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是對一段時間內教師工作目標和計劃的總結和概括,它有助于指導和指引教學工作的開展。下面是一些成功教師分享的教學工作計劃,希望對大家的教學工作有所幫助。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范文(16篇)篇一
誦讀法、欣賞法、研討點撥法。
1、聽配樂錄音(或者教師范讀),要求學生注意朗讀的語調、節奏及情感。
2、朗讀指導。
語調:前半部分深沉,后半部分激昂。
感情:前半部分消極,冷色調;后半部分積極,暖色調。
3、分四組朗讀。讓學生點評。
4、指名讀詩。師生共同點評。
5、學生自由朗讀,體會感情。
學生聽讀,并注意朗讀的.語調、節奏及情感。
在教師的指導下了解怎樣去朗讀。
每排學生為一組分別讀詩,余生給予評價。
分別找兩生讀詩,師生共同點評。
生自由朗讀,體會字里行間所包含的感情。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范文(16篇)篇二
詩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體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緒具有可感性。借鑒這種寫法,聯系你的生活體驗,寫幾句富有詩意的話,抒寫自己的一種感情。(如“思念”“悲傷”“歡欣”等。
學生借鑒這首詩通過描寫具體事物來抒寫思想感情的寫法,寫片段作文。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范文(16篇)篇三
1、引導學生朗讀時把握詩人先是凄楚憂憤,轉而熱切盼望的感情變化,體會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感。
2、理解殘損的手掌撫摸廣大土地這一想像在全詩中的線索作用及由此產生的豐富的想像。
1、以誦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朗讀、品讀、析讀中把握詩歌的內涵。
2、適當介紹戴望舒寫作這首詩的背景(被捕獄中)。
3、指導學生找一找詩的線索、找一找冷色調和暖色調的詞語。
一、情境導入。
二、交流課前探究的作家、作品常識。
三、自主、合作的探究課文。
1、朗讀,整體感知:
學生生成問題預計:
1)將這首詩分成二個部分,并說說各部分的主要意思。
2)兩部分是如何構成鮮明的對比?
3)如何理解詩人有殘損的手掌撫摸廣大土地?
4)舉例說明詩人在想像中充分融入多種感覺經驗有什么好處?
5)詩人用殘損的手牚摸索這廣大的土地是按怎樣的順序展開的?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6)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你最喜歡的詩句的含義。
2、就自己最喜歡的詩句進行質疑探究(重在讀)。
3、有感情地朗誦(比賽)。
戴望舒《獄中題壁》、聞一多《七子之歌》。
這首詩中,當詩人表達心中的愛和希望之情時往往用一些語積極的`、暖色調的修飾詞語,當表達內心深處的恨與愁悵時多用消極的、冷色調的修飾詞語,從而將自己的情感寄寓在具體的形象上,請你學習這種方法,聯系自己的生活抒寫一種感情(如思念、歡喜等)。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以上就是為大家帶來的5篇《《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您可以復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語句,也可以下載doc格式的文檔以便編輯使用。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范文(16篇)篇四
1、理清詩歌思路,理解詩歌形象的內涵。
2、有感情地誦讀詩歌,品味語言。
3、深入體會詩人內心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研讀詩歌,品味語言。
2、感同身受地體會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一、導入:
健全的雙腳總渴望踏在堅實的土地,康健的雙手總期盼握住永遠的幸福。
曾經有這么一個詩人,寫了一首《斷指》,據說,這位斷指的革命者是詩人的友人,他為了不再為感情所累,全身心投入到解放事業當中去,當眾砍下一根手指,請友人在酒精瓶里保存好以為見證,以志警醒。可是,十多年后,詩人被日軍逮捕用酷刑審訊,在獄中他想用殘損的手掌撫摸被日軍蹂躪的國土,身體被拘禁的他用不曾屈服的靈魂寫下了《我用殘損的手掌》,他是誰?“雨巷詩人”戴望舒讓我們來讀一讀在特殊的年代里寫下的《我用殘損的手掌》,聽一聽,他唱出了什么樣的心聲。
(板書課題)。
二、聽讀,品意象。
1、創設音樂情境,教師配樂范讀。
同學們,請先允許老師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讀這首詩,同學們要設身處地地傾聽詩人內心深處的聲音。
2、學生自由吟誦兩遍。
預設:黑暗、殘損、被侵略軍蹂躪等。
三、想象,知情感。
1、用殘損的手掌哪些事?可以找到相關句子來朗讀,重點讀出關鍵的動詞。
預設:他用手掌去摸索這廣大的土地、觸到、掠過,沾了,輕撫、運力量、貼在上面,寄愛和希望)。
通過這兩個詞語的比較明白詩人對這“遼遠的依然完整的一角”熾愛、傾注柔情、滿懷憧憬。
2、要求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后半部分詩歌,說說這“遼遠的一角”為什么會吸引詩人的心?
預設:直接的有:完整、溫暖、明朗、堅固、蓬勃。
間接的有:“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以情侶關系與母子關系的比喻,把詩人對"這一角"的溫柔感情抒發得細致動人。
那里是太陽,是春。太陽和春"來比喻這一角欣欣向榮與勃勃生機。
教師板書關鍵詞。
預設:溫暖—冷、涼;明朗—陰暗、蓬勃—憔悴、堅固---化為灰燼、血和泥。
3、想象,描寫畫面。
詩人描寫“摸索”時手掌的感受,細膩而又真切,真的在想像中他描繪了冷冷的色調與灰灰的死寂,感受著淪陷區人民生活的苦難,傾吐著對祖國母親的赤誠。請閉上眼睛靜靜聆聽前半部分選擇你最能引起你聯想看到淪陷區的現狀的句子,描述想到的畫面與感受(感時花)。
例:如“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一句我聯想到了:我把手伸進水中,河水冰涼冰涼。昔日那錦幛似的鮮花,在炮火中枝殘葉敗,那嫩柳枝發散出來的清香,被濃濃的血腥味籠罩。水中的荇藻啊,好似掛在我心頭的挽幛!
