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社會,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優秀的報告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報告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思想政治表現及健康狀況自我評價報告篇一
本專業招收初中畢業生或具有同等學力者,學制3年。
二、培養目標與業務范圍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在電子整機生產、服務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一般電子設備的裝配、調試與維修人員。
(二)業務范圍
本專業畢業生主要面向電子產品生產企業和經營單位,從事一般電子設備的裝配、調試、維修和檢驗等技術工作,以及電子產品、電子元器件的采購和銷售工作。
三、知識與能力結構及要求
(一)知識結構與要求
1.掌握電子設備、電子產品常用元器件與材料的基本知識。
2.掌握電工、電子線路的基本知識。
3.掌握典型電子整機的組成原理及各部分元件與功能電路的作用。
4.了解電子整機生產中所用到的各種新技術、新工藝。
5.了解電子產品營銷知識。
(二)能力結構與要求
1.能熟練操作和使用常用電子儀器、儀表。
2.學會閱讀電子整機線路圖和工藝文件。
3.能裝配、調試、維修、檢驗電子設備、電子產品。
4.能操作、使用、維護較復雜的電子設備。
5.初步學會對電子產品生產工藝的管理。
6.能借助工具書閱讀與專業相關的英文資料。
7.初步具備電子產品的市場營銷能力。
(三)技能要求
本專業學生畢業時應取得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初級證書(或其他同等級證書)、外語水平等級考試初級證書(或其他同等級證書)及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術等級證書,如國家職業技能鑒定無線電裝接工中級工證書、家電產品維修工中級工證書等,并達到相應的技能水平。
四、課程設置及教學要求
本專業課程設置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大類。必修課為本專業學生必須學習的課程,含文化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集中實踐環節三項;選修課主要是專業課程和集中實踐環節,各校可以根據實際需要,按建議課時數在指定的課程范圍內選擇或另開課程。
(一)文化基礎課程(必修)
1.德育(177學時)
(1)職業道德與職業指導(32學時)
本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德育課程,旨在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與職業指導。其任務是:使學生了解職業、職業素質、職業道德、職業個性、職業選擇、職業理想的基本知識與要求,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掌握職業道德基本規范,以及職業道德行為養成的途徑,陶冶高尚的職業道德情操;形成依法就業、競爭上崗等符合時代要求的觀念;學會依據社會發展、職業需求和個人特點進行職業生涯設計的方法;增強提高自身全面素質、自主擇業、立業創業的自覺性。
(2)法律基礎知識(32學時)
本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德育課程,旨在對學生進行法律基礎知識教育。其任務是:使學生了解憲法、行政法、民法、經濟法、刑法、訴訟法中與學生關系密切的有關法律基本知識,初步做到知法、懂法,增強法律意識,樹立法制觀念,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指導學生提高對有關法律問題的理解能力,對是與非的分析判斷能力,以及依法律己、依法做事、依法維護權益、依法同違法行為作斗爭的實踐能力,成為具有較高法律素質的公民。
(3)經濟與政治基礎知識(64學時)
