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的閱讀體驗和思考的總結與反思。以下是一些深入淺出的讀后感范文,讀者可以借鑒其中的觀點和表達方式。
名人傳讀后感(專業17篇)篇一
假期在課余時間閱讀了名人傳。短短幾天的時間使我受益匪淺。我從貝多芬身上學到了許許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別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種頑強地與命運抗爭的精神。
貝多芬全名叫“路德維希。馮。貝多芬”。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和我們相比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貝多芬的父親為了使貝多芬成為音樂天才,使用暴力迫使貝多芬練習各種樂器。當他稍長大一些,惡運又一次降臨到了貝多芬的頭上:他失去了最親愛的母親,貝多芬悲痛欲絕,只有寫信向朋友哭訴。
苦難中長大的貝多芬也是幸運的。法國大革命爆發之時,貝多芬曾遇見莫扎特,并相互交流。接著,又拜海頓為師。后來,貝多芬開始嶄露頭角。就在貝多芬初次嘗到成功的甜蜜的時候,痛苦又一次降臨。慢慢地,貝多芬耳朵的聽覺越來越差,他的內臟也受著劇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還是瞞著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隱瞞了,才寫信給韋格勒醫生和阿曼達牧師這兩位好友。貝多芬耳聾的程度是逐漸增加的,但沒有完全聾,可以說,幾乎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聾后寫的。
不但如此,他的身體也越來越差。貝多芬先后得了肺病、關節炎、黃熱病、結膜炎等等。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盡管如此,但他從未放棄過音樂。面對這么大的痛苦,與挑戰貝多芬都不曾動搖。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啊!讀到這里時,我也在慚愧,自己每當遇到一點小困難時就開始沮喪,退縮。與不幸的貝多芬相比我們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但也顯得我們是多么的懦弱啊!
生命的沸騰掀起了音樂的終曲。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醫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愛情;他充滿著希望。貝多芬的信心與勇氣也十分值得我們學習。可能現在的我們成績不好。有許多缺點。但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努力改正,努力學習,終有一天可以和貝多芬一樣成功!
貝多芬與命運抗爭,最終成為名人,同樣,我們通過學習也可以成為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貝多芬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曾說過:“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錢。”這句話也令我感到了貝多芬的信心與堅強!
名人傳讀后感(專業17篇)篇二
今天,我買了一本書,它是羅曼·羅蘭著。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的讀了起來,第一傳是貝多芬。讀著他的故事給了我極大的震撼,讓我不得不佩服貝多芬身上那種頑強地與命運抗爭的精神。
貝多芬的命運是痛苦的,人生對他來說就像是悲慘而殘酷的斗爭。因為父親想開發他的音樂天分,所以用暴力迫使貝多芬學習各種樂器,幸好他不是很厭煩,當他稍大時厄運降臨到他的頭上,失去了最親最愛他的母親。
其實,貝多芬也是幸運的,法國大革命爆發時,他曾遇見莫扎特,他們一見傾心互相交流,他又拜海頓為師。當貝多芬初次嘗到成功的甜蜜時,厄運又一次降臨。貝多芬的聽覺漸漸衰退,內臟也不好,身心都經受著痛苦的折磨。他的作品幾乎都是在耳聾后寫的。人們看到了天才的目光但也同時看到了貝多芬悲慘的命運。
后來貝多芬的身體也“背叛”了他,先后得了肺炎、關節炎、黃熱病等等,身體狀況越來越差。但他毫不動搖,從未放棄過音樂。我佩服他的勇氣和毅力,頑強地與疾病作斗爭的精神。最終成了音樂巨人。
貝多芬的童年悲慘、坎坷。他在生命中掙扎,痛苦中創作,譜寫著非同于凡人的命運,謳歌著痛苦換來的歡樂。但讓人銘記于心的是貝多芬久傳于世的樂章。
這本書告訴我一個道理:悲慘的命運和痛苦的考驗不僅僅會降臨在我們這些普通人身上,也會降臨在偉人的身上。當我們遭受失敗和挫折時,應該想到忍受并戰勝痛苦的人。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頑強不屈的精神,屢擊不夸的寶貴品質。使自己不斷進步,成長,將來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名人傳讀后感(專業17篇)篇三
1886年,羅曼·羅蘭懷抱著理想與熱情,考取的巴黎高等師范學校,然而現實生活讓他苦惱困惑,于是他給俄羅斯偉大的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信尋求答案,他幸運的得到了托爾斯泰的幫助:“一切使人們團結的,是善與美;一切使人們分裂的,是惡與丑。”托爾斯泰“慈祥”的言行對羅蘭的一生構成了不可磨滅的影響。也許,正因為有了托爾斯泰的指點,《名人傳》才會誕生吧。
