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一
我的家鄉在美麗的油城,家鄉一年中要過好幾個節日:有讓人感恩的清明節,有舉國歡慶的'國慶節,有熱鬧非凡的春節……但我最喜歡過團團圓圓、和樂美滿的中秋節。
在無憂無慮的環境中成長的我,最喜歡中秋的意境。她每年都能給我帶來新的感受,新的體驗,新的收獲。我愿意在這種意境中感受親人的關愛,品味生活的哲理,體會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
每當中秋佳節來臨之際,我都會在心中默默的企盼當夜的月亮更圓更亮;更祈望我的親人愈加健康,我的家鄉愈加美麗、富饒;也從內心期望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或許,這就是我中秋情結的真諦。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二
過完春節,正月里最大的節日自然是元宵節(將另文敘述),但除了元宵節外,還有幾個節日在我們家鄉也比較重視。
鄉間有句民諺:一雞二狗三貓四鼠,五馬六羊七人八谷,九果十菜,十一棉花十二瓜,十三好天收芝麻……每年除夕過完,從大年初一開始,老人們便會瞅著天氣念叨這些諺語。從這些諺語里可以看出,元宵節之前的那些日子,每天都對應著一種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動植物。譬如說,初一是“雞日”,如果當天天氣晴好,就意味著這一年養雞會比較容易成功,不會發生瘟疫。初二是“狗日”,如果那天天氣好,就預示著新的一年里家犬不會有災病……不過在我看來,這里面應該是沒有什么科學依據的。
盡管每天都是一個“節日”,但人們大多也只是在嘴上說說而已,只有到了初五,才過一下“馬日”。民間把“馬日”叫做“五馬日”,至于為什么把“馬日”定在初五,似乎沒人解釋得清楚。我自己猜想,是不是因為地支里的“午”對應的是馬,而“午”又與“五”同音,于是初五就成了“馬日”的?我不得而知。我們鄉下過“五馬日”需要在早晨吃餃子、放鞭炮,然后燒些紙錢,儀式相對比較簡單。
人們之所以要鄭重其事地過“馬日”,我料想是因為馬屬于大牲畜,在農耕時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人們才格外重視,而今天人們仍然要過“馬日”,那只是一種習俗的延續而已。有些地方把過“馬日”叫做“破五”,意思是從初五以后,過年的各種禁忌就解除了,但在我們這里,主要的意思表達卻并不在此。
除了過“馬日”,我的鄉親們還過“初十”。從前面的民諺中看,初十應該是“菜日”,但那天祭祀的內容卻不是蔬菜,而是石頭。據說,正月初十是石頭的生日,人們大清早便要起來放鞭炮以示紀念。
給石頭過生日,需要在家中有石頭的地方,比如房基、墻角、門檻、石碾、石磨、碌碡、石夯等處燒些紙錢香火,并說上些吉利話。家里有小孩兒的,還不忘囑咐一下石頭們,來年千萬別把孩子們磕著碰著云云。
在農耕時代,人們生活中與石頭的關系非常密切,修屋建房、壘坑砌墻、推米磨面、打場曬糧,幾乎都要與石頭或者石制農具打交道。那時候,人們對石頭幾乎有種崇拜意式,又因為“十”與“石”同音,所以初十祭祀石頭也就不足為奇了——這是我的個人分析,并未經過嚴格考證。
另外還有一個節日是“立春”,我們鄉下把立春俗稱為“打春”。立春作為一個節氣,經常出現在春節前后的六九第一天或者五九第九天,民諺所謂“春打六九頭”或“春打五九尾”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立春象征著春天的開始,在我們鄉下,通常會在立春這天吃塊青蘿卜,這被稱作“咬春”,除此以外,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儀式。