現象,提高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活動的能力,為在今后的職業活動中,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打下基礎。
(4)哲學基礎知識(49學時)
本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德育課程,旨在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知識及基本觀點的教育。其任務是:通過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等多種方式,使學生了解和掌握與自己的社會實踐、人生實踐和職業實踐密切相關的哲學基本知識;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和分析最常見的社會生活現象;初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將來從事社會實踐打下基礎。
2.語文(225學時)
在初中語文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現代文和文言文閱讀訓練,提高學生閱讀現代文和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加強文學作品閱讀教學,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加強寫作和口語交際訓練,提高學生應用文寫作能力和日常口語交際水平。通過課內外的教學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擴展必需的語文基礎知識,養成自學和運用語文的良好習慣,接受優秀文化熏陶,形成高尚的審美情趣。
3.數學(198學時)
在初中數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知識。必學與限定選學內容:集合與邏輯用語、不等式、函數、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任意角的三角函數、數列與數列極限、向量、復數、解析幾何、立體幾何、排列與組合、概率與統計初步。選學內容:極限與導數、導數的應用、積分及其應用、統計。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培養學生的基本運算、基本計算工具使用、空間想像、數形結合、思維和簡單實際應用等能力,為學習專業課打下基礎。
4.英語(252學時)
在初中英語的基礎上,鞏固、擴展學生的基礎詞匯和基礎語法;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和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使學生能聽懂簡單對話和短文,能圍繞日常話題進行初步交際,能讀懂簡單應用文,能模擬套寫語篇及簡單應用文;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繼續學習的能力,并為學習專門用途英語打下基礎。
5.計算機應用基礎(132學時)
在初中相關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常用操作系統的使用、文字處理軟件的使用、計算機網絡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掌握計算機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文字處理能力,數據處理能力、信息獲取、整理、加工能力,網上交互能力,為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基礎。
選學內容:電子表格軟件使用、數據庫基本操作和使用。
6.體育與健康(160學時)
在初中相關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體育與衛生保健的基礎知識和運動技能,掌握科學鍛煉和娛樂休閑的基本方法,養成自覺鍛煉的習慣;培養自主鍛煉、自我保健、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控的意識,全面提高身心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為終身鍛煉、繼續學習與創業立業奠定基礎。
