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是在各個文體中,以獨特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文思敏捷,充分展現了作者思想和情感的作品。以下是一些優秀作文范文的摘錄,通過閱讀這些范文,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優秀作文的要素和特點。
家鄉風俗見聞(精選18篇)篇一
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同樣也有很多的節日在秋天綻放。在這么多的節日里,我最喜歡的還是中秋節,因為我又可以吃上香噴噴的月餅,可以和家人團聚,一起賞月。
中秋節,月亮特別的圓,非常的亮,我們在中秋節都不用開燈吃月餅。每到中秋節都會有各式各樣的月餅,味道也是千奇百怪,可是自己吃的月餅永遠只有兩個味道,一個味道是團圓,另外一個味道則是幸福。
眼看馬上又要到中秋節了,雖然學習壓力特別大,但是想到中秋節快要到了,馬上就覺得如釋重負。回想起之前的中秋節,我們都是一家人一起其樂融融的吃一頓團圓飯,然后大家一起吃著自己喜歡口味的月餅賞月,并談論著彼此的理想和自己完成的心事。
每當月圓之夜,我都會情不自禁的想到中秋節,想到在遠方的爸爸為了一個家在外拼搏。此時此刻我多想月亮在圓一些,和中秋節一樣,那我就可以見到我的爸爸了。
家鄉風俗見聞(精選18篇)篇二
我的家鄉在都勻,這里土地肥沃,景色優美。
秋天,小十字的銀杏樹都變黃了,落下時就像一只只美麗的蝴蝶在飛舞,美麗極了。每次,我路過這里,都一定要停下來慢慢欣賞那美麗的'銀杏樹。
最的是杉木湖,湖面上經常有水鴨子和水鳥游來。湖邊有很多美麗的鮮花和自行車,你還可以自由騎自行車。
我們這里還有很多美食,我最喜歡喝酸湯。
如果你喜歡,就趕快來吧。
家鄉風俗見聞(精選18篇)篇三
俗話說的好:“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風”。祖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雖然都是過著同樣的節日,但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風俗習慣。在我的家鄉,中秋節有一些特別民風民俗,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一一介紹。
中秋節,應該全國都要吃月餅,全國都要吃團圓飯,這個是全國統一的一個大傳統。我的家鄉除了這些還有一些特別的習俗。
每當中秋節到來的時候,我們都要祭祖,各家各戶都會在一個時間,沒有事先安排,都是不約而同。祭祖的時候也有很多的講究,例如:祭祖時的祭品,祭品是首先準備好,是在我們吃團圓飯之前,所有飯菜都在桌上,這時候,爸爸會讓我們把所有得水果和飲品都搬到桌子上,然后把爸爸開始燒香磕頭,接著嘴里念著每年都一樣的話,開始把桌子上每一道菜都取一部分裝在碗里,最后我們才開始吃飯。
飯后,我們都會集中到一個地方,這時還有一個講究,女的不能一起。大家一起給逝去的親人燒紙錢,燒完紙錢后,把準備好的飯菜潑出去,這樣就可以回家了。
回到家,大家就一起吃著月餅賞著月,聊著各色各樣的話題。
家鄉風俗見聞(精選18篇)篇四
國慶節到了!利用這個假期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回了鄉下老家。回家的路途好不熱鬧,大街上、火車站人潮涌動。好像許久沒撒歡的羊群出了圈,一下子都奔了出來。人們拖著各自的行李,行色匆匆奔赴著各自的方向。
按爸爸的.說法,別人出去旅游看人山人海,咱們回鄉下度假。度假?明明就是回老家嘛!我心里泛著疑問。爸爸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笑著說道:“回到鄉下你就明白嘍!”當車穿行在鄉間公路時,我被窗外路邊景色深深吸引住了,趴在車窗旁。看著成片的稻田從眼前閃過,在陽光的照耀下發出一片金燦燦的顏色,在微風的吹拂下,一陣陣稻浪翻涌著,出租車好像瞬間變成了船,在稻海中航行著。當我打開車門下車的那一刻,微風送來了稻花的香氣,雖然很淡,但是香氣包圍著我,我深吸一口氣:“真好聞。”“怎么樣,新鮮的空氣,這里是大氧吧。”爸爸看著對我說道!
