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朝花夕拾第七章讀后感400字篇一
簡練有力,任性而談,此乃魯迅文筆風范。許多年后,先生或在居所或身處他鄉,夜深人靜時,憶得這些紛揚舊事,伴他的大概是一支煙、一種思想的心境,深入骨髓、淡化無痕。因于魯迅先生而言,澆愁式的啜酒與閑適狀的品茗不宜寫出《朝花夕拾》里那些或深沉慈愛或悲愴怨憤的文字,特別是當他寫到自己童年所受的教育時。
于我個人感受而言,魯迅在《二十四孝圖》中的表達是最直言不諱的,《五猖會》次之。《二十四孝圖》中不僅對提倡復古閱讀的.傾向予以尖銳的抨擊,更揭示了封建孝道的殘酷和虛偽。為兒童發聲,說明了兒童讀物選擇的問題之嚴重,“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等詞句更是給予自己的觀點更多的支撐點,從多角度予以辛辣的嘲諷。《五猖會》則描摹了自己的心理活動,極度想去觀看大會之盛況卻被父親要求去背誦《鑒略》。事后憶起,兩均未得。從多個方面的論述表現了刻板教育模式的庸愚,表達了作者對興趣教育的支持與培養天性的贊同。
從魯迅先生的筆鋒之下,便不難看出封建制度下的教育體系存在諸多不足,它泯滅了大眾的天性,更令骨子里的那種如虎似的應有的倔強和傲骨消逝殆盡。虎與豹沒有了,剩下的只是粗卑的狗和平庸的羊。此類人長大以后,是很難有所成就的,即使做了一些英雄的業績,也是絕對沒有英雄的精神的,因為羊群只會顧及自己的小利,無力縱觀大局,而狗則是由粗野的狼退化而來,到頭來也僅是走狗一只。
封建已滅,問題仍存。時至今日,提及教育,部分孩童依然無法以快樂狀態愉度學習生活,這有一部分原因是中國現當代對創新型人才的渴望和迫切需求,亦是不可逆的。這也是時代的共性漏洞,若先生仍在世,怕也是平添一聲輕嘆吧。
朝花夕拾第七章讀后感400字篇二
翻開《朝花夕拾》,在墨的幽香里,發現另一個魯迅,拾起花之記憶。——題記
1926年,在北京大學正春風得意的魯迅收到了一個沉重的打擊:因為自己對學生運動的支持和各種對當局所不利的文章發表,遭到了當局的通緝。無奈之下,魯迅只能跑到南方避難。然而,他不得不遠離在廣州工作的妻子,在廈門大學工作,還要受到大學里一群反對自己的人的排擠。這令他情緒萬分低落。魯迅想,那就回憶往事吧,讓自己開心一點。于是他寫下了《朝花夕拾》。
文章都在追憶往事,從童年到少年到青年,卻常夾著辛辣的批判。于是我記憶最深的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不是因為它收入了課本,極好分析,又或許也為其中的因素——但我愛的,是那語言流露出來的發自內心的歡樂與童真。
童年魯迅,活潑有趣,似乎一草一木都是生動的,有趣的。靠近泥墻的一大片野草,他都能觀察上一天,從中找出一堆生物,抓蟲拔草不亦樂乎。聽長媽媽講故事,能聽到它的“重點”——別人叫你的名字不可答應——還是千萬。都跑到書屋里去了,在課間也找蟬蛻抓蒼蠅。如此心大又沙雕的玩法也只有孩童能看到。
但是這朝花,再也拾不起了。父親生病,庸醫亂治,一夜間天真少年郎立下學醫志向,拯救千萬生病中國人;外出留學,電影,匿名信讓魯迅發現中國弱到可悲。他棄醫從文以筆為武,向敵人們發出犀利的攻擊,望那個捉蟲拔草,爛漫少年變成了尖銳無情,在爾虞我詐中頑強斗爭的戰士,昔日美好,在黑暗社會中消散了。
若魯迅先生生于這個時代,他或許就會像冰心一般吧!他會寫出千萬美好,但絕不會如當今這般偉大——那個時代造就了他,而那個時代也需要他;需要他為美好發聲;需要他為美好戰斗,為之付出,為之犧牲。
只愿魯迅在那個世界,能拾起朝之花,拾起美好。
那個世界,你依舊是昔日那個少年郎!
