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植物篇一
知識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能舉例說出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采集植物和制作臘葉標本。
能力目標
1、初步學會采集植物與制作臘葉標本,繼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驗能力。
2、通過對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歸納、綜合等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參加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使學生逐漸養成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
教學建議
一、本節知識結構
二、教材分析
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決定了它們能適應各種復雜的陸生環境,成為自然界中分布最廣、最高等的一類植物。因此,對這一特征的理解,能使學生更好的了解被子植物在進化上所處的位置,所以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應做為本課重點。在講述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時,通過實物、標本或錄像讓學生進行觀察多種被子植物,經過討論、分析,進而總結出被子植物的特征。教師要突出強調的內容:由于被子植物具有完善的結構,因此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從而在植物界中占有優勢。
采集和制作植物標本的實驗在科研和教學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標本的制作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驗能力,所以這方面的內容也應是不能忽視的重點。如果實驗課課時充足,教師可帶領學生進行野外采集和標本制作,如課時較緊,則可通過教師的講述和演示,讓學生初步學會采集和制作臘葉標本的基本方法。至于讓學生實際動手練習采集和制作臘葉標本,教師只能組織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或者結合郊游活動來進行。
在學生采集植物標本時,一定要讓他們注意人身安全。另外,城市中學的教師還要向學生強調,不要到公園中去采集植物標本,要愛護園林中的花木和城市里的行道樹,尤其要愛護公園中的珍貴樹種。
三、教法建議
本節除了要學習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外,還有采集和制作臘葉標本的方法介紹。在學習之前,可組織學生從校園中采集7~8種植物,讓學生進行描述、比較、歸類,由此活動引入所學的知識。
(1)在野外觀察和采集活動中,以小組為單位(可以是實驗小組,也可以是自由組合),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限定活動區域和時間;提倡團結合作,互相學習;也提倡相互競爭,為小組爭取榮譽。
(2)教師要事先安排好觀察目標,要求認真觀察,如實地做好記錄,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野外植物標本的采集是教學的需要,也是學生學習的需要。教師組織學生到野外采集標本要做到合法、合理和適度,即限制采集數量,對珍稀植物更不要亂采和多采、浪費植物資源等。
(3)通過學生學習標本的制作,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制作標本時,一方面要求學生按課本的操作程序認真去做,一方面提倡學生的創新精神,把標本做得美觀、實用又不失科學性。通過標本制作和必要的展覽與應用,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物,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4)本節學習結束后,建議根據學生的愛好,開展一些小的課外活動,以幫助學生認識植物界的多樣性和保護植物的緊迫性??砷_展的活動如:(1)收集有關植物的郵票,并說明這些植物為什么能用來做郵票的圖案;(2)收集有關植物與人類關系的資料或有關瀕危植物的資料,在班內或年級舉辦一個植物展覽;(3)根據學生的興趣,每個學生認真調查了解一種植物,以第一人稱為該植物寫一篇短文以介紹這種植物。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植物蠟葉標本的制作。
難點:采集植物、蠟葉標本的制作
設計思想:
被子植物的特征可以通過學生從實際生活的經驗中分析得出,而植物標本的采集和制作的內容是學生比較陌生的,可以先由教師進行講解,再帶領學生進行操作。
手段:演示與學生實驗相結合,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教學過程?:(本課參考課時為2課時)
第一課時: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采集植物的方法
一、導入??:
2、引導學生回答問題。
3、講解:這些植物都通過種子來繁殖后代,所以稱為種子植物。它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類植物。
二、講授新課:
(一)被子植物的概況:
1、出示桃和杏等,讓學生辯認它們分別是植物體的什么器官?