一個社會,一個國家,必需的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在當時那個騷動不安、彌漫著腐敗風氣的歐洲社會,正是需要一個偉人,一種精神去改變。在這時,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提供了讀者清新的空氣,提醒人們要為個人崇高的理想而奮斗。
羅曼·羅蘭說“我稱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強力稱雄的人;而只是靠心靈而偉大的人。”在書中,作者多是從側面地去表現名人們在身體上和精神上遭受的磨難,他們對無限苦難的不懈抗爭,以及在抗爭中爆發出來的生命而苦難在各個人身上又表現為種種不同的形式。貝多分的痛苦是一種命運之痛,米開朗基羅和托爾斯泰的受難則來自內心。在與苦難搏擊的漫漫征途中,他們都顯示出巨人般的力量、變苦為樂的生存勇氣。貝多芬不愿向塵世的君主低下自己高貴的頭顱,米開朗基羅和托爾斯泰在內心極其苦楚的情況下孤獨地掙扎著。他們痛苦,卻毫不畏懼地說“千萬的快樂,不值一單獨的苦惱!”“是我給人以精神上至高的狂熱。”苦難對他們的折磨和他們對苦難的抗爭,使他們的人生變得熠熠生輝,也使他們成為了我們心中的偉人。在書中,我們看到的是那不屈的精神、那承擔痛苦的偉大勇氣,更使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意義。
書中的三位偉人給出了答案。貝多芬用生命譜寫了不朽的樂章《歡樂頌》;米開朗基羅知道臨終前幾天還整天站著塑像,留下了傳世名作;托爾斯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定下決心,擺脫貴族。我國“亞圣”孟子曾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阿炳,似乎注定了一生都離不開凄涼。父母去世、街頭賣藝、雙目失明……但在苦難中,他承襲了父親的演奏才華與音樂素養;在流浪中,他保持著不卑不亢的性格。有這樣的阿炳,才有了流傳后世的絕妙曲目。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不勝枚舉,所以有這么多平凡或不平凡的給予我們克服苦難的鼓勵,我們應當堅定自己的信念,勇于克服艱難困苦,當柳暗花明又一村,會發現他們是你人生道理上一筆千金難買的無價之寶。
不經歷風雨,怎能欣賞彩虹?
名人傳讀后感(專業17篇)篇四
哪有什么人天生就是天才,在光輝的背后也藏著無數心酸和苦楚。
貝多芬是家喻戶曉的音樂大家,他的成長之路上也充滿了坎坷……
在他小的時候,母親不幸得肺病去世了,而他的父親又因酗酒,無度揮霍金錢而無法主持家務,家中只能靠著父親的養老金來養活。和我們相比,我們的生活又是多么幸福,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面對這樣不幸的家庭,貝多芬沒有灰心喪氣,而是義無反顧的選擇挑起扶養兩個弟弟的重任,并保持自身的善良與仁愛,這需要多大的決心和勇氣啊!
人的一生總是跌宕起伏,這位天才也不例外,但他從不放棄,也從未被命運折服!他,是勇敢的戰士!
貝多芬之后又出現了偉大的藝術家米開朗琪羅,他是游移不決,他是顧慮重重的,他是膽小懦弱的,但他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意志,與他人不同,不居于表現宗教藝術的偉人!他創造了奇跡。
遠在俄國有這樣一個人,高爾基曾經這樣評價他:“不認識托爾斯泰者,不可能認識俄羅斯。”是的,他就是偉大的作家———托爾斯泰。他強調道德,主張博愛,希望社會和諧。他總在堅持自己的信念,用他畢生創造了無數偉大的作品,他成功塑造了一個民族之魂!
聽著貝多芬動人心弦的樂曲,觀賞米開朗琪羅雕刻的栩栩如生的藝術品,品讀托爾斯泰扣人心弦的小說,使我受益匪淺,我明白了,苦難制造快樂,堅持與勇敢創造輝煌!我明白了,只有堅持自己的遠大理想,并付諸行動去努力,最終才有可能會實現!
名人傳讀后感(專業17篇)篇五
《名人傳》是由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書中寫了三個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個是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另一個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開朗琪羅;最后一個是俄羅斯名作家:托爾斯泰。
貝多芬供大家享樂的音樂,是他“用痛苦換來的歡樂”。米開朗琪羅留給后世的不朽杰作,是他一生血淚的凝聚。托爾斯泰在他的小說里,描述了萬千生靈的渺小與偉大,描述了他們的痛苦和痛苦中得到的和諧,借一播送愛的種子,傳達自己的信仰:“一切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上帝生存的人”;“當一切人都實現了幸福的時候,塵世才能有幸福存在。”這本書中,最令我感動的就是貝多芬,貝多芬是個音樂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父親發現了,可是,他的父親并不是一個稱職的好父親,他的父親天天讓貝多芬練琴,完全不顧及他的感受,有時還把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關在一個屋子里,這一關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練琴,貝多芬的童年十分悲哀。
貝多芬的母親早年去世,父親是個揮霍的酒鬼,這些,在貝多芬的心里,劃上了一道深深地傷。但是,貝多芬由于天分和勤奮,很快成名,但是,不幸的事情發生了,貝多芬的耳朵聾了,這對于一個音樂家而言是一個莫大的打擊。
但是,貝多芬通過自己的努力,還是成功了。
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不測,貝多芬就能夠打敗他,貝多芬用自己的努力戰勝了困難,我們也一定可以!
