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學書法學書法篇一
練習書法起初從手握毛筆開始,別小看簡單一枝筆,要想讓它乖乖聽話,還需費一番苦力呢。同樣的毛筆握在老師手中游刃有余;可轉到我手中卻不聽使喚。老師說筆管握不好,毛筆字也就寫不好,就像士兵手中的槍,槍舉不好瞄不準,目標也就擊不中。
其實練習握筆的技巧并不難,難的是抬肘懸腕運筆書寫。也許是我善于觀察,臨摹能力強,加上悟性高,從練習握筆到書寫小字,再到練習大字、書寫對聯,我比一般的孩子掌握的速度要快。在每周一練的書法學習時間里,我不僅為鄉下爺爺寫過好幾回春聯與壽聯,還多次參加過中小學生書法比賽,獲得過校級比賽一等獎,市級比賽二等獎,省級比賽三等獎。老師見我對書法學習既有強烈的興趣,又有極高的悟性,準備教我練習臨摹王羲之的行書碑帖。我知道,真正要達到手法連慣行云流水的水平,仍然需要繼續持之以恒好好勤學苦練書法。
書法讓我陶醉,不僅僅是因為我從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從書法比賽中榮獲過多次獎項,更重要的是我汲取了我國國粹的智慧力量,感受到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情懷。
書法讓我陶醉,不僅僅是因為我粗略學到了一技之長,會揮毫潑墨寫一幅幅春聯壽聯,更重要的是我在動靜結合的書法練習中,既培養了學習的耐力,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
學書法學書法篇二
1、學習書法,不論楷、行、草、篆、隸哪種書體,都應當“師出有名”,也就是要從碑帖法書中汲足營養。若是急于求成,背離法帖而信手成體,就會造成“先天不足”。
2、學書臨帖,先要應規入矩,寫得越像越好,這就是“先與古人合”。如果不恪守法度,未得其妙就急于求變,勢必會“畸形發育”。當臨帖到相當程度,再須融入己意,化古為我,這就是“后與古人離”。如若循規蹈矩而無新意,一成不變地寫下去,那就成為“書奴”了。
3、有人夸贊某寫家:“他太有才了!寫誰像誰!”我卻不以為然。唐代李邕早就說過,“學我者死,似我者俗”。學誰像誰,這容易做到。然而我們學書的目標是博采眾長而自成一體。如果一輩子也沒形成自己的風格,模仿得再像,充其量也只是“書匠”而已。
5、學習書法究竟先從哪種書體入手?盡管古人早有定論,可當前書界似乎仍眾說不一。有的主張先學篆,有的主張先學隸,還有的則主張先寫行草。然而宋人蘇軾卻說:“書法備于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是道也。”你看那些楷書功力不佳的人,寫出的行草書是多么的“營養不良”!更有甚者簡直就是“畸形兒”。
6、習書練字的過程應當是:“始于摹擬、終于變化”。而書法的境界由低到高的進程則是:技——法——道。技,即書寫的能力與技巧;法,即書體的法度與法則;而道,則是在掌握了技巧、法度基礎上的化古為我、書入我神的融合,是水到渠成的變化,是從心所欲的揮灑,是無法有法、有法無法的創新,是我中有書、書中有我、人書合一的最高境界。
品質、品位也。心正筆正,人品重于書品。“氣”者,氣韻、氣質是也。腹有詩書氣自華。神,乃神采、精神也。“書之妙道,神采為上”。那些沒有內涵、沒有品位、沒有氣韻、沒有神采的書作,無異于抄寫公文。
8、書法,既是高深的藝術,又是大眾的藝術;既要繼承傳統,發展個性;又要為大眾服務,為大眾所欣賞。如若丟掉傳統而一味追求怪異,那勢必誤入歧途,失去讀者和觀眾;這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9、創作要師古出新。師古,即學習古法、繼承傳統。古人云:“法心師古,意從我出”。師古但不泥古,即所謂出新。出新,就是創新。怎樣才能算是“新”?這不能自己說了算。自己認為寫的字與古人不一樣就算是“創新”了?這不可能。創新是在對古代優秀傳統的繼承中有新的突破和發展。它要接受專家內行的鑒定,要得到社會的認可,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有些人既不習名碑法帖,又不懂書法藝術本質,任筆為體,聚墨成形,有膽無功,信手亂畫,還美其名曰“自成一家”,真乃褻瀆藝術。
