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質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一
1、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3、積累文言詞匯,背誦全文。
1、重點:
⑴ 理解文章內容和主題。
⑵ 積累文言詞匯。
2、難點:
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1、準備課文的朗讀錄音帶。
2、將本課知識點制作成課堂使用的幻燈片。
3、學生準備漢語詞典、文言文詞典等工具書。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規范》規定文言文的教學內容和要求,重點要放在熟讀和背誦上,在此基礎上基本理解課文的內容。基于此,本文教學從讓學生熟讀課文起始,通過反復誦讀,使學生對課文大意有個初步感知;然后,指導學生以二人小組和全班討論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這是基本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
對于基本理解課文內容這一教學目標,擬化繁為簡,抓住貫穿全文的主線──“樂”字,體會作者文中蘊含著的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學生對此有所體會或了解,便能達到這一教學目標。
本文語言駢散結合,讀起來上口。因此,將朗讀、背誦確定為教學的'主要目標。背誦一定量的名篇,對學生是終生有益的,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內容和寫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讀的東西,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讀、背為本課教學的第一重點。同時,并不忽視引導學生對全文基本內容的理解,只不過處置上采用了較為簡潔的思路而已──抓住一個“樂”字,體會作者所樂的內涵。應該說,學生能夠理解了這個“樂”,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內容。
歐陽修被貶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悶,他經常去滁州西南的瑯琊山飲酒抒懷,并與山寺內的住持智仙和尚結為莫逆之交。智仙為方便好友游訪,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歐陽修休息、飲酒。歐陽修用自身的別號“醉翁”為這座亭子命名。后來,便寫了《醉翁亭記》。
本文是慶歷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貶為滁州太守時寫的。文章極其生動地描寫了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復雜感情。
1、聽讀: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
要求:聽清字音,必要時在書上注漢語拼音。
2、正音:
(幻燈出示下列字詞,請學生讀準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釀( ) 僧( ) 輒(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僂( )
朝( )而往
3、學生試讀課文:
朗讀課文。朗讀時要注意21個“也”語氣不盡相同。“也”大致表達了以下幾種語氣:
⑴ 陳說(用于描述景物)。如:環滁皆山也。 瑯琊也。
⑵ 肯定(用于介紹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謂也。
⑶ 感嘆(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間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讀時,應通過上述語氣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到“也”字后面應有較長的停頓。
朗讀時還要注意25個“而”字,讀時應分辨輕重。一般來說,凡表示轉折或遞進意味的都要重讀。如: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凡作為連接詞語的“而”和有調整音節作用的“而”,則可以輕讀。如:朝而往,暮而歸。
此外,還要注意駢散結合的旬式,讀時節奏要富于變化,悅耳動聽。
4、學生互讀課文:
方法:二人小組,一人讀一人聽,糾正讀音錯誤;各讀一遍。
5、指定一位學生朗讀,集體糾正讀音。
二人合作,參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沒有注解的語句,憑借學過的文言常識解決或查閱工具書解決;解決不了的,畫下來,待全班集體討論解決。
說明:引導學生利用書上注解和工具書獨立學習,這也是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設立二人小組來討論全文大意,是為了互相啟發,并利于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各小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問題,集體討論,教師適時點撥或給予解答。
(幻燈展示。)
難點提示:
⑴ 第1自然段:
環滁皆山也:環滁,環繞著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別。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樣子。深秀,幽深秀麗。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轉:回,曲折回環。轉,盤旋彎轉。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翼然,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指亭四角飛檐翹起。臨,靠近。
名之者誰:名之者,給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謂也:自謂,自稱,太守用自身的別名(“醉翁”)來命名。
飲少輒醉:輒,就。
故自號日醉翁也:自號,給自身起了個別號。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樂:欣賞山水的樂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領會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飲酒上。
⑵ 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若夫,文言里銜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層意思時常用,近乎“要說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樹林里的霧氣。”
云歸而巖穴暝:云歸,云霧聚攏在山中。巖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變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發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氣。
佳木秀而繁陰:佳木,好的樹木。秀,枝葉繁茂。繁,濃密的。
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二
1.學習文章運用強烈的.對比手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作品中閃現出的理想光芒與對生活的熱愛。
1.景物描寫的特點。
2.理解文章語言的深層含義。
二課時
第一課時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磬口(qing4) 忙碌(lu4) 脂粉奩(iian2)
灼灼(zhuo2) 嘻笑(xi1) 褪盡(tui4)
朔方(shuo4) 凜冽(lin3lie4)
2.解釋下列詞語。
博識:見識廣博。
凜冽:刺骨的寒冷。
天宇: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
精魂:精靈,魂靈。
消釋:消溶。
升騰:(火焰、氣體等)向上升起。
江南的雪“滋潤美艷之至”,北國的雪則“如粉”、“如沙”,隨著旋風蓬勃奮飛。作者以鮮明的形象,展現了兩幅各具特色的畫面,營造了兩種不同的情感氛圍。本文文字精辟,蘊含豐富,需要細細品讀。
教師借助多媒體電腦,演示江南的雪,北國的雪,讓學生感受漫天..,《雪》寫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勢蓬勃發展,可謂是春暖花開之日,然而,北方還處于一片寒凍之中。面對黑暗的現實與酷冷的季節,魯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的姿態,去尋求“革新的破壞者”,去戰取理想的春天。他不僅以小說、雜文進行戰斗。而且“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謂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詩二十三篇,也是魯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懷與進行對敵斗爭的記錄。本文也是魯迅當時內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現。
初步體會“一切景語皆情語。”學生交流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并談體會。
3、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討論、交流,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可分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1~3段),描寫江南的雪與雪野,抒發渴望美好生活的感情。
第二部分(4~6段),描寫朔方的雪,表現了對冷酷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4、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學生朗讀課文第1至3段,思考如何劃分兩個層次?
明確:
第一層(第一自然段),描寫充滿生機的江南柔雪。
第二層(第二至第三自然段),描寫孩子們塑雪羅漢的情景。
提問:第一自然段作者從哪幾個方面細致地描寫了江南的雪?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作者以飽蘸深情的彩筆,繪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江南雪景水彩畫。作者從四個方面細致地描寫了江南的雪。
一是以暖國的雨和“單調”來反襯雪花的“燦爛”。
二是直接寫雪的質地、顏色,“滋潤美艷”,猶如充滿青春的壯健少女的皮膚。
三是以雪野中的花草,特別細寫了花的不同種類、多樣形狀和各種顏色,襯托雪的美麗。在數九寒天,作者用花的血紅、深黃、自中隱青和草的冷綠,映襯雪的潔白,使柔雪顯得更為明艷。
四是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飛著”,“嗡嗡地鬧著”。這一“飛”一“鬧”煞時使整個雪野活躍起來,呈現出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這里,不僅使讀者看見爛漫的冬花,而且仿佛聽到吟唱的.春蟲,感受到作者熱烈期待春天的心聲。
提問: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寫孩子們塑雪羅漢的動作與神情的詞語,體會其作用。 。 。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為了進一步擴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樸素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兒童塑雪羅漢的水墨畫,通過“呵”、”偷”、“訪問”、?t拍手”、“點頭”、“嘻笑”這些充滿活力的詞,刻畫了兒童特有的動作與神情,反映了他們天真活潑、純潔的心靈,真切、傳種、熱鬧、有趣。雪羅了人的生命。然而孩子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羅漢,由于寒夜的襲擊,終于褪盡了胭脂,“成為不知道算什么”。這里,通過雪羅漢被淡忘、消釋的描寫,抒發了作者對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與苦悶的心情,喊出了對黑暗現實的抗議。
5、小結
第一部分作者滿懷對美好事物的憧憬,回憶江南雪冬的自然美景。雖是回憶,卻是展望。雖是冬天,卻已聽到春天的腳步聲。在苦寂中,作者回憶兒時的生活。因為兒童是人類的春天,寫兒童不怕嚴冬,朝氣蓬勃,更加表現了作者對春天的殷切期待與熱烈呼喚。行文雖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卻閃爍著理想的光芒。
6、布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一。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一、復習舊課
朗讀課文。
聽寫詞語:博識、消釋、褪盡、凜冽、嘻笑、朔方。
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學生朗讀第4至6段,思考:這部分可分為哪兩個層次?
