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荷塘月色公開課教案篇一
1、準確認讀課文下注詞語,并掌握它們的意思。理解關鍵詞語在表達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來的情感。
2、欣賞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
3、熟讀課文,背誦4、5、6自然段。
1、重點:賞析4、5、6三段,體味語言運用的妙處,以及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2、難點:理解作者“心里頗不寧靜”的心情,以及寫江南采蓮舊俗的作用。
第一課時
荷塘月色
風吹麥浪
演唱:李健,孫儷
荷花自古深受文人騷客的喜愛無數的騷人墨客曾為之陶醉,如我們以前學過周敦頤的一篇《愛蓮說》,里面有一詩句是這樣說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我們古代詩詞最重要的一個特點是,融情入境,即景抒情,太多了通過《荷塘月色》比較一下,朱自清在描寫荷花方面與其他文人的不同。
朱自清的散文有一個矛盾而有趣的現象:一方面好用女性的意象,另一方面又擺不脫自己拘謹而清苦的身份,每一個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都扮演一個角色,所以有人認為所謂風格,就是藝術人格,固有知人論事一說。
(一)作者簡介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898年生于江蘇東海。1916年中學畢業后,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次年更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學系。畢業后在江蘇、浙江等地的中學任教。
上大學時,朱自清開始創作新詩,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震動了當時的詩壇。1929年出版詩集《蹤跡》,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開始研究古典文學。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回憶以前學過有關朱自清的篇目《春》、《背影》等篇目。
(二)寫作背景
《荷塘月色》寫于1927年7月。此時,正值“四?一二”運動蔣介石背叛革命之時。之后,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曾參加過“五四”運動的愛國知識分子朱自清,面對這一黑暗現實,他悲憤、不滿而又陷入對現實無法理解的苦悶與彷徨之中。懷著這種孤獨苦悶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寫下了《荷塘月色》這篇文章。
(三)整體感知
1、閱讀文章時,思考幾個問題
(1)文章主旨是什么
《荷塘月色》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對“荷塘月色”的細膩描繪,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而又不能的復雜的思想感情,為我們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
(2)作者描寫了清華園荷塘的哪些景物,景物的特點,并找出文中描寫心理感受的句子,說說作者的情緒隨著景物的轉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小煤屑路――幽僻,寂靜
荷塘四周的樹木――陰森森
荷葉――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
荷花――姿態各異,盡顯秀色
荷香――隨風飄動,不絕如縷
荷葉的波動――疾如閃電
月光――清幽,如流水
青霧――薄如輕紗
云天――淡淡的
樹影――奇形異狀,如花如月
樹縫燈光――沒精打采
蛙叫蟬鳴-最為熱鬧
總之,寫出了荷塘四周和荷塘當中的各種景物,其中一些荷塘中的景物為主,寫出了月下荷塘的清幽、朦朧、恬靜之美
作者的感情發展線索“心里頗不寧靜”――淡淡的月光下,“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覺是個自由人”――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悅――發出“我什么也沒有的”感嘆――惦念江南欲超脫而不可得。
2、帶著問題自由朗讀課文,注意生字詞,首先從作者散步地點的轉換入手理清線索。
(淡淡的愁)(淡淡的喜)(淡淡的愁)
家――――小路――――荷塘――――家
(不寧靜)(求靜)(得靜)(出靜)
3、為什么不寧靜、愁?(背景)
4、因什么得靜、喜?(荷塘月色)
5、為什么又愁?(江南采蓮――思鄉)
(四)分析1、2、3自然段
1、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文眼)
2、第二自然段的對比手法:路得幽僻與作者的心情
3、由“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這兩句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開始由愁到喜漸漸轉變了。
(五)第4自然段:月下荷塘
1、作者在這段寫了哪些景色,是怎樣描寫的?(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順序:由遠到近,自上而下
荷葉:舞女的裙
荷花:明珠、星星、美人
荷香:渺茫的歌聲
荷波:凝碧的波痕
流水:脈脈
荷塘月色公開課教案篇二
1、體會散文精練的語言、形象的比喻,學習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2、欣賞散文靜靜美的同時,感受作者憂國憂民之情。
3、啟發學生思維,引起想象,激發興趣,提高寫作技能。
1、教學重點:情與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2、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的矛盾心理。
創設情境,賞讀式,多媒體教學輔助教學法。
1、背景音樂:(《月光》)
2、圖片:荷塘圖、月光圖、荷花圖、星空圖、月下樹影圖、荷葉圖
3、vcd片斷: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斷
4、配樂朗誦錄相片斷
3課時
本節課主要完成課文4段的閱讀鑒賞。通過揣摩“景語”,弄清文章的寫景特點。
荷花
[清]曹寅
一片秋云一點霞,十分荷葉五分花。
湖邊不用關門睡,夜夜涼風香滿家。
該詩通過對荷花開放的季節和荷花的香味的描寫,給我們描繪了荷塘晚香的美好感受。
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這篇散文也是關于荷花的,名字叫“荷塘月色”。
1、問:大家覺得題目“荷塘月色”是偏正短語還是并列短語?為什么?