這本《名人傳》教會了我許多道理,他教會了我貝多芬的堅強,教會了我米開朗琪羅的正面面對困難,教會了我托爾斯泰的誠實和不屈的精神。
《名人傳》這本書里的人,都是我們的榜樣!我們要學習他們的所有精神!
名人傳讀后感(專業17篇)篇六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只有好書陪伴在身邊,你才可能跟上一層樓。讀完名人故事,我深有感觸。
一本好書可以使我們獲得知識和力量,不再蒙昧。而好書是書籍的完美化身,每閱讀一本好書,我仿佛接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靈魂的撞擊。
名人故事帶著我與古今中外的名人近距離接觸。這本書通過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形象的描述了名人的理想抱負,生活習慣。從而讓我們在迷茫的人生道路上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
走進知識的殿堂,無疑是走進了一間五彩繽紛的展覽廳,踏進了一間神奇的房子,學會了神秘莫測的點金術,找到了一張藏寶圖,拿到人類用智慧化成的寶藏。
閱讀這本書,可以讓你的心靈充滿對真善美的憧憬,充滿對名人的敬意與向往。
讀書就該像饑餓的人撲在香噴噴的食物上,大口大口的吃著“精神食糧”。在學習中取得知識,就像在砂石下的泉水,掘的越深,泉水越清。最淡的筆墨也勝過最強的記憶。知識不增加就會減少,直到沒有。沒有知識何談理想抱負,胸懷大志。你連基礎都不好,怎么改變。夢是改變命運的基礎,而知識是改變世界的基礎。每一個名人都是在歷史長河中頗有份量,而背后付出多少,你永遠也想不到。
學習是需要知識和智慧,而書籍是人類的營養品,是人類的依靠。
文檔為doc格式。
名人傳讀后感(專業17篇)篇七
名人傳是20世紀初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作品,這部作品講述的是人們知曉的德國音樂家貝多芬,意大利著名畫家、雕塑家米開朗琪羅和俄國的偉大詩人列夫托爾斯泰三人悲慘、艱苦、坎坷的一生。在當時,人們雖知曉他們在藝術、文學上的偉大成就,卻無人注意過他們背后所做的努力,這不得不反映出當時社會的落后,以及被封建社會壓迫下生活的艱辛,這不禁讓我們認識到社會的進步與改革也需要藝術家、文學家們所做的努力。同時也贊美了他們的高尚品格和頑強奮斗的精神。
貝多芬——書寫出許多偉大的樂譜,被人們譽為音樂之父。他的音樂受人歡呼,他的生活卻幾乎無人問津。他在生命的末日,卻寫出了不朽的歡樂頌。
米開朗琪羅——為雕塑事業奉獻了一生的人。他所建造的每一件工程,必將有一批小人的嫉妒和怨恨。他與貝多芬一樣終身未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愛情。他在生命的最后的一段時光中,還整天站在石雕前進行創作,最終留下了傳世杰作。他說過:我的肉體歸黃土,我的靈魂歸天堂,我的金錢歸窮人。
列夫托爾斯泰——相貌平平,甚至可以說是丑陋的一個人。卻讓后人們不得不尊敬。偉大的俄國詩人,他是貴族的后裔,原本可以享受貴族的生活,卻對社會上層生活的厭倦,放棄了權利和爵位。他曾在部隊服役,看到平民出身的軍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優秀品質,加強了他對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對農奴制的批判態度。他用自己學識,書寫出社會的變化和人民的生活現狀。他的作品描寫了俄國革命時的人民的頑強抗爭,曾被譽為俄國十月革命的鏡子。他在生命的晚年時期,力求平民化,努力擺脫貴族生活。
“為了追求更美的東西,我們能夠沖破任何規律的阻撓。”——貝多芬。
對于現實社會中的我們來說,要達到這種境界談何容易。愛藝術高于生活,高于生命。現在的社會太多的人追求的是更大的利益,最初始的夢想也已早早拋到腦后,事業、生活按照固定的形式進行,沒有像貝多芬的執著的追求。人們會說:人生來便是為努力過上幸福生活而奮斗,便會放棄一些。而人生路上可能會遇到各種險阻,到頭來或多或少總有遺憾。而為自己一生唯一的追求奮斗終生的人,到頭來卻不會有遺憾。
總之,我們應當尊重他們一生熱愛的事業。或許我們并不能完全讀懂他們的人生,卻應學習他們遇到困難時,堅強、不屈的精神和對正義力量的熱愛,對邪惡力量的憎惡。
他們只是平凡人,卻擁有不平凡的人生。
名人傳讀后感(專業17篇)篇八
今天的語文課上我們閱讀了一本世界名著——《名人傳》。其中有講述貝多芬生平與經歷的許多故事,當然,講述貝多芬只是《名人傳》中其中的一小部分。
《名人傳》中講述的貝多芬,很多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
貝多芬的命運并不是一帆風順,好似一切都與他作對。
他最大的悲傷莫過于雙耳失聰。作為一位知名的作曲家、鋼琴家,失去聽力是一件多么悲慘的是啊!如同鳥兒失去翅膀,不能飛翔;魚兒失去游鰭無法游泳。但是,他沒有放棄,他不屈服于命運,他頑強的站了起來!