濰縣蘿卜是我們當地的特產,因青翠可口而廣為人知。民間有句順口溜說“煙臺蘋果萊陽梨,不如濰縣蘿卜皮”,由此可以看出人們對濰縣蘿卜的喜愛。生食蘿卜可化痰理氣,清熱解毒,助消化,健脾胃,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三
我的家鄉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清澈的柳江蜿蜒穿城而過,兩岸青山,風光旖旎。和全國一樣,春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
每逢春節,人們都盡可能回家,有的乘飛機、有的坐火車、有的坐汽車,往家里趕,為的就是回家吃一頓團圓飯。團圓飯很豐盛,有雞、有魚、有扣肉等菜,其中餃子當然是不可少的。有的家還炸油果、包大粽送給親戚。
春節時,家家戶戶都貼上紅色的春聯,有的還買一個福字倒著貼在門上,表示福到的意思。
除夕,大家一邊吃團圓飯一邊看春節聯歡晚會,家里熱熱鬧鬧,歡聲笑語連成一片,大家都很開心。一到大年初一的零點,大家就燃放爆竹,慶祝新年的到來。
初一早上,小朋友起床后,遇到長輩都會主動向長輩拜年。說:“新年好!恭喜發財!”。然后,長輩給小朋友發紅包,里面裝有壓歲錢。晚上我們可以燃放五彩繽紛的煙花。煙花有黃色的,像秋天的菊花;粉紅色的,像盛夏的荷花;青色的,像春天小河的流水一樣。
初二有回娘家拜年的習俗,大家都提著年貨、水果、雞等、帶著小孩往娘家趕,路上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舞龍舞獅。市里還經常主辦燈花展,五顏六色的燈花,迎風招展,十分漂亮。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傳統節日——春節。我喜歡春節!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四
春節是中國最傳統、隆重的節日,也是歷時最久的。從臘月二十三的祭灶王爺直到正月十五鬧元宵,紅紅火火地讓人熱鬧了一個月。
老北京愛說臘七、臘八兒,凍死寒鴉兒。 清代,雍和宮內就有熬制臘八粥敬獻佛、皇室權貴的傳統,謂之佛粥,目的是與佛結緣,寓意像佛祖一樣,喝了牧女施舍的雜豆粥而得道成佛。
農歷二十三,傳說灶王爺第二天就要上天奏明玉帝人間善惡,玉帝依此降福禍,家家忙著祭灶。這天晚上,供上關東糖、糖瓜(意在粘住灶王爺的口)等,由家長主祭上香行禮,而后連將灶神連龕帶像放在松柏枝、芝麻秸架上點火焚化,謂之送祭。這天晚上,鞭炮齊鳴,北京人說是過小年 除夕是全中國的狂歡夜,一切的辭舊迎新、祈福迎祥都在這一夜。全家團團圍坐舉行家宴,互相祝福盡享天倫,稱之為圍爐。飯后,小孩會把芝麻秸撒在庭子里,人行其上,稱之踩歲。老北京有守歲至午夜時分,鳴放鞭炮,互道新禧,晚輩要給長輩叩首拜年,討要壓歲錢,全家再吃一頓素餡餃子,謂之五更餃子、團圓餃子。在百十個餃子里,只有一個放有硬幣,說是吃到這個餃子的人,一年諸事順遂。
現在北京人過年,仍然保留著許多古老的傳統習俗,加上豐富多彩文藝節目,喜慶氣氛更加濃郁。1994年,北京禁放煙花、爆竹后,北京人只能到郊區的幾個定點地方去看喜慶的新年煙花,但越來越多的北京人在嘗試以越來越新鮮的方式來渡過這中國人的新年。
梅子熟透以后,端午的腳步款步而來。“她從花明柳暗細雨如絲的江南走來,從綠陰如蓋柳樹含煙的夢中走來,從我深深地凝眸中走來了。”這是當代詞作家豐樺對端午節的贊美。
