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是作者獨特的思考和表達方式的集合,它能夠給人以啟示和震撼。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一些經典的優秀作文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中國傳統文化(精選16篇)篇一
作文。
怎么寫?小編認為首先大家要知道傳統文化有哪些了!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三年級中國傳統文化作文300字,希望能夠幫到您!
在我們陽泉,對傳統文化比較重視。像春節,端午節,元宵節都用不同的方式來慶祝。
下面,我詳細地介紹一下我們這里是怎樣過元宵節的。
這一天,我們本地人早飯吃元宵,元宵很好吃,包的餡不同,味道也不同。這時街上已經掛滿了彩燈和大紅燈籠。道路兩旁的樹上掛滿了一閃一閃的小彩燈。
最熱鬧的地方是一中門口的黃河陣。傳說是諸葛亮擺得陣法。在我們這里成了元宵節必須去得地方。奶奶說:“轉黃河陣可以祛百病,轉得快就一年順利。”
所以,每年全家人都要去轉一圈,以求平安和順利。
這就是我們這里過元宵節的傳統文化,體現出蔭營人民的精神風貌。
今天是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在包粽子,配戴香囊,我家當然也不列外。粽子的品種有很多。按肉餡分:有咸的、有甜的……按形狀分:有三角粽、有狗頭粽……準備工作都做好了,就可以包粽子了。只見奶奶把粽葉卷成三角圓柱形的,下面不讓它有空隙,放入一半的糯米,再放上肉餡,最后放進一點兒糯米,把粽葉蓋上。一個粽子就包好了。我見奶奶包得這么簡單,自己也想包,便說:“奶奶,我也要包。”奶奶說:“奧麗,不是奶奶不給你包,而是你不會包,等你長大了,再給你包好嗎?”“不嘛,我就要現在包!”奶奶經不住我的能牙利齒,只好讓我先去洗洗手,拿一個最小的粽葉給我。我想:哼,奶奶真偏心,自己拿這么大的,給我的這么小。我不滿意的接過這個最小的粽葉,學著奶奶先把粽葉卷成三角圓柱形,不讓下面有一點空隙。然后放入一小把糯米,正準備放肉餡時,卻發現米不知道從哪里全部漏出來了。我疑惑的看著奶奶,奶奶卻在一旁看著我的小臉笑彎了腰。奶奶走過來,將我手中的小粽葉重新卷成三角圓柱形,:“來奧麗,拿好了啊,我放米了,不能再讓米漏下來了啊!”奶奶笑呵呵的對我說。我雙手拿著粽葉,緊張極了。“手放松,上面放松,下面捏緊”奶奶一邊放糯米,一邊對我說。在奶奶的幫助下,粽子包好了。粽子放進鍋里,開始煮了,一股香味撲鼻而來,把我吸引了過去。當粽子出鍋時,我馬上去拿了幾個。當吃到自己包的時,我的心里甜甜的。晚上,媽媽送我了一個香囊,它散分著清香。我掛在胸前,人人都說好看呢!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它的習俗也十分有趣。我以后一定要多做端午節的活動,體會體會它的快樂。名師點評:文章講述了小作者跟奶奶學包粽子的事情,讓讀者見識了包粽子的全過程。這篇文章的條理很清楚,先介紹故事的起因,接著介紹粽子的品種,然后再介紹包的過程和品嘗的過程。文章選材來自生活,展現了溫馨的家庭生活畫面,同時,也讓讀者感受到了濃厚的節日氣氛。文章如果沒有筆誤就很不錯了。“奶奶經不住我的能牙利齒”中的“能牙利齒”是“伶牙俐齒”,這個。
成語。
用得也不太恰當,建議改為“軟磨硬泡”。“它散分著清香”中的“分”改為“發”。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我們課本上學過的唐朝的。
唐詩。
還有沒學過的宋朝的。
宋詞。
元朝的元曲,我們經常提到的琴棋書畫,還有民俗節日等等都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不過我還是最喜歡中華成語,就像我見過的陳漢東伯伯,他用成語接龍的方式把2019個成語圍成五個環。
象征著2019北京奧運的五環,一環是天下第一、一脈相承、承前啟后、后繼有人意有未勁盡忠報國、國利民福、福壽齊天,第二環是天下為公、公正廉明、明心見性、性烈如火意在筆先、先入之見、見物思人、人眾勝天,第三環是天下一家、家見戶說、說短論長、長命百歲食不求甘、甘拜下風、風和日麗、麗日中天,第四環是天下大同、同心一意、意廣財疏、疏財仗義世代相傳、傳世之作、作威作福、福地洞天。
第五環是天長地久、久負盛名、名副其實、實事求是來去自由、由淺入深、深明大義、義薄云天,陳漢東伯伯創作的中華成語龍,從天開始以天結束形成了五個大圓環,不但很有意義,而且又好記又好玩。
我想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吧,。
三年級中國傳統文化(精選16篇)篇二
嗨,大家好,今天我來和你們談一談中岳廟的傳統文化!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二舅、二姨、妹妹到中岳廟參觀,哇!好多人呀,原來這里是我們登封的傳統廟會,附近的人們都來到這里敢廟會,我隨著擁擠的人流進到中岳廟里,我看到里邊有四座鐵人、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越嵩山,還有很多建筑物,建筑物可壯觀了!我和妹妹一邊玩一邊看。中岳廟里還有許許多多的小廟,小廟里各有一個和尚,在那用木棍敲打著鐵盆或者鐵碗,在走的路上,我自言自語的說:“太好了!這下終于有東西可寫日記了!”
