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樹高中篇一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到底是快樂的時候多呢,還是不快樂的時候多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是不言而喻的。生活其實是無處不美好的,但要看你是否有一雙明亮的眼睛去發現,有一顆感恩的心去探索。
秋風感悟
背景:初秋,涼嗖嗖的秋風吹刮著天地萬物,一片樹葉在秋風中搖著。
葉:拽緊我一些吧,我要掉了。
樹:孩子,不要怕,下面就是土地,媽媽的懷抱。
葉:為什么會有秋天呢?
樹:因為有春天的生機勃勃,自然就有秋天的萬物蕭瑟,這就是生活啊,孩子!
畫外音:生活的意義就在于曾經擁有,不要抱怨命運的不公。用感恩的心去面對,感謝苦難的人生,感謝坎坷磨練了我們的意志,感謝生活,給了我們這樣一份不同的人生,漸漸你會感悟到生活的美好。
風雨彩虹
背景:一個晚霞滿天的黃昏,奶奶與孫子漫步在郊外的路上。
孩子:奶奶,郊外有什么好玩的,那些花草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
畫外音:生活中并不缺少陽光,只需你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體會,漸漸你會感悟到生活的美好。
僅有的半瓶水
甲:渴死我了,(順手摸出半瓶水),天哪,只有半瓶水了,漫漫長路,如何渡過啊!
乙:哈太好了,我還有半瓶水,節省一點,夠用啦!
畫外音:擁有感恩的心,感謝命運安排的點點滴滴,用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漸漸你會感悟到生活的美好。
不要想雨天的陰暗,因為雨過天晴,陽光會格外燦爛。朋友,讓生活充滿了感恩的心情吧!它將成為我們前進途中源源不息的動力。
樹高中篇二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珍惜擁有高中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陽光雨露,鳥語花香,對每一個人都公平給予,喜怒哀樂卻是我們自己所掌握的.。生命,其實總是美麗的。不是苦惱太多,只是我們不懂得如何生活;不是幸福太多,只是我們不懂得如何把握。人們擁有的并非很多很多,只要我們在擁有的同時并懂得珍惜,我們才是擁有最多的人。一束美麗的鮮花,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句關切的問候,一滴真誠的淚水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無形的精神財富。珍惜擁有的,我們的人生道路將會更加寬廣。
珍惜擁有,其實也是實現理想的助推器。貝多芬雙耳失聰,然而他擁有海浪般澎湃的激情,他珍惜著上帝的恩賜,憑著對生命的獨特感悟,創作出了不朽的杰作。自己沒有的東西不可能可以摧毀一個人的飛躍,實現最理智的美麗。
那些不珍惜擁有的人,大多會碌碌無為,荒廢生命的意義,最終被人類文明所遺棄。項羽潔名釣譽,沒有珍惜曾經擁有的大好形勢,最后只好落個自刎烏江的下場;路瓦栽夫人沉湎于現實的空想中,做著各種虛幻的美夢,最終落得個艱辛悲苦的結局。如果始終沉醉于幻想之中,而不珍惜現在的擁有,無疑是一種十分愚蠢的做法,到頭來就會失去自己的本真,失去人生奮斗的真意。
知足者總是欣喜與自己的擁有,所以才獲得最理智的美麗、才獲得無窮的生活樂趣。于是才有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坦然,才有了“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感情。春去春會再來,花謝花會再開。然而,擁有的東西不懂得珍惜,直到失去才后悔莫及。當生活的源泉再也流淌不要出那種充滿靈性的活水時,我們會到老年時回憶青春充滿活力的歲月,悔恨自己年少的狂妄,擁有青春而不懂得珍惜它。當它從我們的指間流過時才哀嘆不息。那為何不再年少時,珍惜擁有的,讓青春煥發活力的光彩,讓它成為自己永恒的美好記憶。讓我們自己成為生活中主角,推動自己、改變自己、創造自己。