鄉間小道的盡頭是外婆家,掩映在一片竹林之中,兩旁是大片的稻田,一條小河從外婆家經過,河里的魚兒很多,站在河邊便可看到一群魚兒追逐嬉戲。外公戴著笠帽在河邊釣魚,不一會的工夫就釣上來一條大魚。“晚上又多了一道菜!”外公笑著說。外婆正忙著從雞圈里捉雞殺雞。一道道豐盛的菜肴填飽了我的肚子。晚上我和爸爸在小院里看星空,天空又高又深邃,星星一閃一閃,好像對著我笑。城里光污染比較嚴重,我有好長時間沒有看到這么漂亮的星空了!“你說我們是不是在度假呢!”爸爸問我。其實我心里早就有了答案,你們說呢?嘿嘿!!!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今晚伴著明月入睡,希望明天竹林里早起的鳥兒把我叫醒!!
家鄉風俗見聞(精選18篇)篇五
往事如煙,如一團團薄霧似的炊煙一般;往事如畫,如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往事如水,如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
——題記
在我五年級的時候,一次放寒假,我想去姥姥家。因姥姥家住在黑龍江省七臺河市的偏遠山區,交通很不方便。天很冷,又下起了大雪。于是,姥爺趕著馬拉爬犁來接我。一匹白馬,一匹紅馬。我坐上爬犁,在雪海里飛馳。如童話世界一般。柞樹上掛著雪球,如同大大小小的棉朵。柳枝上掛著棉花,如同銀色的銀條。這時我想起了一首詩詞《沁園春。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我又想起了殷秀梅唱的一首歌《我愛你,塞北的雪》我愛你,塞北的雪。飄飄灑灑,漫山遍野。還想到了老舍寫的《濟南的冬天》。想到這,我看了看姥爺,只見姥爺的眉毛,胡子上全都是白霜。像白胡子的老爺爺,更像圣誕老人。
姥爺家的房頂積了二尺厚的雪,像巨大的白色城堡。夜里,我睡的正香,突然聽到了狗叫聲,姥爺轉念一想,一定是狼來了。于是,姥爺便拿著手電筒要去馬棚,我也要和姥爺一起去。姥爺同意了,讓我和他一起去看看。我們一出屋,狗的叫聲更歡了,邊叫邊往我們身后躲。姥爺拽開了馬棚的門,閃進去,把我也拽了進去。關緊門,仔細的`查看。我們發現了一個狼的尿洞,還伸出一只狼尾巴在搖擺,馬也在驚叫。姥爺說:把我杈馬糞的糞杈子拿過來。說著,把手里的手電筒扔在地上,用手抓住了狼尾巴,讓我用糞杈子扎狼尾巴,一下子,用力過猛,扎在了地上,扎在了尿冰里,拔不出來。我和姥爺都很著急,一急,把杈子把拽下來了。姥爺又說“用杈子把捅狼。”我拿著杈子把捅狼。只聽嗷得一聲狼跑了,姥爺把尾巴拽了下來。姥爺手里的狼尾巴還在滴血呢!
家鄉風俗見聞(精選18篇)篇六
阜新是遼寧省很小的城市。那里比北京冷,也沒有像哈爾濱天天下雪那么冷。
阜新有很多風俗,比如在除夕夜里要開門迎財神。年夜飯里要有魚和丸子,有魚是因為“年年有魚”,丸子是因為希望家人團聚在一起。然后就要放煙花,放完了煙花才能回家吃飯,還有除夕當天只能吃兩頓飯。
說了一些除夕的風俗,初五的風俗也有很多,而且都很有意思。只要到了初五,除了要放煙花還有我認為最好玩的一項活動,還要吃一樣東西。
吃的東西是一個小朋友很愛在夏天吃的,那就是冰棍。冬天吃冰棍是只有在東北人們才做的習俗,但大家也就吃一兩根。好多人都會去冰場滑冰,因為阜新是一個小城市,所以只能在湖面上在凍一層結實的冰。
爺爺告訴我,好多老年人從小就在那里滑冰。直到現在,他們還有很多人來到冰場上堅持滑冰呢!
關于初五吃冰的這個習俗,好多人都是吃冰棍。我在網上查到,據說以前沒有錢去買冰棍吃,人們就在井邊上挖冰塊去吃。這樣吃也是有原因的,因為好多人都認為初五吃冰就可以讓你在新的一年里腰不酸、腿不疼、牙也不痛,干活渾身有勁!到現在為止,東北人一直沒有忘記這個習俗,我們家一直遵循這些習俗呢!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家,每個家也都有很多有趣的風俗。希望你的家鄉里也一樣有很有趣的風俗。
家鄉風俗見聞(精選18篇)篇七
我今天帶大家來參觀我的家鄉,一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我的家鄉雖然不是名山大川,但是有它自己獨特的風景。
我的.家面向藍藍的大海,大海里面有數不盡的魚和蝦還有螃蟹。村莊的后面傍著高高的大山,山上種著許多茂密的綠油油的松樹。村莊右邊的田地里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大豆鼓起圓圓的臉頰。果園里香蕉樹上的香蕉像一條條彎彎的小船,樂的笑彎了腰。
這就是我風景優美的家鄉,它像一顆燦爛的明殊閃耀在南海的尾端。我愛美麗的家鄉!請大家認真欣賞,慢慢游玩吧.
