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教學心理十講教育心得篇一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緊密結合。在思品課教學中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既能達成思品課教學的內容,又能在了解學生思想的基礎上發現問題,并借鑒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技巧及時解決問題。這些措施包括課堂討論,及時化解矛盾;模仿示范,學會正確模仿;活動體悟,激發心靈震撼;多元評價,全面認識自己。
隨著課改的深入,廣大教育者都認識到加強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課堂學習是學生一天的主要活動,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高心理素養。初中的思品課教學是一個塑造學生美好心靈,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過程。在教學中有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良好的心理品質,是品德課義不容辭的任務。作為一名心理學專業畢業的思品課老師,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都很注重應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理論、方法,以此提高思品課的質量,達到對學生心靈的導航作用。
課堂討論指的是教師為學生創設一種情景,引發學生的矛盾心理,進而通過學生間的討論澄清模糊認識,糾正錯誤觀念,達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過程。
講《珍愛生命》這一課時,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個學生突然說“一死百了”,全班同學馬上哄堂大笑。這是一個很小的插曲,甚至不會對我的課堂教學有多大的影響。但我清楚,這不是一件小事,它關乎一個人的生命價值觀。我覺得我必須幫助這些正如花朵般綻放的孩子們。于是,我轉身用紅色的粉筆在黑板上寫了個大大的“死”字。學生看我寫了這么一個字,一瞬間就靜了下來,靜得只剩彼此的呼吸聲。我說,請大家就“死”發表自己的看法。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三三兩兩聚攏著頭開始討論,很快就有不少學生舉起了手。有的說死能夠讓人解脫,不再感到煩惱;有的說死的人沒事,留下親人會很痛苦;有的說死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而是自私自利的想法。最后,大家一致認為用“死”來解決問題是愚蠢的、自私的,生命不息,就一定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節課沒有按時完成課堂內容,可是卻幫助學生們糾正了對“一死百了”的看法,學會珍愛生命。
現代社會是一個偶像的時代,中學生在時代的潮流中顯得更敏感。可讓老師們感到頭痛的是,現代學生的偶像不再是我們所謂的偉人、英雄,而是流行歌手、個性明星;現代學生對偶像的模仿不再是學習其精神、毅力,而是模仿偶像的穿衣裝扮。由于模仿會以特定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再現出來,并逐步內化為心理品質,所以對于中學生的模仿行為就需要老師多花點心思。
我國歷來重視對偉人、英雄的榜樣學習,可在特定的生活、學習環境下,當今的學生對偉人、英雄都有一定的距離,并顯得陌生。上《揚起自信的風帆》這一課時,我用大量例子告訴學生要“做自信的中國人”。我呈現青年提琴制作大師鄭荃、著名生物家童第周等人,學生們茫然的眼神像閃電一樣擊中了我——他們并不了解這些人,也不了解做自信的中國人跟他自己有什么關系。于是,我布置了這樣一個作業:每個人都要找一個關于做自信中國人的例子,并思考做自信中國人的好處。第二天的課堂上,我擠出時間讓大家討論這個問題。看著學生們嘰嘰喳喳地分享自己的例子,并討論那看似并不成熟的觀點,我很是感動,因為他們開始了對自己人格、心靈的塑造之旅。
當然,如果只是講偉人、講英雄,學生并不買賬,因為他們的生活中還有另一種偶像,那就是鋪天蓋地的明星們。老師不能一棒子打死學生的偶像,不然他會倔強地跟你對著干。我在給學生講偉人、英雄的同時,也會談到各種明星。比如國際章、春哥、周董等,學生對于這些明星很感興趣,我就趁熱打鐵讓學生找到這些明星身上關于“自信”的品質,并談談明星們的言行舉止對國家、民族的影響。這節課的知識點不多,但我根據書本知識、結合現實生活充分拓展,讓學生達到了思想上的升華。
教學心理十講教育心得篇二
一、豐富課堂教學,寓教于樂
