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11至20各數認識教學反思 數學11一20數的認識教學案例篇一
1、學生能夠正確地數出數量在11—20之間物體的個數,知道這些數的組成,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
2、通過數一數、說一說、擺一擺,使學生理解11—20各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動手操作能力、思維能力以及應用意識。
3、通過創設生動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教材的特點和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安排了許多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中,加深對11—20各數意義的理解及組成,同時培養學生的數感,集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于一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課堂洋溢著愉快的學習氛圍。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更為重要的是獲得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有如下的體會:
1.以學定教,培養學生的數感。
建立數感可以理解為會“數學地”思考,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重要的。我們沒有必要讓人人成為數學家,但應當使每個學生都在一定程度上會數學地思考,數感是人的一種基本素養。培養學生的數感,不是靠教師講解獲得的,而是要結合具體情境,通過數學活動得到感受和體驗。學生,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都有強烈的表現欲,因此,我抓住這個契機,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給他們一個舞臺,讓他們用語言表達和交流數的信息。為此,我適時安排了相應的活動。新課引入時,我就先帶領學生復習前面學過的數,接著讓學生用我們學過的這些數來數一數我們一組的有多少小朋友。這不僅僅是激發學生學習情趣的一種策略,更是讓學生通過數一數的活動,發展數學意識,培養學生的數感。又如在認識計數單位個和十時,讓學生通過同桌討論有什么辦法能讓別人一眼就能看出有11根小棒,再通過比較得出以十為計數單位,以及在出示主題圖時讓學生數一數圖上的事物各有多少。引導學生學會應用數去觀察事物,表達和交流生活中有關數量的信息,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領會學習數學的意義。
2.抓住重點,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本課的重點是認識計數單位“十”和數位“個位”、“十位”。在學生用小棒擺出11后,我提出了一個問題:你能不能想一個好辦法,讓別人一眼就看出你擺的是11根小棒?此問題為計數單位“十”的認識作了鋪墊。在學生認識了11、會寫11后,我又提出了一個問題:11里面的兩個數字1表示的意義一樣嗎?學生都回答不一樣,說一個表示十,一個表示一,教師接著講到:“右邊的1所對的位置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個位”,個位上的數表示幾個一,左邊的1所對的位置我們也給它起個名字叫“十位”,十位上的數表示幾個十。借助此問題,學生很自然地認識了計數單位“個位”和“十位”。我們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抓住重點,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學會思考,這樣才會節省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本節課的內容都是抽象的數字,單憑老師講學生一點興趣也沒有。這節課,我給學生提供了直觀、形象的學習材料,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讓學生自己親身體驗。這樣,通過擺一擺、數一數、撥一撥、說一說,把操作、觀察、語言表達緊密結合,突破了教學難點,使學生很好地建立了數位的概念,充分體現了數學學習的過程性和體驗性。
11至20各數認識教學反思 數學11一20數的認識教學案例篇二
《11-20各數的認識》是一年級數學上冊最新教材第六單元的內容。它在整個數的學習體系中具有比較重要的地位,既是10以內數的認識和延續,又是100以內乃至更大的數的認識的基礎,同時也為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學習打下算理基礎。這節數學課是《11-20各數的認識》的第一個課時,學生在學前班就基本上會從1數到20,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在實踐操作、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10個一是1個十”掌握“1個十和幾個一表示十幾”,從而初步了解十進制計數法,初步培養數感。
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認識規律和知識結構特點出發,設計了一系列動手操作和練習的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體會到數學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力求做了到以下幾點:
1、為了盡可能的排除借班上課和大班額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我設計了課前談話,在拉近與孩子距離的同時,滲透了課堂紀律的教學,采用獎勵大紅花的方法,充分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
2、從人類的發展歷程來分析,十進制記數系統的抽象過程,經歷了計數、符號兩個層次的抽象。因此,在導入部分我充分利用課件,設計了“從盒子里出現一朵大紅花就在桌子上擺一根小棒”的活動。這個活動注重了一年級學生年齡小的特點,動畫放映生動有趣;同時,能夠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在動手操作中,感受古人計數的方法,體會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
教學中我注重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出發,讓他們通過有目的的操作、觀察,從直觀到抽象,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如:在理解計數單位“十”,建立“十進制”的概念時,把12根小棒作為研究材料,借助小棒,把抽象的數具體化,圍繞中心問題“這些小棒怎樣擺讓人能很快地看出是12根”,學生進行積極地動手操作。然后匯報擺的方法:
(1)1根1根地擺;
(2)2根2根地擺;
(3)3根3根地擺;
(4)4根4根地擺;
(5)6根6根地擺;
(6)一邊10根,另一邊2根。學生各抒己見,初步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你認為哪一種擺法很快看出是12根?為什么?”這時,我并沒有點評,而是開展了1個“比眼力”的游戲,讓學生自我比較,充分感受到“十進制”的優越性。從感知到理解,再次借助小棒動手操作,把10根小棒扎成一捆,運用轉化10個一是這一捆,1個十也是這一捆,親歷10個一是1個十的知識形成過程。通過擺一擺,說一說,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