法和章法三部分組成。這三部分既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其中包括執筆、運筆、點畫、間架結構、篇章布局等,都要講究一定的法則和規矩。清代朱履貞在《書學捷要》中說:“學書未有不從規矩而入,亦未不從規矩而出。”學書先要“法古”,即先要臨摹效法古代名家之法帖,也叫法書,從中掌握書法的基本技法及規律,即應規入矩,“先與古人合”。而后化古為我,書入我意,在“師古”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即“后與古人離”,“從規矩而出”,形成自己的風格。則“法”是“書”之本業,不講法則,不合法度,而亂“變”一通,勢必誤入歧途。
書以“學”為貴。“學”者,學問、學識、學養也。中國書法是一門綜合藝術。真正的書法藝術家,不僅要有精致的書法技藝,豐富的書法知識,高深的書法理論,同時還要具有書法以外的寬博的知識和深厚的素養。這就是古人所講的“字外功夫”。學,即學問、學識;養,乃素養、修養也。前者是指書家必須善于學習,積累學問,后者則指把學得的知識融于自己的人格之中,修身養性以提高自身的素質。不“學”則無以“養”,不“養”則徒然“學”。二者相互依存,相輔相成。蘇東坡云:“退筆如山味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只有學養深厚,才會有超凡脫俗的氣質,才能在較高的精神層次上形成書法的品格。這就是書法藝術家與“書寫匠”的根本區別所在。
書以“品”自高。“品”者,品質、品格、品位也。清人朱和羹《臨池心解》中云:“學書不過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關頭。品高者,一點一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品下者,雖激昂頓挫,儼然可觀,而縱橫剛暴,未免流露褚外。”人有丑俊,性情各異,書有工拙,品有高低。“書如其人”之說,古來有志,現代筆跡學也證明,任何人的字都是其性格的一種表現,心直則筆正。
學書法學書法篇三
我在教務處前的布告欄上呆住了!麻木了!像是巨斧在打我的心,但我感到毫無痛苦,在深淵中,沒有曙光。我像是抗金名將岳飛,驍勇善戰、直搗黃龍,在“書法戰場”上,殺出名聲、理想。這張成績單是秦檜,以那三字──莫須有,把我打傷、一蹶不振。岳飛,在沙場中沒有了英姿;我在“語文比賽──書法組”,第一次拿不到金光閃閃的皇冠。
晴天霹靂、烏云密布。我仰天長嘯:“我哪里錯?我哪里失足了?”沒人回答。在這一次,看似小小的坑洞,卻讓我半身不遂。書法,我以你為傲;書法,你以我為傲。我倆在黑、白之間談天說笑;我倆在收、放之間把酒言歡;我倆在筆、墨之間舞影繽紛。一向,我不背棄你;一向,你不背叛我,如今,你卻說:“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我的淚水里有書法,書法的淚水里沒有我。
這是永生難忘的經驗,這是刻骨銘心的體會。平穩的道路通往平凡的終程,而崎嶇的道路往往通向璀璨的前程。這一次,沒有人跌倒、沒有人摔跤,我比第一名更高興,我比勝利更歡愉。“千金買比賽,萬金買經驗”,如今,我得到信之火炬,照亮了正確的輸贏觀念、燃起了未來的“書法之路”。
人人常云:“化絆腳石為墊腳石。”岳飛也可能會涕淚縱淚,但他的下步是”鎩羽而歸”,我也可能會一蹶不振,但我的下一步是“展開笑靨”。有懂得以笑面對淚的人,才可在生命舞臺上發光發熱。
學書法學書法篇四
書法是一種文化藝術,而我最進卻迷上了書法。