我們走了很久就不知不覺的走到了中岳廟的盡頭了,我記得中岳苗的盡頭好像是一個很長很長的小通道,那里面的神像的樣子長得可奇怪了!有的甚至都穿上了虎皮鞋和虎皮巾了,樣子真滑稽!我和妹妹都快被他們的樣子笑傻了!高興的不得了。最后,我們走到了一個很高、很大的一個建筑物那,我和妹妹立馬跑了上去,我們在那玩了一會,爸爸媽媽喊著:“走吧!”“再玩一會再走!”我們又玩了一會,他們等得不耐煩了,我爸就上來催我們走,我們偏不走,而且還和他玩起了捉迷藏!最后,我們終于肯走了!我們坐上車,就各自回各自的家了!
三年級中國傳統文化(精選16篇)篇三
我在書店買了這本《國寶檔案》。這本書中收錄了56件“重量級”的國寶,分為6類,分別是青銅器類、玉器類、瓷器類、石刻類、書畫類和其他類。幾乎每一件奇珍異寶的背后都有著一個婉轉悠揚的故事,既回味悠長,又讓人流連忘返。每一件國寶都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沉浸在這些故事里,或欣喜若狂,或扼腕長嘆,與眾不同的流傳經歷讓這些無價之寶在視野中。
慢慢呈現。回腸蕩氣之余,讓你在與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交流中獲益匪淺。
這本書中有著濃烈的愛國主義氛圍,因為中國經歷了無數次戰爭,不少國寶都“流離失所”,很多愛國主義人士都想盡一切方法來保護這些貴重的國寶,不被金錢、官職所利誘。這些人才是真正的中國人!比如虢(音“國”)季子白盤,是劉銘傳家中四代的共同守護,才使得它流傳至今(現藏北京的博物館)。虢季子白盤這個青銅器是商代一個諸侯打鑄的,重達215.3公斤!劉家為了讓虢季子白盤不落入壞人手中,作為一條祖訓讓子孫們保護好它。后面三代傳人更是銘記著祖訓。每次有壞人來索要盤子,都被劉家以各種方法拒絕,他們氣急敗壞地在劉家掘地三尺,可仍沒找到。新中國成立以后,劉家第四代傳人劉肅增解開了秘密:原來劉銘傳栽了一顆桂花樹,將虢季子白盤埋了下去,現在已長成了參天大樹。劉肅增含淚砍倒了這個“功臣”,將虢季子白盤取出毅然交給了國家。劉家四代竭力保護國寶已成了一段佳話,他們愛國主義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我一口氣看完了這本《國寶檔案》,覺得受益匪淺,他不僅讓我了解了許多國寶知識,而且還領悟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他們見證了中國悠久的歷史,記載了中華的古老文明,宛如一條血脈連載著過去、今天和未來。通過這些國寶,我了解了中國的發展歷程,了解了我國的燦爛文明。它們就像是立體的歷史書!《國寶檔案》帶您穿越時空,進入一個神奇瑰麗的世界。還有一個重要的收獲,就是我從中讀到人的貪婪與正義兩面,有的人為國家獻出一切,而還有一種人為了金錢放棄了良心。
我們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了解它們,對這些國寶進行更加有力的保護!