7.物理(102學時)
在初中物理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力學、電學、振動和波、熱學和光學等內容,使學生掌握其基本規律、一般計算和應用、分析方法,為學習專業課程打下基礎。
(二)專業課(必修)
8.電工基礎(109學時)
了解電阻、電容、電感等各種電子元器件的特性與作用;理解簡單電路的基本原理與特性;了解電路的各種分析方法,能對給定的電路進行電壓、電流、功率等參數的計算;能繪制信號的波形圖,掌握中級以上裝配電工應知理論知識。
9.電工基礎實驗(47學時)
了解電工儀器儀表的構造與工作原理,能正確使用常見電工儀器儀表;能運用電氣測量技術檢測調試一般電路;能對測量數據進行一般處理,并能繪制實驗曲線;了解與本課程有關的技術規范;能對一般的電氣線路進行故障分析與排除;掌握安全用電常識。
10.電子工程制圖(60學時)
理解電子工程圖的投影原理,了解圖樣表達方式的種類和方法,了解《機械制圖》、《電氣制圖》的國家標準,了解尺寸標注、公差標注、表面粗糙度的標注方法;能熟練地使用繪圖工具,能繪制、識讀一般復雜程度的電子工程圖樣,能繪制電子產品裝配草圖。
11.電子線路(150學時)
了解常用電子器件的工作原理、主要參數和外特性;理解各種基本的模擬與數字單元電路的組成與工作原理;能定性分析各種常用電子線路并能說明電路中每個元器件的作用;能計算簡單電子線路的參數;了解通用集成電路(ic)的性能特點,能畫出常用ic應用電路;能查閱電子器件手冊及有關資料并合理選用。
12.電子線路實驗(75學時)
能熟練操作各種常用電子儀器;能熟練搭接實驗電路并用各種測量儀器對電子線路的各種參數進行檢測與調試,能正確觀察實驗現象、記錄測試結果并進行分析;能繪制各種測試曲線;能分析并排除典型電路故障;能編寫符合要求的實驗報告。
13.機械基礎(60學時)
了解工程材料的種類、性能、牌號與用途;了解公差與配合方面的基本知識;理解機械運動基本原理;了解常用機構和機械零件的種類、性能;能正確使用常用測量儀器與工具。
14.傳感技術及應用(45學時)
了解傳感器的工作原理,熟悉典型壓力、溫度、光電傳感器的外特性,并能根據使用要求進行查表選型;掌握幾種常用物理量(如長度、速度、壓力、溫度、磁場等)的測量方法,會分析典型傳感器的應用電路。
15.電子產品結構工藝(60學時)
理解環境對電子產品的影響和產品可靠性的概念;了解電子設備的三防、散熱設計、減振、屏蔽的基本知識;掌握元器件布局、走線的知識;掌握印制線路板設計的步驟、方法;掌握工藝文件編制原則、要求。具有根據電原理圖設計印制電路板的能力;能對典型電子產品進行結構工藝分析;能調試組裝、中等復雜程度的產品整機。
16.電子整機原理(102學時)
本課程按電子整機產品類型分為三個選修模塊。
(1)音響設備
了解音響設備中常用電路的組成、功能并理解其工作原理;了解音響技術中特殊元器件或部件的用途、構成及工作原理;能識讀音響設備的典型整機線路圖;能合理選購、搭配及布置音響設備;能通過對故障現象和檢測數據的分析來判斷故障部位,能說明產生故障現象的原因。
(2)數字視聽設備
掌握典型數字視聽設備的組成原理;了解光盤機和數字信號處理電路的特點;了解典型數字視聽設備的主要技術指標和參數;能讀懂典型數字視聽設備的整機線路圖;能通過對故障現象和檢測數據的分析判斷故障部位,能說明產生故障現象的原因。
(3)彩色電視機
理解電視圖像光電轉換的基本原理;了解色度學基本知識;了解電視信號的基本組成和主要參數;了解彩色電視機的基本組成和基本電路的功能;理解pald制彩色電視的編碼和解碼原理;理解彩色電視機基本電路的工作原理;掌握彩色電視機主要元器件、電路和整機的性能指標測試方法;了解電視機一般附屬電路的功能與工作原理;具備測試彩色電視機元器件、單元電路和整機性能指標的初步能力;能讀懂典型彩色電視機的整機線路圖;能通過對故障現象和檢測數據的分析判斷故障部位,能說明產生故障現象的原因;了解彩色電視機的有關新技術。
17.電子測量儀器(68學時)
了解電子測量的基本知識;了解常用電子測量儀器的用途、性能及主要技術指標;理解常用電子測量儀器的組成和工作原理以及現代智能儀器的基本工作原理;能對測量結果進行簡單的數據處理;能根據被測對象正確地選擇儀器;熟練掌握常用電子測量儀器的操作技能;能正確使用儀器完成基本測量任務;能對電子測量儀器進行維護。