時光稍縱即逝,讓我們珍惜人生的每一個階段,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去為平平凡凡的工作叫好,去為踏踏實實的生存和彩。時間形如流水,如離眩的箭,令人迷離、令人費解,是我們無法明確怎樣利用它,怎樣里用好它。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們總是把今天的來拖給明天做,從而拖至于后天、大后天,白白的浪費掉時間“少年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所以我們應該抓住寶貴的時間,努力學習,不至于到老了后悔那個地步。
同學們,現在的勤奮它能促使我們在成功的頂峰上歡呼雀躍。讓那些后悔莫及的人在山腳下自甘墮落吧。命運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當生命劃過每一條美麗的弧線時,是時間的點滴拼湊而成的,寶貴的時間得來不易,我們要好好珍惜現在所擁有的。
樹高中篇三
夜,靜了,仰望星空,給人以無限遐想;那不染纖的星空里,放飛了多少人美麗的夢。
我無力地趴在窗前,皎潔的月色撒在臉上,腦海里浮現了零碎的碎片,一片一片地拼合起來,讓我瞬時找不到希望的方向。
高一,是多么美好的年華啊,我就一直幻想著自己在街舞團中飛舞,一展才華;在羽毛球團中運動,讓自己活潑又健康,但是,理想是豐富的,現實是殘酷的。
我本以想好的一切一切,被考試給砸暈了,那次,考試,我考到了歷史以來最差的成績,讓我瞬間從天堂跌到地獄,即時我成績是多么的壞,我還是硬扯著微笑面對,我是如此堅強的人。
一顆流星,在黛藍色的天幕中,一瞬而逝。是流星,對,我要趕緊許愿。雙手合十,閉上眼睛,默默地捻著自己的愿望,我相信,許愿一定會成真的。
我一直都把自己當作男生,務必要超越,超越男生,因為,女生不比男生差,所以,我要比常人付出更多更多的努力,我要奮發向上,我要鎖定目標,準確地把比我成績高的人一個又一個地射擊下來,我要一鳴驚人。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孤寒來。
每天,我都會很認真地聽老師說話,并且一一做了總結,我每次都很認真地完成我的作業,我熱愛數學,我熱愛理科,理科可以讓我思維迅速地轉動起來,不像文科這樣死記硬背,我可不喜歡。”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這是曹孟德的詩文《短歌行》中的一句。我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找準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歸附。物如此,人亦然。
俗話好說,讀書卷書,行萬里路。讀書可以給人無窮的樂趣,給予人光彩;各種顏色織在一起相映生輝,像一座金橋,氣勢雄偉地橫臥天際;給予人力量,飛向藍天播種了希望。
終于,到第二次考試的時候,不再敢粗心大意了,一直小心翼翼地做每一道題目,認真的檢查了一次又一次,輕快地走出考場,這次,自我感覺考得不錯。努力,真會讓你”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時間,一點一滴地吞噬者我的青春,只剩下——回憶,所以,我要珍惜青春,認識到我的優點和短處,把我的優點給無限放大,希望就在眼前。成績出來了,果然,超越了,我是多么的喜悅啊,但是有不可以那么驕傲。
我,如同梅,借著冬天的寒冷,展現著自己不畏風雪,傲立風雪的英姿。
樹高中篇四
[內容提要]高中散文教學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在高中階段使學生掌握終身受益的閱讀技能,養成良好的習慣,提高閱讀理解和鑒賞能力是每一位語文教師職責。本文著重從理清思路、把握文眼及朗讀、品味方面論述散文教學中所應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 閱讀思路 文眼 品味
[問題的提出]高中語文新教材和語文讀本的使用,改變了長期以來語文教材的面目陳舊、文學味不濃的現象,使文學作品比重在教材中超過60%,并且新增加一些名家的散文,如錢鐘書、史鐵生、史懷澤、馮友蘭、李樂薇、汪曾祺、宗白華、韓少華等人的散文,拓展了學生學習的范圍;互聯網的開通,為學生開啟了新的求知窗戶;高考散文閱讀題又以達18分的賦分值,吸引了眾多學子的眼光,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理論依據] 1、《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發展是課程實施的出發點和歸宿。