家鄉風俗見聞(精選18篇)篇八
國慶假期,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從杭州坐高鐵回到了爸爸的家鄉—湖北麻城,看望爺爺奶奶,他們住在一個叫廈沖的小山村。
慈祥和藹的奶奶把我帶進她的果園,十幾棵柿子樹上掛滿了橙色的小燈籠,我們摘滿一小框;桔子樹上的果子還是青的,不過吃起來酸酸甜甜,味道好極啦;葡萄架上掛滿了一串串紫色的珍珠,秋風吹來,他們像在跟我打招呼,在歡迎我這個遠方來的小客人呢!奶奶還帶我們到山上采蘑菇,還挖到了一個紅色的靈芝呢!
白發蒼蒼的爺爺帶我去他的菜地,我們拔蘿卜、挖紅薯、扯花生、刨土豆、摘豆角,我們干得熱火朝天,我體會到了豐收的喜悅。我們在地里還刨出了小蜈蚣,可把我給嚇壞了!
爺爺家門口是一汪清澈見底的水庫,能看到水庫里的群群魚兒,還有幾只野鴨在上面悠閑地曬太陽。高高的水庫大壩上是一塊柔軟的草坪,爸爸說,這里可是他童年的樂園。湖里倒影著周圍的山景,山上有紅紅的楓樹林,夾雜著郁郁蔥蔥的松樹,真是色彩斑斕啊。我的家鄉真美啊!
麻城的親人們真熱情啊!我們一到爺爺家,兩年沒見的爺爺奶奶笑得合不攏嘴。整個小山村的鄉親們也都來歡迎我,有的帶來了一籃土雞蛋、有的帶來了沉甸甸的板栗、有的抱來一個金黃的大南瓜、有的捧來一包瓜子、還有的送來兩只肥美的土雞。他們圍著我問長問短,我開始很不好意思,后來與村里的小朋友開心地玩起來。
我的兩個表姐家住在縣城,她們帶我去了自己學校邊的小街,我們逛了漂亮的小飾品店,還逛了書店,那里有我最愛看的笑貓日記。最有意思的是我們去一家搞怪屋,那里有可以電人的電能口香糖、可以打人的拳頭筆、越洗越可怕的血肥皂、還有抓不住的水袋和橡皮做的蟑螂,有趣極啦!
二姑媽還給我們準備了豐盛的午餐,有麻城特有的肉糕、我愛吃的酒糟餅、媽媽愛吃的捶魚面。大姑父還帶我們游覽了五腦山風景區,在山下一個漂亮的小湖里釣魚,我們釣到了四條大草魚,我還幫忙把大魚提上來,爸爸高興地說,我們的運氣真好啊,可以美餐一頓啦!
大伯在火車站接到我們,就開車送我們去爺爺奶奶住的`小山村,一出高速公路口就看到一塊巨大的牌子,“中國將軍第一鄉—————乘馬崗”。爸爸說,麻城人文武雙全,我開始還不信。
大伯一路介紹,著名的“黃麻起義”就發生在麻城,這里有十萬人參加了功勛卓著的紅四軍。爺爺住的村子夏沖就屬于乘馬崗鎮,26位共和國的將軍都出生于乘馬崗鎮。大伯帶我參觀了一個叫石槽沖的小村子,這個村子走出了王樹聲、王宏坤兩位大將軍,他們還打過日本鬼子呢!石槽沖與爺爺住的小村子很像,村口有一棵大樹,據說這里曾經是將軍們栓馬的地方,我的家鄉真是神奇啊。
我和爸爸還拜訪了他的母校—————麻城一中。爸爸說,這所學校是當地僅次于黃岡中學的名校,學校又大又漂亮,麻城人重視教育名不虛傳啊。雖然是假日了,但是麻城一中還有很多學生沒有回家,在教室自覺學習讀書,他們真用功啊!爸爸還看望了他以前的老師,爸爸說,考上名校是對老師最大的回報,回鄉看望老師是最大的感恩,這是麻城人的傳統。麻城一中校門口樹立著一塊巨大的光榮榜,上面列滿了今年剛考上重點大學的人的名字和學校,足有一百多人呢,其中考上清華大學的就有2人,考上北京大學的有3人,還有被香港理工大學、新加坡大學等世界名校錄取的學生呢!我一定以這些哥哥和姐姐們為榜樣,好好學習!