18.單片機原理與應用(85學時)
了解單片機技術的特點、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理解單片機的工作原理;熟悉mcs-51單片機芯片的基本功能和典型應用實例;能正確操作、使用單片機開發系統;能說明常用指令、尋址方式、接口的特點及用途;初步具備單片機應用系統的硬件及軟件設計、調試、檢測、維修的能力。
19.專業英語(68學時)
了解科技英語的一些常見的語法現象和構詞法的基本知識;增加專業英語詞匯的積累;能借助詞典翻譯一般難度的專業英文資料;能用英語書寫個人推薦信、專業介紹等簡單的應用文;能進行簡單的專業英語方面的交流。
(三)集中實踐教學項目(必修)
20.鉗工實習(30學時)
能按初級鉗工的規范要求對工件進行鋸割、銼削、劃線、鉆孔、攻絲、套扣、套形、裝配;能熟練使用千分尺、卡尺、角尺等常用量具。
21.電子整機裝配實習(90學時)
了解常用元器件和材料的規格、型號及基本特性參數,能正確檢測、合理選用常用元器件;掌握整機裝配工藝的基本理論;了解電子整機生產的基本工藝流程及其新技術、新工藝;了解表面安裝技術;能正確使用和維護常用工具、儀器儀表及專用裝接設備;掌握電子整機的手工焊接、裝配、調試、裝接檢驗的基本技能;能識讀電子整機生產的技術文件。
22.電工技能訓練(30學時)
熟悉并能正確使用常用配電設備、電工儀表、電工工具;熟悉并能正確進行導線的連接和恢復絕緣、以及照明燈具、開關與插座的安裝;初步具有識讀一般電氣原理圖、電器布置圖和電氣安裝接線圖的能力;初步掌握電工基本操作工藝和基本安全知識;了解電能的生產、輸送和分配以及常用低壓電器元件和一般設備的型號、規格與功能;了解與電工技能有關的技術規范。
23.電子技術技能訓練(60學時)
了解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的一般過程;能閱讀電路原理圖、印制電路板圖;能借助手冊查閱電子元器件及材料的有關數據;能正確選擇使用元器件和材料;能熟練地裝接電子電路并使用電子儀器進行調試;解決電子電路制作過程中出現的一般問題;能對所制作電路的指標和性能進行測試并提出改進意見。
24.電子產品檢驗實習(30學時)
了解標準體系的原理;了解電子產品檢驗的一般概況、檢驗標準(gb和gb/t)及方法;熟練掌握常用測量儀器的正確使用方法;理解典型電子整機產品性能指標檢測方案;能正確處理測試數據和填寫規范的檢驗報告。
25.電子整機維修實習(90學時)
能理解典型電子整機的基本原理及各部分電路的工作原理,能讀懂整機電原理圖、印制電路板圖和裝配圖;能敘述典型電子整機的一般維修方法和各部分的維修流程,能根據故障現象判斷故障部位,熟練運用各種維修方法與技巧查找并排除故障;掌握常用維修工具和儀器設備的功能及使用方法;能熟練拆裝實習用整機;能注意維修安全,并能正確填寫維修報告。
注:電子整機維修實習中典型整機的選擇應與《電子整機原理》課程所選內容一致。
26.單片機應用綜合實習(90學時)
了解單片機的結構及各部分功能,理解單片機的工作原理,能說明單片機編程的一般方法,能熟練使用單片機開發系統,能用匯編語言編制并調試一般性程序,能用單片機實行對典型應用電路的控制。
27.崗位綜合實習(360學時)
能在生產實踐過程中使自己的專項技能熟練程度有明顯提高并達到企業的要求;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產實際問題;了解電子整機生產的全過程和各階段的生產工藝要求,能編寫生產實習報告或產品設計論文。
(四)集中實踐教學項目(選修)
28.收音機裝配與維修實習(30學時)
理解普通收音機的基本組成原理,能敘述收音機各功能電路的作用,能根據收音機的裝配與調試工藝文件組裝并調試收音機,能查找與排除收音機的一般性故障。
29.電話機維修實習(30學時)
能理解電話機的基本原理及各部分電路的工作原理,能讀懂電話機的電原理圖、印制電路圖和裝配圖;能敘述電話機的一般維修方法和各部分的維修流程,能根據故障現象,判斷故障部位,運用各種維修方法與技巧查找并排除故障,能正確填寫維修報告。
30.電熱與電動器具維修實習(30學時)
了解電阻式、紅外線等電熱器件及溫控器件的作用與性能,掌握電飯鍋、微波爐、電風扇的結構和工作原理,能按操作要求對這些器具進行拆裝,能夠使用常用儀器儀表進行檢測,能正確判斷和排除常見故障。
31.計算機組裝與維修實習(30學時)