明確:
第二部分可概括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第四自然段),寫朔方飛雪的磅礴氣勢。
第二層(第五至六自然段),寫朔方飛雪的精神。
提問: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寫法來描繪朔方飛雪的?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第四自然段與上文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不僅突出了江南和朔方冬景的不同特點,而且使文章第二部分與第一部分產生了內在聯系。第四自然段開頭用“但是”這個轉折詞巧妙地轉到對朔方飛雪的描寫,并表明朔方的飛雪和滋潤美艷的江南柔雪截然不同。“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后,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而且和它們相伴的是失去了生命力的枯草。在這里作者不僅如實地反映了朔方嚴冬的景
象,而且也暗示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在惡劣的環境下,朔方飛雪并不安于孤獨凄涼的境遇,因此“在晴天之下,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這里作者以熾烈的感情,豪放的語言,剛勁的筆力,描繪朔方飛雪磅礴的氣勢,我們從朔方飛雪沖破酷寒的壓迫,自由馳騁于太空的壯舉,自然聯想到當時作者及進步人士所作的種種不屈斗爭,作者借朔方飛雪奮飛的情景,抒發他那不畏艱險,渴望戰斗的豪情。
提問: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兩個自然段的含義?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最后兩段,作者從雪與雨的關系上,進一步深化朔方飛雪蓬勃奮飛的意境,與篇首相呼應。嚴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變成雪,但雪不屈于嚴寒。“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旋轉、升騰。這里包含的詩人的感情,是對寒冷環境的反抗,也是對不屈的、斗爭的`品格的歌頌,有荷戟獨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戰斗的倔強精神。魯迅在孤獨的心境中,以磅礴的語言,抒發了自己同凜冽的嚴冬一樣的社會勇猛奮戰的激情。滋潤美艷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魯迅對美好理想的熾熱追求,這旋轉飛騰的“朔方的雪”則蘊蓄了魯迅反抗冷酷的現實社會的斗爭品格。在這兩幅鮮明對立的圖景中。貫穿著魯迅一個共同的哲理:要用戰斗來創造一個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雖流露孤軍奮戰的心緒與深受黑暗的重壓之感,但主導思想是積極的、戰斗的。
三、理解語句含義
結合課文理解下列語句,探究括號里的問題。 、
1.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
(用“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修飾“雪花”,強調了什么?)
2.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
(“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和“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分別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點?)
3.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獨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第1題,這里以“暖國的雨”的單調襯托了江南雪花的嬌艷明媚,同
時對“暖國的雨”提出問題,又為后文寫朔方飛雪埋下伏筆,反襯出朔方的雨被凝成雪的不幸。
第2題,作者贊美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艷之至了”,它蘊含著“青春的消息”,它如同那“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不僅說明了江南雪花的特點,也表露了作者對江南柔雪充滿懷念與喜愛的感情。
第3題,雨是雪的初始階段,雪是雨的升華。作者用肯定的語氣,贊揚了朔方飛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時對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贊頌朔方的飛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說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潑的精神,這個結尾耐人尋味。
四、學習文章寫法
引導學生談自己讀了這篇散文詩后的體會,互相交流。
明確: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詩,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傾注于對景物的描繪中。行文雖然也流露出一種
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三
教學目的
1.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合理想像的寫作手法。
2.鍛煉想像能力。
3.擴大詞語掌握范圍。
教學重點、難點
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哂(shen3)笑牟(mou2)取眾目睽(kui2)睽
棘(ji2)手鉚(mao3釘貪婪(lan2)履行(lǚ)
2.解釋下列詞語。
哂笑:譏笑。
胸有成竹:畫竹子時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經有通盤的考慮。
牟取:謀取名利。
棘手:形容事情難辦,像荊棘刺手。
眾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視著。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結論。
任勞任怨:做事不辭勞苦,不怕別人埋怨。
逍遙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沒有受到法律制裁,仍舊自由自在。
雨后春筍:春天下雨后竹筍長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斷出現。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不容置疑:不容許有什么懷疑,指真實可信。
一視同仁:同樣看待,不分厚薄。
臺風吹倒了一座小廟,廟底下露出一個深不可測的黑洞。于是,各色人物圍著它紛紛表演,它成了人們丟棄廢物的垃圾桶……這篇科幻小說充滿了神奇的想像,更使我們陷入深深的思考。
作者星新一,日本現代小說家。
學生說說文章標題“喂――出來”是什么意思?互相交流看法。
學生質疑,小組合作討論,共同解決問題。
1.故事真否?
(否。不會有此一個無底洞。但有生活的真實性。)
2.圍繞的話題是什么?
(環境保護問題。)
3.洞是真的無底嗎?’(表面上是無底的,正像我們的世界,表面上是無邊無際,實際上是有限的,地球已經不堪重負。)
4.為什么題目用“喂――出來!”
(既可以首尾呼應,又表現了無底洞已經溢滿。地球已經擁擠。)
5.洞是比喻什么?
(人類生存的土地。)
6.文章中寫了幾種人?各有什么表現?和生活中的這些人是不是相像?
(為己名利而忙碌的各種人。)
7.這幾種人你最贊同的是哪個?最想否定的是哪個?
(不統一答案。)
8.作者要說的道理是什么?
(作類比自下而上的世界是有限的,一切破壞環境的舉動,到頭來都將危害人類自己。)
1.討論文章主題。
這篇小說寫得比較通俗,但內涵深刻。有關它的主題,有下邊幾種意見,你同意哪一種?說說理由。
(1)提出了人類與自身生存環境的問題。
(2)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復雜性。
(3)闡釋了人對大自然的破壞總要遭到大自然的懲罰這一道理。
(同意第(3)種看法,文章以科幻小說的形式警示世人正視城市環境污染問題。比如,我們總覺得海洋和大氣層是一個可以自我凈化的無底洞,所以當我們把廢水排向大海,把廢氣排到大氣中時毫無顧忌,雖然在短期內獲得了一些效益,但從長遠看最終受害的'還是我們人類自己。)
2.想一想,在小說結尾,那奇怪叫聲以及那塊小石頭是從哪里來的?天上掉下那塊石頭以后,接下來可能還會發生什么?
學習展開想像,發表自己的看法并續寫結尾。
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說。文章設想地球上突然出現了一個無底洞,它可以容納人類制造的一切垃圾,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沒有了后顧之憂,于是城市的天空越來越美好,人們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著無底洞帶來的福利。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先前拋進的小石子掉了下來,原來扔下的東西將重新傾瀉回人間。顯然小說采用了夸張和想像的形式,但現實中我們何嘗不是憑著僥幸心理,依賴著這樣那樣的“無底洞”?
