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的制定需要考慮教學目標、教學資源、學生特點等因素,確保教學的系統性和科學性。通過閱讀和分析教學工作計劃范文,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教學工作計劃的編寫要點和方法。
二等分和四等分教案(優質12篇)篇一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將圖形二等分,并知道分后的兩份是相等的,而每一份都比原來的圖形小,原來的圖形都比分后的每一份大。
2.發展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數學思維能力。
3.體驗數學活動帶來的樂趣。
活動重點:
學習二等分。
活動難點:
通過操作引導幼兒探索物體等分的多種方法。
活動準備:
1.狗熊、狐貍、餅的圖片。
2.人手一份正方形、長方形、圓形、等邊三角形的紙。
3.長方體、正方體的蛋糕。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
1.以《兩只笨狗熊》故事引發幼兒討論。
問題:為什么兩只笨狗熊會上狐貍的的當?究竟“笨”在哪里?
2.歸納:兩只笨狗熊就笨在不會把干面包分成一樣大的兩塊,所以上了狡猾狐貍的當。
二、學習二等分。
1.請幼兒拿出藏在小椅子下的圓形,練習用紙(平面:圓形)代替“餅”,嘗試二等分。
2.教師提問:怎樣把圓形餅干分成一樣大的兩份,幼兒回答。
3.請幼兒練習用紙(平面:正方形、長方形、等邊三角形)代替“餅”,再一次操作,嘗試二等分。(提醒幼兒比較,等分后兩份是否一樣大?再把分后的每一份與原來的作比較。)。
4.教師請幼兒說說將正方形、長方形和等邊三角形二等分的分法并演示自己分的方法。(把紙對折,角對角、邊對邊,就是一樣大的兩份了。)。
5.匯總各人分“餅”的情況,強調將“餅”分成一樣大的兩份就叫“二等分”。
三、學習將長方體、正方體的“餅”二等分。
1.教師示范將長方體的蛋糕二等分。
2.分發正方體的蛋糕,讓幼兒嘗試二等分。
二等分和四等分教案(優質12篇)篇二
小結:把物體分成相等的兩份叫二等分。
基本部分:
一、嘗試對不同形狀的餅干進行二等分。
1.提問:看看框子里都有哪些形狀的餅干?那你們嘗試著分一分。(正方形、長方形)。
2.幼兒講述正方形、長方形餅干二等分的方法,鼓勵幼兒大膽講述不同分法。
二、教師引導幼兒不同的分法。(如:邊對邊、角對角、延對角線對折)。
1、嘗試著分一下老師的大圖形。
2、教師來用重疊的方法恢復原來的圖形,幼兒觀察。
小結:我們把一樣東西分成一樣大小的兩份叫二等分,而且二等分后的每一份都比原來的小。
三、操作部分:
1、“剛才我們把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用對折的方法進行了二等分,可是,在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像毛線、吸管、毛根等。現在請小朋友看看這些東西,怎樣進行二等分。”
2、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3、個別幼兒主動介紹自己的方法。
二等分和四等分教案(優質12篇)篇三
1、能把物體平均分成二分,知道整體大于部分,部分小于整體。
2、樂意探索多種二等分四等分的方法,體驗解決問題的喜悅。
3、初步了解等分的概念,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課件、各種圖形(心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平行四邊形)。本袋(每袋8個本)。
1、利用故事引入、隨故事內容出示課件。
2、教師操作,二等分圓形,引出概念二等分。
任意對邊折。怎樣驗證圓形二等分?折好后完全重疊。說明兩份一樣大。(課件講解,實物展示。)。
引出概念:把一個圖形分成一樣大的兩份就叫圖形的二等分。