是去聽覺的他,用木條放在鋼琴上,利用骨傳導來傾聽音樂。
貝多芬與命運抗爭,最終成為遠近聞名的鋼琴家,同樣我們也需要努力學習,做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貝多芬在寫給弟弟的信中曾說道:“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錢。”
除了這一點外,本書的作者羅曼羅蘭也給予我們許許多多的道理。
我們要堅強!
名人傳讀后感(專業17篇)篇九
我最近看了《名人傳》,我知道了世界上曾經有一位音樂家,由于不出眾的外表,他不常與人親近,但由于他特有的性格和那屬于他的思想方式,造就了一位世界級的音樂大師——路德維希·馮·貝多芬。
回想起他的音樂,悠揚而深情,充滿著憂郁氣息的色彩:有輕快舒展的,像《田園》;有深情濃郁的,像《命運》;有悠揚振奮的,像《英雄》……每當聽起這些蘊藏深長的交響曲,不由地感嘆貝多芬那超乎常人的思維與獨特的理解,就因為這些才締造出那么多發人深省的曠世音樂。
米開朗琪羅,這位大師的一生都在忍受著政治、教皇、家庭的脅迫,性格上的優柔寡斷更使得他無力反抗。自閉,使得他無法主宰自己,而且否定了自己,摧殘自己。他的天才與一個在背叛他的心靈結合在一起。性格上的脆弱造成他一生的悲劇情節。然而他用一種極為謙卑的愛來愛著自己的親人。但,終生陪伴他的只有永遠的孤獨。回望過去,他創作許多應該給他帶來希望與自豪的作品,但他無法自我安慰。他做了他可能做的一切,但他覺得自己虛度了一生。可憐白發生!
懷著怎樣一種沉重的心情讀完他的一生,我知道他一定要用一種輕蔑的眼神注視著我想要對他表示關懷與同情。悲憫的一生。他以怎樣一種勇氣叩問這個丑陋的世界。也許值得同情的是像我們這些卑微的以他人的傷痛搜刮快樂的根本不懂得生命的人。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
在我小學的讀書生涯,列夫·托爾斯泰這位老先生可謂我的指明燈:史詩般的恢弘氣魄與明亮詩意的《戰爭與和平》,波瀾與不安騷動的《安娜·卡列尼娜》,還有悲天憫人的《復活》。
名人傳讀后感(專業17篇)篇十
命運真的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東西,人的一生或悲或喜或苦或樂,就像降臨人間時的家庭背景,是原本就固定好的,但人的一生也不會總活在命運中,譬如我們任何人都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擁有每個人不同的成就與未來。正所說,命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扼制的。
當遇到自己不能輕易克服的困難,弱者大都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久了就放棄,然后說這也許是自己命中注定的浩劫,而浩劫是存在于每個人身上,是人所不能控制與約束的,以此作為失敗者的慰藉與蒙蔽。而強者會出于本能地堅定地說自己一定要克服,接著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完成實現,以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強者與弱者的區別在于:是否相信命運,扼住命運的咽喉。命運其實一直都在我們自己手里,失敗與成功的關鍵是你如何把握你手中的命運。
就如偉大的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絕不能讓命運使我屈服。事實上,他真的做到了。
《貝多芬傳》將貝多芬不屈服于命運的精神品質描繪地淋漓盡致。
他的童年不完美,十歲喪母,從小急于名利的父親逼他練琴。二十六歲時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這個消息對于一個音樂家來說是個多么大的噩耗!但源于他對生活的熱愛與對藝術的執著追求,他喪失聽力的苦痛與絕望漸漸消失,生活的苦難與內心的孤獨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成為他堅持下去的動力。他扼住了命運的喉嚨。以至于在他四十六歲時聽覺完全喪失時,他還能依然堅持音樂創作。
《貝多芬傳》是《名人傳》的三部曲之一,《名人傳》顧名思義,講述了三個英雄偉人奇跡故事的傳記。其中除貝多芬先生外,還包括米開朗基羅與托爾斯泰先生。
第二位是講述的是來自意大利的米開朗基羅先生。
與貝多芬相比,米開朗基羅生活得作文不算太痛苦,他有很高的文化素養與藝術功底,接受著貴族教育,他沒有聽力的喪失,沒有病痛的折磨,但卻在精神上比貝多芬多幾倍的負累。他不得不依附于他所不愿依附的教皇,不得不為教皇們服務。當他和教皇們鬧別扭時總是他先低頭,這種屈辱對于自傲的他來說無疑是種殘酷的折磨。在精神方面,他是沒有自由的,是受著壓迫與剝削的。但他在受壓迫、受精神的摧殘的同時,他同樣依然成為了一名著名而偉大的畫家、雕塑家、詩人、建筑師。米開朗基羅是偉大的,是堅忍的。他扼住了命運的咽喉。
第三位是講述的是來自俄國的托爾斯泰先生。
托爾斯泰是上層人士,他有著高等教育,高等學識,高等地位,高等生活。擁有著大多數人所沒有的財富與地位。但他常常羞愧難當,厭倦自己所處的生活。他常常關心下層百姓,他無疑是善良的,是仁善的。不合群的他難免被開除了教籍。在他生命的最后時刻,他離家出走,最終去世在了外面的火車站。即使他被開除了教籍,但他依然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他也是偉大的,他為世間播撒了愛與仁善的光輝。
三位偉人,分居在三個不同的國家,生活在不同的時代,擁有不同的經歷,經歷著不同的故事,卻有共同的美好品質,譜寫了他們共同對生活理解的詩篇。
