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清平樂篇一
晏殊——《清平樂》
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
鴻雁在云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
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
晏殊(991-1055)字同叔, 臨川(今屬江西)人。七歲能文,十四歲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慶歷中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名臣皆出其門下。卒謚元獻。他一生富貴優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臺、花前月下,而筆調閑婉,理致深蘊,音律諧適,詞語雅麗,為當時詞壇耆宿。《浣溪沙》中“無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歸來”二句,傳誦頗廣。原有集,已散佚,僅存《珠玉詞》及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又編有類書《類要》,今存殘本。
本詞充分體現了作者“閑靜而有情致”的藝術風格,寫景物細致,雅致,抒情表意委婉含蓄,雖寫一般的離愁別恨,貌似平淡,卻蘊含豐富,情思無限。
清平樂篇二
辛棄疾
連云松竹,萬事從今足。拄杖東家分社肉③,白酒床頭初熟④。 西風梨棗山園,兒童偷把長竿。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處閑看。
【注釋】①檢校:巡查,查核。②山園:作者隱居上饒時居住的莊園,園內種植瓜果樹木。③社肉:祭神用的肉。④初熟:酒剛釀成。
9.閱讀這首詞,根據要求完成賞析。(4分)
(1)上片中 ▲ ,是欣賞大自然美景,暗示隱居生活。下二句拄杖東家分社肉,白酒床頭初熟,字里行間描寫的是 ▲ 的農家生活。(2分)
(2)下片寫了詞人巡查中發現有兒童正用長桿撲打、偷取園中樹上的梨和棗,此時的詞人不讓旁人去驚動,而是安靜悠閑地欣賞起了小孩子們的舉動。請分析有何妙處。(2分)
▲
9. (1)(2分)連云松竹;甜美溫馨;(每點1分)
(2)(2分)作者覺得偷梨棗的兒童頑皮有趣,因而欣賞他們的舉動,襯托出詞人作為長者的包容寬厚與閑適心情,表現了詞人對天真可愛的孩子們的喜愛,透露出對當時生活的喜悅之情。(襯托1分,情感1分)
清平樂篇三
《清平樂 村居》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詞作。全詞只有短短幾句,卻把一家農戶的環境氣氛和全家老少勤儉淳樸的勞動生活面貌都鮮明地勾勒出來,給讀者展示出一幅生動的農家生活畫面。
在描寫手法上,這首小令,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艷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作者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在藝術結構上,全詞緊緊圍繞著小溪,布置畫面,展開人物的活動。從詞的意境來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 ,“溪上青青草、”“大兒鋤豆溪東”,“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四句,連用了三個“溪”字,使得畫面的布局緊湊。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詞結構上起著關鍵作用。
在寫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里,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在寫人方面,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給人一種詩情畫意 ,清新悅目的感覺。這樣的構思巧妙新穎,色彩和諧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在表達感情方面,全詞抒發了詞人對農村安寧平靜生活的喜愛和向往,同時也隱隱透露出對自身現實的不滿和對淪陷區百姓的深深同情。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誦讀優秀詩文,展開想象,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領悟內容,體驗情感,并能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對于古詩詞的教學,切忌教師詳盡地講解,破壞古詩文的優美意境,而應該引導學生樂此不疲地反復誦讀,在誦讀中展開想象、想象意境、感悟情感,品味古詩文的美,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文化的情感。
學生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通過閱讀使文本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具體形象的畫面的過程。而實現這一過程的途徑應該是扎實有效的語文聽說讀寫等能力的訓練。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通過語文訓練,使詞的內容、情境、意境等在學生頭腦中再現出來;同時在這一過程中,積累語言,鍛煉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