三年級中國傳統文化(精選16篇)篇四
中華民族有很多很多的傳統文化,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傳統文化。
作文。
三年級,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我們的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淵遠流長。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的就是中國傳統的文化—剪紙。
剪紙的種類有很多,比如:窗花。喜歡。禮花。剪紙漢字。剪紙圖畫等等。剪紙的內容包含著濃濃的生活氣息。魚、蟲、鳥、獸、花、草、樹、木、亭橋風景這些人們熟悉而熱愛的自然景物成了人們剪紙的花樣。每逢過年過節或是喜事臨門,人們都要剪一些“福”字。“喜”字等,表示慶賀。
怎么樣,我們中國是不是有很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顧名思義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種理性的文化。
有一次,我好奇的問:“媽媽,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什么?”媽媽笑瞇瞇地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多著呢!走,我帶你去瞧瞧。”我聽了,兩眼放光,興致勃勃的跟著媽媽走了。
我跟著媽媽來到集市上,只見那里人山人海,我奇怪的問:“媽媽,我們為什么要來這里呢?“媽媽沒有說話,只是拉著我往前走,終于,她在一個小攤前停住了腳步。媽媽指著一本書法書說:“這個就是。書法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隨后,媽媽又指了指遠處的戲臺,說:“戲曲也是傳統文化噢!”
接著,媽媽又帶我看了許多東西,使我懂得了許多。不知不覺,太陽已經西斜,晚霞染紅了天空,媽媽微笑著說:“其實,中國傳統文化多著呢,像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畫和彩塑,以及文房四寶——筆墨紙硯都是呢!”
我和媽媽回到家,看見爸爸坐在沙發上,我立刻跑過去,對爸爸說:“爸爸,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真多呀!”爸爸意味深長地說“是啊,其實傳統文化無處不在,只要你細心觀察,定會發現。”我聽了,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
這個星期,我收集了許多中國傳統的資料:有傳統文化、傳統民間藝術、傳統節日等。我最喜歡傳統節日了,因為節日是親人團聚的時候。
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重陽節······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俗稱“過年”。每年過年,每家每戶都會吃團年飯,街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彩旗飄飄。每個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們露出了滿意的笑容。人們買了許多禮花和鞭炮,到了晚上,就會拿出禮花放。到了晚上8點春節連歡晚會開始了,人們坐在電視前收看。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在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這一天人們會吃元宵,猜燈謎,還會到公園里觀燈。重陽節,是農歷9月9日,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傳統佳節。重陽節,又稱“老人節”
“重九節”。這一天,人們賞菊花,佩帶茱萸,攜酒登山。在這些傳統節日中我最喜歡春節。每到春節家家戶戶喜貼窗聯,穿新衣吃餃子,然后爺爺奶奶還要給我發小紅包,我家還會把我寫的。
春聯。
貼在門外。記得有一次過年的時候爸爸買來了煙花,在我家樓下放了起來。只聽“呯呯”幾聲,一束束煙花飛上天真美呀!各種煙花在天空中綻放,有的像一條巨龍騰空而起,在空中搖頭擺尾,有的像一枚枚子彈直沖天空,還有的像一朵沒有開放的花苞,在天空中欣然怒放。春節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下面我就給你們說說吧!
傳說中,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它長著鋒利的牙,尖尖的角,兇猛無比。“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新年的晚上,怪獸就會爬上岸,去襲擊山角下的一個小村莊。村里人知道會來怪獸,把門鎖的緊緊,可是不管怎樣,“年”就會進來,偷吃村民的東西,傷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極了。
這一年的除夕,人們正準備避難。這時,一位仙翁走過來,他告訴村民“年”怕紅色和響聲,人們聽了連忙準備了紅。
對聯。
貼在門上。晚上,“年”又來了,它一見紅色,聽到鑼鼓聲陣陣,嚇得趕緊逃跑了。從此以后每逢過新年家家戶戶都貼春聯、貼年畫、放鞭炮,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還越傳越廣,逐漸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中國的傳統文化光輝燦爛,的我們要認真學習,大力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三年級中國傳統文化(精選16篇)篇五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國人、海外華人引以榮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準備的三年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一起來看看吧!
我很多次去鄉下發現一些巧婦在剪紙,就有些納悶,便好奇地問媽媽:“她們為什么要用紙剪各種各樣的圖案呢?”媽媽說:“剪紙是中華傳統的民間藝術,用各種顏色的紙剪出來不同的圖案,寓意不同。”
還有十二生肖被印成郵票飛到世界各地,讓全世界的人們都來認識中國博大精深的剪紙文化。
剪紙不但體現了民間藝人的心靈手巧,而且展示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是民間傳統文化的結晶。
我喜歡傳統文化,比如春節﹑元宵節﹑國慶節……我都喜歡,但我最喜歡的要數中秋節了!