家鄉風俗見聞(精選18篇)篇九
我的家鄉是坐落在黃山腳下的小城屯溪,它是古徽州首府的所在地,那里不僅有黃山俊美瑰麗的自然風光;還有以西遞宏村為代表的古民居人文景觀,民風淳樸、人杰地靈。
我雖然生活、學習在杭州,但每個春節,我們一家都會回到家鄉過年,家鄉才是我們心中年味最濃的地方。
每當過年回鄉,還沒踏入奶奶家的大門,就有一陣食物的香氣撲鼻而來,走進門,一大盆茶葉蛋端上桌,這茶葉蛋是奶奶提早準備的,算準了我們到家的時候,已經煮出很深的茶褐色,帶著裂紋,讓茶香、醬香浸入雞蛋,咬上一口回味無窮,我一連可以吃上好幾個!茶葉蛋還在嘴里嚼,奶奶又端上一碗熱氣騰騰的“包袱”,它長得像餛飩,但其實用料和包法都有很大差別,但說餡料,黃山人每家都有自己的偏好,根據家人的口味“定制”,各種食材摻雜在一起,可以說是“一戶一味”!我好奇為什么過年要吃“包袱”,奶奶說吃掉“包袱”的'人,來年生活才能輕輕松松,我恍然大悟,覺得有趣極了!
大年三十,奶奶會親手把紅包塞到我手里,讓我放在枕頭下——“守財”。在手機支付越來越普及的今天,人們都習慣動動手指,發個紅包,但我認為那樣的“數字”和奶奶親手給的紅包相比,是冷冰冰的,傳統的紅包更能連接親情,也讓我對理“財”有了更深的體會。
在城市,人們喜歡去餐館解決年夜飯,覺得更方便。但在我的家鄉,家人們會從早忙到晚只為一桌團圓飯,大家說說笑笑一點也不覺得辛苦,80多歲高齡的奶奶最享受這個時光,兒孫繞膝,四世同堂,其樂融融!即便孩子們的吵鬧聲,哭聲,在奶奶聽來也很悅耳!
飯后的幸福時光就是放鞭炮和煙花了,看著天空中綻開的奪目花朵,我心里別提多興奮了,過足了在杭州因為禁燃無法放煙花的癮。
經濟、網絡越來越發達的今天,人們都說節日氛圍淡了,所以我更喜歡家鄉的春節,喜歡它的歡天喜地,喜歡它的合家團聚。“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家鄉的春節有著家鄉的味道,正如那爆竹聲后的春意,久久回蕩在我的心里!
家鄉風俗見聞(精選18篇)篇十
年前回到老家,準備過年。
門前倒著一把掃帚,乍一問,才知是死人了,一個她認識我,我不認識她的老人,我也不想多問老人的名字了,但我依稀記得老人的長相。
我和她有點熟,她常來我家門前坐下。村中的人喜歡納涼,我老家的房子是個橋洞一樣的拱形,可以遮陽,好心的爺爺就做了一些板凳,放在門前讓人乘涼,久而久之就成為了鄉下老人的一個習慣的聚會。
老人們總是在門前七嘴八舌地議論各種事,我無聊時也會坐下陪他們聊聊天。
我不再多想,大過年是喜事。
我們家的春聯都由小孩來貼,我想我也不小了,而且大部分時間都在城里廝混,也忘了這回事。直到母親來催促,她用土話說的,我竟然也聽不懂,只聽懂了幾個字,他開始罵我笨,罵我沒出息,我也不知如何回擊,我更不會運用土話來表達思想。我只好等她罵完,用普通話和他們交流了。幸好普通話是普遍性的,不然我就要成為一個文盲了。
我開始貼春聯,把舊的撕去,又要沾上黏糊糊的漿糊,貼上新春聯,我實在覺得麻煩,開始抱怨,母親狠瞪了我一眼,我立馬閉上了嘴。老祖宗留下的,只有好的,沒有壞的。何況大過年,又怎么說過年不好。我自覺理虧,悻悻的遠離我媽,在她背后抱怨。
找了個借口,偷偷溜出去逛一圈,我看見每個嶄新的春聯下擺的一把掃把,覺得有些好笑,但我知道死人是正經的事,我就閉上了嘴。我還看見了紫色和綠色的春聯,也不知為什么,一問才知道這一年內死人了貼紫色的,上一年死人貼綠色,第三年就又可以貼上紅色。為什么過年總和死人聯系在一起,就像紅事和白事的聯系。我感到矛盾,也不多想,畢竟,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不由一個十來歲的小屁孩所決定。
