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二下冊生物教案人教版篇一
理解從基因文庫中獲取目的基因描述pcr技術擴增目的基因的過程,了解其原理和條件。
了解用化學方法人工合成目的基因
能力目標:
(1)通過對書中插圖、照片等的觀察,學會科學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能利用課本以外的資料和信息解決課內學習中發現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終身學習、后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3)通過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科學方法的正確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比較、判斷、推理、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具備能運用學到的生物學知識評價和解決某些實際問題的能力。
(4)對于基因工程操作實例做到能理解、能介紹,從而培養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能力及良好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現代先進生物學技術,讓學生了解到生物技術給人類帶來的貢獻,通過把現在所學知識與社會相聯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生物的重要意義。激起學習的熱情和愿望。
教學策略
教材處理
在教材處理上,本節課按照課本知識的編排順序來進行教學,在過程中通過問題探究和問題情景的創設來合理過渡,并遞進地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以問題為主線,探究過程環環相扣,有利于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思維。
教法學法
教法:主要以多媒體演示法、問題啟發式教學法、情景創設啟發式教學法、知識遷移比較教學等方法。
學法:觀察、理論推導、對比學習、總結歸納、課外延伸探究等方法。
媒體選擇
(1)用flash軟件制作的基因文庫建立過程的三維動畫
(2)用flash軟件制作的pcr技術過程的三維動畫
(3)用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文稿
高二下冊生物教案人教版篇二
一、教學目標:知識:說出癌細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
技能:討論惡性腫瘤的防治選擇健康的生活
二、教學重點:
重點——癌細胞的主要特征;難點——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區別。
三、教學用具:
ppt幻燈片、癌癥及其治療的記錄片
四、課前準備:
學生收集關于致癌因子的信息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及癌細胞的特征
提問學生,設置情景:如果你被告知患有癌癥,你會怎么想,怎么做?你在媒體上看到哪里物質、行為具有致癌/誘癌作用,你會怎么做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應變由人們對癌癥的恐懼,設問:什么是癌癥呢?講述癌細胞的概念、主要特征。展示一些癌細胞的圖片,與正常細胞進行比較。
進入情境,回答問題
(二)致癌因子
先讓學生列舉自己了解的致癌物質,再對學生的發言進行歸納,致癌因子的種類。補充遺傳因素,遺傳因素也是在外部條件誘發下產生癌細胞的。
原癌基因與抑癌基因的相互作用,適當補充癌癥發展的過程。
根據生活經驗,列舉致癌物質
(三)癌癥的防止
介紹一些生活中避免接觸致癌因子的做法。讓學生說說了解到的哪些癌癥的治療方法,然后介紹現代醫學治療癌癥的方法,展望未來可能采取的治療手段。
說出自己了解的癌癥治療方法。
(四)練習
高二下冊生物教案人教版篇三
【教學目標】1、知識方面
⑴.了解光合作用的結構和物質基礎;
⑵.理解光合作用的發現、反應方程式、概念、過程、意義;
⑶.掌握光合作用的過程、圖解和實質及在實際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科學家發現光合作用的過程,嘗試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方案驗證假設。理解假設的提出要有實驗和觀察的依據,需要嚴謹的推理和大膽的想象,并通過觀察和實驗進一步驗證和完善。同時,理解實驗技術的進步所起的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關注“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與人們生活的關系,認識生物科學的價值;
②討論科學的經典人物和實驗,避免知識“去背景”和“簡單化”。
③明確科學的研究態度在實驗探究中的重要性
④認識到技術的發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學且用發展的觀點看待科學、樹立辨證的科學觀。
⑤學會參與、合作和交流
4、能力方面
①掌握科學實驗探究的一般原則,重點是對照實驗原則和單因子變量原則;
②培養觀察、分析綜合能力。
【教學重點】
①光合作用的發現及研究歷史;
②實驗設計的兩個基本原則——對照實驗原則,單因子變量原則
【教學難點】
單因子變量原則中實驗變量與無關變量的辨析
【教學準備】
搜集相關圖片和素材;制作flash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播放綠色植物碩果累累的圖片;人和其他動物吃的各種食物的照片。
結合初中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了解?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
設計意圖:激情引趣,引起學生對光合作用的重視
1、光合作用概念:教師在學生討論后歸納出: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變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氧氣。
(問:光合作用是怎樣被人們發現的?)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望和學習興趣
2、光合作用的發現
學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看書,要每個同學對幾個實驗的實驗年代、科學家人名、國籍、實驗過程、實驗結論逐一整理。
讓同學們根據自己體會講述如何自己設計實驗證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氣,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
為加深印象,教師通過flash多媒體課件演示植物可以更新空氣,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并歸納實驗結果。
從光合作用發現過程我們看到科學工作者對科學事業執著追求,嚴謹的科學態度,巧妙的思維方法值得我們很好學習,我們更需要學習科學家們科研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
設計意圖:感受科學發現過程,提高學生探索求實的科學素養。進一步培養學生科學實驗探究的原則和方法。
問:我們剛剛學習過了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1880年實驗證明光合作用場所是葉綠體。那么同學們回憶第二章學習過葉綠體亞顯微結構,分析比較葉綠體中哪些結構與光合作用功能相適應?