2、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換句話說,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于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的能力,而不取決于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學生要成為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就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從以下幾個方面發揮主體作用⑴ 要用探索法、發現法去建構知識的意義⑵主動去搜集并分析有關的信息和資料,對所學習的問題要提出各種假設并努力加以驗證 ⑶盡量和自己已經知道的事物相聯系,并對這種聯系加以認真的思考。[4] 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5]教師應在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協作學習(注①)
閱讀是一種技能,要養成這種能力,需要經歷一個自覺鍛煉和訓練的過程。散文閱讀的重點在于文本,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因為閱讀是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的重要途徑。但是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的多重對話。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造良好的環境。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在不同類型文本的閱讀應有所側重。(注:②)所以,在散文閱讀教學中進行理論指導是很有必要的。了解這一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以及主要表現手法,才不會陷入無序化、低效閱讀的泥潭之中。在課題實驗中,指導學生走進文本,學會整體感知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主要內容,關注作者所抒發的情感及穿透的人生哲理。了解渲染、襯托、鋪墊、象征、對比、以小見大、先抑后揚、托物言志、前后呼應等表現手法,學會鑒賞、評價文章的優劣得失等。
一、理清文章思路
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是有一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一般到具體的過程。根據寫作意圖和表現主旨的要求,如何選擇組織材料,如何使寫進文章的材料條理化、有序化、整體化,這都要作通盤的考慮、妥當的安排和周密的布置,這一思維的過程就表現為文章的思路。宋人陳師道認為:讀書如禹治水,知天下脈絡。閱讀文章,實際上就是盡可能沿著作者思維的軌跡再走一遍,從而達到更深刻、更有條理地把握文章謀篇布局的目的。
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現在文章的取材、線索、順序、開頭、結尾、過渡、照應、段落層次的關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例如,散文通常都有敘事、抒情、寫景的線索,抓住線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脈。從文章結構看有總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遞進式等結構形式,理出結構層次,思路也就清楚了。通常是從各段內容的綜合歸納入手,有主句的段,把主句畫出來,內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議論性的文章講究觀點和材料的關系,閱讀時要注意分析推理過程和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注意畫出各段的中心句。沒有中心句的段落,要歸納出每段的要點,從而了解作者思維流程中的每一個凝聚點。不同的文章,思路不同,閱讀時理清思路的方法和途徑自然也不同。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對提高我們把握文章的準確性、深刻性和條理性是很有益處的。