學生自由選擇其中的一個地方的景物通過想象加以描述。“長白山的雪峰冷到徹骨”:祖國的長白山上,雪峰兀立,寒氣徹骨,似一把把利劍,刺痛著我的心!因為我看到侵略者的鐵蹄正在我的祖國肆意踐踏!
“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嶺南,這四季如春的地方,聞不到花香,聽不到鳥語,滿山都是荒涼、滿眼都是廢墟,聽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嘆、那憤怒的呼喊。
4、齊讀,品精神。
驅逐陰暗,帶來蘇生,不像牲口一樣的活,螻蟻一樣的死……希望,有永恒的中國!
你從這些詩句中你看到了詩人怎樣的一種形象?
預設:不屈不撓的堅強的意志和對祖國熾熱的愛,對美好的未來充滿這無限的憧憬。
引入資料:
啊!在這血染的島上,我是否要等到老?(《斷篇》)。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舊的凝冰都嘩嘩地解凍……(((偶成》)。
苦難的歲月不會再遲延,/解放的好日就快到……(((口號》)。
是的,他不想自己如螻蟻茍且偷生所以他在酷刑殘害下也不供出一個文藝工作者,他在《獄中題壁》:如果我死在這里,朋友啊,不要悲傷,我會永遠地生存在你們的心上。
在時代潮流的感召下,詩人戴望舒終于走出了惆悵的叢林和寂寥的雨巷,一次次充滿韌勁和豪情地歌唱。而且在同時代中也有這樣高亢的歌號召著每個愛國者的心。
5、拓展,知時代。
配樂齊讀,端木蕻良在《土地的誓言》中發出錚錚誓言:
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而我將用我的淚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穢和恥辱。
蕭紅在《生死場》中宣誓道:
我是中國人,我要中國旗子,我不當亡國奴,生是中國人。死是中國鬼。
田間在《給戰斗者》歌唱道:
我們要活著———在中國/我們要活著/———永遠不朽!
我們復仇的槍/不能扭斷/因為我《·》們知道/這古老的民族/不能/屈辱地活著/也不能/屈辱地死去/我們一定要/高舉雙手/迎接———自由!
在朗讀中結束這堂課。
6、作業布置:推薦讀望舒的《雨巷》和《獄中題壁》。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范文(16篇)篇五
(1)學會朗讀詩歌,欣賞詩歌,有自己的情感體驗。
(2)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能品味詩歌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體會它們在文中的表達效果。
2.教材分析。
這是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的第二課。學習本單元,重在進行欣賞。要在理解課文資料的基礎上,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本課作為單元中的引領課尤其重要。
3.中招考點。
中招考試不考現代詩歌賞析閱讀,寫作中也明確要求“詩歌除外”,但“賞析詞句”幾乎每年必考。每年的設題角度略有不同,但都指明了具體的賞析位置;考查細致,涉及到動詞、形容詞、修辭、細節描述、寫作手法,賞析有必須難度,賦4分的居多。學習現代詩歌能夠在這一點上做句子訓練。
4.學情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對閱讀現代詩歌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學習時重在進行點撥訓練,提升欣賞潛力,把賞析詞句作為重點目標。
二、學習目標。
1、透過誦讀詩歌,把握詩歌的感情線索。
2、透過品味詩歌優美語言,學會理解詩歌運用的比較手法,并體會詩人對苦難祖國的深切關注和真摯愛戀。
三、評價任務。
1.針對目標1,設計一個活動:透過聽讀、自由朗讀,把握感情線索,學會激情誦讀詩歌。
2.針對目標2,設計一個活動:透過品讀語言,能總結出品讀語言的方法,并會運用這種方法解決此類問題。體會詩人對苦難祖國的深切關注和真摯愛戀。
四、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明白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嗎?
模屠殺、搶掠、強奸等戰爭罪行,30萬以上中國平民和戰俘被日軍殺害,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軍縱火燒毀。
(二)預習檢測。
1.作者介紹。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夢鷗,浙江杭州人。30年代“現代派”詩歌的代表詩人。其《雨巷》成為傳誦一時的名作和代表作,他因此被稱為“雨巷詩人”。
2.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錦幛荇藻蓬蒿......。
螻蟻憔悴蘸著.....。
灰燼堤上蹂躪....。
3.寫作背景。
這首詩寫于抗日戰爭的最艱苦年代。當時祖國半壁江山淪于敵手,民族處于危亡關頭。1942年,詩人戴望舒因為在報紙上編發宣傳抗戰的詩歌,被日本憲兵逮捕。在獄中,他受盡折磨,受傷致殘,但始終沒有屈服。《我用殘損的手掌》就作于那個時候。這首詩,是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親的歌。在詩中,作者應對現實,把個人的不幸同國家的命運融為一體,以深沉的思想、熾熱的感情,抒發了對災難深重的祖國的由衷關注和真誠的愛。同時,借助于詩的想象,表達了對“遼遠一角”的解放區的向往。
1、戴望舒,詩人。因創作了一首詩歌被稱為“”。
2、分析下列比喻句的作用。
(1)在那上面,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
(2)只有那里是太陽,是春。
(五)課堂總結。
(六)作業。
課外閱讀戴望舒《雨巷》,品味詩中情感。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范文(16篇)篇六
這首詩中,很多句子寫得非常生動形象,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從中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句談談你的理解。
例:
1、“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
這句是以情侶關系和母子關系比喻,把詩人對解放區的溫柔感情抒發的細致動人。
2、“不像牲口一樣活,螻蟻一樣死”。
這句詩很形象地描繪出能夠把握自己命運的人民的新生活。
3、“那里是太陽,是春”。
這句詩用“太陽”和“春天”來比喻解放區的欣欣向榮與勃勃生機。
4、“摸索這廣大的土地”
這句詩用“廣大的土地”借指整個中國,用摸索中的想像把對敵人的恨和對中國人民的愛細膩地表現出來。
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找一句你認為最生動形象的詩句,并作簡要分析。
在師的指導下,生理解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可以使文章更生動、形象。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范文(16篇)篇七