學生活動:請一學生上臺對著細胞掛圖講述細胞中葉綠體的結構設計意圖:鞏固已學知識。
3、葉綠體中色素:教師展示葉綠體亞顯微結構圖幫助同學回憶,用幾分鐘講述實驗六“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實驗原理、實驗結果。
學生活動:學生4人一組完成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設計意圖:認識實驗探究過程都必須依據一定的科學道理。體驗合作學習過程。
學生實驗結束后,教師可給學生演示葉綠體的色素吸收光譜的現象。方法是:用紅、橙黃、綠、藍紫色的薄膜,分別遮住同一光源。把盛有葉綠體的色素提取液的試管,分別放在紅、橙黃、綠、藍紫色光前、讓學生觀察這些光透過色素提取液的情況。可明顯地看到紅和藍紫色光透過的較少(暗),橙黃和綠色光透過的較多(亮)。引導學生分析這些現象,得出葉綠體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在此基礎上,出示教材中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譜曲線,引導學生分析曲線含義,總結光合色素吸收光波的不同特點。
高二下冊生物教案人教版篇四
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
1、識記固定化技術的常用方法
2、理解固定化酵母細胞的制備過程
3、知道固定化酶的實例
(二)過程與方法
1、固定化細胞技術
2、制備固定化酵母細胞的過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固定化技術的發展過程,培養科學探究精神,同時領會研究的科學方法。
教學重難點
1、課題重點:制備固定化酵母細胞
2、課題難點:制備固定化酵母細胞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在應用酶的過程中,人們發現了一些實際問題:酶通常對強酸、強堿、高溫和有機溶劑等條件非常敏感,容易失活;溶液中的酶很難回收,提高了生產成本,也可能影響產品質量。在本課題中,我們將動手制備固定化酵母細胞,體會固定化酶的作用。如果你是工程技術人員,你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二)進行新課
1、基礎知識
1.1固定化酶技術。即將酶固定在一定空間內的技術(如固定在不溶于水的載體上)。固定化酶是指限制或固定于特定空間位置的酶,具體來說,是指經物理或化學方法處理,使酶變成不易隨水流失即運動受到限制,而又能發揮催化作用的酶制劑。
1.2固定化酶技術的優點:
(1)使酶既能與反應物接觸,又能與產物分離;
(2)固定在載體上的酶可以被反復利用。
2、固定化酶的應用實例――生產高果糖漿
(1)高果糖漿的生產原理
(2)葡萄糖異構酶固定:將葡萄糖異構酶固定在顆粒狀載體上,裝入反應柱中。
(3)高果糖漿的生產操作(識圖4-5反應柱):
從反應柱上端注入葡萄糖溶液,從下端流出果糖溶液,一個反應柱可連續使用半年。
(4)高果糖漿是果糖含量為42%左右的糖漿。作為蔗糖的替代品,高果糖漿不會像蔗糖那樣誘發肥胖、糖尿病、齲齒和心血管病,對人的健康有利。
(5)生產高果糖漿需要葡萄糖異構酶;其作用是將葡萄糖轉化為果糖;這種酶穩定性好,可持續發揮作用。
3、固定化技術的方法(識圖4-6固定方法):
細胞中含有一系列酶,在細胞正常生命活動的過程中,通過代謝產生所需要的代謝產物。
利用物理或化學方法將細胞固定在一定空間的技術。
將酶和細胞固定化方法有包埋法、化學結合法和物理吸附法。有。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化學反應,而在生產實際中很多產物的形成都通過一系列的酶促反應才能進行,所以操作比較麻煩。
可采用固定化細胞技術。
【比較】酶和細胞的固定方法和特點
〖思考1〗對固定酶的作用影響較小的固定方法是什么?吸附法。
〖思考2〗將谷氨酸棒狀桿菌生產谷氨酸的發酵過程變為連續的酶反應,應當固定(酶、細胞);若將蛋白質變成氨基酸,應當固定(酶、細胞)。
4、固定細胞的材料:
固定細胞時應當選用不溶于水的多孔性載體材料,如明膠、瓊脂糖、海藻酸鈉、醋酸纖維素和聚丙烯酰胺等
5、實驗設計
5.1制備固定化酵母細胞
(1)酵母細胞的活化:1g干酵母+10ml蒸餾水→50ml燒杯→攪拌均勻→放置1h,使之活化。
〖思考3〗活化是指讓處于休眠狀態的微生物重新恢復正常生活狀態的過程。
(2)配制cacl2溶液:0.83gcacl2+150ml蒸餾水→200ml燒杯→溶解備用。
(3)配制海藻酸鈉溶液:0.7g海藻酸+10ml水→50ml燒杯→酒精燈微火(或間斷)加熱,并不斷攪拌,使之溶化→蒸餾水定容到10ml。
〖思考4〗微火加熱并不斷攪拌的目的是什么?防止海藻酸南焦糊。
(4)海藻酸鈉溶液與酵母細胞的混合:將溶化的海藻酸鈉溶液冷卻至室溫,加入活化酵母細胞液,攪拌后吸入到注射器中。
〖思考5〗為什么要海藻酸鈉溶液冷卻后才能加入酵母細胞?
防止高溫殺死酵母細胞。