我是從大前天才迷上的,為什么呢因為我所上的書法班是叫“林鶯”書法班,一聽這個名字,就非常好,林子里剛飛起的鶯所以這個名字是非常吉祥的。
開始我還非常不喜愛書法,但一上了這個書法班后,我便迷上了書法。為什么呢因為我發現一般教書法的都是男老師可是女老師卻教的相當有魅力,使我這個著名的小淘氣變成了一只溫順的小綿羊。
有一天,天氣晴朗,我和媽媽還有李主任三人前往人才市場招聘文秘。
前來應聘的人川流不息,有高中生,也有大學生,還有中專的學生。他們都在媽媽那里領取表格,一一填寫,有的大學生寫的字就像小學生寫的一樣,大家看了以后搖頭晃腦,李主任看后一點也不滿意,就在這時來了一個矮矮的女學生,她領取一張表格填寫,她叫王梅,年齡不大才20歲,中專學歷,接著她填寫了簡歷,只看見她寫字工整,活潑自如,她的字和字貼相比不分上下,特有一番特色,李主任一看,非常滿意。并通知她明天到單位面試。第二天她經過面試后,終于被公司錄用了。
我看見以后,沒想到在招聘時,字的書寫那么重要,一個中專生的字比大學生的字寫得還好。在應聘時這個特長卻占了優勢,因此激發了我要刻苦練習書法。
書法有著幾千年悠久的歷史。古人云:“看字如看人”。從那以后,我便與書法結緣,便買了字貼,天天練寫,從不間斷。
學書法學書法篇五
圣誕節前夕,我報名參加了學校書法競賽。做課間操時,鄧老師宣布下午進行書法競賽,當我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像冰雕似的一動不動,因為我忘記了今天要比賽,所以我沒有練習。這下,我只有“臨陣磨槍”了。
中午,我迅速地跑回了家,垂頭喪氣地將這個消息告訴了爸爸。爸爸說道:“這是一件好事啊,為什么不高興呢?”“因為我沒有練習,所以很擔心寫不好。”我很掃興地說道。“你可以這時候練呀!我還可以給你指教指教呢!”爸爸打趣道。“好!”聽了爸爸的話,我眉開眼笑,堅定地說道。
于是,我狼吞虎咽地吃過午飯,找來宣紙、毛筆和墨水,把紙鋪在桌上,用墨水瓶把宣紙壓住,使它不挪動位置,再用墨水將毛筆浸濕。一切就緒,我提起筆想了想,隨便寫了一首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可這一寫,我像一個“光桿司令”,寫得東倒西歪,亂七八糟,橫沒有頓筆,豎一點大一點小,鉤像畫的似的……這時,我只好去搬“救兵”——爸爸。我用懇求的目光望著爸爸,說:“請幫我指點一下迷津,好嗎?”“真是平日不燒香,臨時抱佛腳。哎,這次就幫你一把吧!”爸爸打趣道。
“這一橫一定要平,起筆、收筆要頓筆,但又要向上傾斜,中間可以細一點……”“這一點寫得好,這個字結構不錯,這一豎要再長點……”爸爸一邊耐心地給我講解要領,一邊表揚我,還給我指出不足之處。我聽得心服口服,連連點頭,并按照爸爸的指點,潛心練習,寫出來的字確實不同凡響,比先前好看多了。
下午,我早早地來到學校,等待比賽。2:30時,比賽準時開始,我按照爸爸傳授的“獨門秘笈”,一絲不茍地寫下來,一會兒便寫完了,可還是有不好的地方,比如說:山的一豎沒頓筆,盡的“頭”大了、“腳小了”……正當我回味每個字的不足時,該交作品了,可我還沒有寫名字,于是匆匆忙忙地趕了一個,便交上去了。
雖然我不知道這次比賽的成績如何,但我想,貴在參與。我在心里告誡自己,從今天起,我要持之以恒地去做每一件事情,認認真真地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學書法學書法篇六
書法,就是書寫的方法。書法,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陶冶情操的方式。
書法擁有悠久的歷史和高深的文化內涵。按書寫工具,可分為軟筆書法與硬筆書法;按字體,可以分為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