本單元主題是愛國思鄉,本文正是在這個大環境下的經典篇目,是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親的贊歌。詩人以虛擬和想象的手法,用“殘損的手掌”撫過祖國大地,在想象中再現了他的家鄉以及他沒有親身體驗過的解放區的景象,一“手掌”的感覺展示了他內心情感的變化。作者運用冷暖色調生動的表現出了自己對淪陷區和解放區的的感情,這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佳題材,同時也是教給學生用意象去解讀詩歌典范例文。
學情分析。
1、學生對詩歌的賞析還很稚嫩,要不斷灌輸賞析理論,讓學生結合學習世間理解詩歌創作及賞析的方法、策略,讓學生會學詩歌,從而克服畏難情緒,產生學習興趣。
2、作品時代感鮮明,與學生距離較遠。要創設好情境,闡述好背景,引領學生進入角色。
3、現階段學生認知水平、學習能力、習慣、方法、合作意識等都有待提高,將在教學過程設計中精心策劃,鍛煉學生多方面能力,形成素養,積淀基礎。
4、針對現在學生愛國情感淡漠現狀,要充分教材作用,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樹立正確的“三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習本課要反復朗讀課文,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欣賞凝練的詩歌語言。
2、【過程與方法】讀中品,品中讀。用反復誦讀的方式引導學生品味富有想象和激情的詩歌語言,體會詩歌的情感和內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詩中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其中對侵略者的仇恨,對祖國大地苦難者的哀痛,對解放區的熱情贊頌都溢于言表,深切動人,要引導學生體會并激發其愛國愛家鄉的情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能有情感、節奏正確的朗讀,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欣賞凝練的詩歌語言。
【教學難點】品味富有想象和激情的詩歌語言,體會詩歌的情感和內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吟誦課文,整體感知。
1、大聲朗讀,處理字詞。
2、學生聽賞課文朗讀,感悟詩歌內容,把握情感。
3、簡介作家作品,介紹本文寫作背景。
三、研讀詩歌,分析內容。
2、問:他觸摸到哪些土地?請大家在詩中標注一下。
3、這些地方都沾染了什么?
4、師:還觸到什么地方?那一角又如何呢?
5、對比兩種心情,討論其產生的原因。
6、學生根據自己理解感情朗誦片段,比拼誰更富情感和感染力。
四、品讀詩句。
1、下面我把大屏幕上的詩句改成這樣的詩行:
東北三省淪陷,
華北平原遭摧殘,江南、嶺南被侵占,
就連南海也有了敵人的戰船。
這些詩句就是為了表達這些意思,請大家評價一下,老師改的怎么樣,好壞要說出理由,請大家討論。
2、給予學生詩歌賞析的理論,讓學生理解詩歌特點,從而學會去賞析詩歌。
五、小結,布置作業。
1、背誦全詩。
2.做課后練習三。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范文(16篇)篇八
反復朗讀課文,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欣賞凝練的詩歌語言。
詩中洋溢著一股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洪流,其中對侵略者的仇恨,對祖國大地苦難的哀痛,對解放區熱情的贊頌都溢于言表,深切動人,要引導學生體會并激發其愛國愛家鄉的情感。
1、反復誦讀文章,直至背誦。體味詩人變化起伏的情感。
2、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欣賞凝練的詩歌語言。
學習過程設計(學案)
教學過程設計(教案)
1、反復誦讀文章,讀出情感,讀出韻味,直至背誦。體味詩人變化起伏的情感。
2、課前查閱戴望舒生平及其佳作,并進行簡單的分析和賞析,寫下簡短的感悟。
3、詩中詩人是通過哪些具體形象來表達思想感情的,詩人為什么要選擇這些形象來表情達意。
指導學生誦讀文章,收集戴望舒有關資料及其佳作,作一些簡單的分析和初步的興趣式賞析。有能力的同學可以寫下對戴望舒這位詩人或者他的某首作品的感悟片段。
(課間播放優美的詩歌朗誦錄音,使教室里充滿文學的韻味,營造一種詩意的學習氛圍。)
1、自主交流有關作者與作品的知識。
2、進行小組有感情的誦讀比賽。
要求:細心體會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摸索”祖國土地時的種種說說詩人內心深處情感的變化起伏。
1、詩中詩人是通過哪些具體形象來表達思想感情的,詩人為什么要選擇這些形象來表情達意。
2、詩人是怎樣利用語言技巧來抒發情感的。
要求:誦讀是貫穿其中,力圖通過品讀詩歌使自己的誦讀更有節奏感,更富有感情。學生以讀帶講,對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談出自己的體驗,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此時誦讀的要求是讀出情感,熟讀成誦。
學生總結自己在這一課的學習中有什么收獲或不足。
1.積累:愛國詩歌大串聯,不少于5首。
2.背誦并默寫課文。
3.詩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具體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緒具有可感性。借鑒這種寫法,聯系你的生活體驗,寫一段富有詩意的話或者幾句詩,抒發一種感情(如思念、悲傷、歡欣等)。
詩歌的藝術,一切的活動均圍繞“讀”來展開,在多次誦讀的基礎上,讓學生一次又一次與作者進行無聲的交流,用朗讀不同的語調與表情詮釋這首詩。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范文(16篇)篇九
教學目標:。
1.能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熟讀)詩歌。
2.學習品味詩歌中的具體形象,理解作者通過形象化的手法(意象)來抒情的特點。
3.通過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人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教學難點:理解詩歌運用形象化手法來抒情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屏戴望舒圖片)戴望舒與徐志摩、郁達夫、邵洵美被譽為民國時期“四。
大才子”,可見其卓爾不群的才氣。戴望舒之才在于其天才的印象派現代詩,他的一首《雨巷》廣為傳頌,曾經醉倒過億萬中國人的心,成為現代詩壇上不朽的力作,葉圣陶先生曾經這樣高度評價《雨巷》--“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1942年,詩人戴望舒因為在報紙上編發宣傳抗戰的詩歌,被日本憲兵逮捕。在陰暗潮濕的地牢里,詩人被毒刑拷打致殘,他撫摩著被日本侵略者踐踏的寸寸國土,滿懷著無限的憂憤與對新中國的熱望寫下了一首著名的現代詩《我用殘損的手掌》(教師板書)。
問:作者是誰?
