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那么我們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幼兒小班教學心得體會篇一
教會幼兒正確的發音是發展幼兒口語的基礎。語音是發展語言的基礎,要發展幼兒語言,第一步就應該教會幼兒正確的發音。只有發準了音,幼兒才能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愿和要求。
幼兒的發音正確與否不僅影響幼兒語言發展,還會影響他們德、智、體全面發展,對今后升小學,學好漢語拼音,正確朗讀,書寫漢字甚至對雙語學習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因而必須引起我們的廣泛關注。
在小班語言教學中許多幼師只注重抓發音練習和豐富詞匯兩項。使得很多孩子只會一些單詞,不會表達意思;有時個別單詞發音糾正了,但在語句中單詞的發音又錯了,所以,這一時段內不應單抓語音、詞匯,而應該結合短句進行練習。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意識地讓幼兒大膽的表達出來,拿出一件玩具讓他描述,孩子從玩具的各部分特征進行概括,從而使孩子從不會說、不愿說過渡到大膽地說。
注意聽、說能力的培養是對小班幼兒口語訓練的中的重要一環,模仿、實踐、訓練、創造、運用是幼兒學習語言的規律。這一過程的基礎階段首先要解決幼兒聽、說能力的培養。在聽、說能力的培養中筆者認為首先要教會幼兒注意聽,聽是說的前提,聽得清楚才能說得明白。所以,作為家長應該給孩子們創造適當的語言的環境。我在培養小班幼兒聽的方面提出了兩點要求,即:能注意傾聽老師和同伴講話;注意堅持給孩子創造聽讀的環境!
總之,在培養說的能力上,運用“模仿→實踐→創造”這一過程,使幼兒在念兒歌、講故事中,發音、口齒都變得清楚,能大致完整的描述某樣東西、某件事。幼教工作者應抓住一切有利因素,因勢利導,啟發幼兒,及時改進,進一步促進幼兒園小班幼兒語言能力。
幼兒小班教學心得體會篇二
識字,每個家長都會教,為何還要讓孩子參加識字班的學習呢?如果說識字課堂上僅僅要孩子學會一些漢字,我認為還是在家里家長自己教。
我認為首先良好的習慣是十分重要的,我們要求孩子自己擺小筆劃,而有很大部分家長總是擔心孩子這也不會那也不會,在一旁什么準備工作都要幫孩子做好。在我們大人看似很簡單的一件事,孩子不一定能做好,或都動作很慢,或者是他會但懶得去做,去思考,只要說一句我不會,爸爸媽媽老師就幫他做好。孩子自己動手的過程中就己讓他段煉了動手能力,手腦協調能力,整潔理物品的能力,讓他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會做要去學,想辦法的道理。
有時家長在孩子邊上旁聽的時候,老師讓孩子說句話,講個詞語,有的家長喜歡在邊上教孩子要說什么,以便他可以得到更多的五角星,也許有時你教給他的詞語,孩子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這時就讓孩子失去了一個思考問題的機會。
其次,興趣是很好的老師。興趣有先天的,也是可以后天培養的。但孩子實在沒興趣,怎么辦?有的家長上了幾次課后孩子說沒興趣就不再堅持。但有的時候,規矩還是要的,比如說,大班的孩子能堅持上課半個小時,包括注意力的集中,如何跟著老師的思路走,怎么樣舉手發言。
幼兒園的作息時間很寬松,課時安排也很少,而小學有嚴格的課程時間要求,已經習慣幼兒園生活方式的小孩沒有準備突然轉換"角色",首先在體力上就會不支,因而可能會生病。其次在心理和學習能力的準備上也不充足。家長可以嘗試著訓練認真聽大人們的講話等習慣,訓練他較長時間地去做一件事情,比如看書半小時左右等等。
還有,有的家長過度的夸孩子,我認為不是很好,既使是孩子表現得不夠好,也認為是最好的,或者去找其他客觀原因。這樣孩子上了小學,家長不在身邊,一旦遇到挫折,他就有可能無法承受打擊,或者是怪身邊的人,不去找自身身上的原因。還有的孩子今天沒有得到老師,小朋友的認可,就會哭,有的家長就會一直哄,這時應該和孩子說你今天不是表現的不好,是其他小朋友表現得很好,你就差一點點,下次再爭取。如果孩子得了第一,告訴他你今天表現得很棒,還要努力。
最后還有一點我想說一下的是,有的家長送孩子來上課,認為早點,晚點無所謂。我們說如果自己大人都沒有時間觀念,如何言行身教,孩子會有時間觀念呢?