文眼是文章的精華,作品的靈魂,集中表現了作者的寫作主旨。所以扣住文眼,就能使教學綱舉目張,通貫全篇。這首詞中的“醉”字就是全詞之眼。“醉”在本詞中有三層意思:一是酒醉;二是陶醉、沉醉,即心醉;三是心碎的意思。特別是第三層意思,作者一生的志向就是收復失地、統一祖國,可是他屢遭投降派的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國家統一更是遙遙無期。看到眼前的安詳農家,更勾起了他對淪陷區百姓的同情,而自己雖有抱負才能,卻無從施展。這種痛苦的心情只有在酒醉中或夢里才會有些許的慰藉。教學中,引導學生重點品悟“醉”字,就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詞人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
設計思路:
一、比較引入,簡介體裁; 二、初讀全詞,讀通讀順;
三、誦讀全詞,品味語言; 四、賞讀全詞,想象意境;
五、品讀詞眼,感受情懷; 六、熟讀成誦,積累語言。
清平樂篇四
春宵睡重。夢里還相送。枕畔起尋雙玉鳳,半日才知是夢。
一從賣翠人還,又無音信經年。卻把淚來做水,流也流到伊邊。
8、說說“卻把淚來作水,流也流到伊邊”運用了哪種表達技巧。(5分)
9、《宋四家詞選·序論》說:“稼軒斂雄心,抗高調,變溫婉,成悲涼。”試簡析本詞“變溫婉,成悲涼”的風格。(6分)
8、“卻把淚來作水,流也流到伊邊”運用了夸張(也可答比喻)手法,充分表達了對心愛的人的一往情深,烘托了相思難熬的氣氛,增強了愛情詞的藝術感染力。(5分)
9、上片寫閨中少婦春夜夢見當年與心愛的人分別相送時的情景,寫得情凄意切,感興淋漓;下片寫與心愛的人長久離別,不能見面,又無音訊,只好以淚作水,匯流成河,流到心愛的人的身邊了!寫得形象生動,細膩感人,體現出“變溫婉,成悲涼”的風格。(6分)
賞析
這是一首寫離別苦悶的愛情詞。
辛棄疾一生寫了許多“大聲鏜鞳”的撫時感事的詞章,但“稼軒詞,中調、小令亦間作嫵媚語”(鄒祗謨《遠志齋詞衷》語),其中頗有不失為優秀的篇章,這首《清平樂》,便是其中的一篇。
詞寫一個閨中少婦,與所愛的人,一別經年,音訊全無,生死未卜。是所愛的人變了心,還是發生了什么意外?上片,“春宵睡重,夢里還相送。”寫這個閨中婦人,春夜做了一個夢,夢見當年兩人分別相送時的情景。她待要找尋玉釵分一半與所愛的人做紀念時,驚醒過來,“才知是夢”。寫得情凄意切,感興淋漓。
下片,“一從賣翠人還,又無音信經年。”與心愛的人長久離別,而不能見面,且又無音訊。怎辦呢?“卻把淚來作水,流也流到伊邊。”只好以眼淚作水,自離別以后,流的淚水,匯流成河。這由淚水匯成的河流,也早可以流到心愛人的身邊了!描寫得多么形象生動,維妙維肖,細膩感人。由于作家的筆觸深入到描寫對象的心靈深處,把握住特定環境下的特定情境,捕捉住足以代表情人之間別離苦悶的特定特征,因而塑造出有個性特征的動人形象,從而產生了感人的藝術效果。
《宋四家詞選·序論》說:“稼軒斂雄心,抗高調,變溫婉,成悲涼。”概括了辛詞的基本風貌。辛詞以豪邁雄大見長,這方面的作品是極為豐富的。但是,辛棄疾也同時創作了一批以婉約秀娟而著稱的作品。這些作品,如嬌艷的春蘭,與他的另一大批有如傲霜秋菊的作品,爭奇斗艷,顯示了作家生活的廣闊和才華的超絕。正如這首《清平樂》從不同的側面展示了詞人的心扉,讓我們領略了他豐饒多姿的藝術才華。(賀新輝)
清平樂篇五
編入小學語文教材的古詩,以極簡煉、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創設了優美的意境,表達了深摯的情感,千百年來膾炙人口。詩中的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為一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我在教學中深深地體會到,引導學生從古詩中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古詩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所以在設計教案及上課時,我都努力抓住古詩的幾個特點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
(1)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
(2)引導學生“披文入情”,使學生體驗古詩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通過審美體驗,得到心靈的陶冶。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古詩詞,不管是何種句式,都平仄有序,簡短精煉,風格明朗,讀來瑯瑯上口,抑揚頓挫,兒童都很喜歡。此處我基于學生閱讀古詩興趣及讀詩經驗,將此濃厚興趣遷移至學習詞中來。在聽范讀感受、多遍自讀自悟中,體驗發現詞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詞牌名與題的關系特點。所有這些,均由學生在朗讀比較中發現、體驗而得,老師所做的,只是梳理與豐富,并在一次又一次饒有興味的朗讀中,品味詞獨有的韻律之美,在這一次又一次的朗讀中,在語音的揚抑、節奏的緩急中逐漸入情入景。
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沒有詩人真摯濃烈的感情,就不可能產生動人心弦的詩歌。在這首詩中,詩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繪的景物之中,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教學時,我嘗試引導學生“從景入手”,從字詞的理解以及再現詩的畫面入手;“由曲引情”——詩與曲,自古以來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藝術。優美的歌曲,能創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學生帶進一種特殊的藝術氛圍中去,從而為學生體會古詩的情感創造條件。我自始至終輕輕地播放著一段樂曲。該曲有著優美抒情的曲調,輕快舒展的節奏,詩一般的音樂語言。學生一聽樂曲,仿佛置身之中,恬靜、愉悅、向往的情緒便油然而生。這時,再學古詩,學生較快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學完全詩后,我再讓學生一邊聆聽樂曲,一邊展開想象。此刻,學生伴隨著二胡、琵琶、提琴齊奏所發出的柔美的音響,浮想連翩……一幅悠閑自在的農家生活圖,頓時呈現在學生眼前。