能敘述計算機的組成原理與各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與性能,能正確裝配計算機軟、硬件并進行調試,能對計算機的一般性軟、硬件故障進行檢測和維修。
(五)選修課程
32.文學藝術欣賞(30學時)
本課程可有以下幾種選項:
(1)音樂欣賞
了解簡譜與五線譜樂理知識,了解欣賞音樂的三個階段,了解音樂的基本表現手段;了解常見歌曲與樂曲的體裁;了解中西常見樂器;能理解音樂語言,領會歌曲內容。
(2)美術鑒賞
了解美術欣賞的基本知識,了解美術的基本特點和種類;了解美術作品的形式要素等常識;了解美術作品常見的幾種表現方式;能賞析中外名畫,能對大自然、社會生活、美術作品中的美進行欣賞。
(3)詩詞欣賞
了解詩詞的特點及一般閱讀、欣賞詩詞的方法;理解各個歷史時期名家名篇中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及流露的思想感情;了解詩詞形成、發展的規律及各種流派的風格特點;了解詩詞創作的一些基本方法。
33.會計學基礎(30學時)
了解會計學原理的基本知識,了解會計核算體系的一般內容和具體方法,理解會計業務的處理程序,能編制工業企業主要會計報表。
34.市場營銷(45學時)
了解市場營銷學的產生、發展及基本理論,理解和掌握企業的四種主要營銷策略。
35.辦公自動化(45學時)
理解辦公自動化的概念和意義,能建立一套基本辦公自動化系統,掌握傳真機、復印機的基本工作原理,能正確使用和維護現代辦公設備,排除傳真機、復印機的常見故障。
36.英語口語(68學時)
能聽懂比較規范的英語和日常生活用語,能進行一般的會話,能用英語簡單描述企業情況和工作環境,介紹產品和工藝,詢問或回答商業信息。
37.英語資料閱讀(51學時)
了解科技英語的一般語法知識,能借助字典簡明扼要正確翻譯電子類科普性英文資料。
38.多媒體技術(68學時)
理解多媒體計算機的基本組成結構和工作原理,了解多媒體計算機的硬件與軟件技術及各組成部分的作用,能正確使用常用多媒體設備和多媒體軟件。
39.材料與元件(51學時)
了解常用的電子材料的特點及應用;掌握阻容元件的種類、特點及應用,掌握阻容元件的命名、標識;了解電感元件、電接觸件的應用;掌握晶體管種類、特點及應用;掌握常見的各類集成電路的特點及應用;理解傳感器件、顯示器件、壓電器件、電場、聲控器件的原理及應用;能結合電子材料和元器件的特點,理解其應用的要點。
40.電機與電氣控制(68學時)
掌握控制用電機及常用低壓電器的性能、結構、用途;理解常用電氣控制線路的工作原理,能用常用儀器儀表對電氣控制線路進行檢測,能分析、排除一般的電氣控制線路故障。
41.開關電源(51學時)
理解開關電源系統的組成原理和技術特點;了解開關電源技術中功率變換器(dc/dc變換器)的結構及工作原理;了解pwm開關變換器的組成、工作原理與技術指標;了解開關電源最新軟切換技術的原理、特點;能敘述開關電源的特點、指標及工作過程;會簡單估算主要元器件的技術參數及電源功率、效率;能分析比較常用開關電源的性能、特點,會利用常用或專用設備維修開關電源的常見故障。
42.公共關系(51學時)
了解公共關系的產生與發展,理解公共關系的主要職能和實施步驟,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公共關系的作用;能進行簡單公共關系的策劃,了解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一般方法。
思想政治表現及健康狀況自我評價報告篇二
制作材料:一把剪刀、一雙穿過的舊毛襪、飲料瓶、針線、絲綿。
步驟一:先把飲料瓶剪開,再把襪子口朝下套進去,腳跟的地方最好在前,顯得好看。
步驟二:為了使更加立體一些將一些絲綿塞到腳跟的地方,使看起來鼓鼓的,形成臉蛋,因為瓶子輕放在桌子上容易倒,接著為了使更穩定,可以在底部裝些大米或小麥增加重量。
步驟三:接著用針在小娃娃眼睛的部位安上眼睛,(也可以用扣子代替)
步驟四:接著用線給可愛的小人縫上嘴巴,一個筆筒就誕生了!而且是自制的哦!低碳又環保!
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我們缺乏一雙去觀察美的眼睛,生活中處處都能夠發現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只是我們沒有發現罷了。再說,自己親手制作的筆筒,豈不是更有意義,說不定用起來的心態都不一樣了呢!
