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600字篇一
民國時期,一位患有“迫害狂”癥的病人寫下了一冊日記,日記中,他的世界到處充滿了恐懼。他覺得身邊所有的人都要吃掉他,不論親戚朋友還是街頭素不相識的路人,也包括他那現在正在養活整個家的大哥。
狂人想:大哥對我講書的時候,親口說過可以易子而食;有一回偶然議論起一個不好的人,他便說不但該殺,還當食肉寢皮。除了大哥的話,還有那些周圍發生的事也讓這個喪心病狂的人對“吃人”深信不疑。狼子村打死了一個惡人,幾個人把他的心肝挖出來油煎炒了吃;一個女人打她兒子,還罵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幾口才出氣!”一想到這些,狂人便從頂上直冷到腳跟。后來,狂人甚至以為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吃過人,大哥把小時候死去的妹妹的肉體放在飯里給狂人吃。
這位狂人生動的描繪出了一個人吃人的社會,而也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可以說,狂人是被當時的非人道主義所逼瘋的。那些封建的想法,如:吃惡人心肝可以壯膽,都在記中表現了出來。狂人痛恨那些封建禮教假借道德的名義,宣揚殘忍和暴力。日記最后,狂人喊著:“救救孩子”,這是對舊社會的反抗和對新一代的擔憂。
最令我感動的是這樣一句話:“自己曉得這笑聲里面,有的是正義和勇氣;老頭子和大哥都失了色,被我的勇氣正氣鎮壓住了。”狂人所說的這一句話,讓我懂得,只要我們有勇氣,只要正義是站在我們這邊的,任何歪風邪氣、封建迷信都會迎刃而解。
狂人雖然是個喪心病狂的瘋子,但他并不傻,他懂得什么是人性,什么是真善美,他也知道:應該去追求一個真正美好的社會。也許更多像狂人的人出現,社會才會更有朝氣吧。
其實,回過頭來再想“狂人”的“狂”,在那個變態的社會中,反而是真正的不“狂”。魯迅先生只不過想借“狂人”的“狂”來喚醒沉睡的人來推翻那個充滿血腥味的社會而已。
最后,借用一下某教材書上的話來作為我的結尾,“犀利的思想與凝煉老辣的語言融為一體,撕開其潛意識里面的自私,冷漠,懦弱等變態性的劣根心理,使他們在惶惶不安之中受到靈魂的折磨。”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600字篇二
雖然這篇文章是有關“吃人的”,但在文中并沒有血腥的畫面,而是從一個故事的形式中揭露封建主義社會的黑暗。
“我”只是踹了一腳“古久先生的陣年流水薄子”,也就是封建社會的歷史,就引來了大家對我的厭惡和想吃掉“我”的惡毒心靈。即使是“我”的哥哥,也與他們有勾結,想吃掉“我”,能夠看出在自我的利益(只是一個能夠壯膽的鬼話)面前,親情已不復存在,所有人都想有更多的好處,所以干出了一些令人心寒的事。歷史上的易牙為了使齊桓公的“從未吃過嬰兒肉,想嘗嘗鮮”這一愿望,竟能夠把自我的兒子蒸了獻給君王吃,能夠看見人性在利益之下已不復存在,什么事都能夠做得出來。
文中提到的“徐錫林”先生,為了攻占軍械局,讓混亂的清末得到改變,被衛隊發現,心和肝被他們拿來炒食。都是中國人啊!本是同根生,為何還這么慘絕人寰!為了自我,小團體的利益,做出這么侮辱人類的事,是中國人的恥辱!封建社會竟還有這樣愚蠢,令人唾棄的事,是必須讓我們明白的!
“大哥”對別人說“都出去!瘋子有什么好看!”時是否想到“我”還是一向尊敬他的弟弟!他們是覺得用一個莫須有的名目稱呼“我”,然后順理成章就能夠吃人了嗎還好,“我”站出來了,用激昂的聲音向所有的“想吃人的人”大聲呼喊,想讓他們覺醒。可是,在更早的封建統治中,有多少人被他人這種“欺負”所跪下!有多少人為了自我讓自我的朋友甚至親人受害!此刻是該反抗了!當時為什么沒有人像“我”一樣不怕他們,大聲的呼喚,想改變他們的心靈呢
可是……
“我未必無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兒片肉,此刻也輪到我自我……”無意中,你受到的一點小恩小惠,但最終,你還是會被他人拿來當利益的。獲得不正當利益的人,終究會被人明白,收到應當的懲罰。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此刻的社會,看似沒有以前的封建統治,卻有更多令人心寒的事。為了中國的未來,放下手中的“屠刀”啊!救救孩子的肉體吧……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600字篇三
《狂人日記》在表現“禮教吃人”的同時,還表現出了強烈的反叛和變革的精神。
如狂人面對因循數千年之久的傳統思想,大膽地提出了“從來如此,便對么?”的質疑,這集中體現了大膽懷疑和否定一切的五四時代精神;狂人還面對面地向吃人者發出了警告:“要曉得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狂人還渴望將來有不再吃人的更高級的“真人”出現,這表現了一種改變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的朦朧理想。最后,狂人期望未來、矚目下一代,希望“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這更是一種向封建主義抗爭的號召,同時也向世人昭示了一條變革社會的途徑。
如何看待魯迅先生的小說《狂人日記》?