我突然想上廁所,知道附近的大禮堂旁有個還算干凈的廁所,就匆匆趕去,還沒到就聽到了令人心煩的哀樂之聲,想必是死人的人家在做法事,我有點郁悶,連聽十幾分鐘那種聲音確實不好受。
我匆匆回家,路上看見了一戶人家,把新貼的紅色春聯撕下,換上紫色,我想是死人的人家,我感到有點不詳,但我想老人認識我,總不會為難我吧。不過老人死的不是時候,新貼的春聯就這樣撕了,我想起我貼春聯的回憶,我就為貼春聯的小孩感到可憐的,老人在年前死,自然要貼紫色的了。我回家等明天過年。
過年那天,實在不想看春晚,有幾個兒時伙伴來找我玩,村子就這么大逛蕩逛蕩就來到了大禮堂,門緊閉著,也沒人做法事。想必是回家過年,絲毫看不出發生了什么。我感到好笑,一家團圓的日子我們在外面,一個生命絲毫看不出發生了什么。我又感嘆老人死不逢時了,連喪事也只有匆匆做了。
十二點了,開始連夜的放鞭炮,我感到心煩,我一邊走,一邊看見挨家挨戶的收起了掃把,人死了就是死了,春節就是應該活潑生動,讓每個小孩都喜歡。
紅和白的聯系是誰也猜不透,誰也握不住的,我想一個生命不就是期待明天么?
我又開始為那已去的老人感到悲哀了。
家鄉風俗見聞(精選18篇)篇十一
我的家鄉位于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享有魅力小城的美譽。
今天,我要來一個三百六十度的大變身,將自己扮演成一名小記者,將家鄉的見聞向大家展露無遺。
天還末亮,只見環衛工人們已經認真仔細地為這城鎮妝扮著。咔嚓!這張照片為我這名小記者今天的“工作”拉開了序幕。緊接著,已是人來人往,車水馬龍,雖然人們都各為其事地趕時間,但人人都做到自覺遵守交通秩序,在路上有條不絮地分流,就像一個個跳躍的音符,共同為這城鎮奏響了一曲早晨之歌。
夜幕悄悄地降臨了,街道上到處燈火通明,五光十色的霓虹燈下,人們三五成群地結伴逛街。新城區公園里,綠樹成蔭、百花爭艷、綠茵如毯。人們有的在小路上散步,有的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泛舟;有德在機動游戲設施內盡情玩耍。廣場又是另一個天地了。嘩!差不多有一千幾百人聚在寬闊的舞池上時而隨著柔揚的歌曲翩翩起舞;時而隨著強勁的樂曲大跳健身操。小朋友們在七色的彩虹橋地面上玩著滑輪和踩著滑板,樂不思蜀。當然,我并沒有忘記自己的“工作”,閃光燈也隨著閃個不停。
正走著,在我前邊是一對年輕的三口之家,那個大概只有五歲左右的小男孩將他手上喝完的飲料瓶扔到地上。只見那對年輕的夫婦異口同聲地對他們的兒子說:“北窖是我家,清潔靠大家,乖孩子,你知道應該怎樣做啦!”小男孩聽完后,馬上豪不猶豫地拾起地上的飲料瓶放進垃圾桶里去。咔嚓!我趕緊按動了快門,把這生動的一刻留下。
回到家里,我翻看今天的“工作”成果后,又仔細翻看了爺爺以前拍下的老北滘的照片:一條條爛路;一間間矮小的舊房子;屈指可數陜小的民辦小工廠;周圍種滿水稻田的農民基地……真的驚嘆我們家鄉的發展迅速;驚嘆我們祖國的進步一日千里;驚嘆我們現時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人們的思想素質也不斷提升。
我下定決心要努力學習,和祖國、家鄉一起共同健康成長。
家鄉風俗見聞(精選18篇)篇十二
春節,我們大家又叫做過年。還沒過年,大家就會忙著購買年貨,大街上熙熙攘攘,每個家庭都會購買物品,買漂亮的新衣服,買鞋,和許許多多好吃的糖果。大家也會準備一些豐盛的食物用于招待親朋好友歡聚一堂。