我不相信命運冥冥中是注定的,我相信命運真的是可以扼制的,貝多芬可以在耳聾而又煎受著身體的折磨時創作出美麗的樂譜;米開朗基羅可以在受屈辱受精神的壓迫時成為一位偉大的畫家、雕塑家、詩人、建筑師;托爾斯泰可以在開除教籍,忍受著沙皇政府的不滿的同時,成為一位偉大的眾所周知的文學家。所以,我們也要主宰自己的命運,要無愧地命運說我可以。面對困難,我不愿再退縮再逃避,因為世上沒有越不過的山,沒有跨不過的坎。
我也相信,堅持、隱忍、仁善,將會在我未來生活中一一展現。
名人傳讀后感(專業17篇)篇十一
今天我讀了名人傳這本書,這本傳記主要記述了貝多芬;托爾斯泰;米開朗基羅這三位偉大的人物苦難的一生,同時也頌贊了他們頑強拼搏的意志和堅韌不拔的性格。
這本書中的三個人雖然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畫家;一個是作家。但是他們在各自不同的工作中,都是偉大的探險家,都取得了偉大的成就。雖然,在成功的旅途中,他們的道路并不平坦:貝多芬遺囑之中的“孤獨,孤獨,孤獨”體現出了他悲慘的遭遇,米開朗基羅晚年遭受病痛的折磨,托爾斯泰因堅持真理受到了莫名其妙的誹謗。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之處:逆境之中永不放棄,不因一時的悲苦而消極沉淪。這也是爸爸經常說到的。
讀完了這本書,我領悟到了它獨特的魅力,書中的三位主人公悲慘的遭遇仿佛近在眼前,我不知道羅曼羅蘭是怎么寫出來的,這么優美的詞句,真心佩服呀!!!!!
冰心有一首詩說過:
成功的花。
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艷。
然而當初她的芽兒。
浸透了奮斗的淚泉。
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是呀!要想成功,就只能奮斗。羅曼羅蘭的作品,其實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越是悲慘的命運和痛苦的遭遇,越能磨煉人的意志。”當我們遇到困難時,就應該想起這本書中的三位主人公,像他們一樣戰勝困難,努力前進。
這本書雖然結束了,但我們應該將這個道理裝進心中,戰勝困難,朝著目標前進。
名人傳讀后感(專業17篇)篇十二
我哭泣,我痛苦,我知識欲求真理。------托爾斯泰。
《名人傳》由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組成,它們均創作于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還是在后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名人傳》描述了處于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三位偉大藝術家的精神力量和心靈之美,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任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讓我們用心去感受他們為去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義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從而獲得更多。
《名人傳》非常好的印征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智。羅曼羅蘭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展開恢復其豐富多彩的人物性格。貝多芬從霎那光輝享受的名譽鼎盛到人生谷底的貧苦交加,從童年時悲慘到老年時對歡樂的追求的曲折人生,正如羅曼羅蘭形容的他整個一生都像是一個雷雨天。從中,我體會到了貝多芬一直都在與命運抗爭,與思想斗爭,盡管他給人一種傲慢的感覺,然而他內心的一份脆弱,一份堅強,是不了解他的人無法挖掘的。對于創作完美歌曲的熱情,對于尋覓歡樂的執著,對于完美的邂逅,促使他的生命成為了大自然的一股力;一股原始的力與大自然其余成分之間的那種交戰,產生了荷馬史詩般的壯觀景象,他以自己的苦難在鑄就歡樂,用痛苦換來歡樂就足以濃縮了他的人生。
米開朗琪羅又何嘗不是呢?他有力量,他幸生來就是為了奮斗,為了征服的,他也征服了------他不要勝利。那不是他所祈望的。他是精神貴族,是天才,然而他被天才所困擾,連他的精神與心靈也無能為力。這種瘋狂的激發存在于一個過于柔弱的軀體和心靈中無法控制它的可怕的生命。從中我看出,他的一生是神圣痛苦的,但是他相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韌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淪,那么就一定會沖破精神上的束縛,他在斗爭的舍棄中,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創造表現真善美的不朽杰作。
而托爾斯泰,這位大地上火光閃亮的俄羅斯的偉大靈魂,在十九世紀末那陰霾濃重的日暮黃昏時撫慰人的星辰,他用他強而有力的筆桿寫出一部部能讓我們一步一步的緊跟著托爾斯泰那冒險生涯的矛盾經歷的作品。這些作品的描寫除了當時社會的陰暗,對神的信仰是他堅持不懈的用筆尖向人間播撒愛的種子。我深深的體會到,他為真理和正義堅持信念,為真理和正義譜寫人生。
這僅是我所收獲的,但我覺得只要更加細心定會挖掘出更多財寶。
名人傳讀后感(專業17篇)篇十三