明確:并列短語,因為第四段是寫月色下的荷塘,第五段是寫荷塘上的月色。
2、朗讀、播放配樂朗誦(要求學生聽清字音,進入情景,體會文章的感情基調)
第一部分(1―3段):寫夜賞的緣由,小徑漫步,抒發感受。(情)
第1段:交代獨游荷塘的時間、地點及緣由。
第2段:去荷塘的路上。
第3段:抒發月下獨處時的感受。
第二部分(4―6段):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的四周。(景)
第4段:寫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寫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寫荷塘的四周。
第三部分(7―8段):寫由眼前之景所發生的聯想,回到現實,思鄉回家。(情)
第7段:聯想江南采蓮的舊俗和采蓮詩。
第8段:在思鄉與遐想中,作者回家。
㈠問:本文是如何描寫荷塘月色的?主要集中在哪幾段?
明確:主要集中在4、5、6三段,集中筆力對荷塘月色進行了描寫。
㈡誦讀、鑒賞第4段
1、學生閱讀本段,概括大意,思考作者寫了哪些景物,是如何安排順序的?
明確:本段主要寫月下荷塘美景,分別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五個方面。
定點觀察,由近及遠,由上到下,先靜態后動態。
2、提問:作者是怎樣從這五個方面描繪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這些句子,展開想象,閱讀品味它的妙處。
明確:
①荷葉:“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p>
運用比喻手法寫出荷葉的風姿。由“出水很高”聯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兩者不僅相似,而且寫出其動態美。
②荷花:“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p>
運用擬人、比喻的手法?!把U娜”寫出荷花的飽滿盛開狀,“羞澀”寫荷花含苞待放。這兩個詞本是用來描寫女子嬌美姿態、羞澀神情的,現在用來寫荷花,賦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
這是擬人寫法。接著連用三個比喻(博喻),把荷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從不同角度,分別描繪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
寫出了荷花的神韻,傾注了作者的主觀感情,可以激發讀者的想象。
③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通感手法:又名移覺。把各種感覺(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溝通起來,用甲感覺去描寫乙感覺。它往往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憑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啟發讀者聯想,體味余韻,用來渲染并深化詩文意境。
此處由嗅覺向聽覺轉移?!皩覍仪逑恪迸c“渺茫的歌聲”,雖然前者是從嗅覺的角度描述的,后者是從聽覺的角度摩聲的。但是,二者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若有若無,清淡縹緲,沁人心脾等。因此,作者通過聯想與想象借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的隱隱約約,清幽淡雅來表現荷香的若有若無,清幽淡雅,烘托出幾分幽雅和寧靜來,不僅揭示了事物的本質特征,而且創造出一個美好的意境。
★文中還有一例:“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
這是視覺移植為聽覺,月的光華和陰影,朦朧婆娑,相互映襯,以小提琴演奏的“名曲”的旋律來形容它們的和諧聲響,來表現月光樹影組合的協調,給人一種悠揚、優美,很近肉內的感覺,同時烘托出一種溫馨、幽雅的氛圍,將讀者帶到一種美好的幻景。
④荷波:“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p>
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微風過處葉花顫動的情狀,既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聽覺形象,風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創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
⑤荷韻:“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p>
作者把所見與想象結合,“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情傳意,這里用來寫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葉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卻由葉子的“風韻”想象到那葉子下的水“脈脈”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