有的家長和我說,孩子學過識字以后,每天都會拿出書來讀二遍。這是很好的事情,比孩子認識五個,十個字還要值得高興的事。也有的家長說,現在孩子看到不認識的字,詞語會主動問,說明孩子有求知的欲望了。還有的孩子學會預習,復習等等,這些良好的習慣都會有利于孩子今后的學習。
如果說家長送孩子來僅僅是為了認字,我認為還是在自己家里教。上識字課,不僅要求方法生動,老師用心,更要培養孩子的習慣,興趣,主動學習習慣。讓孩子學會閱讀,思考,自我控制等等。不僅要認字,還要學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
希望識字的方法和課堂能讓孩子快樂快速的認字,讀兒歌,故事。我們在努力地去做,家長的配合也很重要,溫故知新。
幼兒小班教學心得體會篇三
新學期開始快3個月了,剛入園的小班幼兒對幼兒園新環境有了一定的適應,但還有一些孩子會出現憋大小便、喝水少、吃飯難等不適應行為。這時,教師不要急于“規范”孩子的行為,而要在尊重孩子身心發展特點、了解不同孩子需求的前提下,細心觀察、因勢利導,讓幼兒園成為孩子快樂成長的搖籃。現在孩子大多是一個家庭的中心。家長細心呵護孩子,但有時卻忽略了孩子行為習慣、自理及交往能力的培養,導致很多小班幼兒入園的時候,會出現種種不適應的情況,我們老師不能急于求成,要根據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水平,循序漸進幫助寶寶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
一、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三歲的文文是個瘦弱的女孩,每天都是媽媽抱著,爺爺、奶奶擁著進幼兒園。午飯時坐著不聲不響不肯吃飯,到了午睡時間,就是不到床上去。媽媽無奈地對老師說:“文文在家吃飯還要追著喂,每天晚上回家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玩到很晚,怕她休息不好,影響身體發育,每天早上都讓她睡到自然醒,還請教師多多照顧。”我們的做法:
1、幫孩子建立有規律的作息習慣。
孩子從家庭走進幼兒園,由家庭的自然生活狀態轉而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從在家睡到自然醒、餓了吃、困了睡,到在幼兒園按時喝水、吃飯、午睡、起床、大小便等等,一日生活作息時間非常有規律,孩子一時很難適應。教師可根據幼兒園一日活動時間安排,將時間段加以劃分:如入園、早操、教學、游戲、戶外活動、吃飯、午睡等,每到一個時間段,播放一段音樂,教師及時用語言提醒,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孩子會養成一日生活規律,在愉快的氣氛中,適應幼兒園的作息時間。如遇到孩子午睡時間不愿睡覺的情況,教師可以用講故事、哼唱搖籃曲、獎勵小玩具、哄拍入睡等辦法讓孩子放松情緒,慢慢入睡,當形成午睡的習慣時,再讓孩子按時獨自入睡;教師還應讓家長配合,改變家庭生活作息時間的隨意性,制定與幼兒園相仿的作息時間,尤其是在雙休日、節假日時提醒孩子按時作息。
2、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小班的孩子,自理能力較差,依賴性較強,很多還是家長喂飯,更有甚者是追著喂,哄著吃,更別提良好的飲食習慣了。當孩子進入幼兒園后,由于環境的變化,口味的變化,生活習慣的變化,經常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進餐問題。進餐時,對于那些使用餐具有困難或進餐習慣極不好的幼兒,教師可以一邊喂飯,一邊適時地教給他正確的進餐方法。根據孩子喜歡模仿的特
點,吃飯時,請大班的孩子與小班一起進餐,讓他們學習大哥哥、大姐姐吃飯時怎樣使用餐具及吃飯時保持安靜、不說話、不嘻笑打鬧的好習慣。教師在飯前,可以先讓孩子猜猜今天吃什么菜,引起孩子的興趣,告訴他今天吃的是營養特別豐富的菜,多吃它會長高,長聰明,看誰吃得又多又香;引導孩子了解相關的知識,西紅柿吃了臉色好,木耳吃了清腸排毒,米飯和肉吃了有力氣等等;還可以利用角色游戲喂小動物、區域活動寶貝餐廳等進行練習,在游戲中鞏固良好飲食習慣。