也許,對小學于低年級的學生們來說,玩是他們的天性,而學習是一件枯燥無味的事情,它占用了無邪好動的孩子們大量的娛樂時間;對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們來說,一個知識點一年又一年,一個班又一個班的重復講授,也會讓教學活動變得機械、乏味,猶如喝白開水一般。但是,正如余老師在書中所說:“學生不是作家筆下的小說,我愛怎么寫就怎么寫;也不是畫家筆下的圖畫,我愛怎么畫就怎么畫;更不是電視機前無奈的觀眾,你演什么我就看什么……所有的學生都是帶著自己的興趣愛好、帶著自己的經驗、帶著各種各樣的情緒來到課堂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到這一神圣的工作中去,寓教于樂,真正關注學生的真實體驗,努力使課堂教學過程成為一種愉快的生活體驗,讓學生能夠快樂的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提高自己的智慧含金量,并借助文本充分挖掘課堂樂趣,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達成學習目標,從而使課堂教學活起來。但活躍的課堂他必須是實在的,有實效的,能讓學生學有所獲的,而不單純是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擺的花架子,純屬形式,走過場。這一點,于教授在聽過許多名師的講課后,也談到了這一點,如果只注重形式,必然會實效性不高,所以豐富課堂教學,不代表不要實效,而是要寓教于樂。
二、“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方法重于過程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十分注重追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方面的有機整合,這為我們制定三維教學目標提供了依據。同時,也使我們意識到:作為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應當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從以往的“填鴨式”的灌輸教學中走出來,根據課改精神和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引導他們去掌握相應的技能與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魚”的同時“授之以漁”;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不能只著眼于目前的應試教育,應本著為了孩子的全面發展入手,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三、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俗話說“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也有人說“教師應當做一條流淌著的河流,給學生提供源源不斷的知識!”但是,就目前的社會發展趨勢看,社會競爭如此激烈,社會上需要的是復合型的人才,不僅要有一技之長,還必須具備自我學習的能力,因此根據新課改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教師必須轉變以往的教育觀念,從新給自己定位,不能只滿足于一桶水或一條河的傳統做法,教師要努力做“壓水井中的引水”,教會學生如何借助現有條件動主地從社會這本大書中獲取源源不斷的知識,并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活到老學到老。
無論是高年級還是低年級的學生,在具備了一定的自我學習能力的時候,教師就應當讓學生在學習之前先自主嘗試學習,教師最后再予以方法上的點撥,當學生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的時候,就必須依靠教師,我們就“先教后學”,無論采取怎樣的教育方式,我們的目的就是最終引導學生掌握相應的方法技能,自己學會學習。這樣一來,不僅是學生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教師也能不斷地從教學當中有所收益。
泰戈爾說:“卵石的臻于完美不在于錘的敲打,而在于水的且歌且舞”,教師就如那且歌且舞的水,精心打造著一件件世界上最美的“藝術品”。寒夜里,捧讀此書猶如心頭照耀著一輪太陽,暖暖的,卻無比的寧靜。“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一定會不斷地思索,力爭在自己的課堂上和孩子一起實現生命的飛揚。
教學心理十講教育心得600字【篇5】
教學心理十講教育心得篇三
有效教學一直以來都是我們每個從教者努力追求的目標,回想教學至今發現問題挺多的,比如,學生基礎好壞不一,參差不齊;英語學習背誦的東西較多,學生大多都不喜歡背誦;幾乎每班都有幾個學生甚至喪失了進一步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愿望……作為英語教師的我也感到很困惑:教師教得這么累,學生學得這么苦,為什么效果卻不盡人意呢?經過幾翻思考我從中得出,我們在教學中很多是無效的或低效的教學行為。為此,我開始有意識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去實現有效的教學效果,并十分關注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及興趣的培養。
一.課前準備是有效教學的前提。