春節大家還會貼春聯兒。春聯又叫春貼,是過年所貼紅色喜慶元素的一種,大家過年都喜歡貼春聯,寓意著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幸福美滿。有些地方的民俗也有貼窗花的習慣。大家會剪上許多美麗漂亮的窗花,把窗戶貼的很喜慶。
過年啦!長輩們還會給小孩子許多的壓歲錢,據說壓歲錢可以鎮壓邪崇,得到壓歲錢的孩子可以平平安安的度過一歲。
最熱鬧的就是放鞭炮。放鞭炮是過年的重要習俗,小孩子們會買許多喜歡的煙花,和小伙伴們一起放鞭炮一起玩耍,好開心呀!此外還有就是吃年夜飯,吃餃子,看春節晚會,一家人在一起吃著年夜飯,聊聊新的一年,美好的愿望是最幸福的事情。總之,春節是我們最重要的節日。
家鄉風俗見聞(精選18篇)篇十三
家鄉的風俗有很多,有中秋節、端午節、春節等,這些節日有故事也有美食,不過外國也有節日喲!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要吃粽子,粽子里的陷多種多樣,深受人們的喜愛。有些人可能會把粽子放在水邊祭拜屈原。我的家鄉也有這樣的風俗,人們會把粽子放在水邊,再把一杯酒倒在地上,是敬屈原的,也是求平安的吧!過端午節時,還要劃龍船,那場面可熱鬧了!劃龍船還沒有開始時,就已經人山人海了,有時擠都擠不進去,所以最好來早點來。劃龍船開始時,現場更熱鬧了,人們會拿著粽子在旁邊大喊:“加油!加油!…”隊員們拿著槳奮力劃動著,哪一隊先到終點就會得到獎品,那獎品想都不用想當然是粽子了。
中秋節也是我過得傳統節日,中秋節必須吃美味的月餅,月餅的陷也有很多,人們都喜歡吃。關于中秋節的來源,也是有一個傳說的,就是嫦娥為了不讓一個小人得到仙丹,就把仙丹吃了,最后升天了,人們為了紀念嫦娥,就把這一天叫中秋節。中秋節的由來可真悲傷啊!不過,有些人會在月亮下拜月亮,可能是為了贊美嫦娥的高尚品質。中秋節是我最愛的節日,因為奶奶會給我講好聽的故事,吃晚飯時,難免會拿幾個月餅吃,奶奶有時要哄我,就會把月餅放在嘴邊,說幾個故事,再給我吃。
在我的家鄉,過中秋節,每人都要一口氣吃幾個月餅,月餅不僅外表好看,而且很好吃,所以我過中秋節總是開開心心的。
家鄉風俗見聞(精選18篇)篇十四
我的家鄉是福建,向海而生,四處討生活的福建人在哪里都有自己的食物家園。走南闖北,涉足海外,依然不改的家鄉風俗就是那一碗熱騰騰的餛飩。
大街小巷里,放眼望去,有各種各樣的小吃店,小挑餛飩的名稱隨著時代的變遷也變得有些名不副實,由走街串巷一根挑子到別具風味的小店。慢慢地美食街上的餛飩店都成為了特色小吃店,但店里的吆喝聲依然不改曾經的經典。每次回家鄉,只要能吃到餛飩,聽到那地道的家鄉吆喝聲我就心滿意足了。
餛飩是一種湯食,湯食中的餡兒滿足了口感和味覺的需求,而湯流進了我們的胃里,溫暖了我們的整個身體。人們常說,福建的餛飩就有那一種鮮美味,在不知不覺間,這也成了我們的地理標簽,于是,回家的人,要吃一碗家鄉的餛飩也就演化成了家鄉的習俗。
記得我第一次吃餛飩還是幾年前跟爸爸回家鄉,一路上風塵仆仆,回到老家已經是黃昏了,可我們一家人還沒吃晚飯,早已是饑腸咕嚕了。于是爸爸就帶著我們到了一個餛飩店,他說他小時候經常在這吃呢!不知道老店還在不在。但讓父親眼前一亮的是,幾十年的老店不僅還在,門簾也越發的威武了。爸爸點了幾碗餛飩,幾分鐘后,餛飩終于上來了,看著冒著熱氣同時又散發著香氣的餛飩,我想起來父親多次給我形容的家鄉美味,就有點期待。
只見餛飩有透明感,似乎古代形容美人的臉,吹彈得破。而且每個都包成精致的蝴蝶狀,這就有了一種體型美。我把它吹了幾下,放入口中,它滑溜溜的,好像在我的嘴巴里跳舞。當一口咬下,那一口餛飩,一股肉香頓時彌漫了整個口腔,它的餡肉質鮮嫩,口感爽嫩。而餛飩湯是原本單調的面湯,加上配菜和配料,烹煮后,湯和配菜、配料融入到一起,湯就變得更加有味了。滋滋有味吃了個底朝天,那味道,簡直幸福感爆棚!在那次之后,我就開始喜歡上了餛飩。