思想政治表現及健康狀況自我評價報告篇三
為落實省國培辦《關于組織實施甘肅省2016年“國培計劃”中小學(幼兒園)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甘國培辦〔2016〕35號)和市教科所《關于組織參加甘肅省2016“國培計劃”中小學(幼兒園)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定市教研發〔2016〕53號)文件精神,按照省教育廳和市教育局的統一部署,經研究,決定在全區組織實施中小學(幼兒園)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訓(以下簡稱“能力提升工程”),結合我區實際,特制訂本實施方案。
一、目標任務
從2016年7月起,以“國培計劃”為依托,以混合式培訓為主要方式,以校(園)長和骨干教師培訓、培訓者培訓為突破口,實施我區中小學(含幼兒園、特殊教育學校、理工中專)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員培訓、測評和認證等任務,全面提升教師應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實現專業發展的能力,推動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主動應用信息技術,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推動我區教育信息化發展。
二、培訓對象和內容
(一)培訓對象
全區教育系統各級各類學校的所有教師(2018年12月31日前退休的教師根據個人意愿可自主選擇參加培訓、工勤人員不參加培訓)均要參加“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訓,并取得合格證書。參加了2015年教育部中國移動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國家級培訓項目、2015年教育部樂高“創新人才培養計劃”教師培訓項目的教師不重復參加能力提升工程培訓。
(二)培訓內容及標準
按照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課程標準(試行)》和《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測評指南》,包括應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應用信息技術轉變學習方式和應用信息技術支持教師專業發展三個方面。我區由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進行培訓。
(三)培訓效果評估
“能力提升工程”測評工作由省教育廳統一領導。教師完成培訓學習任務、并獲得學分、培訓結業證書。成績不合格者,不認定學分。學習完成后可到培訓機構的學習和管理平臺查看成績。結業證書全省統一式樣、統一印制、統一編號,由省工程辦統一管理。
三、培訓方式
全員培訓采取線上學習和線下實踐相結合的方式,由網絡培訓學習和以校本研修為主的教學實踐兩部分組成。培訓機構與教師專業發展中心共同研究制定本級研修學習實施方案,并組織骨干培訓者培訓,開展全員網絡課程學習、校本研修及過程性測評;各校(園)要更多地依靠培訓機構專家團隊做好校本研修工作。教師須參加訓前診斷測評,并依據測評結果在培訓機構提供的相應培訓課程中進行選學。
四、推進和實施
(一)推進措施
1.組織全體教師積極參加混合式培訓,開展“網絡研修+校本研修+課堂教學實踐”式的整合培訓,實現個人自學、網絡研修與課堂教學實踐相結合的混合式培訓模式,建立以校為本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常態化培訓機制,促進教師邊學習、邊實踐、邊應用、邊提升。
2.由培訓機構負責組織實施網絡研修(即線上課程學習和研修活動)。參訓教師要依據診斷測評結果和自身需求,明確研修主題,選擇課程模塊,以任務驅動為主線,必修與選修相結合,著眼于解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需要的理論與技術方面的問題,開展線上課程學習。
3.由區教體局、培訓機構與學校共同組織實施基于網絡的校本研修,建立“個人空間-教師工作坊-研修社區”一體化網絡研修體系。設計系列校本研修活動,組織教師有效應用信息技術理論與技術手段開展教學實踐,完成線下實踐任務,各學區、校(園)要制定本校校本教研計劃,教師線下教學實踐打分表。
4.依托培訓機構,各學區、校(園)負責組織實施課堂教學實踐活動。通過組建覆蓋各學科、各學段的一線學科骨干教師為主體、信息技術理論與技術專家為支撐的培訓專家團隊,結合學科案例教學,強化情境體驗,幫助教師更新教學設計理念,掌握信息技術應用手段,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二)實施步驟
1.2016.7月,開展集中培訓。下發相關通知,組織開展校長、管理者和助學輔導教師集中培訓,明確工作流程和任務。
2.2016.8月,參訓人員報名、審核。對教師參訓資格進行審核,通過審核的教師在國培項目網絡培訓平臺進行報名,并進行學員統計和編班等工作。