例如:20xx年高考《長城》,不妨這樣把握文章的思路,由現實到歷史到現實,采用總分總結構,抓住語言標志所以我說你是一卷凄婉的歷史,長城!所以我說你是一個文化愚鈍的標志,長城!所以我說你又是民族封閉的象征,長城!對現實的評價:現在你又敞開胸襟顯得十分開放,十分自信。又如:20xx福建省高考19題,請概括指出作者在文中寫了哪幾類人的命運。從第三段中的你也能借此揣摩出這主人的命運,再從標志性詞語,更進一層,讓我們來想象作書主人的命運以及第2段至于的文士,由標志性詞語更進一層、至于可以看出行文的思路。
樹高中篇五
我記憶中的家,有著別樣美麗的風景。一排排茁壯的桃樹、蘋果樹、合歡樹,還有一些我叫不上名字的樹,全是鄰居那位老人一棵一棵親手栽培出來、在我還未出生時就有了的。那春天開出的芬芳的花朵、夏天繁茂的樹冠、秋天結出的青澀喜人的果實、冬天被雪壓低的枝丫,都令我無比羨慕、陶醉。
我記得小時候,自己被老人抱著坐在腿上,仰頭便是柔和的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傾瀉下來,風一吹,那斑駁的樹影便搖擺起來,發出“沙沙”的聲音。老人用粗糙起皺的手輕輕撫摸我的頭,給我講那些我似懂非懂的樹的故事,例如果樹何時該澆一次水、綠樹該怎樣修建枝杈等等,讓那時的我為有這樣一位學識淵博的鄰居朋友感到無比自豪。
因為這些美好的回憶,在聽到能夠回到外地的家中時,我的心情從未如此激動,一顆心仿佛要蹦跳出來,先歸程的列車一步奔向那座綠樹蔥蘢的大庭院。
然而一路上的緊張與興奮,全都在踏進院門的那一刻化為了泡影。
這還是我的家嗎?面對眼前的景象,我禁不住睜大眼睛發出無聲的質問。一幢幢現代化的高層居民樓取代了原先的矮房,曾經坑洼不平的石磚路也被徹底翻修了。至于樹呢,只剩下零星的幾棵四散在路旁,風吹起來,發出嘆息一般的聲音。
我開始尋找老人——那個總是弓著身子提來一個個桶為樹澆水、或是撐開一把躺椅在樹蔭下乘涼的身影。然而直到我敲開老人家的門,發現探出頭的是一張我不曾見過的陌生面孔時才得知,老人早就搬走了。
一瞬間我的心里好像有什么東西崩塌了,環視周圍,所有的景色對我來說都變得如此陌生。兒時生活的場景在我的腦海里一一閃現,老人那張慈祥的笑臉更是比任何時候都要清晰。這之前,我不曾理解云游在外的征人對家的眷戀,不曾體會鄉思原來是這般錐心刺骨。如果時間能夠重來,我多希望再見到老人和他的樹,聽到老樹上嘹亮的蟬鳴,嗅到帶著花、葉和泥土香的風的氣息。我想要傾注全部的感情去擁抱這一切,去好好地享受那段我縱情揮霍卻不曾珍惜的時光。
但時間終究沒有回程,我只能把這份快要溢出的悲傷與渴求深埋進心底。臨別時再看一眼那些樹,它們的枝葉正茂、花兒正繁,而哺育它們的人卻已不在。我深吸一口氣邁開步伐,這次之后便不愿再回來。
是啊,我的家已經搬去遙遠的異地了。
樹高中篇六
漸漸地,我們從青澀走向成熟;漸漸地,我們從父母羽翼的呵護下走出;漸漸地,我們有了屬于自己的一方藍天。
在那里,我無須偽裝,無須顧念,因為在那里有自由的空氣盡情吮吸,有熱烈的陽光讓我們酣暢淋漓。
小時候喜歡在連環畫中找尋天真的快樂。《辛巴達歷險記》讓我讀懂了勇敢,《白雪公主》讓我懂得了關懷,《彼諾曹》讓我懂得了誠實。在積累中我學會思考。
到了電視上熱播《花季·雨季》時,我還只是一只青澀的蘋果。林曉旭的憂郁、陳明的傲氣、王笑天的傻氣、劉夏的才氣、謝欣然的靈氣,當然也少不了搗漿糊的王同學啦。在青澀中我讀懂了感悟。
俗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我想那屋也只有愛讀書、讀好書的人才能有本事覓到。
幼稚與成熟,青春與成長,追求與迷惘,是一種難解的情結,但又或取將其套上數學公式,方程連列一下,興許能找到答案。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解釋著它的奧妙。
當今的生活變成了離不開電腦、電視、手機、dv等等一系列電子產品,不是人格分裂化而是人格智能化。《手機》這部鬧得沸沸騰騰的片子,主角人物何首一可謂是成為了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其中劇中最經典的一句臺詞便是:做人,要厚道。也讓聞者啼笑皆非。
生活中有許多東西在變化,也有許多東西需要人去審視,觀其微忽。
人們常把青春比喻成烈火,比喻為朝陽,而正是這些青春年少的人更是得到了太多的庇護。
只有在風雨中,我們才能學會堅強,只有在接觸中,我們才會懂得取舍;只有在經歷中我們才體會得到人生百味;因此我們努力地張開翅膀,等待飛翔。