(5)固定化酵母細胞:以恒定速度緩慢地將注射器中的溶液滴加到cacl2溶液中,形成凝膠珠狀顆粒。5.2固定化酵母細胞的發酵
(6)沖洗:將固定的酵母細胞凝膠珠用蒸餾水沖洗2~3次。
(7)發酵:150ml10%葡萄糖+固定化酵母細胞→200ml錘形瓶→密封→25℃發酵24h。
〖思考6〗發酵過程中錐形瓶為什么要密封?
酵母菌的酒精發酵需要缺氧條件。
〖思考7〗錐形瓶中的氣泡和酒精是怎樣形成的?酵母菌進行無氧呼吸產生的。
〖思考8〗在利用固定化酶或固定化細胞進行生產的過程中,需要無菌操作碼?
需要。
5.3發酵操作
6、結果分析與評價
6.1觀察凝膠珠的顏色和形狀
如果制作的凝膠珠顏色過淺、呈白色,說明海藻酸鈉的濃度偏低,固定的酵母細胞數目較少;如果形成的凝膠珠不是圓形或橢圓形,則說明海藻酸鈉的濃度偏高,制作失敗,需要再作嘗試。
6.2觀察發酵的葡萄糖溶液
利用固定的酵母細胞發酵產生酒精,可以看到產生了很多氣泡,同時會聞到酒味
補充:直接使用酶、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細胞催化的優缺點:
注意事項
1.配制海藻酸鈉溶液:小火、間斷加熱、定容,如果加熱太快,海藻酸鈉會發生焦糊。
2.海藻酸鈉溶液與酶母細胞混合:冷卻后再混合,注意混合均勻,不要進入氣泡
3.制備固定化酵母細胞:高度適宜,并勻速滴入
4.剛形成的凝膠珠應在cacl2溶液中浸泡一段時間,以便ca2+與na+充分交換,形成的凝膠珠穩定。檢驗凝膠珠是否形成,可用下列方法:用鑷子夾起一個凝膠珠放在實驗桌上用手擠壓,如果不容易破裂,沒有液體流出就表明成功地制成了凝膠珠,還可以用手將凝膠珠在實驗桌上用力摔打,如果凝膠珠很容易彈起,也表明制備的凝膠珠是成功的。
6.3凝膠珠的顏色和形狀
如果制作的凝膠珠顏色過淺、呈白色,說明海藻酸鈉的濃度偏低,固定的酵母細胞數目較少;如果形成的凝膠珠不是圓形或橢圓形,則說明海藻酸鈉的濃度偏高,制作失敗,需要再作嘗試。
高二下冊生物教案人教版篇五
知識目標:1.了解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組成;
2.掌握構成細胞的主要元素;
3.理解和掌握主要化學元素的作用;
4.通過生物體組成元素與非生物的對比,理解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與差異性。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認識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使學生初步學會抓住知識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用抓住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的觀點分析事物,認識世界的思維方法。
技能目標:
通過對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相關知識的學習和分析,培養學生理解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初步培養學生跨學科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及這些化學元素的重要作用;
2.組成生物體最基本的元素是碳;
3.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教學過程:
地球上的生物,現在已知的大約200萬種。不同種類的生物體,在個體大小、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方面都不相同。但是,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和化合物是大體相同的,也就是說,生物體的生命活動都有共同的物質基礎。
物質都是由化學元素組成的。科學家通過研究各種生物體細胞內的生命物質,查明了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的種類、數量和作用。大家都知道生物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由物質構成的,構成細胞的物質和世界上其他物質一樣都是由元素構成的。那么組成生物體的元素有哪些呢?接下來我們這節課就來學習生命的物質基礎的第一節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一、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請同學們打開課本找到玉米和人體化學元素含量對比表,對表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解讀,找出規律。那么,如何來發現數據中隱藏的規律呢?或者說通過什么方法來尋找規律呢?