:詳細說明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分出來的一份和原來的相比哪個大?哪個小?幼兒講述,然后老師演證。出示兩個一樣大的半圓形和一個完整的圓形,重疊比較得出結論: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一樣大的兩份叫二等分,分后的每一份都比原來的小。
3、教師操作,四等分圓形,引出概念四等分。
兩只小熊如果把看到的干面包分成四份,每人吃一份在留一份,怎么分呢?教師用圓形紙操作,說明兩次對齊折疊的操作方法。(課件講解,實物展示。)。
:觀察分開的和整體的關系。平均分成一樣大的四份叫四等分,分后的每一份都比原來的小。
4、出示正方形,引導幼兒思考并操作把正方形進行二等分、四等分。
圓形的面包我們會二等分、四等分了,如果大黑和小黑看到的是方形的餅干,你能幫他們二等分、四等分么?給發圖形幼兒操作探索,教師觀察指導。提問“你是怎么分的?”。幼兒操作后,課件展示各種分法。
:平均分成一樣大的'兩份叫二等分,平均分成一樣大的四份叫四等分,分后的每一份都比原來的小。
5、指導幼兒分組用折疊的方法進行三角形、心形二等分,長方形、平行四邊形四等分,并觀察講述。
圓形和正方形可以二等分四等分,那么如果我們用長方形、菱形、心形、三角形能不能二等分四等分?今天,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好多材料,小朋友自己動手分分看,要怎樣才能把它們進行二等分和四等分,有幾種分法?然后告訴老師和小朋友你是怎樣分的?(兩組二等分,兩組四等分)。
談話后:生活中很多東西可以直接等分,如布、面包、蘋果等,有很多東西可以按數量如糖塊、書本、衣服、椅子等,很多東西按重量分白糖、米、面、肉,還有很多東西按容積分如水、油、牛奶等。
6、啟發指導幼兒用剛剛學習的二等分四等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分本。
老師給每個小朋友都準備了一袋本,(出示準備好的本)想一想按數量怎么等分呢?啟發:你手中的本分給兩個小朋友,怎么分?每人幾個本?你手中的本分給四哥小朋友,怎么分?每人多少個本?7、拋出問題,結束活動。
如果老師再多給你一個本,請你把都分給三個小朋友,怎么分呢?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下節課我們學習三等分。現在跟園長老師們說“再見”。
二等分和四等分教案(優質12篇)篇四
本活動是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物體、空間、時間等等現象產生興趣。為此,我就讓幼兒通過游戲、操作、探索來對物體進行等分。同時利用支駕教學,在學習和探索中引導幼兒由淺逐漸加深,并支持、鼓勵幼兒獨立、做到舉一反三的效果來完成本次活動。
二、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學習將一個物體分成相等的兩份或四份。
2、探索物體等分的多種方法,激發幼兒對等分的興趣。
3、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比較能力。
三、活動重點:
通過操作引導幼兒探索物體等分的'多種方法。
四、活動準備:
小丑頭、繩子、剪刀、圓形、長方形、正方形、回形針若干。
五、活動過程:
1、用變魔術的形式引入課題。
今天,我們班來了一位小丑,現在請小丑為我們表演變魔術,好嗎?
2、教師出示一根繩子。
(1)請個別幼兒表演變魔術,由一根繩子變為兩根一樣長的繩子。
3、教師繼續以變魔術的形式出示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的餅干并教師示范圓形的二等分,請個別幼兒示范四等分。
2、幼兒操作,請幼兒探索長方形二等分、四等分的多種不同方法。
6、教師小結。
六、活動延伸。
游戲:《賣餅干》。
二等分和四等分教案(優質12篇)篇五
1、引導幼兒學習將一個物體分成相等的兩份或四份。
2、探索物體等分的多種方法,激發幼兒對等分的興趣。
3、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比較能力。
通過操作引導幼兒探索物體等分的多種方法。
小丑頭、繩子、剪刀、圓形、長方形、正方形、回形針若干。
1、用變魔術的形式引入課題。
今天,我們班來了一位小丑,現在請小丑為我們表演變魔術,好嗎?