每年八月十五日就是中秋節,一到這個節日遠方的親人就都回來了,在家里的人早早就做準備,這個節日吃的都是圓的,月餅圓圓的,像天上的月亮,代表家人團團圓圓。
月餅的口味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白糖的、豆沙的、果脯的、五仁的……每種都是甜甜蜜蜜,每家買時都要買好幾種,不僅是為了品嘗,主要是為了慶祝團圓、慶豐收、也為了家人都興旺。
這個節日年齡大的人還在月圓時,在桌子上擺上各種月餅、水果和酒來供奉月亮希望親人平安。
這就是咱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秋節!我們得多讀書多積累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
一天,我在看一張報紙,上面有篇叫《年的故事》,我就開始細致的看了起來。
從前,有一個叫年的怪獸,它經常禍害人類,玉帝看見它這樣子,將它打入天牢里。過了一段時間,玉帝看見它這么苦苦哀求,就規定讓它在每年的正月初一下凡一次,但是它還是惡習不改,繼續禍害人類。
這次正月初一前一天晚上,人們都去山上去躲避年,但是有一位老婆婆不怕,有一個人叫她趕快走,她就是不聽勸告,那個人只好走了。
到了正月初一,年去禍害人類,但走到老婆婆這一戶時,老婆婆已經貼好春聯了,年有點害怕,這時候,老婆婆扔出一個鞭炮,年被嚇的落荒而逃,原來,年怕火光、紅色的東西和巨響,人們為了紀念這位老婆婆,就每次到了正月初一,人們就掛燈籠,放鞭炮,貼對聯了。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真是一座巨大的寶庫,讓我們長了知識,又讓我們和祖國的緣分更近一點!
其中,我給你介紹一下兵馬俑和樂器吧!
秦始皇兵馬俑是以現實生活為題材而塑造的,藝術手法細月膩、明快,手勢、臉部表情神態各異,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時代特征。顯示出泥塑藝術的峰頂,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
有的.兵馬俑是人牽馬,馬拉人,在民間它包含著傳統文化的喜氣。雖然年已久,但再仔細觀看,他們的頭發、臉型各不一樣,微妙微稍。也各有特征。兵馬俑是秦始皇叫農民百姓做的,整整做了38年才完工。
笛子分梆笛和曲笛,梆笛用于北方梆子戲的伴奏,笛身細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著重于舌上技巧的運用。曲笛用于南方昆曲等戲曲的伴奏,適宜獨奏、合奏,蘇南吹打、潮州笛套鑼鼓等地方音樂中富有特色的樂器之一。
我還喜歡許多傳統文化,我們要讓我國的傳統文化繼續傳承!發揚廣大!
春節是全國最隆重的節日。聽媽媽說:“春節有一個由來,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就到岸上的村子里吞食牲畜、傷人性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人們躲避‘年’獸的傷害。
有一個除夕,從村外來了一個乞討的老人,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說他有辦法把‘年’獸攆走。
‘年’獸闖進村子,發現大門上貼著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大驚失色,落荒而逃。于是老人向人們傳授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對聯、燃放爆竹。”
在過年的前一個星期,家家都要掃房子,因為有句俗話叫“二十四,掃房子。”然后媽媽就開始蒸饅頭、炸丸子;接著爸爸去大街買肉,媽媽把肉煮好了,剩下的準備做餃子餡,餃子餡做好了。到了大年三十,家家都貼春聯,掛燈籠,晚上還要吃餃子,看聯歡晚會。
大年初一早上四點多,媽媽拿來面,準備包餃子,媽媽往餃子里放了一元錢,說:“誰能吃出錢餃子,誰就有福氣。”我穿上新衣服,吃過餃子,和爸爸去走家串戶拜年,還可以掙到許多壓歲錢呢。
過年真好!
