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論語讀后感300字篇一
自從讀了《論語》,我懂得了許多道理,特別是讀到雍也第六第八章: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
這一章表達了仲由辦事果斷,子貢精通人情事理,子有多才多藝,他們治理政事都沒有問題。
自從讀了這一章,我知道了一個人如果辦事果斷,精通人情事理,又多才多藝,那么辦什么事情就都沒有困難了。由此,我聯想到了:有一次媽媽要我在買一個蛋糕和買十本書中選擇,我猶豫了很久還是不知道該怎樣辦!無法做出決斷,說起精通人情事理我也非常欠缺,有一次,和姐姐們一起去逛街,他們想去看衣服,我卻不同意,還很生氣,硬拉著她們往前走。
說到多才多藝,我雖然會背點古詩,懂得拉大提琴,但其實還根本談不上精通。現在我知道了,一個人必須要全面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論語讀后感300字篇二
讀了《論語》一書之后,我更由衷地敬佩孔子。《論語》教會了我好多做人道理。
近些年,也許是受一些西方思想的影響,年輕人越來越強調自信而這自信過了“度”變成了驕傲,自負。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年輕人們高高的抬著頭,自信滿滿的樣子,從不輕易向別人請教問題。
《論語》中的“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及“默爾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充分的表現出了孔子的謙虛。
根據史實記載,孔子曾向老子問禮,曾向頑童請教問題。可見,作為儒家學派創始人的博學的孔子,還需新的向別人求教,謙虛地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那么,驕傲自滿的我們是不是應該通過對《論語》的學習領悟出什么道理,低下高傲的頭呢?
謙虛是一種美德,通過學習《論語》,我更深刻的理解了謙虛的內涵。
《論語》不愧為儒家學派的經典之作。我聽說現在臺灣流行一種“經典教育”就是讓孩子們從小學習《論語》,我認為這是很有必要的,《論語》中很多孔子的教授的做人的道理,從小學習《論語》,能夠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品德,這并不落伍,正如儒家所認為的,真正的人才,“德”是第一位的,比才華更重要,有了“德”又有才的人才能造福國家,反之,德行不夠只能是禍害。
讀過《論語》,我更加覺得德行的重要,培養好的品德,學會做人,謙虛,不自滿。這樣不但自己,對國家也是一種福。希望年輕的朋友們能夠多讀一些像《論語》這樣的書。
論語讀后感300字篇三
寒假中,我在爸爸的要求下,背完了《論語》,使我對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體會。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論語》是語錄體著作,涵蓋了哲學、政治、倫理、文學、道德等諸多方面,內容十分廣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纂而成。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了解到孔子對各個方面的深入理解。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實行“有教無類”,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他教育學生從不分貧富貴賤,只要拿十條干肉作學費,他沒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貴族的權利,他開創了私人教育的先河。從這一點來看,他不愧為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對學習和思考的論述非常精辟,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不思考,就會糊涂;只思考不學習,便會疑惑不解。說明“學”與“思”結合才是學習的正確途徑。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孔子為了這個目標,終生去踐行它。他的思想對現在的社會仍有啟迪。他為了這個目標,帶領弟子周游列國。到了老年,他開始修訂《春秋》、《詩經》等,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播做出了貢獻。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我決心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的去踐行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