只有在挫折中我們才感悟得到堅韌;只有在失敗中,我們才能夠站起;只有一次次地放手嘗試,才會成功,才能成才。
沒有了雨后彩虹的欣喜,多的是汗珠和淚水;沒有了少年的癡狂,多的是自信與責任;沒有了秋千的秋天,心中多的是一份從容。
樹高中篇七
我從小就有落枕的毛病,既然不能換脖子,就只好常常換枕頭。
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揉脖子,痛苦不堪那時,母親的眉就會皺得極緊,叨念著:“換個枕頭,換個枕頭”。
于是,便有了記憶中來自母親的第一份禮物:用面粉袋做的棉絮枕,棉花,是自家種的,棉絮由母親親自挑選的,小孩子睡過軟的枕頭總是不好,棉籽就不能全去掉,母親便一顆顆地放在手里試,兩端尖尖的絕不用,怕傷了女兒。
就這樣挑了揀了縫了好幾日,我終于可以枕在上面了摸著棉枕里的“圓球球”,我睡得特別安穩,呼吸吐氣間全是媽媽的味道。
到了盛夏,枕上加了一塊小草席,柔柔的、帶有甘香草可惜不能出汗,一出汗就會浸逐草席,把棉絮泡出一股酸味兒,實在受不了,只好推開枕頭,撅著脖子睡。
自那以后,就又落枕了。于是,白天起床,我依舊揉脖子,母親依舊皺眉。
沒辦法,只好寫信給在外的父親,于是便有了一只綠豆殼的枕頭。后來才知道,那是父親跑遍了整個南通,花了一個星期的工資才買到的,所以,小小的一個就夠了。
這個我最喜歡,也用得最久,不單透氣,更有妙趣。
綠豆枕沒有棉枕的彈性,卻有“可塑性”。將頭扭一扭,中間凹下一處,恰好放我的頭最妙的還是聲音,稍一動,便沙沙作響,就像是陪父親在河邊釣魚,夜里躺在他懷里聽水聲,一波又一波。
因為太喜歡,便日夜不分地抱著,結果弄舊了,不經“折磨”,那一天隨手一抓,綠豆殼紛紛而下,我的眼淚也不爭氣地跑了出來,那可是父親送給我的綠豆枕呀!
剛好,那時“藥枕”廣告鋪天蓋地,加上我又要考試,父母怕我累著,便決定去買一個藥枕,據說清心、退火,效果很好,只是貴一些,要400多塊錢也不知哪兒來的勇氣,他們就買了。
想是其中的藥材貴吧,竟比我當年的綠豆枕還小,提起來也沙沙響,還有薄荷的涼、桂皮的香、陳皮的辣……仿佛置身中藥鋪,偶有翻動夾雜著葉子破裂的聲音,時而還有桔梗之類的小枝打斷聲響,像是踏入了深秋的落葉林,一手拉父親,一手拉母親,看一地暖暖的黃,全是溫馨。
一個枕頭就是一個世界,里面滿是愛跑來跑去,換掉了枕頭,卻換不了彌散其中的愛。
樹高中篇八
審美教育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始終,新課程標準更加突出了語文審美教育的功能,提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語文教學的過程是一種審美過程。語文教材為審美教育提供了物質基礎。近年來,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語文教學逐步走出講解分析的誤區,轉向以學生自主學習、主動鑒賞為主。閱讀教學中,學生是真正的審美主體,在閱讀過程中必然會對作品有感悟,這種創造性的收獲會直接影響學生的閱讀質量。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強調閱讀感悟教學就是為了促進學生個體生命的和諧發展。因此如何培養學生感悟能力是本文探討的基點。感悟應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本質所在,語文閱讀的審美心理過程就是感悟的過程。
審美能力的形成過程是審美經驗長期積淀的過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就是要積極引導學生發掘美的因素,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語文素養得到全面發展。閱讀是一種接受文字信息的復雜思維過程。感知是閱讀過程的開始,理解、感悟是閱讀認知的核心。閱讀過程中學生先接觸的是文字材料,在識字、釋詞、弄清句意的基礎上,摸清文章中作者的思想脈絡,也就是對文章內容、主題有初步把握。在把握文章主題、觀點的基礎上對文章描寫的內容有感受,在感受的基礎上進一步揣摩品味以達到對文章內容理解的進一步升華,即為感悟。因此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對文章的每一層把握都富于創造性,是一個創造性思維活動過程。