三年級中國傳統文化(精選16篇)篇六
對聯。
古詩傳統節目,春節是我們最重要的節日了。
據說,古時候有一個叫年的大怪物,每到春節它就會出來危害百姓。后來人們就想出了一個辦法,用紅紙剪一個“福”字貼在門上,在紅紙上寫一些吉利話也貼在門上,那叫年的怪物怕紅色就再也不敢來了。從此人們年年貼。
春聯。
;流傳至今。每到過年街上彩旗飄飄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家家戶戶購買年貨可熱鬧了小朋友們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到了晚上禮花滿天與家人一起吃餃子看晚會精彩的表演引的我們哈哈大笑如果天天過年該多好。
春節過后就是元宵佳節,也是團圓節,這天吃元宵、猜燈謎,寓意家家團團圓圓,合家幸福、安康,每人心中無比幸福快樂。中國傳統節目豐富多彩,讓我們的傳統節日永遠繼承下去,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光輝燦爛。
正月初一,又是一個快樂的曰子。
以往我都是起得最晚的人,可今天我爭了個第一,因為極想聞聞那香氣撲鼻的爆竹煙味兒。一串串鞭炮在人們手中點燃,聲音真大,四處飛濺,仿佛要把每一個祝福送到千家萬戶,一陣陣爆竹聲接連不斷,噼里啪啦的,熱鬧非凡。
在鞭炮聲過后,就沒有什么好玩的了。還是吃早餐吧,待會兒出去玩一玩!
吃過飯后,我邀幾個朋友一起去玩,在街上點燃的爆竹在地上開出了美麗的花,漂亮極了,袋里裝著父母給的零花錢,甭提多高興了。今天的小鳥也出來湊熱鬧,大概它們心里也很高興吧。
街上不愧是街上,玩的吃的樣樣俱全。看到的大多數是一些小孩,我瞧了瞧,就數麻辣攤的生意最好:
“我要一串年糕!”一個胖孩子叫道。
再去別的地方瞧瞧如何?在一家文具店攤前,我又停下了腳步。那里有各種玩的東西:飛機模型、望遠鏡、電動汽車……盡是一些玩的東西。我發現最受歡迎的是那些玩的東西。
在其它地方,我還看見有的在賣氣球、跳繩,有的在賣小吃、點心、水果,穿的用的吃的樣樣俱全,真是無奇不有。
玩了一上午,下午我又要去走親訪友拜新年了,這無疑也是一件高興的事。
今天真是玩得太痛快了!算是一飽眼福二飽口福三飽手福了。最為幸運的是那些賣主了,今天可是生意興隆啰!
真心希望今天全國的小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快快樂樂,沒有煩惱,但千萬不要“玩物喪志”喲!
大家都一定很喜歡七夕節吧!這天是牛郎織女相遇的一天。這一天,婦女為七夕夜面向織女星穿針乞巧等風俗,現在受西方國家影響,中國越來越多的情侶把那天視為中國情人節,男女雙方會互贈禮物,或外出約會。
這兒還有一個關于牛郎織女的傳說哩,是牛郎織女:
傳說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一個小伙子,父母都死了,只好跟著哥哥嫂子過日子,嫂子這個人心腸狠毒,經常欺負他,逼他干很多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有十頭牛時再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九頭牛出了村。
牛郎趕著牛進了山,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該怎么換取來一頭牛。這時,一位老人出現在他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牛郎把一切都告訴了他。得到牛郎的回答后,老人笑笑:“在伏牛山里有一只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病好了后,你就可能牽牛回家了。”
牛郎來到伏牛山,找呀找,終于找到了那只老牛。他見老牛病的厲害,給老牛打來一捆干草,一連喂了三天,老牛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來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犯了天規被貶下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傷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救了他。因此,牛郎趕著十頭牛開開心心地回家了。
一天,天上的仙女下來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仙女織女,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生活得很幸福。王母娘娘知道了,立馬下令抓回織女……。
大家都喜歡春節吧!一定!春節那天,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放鞭炮,小朋友可最喜歡了!
這是關于春節的傳說:
從前,有一種怪獸叫年獸,專門吃人。不但人們怕,飛禽走獸都很怕。因此,人們決心除死它。每當它來的時候,人們就放鞭炮、貼春聯……年獸嚇得再也不敢來了。
我寫的故事有趣吧!