2、教師出示一根繩子。
(1)請個別幼兒表演變魔術,由一根繩子變為兩根一樣長的繩子。
3、教師繼續以變魔術的形式出示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的餅干并教師示范圓形的二等分,請個別幼兒示范四等分。
6、教師小結。
二等分和四等分教案(優質12篇)篇六
活動目標:
一、讓幼兒理解四等分的含義,學習將圓形、正方形和長方形四等分的方法,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和組成。
二、提高幼兒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判斷推理能力。
三、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和價值。
四、讓孩子們能正確判斷數量。
五、培養幼兒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習慣。
活動準備:
二、學具:正方形紙、一些剪開的等分的紙片。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以小狗分匹薩的情景作為導入,復習圖形二等分的方法。
二、基本部分。
(一)實物四等分。
1引入四等分的問題,讓幼兒思考圓形四等分的方法。
2教師引入分四等分的方法,讓幼兒學習通過二次對折得到四等分。
3教師通過實物演示,讓幼兒初步理解四等分的含義,即把一個物體分成一樣大的四份。
1分發正方形的紙,讓每位幼兒動手探索正方形四等分的方法。
師:現在老師給每位小朋友都準備了一個正方形,你們動手折一折試試怎么分成四等分?
2啟發幼兒想出不一樣的分法。大,考吧.幼師,網出,處!并讓幼兒講一講他們是怎樣分的。
師:除了老師介紹的這種分法外,你們還有沒有其他辦法將正方形四等分?
3通過邀請幼兒代表將長方形用上面的幾種方法進行四等分,總結將圖形四等分的方法,使幼兒鞏固理解四等分的含義。
4教師出示一些等分、不等分的圖形,讓幼兒判斷四等分。
師:老師手上有一些其他小朋友分四等分的圖片,你們看一下他們分對了沒有?
(三)比較整體與部分的大小,部分拼成整體。
1以圓形為例,比較等分前后整體與部分的大小,感知整體大于部分,部分小于整體。
師:你們仔細看一下,這個圓形和它的四等分是不是一樣大?它們誰大誰小?
師:我們一起來試試把這些四等分拼成圓形。
2出示正方形和長方形和其四等分,幼兒動手操作將不同的四等分拼成原來的整體。
師:現在老師手上是正方形的四等分了,你們能幫老師拼成原來的正方形嗎?
師:現在老師手上是長方形的四等分了,你們能幫老師拼成原來的長方形嗎?
三、活動延伸。
讓幼兒思考如何把圖形進行八等分。
師:我們今天學習了將圓形、正方形和長方形進行四等分的方法,現在老師有個新問題,如果想將圖形分成八等份應該怎么分呢?這是老師留給你們思考的問題。
教學反思:
理解四等分的概念,真正做到了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不經意地學到了知識,鍛煉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二等分和四等分教案(優質12篇)篇七
1、以兩只“小松鼠分蛋糕”的故事,激發幼兒學習二等份的興趣。
3、幼兒演示分法,教師幫忙。
5、幼兒動手操作,老師巡回指導,引導小朋友們相互討論。
師:小朋友在操作的時候。可以相互討論一下,應該怎樣分?
(1)請幾個有不同分法的小朋友講述,并用老師的操作卡演示給小朋友們看。手動演示后教師用課件演示。
(2)請其他小朋友說說其它圖形的不同分法,并用老師的操作卡演示給小朋友們看。幼兒沒說出來的那種方法,教師講解并演示。
7、探索實踐。
(1)幼兒嘗試,老師巡視,鼓勵幼兒積極動手,遇到困難、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
提醒幼兒操作時不要把東西弄在外面,注意桌面的整結。
(2)提問:剛才你分了哪些東西?怎樣分的?用了哪些工具?