生:戴望舒。(找一生寫在黑板上,其余的同學寫兩遍)。
二、預習展示。
師:老師想看看大家的預習情況。(屏)。
(一)、正確讀出下列詞語。
殘損灰燼錦幛荇藻蓬蒿螻蟻憔悴蘸著掠過。
將自己認為還不會寫的字寫幾遍。
(二)、解釋下列詞語。
1、殘損:2、灰燼:3、蓬蒿:4、憔悴:。
(三)、這是一首(表達方式)詩,作者是現代詩人。
(四)、通過預習你有什么疑問或是能提出什么有價值的問題?分小組討論問題。
生:提問題。
師相機板書,并在后面打一個問號,以提醒不忘。(預設:可能是有關于寫作背景,有關于詩句的問題)。
大家提的這些問題不錯,說明都能認真思考,主動發現問題,這是最難能可貴的。
三、讀詩歌。
要學習詩歌,第一步是要朗讀好。朗讀詩歌就要把握詩歌的節奏、語氣、語調、重音等,(當然關于這些,我們不可能在一節課內都研究好)。
一般來說,在詩句中起主要作用的詞語要重讀;要通過恰切的語氣、語調來讀詩歌,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詩歌的情感。古人云:“詩言志。”白居易說:“詩,根情。”都是說詩歌是用來抒發作者的情感的。通過你的預習,你發現本首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結合預習任務四)。
生:對日寇極端的痛恨,對國土淪陷,淪為殖民地的憂憤。--痛楚憂憤。
生:對祖國(中國)真摯熾熱的愛,堅信祖國必勝的信念,熱烈盼望祖國和平統一。
師:相機板書憂憤摯愛(或其它相近的詞語)因此我們在讀課文時一定要讀出這種感情。
教師范讀一遍課文。(配樂《大漠敦煌》伴奏)。
生自由朗讀詩歌。
下面我找一名同學來讀課文。(可推薦一名同學來讀,配樂朗讀)。
生評價朗讀情況。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范文(16篇)篇十
1.理清詩歌思路,理解詩歌形象的內涵。
2.有感情地誦讀詩歌,品味語言。
3.深入體會詩人內心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研讀詩歌,品味語言。
2.感同身受地體會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一、導入:
健全的雙腳總渴望踏在堅實的土地,康健的雙手總期盼握住永遠的幸福.
曾經有這么一個詩人,寫了一首《斷指》,據說,這位斷指的革命者是詩人的友人,他為了不再為感情所累,全身心投入到解放事業當中去,當眾砍下一根手指,請友人在酒精瓶里保存好以為見證,以志警醒。可是,十多年后,詩人被日軍逮捕用酷刑審訊,在獄中他想用殘損的手掌撫摸被日軍蹂躪的國土,身體被拘禁的他用不曾屈服的靈魂寫下了《我用殘損的手掌》,他是誰?“雨巷詩人”戴望舒讓我們來讀一讀在特殊的年代里寫下的《我用殘損的手掌》,聽一聽,他唱出了什么樣的心聲。
(板書課題)
二、聽讀,品意象
1、創設音樂情境,教師配樂范讀。
同學們,請先允許老師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讀這首詩,同學們要設身處地地傾聽詩人內心深處的聲音。
2.學生自由吟誦兩遍。
預設:黑暗、殘損、被侵略軍蹂躪等
三、想象,知情感
1、用殘損的手掌哪些事?可以找到相關句子來朗讀,重點讀出關鍵的動詞
預設:他用手掌去摸索這廣大的土地、觸到、掠過,沾了,輕撫、運力量、貼在上面,寄愛和希望)
通過這兩個詞語的比較明白詩人對這“遼遠的依然完整的一角”熾愛、傾注柔情、滿懷憧憬
2、要求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后半部分詩歌,說說這“遼遠的一角”為什么會吸引詩人的心?
預設:直接的有:完整、溫暖、明朗、堅固、蓬勃
間接的有:“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 以情侶關系與母子關系的比喻,把詩人對"這一角"的溫柔感情抒發得細致動人。
那里是太陽,是春。太陽和春"來比喻這一角欣欣向榮與勃勃生機。
教師板書關鍵詞
預設:溫暖—冷、涼;明朗—陰暗、蓬勃—憔悴、堅固---化為灰燼、血和泥
3、想象,描寫畫面
詩人描寫“摸索”時手掌的感受,細膩而又真切,真的在想像中他描繪了冷冷的色調與灰灰的死寂,感受著淪陷區人民生活的苦難,傾吐著對祖國母親的赤誠。請閉上眼睛靜靜聆聽前半部分選擇你最能引起你聯想看到淪陷區的現狀的句子,描述想到的畫面與感受(感時花)
例:如“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一句我聯想到了:我把手伸進水中,河水冰涼冰涼。昔日那錦幛似的鮮花,在炮火中枝殘葉敗,那嫩柳枝發散出來的清香,被濃濃的血腥味籠罩。水中的荇藻啊,好似掛在我心頭的挽幛!
學生自由選擇其中的一個地方的景物通過想象加以描述。“長白山的雪峰冷到徹骨”:祖國的長白山上,雪峰兀立,寒氣徹骨,似一把把利劍,刺痛著我的心!因為我看到侵略者的鐵蹄正在我的祖國肆意踐踏!