科學幻想是在現實基礎上進行的合理想像,因此在學習中,可以引導學生到現實中尋找故事的影子,讓他們自己探究作品有什么寓意,又有什么現實的針對性。另外,本文的情節特別是結尾很有特點,是一個循環式的結構,體現了作者“誰制造的禍害,誰去承受”的想法,閱讀文章要注意把握。
1.研討與練習二。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損害傷害危害】
〖辨析〗
三個詞作動詞,都表示對完好的事物加以破壞,使它受損傷的意思,因而都含貶義。此外,三個詞都可以作名詞。
它們的細微差別是:
損害,著重在“損”字,破壞事物的完整性,使受損失,常用于事物;
傷害,著重在“傷”字,通常用于有生命的東西,使受創傷,害及健康乃至生命,用于抽象事物時,多與人的精神感情有關;
危害,著重在“危”字,是危及安全的意思,一般指從根本上、整體上來毀壞人或事物,使之不能正常生存發展。
那天,我在初二(1)班給學生上課。我教學的內容是《喂――出來》。在“閱讀感知內容,理清故事情節”這個教學環節里,我先讓學生閱讀課文,然后在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學生根據我在黑板上的提示,補充填寫完整小說的故事情節。
我給學生的提示是:
“廟塌――洞現――洞深……”
學生根據這個提示,補充后面的故事情節。我的設想是,學生應該在“洞深――青年對洞喊叫――扔下小石頭――圍柵欄――記者趕來――科學家學者趕來――警察趕來――測洞――填洞――商人買洞――扔各種垃圾――叫聲出來――小石頭出來”。
但是,請學生補充時,大部分的學生補充的內容是:
“廟塌――洞現――洞深――議洞――測洞――買洞――填洞――洞返”。
在聽的過程中,我在考慮,是否把握備課的預案告訴學生。但通過比較,我發現,學生提供的故事情節更加簡明,更加清晰。
人們常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語文閱讀是一種體驗閱讀,沒有標準的、唯一的答案。只要學生能感知文章大意,基本理清文章思路即可。而現在,我的學生不是已經掌握了小說的故事情節了嗎?因此,我肯定了學生閱讀整理的信息。更改了自己教學設計。
我認為這樣做,體現了有效教學的精神,體現了教學中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理念。
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四
1、感知老頭子的英雄性格;
2、體味這個英雄故事傳奇色彩;
3、領悟文中景物描寫的妙處。
1、通過體味這個故事的傳奇色彩,感知老頭子的英雄性格。
2、揣測文中如詩如畫的景物描寫。
通讀課文,課前查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
考慮課后練習,寫動身言提綱。
同學們,在那戰火紛飛的抗日戰爭時期,發生了許許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講應該是養老的年齡,課時他卻能神出鬼沒,無數次通過鬼子的封鎖線,保證了蘆葦塘中部隊的物質供應,保證了部隊的戰斗力,他能夠手無寸鐵,把十幾個鬼子打得頭破血流。的`確是一個富于傳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現代小說家孫犁寫的一篇小說《蘆花蕩》,去感悟這個傳奇故事吧。
早讀課同學們對課文進行了朗讀,大家預習得怎么樣?還有那些生字詞需要協助的嗎?(學生提出,教師解決。)
孫犁,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河北安平縣人。1913年4月6日生。
感悟老頭子的英雄性格:強烈的愛國抗日熱情,老當益壯的氣概;涇渭分明的強烈感情;智勇雙全的英雄行為;過于自信自尊。(引導學生找出相關詞語進行賞析)
感悟中國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五
1、 讓學生鞏固認識單式折線統計圖,會看折線統計圖,并能根據統計圖回答簡單的問題,從統計圖中發現數學問題。
2、 通過對數據的簡單分析,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
3、 通過對現實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統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較簡單的數學問題。
1、 說一說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2、 在繪制折線統計圖是要注意什么?
3、練習:1991―20xx年沙塵暴總天數的變化情況(幻燈片顯示)
(1) 讓孩子介紹一下你所知道的沙塵暴情況,它有什么危害。
(2) 根據統計圖回答問題。
(3) 你發現了什么問題,我們能夠怎樣解決問題。
(4) 關注現實生活中環保問題,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4、p127統計9、根據1997-20xx年全國每年出生人口數統計圖回答問題。
(1) 學生獨立完成后請交流。
(2) 分組討論,每組自由選擇一小段時間(如:1998―20xx的變化情況)
(3) 匯報交流各自的研究情況。
(4) 讓學生體會到從統計中發現問題,并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再次認識統計的作用。
p131 14 根據我國1997―20xx年博物館數量統計圖回答問題。
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六
1、自讀課文,復述關于“第一本書”的故事。
2、理解“第一本書”中包含的感情,體會作者的情感。
3、品味語句,賞析課文語言。
4、調動自己的人生體驗,獲得人生啟迪。
1、用自己的話復述關于“第一本書”的故事。
2、理解“第一本書”中包含的感情。
3、品味語句,理解句子的.內涵。
1、讀:
自讀法(圈、點、勾、劃)
2、思:
質疑(提問法、探究法)
同學們,你們喜歡看書嗎?那你們還記得自己接觸的第一本書嗎?(請幾個學生簡單介紹)同學們的第一本書內容豐富,蘊涵著無限的趣味,那么詩人牛漢的第一本書又是怎樣的呢?今天就讓我們跟著詩人一起走進那段往事。
牛漢,現當代著名詩人,原名史成漢。生于1923年,1940年開始寫詩,有詩劇《智慧的悲哀》、詩歌《鄂爾多斯草原》、詩集《彩色的生活》等。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
⑴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⑵了解故事情節。
2、正確朗讀下列字詞:
鬃()磨磨蹭蹭()
脊背()摻和()枉()讀
3、復述課文:
圍繞著“第一本書”發生了不少感人的故事,試用自己的話復述關于“第一本書”的故事。
要求:復述時講清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及人物、情節。
1、思考:
作者回憶的僅僅是“一本書嗎?“一本書”可以蘊含許多感情,請閱讀相關語段,用“從──中,我感受到──”的句式,說說你從文中品讀到了哪些情感?
2、質疑:
賞析了課文內容后,你對書中的語言、語句還有什么疑惑嗎?請快速閱讀課文,找出不懂的地方,同桌間探討解決.無法解決的請提出來,大家共同討論。
學了,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難道僅僅是了解了第一本書的故事嗎?