二等分和四等分教案(優質12篇)篇八
1、使幼兒里四等分的含義:四等分后的每份是一樣大的,并能比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2、探索不同的物體、材料的四等分方法,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和嘗試能力,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1、活動室周圍的墻上布置有小動物的各種房子。
2、每組兩個小筐(一個筐內裝長方形、圓形、橢圓形等彩紙若干,另一個筐內裝剪刀、鉛筆、線、尺等工具),正方形紙若干置于桌上。
3、另準備每組一筐特殊材料,如木片、肥皂、布、彩帶、橡皮泥等。
4、漿糊、抹布若干、磁性黑板一塊。
活動過程。
一、請幼兒幫助小動物,引起幼兒的興趣。
1、教師提出嘗試要求,將正方形分成一樣大的四份。
師:現在請小朋友試一試,看能用什么方法把正方形的窗紙分成一樣大的四份,好嗎?
2、幼兒嘗試操作,將正方形四等分,教師巡回觀察幼兒的操作,對分得好的幼兒及時給予表揚,并鼓勵幼兒想想有幾種分法。
3、嘗試操作后提問。
師:(1)請xx小朋友告訴大家,你是怎么分的?怎么知道分出來的四份是否一樣大?(用重疊的方法比較)。
(2)有哪些小朋友的分法是跟他一樣的?哪些小朋友的分法跟他不一樣?
4、老師將正方形的三種分法在磁性板上擺給幼兒看,然后請幼兒比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5、小結。
師:像這樣把一個東西分成一樣大的四份叫四等分,四等分后的每一份都是一樣大的,而且每一部分都比原來的整體小,整體比部分大。
三、第二次嘗試:四等分其他圖形(長方形、圓形、橢圓形等)。
1、請幼兒為小動物貼窗紙,教師提出第二次嘗試要求:四等分其他圖形。
師:小朋友想出了這么多種正方形的四等分方法,真聰明,可小動物的窗戶是各種形狀的,我們小朋友崽來試試看,把其他形狀的窗紙也都進行四等分,然后去幫小動物貼上,好嗎?請輕輕打開毛巾,里面是其他形狀的窗紙。
2、幼兒第二次嘗試操作,既把長方形、圓形、橢圓形等四等分,教師觀察幼兒的操作,了解幼兒不同的四等分方法。
3、教師請選擇不同圖形進行四等分的幼兒講講,自己分的是什么圖形、是怎樣分的,然后教師將各種圖形的四等分方法在磁性黑板上擺出來。
四、教師對幼兒提出進一步的嘗試要求,即對不同材料、物品進行四等分。
1、請幼兒再來幫助小動物解決難題,即四等分不同材料、物品。
2、幼兒嘗試把特殊材料進行四等分,教師巡視,對分得好的幼兒及時給予肯定、表揚。
3、請選擇不同材料、物品的幼兒講講自己拿的是什么、怎么分的。
4、教師小結:彩帶、布可以用對折的方法四等分;木片、肥皂可以用線或尺量好長度,找到每邊的中點,然后用尺和鉛筆把對邊的中心連起,進行四等分;橡皮泥可以先把它搓成均勻的正方體、長方體或圓球等再進行四等分。
五、請幼兒找找周圍還有哪些東西是可以四等分的,并將所有四等分的方式都去告訴小動物。
結束活動。
二等分和四等分教案(優質12篇)篇九
重、難點分析。
難點:通過操作引導幼兒探索物體等分的多種方法。
活動過程。
一、故事表演《兩只笨狗熊》提問:怎么分才公平?