“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嶺南,這四季如春的地方,聞不到花香,聽不到鳥語,滿山都是荒涼、滿眼都是廢墟,聽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嘆、那憤怒的呼喊。
4、齊讀,品精神
驅逐陰暗,帶來蘇生,不像牲口一樣的活,螻蟻一樣的死……希望,有永恒的中國!
你從這些詩句中你看到了詩人怎樣的一種形象?
預設:不屈不撓的堅強的意志和對祖國熾熱的愛,對美好的未來充滿這無限的憧憬
引入資料:
啊!在這血染的島上,我是否要等到老?(《斷篇》)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舊的凝冰都嘩嘩地解凍……(((偶成》)
苦難的歲月不會再遲延,/解放的好日就快到……(((口號》)
是的,他不想自己如螻蟻茍且偷生所以他在酷刑殘害下也不供出一個文藝工作者,他在《獄中題壁》:如果我死在這里,朋友啊,不要悲傷,我會永遠地生存在你們的心上。
在時代潮流的感召下,詩人戴望舒終于走出了惆悵的叢林和寂寥的雨巷,一次次充滿韌勁和豪情地歌唱。而且在同時代中也有這樣高亢的歌號召著每個愛國者的心。
5、拓展,知時代
配樂齊讀,端木蕻良在《土地的誓言》中發出錚錚誓言:
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而我將用我的淚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穢和恥辱。
蕭紅在《生死場》中宣誓道:
我是中國人,我要中國旗子,我不當亡國奴,生是中國人。死是中國鬼。
田間在《給戰斗者》歌唱道:
我們要活著———在中國/我們要活著/———永遠不朽!
我們復仇的槍/不能扭斷/因為我們知道/這古老的民族/不能/屈辱地活著/也不能/屈辱地死去/我們一定要/高舉雙手/迎接———自由!
在朗讀中結束這堂課
6、作業布置:推薦讀望舒的《雨巷》和《獄中題壁》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范文(16篇)篇十一
學習體會詩人在《我用殘損的手掌》中直觀性描繪與虛擬性想象結合的手法,以及與前一首詩截然不同的現實主義創作風格,從而了解詩人的經歷與內在情感的變化。
學習這首詩中表達詩情的手法,體會作者身陷囹圄卻壯懷激烈的情操。
一課時
戴望舒,早期受到法國向正派的影響,1941年在香港被日軍以抗日的罪名抓入監獄,他前后期的風格有明顯的轉變。前期講究音樂性和象征性,追求意象的朦朧,后期作品情調日趨明朗,表現出愛國知識分子對侵略者的反抗精神。
象征:文藝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指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來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種較為普遍的的意義。利用象征物和被象征物的內容在特定經驗條件下的類似和聯系,可是后者得到具體直觀的表現。作為形象,象征可分為傳統象征和個人象征,后者為個人自創的象征方式。
提問:同學們仔細閱讀本詩,這首詩主要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兩個部分:開頭到“我站著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
第一部分表現了世人對淪陷地區的關注。
這一部分作者是用什么樣的手法來寫的呢?(對比,用家鄉以往的美麗和今天祖國的滿目瘡痍做明顯的對比,從而可以看出日寇的鐵蹄對祖國的踐踏。作者充滿中國人血淚的江山之時,不能不感到憤怒和悲哀。)
作者是如何家將兩個部分傳接起來的的呢?作者用無形的手掌撫摸著祖國的大地,這雙手觸到過長白山的雪峰,黃河的水,它是受過損害的,和那遼遠的一角。
作者認為祖國的未來是沒有一絲希望的嗎?
第二部分是一種光明的意味。是對依然完整的“遼遠的一角”的贊美。
“太陽”和“春”的意象象征著什么?給予了詩人怎樣的情思呢?(太陽象征著光明,春象征著蓬勃的生機。詩人通過這兩個意象,表達了對依然完整的國土的贊美和向往。
“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是用來比喻什么的呢?(作者發揮他的想象力,把虛擬的想象同比喻結合。虛實相生,作者溫柔的撫摸,表達作者對祖國的真切而深沉的熱愛。
同學們選擇一個角度,對本詩的藝術特色作一簡要評價分析。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范文(16篇)篇十二
摸索這廣大的土地:
這一角已變成灰燼,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
(春天,堤上繁花如錦障,
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
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
這長白山的雪峰冷到徹骨,
這黃河的水夾泥沙在指間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當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細,那么軟……現在只有蓬蒿;
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盡那邊,我蘸著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
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陰暗,
只有那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
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
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
貼在上面,寄與愛和一切希望,
因為只有那里是太陽,是春,
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
因為只有那里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
螻蟻一樣死……那里,永恒的中國!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范文(16篇)篇十三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識記、理解本課生字詞;。
2、能有感情的誦讀全詩,并能準確的背誦;。
3、了解象征手法在詩歌中的應用,理解象征意義;。
4、體會詩歌感情色彩的`變化,把握寄托詩人感情的具體形象;。
5、通過聯想和想象,體驗情境,再造詩歌意象,進而理解詩歌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2、課前熟讀,收集資料,課堂上賞析、朗讀;。
2、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質疑法、朗讀法、欣賞法,學習仿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詩人對苦難中的祖國無法言喻的感情,體會對解放區的深情向往,對祖國光明未來的盼望,培養學生堅強的性格,增強學生對現在生活的珍惜和對祖國未來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朗讀、體會詩歌蘊涵的感情;。