1、學生在上臺展示12根的擺法,“10根擺在一起,另外2根擺在一起”這種擺法時,我并沒有要求學生就直接把10根捆在一起,這時講臺上只有一個杯子,學生自己認識到不能擺在1個杯子里,產生了再給他1個杯子的需求。這一過程,其實就是計數單位“一”已經不夠用了,需要產生新的計數單位“十”,這種需求的數學知識表象。
2、講臺上展示的兩個杯子和杯子中的小棒,其實就是計數器的模型。在教學20的認識時,學生很自然的體會到“個位滿10要向十位進1”這一數學思想。
3、在生活原形中進行“1個十”的難點突破。對于“1個十”的難點,我設計了“10支一盒的筆”、“10根一袋的火腿腸”等生活中的物品,讓學生找到生活中“1個十”的原形,感受“1個十”在生活中的作用。
1、在集體備課時,我們就討論過“比眼力”這一活動,安排多少根比較合適。在決定安排12根時,我就有過這樣的顧慮:學生會不會受擺12根的影響,明明“1根1根地擺”看不出來,他會不會亂猜12根呢?果然,學生在出現“1根1根地擺”兩秒鐘消失后,馬上就說12根,同樣“2根2根地擺”兩秒鐘消失后,學生也給出了同樣的答案。導致“比眼力”這一游戲活動,沒有達到立竿見影的體會“十”的優越性的效果。如果在設計之初,我們設計了出現這一現象后的應對方案,比如再來一次“比眼力”的活動,這一次是20根,是不是就可以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十”的優越性。
2、在建立計數器的模型時,只站在了自己的角度按從左往右的順序擺的“十”和“一”,忽略了學生和我左右的相對性,給了學生一個錯誤的表象。
3、“圈一圈”這一練習活動耗時太多,導致后面我精心安排的“聯系生活,尋找11~20的數”這一活動沒來得急開展。
11至20各數認識教學反思 數學11一20數的認識教學案例篇三
11—20各數的認識,它既是10以內數的認識的延續,,同時又為學習20以內的加、減法做好準備。學前班學生基本上已經會數數到20,也已經認識11~20的數,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在實踐操作、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10個1是一個十”掌握一個十和幾個一表示十幾。
1、注重創設情境,在快樂中學習。
學前班學生年齡小,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本節課的內容都是抽象的數字,單憑老師講學生一點興趣也沒有。因此我設計了用小木棒數數的方法。讓學生在數數的過程中學習了11-20的各數,知道20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了它們的組成。并通過大量的操作活動和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使所學的新知識不斷內化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
2、注重動手操作,在玩中學習。
教學中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出發,讓他們通過有目的的操作、觀察、交流、討論,從直觀到抽象,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如:在理解計數單位“十”,建立“十進制”的概念時,把12根小棒作為研究材料,借助小棒,把抽象的數具體化,圍繞中心問題“這些小棒怎樣擺讓人能很快地看出是12根”,學生進行積極地動手操作,小組合作探究。然后匯報擺的方法:
(1)1根1根地擺;
(2)2根2根地擺;
(3)5根5根地擺;
(4)一邊10根,另一邊2根;
(5)把10根捆成一捆和另外的2根等5種擺法。
學生各抒己見,初步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你認為哪一種擺法很快看出是12根?為什么?”讓學生自我比較,充分感受到“十進制”的優越性。從感知到理解,再次借助小棒動手操作,把10根小棒扎成一捆,運用轉化10個一是這一捆,1個十也是這一捆,親歷10個一是1個十的知識形成過程。通過擺一擺,說一說,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在較短的時間內了理解2個十是20。
3、注意培養學生的數感
針對學前班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我通過猜數游戲提高學生的估數能力,在充分動手操作的認知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數感,使學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數,培養學生的估數識。讓學生猜一猜有幾支,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提示是多了還是少了,然后讓學生實際數一數,看誰估數和數數的結果比較接近,向學生滲透估算意識,培養學生的數感。
總之,整節課中,我倡導主動探索,動手實踐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
11至20各數認識教學反思 數學11一20數的認識教學案例篇四
1、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11----20各數并且能夠正確數出數量在11-20之間的物體個數。
2、使學生初步了解數的十進制,知道它們的組成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知道11-20各數的順序和大小。通過教學達到預期目標
11-20各數的認識,看似簡單,其實很難把握。小學低年級學生必須借助圖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腦中形成相應的數學知識表象,然后通過表象的中介作用建立起相應的數學概念。教學中,讓學生自己擺小棒,在擺的過程中觀察、掌握數的組成。這樣的操作情景,使學生的“思維發端于動作”以動誘思,以思促動,“數形結合”、“情理互促”幫助孩子們在操作中體驗,在操作中感知。
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特點設計了一系列動手操作和練習的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體會到數學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過程。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成為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讓學生建立十進制的概念,理解計數單位“十”是培養數感的基礎。圍繞“怎樣擺放讓別人能很快地看出是11根”這個問題,學生自主地動手操作擺小棒,匯報交流,呈現出多種擺的方法,學生各抒己見,體會到“10根扎成一捆”的優越性。通過比較體驗,讓學生真真實實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的.這種無聲勝有聲的教學設計,突破了10個一就是1個十的難點,從而理解了數的意義,建立正確的數的概念,為培養數感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多媒體的使用輔助課堂教學讓學生經歷十進制概念建立這一過程,這些不僅便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多媒體教學為學生課堂服務。
希望在今后教學中,能夠通過形象生動語言和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創設愉快、和諧的學習環境和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