(3)幫助學生“由讀引情”。古詩的情感常常蘊含在富有音樂美的語言之中。
兩首詞的對比,有利于使畫面立體起來,激起興趣;有利于讓文本走進學生的心田,展開對話;有利于學生走進作者的心里,產生共鳴;有利于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營造出多彩的課堂!在這樣的對比中,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對鄉村生活的喜愛與向往之情,對名利的淡薄,對自然真實,恬靜有趣的生活之神往,以及其生活追求。最后有兩首詞中的“醉”的不同找到了對同樣的“安”的向往,把整節課的教學落實到一個“安居”上。
要通過反復朗讀、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起始階段齊聲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詩后讓學生反復朗讀,或一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總之,要讓學生讀得瑯瑯上口,滾瓜爛熟,聲情并茂,方肯罷休。
盡管整堂課我都努力地按照設計時的想法在做,但備課還是顯得過于理想化了些,沒有更多的考慮自己班級學生的整體水平(包括理解及朗讀水平)!所以整篇課文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還是出現了一些小問題。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趕。另外,在讓學生朗讀上也有“蜻蜓點水”之嫌。有些浮于表面,顯得程式化了。如果時間安排更好的話,應該照顧到整個班級學生的朗讀,并有針對性地指導。更好地來體現備課中的“由讀引情”的理念。最后,課件設計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師范讀是我設計了配樂錄音。但教學后發現,教師范讀部分始終還是自己來讀比較適合!
清平樂篇六
一個晴空萬里的早上,宋代詩人——辛棄疾在河邊散步,忽然,他無意中看見了一座又低又小的茅草屋。
茅草屋的后面是一片竹林,再遠處是幾座高山,那茅草屋的前面是一條流淌的小溪。
溪水清澈透明,連小溪里的游魚都看得很清楚,在陽光的照耀下,溪面變得波光粼粼。水面上有美麗動人的荷花,有的荷花完全盛開,有的荷花含苞待放,還有的荷花似放非放,那荷花白里透粉,粉里透紅,像是一位面帶輕紗的少女。一叢叢青翠欲滴的小草長得十分茂盛,在小溪的襯托下更顯得碧綠可愛。
小溪的東邊有一片肥沃的土地,老兩口的大兒子在豆苗地里除草。一邊除草一邊自言自語:“這豆子很快就成熟了,我們一家就可以吃上新鮮的豆子了。”他努力地除草,還時不時得擦下汗。
茅草屋的左邊有一棵健壯挺拔的梧桐樹,二兒子正坐在梧桐樹下編織著雞籠,他一邊看著奔跑的小公雞和老母雞,一邊微笑著說:“小雞們快快長大,你們的雞籠馬上就做好了,你們很快就有家了。”小雞們好像聽懂了他的話是的,跑得更歡了。
看到此情此景,辛棄疾忍不住提筆寫下了千古名著《清平樂·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清平樂篇七
1、讀通讀懂這首詞,體會農家樂,感受田園生活的純樸。
2、能體會這首詞的情趣,并能根據自己的感悟讀出情趣。
3、激發學生更加熱愛古詩詞,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化。
教學目標
2、學會本課3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初步了解有關詞的知識。
4、理解這首詞的意思,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并在說的基礎上寫下來。
教學重難點:
2、理解這首詞的意思,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并寫下來。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課文插圖、古典音樂(古箏曲)。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熏陶。
2、學會本課3個生字,理解中生字組成的詞語。
3、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
教學重點? 能初步讀好這首詞,理解詞的意義。
一、導入:(師邊演示課件邊敘述)
他在中國的文學史上赫赫有名,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傳奇英雄:在戰場上,他所向披靡,英勇善戰;在文學的園地里,他著作頗豐,是一位響當當的人物,有許多人追隨他,形成了文學史上著名的“辛派詞人”。他就是辛棄疾。他也曾作為咱們鎮江的“父母官”,登上北固山,留下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樣的千古名篇。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歷程中,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農村度過的,其間寫下的一些反映農村生活的詞作,也深受人們的喜歡。今天我們學習的《清平樂 . 村居》,便是其中較為出色的一篇。(板書課題)。
二、解題:
三、初讀:
你們的描述已經讓我陶醉。大詞人的筆下,又會給我們展示出一幅怎樣的風景圖畫呢?打開書本,走進詞人所營造的田園世界吧!