黃昏,漫步在林蔭小徑。眺望天際,夕陽潑灑著溫暖的余暉浸染著天邊的云朵。霞光萬道,西下的太陽竭力放射出最后的光芒渲染著天地間的萬物。不由想到“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使干”的執著信念和不懈努力。頃刻,云彩轉瞬散開,猶如漩渦般仿佛在緩緩轉動,讓人思緒飄飛。
時間是一條滾滾向前流淌的河流,不停亦不休。歷史便由它推動不斷前進。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是啊,多少人事在春秋歲月中被時間的河流淹沒,不留絲毫的痕跡。但同樣的,大浪淘沙始見金;一顆又一顆閃耀的星升起又隕落,激蕩風云。他們被世人所銘記,因為他們以自己的軀體為引用思想閃射出真理的光芒照亮人們前進的道路。
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思想家,文學家,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羅曼。羅蘭為我們帶來了“英雄的氣息”,一部《名人傳》盡情地譜寫著一首波瀾壯闊的英雄贊歌!幾段心路,無不與命運抗爭;真正的英雄是那些以執著的信念和堅韌的意志戰勝自己并超越自己的`人們。那是永不屈服的靈魂,堅忍不拔的心靈。
顯鋒芒,迎來了人生中的光輝時刻,此時他的聽力日漸衰退,聽覺上的隱憂日趨明顯;但同樣的,他走向了自己的極盛時期,對一切都無所顧慮。他受到了世人矚目,與光榮接踵而來的是最悲慘的時期:經濟困窘,親朋好友一個個死亡離散,耳朵也已全聾,和人們的交流只能在紙上進行。面對生活苦難,似乎沒有什么能使貝多芬屈服,他曾道:“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他以自己的創作風格扭轉了維也納當時輕浮的風氣。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在風雪交加的日子里咽下了最后一口氣。他用這樣一句話總結了自己“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的一生:“惟其痛苦,才有歡樂。”
15世紀末,13歲的米開朗基羅進入多梅尼科·吉蘭達約的畫室學畫。那是他首次踏入藝術的殿堂,從此沉浸其中。此時的他初現光華,1年后他做出了令他的老師都嫉妒的成績;此后他轉入一所雕塑學校學習,但不久后因為信仰不同離去。以后他周游了威尼斯、羅馬等等名城,對于雕塑的技藝不斷提升;同時,也慢慢步入了他的輝煌時期。直到而立之年被人鼓動為教皇所差遣,雖然此時的米開朗基羅創作了“西斯廷教堂天頂畫”等名作,可是他自己卻十分痛苦地繪制著這些他并不滿意的作品。終其一身,他都在躲避教皇的追捕,直至1564年2月18日下午5時,這位“愈受苦愈使我喜歡”的杰出雕塑家兼畫家永遠地離開了人間!似乎正應了他的那句“。歸宿,即死亡。”,這或許正是他的歸宿。
19世紀初,2歲喪母9歲喪父的托爾斯泰青少年時代不僅常為思想苦惱,還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絕望。他充實而快樂的中年時代在部隊服役參加衛國戰爭,他曾力圖改善農民生活卻因不得農民支持而以失敗告終。34歲他結婚了,幸福的生活讓他有精力創作出了震動19世紀整個小說界的巨著:《戰爭與和平》與《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爾斯泰是苦惱的:他本人擁有地位和財富,但他時常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難安;他同情下層民眾,又對他們缺乏信心。因此,他厭倦自己的生活,決心和自己的社會決裂,他又得不到人們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獨的。八十二歲的時候,“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的他選擇了出走,并病死于一個小火車站上。
羅蘭為讓世人“呼吸英雄的氣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樹碑立傳;三位英雄不同的人生向我們揭示了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為尋求真理和正義,為創造能表現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獻出了畢生精力。他們堅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敢,不因悲苦與劫難而一味地沉淪,那么就定能沖破肉身的束縛,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的獻身精神和挑戰精神。
絢麗如夢的時代巨人正是這歷史長河中美麗耀眼的少許浪花,回轉思緒,夕陽下不禁立志讓我們以更加堅韌的意志去掀開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附:也正是貝多芬雖遭遇病痛的折磨,仍不放棄音樂,集古典主義之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河,其創作反映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進步思想。他通過精湛的藝術手法,大大加強了作品的感染力,把歐洲古典樂派推向新的高峰,并開辟了浪漫主義樂派個性解放的新方向。米開朗琪羅也遭遇悲慘,卻仍然堅持雕塑。