2、組織學生觀察、發言。
3、講解:這些都是植物體的果實,繁殖后代的種子就在果實的里面。也就是說,種子外面有果皮包被著。所以這一類種子植物稱為被子植物。
(二)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錄像:介紹多種被子植物。
2、組織學生觀看錄像,并聯系生活實際,總結被子植物的特征。
3、總結學生的討論結果,并給予糾正和補充。
(三)植物標本的采集及壓制:(利用實物投影邊講解,邊示范)
組織學生先觀看有關的錄像,然后在示范、講解時重點強調以下幾點:
1、采集標本前要明確采集植物標本的目的及工具的用途。
2、要清楚采集不同植物的方法:高大的喬木、灌木需采集有花或果實的帶葉枝條;小的草本植物需采集帶花或果實的植株,連根掘起,并清除泥土和雜質。
3、在放入采集箱內之前,不要忘記掛號牌。
4、采集標本時,要注意安全及資源保護。
5、整理采集到的植物時,要展平枝葉(少數葉、花的背面朝上),平鋪在吸水紙上。
6、壓制標本時,要勤換紙,放在通風處陰干。
三、作業?:
請每一位同學按照采集植物的要求,采集一種被子植物,并完成標本的整理和壓制。
第二課時:蠟葉標本的制作
一、導入??:
上節課學習了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同時給同學們介紹了有關植物標本的采集和制作的方法,并且讓同學們在課下進行了植物標本的采集和壓制,這節課我們就來檢查采集的標本是否合格,能否做出漂亮的臘葉標本。
二、講授新課:
(一)檢查采集的標本是否合格:
1、提出問題:采集植物和進行壓制時要注意的事項是什么?
2、組織學生回答,再次強調注意事項:
(1)采集的植物標本必須是完整的。
(2)采集植物標本時要注意安全。
(3)采集植物標本時要注意植物資源的保護。
(4)壓制標本時要勤換紙,避免植物腐爛。
3、每小組認真按要求選出最合適做臘葉標本的植物。
(二)完成臘葉標本的制作:
1、分組觀察示范標本:將制作規范的植物臘葉標本分發給各實驗小組,讓學生仔細觀察標本在臺紙上的放置位置、固定標本的方法、標簽的位置及內容。
2、講述制作植物標本的方法:(利用實物投影邊講解,邊示范)
(1)把選好的標本平鋪在臺紙中間。
(2)對標本進行固定:
a、對于比較細的部分,可直接用膠水固定,但一定不能太多;
b、對于比較粗大的部分,可用刀片沿標本較粗的部位在臺紙上切出一對對的小縱口,分別將小紙條從臺紙的正面切口處穿入,將標本縛緊,并在臺紙的背面將紙條兩頭粘緊。
(3)按照每份標本的號牌寫好標簽(標本名稱、采集日期、采集地點、采集人)。
如植物名稱不能確定,可先空著,等查明后補上。
(4)貼標簽、蓋蓋紙。
3、組織學生制作臘葉標本,注意及時糾正出現的錯誤。
三、反饋:
由每個小組出示制作的臘葉標本,并進行講解。其他小組可以根據觀察進行評價。
板書設計?:
第一節 被子植物
一、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具有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種器官。
2、種子不裸露,外面有果皮包被。
二、采集植物和制作臘葉標本:
1、植物標本的采集:采集標本→掛號牌→放入采集箱(或大塑料袋內)
探究活動
臘葉標本展覽會
把學生制作的植物臘葉標本,進行展出,供全校學生參觀學習。
原色浸制標本的制作
這種經固定液和保存液處理后保存在瓶內的標本,保持植物原色,色澤鮮艷,立體感強,形態逼真,便于觀察植物的形態特征,而且識別植物不受季節限制。
1.實驗材料的準備
一般應采集符合需要的具有典型特征、新鮮無病的植株、枝條或花、果實。浸制植株或枝條時,力求枝葉、花、果實齊全。
