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工作或學習進行到一定階段或告一段落時,需要回過頭來對所做的工作認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績,找出問題,歸納出經驗教訓,提高認識,明確方向,以便進一步做好工作,并把這些用文字表述出來,就叫做總結。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總結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總結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篇一
世界最長尼羅河,非洲贈禮古埃及。公元前的3100年,圖特摩斯統一。胡夫金塔木乃伊,獅身人面與象形。象征權力金字塔,法老陵墓成奇跡。
第二課
兩河流域不達米,新月沃地在西亞。
漢莫拉比大法律,成文法典屬第一。
空中花園巴比倫,奇花異草人人夸。
第三課
哈拉帕和摩享佐,城市遺址在印度。
雅利它人來侵入,四大等級逐漸出。
第一等級婆羅門,代天宣教的貴族。
第二等級剎帝利,國家軍政由他去。
第三級是吠舍,商人.農民手工者。
第四等級首陀羅,低賤職業惹人棄。
不可接觸的賤民,種姓制里受岐視。
釋迦牟尼喬達摩,開創佛教濟萬世。
佛教傳入到中國,東漢河南白馬寺。
第四課
克利特和邁錫尼,后來居上是荷馬。
希臘城邦有雅典,民主政治得體現。
伯里克利好領導,公民大會掌大權。
少數公民有權利,婦女奴隸站旁邊。
亞力山大馬其頓,帝國橫跨歐亞非。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篇二
1?準度理解歷史概念
1.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弄清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作出準確定義的前提。
2.完整歸納概念內容。
3.區別概念的異同。在復習中應把同類或相似、相近的概念進?對?,區分其異同點,從?提?對概念的準確把握。
4.運?概念分析問題。做到對概念的理解還不夠,能運?對歷史概念的準確理解來分析歷史現象才是復習中的理想境界
2簡化概括歷史知識
歷史知識浩瀚龐雜,要把其濃縮、概括、提煉成簡明扼要、要點明確的知識點、知識鏈才能有效地掌握教材。靈活化運?歷史理論,必須系統地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注重運?理論分析歷史問題。平時要選擇?些理論性較強的試題,進?史論結論合訓練。有?的、經常性的練習,必然會促使靈活運?理論的能?不斷提?。
3公式記憶法
歷史事件=時間+地點+?物+簡單過程+結果+意義。
經過=準備+發?+結果
意義=作?+特點+影響
?物=姓名+時代+事跡(包括思想、活動或著作)+影響
作品=作者+成書年代+內容+意義(或影響)
?這種?法可將復雜的內容進?簡化概括,形成?絡記憶。也就是抓住?個要點作為?點,然后進?擴充,就能較快地熟記基本內容。
4?較記憶法
?較記憶法就是把兩個以上具有?定聯系的事件或?物進?歸類?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具體做法有以下?種
<
<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篇三
洋務運動
(1)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
(2)目的:師夷長技以自強。
(3)代表人物:中央:奕沂;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4)頑固派和洋務派的區別:頑固派盲目排外,仇視一切外洋事物。洋務物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維護清朝統治。
(5)洋務派的主要活動:前期,以“自強”為口號,采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近代軍事工業。如辦新式學校,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設立翻譯館,翻譯外國科技書籍;派留學生。后期:又提出“求富”口號。開辦民用工業,以輔助軍事工業。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籌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軍。
(6)評價(意義):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它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開辟了道路;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戊戌變法
(1)公車上書: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康有為、梁啟超聯合各省參加會試的舉人一千三百多人,上書光緒帝,反對同日本議和,請求變法,歷史上稱這次上書為“公車上書”。
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維新變法的內容:要求民權,發展資本主義。
(2)百日維新:從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實行變法,到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變法失敗,前后104天,因此叫“百日維新”。1819年是舊歷戊戌年,歷史稱這次變法為:戊戌變法。
(3)戊戌變法的主要內容:(三冊p71表)
(4)戊戌變法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有利于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參預政權,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為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辛亥革命
(1)孫中山的主要活動,
a、1894年11月,在檀香山成立了興中會。興中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b、1905年,孫中山聯合華興會、光復會和興中會等革命團體的成員,于8月在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2)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成立:
a、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內新軍工程營的革命黨人起義,第二天起義軍占領武昌,接著,漢陽,漢口的新軍起義,革命在武漢三鎮取得勝利。這一年是舊歷辛亥年,歷史上稱這次革命為辛亥革命。10月11日,起義軍成立湖北軍政府,宣布廢除宣統年號,建立中華民國。
b、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c、《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3)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深入人心。由于資產階級政治上的軟弱性,它不可能充分依靠和發動廣大群眾,這次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但是,孫中山和他領導的辛亥革命的偉大歷史功績,永遠閃耀著光芒。
新文化運動
(1)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在文化領域里推行尊孔復古的反動政策,復古思想到處泛濫。一些帝國主義分子也乘機興風作浪。目的:反對尊孔復古。
(2)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
(3)新文化運動的兩面旗幟:民主和科學
(4)新文化運動的陣地: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掀起了新文化運動
(5)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把斗爭鋒芒指向維護封建制度的孔教。
(6)新文化運動的作用:是我國歷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運動。(性質)
(7)新文化運動的意義:是我國歷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運動。它促使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8)1918年,李大釗在《新青年》上,發表《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論文,頌揚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9)為擴大宣傳馬克思主義,1918年底,李大釗在北京創辦了《每周評論》。
百家爭鳴
1、儒家學派--創始人是孔子,他是春秋時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貢獻: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后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②教育--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b:他要求學生按時復習學過的知識,"溫故知新"c:學習的態度要老實d:溫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編訂了《詩經》、《尚書》、《禮》、《易》、《春秋》;
儒家學派--戰國時期:是孟子,他反對戰爭,提出"春秋無義戰",主張"民貴君輕"的思想,實行"仁政"。反對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這樣自然資源才能再利用。這反映了他的可持續發展觀。
2、道家學派--創始人是老子,是春秋時期的人,著有《道德經》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并且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具有樸素辨證的思想。
3、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主張"兼愛""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戰國的韓非,主張改革,提倡法治;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著作是《韓非子》。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 是孔子說的,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后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在文化上的貢獻: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我那堅硬的牙齒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軟的舌頭卻還在!"體現了老子的主張。意思是堅硬的東西未必結實,柔可以克剛,體現了他樸素辯證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