可能從文字出現開始,人們就在琢磨如何讓字更美觀,于是就有了歷朝歷代不可勝數的書法家的身影。晉代的王羲之被后人稱為“書圣”,他的行書行云流水,瀟灑飄逸,飄若游云,矯若驚蛇。他的《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成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絕世之作。唐朝的張旭被成為“草圣”,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贊美到“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我個人偏好楷書,因為我喜歡楷書那種挺拔有力、力透紙背的陽剛之美。
書法令人賞心悅目,而練習書法卻是相當不容易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環是臨摹。通過臨摹,可以快速地學習名家的優點,取其所長,為我所用。
比如臨鄒慕白的字帖,就能學到他的“捺”的特點:自然飄逸、豪放大氣。還有他的字中,如果有幾個橫,雖然長度相差無幾,但顯得十分勻稱、特別美觀。
臨顏真卿時,能學習到字的整體布局的方法,有板有眼、用筆肥厚、豐澤厚實、筆力雄健。而柳公權的字,則要學習他字字嚴謹、一絲不茍的風格了。
我現在練的字更近于歐體,筆力險勁、結構獨異、內緊外松、左收右放,因剛勁而顯挺拔,于規矩中見飄逸。
當然,臨摹不意味著完全照搬照抄,而應該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在某種意義上講,形成個人藝術風格,不斷超越自我,才能從容步入書法這一人類藝術的殿堂。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只要我們掌握方法,付出努力,就一定能練好書法,讓這一國粹在我們這代人身上,發揚光大。
學書法學書法篇七
張勝利書法感悟(二十一)
一、書法雖為小技,但終極目的是為追求大道,是由“技”近乎“道”,“技”是形式,是手段,是屬于“匠”的階段,以追求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為己任的;“道”方可成家,它是書家性靈和生命激情的真力彌漫。
二、技巧難度決定作品魅力大小。
三、創作的目的是作品,雜耍或江湖式的創作手段和過程只可用來招搖過市,能蒙騙一時,而不能長久。
四、畫家書法以情馭法:法自我立;書家書法以法達情:法為情立。
五、恣肆不失精致,精致不失氣勢,氣勢不失韻致,韻致不可造作。
六、入碑入帖是為掘取,旁涉是為出帖出碑。
七、書家只有超越技巧,精神才能獲得解放。
八、學書三步:一步者以人為“我”,非真我也;二步者,熔人為我,一半
是人,一半是我;三步者,無人唯我,以我才是真我。
九、書之大成者應是諸法為我出,眾體隨我用。
十、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今人尚勢。所謂“勢”就是外在的“形”,具有動態的力量,內在的“氣”具有律動的旋律。
十一、書法是中國漢字人文雅化后富于創造性品格的藝術作品,它永遠是文字的伴生物,不可能超越文字底線成為非畫非文、非驢非馬之另類。
十二、書法因形象而生動,大形大美,小形小美,無形不美。
學書法學書法篇八
一、活動目的:
1、了解書法的基本知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書寫水平。
2、坐姿、立姿、執筆姿勢正確,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3、培養學生愛好書法的興趣,初步感受書法的藝術美。
二、活動要求:
1、利用每周一、三、四課外時間進行活動,小組成員必須準時到達書法教室,每次上課點名,檢查出勤情況,發現缺席情況及時向班主任反映。
2、書法小組成員應嚴格遵守紀律,保持室內安靜,不準在書法室大聲喧嘩,不做與書法學習無關的事。