走過很多地方的路,品過很多鮮美的食物,唯獨帶著家鄉味的餛飩,讓我回味悠長,長大后慢慢明白,那餛飩里包的不僅是美味,還有。
家鄉風俗見聞(精選18篇)篇十五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蘊涵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對完美生活的向往。各個地方的風俗不一樣,當然,過春節的方式也不一樣。
我的家鄉在歙縣武陽鄉,我們那里過春節和別的地方就不一樣,因為我們的習慣不一樣。
除夕,也就是一年的最終一天,我們那里便改天換地了,到處都是喜氣洋洋。在這天里,人們在自家門上貼上春聯,放上爆竹,一片熱鬧隆重的景象。大家一見面就互相道賀,樂得合不攏嘴。
在別的地方,人們就是過年時,吃一頓好的,晚上再看一看春節晚會……而我們這卻是另一番天地——熱鬧非凡。
我們這呀,白天一過,夜晚就更熱鬧了,到處是煙花,爆竹聲,天空上五彩斑斕,雖然比不上城市的煙花,但城市里都是高樓大廈,就算放煙花也只能一個人欣賞,一點都沒意思,而我們這天高地闊,只要有一家放煙花,大家都能看到,這種歡樂是城里人所體會不到的。因為能和大家一齊分享的歡樂才是真正的歡樂。
到了晚上5點左右,家人就聚在一齊吃團圓飯,那些在外打工的兒女們都已紛紛趕回家來和親人團聚,吃過年夜飯,大家歡聚一堂,說說笑笑,有講一年收獲的,有說對來年的愿望的,有對老人孝順的,有對兒孫囑托的……而老人們高興極了,能和兒孫見面,聽一聽兒孫們叫他,心里比吃了蜜還甜。
吃完了年夜飯,大家就在門前談天說地,我還經常讓外婆給我講故事,外婆給我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我書上也看到過:
從前有兩個妖怪,一個叫“年”一個叫“夕”,他們每到春節就出來在人間搗亂,亂吃人家糧食,禍害別人房屋。之后人們明白了“年”怕紅色,“夕”怕響聲,于是人們在門前貼上紅對聯,“年”看見了就逃回了山上,“夕”還沒走呢,人們就制造了一種一點燃線就響的東西——爆竹,“夕”一聽到聲響就夾著尾巴逃命去嘍。從此,人們每到春節就貼紅對聯,放爆竹。
講完了故事,外婆就說:“我最喜歡這天了,因為在這天能夠看見兒女們,這是我最大的幸福。”
到了8點多,大家便看春節晚會,我家一共11人,我哥,我妹,我舅,我姨……都會來,他們對外婆外公都很孝順,大家其樂融融,一齊看著春節晚會,心里別提有多幸福了。
看晚會時,大家要是餓了,我們便拿出家鄉的特色小吃——糯米餅、肉絲面、甜酒糟,一邊吃一邊看。到了12:00時,也就是新年鐘聲一響起,大家都歡呼起來。一齊到院子去放煙花,只要誰家先帶頭,那可是一個接一個呀,此起彼伏,那煙花在空中一現,可美了:有天女散花,有空中導彈,有牡丹盛開……如果你家的煙花放完了,不要緊,你還能夠看別人家的煙花呢,這歡樂的分享,心里真愉快。
放完煙花,大家還要出門去逛逛呢,大家互相恭賀,到處是“新年好,恭喜發財”……有說有笑,真溫暖。
這就是我們過的春節,這種鄉村淳樸的美在城里是沒有的!這種親情是珍貴的,是金錢無法買到的!這種歡樂是幸福!春節,我們最喜歡的節日。
家鄉風俗見聞(精選18篇)篇十六
我們家鄉的民俗風情可多了,有“走大王”、“舞火撈”、“燒大炮”等等。在我的親眼所見中,“燒大炮”是一件最讓我難忘、最可喜可賀的事。