他的大量作品顯示了寫實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藝術創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常常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表現當時市民階層的愛國主義和為自由而斗爭的精神面貌。米開朗琪羅的藝術不同于達·芬奇的充滿科學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藝術作品中傾注了自己滿腔悲劇性的激情。這種悲劇性是以宏偉壯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現實的反應。這些都使他的藝術創作成為西方美術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托爾斯泰面對內心的惶惑矛盾,使他最終創作出不朽名篇。托爾斯泰被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環顧托爾斯泰的一生,他不僅僅是一位文學巨匠,有關人生目的、宗教和社會的闡述又使他成為一位有世界影響的思想家。托爾斯泰從未放棄對人生真諦的執著追求。他一直在思考,社會上層與下層、地主與農奴之間的隔閡與矛盾在哪里,農民貧困的根源何在,這突出反映了他的人道主義思想。
名人傳讀后感(專業17篇)篇十四
《名人傳》非常好的印證了一句中國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者,非帷有起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小說主要敘述了德國音樂家貝多芬,意大利畫家,和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苦難和坎坷的一生,贊美了他們的高尚品格和頑強奮斗的精神。
作者羅曼.羅蘭準確詳細的講述了貝多芬從剎那光輝享受的名譽鼎盛,到人生谷底的貧苦交加;從童年時悲慘到老年時對歡樂的追求的曲折人生。貝多芬的一生都在與命運抗爭,與思想抗爭。雖然他有時會給人一種很傲慢的感覺,尤其在失明時,但他內心深處的一份脆弱,一份堅強是不了解他的人無法體會的,讀后感《《名人傳》讀后感---六月飛雪》。他以自己的苦難在鑄就快樂。"用痛苦換來快樂",米開朗琪羅也做到了這一點。"他有力量,他有幸生來就是為了奮斗,為了征服的,而且他也征服了-他不要勝利,那不是他所企望的。"他是精神貴族,是天才,然而他卻為之困擾,連他的心和精神也都無能為力了。就這樣,他的'一生神圣而痛苦,但他相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勇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淪,就一定會沖破精神上的束縛。托爾斯泰這個偉大的靈魂,用他堅強有力的筆桿寫出了一部部感人至深的傳奇經歷,讓我們在諷刺當時黑暗社會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他為真理和正義所擁有的堅定信念。
三個傳奇人物的經歷在我面前一點一點展開,羅曼.羅蘭用他的筆為他們或痛苦或堅持的一生鍍上了一層神圣的光芒,為他們的奮斗與堅持作了最好的詮釋。
名人傳讀后感(專業17篇)篇十五
讀完《名人傳》這本書,我感受到了一種其他書籍都不曾帶給我的震撼感——書中各個“名人”的經歷故事,他們的各種遭遇,他們的奮斗歷程,都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羅曼·羅蘭所寫的《名人傳》一書包括《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傳》三篇人物傳記,描寫了這三位傳奇英雄人物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奮斗歷程。這里的“英雄”指的并不是在戰爭中歌頌和平與正義的江湖英雄,而是指勇于與命運斗爭、勇于抗擊悲慘現實的不屈豪杰。
盡管他們三人所處的文學領域各不相同,這部作品仍然生動地表現出了各個人物的偉大精神。
貝多芬是一位命運曲折的音樂家。他生性有些狂傲,但卻有著被后人所發現的不為人知的一面。他在作為音樂家最重要的器官之一——雙耳損壞后,他不敢表露出來,不敢讓人知道他的弱點,只好選擇離群索居。他沒有知音,甚至連朋友都沒有。但是最終貝多芬接受了現實,承受了上天給予他的痛苦的命運,并且“死死扼住命運的咽喉”,承擔著這份痛苦創造著美妙的音樂,為世上的其他人帶來更多的快樂,成為了一名“用痛苦換來歡樂”的英雄。
米開朗琪羅是一名技藝高超的雕塑家,同時也是一名憂郁癥患者。而他在生活中更是一名恨不得把雕像刻出生命、精益求精的工作狂。他自認為自己是一個十足的弱者和懦夫,只能埋著矛盾而復雜的心理來舍棄一生的歡樂時光——他無休止的的勞作使他的一生飽受折磨,但他接管這份痛苦,承擔這份痛苦。米開朗琪羅確是一位“舍棄歡樂,享受痛苦”的英雄。
列夫·托爾斯泰又與他人不同。他的人生很早就擁有了財富、名譽與地位,卻一定要自己打破安寧的生活,不斷地為自己懺悔,以至于拋棄家庭、拋棄人生、拋棄了世俗的歡樂,成了一名離家出走的耄耋老翁。但他的行為是正面的,是成功的——他創造出不朽名篇,成為一名文學巨匠,追尋到了他執著追求的人道主義思想。他是一名“創造痛苦,思考人生真諦”的英雄。
他們各有各的成就,卻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承受著異于常人的痛苦。他們的苦痛在常人看來是難于想象的,但他們堅決地相信:只要自己的魂靈能夠堅忍果斷,不因哀苦與劫難而一味地沉淪,就能活出高人一等的境界。而現代生活中的我們也一樣——如果我們不為生存的痛苦而情愿悲嘆,就一定能成為優秀自強的人,燃起生命的烈火!