3.2016.8月-2016.11月,全員網絡培訓。診斷測評+網絡研修+校本研修+課堂實踐(包括統一組織送教下鄉等線下集中研修活動和微課大賽、教學設計、曬課評課和課例征集等評優選先活動等);收集工作簡報、工作小結和學情數據等。
5.2016.12月,總結評估。各學區、校(園)上報不少于3期的工作簡報;收集本校優質生成性資源目錄及光盤;上報教師線下教研評分表;總結2016年度提升工程整體工作,制作和分發結業證書,表彰先進個人和集體。
五、組織管理
(一)領導機構
區教體局成立“能力提升工程”領導小組,具體工作由人事股、教師專業發展中心、教研室、電教室共同承擔,負責“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推進的規劃及方案,統一安排、組織、管理、指導、協調我區“能力提升工程”教師培訓和測評的具體實施,配備專門管理人員,制定我區管理制度,組織培訓管理者、骨干培訓者、教研員和中小學校長(園長)等開展相關專題培訓,督查我區教師培訓、測評過程和培訓完成情況結果的運用,報送項目備案材料,協調處理項目實施過程中的有關問題等。
(二)工作職責
1.人事股:負責將教師參加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情況納入學區、校(園)評先選優、校(園)長評先選優、年度考核,教師評優晉級、職務評聘、骨干教師培養、名優教師申報和教師資格定期注冊的必備條件之一。
2.教師發展中心:負責培訓方案、測評細則的制定,與上級部門、培訓機構和各學區、校(園)培訓事宜的銜接和培訓學員信息的上報等工作,并將能力提升工程培訓納入教師繼續教育學分管理。
3.教研室:負責組織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示范課評選、教學技能比賽、優秀課例征集和督促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主動應用信息技術,形成濃郁的應用氛圍。
4.電教室:負責組織各類參訓學員網絡注冊和平臺操作,教學課件制作、微課程、電子白板應用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技能比賽和優質課案例資源征集活動,教師網絡空間建設與應用評優等活動,充分發掘、推廣應用成果,廣泛動員教師和學生依托空間平臺開展網絡教研、在線研討和空間互動,深入推進課堂教學改革。
5.各學區、校(園):負責培訓教師的信息上報、督促教師培訓、課堂教學實踐評價和組織實施教師的測評工作。通過組建覆蓋各學科、各學段的一線學科骨干教師為主體的測評團隊,結合學科案例教學和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實際情況,完成測評工作。
六、保障措施
(一)監督機制
1.中國教師研修網項目組提供平臺實時監控服務,保證系統運行穩定,提供專業系統的各層次技術培訓,保證各角色順利使用平臺,運用隨機問題監控等技術手段,加強對學員研修過程的監管,制定專門的應急預案,對突發情況做到快速有效應對,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
2.教體局將把教師參加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情況納入對學校年度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將信息技術應用成效納入中小學辦學水平評估、校長考評和教師績效考核的指標體系。
(二)設備保證
1.電教室協助學校“三通兩平臺”建設,督促學校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行,為教師培訓提供設備保證和技術支持。
2.各學區按照就近原則,負責安排轄區內已接通寬帶網絡的大規模學校(園)對口幫扶沒有接通寬帶網絡的學校(園)教師完成培訓任務。
(三)經費保障
“能力提升工程”培訓經費由省級統籌安排,納入“國培計劃”經費管理。教師培訓不收取任何費用。
七、聯系方式
1.信息技術應用成果教學設計方案
2.信息技術應用成果+教學設計方案
3.信息技術應用成果教學設計方案語文
4.信息技術應用成果運用語文教學設計方案
5.信息技術應用成果(教學設計方案)
6.信息技術應用成果運用(教學設計方案)
7.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設計學習心得
8.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研修計劃
9.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總結心得
10.教學策略選擇與信息技術融合的設計
思想政治表現及健康狀況自我評價報告篇四
2、設計人員:
3、學生班級:少27(1班)
4、設計時間:20xx年5月
1、作品功能:本作品是一款專門為學生設計的“文具之家”筆筒。
內部可以放筆、直尺、圓規及橡皮擦等文具
2、作品歸屬的課程模塊:技術與設計1模塊
前言:學生在使用文具時不能歸在一起,有時會丟三落四,甚至看不見。于是設計了一個筆筒,他自身輕便,外觀黏上了裝飾,十分美麗,使用時心情可以放松,如同沐浴陽光,這就是這個作品的寓意所在,故取名sunshine。
材料:廢棄的一次性筷子及白紙
加工制造過程:
首先用小刀將筷子劈開成兩半。