中國的傳統文化猶如一條大河。里面有:中國結、臉譜、筷子、兵馬俑等。我最感興趣的是臉譜。
說起臉譜,它是中國的戲曲演員在演出時往臉上畫的繪畫。用來畫臉譜的顏色和圖案豐富多彩,它的特點是人們一看臉譜的顏色,就知道這個人物的個性。
我非常喜歡臉譜,也想知道人們為什么一看臉譜就可以知道這個人物的個性。于是,我便開始研究它。經過了一周的研究和上網查的資料,我終于揭開了這個秘密。
傳統文化真是有趣,我愛我國的傳統文化,我更愛智慧和勤奮的中國人民。
三年級中國傳統文化(精選16篇)篇七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所謂“琴、棋、書、畫”當中的“琴”,是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彈拔樂器之一,現稱古琴或七弦琴。古琴的制作歷史悠久,許多名琴都有文字可考,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與神奇的傳說。其中最著名的是齊桓公的.“號鐘”、楚莊王的“繞梁”、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這四張琴被人們譽為“四大名琴”。現在,這名揚四海的“四大名琴”已成為歷史的陳跡,但它們對后世的影響并沒有消失。
1.號鐘。
“號鐘”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猶如鐘聲激蕩,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傳說古代杰出的琴家伯牙曾彈奏過“號鐘”琴。后來“號鐘”傳到齊恒公的手中。齊恒公是齊國的賢明君主,通曉音律。當時,他收藏了許多名琴,但尤其珍愛這個“號鐘”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樂,自己則奏“號鐘”與之呼應。牛角聲聲,歌聲凄切,“號鐘”則奏出悲涼的旋律,使兩旁的侍者個個感動得淚流滿面。
2.繞梁。
今人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之語。其語源于《列子》中的一個故事:周朝時,韓國著名女歌手韓娥去齊國,路過雍門時斷了錢糧,無奈只得賣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聲在空中回旋,如孤雁長鳴。韓娥離去三天后,其歌聲仍纏繞回蕩在屋梁之間,令人難以忘懷。
王妃樊姬異常焦慮,規勸楚莊王說:“君王,您過于沉淪在音樂中了!過去,夏桀酷愛‘喜’之瑟,而招致了殺身之禍;紂王誤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君王如此喜愛‘繞梁’之琴,七日不臨朝,難道也愿意喪失國家和性命嗎?”楚莊王聞言陷入了沉思。他無法抗拒“繞梁”的誘惑,只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為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梁”絕響了。
3.綠綺。
“綠綺”是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彈奏的一張琴。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梁王慕名請他作賦,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梁王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綠綺”是一張傳世名琴,琴內有銘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梓木結合的精華。相如得“綠綺”,如獲珍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后來,“綠綺”就成了古琴的別稱。一次,司馬相如訪友,豪富卓王孫慕名設宴款待。酒興正濃時,眾人說:“聽說您‘綠綺’彈得極好,請操一曲,讓我輩一飽耳福。”相如早就聽說卓王孫的女兒文君,才華出眾,精通琴藝,而且對他極為仰慕。司馬相如就彈起琴歌《鳳求凰》向她求愛。文君聽琴后,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臉紅耳熱,心馳神往。她傾心相如的文才,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締結良緣。從此,司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傳為千古佳話。
4.焦尾。
“焦尾”是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親手制作的一張琴。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于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制成一張七弦琴,果然聲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聞名四海。漢末,蔡邕慘遭殺害后,“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內庫之中。300多年后,齊明帝在位時,為了欣賞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藝,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給王仲雄演奏。王仲雄連續彈奏了五日,并即興創作了《懊惱曲》獻給明帝。到了明朝,昆山人王逢年還收藏著蔡邕制造的“焦尾”琴。
三年級中國傳統文化(精選16篇)篇八
舉世無雙的兵馬俑,是我國享譽世界的珍貴歷史文物。它出土于西安以東30千米的臨潼。馬俑規模宏大,已發掘的三個俑坑,總面積達到19120平方米,足有50幾個籃球場那么大,坑內有兵馬俑7000多個。
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很多,個性鮮明。將軍俑身材威武,頭戴金冠,身披盔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站在隊伍前面,像是在指揮身后的軍和士兵前進。那神態自若的.樣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經沙場,肩負重任的高級將領。車兵俑則分為yu手和軍士。yu手居中而立,駕駛著戰車,軍士分別列在戰車兩邊,保護yu手。馬俑跟真馬大小一樣,一匹匹形體健壯,肌肉發達。
那躍躍欲試的樣子,好像一聲令下,就會撒開四蹄i,騰空而起,踏上征程。