3、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教師要用細心和耐心,培養孩子愛清潔、講衛生的良好習慣,如餐后要漱口,飯前、便后要洗手,怎樣擦鼻涕等,可利用示范法、反復練習法、督促檢查法等使良好的習慣不斷強化,逐步形成自覺的行動;還可以用形象、直觀的圖片、兒歌、游戲等,引導孩子學習生活技能,培養良好衛生習慣,如將洗手的正確步驟分為卷袖、濕手、擦肥皂、搓手、沖水、甩手、關水龍頭、擦干這八步,將每個步驟畫成圖片,貼在盥洗室墻面上;將動作編成兒歌,通過游戲化的情景,配上朗朗上口的兒歌,孩子在愉快的氛圍中,逐漸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二、培養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
玩玩具時,小強自己玩夠了積木,又想去玩小汽車,這時貝貝正玩得高興呢,小強一下子推開貝貝,二話不說就把車搶了過去,貝貝急了,一把抓在了小強的臉上,小強臉上立刻出現了一道鮮紅的血印。我們的做法:
小班孩子進入幼兒園后,往往一時難以適應集體生活,不懂得怎樣與小朋友相處、交往,發生糾紛時不會用語言溝通,往往用行為來表達想法,教師要及時地指導和幫助。
1、給孩子創造與同伴交往的機會。
同伴關系在兒童的生活中,尤其是兒童的社會性發展中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教師要充分利用區域活動、角色游戲活動、分組活動等,為孩子創造交往的機會。引導家長利用空閑時間,與孩子一起到同齡伙伴家去玩,節假日帶孩子到兒童活動中心、游樂場、公園等孩子聚集的公共場所,為孩子牽線搭橋尋找同齡小玩伴,給孩子創造充足的交往機會。
2、活動中引導孩子掌握必要的交往技能。
教師要告訴孩子與伙伴交往時,用語言交流,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不要拉拽,更不能動手傷人;教師要以身作則,與他人交往時,主動使用文明語言,為孩子樹立榜樣;在玩玩具時,告訴孩子,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時,不能爭搶,必須征得他人同意后才能玩;在游戲時,讓孩子遵守游戲規則,如玩玩具不爭不搶,去區域玩時要排隊;教師有意識地為孩子設置需要與同伴共同協作才能玩的情境和游戲,如“娃娃超市”、“娃娃醫院”等,讓孩子在游戲中通過模仿角色,逐步培養交往意識,克服自我為中心,采取友好態度與同伴交往;還可以通過開展親子活動為孩子創設愉快的交往機會,在家長的陪伴中,孩子會放松情緒,在活動中大膽地表現自己,大方地與人交往,從而提高交往能力。
小班是孩子適應能力形成的關鍵時期,作為教師,要為孩子創設有利的條件,更要有效地引導,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基本的自理能力,培養與人交往的能力,為孩子健全的身心發展和今后的學習、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幼兒小班教學心得體會篇四
新學期新開始,當然也有了新的任務。雖說已經有一段時間的教學經驗,但剛剛接到幼兒園的課,還是頗感壓力的。在幼兒園的教學過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問題。那就是幼兒的良好習慣的培養,也就是課程當中對孩子的德育教育。“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幼兒階段是孩子養成好習慣的很重要的時期,老師的正確引導非常的重要,如果一個孩子在幼兒階段養成的良好的習慣將會終生受益;如果養成一些壞習慣,以后要改正過來,就很困難。隨著獨生子女家庭的日益增多,長輩的過分溺愛都阻礙著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怎樣才能讓孩子在每周短短一個小時的課程中有所受益呢?我想只有老師和家長共同關注,才能給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我們能做的,我總結了一下,有幾點:
1、潛移默化,耐心說教,形成意識。
2、反復訓練,形成習慣
3、環境熏陶,形成氛圍
4、重視家庭環境對孩子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影響。
5、注重讓孩子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愛每一個孩子,讓每個孩子都得到全面的發展,是作為老師應盡的義務和職責。所以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不但要注重孩子課程內容的把握,還要注重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習慣養成的氛圍,讓孩子的德、智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