我們可以通過比較的方法,找出兩者不同的地方。除了找不同點外,還要找相同點。
下面以小組為單位,運用恰當科學的方法來解讀表格中的數據,歸納結論,然后進行交流。我們通過比較,發現玉米和人的化學元素組成差異較大,除了o和c兩種含量最多的化學元素有較大差異外,一些含量較小的化學元素差異也很大。
我們來分析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哪些。同學們邊看邊思考下面的問題:
1.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哪些?與非生物是否相同?
2.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中含量是否相同?
3.哪些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含量很高?哪些很低?
經過同學們的認真觀察,對比分析,回答了上述問題。對學生的答案給予評價,鼓勵學生自己主動思考問題。
分析上表,我們知道組成玉米和人體的基本元素是c、h、o、n,這四種元素在組成生物體的元素中含量最多。從上表還可以看出,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雖然大體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生物體內,各種化學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
同種生物不同生長期體內各元素含量也有不同。同種生物體內不同器官各種元素的含量也有差異。
另外,同學們思考一下: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和海洋中的鯨,組成他們的化學元素是否大體相同?各種化學元素在這兩種生物體內的含量有沒有差別?
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仙人掌和海洋中的鯨的化學元素大體相同;各種化學元素在這兩種生物體內的含量有差別。
通過上面的學習,同學們都理解了組成生物的化學元素種類大體相同,但不同生物中含量有差異。根據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含量的不同,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大量元素;那么什么是大量元素呢?大量元素就是指含量占生物體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上的元素。例如:c、h、o、n、p、s、k、ca、mg等。
與之相對的是微量元素;微量元素是指生物生活所必需,但是需要量卻很少的一些元素。例如:fe、mn、zn、cu、b、mo等。
同學們要注意:微量元素在生物體內的含量雖然很少,卻是維持正常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
二、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的重要作用
在組成生物體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c、h、o、n、p、s6種元素是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如表1-2,大約共占細胞總量的97%生物體的大部分有機化合物是由上述六種元素組成的。例如:糖類多是由c、h、o組成,核酸是由c、h、o、n、p等元素組成的,而蛋白質由c、h、o、n等元素組成。
一是: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組成多種多樣的化合物,如糖類、蛋白質、核酸、脂肪等,這些化合物在生命活動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化學元素能夠影響生物體的生命活動。例如,油菜缺b時,會出現“花而不實”的現象。這是因為微量元素b能夠促進花粉萌發和花粉管的伸長。當柱頭和花柱中積累了大量b時,有利于受精作用的順利進行。在缺少b時,花藥和花絲萎縮,花粉發育不良。mo作為牧草生長的必需微量元素(新西蘭草場鉬礦)。
小孩缺鈣長不高,老年人缺鈣易患骨質疏松。人缺鐵會出現貧血癥狀,果樹缺鐵會的黃葉病;植物體缺鉀莖稈軟弱易倒伏;人體缺碘易患大脖子病等。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兩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組成生物體的元素的作用,只有在生活的機體中,在生物體特定的結構基礎上,在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中,才能體現出來,化合物是生命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蛋白質和核酸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質。
三、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無機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化學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這個事實說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和在無機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例如,c、h、n3種化學元素在組成人體的化學成分中,質量分數共占73%左右,而這三種元素在組成巖石圈的化學成分中,質量分數還不到1%。這個事實說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還具有差異性。(小資料)生物大分子在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具有重要作用。碳原子本身的化學性質,使它能夠通過化學鍵連結成鏈或環,從而形成各種生物大分子。可以說,地球上的生命是在碳元素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