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能體現儒家精神的句子 體現儒家思想的例子篇一
2.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窮其理也。《大學》
3. 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
4. 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論語》
5.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
6.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7. 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8.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9. 死亡能阻止我的腳步,但不能改變我的方向。
10.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11. 我不需要理解,不需要同情,甚至不需要幫助,我唯一需要的,便是請你們不要阻攔我的腳步。
12. 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禮記》
13. 《易經》
14.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15. 禮之用,和為貴。
16. 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論語》
17. 一軌九洲,同風天下。《春秋》
18.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
19. 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 《荀子?榮辱》
20. 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1.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22.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23. 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
24. 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
25. 人無遠慮,必有*憂。
26.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27.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論語》
28.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
29. 克己復禮為仁。 《論語?顏淵》
30. 雖鞭之長,不及馬腹。《春秋》
31. 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32.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33. 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尚書.周官》
34. 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35.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中庸》
36. 若是為向前而停留,是積累。若是因畏懼而停留,無人等你。
37. 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38. 仕則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39.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40.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41.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論語》
42.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堪稱好學也已。
43. 此名《太*要術》,汝得之,當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異心,必獲惡報。——南華老仙對張角語
44.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唐·韓愈《師說》歷來求學的人一定要有老師。老師,就是傳授道理、講解知識、解答疑難。
45.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46.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47. 君子之道四焉,強于行義,弱于受諫,怵于待祿,慎于治身。
48.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49. 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尚書》
50.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1.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52.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53.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
54.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镃基,不如待時。《孟子》
55.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論語》
56. 可與言而不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
57.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詩經》
58. 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59.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60. 譯文孔子說: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墻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61.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62.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63.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64.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所謂大丈夫。
65. 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
66. 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
67. 道不同,不相為謀。
68. 《大學》
69.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70.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71. 仁遠乎哉,我欲仁,其可仁至矣。
72. 君子有諸已,而后求諸人。
73.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74. 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
能體現儒家精神的句子 體現儒家思想的例子篇二
1. 小不忍,則亂大謀。
2.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3.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4. 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5. 鳳皇于飛,翙翙其羽,亦傅于天。《詩經》
6. 子曰:見義不為,無勇也。
7.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
8.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9. 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能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10.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尚書.周官》
11. 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12. 德乃文之骨,性乃文之心,志乃文之根,字乃文之身。
13.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4. 德者事業之基。《菜根潭》
15. 《孟子》
16.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年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17.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戰國策?魏四》
18. 惟德動天,無遠弗屆。《尚書》
19. 盛名之下,自有威儀。
20.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1. 一爬爬上最高樓,十二欄桿沖牛斗。張某不愿留名姓,恐壓文界十四州!
22.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23.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24. 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論語》
25. 雖千萬人吾往矣!
26.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27.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8.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29. 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30.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1.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2.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33.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34.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
36. 《詩經》
37.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為。
38. 人皆可以為堯舜。
39.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40.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41.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42.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43. 古者言之不出,恥恭之不逮也。《論語》
44. 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45.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尚書》
46.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47.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48. 過,則匆憚改。
49. 君于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50.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能體現儒家精神的句子 體現儒家思想的例子篇三
1. 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
2.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3.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4. *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裝之美謂之華。《左傳》
5. 農家的無爭太過天真,法家的嚴苛泯滅人性,工家則是把人當機關,墨家的種種是空中樓閣,而人有太多的需要,有物質與精神的雙重需求。
6.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7.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8.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9.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10. 正人喻于義。君子喻于利。
11.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12.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13. 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14.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15.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16.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17.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論語》
18.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19.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20.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21.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論語》
22.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周易.坤》
23. 往昔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5.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26.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論語》
27. 有教無類。
28. 君子*之美,不*之惡。小人反是。
29.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30.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31.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32.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33.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彬彬有禮。而后君子。
34. 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35.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6. 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37. 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詩經》
38.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食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39.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0.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1.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42.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43.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論語·顏淵》
44. 顏良文丑知何益,關羽張飛死可傷。—陸游《讀史》
45.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
46.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47. 方運純粹是好奇,而唐大掌柜卻怕他好高騖遠,方運也就沒深問。
48. 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
49.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50. 君子上交不謅,下交不瀆。《周易》
51. 養心莫善于寡欲。
52.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論語·里仁》
53.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
54.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
55.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56.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57.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58. 《中庸》
59.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60. 歷風霜而不餒,先百花而不傲,落泥塵而不悲,唯留其香,有骨有心,雖死無悔,只求留香。
61.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論語?顏淵》
62. 子不語:怪。力。亂。神。
63.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64.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65.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66. 突然,那輛馬車的窗簾也打開,一個年過五十的老者扭頭看過來,這老者不似張破岳那么粗獷中帶著狡黠,也不像李文鷹儒雅中帶著凌厲,而是一個飽經風霜的堅毅面孔,非常純粹。
67.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8.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庸》
69.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論語》
70. 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71.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72.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中庸》
73. 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74.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國戾,一國作亂。《大學》
75.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6.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論語?學而》
77.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左傳》
78.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周易》
79. 故為政者,每人而悅之,日亦不足矣。《孟子》
80. 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
81. 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云, 昭然垂萬古,不止冠三分! 赤面秉赤心,騎赤兔追風,馳驅時無忘赤帝。
82.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禮記》
83.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84. 君子*之美,不*之惡,小人反是。
85. 《論語》
86. 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論語》
87. 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禮記》
88. 楊玉環一身碎花白裙子站在門口,腳邊還有一只毛茸茸的白狐,一人揮手,一人揮爪,這畫面深深烙印在方運的腦海里。
89. 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90. 天生德于予,桓雎其如予何?《論語》
91. 性相*也,*相遠也。
92. 好學*乎知,力行*乎仁,知恥*乎勇乎。
93.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乎?
94. 學而時*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95.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96. 草觀秀木,不見根深蒂固,恨其奪日月之光。蟲鼠望象,不見四季奔忙,以為其爭吞污物而巨。
97. 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
98.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99.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100.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101.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周易》
102. 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
103.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尚書》
104. 小不忍。則亂大謀。
105. 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孟子》
106.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07. 其為人也。奮發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108. 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
109. 吾未見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110. 譯文孔子說:不怕沒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111. 當難以成功之時,避免失敗便是通往成功唯一的道路。
112. 嫠不恤其緯,而憂宗周之隕,為將及焉。《左傳》
113.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114.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115.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