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清明節隨想篇一
一輩子是多長時間,說不清。總是糊里糊涂過完一生,走向墳塋。
三四月天氣,總是空氣潮濕,梅雨紛紛,。浸染了清明節,引發了萬家祭祀的哀傷。深呼吸,一切都沉重,連鳥兒的啼鳴也叫人傷心之至。天灰蒙蒙的,我們一家開車回到姥姥家上墳。
一路上,我們穿過了很多墓地,聽到了撕心裂肺的嚎叫。白色的紙錢被燃完后殘留的天地更加昏暗了,這仿佛是一場大規模的生死派對!活著的人們用哭聲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哀思,死了的則在地下跟著嗚咽。經過一路的嘈雜,一路的混亂,我們終于來到了姥姥家。
裝著準備好的紙錢,我們全家緩緩向墓地走去。隨著加快的腳步陣陣哭聲越來越清晰。走過一座古老的房子,我們便來到了墳地。望著眼前成群哀嚎的人們,我不禁向后退了幾步,躲在媽媽身后,穿過幾個墳堆,我們終于來到了姥爺的墳地。整理好紙錢,爸爸點上了火,頓時一團熊熊的火焰燃起。姥姥和媽媽開始一把鼻涕一把淚水的失聲痛哭起來。我輕輕低頭看著跪倒在地的年邁的姥姥,心頭一陣苦澀。眼前這位歷經滄桑的老人,她那深陷的雙眸中飽含著思念。
驀然抬頭,我發現那一大片一大片的油菜地,金燦燦的,真美啊!
今天,我們能看到這樣美麗的花兒,也許命明天他們就凋零了,我們再也無法找到他們的蹤影,美麗總是短暫的,因而我們應該珍惜。那么,對人是否也是同樣呢?珍惜擁有。
六年級:齊樂
清明節隨想篇二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唐代詩人杜牧寫的詩句,抒發了多少人對故去人的思緒與憂傷。
一到清明,天公便開始哭泣,望著窗外的情景,想起那淡淡的憂傷。記得,那是太奶奶去世的時候,就連遠在外地上班的姑姑、姑父全都回來了。那個時候我不知道他們為什么要趴在棺材上痛哭。直到幾天后,我才知道,我太奶奶走了,永遠的走了,永遠的離開了我們!那時,我遲到的淚水奔涌而出,可太奶奶卻已遠去,不再回來!
一陣山風吹來,山上粉色的桃花,金黃的油菜花,傳來陣陣清香。清明在我心里,不單是一個節氣,也不是一個儀式,而是對逝去親人的哀思,是對生命的敬禮!
清明節不單有種種哀思,還有淡淡的童趣。
都說清明的春色非常濃稠,都說清明的內涵十分豐厚;清新的風放飛著淡淡的童趣,明亮的雨寄托著種種的哀思;清秀的山和明麗的水一起在這美麗的清明節之中。
在思念的天空,我明白了生命的真諦還有愛的內涵;在快樂的童年,我明白了成長的過程還有幸福的含義。
清明的風,把生命的春暖秋寒燃成了歲月的澎湃的激情;清明的雨,把永遠的唐詩宋詞化成了清新的生命水墨!
清明節隨想篇三
4月初,清明收假回來,風大得不像樣。
去剪了一個清爽的發型,讓頭發可以在風中恣意飛舞而不用擔心發型會亂掉。太陽始終躲在滿天陰霾的背后,偶爾露一露臉,就又很快地躲回去了。空氣開始變得溫暖潮濕。教室外的小花圃里,不知是誰在去年冬天種下的葵花也開了兩朵花,但由于營養不良和空間狹小,花苗的莖纖細得跟龍須面有得一拼,花顯得很嬌小,花瓣也參差不齊。就像我們這群被禁錮的祖國的花朵。
不期然間就想起了童年。
那是一個由彩色玻璃彈珠組成的童年,清脆、明亮、夢幻。那時候最喜歡的就是這種起風的季節,因為可以放風箏。就算天空再陰郁,五顏六色的風箏也會把它裝點得無比美麗。那時候的空氣里,多了一種新鮮竹子和自制漿糊混合的清甜的味道。
4月初,風大得不像樣。我們就在這大得不像樣的風里瘋玩,不去想大人的世界。
4月22日,是我們段考的日子。原以為“未來”遙遠得像天邊的云朵,可卻不曾想到云也可以變成雨滴落下來。我們自以為是地想將自己與未來之間的那段距離拉長、拉長再拉長,并自以為已經拉得很長。可未來卻遵循著約定,循規蹈矩地一步一步向我們靠近,當我們發現的時候,它已然來到眼前。
前段日子的教學,老師們似乎講了很多很多,而我所能接收到的東西,只有可憐的那么一丁點。
我像是一個走到窮途末路的愚者,在用勺子挖著“考試”這座大山。天上的神沒有可憐我,而是贊許地又饋贈給我“前途”和“成功”這兩座大山。而我,只是個愚者,只能傻傻地慢慢掘出一點點可憐的土。
是不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在“高考”這座大山里掘出一條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