正如有些老師所說的那樣,有效課堂是要建立在有效備課的基礎上的。學校給我們教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和提升自己的平臺,就是集體備課。集體備課是集眾人之長,加強集體備課可以提高教學效益,實現資源共享,顯著提高教學效果。所以每次集體備課之前我都認真準備,不僅備課本,也備學生,把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都明確,把難懂難講的問題和學生有可能想到的問題都記錄下來,在集體備課時拿出來向同事請教,跟同事討論,俗話說的好: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在這里可以有不同的觀點的論辯,在論辯中我們有智慧的火花的碰撞,也能讓自身不斷進步。所以每節課的上課內容我們都是把眾多老師的意見和觀點糅合后,作進一步的知識整合,把內容精益求精,最終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通過集體備課,我們對學生傳授的知識點更多也更深刻了。
二、課堂教學是有效教學的根本。
要提高教學效果,課堂教學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最重要的環節。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體現在學生學習的有效和教師教學的有效。這兩方面如果有一方失衡,那教和學就談不上有效了。記得初登講臺時,我如履薄冰,怕自己教不好,所以課下花很多時間備課,去粗取精,將最精華的部分傳授給學生。但是剃頭擔子一頭熱是沒有用的。因為學生由于種種原因成績上不來,以至于在月考中成績不理想。此刻我認真反思了自己的教學行為,發現主要原因在學生。因為有些學生方法不對,不注重預習,復習,短短的45分鐘課堂聽講就更是敷衍了。所以我經常告誡學生,一定要重視每一節課,每節課雖然只有短短的45分鐘,但這也許是老師花了四個小時甚至更多時間準備的,都是精華,如果你們漏掉了哪怕一分鐘,課下也許要花上一個小時才能補償。經過我們長期的溝通和調整,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有了很大轉變,對課堂重視了,開小差的沒有了,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習效率也提高了,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所以我覺得要想提高課堂效率,發揮師生雙方的積極主動性是必不可少的,這樣可以以盡量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
三.課后練習是有效教學的保證。
有效的教學,不僅在于成功的講解,而且更取決于科學、高效率的練習。好的練習能主動地把學生學習的疑難問題、困惑之處誘發出來,及時予以糾正。所以在教學工作中我布置練習遵循兩個原則:一是盡量少而且精;二是能當堂完成的,決不留到課下去做。記得剛參加工作時,我每個周末都會布置一些整理作業讓學生帶回家做,因為我總希望學生能夠每天拿筆寫寫作業,回憶一下所學的內容,沒想到好心辦壞事。學生不僅不接受,還對周末作業很排斥,自然作業質量不高,這樣經過幾周后,我決定充分利用好學生的在校時間,要求他們在學校或者在課堂把該做的作業保質保量的完成,這樣既能把堂課的內容進行鞏固,也充分利用了學生的時間,一舉兩得,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四.提高興趣是有效教學的動力。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知識的內部動力,是學生積極認識事物,積極參與活動的一種心理傾向,興趣越濃厚,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越高,掌握知識就越快。這里我所說的興趣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指學生對知識學習的興趣。學生只有以主動熱情的心態,帶著興趣學習,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所學內容。為了讓學生學得好,學得生動有趣,我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運用多媒體等設備,讓課堂變得生動活潑,讓學生對課堂感興趣,因為只有生動,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潑,才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使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學生一旦對學習感興趣,就會樂于接受它,變“苦學”為“樂學”。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中,學生能愉快的接受,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一點,興趣還包括學生對老師的興趣,也就是說要想讓學生學好你教的科目,就必須讓學生喜歡你,喜歡你講的課。記得曾經有個學生對我說過一句話,他說:“我知道如果我不喜歡哪個老師的話,那么我一定學不好他所教的這門課,所以我總是努力去喜歡每一個老師。”既然學生都能意識到這一點,我想作為老師就更應該很好地利用這一點來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所以我與學生交朋友,與他們親近,努力讓他們都喜歡我。課堂上我是嚴師,盡量運用恰當有趣輕松適宜的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自覺地將注意力集中到授課內容。課下我又是他們值得信任的朋友,師生關系相處融洽,因此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很不錯。由此可見,提高興趣,能夠使學生保持有效的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牢固樹立有效教學的理念,強化有效教學的意識,不斷學習,在學習中反思,在反思中進步,主動把有效教學理念、有效教學策略落實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去。