㈠、布置初讀任務。
1、讀準字音,自學生字詞。
2、能較好地讀通課文,初步做到有情感。
3、課文描繪的是怎樣的景象?
㈡、同桌互相幫助,教師同時指導。
1、教師正音:
臥剝??? 蓮蓬???? 無賴(注意與今意的區別)
2、讓學生聽錄音加以糾正字音。
3、理解上述詞語。
㈢、檢查學生的自學效果。
1、指讀生字詞,檢查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
2、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練讀課文。
(1)聽錄音朗讀。聽清節奏。
(2)學生試讀。
(3)學生分組齊讀。
(4)全班齊讀。
四、學寫:
檐?? 這個字筆畫較多,要注意分析。
媼?? 這個字較少見,要注意寫法。
五、課堂檢測
1、比一比,再組詞
鋤(?? )?????? 翁(?? )????? 溫(?? )
助(?? )?????? 栩(?? )????? 媼(?? )
2、擴詞訓練
居(?? )(?? )(?? )?????????? 蓮(?? )(?? )(?? )
3、讀一讀,抄一抄,再聽寫
低小????? 吳音????? 蓮蓬????? 雞籠
六、課外作業
做個小小播音員,把這首詞朗誦給你的家人聽。
第 二 課 時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背誦課文
2、了解詞的有關知識
3、理解這首詞的意思,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并在說的基礎上寫下來。
教學重點?? 感知這首詞的意義
一、讀悟比較,發現韻律美。
生:《早發白帝城》、《從軍行》、《竹枝詞》……
師:同學們積累得真多,背誦得趣味盎然;看來大家都很喜歡學習古詩。今天我們要新接觸一類與古詩相似的體裁:詞(板書)
課件出示全詞:
師:配古典音樂(古箏曲)范讀全詞。
師:大家都沉浸在詞的美妙意境中了!也想來讀一讀嗎?
生:自由地多遍地誦讀詞,隨后指名多人次朗讀。
生1:詩只有一個題,而詞的標題有兩部分組成。
生2:我知道詞有詞牌名,這首詞中“清平樂”是詞牌名;而它的題目是“村居”。
師:你真會發現,詞牌名“清平樂”本來是一種音樂歌曲,后來才做詞牌。毛《菩薩蠻大柏地》,“菩薩蠻”也是這首詞的詞牌。
生3:詩只有一段,而詞有上下兩片呢!
生4:我發現詩中每句話的字數都是相同的,要么五字,要么七字;而這首詞的每句話字數不同,四字、五字、六字、七字都有。
生5:我讀著讀著,感受到“小、草、好、媼”是押韻的,“東、籠、蓬”也是押韻的;看來,詩一般只押一個韻,而詞可以有兩個呢!
生:自由讀,隨后配古箏曲齊讀。
二、想象描繪,體味意境美。
生:自學思考批注、小組合作學習匯報、指名交流:
生1:這是一幅農村景色圖,我知道了“村居”就是居住在農村院落。
師:你很會看圖,當時,詩人辛棄疾因*官彈劾落職,長期隱居江西信州鄉村。
生2:“茅檐低小”就是說茅草屋子很是矮小。
生3:“翁媼”從圖中知道就是一對老公公老婆婆夫婦倆。
生4:“溪上青青草”就是說村子前小溪邊長滿了濃郁的青草。
師:同學們自己都快讀懂這首詞了。還有不明白的嗎?
生1:為什么說“小兒”是個“無賴”呢?
生2:這里的“無賴”可不是我們現在說的“無理取鬧的人”,而是說小兒子伏在荷花池邊剝蓮子吃呢!