由學生小結本堂課的學習收獲(可從基本知識積累、情感啟迪、學習方法等方面小結)。
1、當“我”把補好的課本再次送到喬元貞的手里時,喬元貞會說些什么呢?請同學們想像喬元貞的神情、語言,寫一段話描寫當時的情景。
2、課文中的人物除了“我”與父親外還有喬元貞、“弄不成”、二黃毛,三人雖寫得不多,卻讓人難忘,試從中任選一人,在課文提供的材料基礎上,發揮想像,虛構一個小故事(如《二黃毛的故事》)
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七
(一)知識與能力:
1.學習小說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2.分析小說中兩個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
(二)過程與方法:
1.梳理小說的情節,體會作者精巧的構思:對比描寫和出人意料的結尾。
2.分析解讀人物,體會小說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輝與黯淡,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聯系生活,感悟小說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態度。
解讀小說中的兩個主要人物,理解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小說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輝與黯淡。
聯系生活感悟小說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啟迪同學們聯系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探究法、對話法
1課時
(一)導入:
著名作家錢鍾書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窗》,說人們最初建造房子的時候是沒有窗戶的,后來,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再建造房子的`時候便有了窗。
透過窗,屋子里的人可以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里面的人在看到外面精彩世界的同時,外面的人也窺探到了屋子里面的秘密,那么,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小說《窗》,看看里面又會有怎樣別致的故事……
1.學習對比手法的運用,品析人物形象
2.梳理小說情節,體會作者精巧的構思:出人意料的結尾
3.聯系生活,體會小說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輝與黯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八
1、理解《關雎》所表現的青年男子對美麗善良女子的熱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摯美好的愛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運用的反復和賦、比、興手法
詩歌的反復吟唱所表現出的情感
比興手法的運用
1課時。
電腦多媒體,電視機。
一、播放《蒹葭》動畫,引入新課學習。
二、作品簡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時代大約五百年間的三百零五篇詩歌。《詩經》包括“風、雅、頌”三部分。表現手法有賦、比、興。
三、課文朗讀:播放《關雎》動畫,學生朗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讀準生字詞。(讀)
四、認知討論:就課文內容安排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討論,教師可以羅列部分問題引導。(說)
五、學生再次朗讀課文,合作探究:討論《關雎》之美,美在何處?(議)
六、學生試譯課文內容(按節),教師補充并歸納。講解有關《詩經》的基本常識,對重點的生字詞提出要求。(說)
七、觀看《關雎》動畫,學生現場演繹現代版《關雎》(聽,看)
八、主題歸納并學生進行必要的教育警示。
這首詩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內心的樸實愿望,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們生活中真實感受到的,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抒發的感情熱誠真摯、純潔樸實,全無庸俗虛偽之態,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純真之美。
九、課堂作業:完成單頁練習,進行“雙基練習”。
十、課后作業
1、作品簡介:
為《詩》、或《詩三百》。后來被尊為儒家的“五經”之一,稱為《詩經》。?《詩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約500年間的305篇詩歌。在先秦古籍中,被稱
2、理解性默寫:
(1)以歡快鳴叫的水鳥起興,表明一個青年已經看準了追求的目標(或表達愛慕):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表明男主人因思念至深而輾轉難眠的句子: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3)想像把女子迎娶回家的句子: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4)主旨句,統領全篇的句子: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5)起興的句子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6)全詩的綱目,表現小伙子一般都喜歡美麗賢惠的姑娘的句子: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7)最能體現全詩的精神,抒發求之不得的憂思的(最能表現詩人對心中戀人的愛慕之情)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8)男子對姑娘求而不得痛苦難眠的兩個處表現是:輾轉發側。寤寐思服。
(9)《關睢》中的男子由“關關睢鳩,在河之洲”引發“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美好聯想:“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抒發了求之不得的美好愿望和喜悅之情。
(10)?全詩主人公感情變化如何?
愛戀(興奮、期待)――相思(苦悶、惆悵)――夢幻(幸福、陶醉)
3、感知賞析:
(1)、簡述本詩故事和主人公的感情經歷變化?
《關睢》寫了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思念、追求過程,表達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悅之情。
(2)“左右流之”中的“流”字用得妙,試作分析。
①“流”這個動詞,具體準確地描寫少女采荇菜的忙碌和姿態優美;
②表現了女好的勤勞;
③表達了青年男子對女子的思慕和愛戀。
(3)、這首詩前兩句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請分析其表達效果。
運用“興”的藝術手法。開頭用“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來起興,引出“竊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雙對的睢鳩鳥聯想到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
(4)、試分析一下,本詩前四句運用了什么手法?
前四句運用了比興手法,詩句以眼前雎鳩和鳴之景,引發出對淑女難以忘懷的思念和熱烈追求。這是“興”的藝術手法。睢鳩合鳴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這是“比”的藝術手法。
(5)賞析“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既有對男子求偶不得的心理描寫,又有其動作描寫,“悠哉悠哉”寫其綿綿情意,思念不絕,“輾轉發側”突出其內心狀態的不平靜,難以入眠。
(6)采用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有何作用?
①便于抒發作者的感情,體現作者感情的逐層加深;
②增強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美;
③一唱三嘆,形成一種回環往復的美,使詩歌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7)、怎樣理解孔子對《關雎》的評價: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關睢》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寫一個男子對女子的思念、追求過程,這個過程顯得美好、喜悅而又不低俗,所謂“樂而不淫';
寫求之不得的焦慮、苦悶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熱鬧情景,所謂“哀而不傷“。
4、脈絡分析:
全詩可分為三章:
第一章(前4句)愛慕與喜悅(一見鐘情):關雎起興,萌發愛慕。
第二章(中8句)思念與失望(朝思暮想):淑女難追,輾轉反側。
第三章(后8句)愿望與歡樂(幻想愉悅):采摘荇菜情景起興,表達美好愿望。?
5、探究藝術手法:
理解前兩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與后兩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什么聯系?
全詩以灘頭水畔的'一對雎鳩鳥的叫聲寫起,然后寫出自己的一片情思。“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以雎鳩鳥為比,以雎鳩鳥的求偶為興,來寫自己對窈窕淑女的追求,是為了渲染一種情意綿綿、癡心相戀的情調,加強詩歌的生動性和鮮明性,增強詩歌的韻味和形象感染力。這種手法就叫興,興即是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為寄托。這是一種委婉含蓄得表現手法。
1、背誦全詩(記);
2、翻譯全詩(寫)。
本詩是《詩經》的首篇,運用“比興”和反復詠嘆的手法表達思想感情,給人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本詩還注重音韻和諧,是訓練朗讀的好材料。誦讀欣賞既要誦讀更要欣賞,學生應在誦讀中培養語感,得到美的享受,在誦讀中形成良好的欣賞品味和高尚的審美情趣。需要注意的是,誦讀與欣賞不能割裂開來,兩者是交融的。誦讀欣賞很講究誦讀,但這種誦讀不能停留于一般的朗讀,它要求融入感情,要讀出詩、文的韻律節奏之美,要讀出詩、文中字里行間蘊藏的真摯感情。
全詩寫一個青年男子對他所喜歡的女子的不懈追求和愛情幻想。共分四章。首章四句,以雌雄鳩鳥和鳴求偶連類起興,寫青年男子(君子)對“窈窕淑女”一見傾心,被她的嫻靜漂亮所打動,想和她結成配偶。次章八句,寫男子對女子的相思和熱戀到了“寤寐求之”的程度。第三章、第四章,寫男子以琴瑟、鐘鼓追求意中人,仿佛那位窈窕淑女在鐘鼓聲中與他真的結成了美滿姻緣,詩篇反反復復吟唱男子對女子的思戀、追求過程,詩意層層遞進,感情奔放熾熱,體現了民歌樸實清新的風格特色。
這是一首典型的愛情詩。對于初三的學生來學,他們(她們)正處于青春期,他們(她們)對愛情有著一種渴望了解的心理,同時他們(她們)往往又體現出一種非常害羞的心理。
所以我們面對這首詩絕對不能“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和學生一起探討這一古老而神圣的話題,尤其是通過這首描寫君子對淑女思念得輾轉反側并進而以琴瑟和鐘鼓追求的愛情詩。但是在探討的時候必須要注意,文章不能上得膚淺了,否則就會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產生負面影響。基于這點考慮,這堂課一定要上出深度和廣度,讓學生受到情感熏陶中產生正確的愛情觀。在解析《關雎》的基礎上,通過詩中的“君子”和“淑女”二詞過渡到對真正的愛情闡釋中。我先讓學生回歸中國古代社會的愛情故事。學生在搜集討論的基礎上主要搜集到了: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故事、梁山泊和朱英臺的愛情故事……然后我讓學生思索是什么讓這些愛情能夠永恒。然后我進行總結:千年的歲月沒有抹去這些愛情的榮耀,空間的轉換也沒有褪去這些愛情的光環,風雨的歷練反而增添了它的厚重與質感。每年的七夕我們都來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雖然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是悲劇性的,然而“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依然昭示后人什么是真正的愛情;梁山泊和朱英臺的愛情化為了蝴蝶,穿越時空的隧道依舊飛舞于今天的生活中。所以說真正的愛情應該能夠經受住時空的考驗。最后學生自然而然將周圍同學所做的及自己所想同真正的愛情愛情進行比較,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
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九
知識重點
輕盈yíng:形容人或物(女子、蝴蝶等)動作、姿態輕柔優美漂亮。
馬幫:馱運貨物的馬隊。
依止:依托。依附。
驛yì道:我國古代為傳車、驛馬通行的大道,沿途設置驛站。
草甸:長滿野草的低濕地。
矗chù立:高聳直立。
目眩神迷:眼花繚亂,心神搖蕩。多形容所見情景令人驚異。
課文以第一人稱寫一滴水的旅行,從古代到現代,從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了麗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風情,表達了作者對麗江古城的熱愛與贊美之情。
第一部分(第1―5段):水滴“自述往事”,敘寫歷史。
第二部分(第6―16段):水滴“旅途記事”,描寫現在。
1.文章開篇“我是一片雪”的作用是什么?“輕盈”一詞有什么表達效果?