102年過去了,魯迅先生1918年發表的《狂人日記》,經歷了一個世紀的風雨考驗,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依然是無法撼動的,《狂人日記》當之無愧是中國現代白話小說的開山之作。
《狂人日記》寫于1918年4月,首發于當年5月的《新青年》月刊上,也是魯迅先生,第一次以魯迅這個筆名發表的第一篇文章,后收入魯迅小說集《吶喊》。《狂人日記》的發表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個極其重大的事件。
《狂人日記》通過對被迫害者“狂人”這一形象的生動描寫,塑造了被迫害者的典型人物,通過他內心的自述式的刻畫,深刻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魯迅的這篇《狂人日記》還是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具有鮮明的現代性的白話小說,其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思想史上具有無法估量的價值。
一直以來,魯迅在讀者中的名望非常高,我們在上中小學的時候都是讀過,背過魯迅的文章。如今,魯迅的文章稍有變動,便會引起軒然大波,學界關于學生還要不要讀《狂人日記》,盡管有爭議,但也是因為它過于深刻,導致學生理解難度加大,或被替換成魯迅其他小說而已!縱觀當今人教版初高中教材課本,魯迅作品總共有十六篇之多,足見魯迅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歷史就是歷史,歷史不會重來,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盡管如今的孩子們讀起來會顯得有些難以理解,但這些不會影響它在中國文學史,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會更加凸顯。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600字篇四
關上書,我深吸了一口氣,眼前似乎還飄動著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那個黑暗、冷漠、血腥的年代。
本篇魯迅先生假借精神失常者的恐懼揭露社會的黑暗與冷漠。在“狂人”眼中看來,四周都是隨時張開血盆大口吞噬自己的人,趙家的狗、狗的主人——趙富貴、還有一些未經人事的小孩仿佛都是吃人者,最為傷心的是自己的哥哥也成了其中一員。在這兒,我將“吃人的人”理解為萬惡的舊社會。
“狂人”進于“癲狂”,不停地做著“噩夢”,在境象中充滿青面獠牙的家伙,黑暗陰森的笑,古怪的語句。卻借助著“瘋”,把帶著憤怒,驚恐的鞭子一下子打到了隱痛之處,充滿了內在的緊張。每個人都睜著眼睛說謊話,互相生疑,都想控制別人,卻又無力超越他人,因而斤斤計較著。“狂人”被道為“瘋狂了”,卻又在“瘋”的狀態中說出一堆真話。
文中第六節寫到: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趙家的狗又叫起來了。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貍的狡猾……
看似簡單的幾句話,卻將一個黑暗的社會鮮活的呈現出來,“獅子似的兇心”當指社會統治者的狠毒,“兔子的怯弱”指的應當是軟弱無知的群眾,“狐貍的狡猾”我想猜的無誤應指圓滑世故,當屬“墻頭蘆葦兩邊倒的”商人們。于是這天便不知是“日”和“夜”了。
文章最后一句:“救救孩子……”這呼聲凄厲,甚而有絕望在內!綿綿不絕震撼這世人的內心。這正是魯迅先生對“哀其不幸,怒氣不掙”麻木民眾的大聲吶喊。
在今天,我們恰恰缺少這種疾呼,環境的污染,地球的沙漠化,水資源的匱乏,這一切所造成的危機已經凸顯出來。誰都無法欺騙自己的眼睛,汶川、玉樹頻發地震、青海的干旱都足以彰顯出可怕的懲罰。一只只孩童無望的手伸向天空,他們在離去的那一刻向世人呼救,而某些世人卻沉溺在“狂人的美夢中”,不愿醒來。