秦兵馬俑,惟妙惟肖地模擬車陣排,生動地再現了中華民族的強大能力和氣概。
三年級中國傳統文化(精選16篇)篇九
中國的歷史悠久,中國有很多傳統文化。下面我就介紹一下過年吧!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海里有一個叫“年”的怪獸,它一到除夕就會上岸傷人,所以人們都怕它。
這一年,除夕的早晨,人們都準備上山躲避,只有一位老爺爺在一戶人家門口走來走去。
到了晚上,年沖進院子,來到了那戶人家門口。它看見門前粘著紅紙,就怪叫了一聲,沖了過去。這時院子里傳來鞭炮的響聲。“年”嚇得倉皇而逃。過“年”就是這樣來的。
過年的習俗很多,我最喜歡的是放鞭炮了。春節的時候,我拿了一盒鞭炮,來到樓下,小伙伴們都在放鞭炮。我也想放我的“和平鴿”給大家看。可是和平鴿起飛的速度可把我嚇了一跳,它像戰斗機一樣沖到我的腳下。真讓我大失所望,和平鴿一點都不精彩。我又拿了一只魔術彈,五彩繽紛的禮花飛上天空,我又高興地跳起來。
過年真是我們小朋友最開心的日子。
三年級中國傳統文化(精選16篇)篇十
中國傳統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寶庫。我們在這里認識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了解了古代神話故事,欣賞了古代建筑和繪畫,獨特的風俗習慣,如,端午節縫香包,元宵節鬧花燈,還有我們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文化節日春節,其中我最喜歡過春節,俗稱過年,這個節日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傳說,古時候有一個叫年的大怪物,每到春節它就會出來危害百姓。后來人們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年怕紅的,響的聲音,后來,人們就發明了鞭炮。在年獸來的時候,就點燃鞭炮,趕走年獸。以后在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新年”。
每年過年,街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彩旗飄飄,到處洋溢著過節氣氛。商場里人山人海,購買年貨,可熱鬧了。媽媽準備了豐盛的食物,外面有“砰、砰、砰”的鞭炮聲。每個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們還發給小朋友許多壓歲錢,大人們還會走親串友,相互問候。爸爸給我們買了許多禮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禮花和爸爸媽媽在廣場一起放,我們玩的高高興興,到了晚會開始的時間,我才戀戀不舍地回家,與家人一起一邊吃水果一邊觀看晚會,精彩的表演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我心里想:要是天天都過年該多好啊!
中國的傳統節日活動是豐富多彩,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我了解的傳統節日還有:中秋節、清明節、重陽節等等。這些傳統節日同樣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和幸福,所以我們要記住這些節日并永遠繼承下去。
文檔為doc格式。
三年級中國傳統文化(精選16篇)篇十一
大家都知道農歷五月五日是端午節,有首兒歌是:“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端午又稱重五,許多習俗都與“五”這個數字聯系在一起。有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綢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向江河,是為了讓魚跤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豆辬包的粽子,喝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帶五顏六色的香囊。
端午節流行于漢、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區。每逢端午節,人們把房子打掃干凈,在廚房里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孳生。
這就是端午節,你們喜歡嗎?
我今天非常高興,你知道么?今天是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們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據說是為了紀念古代楚國大忠臣屈原的。他是投江而死的,當地居民趕來營救,撈了半天也沒撈到,大家就把粽子投下去喂魚。漸漸就成了風俗,端午節也就有了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聽爸爸說,我們這里的習俗是端午節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艾草和菖蒲劍。我還和爸爸一起在門口掛了艾草和菖蒲劍,聽說是驅邪的。
奶奶要做粽子了,我連忙跑去觀看。奶奶做的是蜜棗棕,她先準備好箬葉,然后再把糯米放進裹成錐形的箬葉里,再在糯米中間放顆蜜棗,最后把葉子包起來,緊緊地扎上線就可以了。把裹好的粽子放進鍋里煮,我就開始耐心等待了。
粽子煮好了。我接過粽子就是一口,啊!又甜又軟,真好吃!我吃了好幾個,肚子都快撐破了!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兩千多年來的習慣。關于端午節的由來以紀念屈原的說法最為廣泛。相傳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大夫,因為愛國理想不能實現而抱石投汨羅江自殺。人們為了紀念他,便把他投江的日期定為端午節。
說到端午節,最常見的習俗要數吃粽子。雖然商店里的粽子品種很多,但是,我還是喜歡家里包的粽子。在端午節的前兩天媽媽就會把包粽子的蘆葦葉買回來用清水煮好,然后準備包粽子的原料:糯米、肉、豆沙、紅棗等。接下來和奶奶一起包粽子,每次奶奶都會選取兩三片葉子,左手捏住葉子的一頭,右手用三個手指捏住葉子的另一頭輕輕地往里一卷,卷成一個圓錐體的形狀,卷好后就往里面放準備好的原料,最后用棉線把粽子捆結實,一個有模有樣的四角粽“寶寶”就誕生了。
在這一天,人們還會插艾葉、賽龍舟。端午節真是個充滿神奇、充滿喜悅、充滿熱鬧的節日。
三年級中國傳統文化(精選16篇)篇十二
放風箏是我國著名的傳統文化。我現在就給你們介紹風箏吧!