開門見山地點出“我是一片雪”,奠定了行文的基調,表明作者將以物的口吻來敘述故事。“輕盈”一詞準確傳神地刻畫出了雪花落到玉龍雪山上時姿態輕柔優美的樣子。
2.“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聲喧嘩著撲向山下。在高山上,我們沉默了那么久,終于可以敞開喉嚨大聲喧嘩。”句子中的兩個“喧嘩”意思一樣嗎?
意思不一樣。第一個“喧嘩”指水多聲大而顯得水聲嘈雜;第二個“喧嘩”指“我們”由冰化成水、獲得自由后喧鬧、嬉戲的樣子。
3.“經過馬幫來往的驛道,經過納西族村莊里的人們,他們都在說:麗江壩,麗江壩。那真是一個山間美麗的.大盆地。”這句話是什么描寫,有什么作用?
運用了側面描寫,通過納西族人口中對麗江壩的贊美,側面寫出了麗江壩的美麗和聞名。
4.“看見很多不同模樣的人。黑頭發的人,黃頭發的人。黑眼睛的人,藍眼睛的人。我看見了潭邊的亭臺樓閣,看見了花與樹。我還順著人們遠眺的目光看見了玉龍雪山,晶瑩奪目矗立在藍天下面。”這句話用四個“看見”有什么表達效果?
第一個“看見”寫出了到這里的游客來自不同民族不同國家,表現了游人之多,側面描寫出了古城麗江的出名;后三個“看見”從正面概述了古城麗江的景色。
5.“人們在橋上,在堤上,說著不同的語言。在不同的語言里,都有那個詞頻頻出現:麗江,麗江。”說說這句話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有什么作用?
運用了側面描寫的描寫方法,通過不同語言中頻頻出現“麗江,麗江”,從側面寫出了游人對麗江美景的喜愛和贊美。
6.“我乘水車轉輪緩緩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獅子山上蒼勁的老柏樹,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見了順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古城的建筑就這樣依止于自然,美麗了自然。”請從修辭的角度賞析這句話。
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麗江古城的美麗的自然景觀和房屋、老街等人文景觀的高度融合的特點,一氣呵成,使人震撼。
7.“我立即投身進去,讓這個澆花的婦人,把我帶進了納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院子里,蘭花在盛開。澆花時,我落在了一朵香氣隱約的蘭花上。”這是什么描寫,有什么作用?
運用細節描寫,描繪了麗江古城民眾的悠閑生活的場景,體現了麗江人民恬靜平和的生活。
8.“在這里,盡情歡歌處,夜涼如水,他們的心像一滴水一樣晶瑩。”這句話有什么深刻含義?
古城是平靜、純樸的,在古城的氛圍里,人們浮躁的內心如水滴一般晶瑩,即使歡笑、歌唱,內心也是沉靜、安定的。
9.結尾段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以一滴水的方式走過麗江的喜悅之情,也表現出作者對麗江古城的熱愛。
10.作者為什么要以一滴水的名義來寫自己游歷麗江的情形,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作者以一滴水的名義,運用第一人稱的敘述口吻,通過一滴水的視角來看麗江古城,以一滴水自述自己在麗江古城的所見所聞,讓一滴水來替自己思考、說話。通過擬人化的描述,向讀者展現了麗江古城的自然景物和人文風情。這樣寫,便于作者在描繪麗江古城的美景的同時,巧妙地融入自己的情感,能帶給讀者強烈的現場感。
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十
1、初步領會形同神似的仿寫要求。
2、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了解仿寫的基本類型,掌握相應的解題方法和技巧。
精彩導入激發興趣
有一位哲人說過:“仿寫是寫作的開始,是觀察的基礎,是醞釀的基礎,是想象的基礎,是積累的基礎,也是創新的基礎。”這么重要的仿寫,我們該如何去寫呢?先看一篇例文。
例文引路掌握要點
流年匆匆,母愛相隨
天空依舊蔚藍,遠山依舊爽朗。踏著羊腸小道,按捺不住滿溢的思念之情,加快了腳步……哦,我日夜思念的慈母,一定在焦急地倚門而望……
母愛,又何只會在短暫的分別后凸顯,當記憶的涓涓細流靜靜淌過,我發現,原來它一直與我相隨。
小時候,母親是那溫馨的小屋――
我靜靜地坐在小屋內,小腦袋不時向窗外探望著。每天的此時,媽媽總會那么神奇地出現。腳步聲!我驚喜地跑到門前。“吱――”門被輕輕推開,門外是那熟悉的身影。雖然夜色已深,我卻感覺到那身影帶著光亮,帶著溫暖。“我回來嘍――”媽媽快步向我走來,微笑著,輕輕蹲下,緊緊摟住我。“肚子餓了沒?”“冷不冷?”“一個人在家想媽媽嗎?”媽媽的雙眸中充滿無盡的擔憂與心疼。
溫馨的小屋內,無盡的母愛在蕩漾。
后來啊,母愛是那雙拭淚的手――
我拒絕一切光亮,關掉所有的燈,獨自忍受著考試失利的心痛……“啪”,燈照亮了眼前的試卷,我又一次看到了那刺目的分數。于是,我再也無法忍耐,放聲大哭。淚眼朦朧中,媽媽的身影悄然走近,伴我而坐。抬頭,媽媽的眼眸中分明滿含著疼惜……“媽媽――”我更加心痛。突然,一雙印記著勞累的手慢慢伸向我,瞬間,我的臉好溫暖。媽媽的手指輕輕在我的眼角滑過,帶走那已變涼的淚水,帶來了那滿是鼓勵的話語:“從頭再來,哭泣不屬于你,要贏得微笑,媽媽相信你!”