2.固定液和保存液的選擇和配制
(1)綠色植株和果實的浸制:以5%硫酸銅液為固定液,將綠色植株或果實浸泡10~20天,使綠色變黃再轉綠,穩定后,取出用蒸餾水沖洗干凈,用3%亞硫酸保存液長期浸制保存。
(2)黃綠色果實的浸制:固定液是20%酒精,保存液是2%~3%亞硫酸加2%甘油的混合液。
先用20%酒精將黃綠色果實浸泡4~5天,果實表面出現斑點后,再加15%亞硫酸浸泡1天。然后取出用蒸餾水洗凈,再浸入20%酒精中硬化、漂白,直到斑點消滅后,再浸入2%~3%亞硫酸加2%甘油的混合液中長期保存。
(3)黃色花序和黃色(橙色)果實的浸制:用3%~4%的亞硫酸加少許甘油配成固定保存液,直接浸泡,長期保存。
(4)紅(黃)綠交錯的植株或果實的浸制:以5%硫酸銅溶液為固定液,將標本浸泡其中,直至紅色→褐色,綠色→黃色→綠色時,洗去硫酸銅后,浸入1%~2%亞硫酸保存液中,長期保存。
(5)紫色果實的浸制:
①紫色荸薺可以用2%福爾馬林與1%亞硫酸混合液直接固定保存。
②紫色茄子可以用6%福爾馬林、11%食鹽水、0.3%明礬制成混合液,直接固定保存。
③紫黑色葡萄可以用福爾馬林20毫升、飽和食鹽水(約15%~17%)30毫升、蒸餾水175毫升,配成混合液,直接固定保存。
(6)白綠交錯的花枝、果枝的浸制:
可用5%硫酸銅溶液固定后,用2%~3%亞硫酸漂白一天,再浸入l%~2%亞硫酸液中長期保存。
(7)紅色漿果或其果枝浸制:
可用5%硫酸銅溶液固定一周后,洗去硫酸銅,用3%亞硫酸、0.2%硼酸、(0.5%福爾馬林)混合液保存。
3.保色溶液浸制標本的制作
(1)清洗和消毒所用器皿、儀器:制作標本用的各種玻璃器皿,都要用洗衣粉或去污粉刷洗,并用清水反復沖凈;標本瓶內與瓶蓋還應用95%酒精消毒;所用的玻璃棒、解剖器等也應用70%酒精消毒。這些器皿和儀器在制作標本過程中,都要保持清潔,不可污染。
(2)固定標本顏色:首先,根據標本的顏色選擇適宜的固定液配方。根據需要按照配方計算用量,用蒸餾水配制固定液,備用。
清洗,消毒標本,具體做法是:將采來的標本除去雜質、枯枝殘葉,修整后,用清水洗凈,然后用70%~75%酒精將標本消毒,根據標本情況可用酒精沖(擦、涮)洗一遍。并迅速將消毒好的標本放入已消過毒的標本瓶中,然后把已配好的固定波沿瓶壁緩緩倒入標本瓶中,至淹沒標本。為防止標本漂起,可用消毒的玻璃條將標本壓住或捆住。
(3)整形、保存:接配方要求固定顏色后,要將標本進行整形,再放入標本瓶中。然后將保存液沿瓶壁緩緩倒入標本瓶。保存液的液量應以浸沒標本為準,不可過滿,最后,將瓶蓋蓋嚴。
(4)封口、貼標簽:剛制成的浸制標本,由于植物體內可能有色素或雜質析出,而使保存液混濁。7~15天后再更換保存液,待顏色穩定后再封口。
封口方法一 —石蠟法:將瓶口擦凈,蓋嚴,把石蠟切碎,放入燒杯中隔水加熱,熔化成液態,趁熱用毛筆蘸取涂在瓶口和瓶蓋間的縫隙處即可。但石蠟固化后較脆易脫落。
封口方法二 —蜂蠟、石蠟、松香混合法:將石蠟(l份)、蜂蠟(4份)、松香(1份)混合(也可不用松香),隔水加熱熔化,趁熱用毛筆蘸取涂在瓶口和瓶蓋間的縫隙處。此混合物固化后,軟硬適度,不易脫落。
封口后,在標本瓶的適當位置貼上標簽,放在陰涼避光處保存,最好每年更換一次保存液。
植物篇二
媽媽趕集的時候,從花卉店里買了幾株水仙花。可她不知道怎么養。于是到網上一查:把水仙花像泡蒜頭一樣泡在在一個盤子里,只泡著根就ok了。
媽媽高興得手舞足蹈,忙叫我拿了一個鑲著漂亮花邊的陶瓷盤。接著,媽媽把水仙花上的土扒開,用清水洗干凈了放在盤子里。不久芽苗長得非常高了,像個含羞的小姑娘似的。
我愛水仙花,你是我親手培育成功的第一株花。
植物篇三
我,幫大樹吸收養分;我,讓大樹更加滋潤;我,為我長在大樹身上而感到自豪和驕傲!