例如讀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學生首先感知的是語言文字,然后根據字句展示的意義及特定的語脈聯系,一步步切近文章主題,并通過文中的一些詞句,如“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寂寞”、“陰森”、“籠著輕紗的夢”、“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等來揣摩作者的心境及文章的深層涵義,最終把握文章旨趣,感悟朱自清先生不平靜、不由自主的人生困惑并進而觀照自己的生活境況。這樣一步步從最初的識字、釋詞、句到構建閱讀表象,到理解文章內容,再深入到心靈世界,達到對文章深層意蘊的直觀性把握。這一層面上的理解才是真正的感悟。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感悟正是超越了對簡單文字符號的直接反應和以概念、判斷為主的邏輯思維階段,而進入一種滲透著情感自由和意志在內的高級心理活動。從審美的角度講,這是審美理解的最高層次。這種感受有時甚至是不能用恰當的語言進行清晰地描述的,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審美境界。凡是無切身體會,人云亦云,重復他人者,不能真正有感悟。感悟是自己心靈的體驗,也是閱讀中的最高境界。
(一)細讀、品讀是語文閱讀感悟的基礎
《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閱讀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由于知識的構成、認知水平、生活閱歷、情感體驗、個性愛好的不同,不同的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肯定是不一樣的,因此需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細讀、品讀。作品中的語言包含著豐富的信息,或畫面、或意境、或韻味、或哲理、或情感,學生在閱讀中要細讀、品讀,方能感悟這些隱含在語言中的潛在的深層的東西。讓學生傾聽文本聲音,在語言的叢林細讀、品讀,去玩味咀嚼語言文字,進一步體驗感悟語言文字里蘊涵的思想情感。細讀、品讀,與文本誠懇“對話”,方能深刻體會作者“良苦用心”。“走馬觀花”式的閱讀只能是浮光掠影,思考流于膚淺,結果是一知半解,甚或不解。于漪老師曾說:“感知是進入體驗的大門。閱讀語文材料,通過視覺,接受文字信息,接受文字塑造的形象、場景、氛圍,觸摸作者的思想、情感,與作者心靈交往。把自己已有的學習經驗、生活經驗,通過聯想、想象、比較、分析,產生新的體驗。這種學習由入目到入心,使思維得到鍛煉,情感得到熏陶,語言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在閱讀實踐中達到提高。”因此,學生應該細讀、品讀,力求透過它的感性形式,感悟它蘊涵的情感內涵和審美本質。
(二)引導學生貼近生活是語文閱讀感悟的重要前提
豐富而獨特的人生感受是能夠與文章達到契合的重要因素。學生除了在校園里獲得人生體驗,還應走出校門,走向自然和社會人生,廣泛體驗不同的生活。我們可以帶學生親近自然,認識自然,欣賞自然,讓他們在大自然中感悟。人在接觸自然的過程中,由于相互間有某種聯系,常常會產生一定的感悟和聯想。看到奔騰不息的江水,會想到時光的流逝、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暫;在幽靜的山林里,滿眼是飛舞的“黃蝴蝶”,觸摸枯黃的落葉,會感受到秋天的清、靜、悲涼、蕭瑟、落寞和傷感;在金色的田野里,低頭的稻穗,會感受到成熟的喜悅和滿足。月光下的河塘、縹緲的白云、清晨的露珠,妒雪欺春的梅,都會帶給人美的享受,帶給人無限遐想,帶給人許多冷峻的思考。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項王故里,學生會想到曾經在戰場上叱咤風云、一代梟雄的項王當初不能東渡烏江的無奈和悲哀,會為青梅竹馬的項王和虞姬最終卻演繹成一段凄美愛情而感嘆。學校還可組織學生走出校門進行生存體驗,利用寒暑假到文化氣息濃厚的地方開展文化苦旅活動等,這都不失為引導學生貼近生活的最好方式。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周圍世界獲得豐富的人生經驗,只有豐富的人生經驗,才能在語文學習中有悟有得。因為語文富于藝術化同時又是富于生活化和心靈化的人文學科。
(三)擴大閱讀面,增加知識儲備是學生感悟的關鍵
