老小小就攏在一起了;男人有了女人么,就不會生病了。”樸實的語言歌頌了女人的任勞任怨,勤勞。
男歡女愛,男耕女織,構建最溫馨的《家園》。那是愛情,那是親情,那是人類最本真的情感。生命的傳承,一家三口溫馨的畫面感染了我們的心靈。這是最原始的幸福,這是平凡的幸福。《打歌》唱出了云南的單純,有羞澀有勇敢。這是人類最原始的示愛,最美的歌往往是這樣用最簡單最淳樸的去描繪。
一方水土養一方生靈,一方生靈敬一方水土,不是自己的神祖,不會保佑自己,不是自己的家園,不會抬舉自己。《火祭》場上熊熊燃燒著大火,我們虔誠的祈禱,我們用我們的熱情祭奉我們心中的神靈,毫無條件的信仰,即便烈火焚身,即便付出生命,每一個舞姿的都是我敬仰的方式。那場祭奠之舞,沒有畏懼,每一個細胞都在叫囂,釋放后便平靜的向著神靈走去,決絕,勇敢。
風雪交加,風吹雨打,什么都不能阻擋我們朝圣的心。我們用最純潔的歌聲呼喚,我們用最熱情的舞蹈恭迎,我們朝著那個神圣的地方用我們的生命去朝拜,虔誠,堅定,經受一切困難的考驗,經受一切磨難的洗禮。獻上哈達,獻上我們認為最美,最圣潔的東西。震撼于此,我不禁捫心自問,我呢,我這一生到底在為什么呢?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自己想要實現的價值,我的目標很簡單,教師,或者說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只是堅定地前行……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一場《雀之靈》,空靈的音樂,輕盈的舞蹈。那是自然界的精靈,美麗動人。置身其中,忘卻煩惱,忘卻塵世,觸摸最純真的心靈,我在音樂中尋找自己。
以上只是我對《云南印象》的一些自己的感受,很喜歡很喜歡云南那個帶著中國最原始氣息的地方,很想很想去看看那邊的風土人情。感謝這場舞蹈帶給我的啟迪,做最真實的自己,最原本的自我,于是才能找到最本真的快樂,無關人情世故。
2023年霸王別姬的鑒賞心得體會(精選13篇)篇十二
前些日子逛書店時,買了本《楷書技法與指導》的書,粗粗的瀏覽了一遍,對里面談到的關于書法欣賞的內容有了興趣。
書法家沈尹默說過"世人公認中國書法是最高藝術,就是因為它能顯出驚人奇跡,無色而具畫圖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引人欣賞,心暢神怡"(《書法論從》)。確實,一件優秀的書法作品,往往能令人百看不厭,心曠神怡,愛不釋手。像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的喜愛一樣,甚至都到了自私的陪葬的地步。
書法欣賞它本身有一定的規律:
首先書法是屬于視覺藝術,它主要是通過作品對視覺的沖擊而產生的。因此在欣賞上要注意反復不斷的觀賞玩味。
第二,書法欣賞的能動性。書法欣賞是積極的、能動的,怎么理解呢?書法的欣賞也要像美術、音樂作品的欣賞一樣,離不聯想和想象。如果欣賞者僅僅像認字一樣看待書法作品的話,我想他只要把作品年成是一些刻板抽象的符號,而沒有任何美感而言。因此在欣賞書法作品時,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聯想和想象,充分的體驗作者的每一個動作,每一次用筆鋪毫,體會每一個急慢快緩的動作,這樣才能充分體驗書法的節奏、美感。
第三,書法欣賞的主觀色彩。書法作品的欣賞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因此欣賞者不同的文化程度,性情氣質,審美經驗等都會對作品產生不同的看法,正所謂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同時書法的審美標準也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