我的家鄉在東北的山區。村莊的四周是連綿起伏的群山,山上“佳木秀而繁陰”。一條清澈的小溪在巍峨的山澗溢出,淌過炊煙繚繞,雞鳴狗叫的村莊。千百年來,古樸安寧的村莊就這樣靜靜的躺在大山的 懷抱中,吸收著大地的靈氣,沐浴著陽光的光輝。
家鄉的端午節,很多風俗跟外地一樣系百索子,端午的前一天晚上凌晨3,4點鐘,母親起床,把事先準備好的五色小繩系在孩子的手脖子上。小繩是掉色的,沾了水,把手腕染的紅一色,青一色,好玩極了。
端午節過了,等到第一場雨,孩子睡著后母親在悄悄的把小聲解下來,扔在水里讓雨水將其沖走。
用五彩的紙疊了連環小寶燈掛在門楣上,象征著一年的五谷豐登,衣食無憂。
記憶最深的是我8歲那年的端午節。那年,不知怎的,我身上起了又大又紫,腫的流膿的膿包,疼得我不得安寧,這時八一公公說“毛毛,你等著,我去弄些薆蒿來。”直到下午,他才回來。我聽人家說這玩意放在水里煮沸后,用水洗澡,能治百病。我洗完澡后果真不疼了。第三天,就好了。
事后我問八一公公緣由。他說“你這娃子走運,逢上端午節,不然,可夠你受得!”我至今也不明白他的意思。大概是由于恰逢上這個充滿神奇色彩的節日吧!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五
我的家鄉在廣東肇慶的一個小村莊里,這里有許多的水田和魚塘,具有濃濃的田園氣息。
這里的春節很有節日氣氛。在春節前,每家每戶都貼了對聯、門神;準備了一米多高的鐵桶來蒸肇慶裹蒸粽;買柑桔放在自家門口;果盤里盛滿了花生、糖果、瓜子等節日食品。
到了春節,家家戶戶的孩子高高興興地拆開父母給他的紅包買沙炮、煙花和鞭炮。回到家后,孩子們把沙炮扔在地上造成了“砰”的一聲;把鞭炮點燃,嚇得院子里雞飛狗走;把璀璨的各式各樣的煙花點燃,讓小村莊充滿了耀眼的色彩。大人們把春節前蒸好的裹蒸粽當節日禮物送給遠來的親戚、朋友。
到了春晚,家家戶戶把電視機打開,收看多姿多彩的煙花晚會。看完晚會后,就拿起湯勺煮湯圓,為什么煮湯圓呢?因為湯圓代表了團團圓圓。
到了深夜,人們還是睡不著,因為他們還在回味這富有節日氣氛的春節呢。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六
中國有很多的傳統節日,我的家鄉也以獨特的方式來慶祝我們的傳統節日中。在眾多的傳統的節日中,我最喜歡端午節。
端午節那天,整個城市被裝飾得色彩繽紛,喜氣洋洋。街上聚集著許多的小商販,還有許多購物的人們在挑選著自己喜愛的物品,讓人目不暇接。喇叭聲、鼓聲震得人耳朵嗡嗡直響。整條街熱鬧極了。
端午節是個非常熱鬧的節日,家家戶戶吃粽子,這是端午節必定的習俗。今年的端午節更具有節日的氣氛。還沒到節日的時候,家家戶戶就緊羅密鼓地包粽子。粽子的種類有很多,紅豆餡、肉餡、板栗餡…..口感好極了。滿街都能聞到粽子的香味,真是讓人直流口水。
端午節還有一個不可缺少的活動——賽龍舟。賽龍舟是把龍舟放在水面上,幾十個人劃船,一個人坐龍首敲鑼,一個人坐舟中打鼓。有些外國的朋友紛紛拿起相機拍下這壯觀的景象,生怕以后再也看不到了。
吃粽子、賽龍舟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七
你知道我的——新興縣東成鎮東瑤村最有名的民俗風情嗎?你知道這里的民俗風情到底有多熱鬧嗎?你要是不知道,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我的家鄉最有名的民俗風情就是六祖秋誕,它的舉辦時間是農歷八月初三,它的參與規模非常盛大。所要舉辦活動項目有:佛事、轉六祖、六祖出巡、送六祖、飲齋。至于到底有多熱鬧,就請聽我一一告訴你吧。