名人傳讀后感(專業17篇)篇十六
《名人傳》寫的是貝多芬,米開朗基羅和托爾斯泰的故事,他們經歷了各種的磨難卻沒有向命運屈服,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撓的抗爭著,最終成為了偉人。這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艱難和挫折是對命運和人生的最好錘煉!
在這三位偉人當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貝多芬。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對他來說就好像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斗爭。父親急于想開發他的音樂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貝多芬練習各種樂器。當他稍長大一些,惡運又一次降臨到了貝多芬的頭上:他失去了最親愛的母親,貝多芬悲痛欲絕,只有寫信向朋友哭訴。
苦難中長大的貝多芬也是幸運的。法國大革命爆發之時,貝多芬曾遇見莫扎特,并相互交流。接著,又拜海頓為師。后來,貝多芬開始嶄露頭角。就在貝多芬初次嘗到成功的甜蜜的時候,痛苦又一次降臨。慢慢地,貝多芬耳朵的聽覺越來越衰退,他的內臟也受著劇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還是瞞著所有人。
他從未放棄過音樂。幾乎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聾后寫的。要知道面對這么大的困難,貝多芬卻毫不動搖,這需要用多大的勇氣和毅力啊!
貝多芬與命運抗爭,最終成為名人。本書的作者羅曼羅蘭告訴我們一些道理:悲慘的命運和痛苦的考驗不僅降臨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樣也降臨在偉人的身上。當我們遭受挫折的時候,應該想到這些忍受并戰勝痛苦的榜樣,不再怨天尤人,要堅定自己的信仰。
名人傳讀后感(專業17篇)篇十七
《名人傳》的作者是法國思想家、文學家——羅曼·羅蘭。《名人傳》講的是貝多芬、米開朗其羅和托爾斯泰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為尋求真理和正義,為創造能表現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獻出了畢生精力。他們或由病痛的折磨,或由遭遇的悲慘,或由內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疊于一身,深重的苦惱,幾乎窒息了呼吸,毀滅了理智。但是他們憑借堅強的毅力,走完了輝煌而艱苦的一生。
《名人傳》的許多地方令人拍案叫絕,可是我最難忘的還是貝多芬說的一句話:"人啊,靠你自己吧!"這句話仿佛是對每一個生靈的忠告,假如不會自力更生,那么就自討苦吃了。這三位偉人,就是靠自己,才鑄就了輝煌的一生。
貝多芬出身貧寒,十三歲輟學,十七歲挑起整個家庭的重擔,二十五歲時他剛剛在樂壇嶄露頭角,耳朵又開始失聰。這種對音樂家而言十分致命的疾病給他帶來的痛苦,非常人能想象,誰能想到他那些不朽的傳世之作,絕大部分竟是耳聾以后寫成的。在生活上,他一直是不幸的,由于貧困和殘疾,他的感情生活布滿了凄涼和遺憾。
然而,他沒有被打倒:他痛苦,卻不肯屈服于命運;他貧窮,卻既不趨炎附勢,亦不迎合潮流,始終保持著獨立的人格;他孤獨,卻能以熱忱的赤子之心愛人類;他從未享受快樂,卻創造了快樂奉獻給世界。他終于戰勝了!戰勝了疾病,戰勝了痛苦,戰勝了聽眾的平庸,戰勝了所有的磨難和障礙,攀登上了生命的巔峰。當第九交響樂在維也納首演時,聽眾如癡如醉,許多人都流了淚,演出結束,掌聲雷動,當他轉身面向聽眾時,全場忽然起立,揮動帽子向他致敬,場面之熱烈,恍如暴。
米開朗其羅和托爾斯泰比貝多芬要幸運,他們沒有任何肢體上的殘缺,但是,他們不肯安享一生,不肯虛度年華,為自己的目標奮斗,拼搏。
有哪種勝利能與他們的成就相比?拿破侖的那場戰爭?奧斯特歷茨那天的太陽?這種輝煌是精神力量所從未取得過的殊榮。他們用困難鍛造自己。正如貝多芬用一句話概括了他的一生,這句話已經成了勇敢者的座右銘:"為其痛苦,才有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