3、保持書法教室的干凈整潔,不亂扔垃圾,廢紙等一律放入垃圾箱。
4、老師每次布置的作業,學生都應按時完成。
5、愛護書法教室內的設施和用品。
三、采取的措施:
(1)、書法教師要認真負責,把它看成是學校教育的組成部分,使小組活動開展得生動、活潑、豐富。
(2)、實行獎懲制度(星級評定),對表現好的同學如無缺席、認真聽講、安靜書寫、書寫優秀的同學進行加星獎勵,兩個星期統計一次,對星多的同學進行一定的物質獎勵,如獎勵同學們喜歡的貼圖、鉛筆、游戲棋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評選出較有管理能力的小組長,如收發作業小組長、紀律小組長,帶隊小組長等,讓興趣小組活動有序進行。
(4)、在元旦期間和美術興趣小組共同舉辦書畫作品展覽,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
四、教學計劃安排:
周次及教學內容
第三周: 講解書法的一些基本知識,如“文房四寶”, 坐姿及執筆姿勢和基本技法訓練,以及上書法課的一些注意事項及要求。
第四周: 學習楷書基本筆畫,如橫、豎、撇、捺、豎鉤、橫鉤、彎鉤等筆畫。由書法教師蘇華旺先書寫,印刷后分發給學生訓練。
第五周:國慶放假一周
六基本筆畫的書寫對以后字的書寫至關重要,本周繼續鞏固上一周的基本筆畫,讓學生熟練掌握基本筆畫。
七楷書偏旁部首訓練。如單人旁、提手旁、竹字頭、草字頭、豎心旁、反文旁、心字底、四點底、寶蓋頭等等。
八講解如何在田字格里書寫漢字。學習了基本筆畫和基本部首后,從易到難,讓學生先學習一些簡單的常用漢字。如漢字“十”、“木”、“人”、“大”、“千”、“土”、“田”、“王”、“上”、“小”等漢字。先由書法教師編寫,印刷后分發給學生訓練。
九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后,讓學生書寫校名“明江小學”以及自己名字的書寫。要求學生能反復練習自己的名字,把自己的名字書寫美觀、工整。
十一由書法教師編寫書法學習內容(一),印刷后分發給學生訓練,主要書寫一些常用的簡單漢字,如山、川、飛、五、馬、不、太、豐、井、區、中、少、長等。
十二由書法教師編寫書法學習內容(二),印刷后分發給學生訓練,書寫一些常用漢字。
十三由書法教師編寫書法學習內容(三),印刷后分發給學生訓練,書寫難度可適當增加。
十四由書法教師編寫書法學習內容(四),印刷后分發給學生訓練。可以訓練幾首五言古詩,如《登鸛鵲樓》、《春曉》。
十五由書法教師編寫書法學習內容(五),印刷后分發給學生訓練。可以訓練幾首五言古詩,如《畫》、《梅花》。
十六由書法教師編寫書法學習內容(六),印刷后分發給學生訓練。本周開始做好書法作品展覽準備,挑選出一些優秀作品參展。
學書法學書法篇九
1、教學目的:通過書法課開展藝術普及教育,培養學生對書法藝術的欣賞能力、審美能力和實際表現水平,組織學生自愿參加各種競賽活動。
2、教學形式:通過課堂教學,輔之以互相觀摩、單獨輔導、組織小型展覽等形式開展教學活動。
3、展覽形式:書法班的展覽可分為作業展覽和作品展覽兩大部分。作業展覽是根據教學計劃和步驟,選擇完成較好的作業進行展覽;作品展覽是在教學工作進行到一半,學生掌握了一定基礎之后,規定內容,完成作品,在學期中及學期末舉辦作品展示活動。
4、教學進度:以周為單位完成相應的教學計劃和內容。
5、教學內容:本學期的書法教學主要以基本筆畫的教學為主,在掌握基本筆畫的同時,把筆畫應用到簡單的字當中。
具體教學安排:
周 次 教 學 內 容 目 標 要 求
第一周:
第二周 :
1、毛筆楷書筆畫的寫法-----橫 掌握橫畫的基本寫法
第三周:
1、毛筆楷書筆畫的寫法-----豎 掌握豎畫的基本寫法
第四周:
1、毛筆楷書筆畫的寫法-----撇 掌握撇畫的基本寫法
第五周:
1、毛筆楷書筆畫的寫法-----捺 掌握捺畫的基本寫法
第六周:
1、毛筆楷書筆畫的寫法-----提 掌握提畫的基本寫法