剛開始的時間就是辦佛事,大家張燈結彩,洗地板、鋪圓墊等等,完了以后就開始接六祖。
接六祖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四、五位年青力壯的男子,走過幾十里路到六祖廟里把六祖的佛像給接到大殿里,然后開始恭奉,圍著六祖佛像開始上香。
會保佑我們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六祖出巡結束后,已是下午三點整,我們也該送六祖公公回家休息了。在送六祖回家的途中,我們還會請人來舞火龍,望著那一條條紙火龍,就好像真的有幾條龍盤旋在六祖公公的身邊;那一條條的火龍將會成為六祖公公的守護者。
送六祖活動結束了,大家就開始飲齋了。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八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那一夜,一輪金黃的圓月高掛空中,家人團聚,是一個難得的美好節日。
記得我還很小的時候,在家鄉過中秋節,最忙活的就是老人們了。八月初旬,正是桂花飄香的時節,爺爺和奶奶總會背上一大個籮筐或者一個篩子,到山上去采一些桂花。爺爺抱著一個樹枝使勁地搖,奶奶則抬著籮筐在下面接。桂花紛紛落下來,好像下著金黃色的雨點兒一般。將采好桂花帶回家中,仔細挑揀清洗。在一個酒壇子中倒入桂花,再舀一大勺蜂蜜,封好放起來,到時候就成了香甜醇厚的桂花酒了。
在十五的這一天,一大早奶奶就喊上了媽媽和爸爸一起做月餅。首先是發面,要想到時候餅的層次分明,酥軟好吃,就要將面的比例分配好。發好面之后,搟面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搟面時必須順著一個方向,絕對不能把里面的芝士面搟露。最后在里面包上各種美味的餡兒,撒上小芝麻,放進烤箱。不一會兒聽到吱吱的聲音直響,美味無比的月餅就噴發著香氣出爐了。
晚上我們將月餅擺到庭院中的石桌子上,倒上一杯杯桂花酒,一家人一同坐在一起,談天說地,好不快活!
現在,每年中秋節我們都在他鄉不能回去,但是我們會用手機和故鄉的親戚聊天通話。中秋,還是挺團圓的吧!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九
從小到大,經歷了無數個傳統節日,有喜氣洋洋的春節,有粽葉飄香的端午節,有人月兩圓的中秋節……這些數不勝數的傳統節日,像一盞盞明燈,點亮生活的希望,也深深地烙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里,而我最喜歡家鄉的物資交流節。
喜歡物資交流節,因為它可以讓我們見識到外地的食物、物品等,大街小巷非常熱鬧,家家戶戶都趕著出去“趕集”。
瞧,十月剛來,公園、大街就已經開始準備“物資交流節”的場地。攤子一個連一個,賣家早早地準備好了鋪子里的東西。
所有物品里,最吸引我的是賣食物的鋪位。進入專賣食品的區,看看左邊是“撒尿牛肉丸”,右邊就是“印度飛餅”。路過烤魷魚串的車位,一股麻辣、微焦的香味撲鼻而來。往那邊瞧瞧,魷魚串上有一層薄薄的油脂。魷魚被烤的金黃金黃。路過“章魚丸”鋪位,看見丸子上粉白色的色拉和綠色的海苔,不禁令人吞下一串口水。
我走到賣日常用品的鋪位區,走向專賣玩具的地方,那兒有賣著紗裙的芭比娃娃、竹蜻蜓、電子唱歌機、電子玩具狗等物品。我看中了一個很漂亮的竹蜻蜓買下,捧在手上,卻舍不得玩。
每年的交流節是這樣的熱鬧,沸騰,直到一周后,熱火勁才慢慢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