我,是我,讓人們喜歡上了大樹,是我。
我,是我,讓人們有了一世陰涼,是我。
我,無私奉獻著;我,默默無聞著。只因為我認為,總有一天,人們會發現我,會重用我??墒?,錯了,我完全錯了。人們發現了我,可也是我痛苦地開始:人們把大樹砍了,把我的兄弟們當柴火燒了,而把我,做成了一個“嫦娥奔月”型的根雕。我好痛苦,好痛苦。我跟兄弟們分開了。我被放在了展廳。我卻不小心在展廳里流了淚。從此,我一舉成名,這家藝術館也出了名。我被老板放在了重要地區。后來,被人高價買走。這時,我才知道,人們為了錢,不惜一切代價。我好后悔,不該來這里,不該與兄弟們分開,我好后悔,我流盡了最后一滴淚,再見了,泥土;再見了,小鳥;再見了,風兒;再見了,這片土地;再見了,這個世界。
我毀了我自己。做一條樹根,我無怨無悔,如果有來生,我還要做一根樹根;只為了那些兄弟,那些看重我的朋友,再見了,來生再見!
植物篇四
媽媽買回來一盆銅錢草,我仔細地打量了起來,發現銅錢草長得與眾不同。
銅錢草的莖細細長長的;葉子小小的、圓圓的,還碧綠碧綠的,和莖連在一起,就像一把小雨傘。銅錢草顧名思義,銅錢草長到最大的時候,就和古代用的銅錢一般大小了。
銅錢草雖然小,他的"胃口"卻不小。每一次我給它"喝水"時,它都會貪婪的吮吸著,生怕被別人(別的銅錢草)搶走,好像那不是純凈水,而是什么山珍海味似的。
植物篇五
知識目標
通過觀察常見的苔蘚植物的形態結構等特點,進而了解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對自然界的意義。
能力目標
1、通過對苔蘚植物的觀察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實驗能力。
2、通過對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的比較,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歸納、綜合等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了解苔蘚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科學的價值觀。
2、通過了解苔蘚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的特點,使學生樹立植物體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教學建議
一、本節知識結構
二、教材分析
苔蘚植物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等特點,是學生了解苔蘚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礎,同時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苔蘚植物只能適于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中,不能擺脫水的限制,使它在進化上所處的位置仍然比較低等。因此,葫蘆蘚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的特點及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對學生理解苔蘚植物在進化上的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這部分知識是本節的重點。
三、教法建議
如果環境允許,課前可組織學生采集周圍環境中生活的苔蘚植物。教師也應該準備葫蘆蘚或小墻蘚的實物或浸制標本、掛圖、照片等。
圍繞苔蘚植物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性、形態結構等內容組織學生學習和討論。除了利用掛圖以外,還應該指導學生用放大鏡觀察苔蘚的實物,如:植株的形態和顏色、莖的長度(注意不包括蒴柄和孢蒴),莖的質地、莖有無筋絡(輸導組織)、葉的厚薄和大小、有無葉脈。然后要求學生撥開土粒,尋找苔蘚植物的假根,讓學生描述它的形態。觀察結束后,讓學生憑借已經學過的知識,說出莖、葉和假根的功能。要特別關注苔蘚植物的假根只有固著土壤的作用,它不能吸收水和無機鹽。要仔細觀察苔蘚植物的葉的厚度,最好能將其與種子植物的葉進行比較,以理解苔蘚植物的葉除了進行光合作用外,還兼備從環境中吸收水和無機鹽的功能。教師幫助學生分析出苔蘚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與它生活的陰濕環境是相適應的。