那雙手,總在黯淡的日子里為我擦亮心情。
而現在,母愛是那幸福的叮嚀――
吃完早餐,媽媽早已為我拿好了書包,在清晨的陽光中,笑著送我。她陽光下的笑容閃耀著金色的光輝,我被幸福地觸動著。“到轉彎處要小心啊”“中午早點兒回來吃飯啊”……于是,我帶著清晨陽光般的幸福,奔向學校……
時光點滴逝去,母愛如泉涌來!
思緒從記憶中回到現實,猛然發現,我離家更近了!離母親更近了!我不由得加快了腳步,想一下子飛到家中,依偎著母親,繼續讓那愛包圍著我,永隨著我……
點評:巧化名詩領片段,鏡頭分呈著華章。像電影鏡頭一樣,作者為我們截取了三幅簡單小巧、溫情彌漫的畫面:“小屋守望,母愛蕩漾”“痛哭流涕,母親拭淚”“離別之際,叮嚀不斷”。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選用了余光中先生的《鄉愁》詩中的三個經典句子“小時候……”“后來啊……”“而現在……”領起下文,完美和諧地將幾個再平常不過的生活片段串接起來,線索清晰洋溢著濃濃的流年匆匆之感嘆、母愛相隨之幸福。
文題展示
1、《安塞腰鼓》中運用反復、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描寫黃土高原上人們打腰鼓時的'場景,形成排山倒海一般的氣勢。試選擇文中的一個片段,模仿其中的修辭手法,描寫一個場景。200字左右。
2、在《阿長與q山海經r》中,作者運用欲揚先抑的寫法描繪人物形象,給人印象深刻。選擇一個人物,模仿這種寫法,寫一篇作文,題目自擬。不少于600字。
寫法指導
首先,可以模仿范文的篇章結構。比如張中行的《葉圣陶先生二三事》,作者由得知葉圣陶先生逝世的消息寫起,回憶了關于葉圣陶先生的一些事。在寫這些事情之前,先總說葉圣陶先生品德高尚,然后分別從葉圣陶先生為人“寬”和“嚴”兩方面展開敘述。文章雖然寫了不少事情,但都圍繞“寬”和“嚴”兩方面選材,篇章結構比較清晰,這些事情并不顯得雜亂。寫人物時,可以模仿這樣的篇章結構,圍繞人物的特點,從多個方面組織材料進行刻畫。
其次,還要注意借鑒范文的寫作技巧。比如《安塞腰鼓》中的“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將喻體放在本體前面,突出喻體,渲染了安塞腰鼓的“野性”。我們在寫作中也常會用到比喻手法,不妨試著模仿這種句式,看看表達效果是否更好。
總之,學習仿寫,要根據所寫內容和表達的需要,選擇和確定具體的仿寫點。對于你覺得精彩的地方,要細心揣摩,想一想作者是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然后再想想自己怎樣去仿寫,最好還能有些變通和創新。仿寫只是寫作入門的途徑之一,真正學會寫好文章,還有待自己進一步的創造。
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十一
1.反復朗讀,同時在梳理完讀音后注重文言實詞與虛詞的積累.
2.通過翻譯感知主要內容,并理清作者寫作思路。
1.熟讀成誦。
2重點分析老婦人的話對表達中心的作用,學習通過敘述故事、刻畫人物反映社會現實、表達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石壕吏》認識戰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2.揭露官吏的橫暴,同情人民的苦難
學習者特征分析(學生對預備知識的掌握了解情況,學生在新課的學習方法的掌握情況,如何設計預習)鑒于學生文言功底薄弱,加之對文言文的排斥,所以還是以文言基礎為準。布置以下預習作業:
1.查詢作者相關資料,了解作者的`經歷,收集作者的故事,明白此詩的背景來歷。
2.梳理字音,自行對照標注進行文言實詞和虛詞的字詞翻譯。
3.匯成連貫的句子翻譯。(不會翻譯的或有問題的地方進行標注)
提前背誦。
4.全班分為兩大組,根據本課內容自行準備一個短劇。四、教學過程(設計本課的學習環節,明確各環節的子目標)教學過程:
1.讓學生講述與杜甫有關的小故事(慢則一則,快則兩則)。
2.讓學生說說我們所學過的杜甫的作品有哪些。
3.讓學生簡單介紹杜甫(提示:尤其要有最基本的文學常識)及作品背景來歷
教師補充明確: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于鄴城,由于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1.聽朗讀,梳理字音及節奏,之后學生齊讀課文。教師點撥后用幻燈片明確。(在本課最后還要進行朗讀提升:有感情的朗讀)。
2.要求學生看課文注解,理解全文大意,整體感知。教師出示重點文言詞匯進行提問并最后明確于幻燈片。
3.教師提問
(1)《石壕吏》講述了一件什么樣的事?學生回答后教師點撥明確。
明確:它講的是唐肅宗乾元二年,唐朝窮兵黷武,為補充兵力以平定安史之亂,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
(2)《石壕吏》作為敘述詩,其敘述的時間,地點,人物,前因,后果分別是什么?搶答形式進行。
(3)根據內容如何進行分段。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并分析如此分段的原因,對所有課文分段的技巧進行
分析詩歌
第(1)段
征兵作戰一般都要健壯的青年,然而一句“老翁逾墻走”卻又告訴了我們什么?
學生暢所欲言,言之有理教師均予以肯定,并提示學生一定要聯想。最后教師明確于多媒體。
第(2)段
1.對于征兵一事,老嫗的哭訴有哪些?這些哭訴內容又說明了或是反應了什么?請同學們在回答相應詩句時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其他同學評價。老師點評。
2.面對老嫗的哭訴,官吏有什么反應?在對話中,酷吏和老嫗的形象是怎樣的?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明確。
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十二
1、通過學習故事,能夠選擇有波折的典型材料;
2、交流閱讀故事的心得體會,掌握創寫故事的基礎知識,激發學生的聯想與想象,并合理的運用到寫作中;
3、通過講故事的訓練,培養寫作興趣,能夠多問“為什么”“怎么樣”,寫出比較精彩的故事。在創編故事中學會尊重他人的愛,學會關愛他人。
賞析故事,交流閱讀故事的心得體會,練筆掌握創寫故事的基礎知識,激發聯想與想象,并合理的運用到寫作中。
原文: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故事情節:遇狼→懼狼→御狼→殺狼
懸念1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
懸念2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懸念3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懸念4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故事就是一件事,二三個人,轉幾個彎。就是講“這幾個人”在做什么事。故事,就是傳遞″人″的行為。
故事要有核心情節和精彩的細節,稱為故事核。故事是寫事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圍繞故事核進行的。文章所運用的各種手法目的都是先將讀者引向歧途,最后再引向故事核。故事核就像目的地。
情節就是事件。趙和松老師創作談――好故事要好情節來保證,沒有好情節就不會有好故事。那么,有了好情節,是不是一定會有好故事了呢?