2、體會詩歌感情色彩的變化,把握寄托詩人情感的具體形象;。
3、詩歌所表達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象征手法的應用,理解象征意義;。
2、通過聯想和想象再造詩歌意象,進而理解詩歌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教師篩選有關資料及相關錄音或幻燈;學生收集有關作者及詩歌創作背景的資料,并能熟讀課文了解詩歌內容,解決生字詞。
課時:2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
假設我們生活在戰爭年代,你不幸被敵人抓捕了,你在監獄中會想些什么?會做些什么呢?(學生自由作答)。
總結后導入: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詩歌就是詩人在被捕后創作的,誰來介紹一下詩人和詩歌創作的情況?(相互交流收集的資料,并補充、記錄)。
二、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1、聽錄音或教師范讀,學生聽,記錄停頓和重音。
2、問:詩歌在寫什么?你覺得詩歌寄托著詩人什么思想感情?(學生討論自由回答)。
3、教師總結后全班一起有感情的朗讀詩歌,教師點評然后再次朗讀(齊讀或個別學生范讀)。
4、問:把詩歌分為兩節該怎么劃分?說出理由。(小組討論完成)。
學生各抒己見,明確:根據詩人感情變化來劃分,從開始到“手掌沾滿了陰暗”為第一部分,描寫淪陷區的情況,表現詩人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注。
三、賞析第一部分,體味詩人情感:。
2、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摸索著廣大的土地,他摸索到了什么?[荇藻和水、長白山的雪峰、黃河的水夾泥沙、江南的水田、嶺南的荔枝花、南海]。
5、朗讀討論:這些描述表明了淪陷區怎樣的情景?寄托著詩人怎樣的感情?[討論回答]。
7、男女生分組朗讀詩歌第一部分。
第二課時。
一、朗讀、復習上課導入新課。
問: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撫過了淪陷區,他看到的是怎樣的情景?[自己身陷牢獄而國土喲支離破碎,但總有美好的事物在鼓勵著自己,那就是對解放區的向往]齊讀第二部分。
二、賞析,探究詩歌內容:。
2、探究下列問題:(分小組討論)。
3、有感情的朗讀全詩,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三、指導當堂背誦,結束全文。
四、全課總結:。
詩人雖然身在獄中,卻仍然不忘和自己有著相同命運的祖國。他”殘損的手掌”撫過被日軍踐踏的淪陷區,撫過充滿希望的解放區,詩歌感情色彩的變化,詩人感情的前后對比,表現了詩人對解放區的深深向往,對祖國光明未來的熱切希望。
五、板書設計:。
感情:憂郁、憤怒、深沉的愛(對比)。
永恒的中國!
感情:對祖國的熱愛,對祖國未來寄予熱切的希望。
六、拓展練習。
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寫幾句富有詩意的話,抒發自己的一種情感將之寄托在具體的形象上,使之具體話,形象化。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范文(16篇)篇十四
本單元主題是愛國思鄉,本文正是在這個大環境下的經典篇目,是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國母親的贊歌。詩人以虛擬和想象的手法,用“殘損的手掌”撫過祖國大地,在想象中再現了他的家鄉以及他沒有親身體驗過的解放區的景象,一“手掌”的感覺展示了他內心情感的變化。作者運用冷暖色調生動的表現出了自己對淪陷區和解放區的的感情,這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佳題材,同時也是教給學生用意象去解讀詩歌典范例文。
1、學生對詩歌的賞析還很稚嫩,要不斷灌輸賞析理論,讓學生結合學習世間理解詩歌創作及賞析的方法、策略,讓學生會學詩歌,從而克服畏難情緒,產生學習興趣。
2、作品時代感鮮明,與學生距離較遠。要創設好情境,闡述好背景,引領學生進入角色。
3、現階段學生認知水平、學習能力、習慣、方法、合作意識等都有待提高,將在教學過程設計中精心策劃,鍛煉學生多方面能力,形成素養,積淀基礎。
4、針對現在學生愛國情感淡漠現狀,要充分教材作用,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樹立正確的“三觀”。
1、【知識與能力】 學習本課要反復朗讀課文,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欣賞凝練的詩歌語言。
2、【過程與方法】 讀中品,品中讀。用反復誦讀的方式引導學生品味富有想象和激情的詩歌語言,體會詩歌的情感和內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詩中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其中對侵略者的仇恨,對祖國大地苦難者的哀痛,對解放區的熱情贊頌都溢于言表,深切動人,要引導學生體會并激發其愛國愛家鄉的情感。
【教學重點】 能有情感、節奏正確的朗讀,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欣賞凝練的詩歌語言。
【教學難點】 品味富有想象和激情的詩歌語言,體會詩歌的情感和內涵。
1、大聲朗讀,處理字詞。
2、學生聽賞課文朗讀,感悟詩歌內容,把握情感。
3、簡介作家作品,介紹本文寫作背景。
1、大家看題目《我用殘損的手掌》作為一個句子完整嗎?
2、問:他觸摸到哪些土地?請大家在詩中標注一下。
3、這些地方都沾染了什么?
4、師:還觸到什么地方?那一角又如何呢?
5、對比兩種心情,討論其產生的原因。
6、學生根據自己理解感情朗誦片段,比拼誰更富情感和感染力。
1、下面我把大屏幕上的詩句改成這樣的詩行:
東北三省淪陷,
華北平原遭摧殘,江南、嶺南被侵占,
就連南海也有了敵人的戰船。
這些詩句就是為了表達這些意思,請大家評價一下,老師改的怎么樣,好壞要說出理由,請大家討論。
2、給予學生詩歌賞析的理論,讓學生理解詩歌特點,從而學會去賞析詩歌。
1、背誦全詩。
2.做課后練習三。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范文(16篇)篇十五
教學目標:
1.學習品味詩歌中的具體形象,理解作者透過形象化的手法(意象)來抒情的特點。
2.能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熟讀)詩歌。
3.透過理解詩歌資料,感受詩人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詩歌運用形象化手法來抒情的特點。
教學重點: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屏戴望舒圖片)戴望舒與徐志摩、郁達夫、邵洵美被譽為民國時期“四。
大才子”,可見其卓爾不群的才氣。戴望舒之才在于其天才的印象派現代詩,他的一首《雨巷》廣為傳頌,以前醉倒過億萬中國人的心,成為現代詩壇上不朽的力作,葉圣陶先生以前這樣高度評價《雨巷》——“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1942年,詩人戴望舒因為在報紙上編發宣傳抗戰的詩歌,被日本憲兵逮捕。在陰暗潮濕的地牢里,詩人被毒刑拷打致殘,他撫摩著被日本侵略者踐踏的寸寸國土,滿懷著無限的憂憤與對新中國的熱望寫下了一首著名的現代詩《我用殘損的手掌》(教師板書)。
問:作者是誰?