第七周:
1、毛筆楷書筆畫的寫法-----點 掌握點畫的基本寫法
第八周:
1、毛筆楷書筆畫的寫法-----鉤 掌握鉤畫的基本寫法
第九周:
1、毛筆楷書筆畫的寫法-----折 掌握折畫的基本寫法
第十周:
2、有關上下結構字的練習 掌握結構的同時,能夠獨立臨帖
第十一周:
2、有關上中下結構字的練習 掌握結構的同時,能夠獨立臨帖
第十二周:
2、有關左右結構字的練習 掌握結構的同時,能夠獨立臨帖
第十三周 :
2、有關左中右結構字的練習 掌握結構的同時,能夠獨立臨帖
第十四周:
2、有關雙合結構字的練習 掌握結構的同時,能夠獨立臨帖
第十五周:
2、有關包圍結構字的練習 掌握結構的同時,能夠獨立臨帖,嘗試創作
2、有關半包圍結構字的練習 掌握結構的同時,能夠獨立臨帖,嘗試創作
第十七周:
1、總結考試 檢驗學期成果
學書法學書法篇十
“意在筆先”是書法中一條重要原則,聯想社會發展也是如此,所謂“意”,即是我們做事情之前所做的計劃,在我們開始做事時,如何一步步地展開是早就想好了的。如果沒有計劃,事情往往會做不好,書法也是,如果沒有事前的“意”,只是率意的發揮,字也寫不好。書法到了高的層次后,看似無意,信手拈來,隨手出奇,其實是更高層次的“意”,這種意更近于無形,早已深入書家的骨髓深處,只是旁人難以發現而已。近似于熟于五筆字型輸入的老手,雙手往電腦鍵盤上一架,看字接著就能打出來,你若問他都輸入什么字母,他往往打愣一下,卻要考慮一陣子了。
2010年1月22日星期五
簡越好,在簡中求美,板橋有名聯“刪繁就簡三秋樹,標新立異二月花”,就是這種境界。近年來家居裝修中、電視劇王寶強形象無不貫穿了求簡、求真的現代審美觀。人論逸少字,由于開始隨公孫大娘習字,字相中陰柔氣重了些,注重細節,賞習起來頗費心力,不盡可取,丈夫習字,應有雄武之風,細節補之,方為常態。看上海書協周慧珺女人書法卻有男人霸氣,所以突顯。
2010年1月28日星期四
吳志淳,元末書法家,昨日臨摹其《墨法詩四首》,書像內斂,而結體仍有格致,亦有張弛。查其生平,知其在元末明初,安徽無為人,僻亂世于雁蕩山,稱“雁蕩三老”之一,雖滿腹經綸,但由于身已出世,故書像內斂。書道即人道,人道即書道。
偶感書有八面玲瓏之態,稱為書眼,如人之望眼。開始習字,只見字形,如孩童學步,走穩最重要。之后再放開眼,看、顧、盼。思想品格應是再高層次的事了。
本人書法,只是剛進門,如兒子現在年紀。路漫漫??不過相信成長速度會不慢,必竟年近不惑,人道已清,書道自明。
書法是人生的一面鏡子。
2010年3月6日星期六
書法即人道。近日結合切面管理工作法的設計應用,對工作與處世態度有不小變化,對細節的拿捏,對人的關懷,對事情的控制力明顯增強。轉念一想,這不就是自己近期書法的狀態嗎?對書法的領悟,潛移默化地就體現在了工作生活中。
2010年3月9日星期二
書法,白紙、黑墨,都是看得到、摸得著的,是實的。今晚練字偶然悟得,練字水平的提高,很大意義上卻在于虛的方面,一是個人修養,二是寫字時前后兩字之間、一字前后筆劃之間的行筆變化,這些是看不到的。前面曾講,書法即人道,看來,想把字寫的更好,還得在字外下功夫。孫過庭《書譜》中也講,老少學字的區別,以此分析,老者只所以領悟的快,其原因就在于他的閱歷遠勝過少年。
2010年3月31日星期三
昨晚習字,一張紙前兩列字尤其突出。覺悟原來字如人,人有氣,字亦有氣,一氣貫之不斷,全文活靈活現,視之爽目。唯恐被字劃鎖絆,字間斷、氣不連,缺乏生氣。尤其在臨摹時最難抵此誤,因專心于筆劃所致。所在臨摹初期是單字,再發展應是成詞、成句、成章的意摹,才能培養篇章之氣。另外,初期隨性的發揮,氣雖有,但單字的功夫卻常常丟失,如同少年行事,隨心所欲,無所顧忌,就會多出紕漏,這是近期常遇到的。因此,不能因氣廢字,亦不能因字噎氣,二者平衡,方可再上層次,與做人做事一個道理。事如單字,人如文氣,凡事做好,必有人道支撐,事事做好,才成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