討論苔蘚植物與自然界以及與人類的關系時,要引導學生自己收集資料,全面分析問題,讓學生逐步建立這樣的觀念,即對自然界中的生物,人類一方面要利用,另一方面要保護。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苔蘚植物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等特點;
2、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
難點:苔蘚植物與生活環境相互的適應性。
設計思想:
由于學生對苔蘚植物具有一定的接觸和了解,所以可以由學生切身的體會入手,展開教學。借助實驗觀察,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得出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對于苔蘚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學生可能了解的并不多,可以利用豐富的資料讓學生進行分析。這個活動可以安排在課前讓學生進行收集。
手段:采用觀察實驗、分析討論、教師歸納總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
教學過程?:(本課題參考課時為1課時)
一、導入??:
2、組織學生自由發言,介紹自己對苔蘚植物所了解的情況。(如在其中出現錯誤,教師在后面的講解中一定要進行糾正)
二、講授新課:
(一)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錄像或投影:
2、請學生講述苔蘚植物的生活環境,提出問題:"苔蘚植物為什么必須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中?"引出下面的實驗。
3、組織學生按照實驗五的方法步驟進行實驗觀察:
觀察重點:
(1)識別實驗中所給的苔蘚植物是錄像或投影中介紹的哪一種?
(2)觀察所給苔蘚植物的外形、顏色,并對植株的高度進行測量。
(3)觀察所給苔蘚植物的根、莖、葉的特點。
(4)認真填寫觀察記錄表(見附錄)。
4、組織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5、組織學生通過觀察結果的匯總、分析,得出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如果學生分析的不全面,教師可進行補充。
重點強調:
(2)苔蘚植物的莖、葉中都沒有輸導組織。
6、提出問題:"苔蘚植物為什么必須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中?"
組織學生討論、發言
總結:苔蘚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鹽,而苔蘚植物的莖和葉中沒有輸導組織,不能運輸水分。所以苔蘚植物不能脫離開水的環境。
(二)苔蘚植物的經濟意義:
2、組織學生討論、歸納出苔蘚植物的經濟意義。
3、教師對學生得出的結論進行補充。
三、總結;
組織學生回答并及時進行糾正。
板書設計?:
第二節 苔蘚植物
一、常見的苔蘚植物:
實驗:觀察幾種苔蘚植物
二、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
1、一類有假根與莖、葉的分化,如葫蘆蘚;
另一類只有假根與葉狀體,沒有莖、葉的分化,如地錢。
2、適于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中,靠孢子繁殖后代。
三、苔蘚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
1、可以避免林地、山野水土流失。
2、可作為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附錄:
苔蘚植物觀察記錄
植物名稱
顏色
高度
根
莖
葉
生活環境
觀察苔蘚植物的吸水能力。
苔蘚(從陰暗潮濕的泥地上挖?。?;泥土(可去田野上挖?。?;大一點的廣口瓶,2只;大湯匙;量杯。
?
實驗組
對照組
1
將一杯苔蘚倒進一只廣口瓶內。
將一杯泥土倒進一只廣口瓶內。
2
在瓶內加進一大匙的水,并觀察其變化。
在瓶內也同樣倒入一大匙的水,觀察其變化。
3
繼續加水,直到苔蘚不再繼續吸收水分為止。
每次所加入的水量以一大匙為原則,而每次加入的水量都必須用量杯測量并作記錄。
繼續加水,直到泥土無法再吸收水分為止。
加入的水量也必須用量杯測量并作記錄。
實驗組加入的水量:?????????? ;對照組加入的水量:??????????? 。
苔蘚經常會被使用在盆栽植物上。苔蘚好像干燥的海綿,很會吸收水分。園藝學家利用苔蘚保持水分的特點,經常在泥土中摻入苔蘚,或把苔蘚鋪在植物的周圍。要搬運盆栽植物時,也可以使用苔蘚,使植物不易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