生1:在一個人煙渺渺的小村落里,住著一戶家庭。這里很幽靜。他們僅居在一個矮小的茅屋里。一對白發夫妻坐在門口閑聊,老爺爺微微醉了,東倒西晃,不時要老伴兒扶著。“老婆子,如……如今我們生活美滿……哪!”“是啊,我們白頭偕老,又喜得三子,真是賽過活神仙吶!”(結合生的交流展示板書:翁媼圖)
籬笆后邊,有一片翠綠的的竹林。芭蕉葉影投在了籬笆上。一畝見方的豆田上,大兒子正辛勞地鋤苗,汗滴溪下土。二兒子心靈手巧,正用薄竹片專心致志地編織精致的雞籠。庭院上種植了一棵老棗樹,蒼勁有力,垂掛在枝杈上的綠葉叢中,長著令人垂涎欲滴的紅棗。蔭下,調皮可愛的小兒子正趴在池塘邊,剝開蓮藕吃蓮子,不時咂著小嘴。池塘上泛著綠意,溪中流水淙淙。碩大的荷葉托著水上芙蓉——荷花,還泛著青春的紅暈。(結合生的交流展示板書:三兒圖)
多么令人向往的鄉村世界啊!
生2:在幽靜、清新的小村子里,居住著一戶人家,是那么溫馨、和睦。他們的房屋十分小,茅屋門口,不知誰家的一對老夫婦,帶著醉意,操和東吳口音在閑聊呢!他們是那么融洽,那么親熱,感情可好哩!門前,有一棵棗樹,樹干蒼勁有力,枝繁葉茂;隱隱約約,還可以從油亮的綠葉中發現幾顆紅棗正在隨風搖晃呢。屋后,一片郁郁蔥蔥的竹林,葉片清翠欲滴。一旁幾棵芭蕉,是多么充滿活力呀!再放眼望去,一大片豆地映入眼簾,那上面,還有老夫婦的大兒子正在鋤草。二兒子呢?正坐在空地上用竹條編織雞籠。最頑皮的小兒子伏在地上,天真地玩弄著蓮蓬。小兒子的前面,是一個荷花塘,巨大的蓮葉生機勃勃,一陣風吹過,綠葉搖擺著,唱著歌曲,連亭亭玉立的白里透紅的蓮花也隨之翩翩起舞。
多么樸素的一家呀!
三、情境表演,體驗情感美。
同桌:扮演老夫婦,從眼前三個兒子,神聊至當年情景,那繪聲繪色,栩栩如生的表演讓全班學生捧腹大笑。
師:表演之中,你充分感受到了什么?
生1:這種生活真愜意舒適,作者對這與世無爭的生活一定也是很向往喜愛的。
生2:這樣的生活真是太寧靜、祥和了,我也想和作者一起過這種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
師:同學們已充分感悟到了作者在詞中所寄寓的濃濃的情與淡泊名利的生活志趣了,真了不起!
四、體悟意蘊,定格畫面美:
是啊,究竟是誰陶醉了呢?為什么而陶醉呢?請同學們自己把這首詞讀一讀。(交流)
這對老夫婦醉了、作者被眼前的村居生活陶醉了……我們讀書的時候,是誰在陶醉? 誰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配樂)真好!來,讓我們再一次把這首詞讀一讀,能背的背,把我們的對這和美鄉村生活的陶醉、沉醉、迷醉讀出來!
五、用心書寫,表現作品美。
生1:十分漂亮,很雅致。
生2:很有古典風味
師:同學們愿意也來寫一寫嗎?
下發鋼筆字專用書簽,生書寫作品。
結束語:
同學們,宋詞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一朵艷麗的奇葩,每首宋詞都仿佛是一幅絢麗多彩的畫,一曲委宛動聽的歌,一段綿長不絕的情。希望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在宋詩中盡情遨游,感受我國古代文學的藝術魅力。
五、課堂檢測
1、解釋畫線的詞語,再說說句子的意思
(1)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2)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2、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先說一說,再寫下來。
六、課外作業:抓住空白,展開想象,擴寫句子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的文學藝術,在表現手法上與國畫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古詩詞語言含蓄,給讀者留下許多空白,也就有了許多想象的空間。你能不能把你認為最有情趣的句子,通過你的想象使它變得更加具體呢?比如“幾杯酒下了肚,老兩口的話也多了起來,老爺爺笑著對老奶奶說:……”當然,你也可以寫鄉村的景色,還可以寫大兒、二兒、小兒。
附板書設計:???????
翁媼圖
26、清平樂? 村居
(宋詞? 辛棄疾)
三兒圖
清平樂·村居①
辛棄疾 (南宋詞人)
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③相媚好④,白發誰家翁媼。
注釋
②茅檐:指茅屋。
④相媚好:互相說喜愛要好的話。
⑤鋤豆:鋤掉豆田里的草。
⑥織:編織。
⑦無賴:這里是頑皮的意思。
古詞大意
大兒子在河東的豆田里鋤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子,只有我最喜歡的頑皮的小兒子在河邊爬著臥著剝蓮蓬玩。
【說明】
這首詞是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農村風俗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