從審美心理學來講,思維憑借著知識經驗,能對沒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及其屬性或聯系加以反映。因此,要使學生感悟,知識積累是關鍵。心理學家雷斯尼克說:“閱讀是一種構造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讀者的推斷能力與他原來的知識起關鍵性作用。”感悟是一個思維過程,思維活動要依賴充足的材料、一定的社會知識、生活閱歷、較寬的知識面,這是進行再創造、進行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前提。當然,擴大閱讀,增加積累,不單單是語文知識的積累,也是思想和文化的積累。因為只有通過不斷的語言感性材料的積累才能最終內化為認知圖式,形成文化積淀,并作用于今后的閱讀活動。同時還應注意學生閱讀素養的培養。在當今知識多元信息途徑廣泛的情況下,如何有效閱讀,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學生應最終形成辨識能力,哪些是必要和必需的,哪些是可讀可不讀的,形成這樣的觀念,以便于使閱讀積累事半功倍。
(四)教師的啟發點撥是促使學生感悟的必要條件
新的教學理念認為學校是師生的“學習共同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已不再是一個權威的.講授者。好的語文課并不在于老師講得如何縝密漂亮,而在于如何激發和點撥學生,讓學生能夠獲取知識。孔子主張教學中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在通過教師的點撥挖掘學生自身的潛力。“點撥”指教師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和內心感受,針對學生學習中存在的某些思維或心理的障礙,運用畫龍點睛的方法,給予及時的指點和啟示。它是學生知識經驗或某種內心生活的及時補充。點撥有多種方式,有時可能是某種體驗和感受,有時可能是對某個詞語的理解或語境探究,有時可能是某種氛圍情景的呈現。適時而有效的點撥會使學生突破概念的一般理解達到審美的理解。
總而言之,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學的重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已不再僅僅是基礎教育階段簡單的語言文字訓練,獲取文化知識,提高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高中階段隨著學生身心的發展,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基本形成,所以在這關鍵時期,高中語文新課標尤其強調“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美的感受力、美的鑒賞力、美的表現力,從而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高尚的審美情趣、敏銳的審美感知和積極的審美創造,這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和使命。閱讀是一個廣闊的審美天地,在教學中應積極引導學生發掘美的因素,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激情導引,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美讀”品味,培養敏銳的審美感知力;馳騁想象,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這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語文閱讀的審美感悟能力的培養與鑄就是閱讀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是語文教師對學生“授之以漁”的過程。當今語文教材中編選的課文,大都是依照美的法則創造出來的文質兼美的典范佳作,作為美的信息和載體,它們集中反映了自然、社會、藝術、科學、語言等客觀美,同時又折射了作者的美感,是作者審美理想、審美趣味、審美標準的固態化,從內容到形式、風格無不蘊含著美。如何引導學生登堂入室,真正走入美的殿堂,去品味、閱讀美,是語文教師的教學指向,也是語文閱讀教學的終極目標。
作者:趙芳 單位:靈璧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