生:戴望舒。(找一生寫在黑板上,其余的同學寫兩遍)。
二、預習展示。
師:老師想看看大家的預習狀況。(屏)。
(一)、正確讀出下列詞語。
殘損灰燼錦幛荇藻蓬蒿螻蟻憔悴蘸著掠過。
將自己認為還不會寫的字寫幾遍。
(二)、解釋下列詞語。
1、殘損:2、灰燼:3、蓬蒿:4、憔悴:
(三)、這是一首(表達方式)詩,作者是現代詩人。
(四)、透過預習你有什么疑問或是能提出什么有價值的問題?分小組討論問題。
生:提問題。
師相機板書,并在后面打一個問號,以提醒不忘。(預設:可能是有關于寫作背景,有關于詩句的問題)。
大家提的這些問題不錯,說明都能認真思考,主動發現問題,這是最難能可貴的。
三、讀詩歌。
要學習詩歌,第一步是要朗讀好。朗讀詩歌就要把握詩歌的節奏、語氣、語調、重音等,(當然關于這些,我們不可能在一節課內都研究好)。
一般來說,在詩句中起主要作用的詞語要重讀;要透過恰切的語氣、語調來讀詩歌,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詩歌的情感。古人云:“詩言志。”白居易說:“詩,根情。”都是說詩歌是用來抒發作者的情感的。透過你的預習,你發現本首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結合預習任務四)。
生:對日寇極端的痛恨,對國土淪陷,淪為殖民地的憂憤。——痛楚憂憤。
生:對祖國(中國)真摯熾熱的愛,堅信祖國必勝的信念,熱烈盼望祖國和平統一。
師:相機板書憂憤摯愛(或其它相近的詞語)因此我們在讀課文時必須要讀出這種感情。
教師范讀一遍課文。(配樂《大漠敦煌》伴奏)。
生自由朗讀詩歌。
下面我找一名同學來讀課文。(可推薦一名同學來讀,配樂朗讀)。
生評價朗讀狀況。
四、悟詩意。
為了更好地讀好本詩,首先要理解全詩的大意。思考:
(結合預習任務三)。
生答:這一角那一角。
(7)那遼遠的一角。
生:基本上是按照中國的土地由北向南的順序來寫的。
師:你明白“那遼遠的一角”是指哪里嗎?
生:未被日寇侵略的地區或者指我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已經解放的地區,即解放區。
師:那么,前面所寫到的這些“這一角,那一角”指什么?
生:淪陷區。(生記下來)。
師:請大家快速把本詩劃分為兩部分。
生:一類寫淪陷區,另一類寫解放區。
3.師:作者寫這些富有代表性的地域各是透過哪種具體的事物來抒發感情的?
生:
師:詩人在創作文學作品的時候,要借助于具體的事物。能表達作者的情感,表現出詩人抽象心緒的具體形象,在詩歌中叫意象。詩人就是透過在一連串的意象來抒發內心的情感的。
五、品詩情。
為了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感,我們還要抓住詩歌的語言文字,看看作者是怎樣來抒發感情的。
生找出。
生說:(預設)。
(1)“這一角已變成灰燼,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灰燼”、“血和泥”是對淪陷區人民慘遭蹂躪,遭受深重苦難的寫照。那里是總寫,重點與生商量這句話該如何讀出憂憤之情,教師能夠做個示范,讓生反復讀)。
(2)“因為只有那里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螻蟻一樣死------那里,永恒的中國!”(商量怎樣讀,要讀出義憤,同時要讀出內心對新中國無限地期望與向往、憧憬之情)。
找兩位同學反復朗讀,力求讀出情感、讀出情味。
那么作者的這種憂憤之情是怎樣表現出的?
生:透過兩個恰切的比喻句。“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螻蟻一樣死”。
師:我們不難想到日寇鐵蹄下淪陷區的人們過著一種怎樣的生活啊?
生:“牲口一樣,螻蟻一樣”,人如動物一樣,生命沒有尊嚴,任人踐踏,地位低賤,被奴役,被驅使。
師:所以這句話寫出了作者內心極度的憤慨,對沒有奴役與壓迫的生活的向往。
(3)、還有哪句詩表達了作者的憤慨之情?
生:“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
師:這句話該怎樣讀?如果換成“這一片湖是我的家鄉”好不好,為什么?
生:不好。“該”字表現了作者不敢相信自己的家鄉已經變成這個破敗的樣貌,要讀出“吃驚,失望和對敵人的憤慨”之情來。
找幾名同學反復試著讀,力求讀出情感。
(4)、師:那么,日寇沒有入侵時,我的家鄉的時候又是怎樣的呢?
生:“春天,堤上繁花如錦幛,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
師:這幾句詩寫得好不好啊?好在哪里?
生:透過寫家鄉的繁花似錦,折斷的柳枝發出的芬芳,運用視覺、嗅覺表現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這種熱愛也正是作者對祖國的熱愛。
指導學生朗讀,要讀得溫柔,突出一種美感,為自己的家鄉而自豪。西湖自古被譽為人間天堂——“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北宋的蘇軾以前這樣寫西湖“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師:這段描述十分細膩,就像是細節描述一樣,頗能打動我們的心扉,作者必須聞過家鄉的“折斷的嫩柳枝的芬芳”,有了這種切身的體驗,才能寫出如此的神來之筆。
老師讀到這句詩時聯想到陸游的詞《卜算子詠梅》中的一句:“零落成泥輾作塵,只有香如故。”雖然所寫的事物有所不同,情感不同,但是詩歌在寫法上卻有著相似之處。
同樣那里也用兩個形象化的事物,即意象表現了作者對于家鄉的熱愛之情。
(5)、后面還有一處“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你覺得這句詩好嗎?