教學心理十講教育心得600字【篇2】
教學心理十講教育心得篇四
余文森教授是國內課程與教學領域內的專家,在有效教學方面頗有心得。在寒假期間我認真的閱讀了他的《有效教學十講》這本書,讀過之后,我覺得這是一本拿起來能夠讓你一口氣讀下去,但又能給你很多啟發、帶來一些真實促動的書。
整本書以講座的形式,討論了“教學的有效性”、“教學的生成性”、“三維目標”、“教學情境”、“教學關系”、“有效教學的三條鐵律”、“新課程教學改革成績與問題反思”、“新課程學習方式的基本特性”、“校本教研的三個基本要素”、“校本教研的三種基本類型”十個話題。在這十個話題中,余教授的絕大多數觀點都能引起我的強烈共鳴,成為我的精神食糧。但在這些觀點中,給我留下最為深刻印象的是:
1、關于三維目標關系的闡述。在這部分內容中,余教授引用了把三維目標比成“長方體的長、寬、高和一個人的肌肉、骨骼、神經等系統”的比喻,指出了“三維目標不是三種目標”,強調了三維目標的“整合的意識”。同時,指出三維目標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哪個維度是顯性的、哪個目標是隱性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反觀我們的教學,特別是很多新教師或者對新課程理解不深刻的老師,在他們的教學設計中,我們經常看到的是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進行分門別類的表達;在每堂課的教學中,都能清晰地辨別出他們的哪些教學是在完成三維目標中的哪種目標。他們把三維目標弄成了三種目標,目標達成不是滲透性,整體性的,也從不區分哪些是顯性的、哪些是隱性的,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非重點。三維目標被活生生地、機械地割裂開來。
2、關于“教與學”關系的表達。余教授引用了我國著名教學論專家江山野先生關于教與學關系的觀點。江先生認為教與學是一個動態過程,不論是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三、還是在一門學科的教學過程中、一個單元的學習過程中,都要經歷一些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完全依靠教師階段”,在此階段,學生百分之百依賴老師,老師怎么教學生怎么學,老師教多少學生學多少;第二個階段是“基本依靠教師階段”,學生學習的自主需求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長;第三個階段是“相對獨立階段”,學生的獨立性進一步增強,如果老師過渡包辦,就不是促進學生發展,而是阻礙學生發展了;第四個階段是“基本獨立階段”,不要老師教,學生一般能讀懂75%,此時如果老師還講系統性、全面性,仍然事無巨細、全包全攬,教師就會感到“怎么教也教不完”,而且效果適得其反;第五個階段是“完全獨立階段”。然而,反觀我們的教學,很多老師認為新課程強調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將課堂還給學生,因此就不加區分地從“極端控制”走向了“極端放縱”。小學一年級與高中三年級的課堂基本上沒有了差異,甚至還正好顛倒。一年級的課堂開始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高三的課堂老師仍然生怕學生沒學懂,把學生當成毫無理解能力的白癡(雖主觀上出于好意,但實際上就是無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哪怕是一個細小的、淺顯的知識點都要反復講解。
3、關于情境創設的誤區的表述。情境教學是比較流行的教學方式,新課程教學也特別強調學習情境的創設。但在我們日常的教學觀察中,卻常常發現很多教師的情境創設雖然煞費苦心,但卻顯得特別“矯情”,特別是一些公開課展示,有時就是一種生拉活扯的表演,就是一個噱頭。在這里,余教授指出了情境教學中的幾個誤區,分別是“形式化情境”、“假問題情境”、“缺乏真情的情境”、“猜謎式的情境”、“電灌的情境”等,對于余教授指出的誤區,我認為是一針見血的,非常中肯的。
老實說,在這本書中還有很多精彩的觀點、生動的表述。余教授是一位經常深入課堂的教學論專家,盡管他使用的語言很平易、很樸實(不像是我們很多教育學者顯得那么“高深”、“淵博”,將一些本來很有血肉的教育現象或實踐,抽象成連自己都理解困難的教育理論),但他所表達的道理卻很真實、很實在,對一線教師也最有啟發!這樣的教育專家才是真正地將教育理論與實踐聯系了起來,使用普通老師聽得懂的語言,表達教育的真實。這正是我們需要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