重情節,莫輕細節。細節是作品的細胞,是故事作品中刻畫人物和描寫事物的重要手段。故事中反映生活和塑造人物,情節是主要的,那么細節是重要的。
″事件″又是誰″制造″的呢?事在人為,由故事中的人物制造出來的。所以,我們在結構故事情節的時候,不能忽略了人物。
日常生活中,同樣一件事,讓不同的人去干,其結果截然不相同。正因為兩個不同的人,由于他們的想法不同,做法不同,才會演繹出曲折,多變的情節來。所以,情節由人物制造的。人物在故事所規定的特定環境中,人物之間的行為軌跡,才構成了故事作品中的情節。
情節和人物,好比一對雙胞胎,是同時存在的。所以,故事不單單講″事″,是講″這幾個人″在做什么事。
一個故事好聽不好聽,好看不好看,不單單取決于情節曲折不曲折,動情不動情;還依賴于故事中人物有趣不有趣;鮮靈不鮮靈。
故事創作要上一層樓,除了強調情節″超常″以外,還要強調″人物″的超常,就是要塑造好故事中的人物。故事中的人物塑造,它和小說中的人物塑造有何異同?強調了人物塑造,會不會削弱了故事情節?情節與人物,究竟是相生相克;還是相輔相成?為了讓我們傳統的故事,能與時俱進,永葆青春。我希望廣大的故事作家,都來關心、研究故事的創作理論,我愿意和大家一起作進一步的討論。
1、最開始要設定背景。而且要好好地設定,因為背景占了主導位置。
2、通過故事背景來設定人物的性格。要注意同樣的人在不同的環境下成長會產生不同的性格。
3、情節要通過人物的性格表現,行為和環境來設定,不然很容易離題。
4、要注意主要人物的生活細節,可能對劇情發展有重大的影響。
1、要有故事背景。若故事發生在一個空洞的場所或什么也沒有的地方,可不能算是一個故事。
2、人物。若沒有人物,哪能組成一個故事?
另外注意,人物有中心人物,線索人物,周旋人物和次要人物和臨時事件人物。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系和為什么會形成那種關系要好好地設定。因為人物的地位是很高的。
3、生活。人總要生活,若人沒有了日常生活就不能組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了。
4、中心。主題所圍繞的'就是中心。故事也是圍繞著中心來發展的。例如,你選擇了和平這個主題,那么中心就可以是通過戰爭來爭取幸福和和平。或者通過愛的改造世界而得到和平。
5、故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有意義。若一個故事沒有明確的意旨,沒有一個使讀者感動的意義,就不能算是一個故事了。
⑴故事背景⑵地點⑶人物⑷生活細節⑸主題⑹意義、主題
(
寫故事可以是真人真事,也可以是虛構的人和事。那么,寫故事要注意什么呢?
有頭有尾,要素齊全,層層設疑,引人入勝。
(1)通過想象來設置人物:要根據命題中的要求,想象設置人物。(2)運用描寫手法,表現人物個性:可以綜合運用描寫人物的方法,如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及心理描寫來豐富人物形象,給故事增光添彩。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物,那人物之間要有反差,有矛盾,差異才能產生故事的魅力。?
情節,就是事情的發展過程。在故事里就是人物、人物關系的變化發展過程。簡單說,寫出的故事要有“開頭――發展――結尾”的過程。當故事沿著時間順序向前發展的時候,要注意情節的前后關聯,后邊說的故事,要和前面講過的事情有關系。故事的寫作順序通常是從開始到結束,當然可以用倒敘的方式先寫結果,然后再寫事情的起因。有的時候還會有插敘,但要注意別把插敘成分寫得太多而跑了題。?
就算題材很老土也要想辦法使故事變得生動有趣。方法很多,比如在敘述方法上創新一下,或者從新的角度來分析故事,大膽想象,總之就是要有新的突破。
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十三
1、知識與技能:把握詩文基調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把握詩的內容,理解詩的主題及象征寫法的運用。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在熟讀此文的基礎上,結合詩人的人生經歷和自己的生活體驗去理解詩歌主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用詩中最精華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來熏陶感染學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
1、重點:理解詩的象征意義。
2、難點:理解詩歌的象征寫法和巧妙的構思。
教師準備:朗讀帶、錄音機、有關資料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收集資料
2課時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謎語導入:看不到,摸不著,沒有顏色沒味道,世間萬物離不了。(空氣)同學們這么快就猜出來了,可見空氣對我們來說,是再普通不過的一種物質,我們從不去在意它;而詩人則不然,他以敏銳的眼光抓住空氣的特點,賦予了空氣以新的象征意義,寫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現代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欣賞這首用象征手法寫成的抒情詩――《致空氣》。
二、課堂活動
(一)作者簡介。
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詩集《歌唱北京城》。1955年出版《到遠方去》,在當時的青年和詩歌愛好者中有廣泛的影響。上世紀80年代出版詩集多種;1990年起主要從事隨筆雜文寫作,有組詩《五十弦》、《金谷園》發表。近年來時有新詩見諸報刊,總題《母語寫作》。
(二)朗讀
1.教師配樂范讀。
2.學生自讀,教師作朗讀指導。
3.學生在小組內朗讀,同學互相評價。
4.教師指名配樂朗讀。學生評價。
(三)第一次自學展示
1、內容:閱讀全詩,整體感知。
詩歌不是隨心所欲之物,它與其它文學作品一樣,同樣有著嚴謹的結構,試說說這首詩歌在結構上的特點?
2、方法:先教師作朗讀指導, 然后學生自讀,再讓學生在小組內朗讀,同學互相評價,以讀促理解。
學生小組內合作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展示提升,教師引導、評價、更正、補充、小結。
1、學生明確:全詩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詩節,總括空氣的特點;
第二節至第五詩節,從幾個方面謳歌空氣;
第六詩節,總結全詩。
2、預見性問題:
學生可能在在劃分時出現起止不準確的情況,教師可從第一節,五節內容上提示,如兩節相同內容“無所不在,蹤跡難尋”。
(四)第二次自學展示
1、內容:
(1)第1節中“我”指誰,“你”指誰?為什么把“你”稱做“我的……朋友”?
(2)第1節中詩人總括了空氣的那些特點?
(3)請用一句話概括第2、3節的內容。
(4)你覺得第2節中那兩個詞用得最巧妙?為什么?
(5)2、3節中是緊扣空氣的哪種屬性來寫的?
(6)4、5節中有哪些意象,你是怎樣理解的?
2、方法:小組內先個人朗讀,然后組內討論。
小組內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展示提升、教師引導、評價、更正、補充、小結。
學生明確:
(1)我是詩人自己,你是空氣,詩歌以第二人稱你開頭,把空氣當作我的朋友來稱呼,奠定了全詩的敘述角度和抒情方式-述說和直抒胸臆。全詩就像詩人面對知心朋友在真誠述說。
(2) “質樸到透明”、“無所不在”又“蹤跡難尋”。
(3)第2節在孤獨和黑暗中,空氣陪伴著我。第3節在我將要窒息時,空氣給我生命。
(4)動詞“沉”用最巧妙,兩個“沉”字寫出了黑暗之深,孤獨之深,我被孤獨和黑暗包圍的'絕望。
(5)空氣給予人呼吸,給予人生命。 2、預見性問題:對第六小題中的“意象”一詞學生可能不理解,
(6)第4節中除了空氣還有“地牢”“海風”“森林草野的青氣”。“地牢”象征險惡的,禁錮人的處境,“海風和青氣”象征“關懷”“希望”“信念”“理想”等等。第5節除了“空氣”主要還有“街頭”“柳絲”“丁香”它們象征“自由”“幸福””美好地生活”等等。個人批注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詩的象征意義。
2、理解詩歌的象征寫法和巧妙的構思。
教學過程
一、課堂活動
1、學生思考:
(1)第六節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2)第六節內容是不是第1節簡單的重復?為什么?(3)作者寫這首詩就是為了贊美空氣嗎?為什么?(4)這首詩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什么?用什么象征什么?