朝花夕拾第七章讀后感400字篇三
有的書,值得細細品味,《朝花夕拾》就是其中一本,《朝花夕拾》共有十篇散文,創作于魯迅生活最為動蕩不安的1926年。當時中國社會外侵內亂,思想激蕩交鋒,魯迅也受到了當局的迫害,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也正是這個時期,在他心情最為迷茫的時候,他只能借回憶舊時的往事,尋一點閑靜,覓一絲安慰。
翻開書頁,一股墨香撲鼻而來。魯迅用獨特的閑話式的風格,對我敘說著他童年時代的回憶。我靜靜地聽他娓娓道來,眼前浮現出幼年魯迅在庭院中,在田野間,在書齋里追逐跑鬧的身影。
童趣!孩子的天性就是貪玩,我看到百草園里,“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有鳴蟬在樹上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突然從草叢間直竄云霄”。這里就是他妙趣橫生的游樂園。即使是枯燥乏味的三味書齋,他也能在后院爬過圍墻,尋到一處令人愉悅的世外桃源:輕折臘梅花,草叢尋蟬蛻,挑枝喂螞蟻......直到壽鏡吾老先生吹胡子瞪眼睛,氣急敗壞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給喊了回來。
成長!在他十三歲那年,父親長期患病,終被庸醫治死,家境迅速敗落,他遠赴日本,希望學到先進的西方醫學,在那他遇到了正直的藤野先生,這位不拘小節的學者,“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他對中國留學生沒有任何偏見,這在當時日本是難人可貴的。正是求學期間,魯迅看清了中國人被奴役幾千年的愚與不爭,他決定放下手術刀,拿起筆桿子,醫人當先立人。
魯迅曾說作文的秘訣是:“是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時下很多人寫文章,辭藻華麗卻滿紙空文,而魯迅的文章就像素描,遠山如黛,近水含煙,不需要怎么修飾,就已經如此深邃,每多讀一遍,就能多體會到一分作者的心意,越往深處,越會沉醉。
掩上書卷,再閉目回味,宛如輕舟泛湖,手提質樸的煤油燈,在迷霧彌漫的歷史長河中流連忘返。
朝花夕拾第七章讀后感400字篇四
在人的成長中,到一個亭亭玉立,才貌雙全,玉樹臨風時,總會有一個童年,也許是枯燥無味的,也許是豐富多彩的,總會讓人去體會人生中的喜怒哀樂,讓人去擁有復雜的感受,在這段時間里,我讀了魯迅先生寫的《朝花夕拾》,我仿佛昨天去魯迅家看魯迅先生的童年到長大,在魯迅先生的童年,我看到了魯迅先生的喜怒哀樂,但是我認為魯迅先生的童年更是快樂的。
首先,讓我我們來看一看《狗貓鼠》,我是從魯迅的“我所愛”和描寫隱鼠,這一部分中感受到了魯迅非常非常喜歡隱鼠,在這些隱鼠活動的時候,魯迅把隱鼠干的“壞事”認為沒什么大不了的有時候還很開心,這就讓魯迅的童年中有隱鼠的出現算是一個美好童年的開始。
然后就是《阿長與山海經》雖然魯迅先生非常喜歡的隱鼠已死了還是被阿長一腳踩死的,這也雖然讓魯迅先生有了短時間的傷心,但是不久阿長買了《山海經》之后,魯迅先生口中的“心愛的寶書”中,我又仿佛看到了魯迅先生開心的拿著書在精讀著,接連著看著山海經開心了一段時間
在前面兩篇的情節中,我感受到魯迅先生的快樂,還有一個地方,我認為是他最快樂的童年片段,就是《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魯迅先生描寫百草園的一等一風景和他東跑跑西轉轉中魯迅先生所向往自由自在,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語言中,我再次感受到了他的快樂。
這些片段都證明魯迅先生的童年充滿了快樂,從隱鼠到《山海經》再到百草園,不都是魯迅先生的童年趣事嗎?還有一些小段,如:給沈四太太取外號叫“肚子疼”,還有他們吃冰,打旋子,不都是魯迅寫的快樂又充實的童年嗎?從每一件事,我總感覺從壞事慢慢變成好事,從開始魯迅先生的童年就有豐富多彩的經歷,所以總的來說,我就是認為魯迅先生的童年是開心的,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