在天堂墟這一帶地方燒大炮的時間是:農歷正月十三。這一天,各村莊及墟鎮街道可熱鬧了。這一風俗盛事在蓮塘村和朱所村尤為特別隆重。
我們小孩子終于盼到了這一天。
燒大炮活動開始啦!有人把燈籠掛起來了,那火點在燈籠中閃爍著,仿佛在跟現場的人們說:燒大炮正式開始。
“轟隆!”一聲炮響,別緊張,現在這枚花炮才是主要的。圍在現場的人立即爭先恐后跟著花炮,只要撿到了花炮,就會有利是領的喲。當然,花炮也不是只有一個,還有很多在后邊爭著要上場呢。
燒完大炮后,會有舞獅來助興,還有八音為人們演奏,還有趣味濃郁的曲藝表演來獻給人們欣賞……總之,節目繁多,熱鬧非凡,令人們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家鄉的燒大炮活動雖然規模不大,但人們已經是喜悅滿懷,精神抖擻。這項民間風俗同時會帶給大家美好的祝福,人們祈禱村子平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事事順利。
家鄉風俗見聞(精選18篇)篇十七
春節那一天,家家戶戶都定是會做一大桌子好菜的。對于我來說,安徽的美食是我記憶中最為深刻的。
在這眾多美食之中,最符合我口味的當是白白胖胖的米粑了。它的做法我略知一二,也和奶奶實踐過幾回。第一步不消說,用水與面粉充分糅合成鼓鼓囊囊的大面團子,那外形跟吃撐了的“年畫娃娃”有得一比。第二步便是捏皮了。跟“隔壁”那餃子不同,米粑的皮像是放大了幾十倍,并且要靠人工一步一步小心翼翼捏制而成。往年我都是手扒一小塊面團,拇指輕輕按住中間部分,另一只手拉、扯、捏、扭,直到變皮在手下“規規矩矩”地圓起來。我最享受也最喜的當是第三步了。
第三步是奶奶的“專場”。她熟練地將蔥、蒜整齊地切成小段,肉沫和著豆角、蒜泥、小蔥糊糊涂涂地被奶奶的鍋鏟輕盈地翻炒著,小火炒后的香味總使我陶醉其中。豆角的酸溜溜、肉末的咸香、以及綠油油的小蔥,“奶奶牌內餡”的味道,老家人都是贊不絕口。第四步的步驟與包餃子大相徑庭,因此想必各位都是通曉的。值得一提的是米粑周圈包起來的花紋,這個得講究。先是卷一卷,再是旋一旋,最后包一包,仿照的是孔雀尾巴上的紋路。
全部步驟完畢,上鍋一蒸,便可以狼吞虎咽了。米粑的外皮雖軟糯綿密,但畢竟無味。因此各家會備上一碟自制辣醬,辛爽入味,辣醬各不相同,像我家,便會有一種舌頭發麻的感覺,卻不是太過于辣。
春節是一年最熱鬧的時節,鞭炮聲聲聲入耳,酒肉味絲絲入心,大紅“福”字映入眼簾,美好的一年總在這樣的團圓中開啟,總在米粑鮮美的味道中開啟......
家鄉風俗見聞(精選18篇)篇十八
每逢臨近春節的那幾天,村里熱鬧得很,婦女們忙著打掃房屋,男兒們則忙著殺雞宰羊,置辦年貨,最高興的莫過于孩子們了,他們都變成了“牛皮糖”粘得很,圍著母親要這要那。我的家鄉包的水餃與其他地方不同,其他地方都用圓形的面皮包,而我的家鄉則用梯形的面皮包,包出來像一個個“金元寶”
除夕夜,一家人坐在一起吃著母親做的飯菜,看春節聯歡晚會,我不知道別人家是怎么樣,反正我們家是一定會看完的,這個習慣可能是在小時候養成的吧,午夜十二點還會放美麗的煙花,美麗極了。
第二天一般凌晨五點鐘就要起床,先給灶王老爺供上香甜可口的飯菜在吃早飯。然后去給爺爺奶奶拜年,他們會給壓歲錢,是一筆不菲的收入哦。我回家后會先找爸爸給我的壓歲錢,我有一點不明白,別人家都是直接給孩子,而我父親非要藏起來,他還會給我指定范圍,其實不用指我也知道,一定夾在書里,可是我的書太多了找起來很麻煩,但找到后會有一種成就感。
忙完這些事后,新的一年便真的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