預見性問題:“象征”一詞學生可能理解不透,教師可補充講解。
2、教師引導、評價、更正、補充、小結
(1)內容上是對全詩的總結。因為再次強調蹤跡難尋又無所不在所以與第1節遙相呼應,形成一種工穩的結構。
(2)不,它只是重申了第1節空氣的特點“蹤跡難尋又無所不在”。除此之外它還概括了空氣與人的關系:“廝守身邊卻默無一語”。最后兩句,詩人直接抒發了人類與空氣永不分離的感慨。“永不分離,永不分離,到最后一息”,這既是詩人對空氣的贊美,同時也是詩人真誠的希望。
(3)不是,借歌詠空氣,贊美了人世間的真情。 五、本課小結 這是一首用
(4)象征手法寫成的抒情詩,以人們司空見慣的,習焉不察的空氣為歌頌對象。抓住空氣的特點:“無所不在”又“蹤跡難尋”;“廝守身邊”又“默無一語”。在對空氣這一須臾難離的自然現象的謳歌中,寄予了詩人對真情、真理、理想、信念的贊頌和呼喚。
二、問題研究
1、"你輕輕噓著我的面頰,許我以濕咸的海風,森林草野的清氣。"這句話僅僅是在寫空氣中彌漫著清新的海風味和草的味道嗎?還暗示了其他的什么?
明確:除了寫海風吹送來的清新氣息,還可以理解為朋友或親人給予我的無微不至的關心、鼓勵和安慰。
2、"我還疑是布景和道具。"如何理解?
明確:主人公獲得自由之后,他不敢相信這是真的,懷疑自己在看戲。
3、"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氣息。"有什么深刻含義?
明確:這里的春天不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的春天,在人生的春天里,作者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
三、拓展延伸
“一首詩就是一幅畫。”那么,我們也可以說:一首詩就是一部影片。請同學們從2-5小節中任選一節,充分發揮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當時主人公所經歷的情景。可適當地加入環境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的描寫。
四、課堂小結
1、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寫成的抒情詩,以人們司空見慣的空氣為歌頌對象,寄寓了詩人對于友誼對于真情等的歌頌。
(當然也可以理解為對信念、對希望的歌頌)
2、人們渴望真情,呼喚真情,在我們這個社會當中,真情是無處不在的。你的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例子?請你談一談。オ
五、隨堂練習
1、學生再次閱讀課文,勾畫出自己喜歡的一節,有感情地朗讀,談談喜歡的原因或感受。(學生只要談得合理,教師都給予肯定和鼓勵。)
2、教師提供一些詞語,如:仙人掌、白楊、蠟燭、樓梯、太陽、月亮、向日葵等,讓學生任選一個,賦予新的象征意義,寫一段話或一首小詩,來歌頌友誼和真情。
板書設計:
致 空 氣
邵燕祥
象征
空氣--真情 友誼 希望 信念
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十四
通過這首散曲的學習,使學生把握古代詩詞的多種體裁,體會蘊涵在作品中的感情、思想和哲理,從而培養學生的民本情懷。
1.體會詩人的思想情感;
2.反復吟詠誦讀,推敲品味詩歌的語言
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云莊,濟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監察御史,因批評時政而免官,復官至禮部尚書,又辭官隱居濟南云莊,天歷二年(1329年),征拜陜西行臺中丞,到官四月病卒。
本篇“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關懷古”是標題。
寫作背景
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歷二年,在就任陜西行臺中丞的途中所作。潼關位于東西兩京(洛陽和長安)之間,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常常觸動行徑者的懷古之情。這首曲借憑吊潼關古跡,表現了一個歷史的主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無論怎么樣改朝換代,人民依舊過著痛苦的生活。
山坡羊?潼關懷古
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作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曲分三層。
第一層(頭三句):生動形象地描寫了潼關雄偉險要的形勢。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
第一句,寫重重疊疊的`峰巒。
“聚”:表現了峰巒的眾多和動感。讓讀者眼前呈現出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群山攢立之狀。山本是靜止的,“如聚”化靜為動。
第二句,寫怒濤洶涌的黃河。
“怒”:一方面寫出了波濤的洶涌澎湃,讓讀者耳邊回響千古不絕的滔滔水聲。另一方面把河水人格化,注入了詩人吊古傷今而產生的滿腔悲憤之情。黃河水是無生命的,“如怒”則賦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
第三句,寫潼關位于群山重重包圍、黃河奔流的險隘之處。也由此引發下文的感慨。
第二層(四一七句):寫從關中長安萬間宮闕化為廢墟而產生的深沉的感慨。
望西都,意躊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第四、五句,寫作者遙望古都長安,憑吊古跡,思緒萬千,感慨橫生,激憤難平的樣子。
第六、七句,概括了歷代帝業盛衰興亡的滄桑變化,點出了無限傷感的原因。
面對繁華過后的廢墟所發出的“傷心”實乃悲涼:為秦漢舊朝統治者悲涼,為百姓悲涼。
“阿房宮,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宮未成而亡,始皇廣其宮,規恢三百余里。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輦道相屬,閣道通驪山八百余里。”后來項羽引兵西屠咸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見《史記?項羽本紀》)故曰:“阿房一炬”。
第三層(末四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寫作者沉痛的感慨:歷代王朝的或興或亡,帶給百姓的都是災禍和苦難(興則大興土木,亡則兵禍連結),這是作者從歷代帝王的興亡史中概括出來的一個結論,是全曲之眼。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主題的開拓和深化,正因為這兩句使得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題材的其它作品。
《山坡羊潼關懷古》
(一)、 20xx年淄博閱讀張養浩的《山坡羊》,做第7題。(2分)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7、用簡潔的語言賞析畫線句子。
要點:一個“聚“字和一個“怒“字,分別從視覺和嗅覺兩個角度形象地表現出峰巒高峻的形態和波濤呼嘯的氣勢。
(二)、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思考:詩人是為“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而“傷心”嗎
答:不是,由“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可知是為古往今來的老百姓傷心。隱含對百姓的同情,對封建統治者的諷刺。
賞析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并答題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①一個“聚”字寫出了潼關的雄偉氣勢;一個“怒”字表現了。 ②歸結全篇主旨,揭示了統治者剝削人民、壓迫人民的本質的句子是:
(①內心的不平靜②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2、對下列詩歌理解正確的項是:判斷對錯
a、這首曲借憑吊潼關古跡,表現了一個歷史的主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無論怎樣改朝換代,人民依舊過著痛苦的生活。()
b、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寫潼關的雄偉氣勢,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寫出潼關的險峻,然后用“山河表里”一語收住,暗示了它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層的感慨內容。()
c、“望西都,意躊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寫作者路經潼關時的所見所想。這一層看起來只是回顧歷史,而沒有提到戰爭,然而歷代改朝換代的戰爭的慘烈圖景卻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