風箏是中國人發明的,相傳墨翟以木頭制成木鳥,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后來墨翟的學生魯班用竹子改進了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了今日的有線風箏。
直至東漢時期,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后,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被稱為“紙鳶”,因此可以推斷,中國風箏已經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了。
據說,美國也有做風箏的故事,當時的雷電與閃光,人們以為是宗教上神的怒吼而生恐懼,富蘭克林則利用風箏,證明了雷電與閃光是空中放電的現象,從而發明了避雷針。
山東是有名的風箏之鄉,那里有著一年一度的放風箏節目。
我家也有傳統文化,那就是風箏,還是只小燕子。我喜歡風箏,更佩服當時勞動人民的智慧。
三年級中國傳統文化(精選16篇)篇十三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酒令,有燈謎,有剪紙,有書法,有國畫……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國畫吧。
國畫是用毛筆、墨、中國畫顏料,在特制的宣紙、絹上作畫。題材主要是花草樹木、鳥蟲魚人竹。中國畫在古代一般稱之為“丹青”。
中國畫歷史悠久,遠在兩千多年的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絲織品的繪畫——帛畫。早期中國畫以線為主要造型。
隋唐時期,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繪畫也隨之呈現出全面繁榮的局面。山水畫、花鳥畫已發展成熟,宗教化已達到頂峰。五代兩宋時期,三水、花鳥畫躍居畫壇主流。元明清三代水墨三水和寫意花鳥突出發展,文人畫作為中國化的主流。
19世紀末,中國畫在西方美術的沖擊下,出現了流派紛呈,名家輩出,不斷改革的局面。
我最熟悉的畫家是:以畫蝦著稱的齊白石,以畫鷹著稱的李苦禪,還有以畫馬著稱的徐悲鴻。
三年級中國傳統文化(精選16篇)篇十四
國畫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要是用國畫的方式寫生,會比用簡筆畫寫生逼真。因為國畫有染、點、描等技法,可以使畫上的物體變得栩栩如生。《清明上河圖》這幅名畫上的人物、街道、牲口都很逼真,而這幅名畫就是以國畫形式畫成的。
我上幼兒園時就對國畫感興趣,于是報名參加了國畫興趣班,跟著呂老師學習國畫。時光飛逝,轉眼間我上了小學三年級,我驚喜地發現,國畫原來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我高興極了,我為自己會一門中國傳統文化而自豪!
我覺得學國畫不僅是學了一門課程,而且還豐富了課余生活。
三年級中國傳統文化(精選16篇)篇十五
過春節可以收到象征著祝福和平安的壓歲錢;過清明節可以祭拜去世的親人;過端午節可以吃到香甜軟糯的粽子;中秋節是全家團圓吃月餅、賞月的日子;重陽節是登高、佩帶茱萸的好日子……在所有的傳統節日里,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端午節。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說屈原受皇帝的侮辱,受大官的欺騙,傷心至極,當晚投江而死。人們知道了這個消息時,紛紛趕到江邊,上了小船準備把屈原的尸體打撈回來,可怎么也打撈不回來了。人們怕屈原的尸體被魚蝦吃掉,就把粽子扔下了江,讓魚蝦吃粽子。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稱為端午節,在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做粽子吃,以此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我國的每個傳統文化都有它的一個歷史背景或是一個經典故事。中國的傳統文化可真是博大精深,淵源流長啊!
三年級中國傳統文化(精選16篇)篇十六
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其中我最喜歡的節日是春節。那春節是怎么來得呢?原來,它有一個傳說:
從前,有一個叫“年”的大怪獸,每到除夕,總是來傷害百姓。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戶戶的人類只能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一位從村外來的`老爺爺用紅色的紙、蠟燭的火光和鞭炮的炸響把“年”嚇跑了。人類知道了“年”最怕這些東西后,就紛紛效仿這種方法來驅趕“年”獸。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的風俗流傳至今。
為什么我最喜歡春節呢?因為春節那一天,我們可以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去走親訪友,還可以收到長輩的紅包呢!數著一張張花花綠綠的鈔票,又可以買自己心愛的課外書了,心里別提有多高興。
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有著許多燦爛的傳統文化和豐富的傳統節日,它好像一本書,讓我們翻開了歷史大全。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