幼兒操作,二等分,觀察分開的蛋糕和整體的關系。
二、看課件《小熊的生日》。
1、皮皮的生日,媽媽準備了一個大蛋糕,它的朋友來了,要怎么樣分?幼兒用圓形紙片操作。觀察分開的和整體的關系。
2、又來了2個朋友,怎么分。幼兒操作,觀察分后和整體的關系。
分后的每一份都比原來的小。
三、幼兒操作,西餅、火腿片,四等分,并觀察。
幼兒交流。
四、練習單:
請幼兒觀察圖形能不能四等分,說說為什么?與教師交流自然結束。
設計思想。
大班幼兒具備了一定的動手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對等分也有所接觸,但不能掌握真正的含義。根據本班幼兒的好奇心強,具有一定的動手能力等特點,有簡到難,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操作日常普通物來探索活動,把抽象的概念與具體實物產生聯系,這樣,幼兒學得活,易掌握,不僅將一般的認識遷移到具體的事物上,擴大認識面,而且對開拓幼兒思維,培養思維準確性,并激發幼兒數學興趣。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學習將一個物體分成相等的兩份、四份。
2、探索物體等分的多種方法,激發幼兒對等分的興趣。
3、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比較能力。
二等分和四等分教案(優質12篇)篇十
(一)以兩只“小熊分蛋糕”的故事,激發幼兒學習二等份的興趣。
1、請小朋友幫幫幫小熊,應該怎樣分?(幼兒演示操作)。
2、兩只小熊剛分開想吃,突然聽到敲門聲又來了2個朋友,這下他們又要怎樣分蛋糕?幼兒用圓形紙片操作,觀察分開的和整體的關系。
教師小結課件演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一樣大的兩份叫二等分,平均分成一樣大的四份叫四等分。分后的每一份都比原來的小。
(二)幼兒操作,圖形、毛線,四等分,并觀察。
1、幼兒動手操作,老師巡回指導,引導小朋友們相互討論。
師:小朋友在操作的時候。可以相互討論一下,應該怎樣分?
(1)請幾個有不同分法的小朋友講述,并用自己的操作卡演示給小朋友們看。幼兒演示后教師課件演示。
(三)鞏固游戲“看誰說得對”
老師想和你們做游戲,請你看圖形說說它是不是二等份或四等分?比一比誰說得又對又快?
二等分和四等分教案(優質12篇)篇十一
活動目標:
1、學習將一個物體分成相等的四份。
2、探索物體等分的多種方法,激發幼兒對等分的興趣。
3、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比較能力。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養成敢想敢做、勤學、樂學的良好素質。
活動準備:
學具:各種形狀的圖形若干,人手一份操作紙、剪刀。
教具:房子圖兩份。
活動過程:
一、導入,學習圓形、橢圓形、三角形的四等分。
2、出示小豬房子圖。
(1)教師提出操作要求:選好一張窗戶紙,先把它折一折,分成相等的四份,然后根據折痕剪下來,再拼一拼。
(2)鼓勵幼兒選擇多種圖形來分。
(3)請個別幼兒上臺演示自己的分法,并自己的操作結果貼在窗戶上。
(4)教師總結四等分的概念:將一個圖形分成一樣大小的四份,就叫做四等分。
二、學習正方形的多種四等分的方法。
1、出示小貓房子圖,師:剛才我們把小豬的窗戶紙都貼好了,小豬真開心。可是小貓現在還傷心呢,我們也來幫幫小貓吧。看,小貓家的窗戶紙是什么形狀的?(正方形)。
2、幼兒動手將正方形進行四等分。
(2)請個別幼兒上臺演示自己的分法,并自己的操作結果貼在窗戶上。
(3)教師總結正方形的四種四等分的方法。
三、幼兒探索長方形的多種四等分的方法。
1、出示小兔房子圖,師:小朋友的本領讓小兔知道了,小兔也想請你們來幫忙,看小兔家的窗戶紙是什么形狀的?(長方形)。
2、幼兒動手將長方形進行四等分。
3、個別幼兒上臺演示自己的分法(不同的分法)。
4、教師和幼兒一起總結長方形的五種四等分的方法。
5、教師演示長方形的第六種最難的分法。
四、結束活動。
師:剛才我們小朋友幫小動物都貼好了窗戶紙,小動物們都非常感謝你們的幫忙。那除了這些圖形以外,還有哪些圖形可以四等分呢?請小朋友等一會在教室里找一找,試一試。
活動反思:
