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木笛》讀后感400字篇一
趙愷的《木笛》就發生在這一個悲哀的時刻,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日。1937年的這一天,日軍撬開了南京的大門,開始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讀了《木笛》這一篇文章,我陷入了沉思……
主人公朱丹是一名有為青年,他在國家與個人面前,毫不猶豫選擇了國家。這是多么強烈的民族精神,多么強烈的愛國情意啊!我們也應該有這精神――愛國之情。國家重于個人利益。如果你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日還吹奏歡樂的樂曲,那樣,你還配做一個中國人嗎?
我贊揚那群孩子,他們不怕嚴寒,堅持來悼念死去的南京人民。文章中寫到:“仿佛一片幼松林”。是啊!這就是堅強不屈的中國人民!他們手里閃爍的紅燭,就是他們的那一顆愛國心啊!我們也應該學習他們,做一個堅強不屈。熱愛祖國的中國人。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我們要奮發圖強,好好學習,為祖國創建更美好的明天!
我也敬仰那位外國音樂大師。他雖然不是中國人,但是他卻尊重中國,尊重我們中國的人民。他能夠理解我們國家人民的愛國情懷。
在風雪中如泣如訴的木笛聲,分明是一顆炙熱的愛國心!
《木笛》讀后感400字篇二
讀了《木笛》這篇課文,我的心中涌起了復雜的情緒,有悲涼,也有感動。
文中主要寫了朱丹是一名才華橫溢的木笛演奏員。當一次重要的考試要求吹奏歡快的樂曲時,他因為當天是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日,毅然拒絕演奏,默默地來到了南京大屠殺同胞紀念碑前。在一群手捧紅燭靜立雪地的孩子面前吹奏起了悲涼的木笛曲。主考官也為之感動,最終錄取了朱丹。
主人公朱丹是一個愛國的人。當我讀到他在雪夜中吹奏起凄切的木笛曲時,我的心震撼了!那悠悠的笛聲,如泣如訴,泣是為南京大屠殺的同胞感到惋惜與難過,訴的是朱丹濃濃的愛國情!一曲木笛,背后卻是他的錚錚豪氣!讀到孩子聚集起來紀念那些遇難的同胞時,我又不禁為他們的所作所為而黯然淚下,刺骨的寒風中手捧著紅燭,默默佇立在雪地中……這是多么強烈的愛國精神!怎能不令我為之感動呢?
這又讓我忍不住聯想到了另一件事。一天,一位朋友來我家玩,我就問他:“你知不知道南京大屠殺呀?”
朋友答道:“什么南京大屠殺?我怎么不知道?你弄錯了吧?應該是北京大屠殺吧。”(.)
唉,不可原諒的忘卻啊!那一場噩夢般的浩劫,作為一名中國少年,他竟然全然不知!
雖然死去的人已經無法生還,但這份國恥,我們應該永遠銘記在心。正所謂“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我們應該不忘國恥,振興中華!讓我們的祖國永立強國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