3、師生共同小結本段寫景要點
本段綜合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手法,描繪了月下荷塘的美景,這些手法令人浮想聯翩。更絕的是全段不著一個“月”字卻處處有月。請同學們朗讀品味。
荷塘月色公開課教案篇三
1、了解作者的有關資料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2、賞析本文的畫面美、語言美、情調美,掌握景物描寫的方法;
3、體會情景交融手法的運用;
4、欣賞本文的語言風格。
1、把握寫作脈絡,體會作者內心情感;
2、賞析文中的畫面美;
3、學習本文樸實清新的語言風格。
教學用具錄音機朗讀帶多媒體
課時1
月,引人無限的遐思。古往今來,月成了情感的載體。月下漫步,情思無限,人生的萬千思緒紛涌而來,也會緩緩散去。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散文佳作。作者在一個靜謐的月夜,獨自一人來到清華園的荷塘。靜望明月,細嗅荷香,沉浸于無邊的荷香月色中了。
出示課題:荷塘月色
知識積累
1、作者作品
朱自清,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是位有骨氣的文人,1948年8月,因貧得病逝,寧愿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氨憩F了我們民族的氣概?!保珴蓶|評)
2、創作背景
作于1927年,當時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作為一個愛國的知識分子,苦悶彷徨,找不到出路,一頭鉆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面對現實的黑暗,卻又無法安心于這種“超然”。
整體感知
聽錄音,感知大意,理清線索。
1、路線:家小路荷塘小路家
2、情感:不靜尋靜得靜失靜
分析:
開頭不寧靜,文中貫穿著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愁緒難消中又向往著自由美好的生活,最后回到現實:不寧靜。
文本賞析
(多媒體展示相關畫面,形象直觀,引發學生聯想)
一、閱讀第一段,思考: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怎么理解?(引導學生結合背景和全文的情感線索來分析。)
明確:
揭示全文主旨,“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p>
1、對現實的不滿;
2、對個人和國家前途的憂慮;
3、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第三段:月下荷塘
1、一生朗讀,體會本段的景物描寫的精妙之處。
作者向我們展示出月下荷塘的靜謐、美好、朦朧之美。由荷葉到荷花,接著荷香到荷波,最后到流水,寫出了一幅幅優美的畫面特別是比喻手法的運用,帶領學生重點分析。
示例:“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被嵊X為聽覺,把荷香和歌聲聯系在一起,取其若有若無的相似點,可謂精妙。
三、第四段:荷塘月色
一生朗讀,其他學生體會荷塘中月色的特點。(生回答,師總結歸納)
明確:動詞“瀉”寫出了月光的鮮明欲滴的奶白色的實感,“浮”的運用寫出了月下荷花縹緲輕柔的姿容,“籠”寫出了月光的朦朧輕柔。
“酣睡”喻朗照,“小睡”喻被一層層淡淡云遮住的月光,恰到好處。
本段從不同角度,描寫出不同景物上的月色,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四、第五段:荷塘四周
生齊讀,思考:荷塘四周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楊柳、煙霧、燈光,陰暗、低沉。水里的蛙聲和樹上的蟬聲,反襯出作者內心的失落和淡淡的憂愁。
五、朗讀《采蓮賦》《西洲曲》
思考:作者回家的路上,想到江南采蓮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生回答,師點撥、歸納)
明確:
荷塘的美景引動作者內心的鄉思,青年男女美好的情思引發了作者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探究延伸
這是一篇散文佳作,寫出了一位知識分子當時內心無法釋然的苦悶之情。學完本文之后,對“我”是怎么認識的?(組織學生討論,自由發表評價)
言之有理皆可,不必苛求同一。
手法鑒賞
本文的語言樸素典雅,清新自然,蓄滿詩意。作者融情于景,即景抒情,向我們展現出一幅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圖。(學生互動交流,總結文中精彩句子的特點,試做歸納、發言)
明確:
1、比喻的運用;
2、通感手法的運用;
3、疊詞的運用。
課堂小結
在我們的眼前,展現出這樣的畫面:荷葉田田,荷花朵朵。明月瀉銀輝,清風送荷香。這清新、神秘、靜謐的荷塘就是作者心靈的避難所。暫時的寧靜讓作者獲得了精神升華,引發出他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同學們能常走近自然中,用善感的心靈去體會,以自己獨特的角度去發現萬物之美。
課后作業
1、寫篇讀后感放在周記本上;
2、閱讀朱自清的其他散文,思考:有人認為他用的比喻取材狹窄、陰柔,缺乏想象力,你認同嗎?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