四等分的概念對大班下學期的幼兒來說并不是很難,但要讓幼兒真正理解具體的方法也不容易。所以在本次活動中,我們設計了不同的環節,引導幼兒通過自己動手折一折,分一分,剪一剪,再拼一拼,一步步操作探索,從而得出各種圖形的不同的分法。活動過程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和操作特點。從幼兒的操作情況來看,大部分幼兒都能很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操作活動中,大膽想出各種圖形的不同分法,也能很快地掌握基本的分法。對于個別難的分法,也能在老師或同伴的提示講解下得到啟發和提升。
整個活動讓幼兒在做做玩玩中掌握了四等分的知識,讓孩子在玩中學,在學中玩,體現了新綱要的教學理念,所以效果還是不錯的。但也發現在操作材料上準備得還不夠充分,可能是計算錯誤,另外在擺放操作材料時還要考慮得更周到,這樣活動效果可能會更加完美。
小百科:“等分”就是將一個物體或數量等分幾份的一種解題方法。運用這種方法解答有關多邊形的面積問題,常會使人有“柳暗花明”的感受。
二等分和四等分教案(優質12篇)篇十二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數學來自于生活。等分是生活中的一個數學活動,探索性強,操作性大,在平日分點心、分玩具、分學習用品的活動中,幼兒已經接觸過這方面的內容。本次活動,適當選用幼兒熟悉的實物,如蘋果、圓餅、細繩等,先啟發幼兒通過操作,自己去探索發現,然后反復比較,充分調動幼兒思維的積極性。讓幼兒自主探索對不同形狀物體和實物進行二等分、四等分的方法,實現認知的平衡,獲得發展。
我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大班孩子的實際情況,確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探索物體二等分、四等分的方法,并理解其意義。
2、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熊媽媽圖片,熊寶寶圖片兩個,狐貍圖片,水果刀一把,蘋果、餅干、果盤、毛線段、各種圖形(心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五邊形)。
根據目標,我把本次活動的重點預設為:掌握二等分、四等分的多種方法。
教學難點設為: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1、原來的圖形大于等分出來的任何一部分,等分出來的部分小于原圖形。
2、等分后的每一部分一樣大。
3、等分的次數越多部分越小。
1、主要運用故事引入法和引導啟發式教學。利用《笨笨熊》的故事引入課題,并激發幼兒操作的興趣,幼兒操作過程中教師及時引導,并啟發他們向教學目標思維。
2、幼兒主要運用嘗試操作法、比較觀察法、探究認知法。
利用嘗試操作法引導幼兒理解二等分與四等分的意義。
利用比較觀察法突破難點,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為了緊扣教學目標,展開教育活動,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講述故事,利用故事引入、隨故事內容出示圖片。
講完故事設計問題:假如請你幫忙,你怎樣分大黑和小黑才高興呢?
2、指名讓4—5名幼兒進行操作,并把操作結果放置于果盤中,然后教師小結并指導,可能出現的現象:有的幼兒分的一樣大,有的幼兒分的'不一樣大。
3、比較、理解二等分的意義。
選出上述幼兒二等分的作品為范例,引導幼兒比較理解二等分的意義:
二等分就是分成兩塊,兩塊一樣大。
教師小結:我們把一個物體分成一樣大小的兩部分就叫二等分。
4、教師示范分蘋果,鞏固幼兒對二等分意義的理解,引導幼兒比較觀察,突破難點,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設計問題并小結:
原來的蘋果和分出來的蘋果比比看誰大誰小。(原來的蘋果大,分開的蘋果小,即整體大部分小)?把分開的蘋果放在一起比比看怎么樣?(分開的蘋果都一樣大)。
5、利用毛線段和圖形啟發幼兒探究:你有什么方法把這些物體二等分嗎?幼兒操作,教師小結:要把圖形先折疊后切開。
讓幼兒操作,然后教師指導并小結:把一個物體分成相等的四部分,就叫四等分。
取兩個一樣大的蘋果,讓幼兒一個二等分一個四等分,分完后各取一塊,進行比較,設計問題誰的大,誰的小?讓幼兒理解“分的次數越多,部分就越小”的意義。
學習兒歌《餅干》,鼓勵幼兒晚上和家長一起做分餅干或分蘋果的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