生:好。運用擬人手法寫出了遭受蹂躪、侵略的國土嶺南的苦難與不幸,人們在這種狀況下當然無心來賞花,花兒只能寂寞地憔悴。
師:“寂寞”與“憔悴”都是運用的擬人手法,那里透過花兒的憔悴寫出了人民所遭受的不幸,寫出了日寇鐵蹄下淪陷區的荒涼與衰敗,。讀到此處,內心會頓然生起一絲痛楚。要把這種痛楚表現出來。
找生試著讀一讀。(如有時間能夠反復來讀)。
(6)、看后一部分資料。請你找出表達內心充滿期望,對祖國摯愛的語句,有感情地讀一讀。
生:“只有那遼遠的一角------那里,永恒的中國!”
生:是用心的、暖色調的,有很多是褒義詞。
師:那么在前一部分中寫淪陷區時的那些用詞有什么特點?
生:是消極的、冷色調的。
師: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生:更好地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愛與恨。
六、知詩人(屏)。
《雨巷》使他一夜成名。1928年8月,23歲的戴望舒創作的格律詩《雨巷》在《小說月報》發表。詩中寫道:“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期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葉圣陶在編發這首詩時,稱許他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
洋溢著革命氣息的留學生涯。1935年春天,30歲的戴望舒在法國留學。他用心創作,力求思想的進步,為國人翻譯了《俄羅斯革命中的詩人們》。戴望舒用心參加了法國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學校開除,于是便啟程回國。
無私無畏堅持抗日宣傳。抗日戰爭爆發后,戴望舒轉至香港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并且創辦了《耕耘》雜志。1938年春主編《星島日報》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編《頂點》。1941年底因宣傳革命被捕入獄。
在獄中我們的詩人應對敵人的拷打依然毫不屈服,依然拿起筆來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表現了中國人的民族氣節。
在獄中戴望舒還寫過一首《獄中題壁》:
如果我死在那里,
朋友啊,不要悲傷,
我會永遠地生存。
在你們的心上。
你們之中的一個死了,
在日本占領的地牢里,
他懷著的深深仇恨,
你們就應永遠地記憶。
當你們回來,
從泥土掘起他傷損的肢體,
用你們勝利的歡呼,
把他的靈魂高高揚起。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
曝著太陽,沐著飄風:
在那暗黑潮濕的土牢,
這曾是他惟一的美夢。
讓我們向一個高貴不屈而浪漫的靈魂致敬!
七、系統總結。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請你向大家總結一下。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范文(16篇)篇十六
5、通過聯想和想象,體驗情境,再造詩歌意象,進而理解詩歌思想感情。
2、課前熟讀,收集資料,課堂上賞析、朗讀;
2、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質疑法、朗讀法、欣賞法,學習仿寫。
理解詩人對苦難中的祖國無法言喻的感情,體會對解放區的深情向往,對祖國光明未來的盼望,培養學生堅強的性格,增強學生對現在生活的珍惜和對祖國未來的熱愛之情。
1、朗讀、體會詩歌蘊涵的感情;
2、體會詩歌感情色彩的變化,把握寄托詩人情感的具體形象;
3、詩歌所表達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1、象征手法的應用,理解象征意義;
2、通過聯想和想象再造詩歌意象,進而理解詩歌思想感情。
教師篩選有關資料及相關錄音或幻燈;學生收集有關作者及詩歌創作背景的資料,并能熟讀課文了解詩歌內容,解決生字詞。
假設我們生活在戰爭年代,你不幸被敵人抓捕了,你在監獄中會想些什么?會做些什么呢?(學生自由作答)
總結后導入: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詩歌就是詩人在被捕后創作的,誰來介紹一下詩人和詩歌創作的情況?(相互交流收集的資料,并補充、記錄)
1、聽錄音或教師范讀,學生聽,記錄停頓和重音。
2、問:詩歌在寫什么?你覺得詩歌寄托著詩人什么思想感情?(學生討論自由回答)
3、教師總結后全班一起有感情的朗讀詩歌,教師點評然后再次朗讀(齊讀或個別學生范讀)。
4、問:把詩歌分為兩節該怎么劃分?說出理由。(小組討論完成)
學生各抒己見,明確:根據詩人感情變化來劃分,從開始到“手掌沾滿了陰暗”為第一部分,描寫淪陷區的情況,表現詩人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注。
2、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摸索著廣大的土地,他摸索到了什么?[荇藻和水、長白山的雪峰、黃河的水夾泥沙、江南的水田、嶺南的荔枝花、南海]。
5、朗讀討論:這些描述表明了淪陷區怎樣的情景?寄托著詩人怎樣的感情?[討論回答]
7、男女生分組朗讀詩歌第一部分。
問: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撫過了淪陷區,他看到的是怎樣的情景?[自己身陷牢獄而國土喲支離破碎,但總有美好的事物在鼓勵著自己,那就是對解放區的向往]齊讀第二部分。
2、探究下列問題:(分小組討論)
3、有感情的朗讀全詩,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詩人雖然身在獄中,卻仍然不忘和自己有著相同命運的祖國。他”殘損的手掌”撫過被日軍踐踏的淪陷區,撫過充滿希望的解放區,詩歌感情色彩的變化,詩人感情的前后對比,表現了詩人對解放區的深深向往,對祖國光明未來的熱切希望。
感情:憂郁、憤怒、深沉的.愛(對比)
永恒的中國!
感情:對祖國的熱愛,對祖國未來寄予熱切的希望
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寫幾句富有詩意的話,抒發自己的一種情感將之寄托在具體的形象上,使之具體話,形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