一、點畫的線條美
書法家運用提按、頓挫、輕重、粗細、強弱、徐疾等用筆的技巧,結全用黑的枯、濕、濃、淡等豐富的變化,使書法線條產生了極強折力感和情感之美。因此在審美的過程中,要注意書法線條的變化,體驗作者的情感和動作變化。
二、結構的造型美
對于書法作品的欣賞,首先人們往往會從作品上的文字內容入手,以字為單位進行一逐個的往下看,因此有了豐富的線條表現力后,也要注意整個字的結構變化。如《蘭亭序》中的二十個"之"字一樣,盡管字的點畫簡單,但個個姿態各不相同,極盡變化,就充分表現了字體結構的造型美同時也體現了作者對字極強的處理能力。
三、章法的整體美
這一點主要是體現在作品的整體效果上,除了點畫、單字的'欣賞上,整體的效果也是十分重要的。章法也稱為"布白",其實質是指作者對作品中空間虛實的藝術處理。"實處之妙,皆由虛處而生","虛"與"實","白"與"黑",相依相生,體現出虛實結合的美原理。因此要注意作品中章法的欣賞。
四、全幅作品的風格美
風格,用馬克思的話來講:"風格就是人",說具體一點,"風格在這里一般指的是個別藝術家在表現方式和筆調曲折等方面完全現出他的人格的一些特點"(黑格爾《美學》)。因此在書法作品的欣賞上,要注意對作者的風格化的認識與欣賞。
2023年霸王別姬的鑒賞心得體會(精選13篇)篇十三
觀京劇電影《霸王別姬》后感作為一部電影他是很冷門的,全天全上海排片九場,當晚我看的場次只有6名觀眾。甚是凄涼。整部電影約一個半小時,講的就是西楚霸王項羽和虞姬的故事。如果作為國產京劇電影的試水,我覺得有幾點做得很不錯。一是開頭有故事簡介,能讓我這種對歷史知識不熟悉的人有個背景了解,不過開頭字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還是驚著我了,這么大的排場。二是京劇的特色可謂原汁原味的保留了,從布景到走臺,從人物形象到聲音唱腔,幾位老藝術家的表演值得稱贊。
不過可能礙于京劇本身形式的局限性,整個故事鏡頭幾乎用的都是正對著主人公的構圖讓人看多了有點別扭,部分戲碼的面部大特寫也難以與整體鏡頭切換連通,倒是十面埋伏時候臺上約莫十來個人的打戲拍的覺得十分流暢,一氣呵成,效果遠遠好于給臉譜角色的單獨特寫。加上京劇表演的色彩本來就濃重,紅是紅白是白,如此飽和度高的色彩在電影熒幕上更是鮮艷。虞姬和霸王的行頭不用多說,隔著熒幕都能感受到做工精巧,令我捻捻不忘的是虞姬后半段穿的一件斗篷,外頭黃色,里頭青綠,外頭繡花,里頭好像繡的事梅花,內外兼修表里如一,不得不感嘆戲曲服飾與如今時裝的不同。
國粹有國粹的魅力,我看過無數遍張國榮演的虞姬,我以為因為是他演的虞姬,所以才那么美,今天發現,原來無論哪一出的虞姬,都是美的。
在我心里,虞姬不是因愛而死的,已經感知到前路不詳的虞姬,是做好了準備與霸王一起赴死的,可是霸王缺一句奈何兮一句奈何兮,對著眼含淚光的虞姬說,你說我該把你怎么辦,難道是為了逃命要丟盔棄甲么,難道是沒了虞姬就能突出重圍么,難道是嫌她走的慢要拋棄他么。虞姬不是因為愛霸王而死,不是因為恨霸王而死,真正促使虞姬拔出寶劍的,是對眼前這個男人深深的失望。
明明我已經決心刀山火海都跟著你去赴死,你卻問我奈何。
明明我們都只有死路一條,你卻還要我死的離你遠一點。
明明可以共同投江做一對神仙眷侶,你卻愚蠢的以為自己還能逃脫。
虞姬不是為愛赴死,她只是我心已死,就是我們常說的哀莫大于心死。
拔出劍的那一刻,她應該希望那個征戰七十多次戰無不勝的霸王能攔住她吧,打下她手中的劍,相擁而泣。只可惜,他沒有,正如哥哥拔劍時來不及救他的霸王一樣,他們都是對世界失望和絕望的人,但又不甘心的留有一絲希望,于是只身赴險,終于沒能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