當年魯迅正是看到人們這種難以根除的惡劣性,因此才感到深深的絕望,如果認真閱讀,你會發現,在“救救孩子”的呼聲之后不是一個“感嘆號”而是“省略號”。這長長的省略號一直延續到現在,所幸先生走后,現在已有一些人血騰騰的勇士站出來,他們以筆為旗、吶喊呼吁!讓我們在這孱弱的聲音中聽到了一絲希望!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600字篇五
《狂人日記》是出自魯迅之手的著名白話小說,他把日記與精神病病人的`內心獨白結合在一起,表達出了自己所想的內容。
狂人是一個迫害癥患者,懼恐多疑,邏輯思維不健全。魯迅通過對一個迫害癥患者進行內心獨白的描寫,不是為了拍出下層勞動人民受到的迫害,也不是寫一個精神病人的紀實文學,而是要借狂人之口來揭露幾千年封建禮教的無知愚昧,哀嘆民族的黑暗墮落。
魯迅抨擊了當時吃人的社會現實。他巧妙地借用“我”這一角色,描繪了人性的丑惡與社會的殘缺。實在的說,文章色彩過于晦暗,當著晦暗中又透著逼人的灼光。“吃人”,真的是吃人么?魯迅這樣說,只不過是在說明在社會現實的無情壓迫和吞噬下,人性一點點泯滅。他說“吃人的人的兄弟”,天下誰部位兄弟啊?所以,這里的“我”并不是一個人,而是整個“民族”,“吃人”的民族,合適能覺醒,何時能認清魯迅借狂人之口,向世人發泄著憤懣。但是,社會的黑暗之深之廣,湮滅了一切,只有先生不肯抱殘守缺,向著蒼天不斷地發泄著。
小說以很少但又精巧的筆墨寫出了當時沒有友誼、沒有關愛、沒有親情,唯有戒備之心的社會現實。那時的人們在腐化的社會環境下,不會互相合作,不知道奮發圖強,也不知道怎么叫“團結友愛”,跟不會去幫助別人,怎么會懂得團結起來推翻那個腐敗的社會?
魯迅在文后借狂人之口發慨“救救孩子……”最后的省略號使整篇文章意味深長。也許這只是“我”無助的呼喊,但“我”代表著一類人,代表著內心充滿著對美好社會向往的一類人。那些無憂無慮生活的孩子們,原來可以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兒現在也加入了吃人的行列,也開始變得冷酷無情,他們骯臟的心靈再也洗滌不清,無法再回到以前純真的模樣。
但是!他這一聲“救救孩子……”的呼喚,讓我們看到魯迅那寧可燃燒自己,也要把光亮留給孩子的企盼!因為那不僅僅是孩子,不僅僅是生命,更是希望!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600字篇六
首先,之前余華那個評論蠻有意思的,魯迅只用了一句話就讓他筆下的人物精神失常了,很多作家用幾萬字想讓自己筆下的精神人物失常,寫的還是正常人。在這一點上,寫出來一個精神失常的人確實不容易。
另外,我比較關心的是結局,這一點開頭就說了。已經痊愈了。而且狂人的弟弟,欣然出示日記,還大笑。我覺得這里很耐人尋味,狂人自己怎么看自己的日記呢?或者說“瘋”的狀態下才是不瘋的,那如今“大愈”又意味著什么呢?
《狂人日記》中以狂人的口吻再現了當時中國人的精神狀態。狂人來自一個吃人的家族中,危機四伏,如履薄冰,甚至狂人的哥哥都認為他是有病的。再者,狂人與一二十左右的人交談,影射當時青年人的思想狀態,“從來如此,便對么”,青年人是不思考,或者是懶得去思考的,一切皆是理所應當,社會應該怎么變與其無關。
狂人是“怒”,而不是“瘋”。若是遇到同類,痊愈一說有無也不重要了。
我覺得狂人日記這個寫法挺好的,通過“狂人”這樣一個“迫害狂”的形象,從一個受封建禮教壓迫的當事人的視角這樣一個“第一人稱”,從家庭這樣一個“封建團體”的內部來寫他看到的東西,讓讀者更有直觀的感覺。
還有就是文中的主角表面上看是一個“瘋子”,但他的三觀其實是正的,是作者在全文安排得唯一一個“理性人”。既然是一個瘋子,那么他就像個未經世事的璞玉一樣,身上并不帶有社會灌輸的禮教知識,只是從一個人類的本能來思考問題。所以他會很合理的覺得“吃人”是有問題的,而那些在封建禮教耳濡目染的“普通人”的頭腦卻是被異化的,只要不吃到自己,那么吃人也是沒有什么問題的。通過這樣對比的方式來展現封建禮教的危害,讓人有很深的感受。
一個人不愿向世界妥協,世界便會處心積慮地想把他吃掉。
“勿談國事!”
悲劇把人們所向往的東西毀掉給人看——當人在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上都發現了吃人的影子,越是親近,越是震撼,于是他在與外界對抗的漫長過程中一步一步地否認自我,最后認定自己是狂人。
他是痊愈了嗎?或許在那一刻,他才真的是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