用雙面膠將筷子一根一根的黏在一起拼成四個面,用透明膠在四個表面圍一圈。
將筷子砍成兩段,將頭部那段拼成底部。
剪出有關大自然的事物黏在四個面表面,將白紙簡稱適當的形狀置于筆筒內部作為隔離間。
小小的作品設計起來并不容易,需要細心和耐心,但是完成后心情很開心,很有成就感,以后要多多參與這樣的活動,制作出更多有用的小作品來。
(一)加工圖紙
(二)作品使用說明書
筆筒使用說明書
產品簡介:這是一款專門“為學生設計的文具之家”,內部可放尺子、筆、圓規等。
構成:用一次性筷子粘成四個面及底部,用白紙作為隔板。
技術指標:筆筒高20cm,寬8cm,長8cm
試用范圍:學生
思想政治表現及健康狀況自我評價報告篇五
2、設計人員:
3、學生班級:少27(1班)
4、設計時間:2016年5月
1、作品功能:本作品是一款專門為學生設計的“文具之家”筆筒。
內部可以放筆、直尺、圓規及橡皮擦等文具
2、作品歸屬的課程模塊:技術與設計1模塊
前言:學生在使用文具時不能歸在一起,有時會丟三落四,甚至看不見。于是設計了一個筆筒,他自身輕便,外觀黏上了裝飾,十分美麗,使用時心情可以放松,如同沐浴陽光,這就是這個作品的寓意所在,故取名sunshine。
材料:廢棄的一次性筷子及白紙
加工制造過程:
首先用小刀將筷子劈開成兩半。
用雙面膠將筷子一根一根的黏在一起拼成四個面,用透明膠在四個表面圍一圈。
將筷子砍成兩段,將頭部那段拼成底部。
剪出有關大自然的事物黏在四個面表面,將白紙簡稱適當的形狀置
于筆筒內部作為隔離間。
小小的作品設計起來并不容易,需要細心和耐心,但是完成后心情很開心,很有成就感,以后要多多參與這樣的活動,制作出更多有用的小作品來。
(一)加工圖紙
(二)作品使用說明書
筆筒使用說明書
產品簡介:這是一款專門“為學生設計的文具之家”,內部可放尺子、筆、圓規等。
構成:用一次性筷子粘成四個面及底部,用白紙作為隔板。
技術指標:筆筒高20cm,寬8cm,長8cm
試用范圍:學生
思想政治表現及健康狀況自我評價報告篇六
20xx年9月21---23全縣進行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培訓,為了學校全體教師實現更好的運用多媒體進行備課授課,我校將進行“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二次培訓學習,我們將創新培訓方式,優化培訓內容,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我校對本校的全體教師信息素養現狀進行調查后,結合我校實際情況,擬定開展“融技術于課程”、“以課題研究帶動培訓、以培訓促進課題研究”的“研訓一體化”培訓活動,在我校培養一批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研究的科研型探索者,深刻領會課程標準的精神的個性化實踐者。
學校所有的教師
了解信息技術在現代社會特別是教育領域中的地位與作用,樹立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改革的意識;掌握信息技術應用的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初步具備將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用于教育教學中的能力;建立科學的、基于信息技術的現代教育思想和觀念,初步掌握繼續學習信息技術新知識的能力。
1、掌握flash的使用,能編排和演示教學內容,能獨立制作flash課件。
2、能夠應用photoshop軟件進行各類圖片的綜合處理,為flash課件的制作準備素材。
1、flash軟件的基本操作。
2、ps圖片處理技術。
1、堅持集中培訓與分散培訓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注重培訓的計劃性、針對性和實用性,從實際出發,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實施培訓,確保培訓的質量和實效。
2、在做好周密培訓計劃的基礎上,認真引導教師自學自練,利用多種渠道完成全員培訓任務。
3、在培訓過程中,堅持按需施教的原則,根據不同對象組織培訓活動,采取講授、上機操作與研討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一般應以上機操作為主、講授為輔,原則上上機操作時間應不少于信息技術培訓總學時的三分之二。
4、信息技術培訓還應結合教育教學活動,注重更新教育思想、觀念,加強應用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使教師能學以致用,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在各自的學科教學中積極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計算機輔助教學,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一)組織領導:
(二)培訓時間和地點
9.26—9.28 flash軟件的基本操作
10.11—10.14 ps圖片處理技術
微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