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月十五八月十五三年級篇一
這是人們一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有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
空格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為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這一天天上的圓月分外明亮特別的大特別的圓,所以這一天也被視為撮合姻緣的大好日子。
空格說起中秋的來源,民間一直流傳著多個不同的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餅起義、唐明皇游月宮等故事。
其中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最為流傳,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后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來歷也有人說是當時老百姓們為推翻元朝的暴虐統治把”殺靴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紙條放進月餅里互相傳遞!到了八月十五元朝被老百姓們推翻了。也許我們現在吃月餅是為了慶祝勝利的喜悅吧!也有人說中秋節是豐收的季節,是農民們體驗享受豐收的喜悅與高興吧!
月餅,最初起源于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當時有人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嘗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于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制作越來越精細。
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月餅象征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水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我曾讀過唐人曹松的《中秋對月》中“直到天頭無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詩句,也曾看過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的絕對,還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這些難得的佳作中曹松的詩抒發的是不平,《峨眉山月歌》抒發對故友的思念,朱先生的文章抒發哀愁。他們均寫月,寫月的無私公平普照大地,寫月的淡淡月光給人的安慰,縱然其中并非都是中秋圓月。月亮從古至今都是思念、溫柔、恬靜的象征。尤其是中秋圓月,多少詩人睹物生情,寫下傳世之作;又有多少離別之人的惆悵。中秋節是快樂的,是團圓的象征,是充滿喜悅的象征,讓我們共同歡過這個有”意義”的”中秋節!”吧!
八月十五八月十五三年級篇二
河邊的天空沒有細塵,月亮在天空是孤獨的。在8月15日看明月是另一個滿月!
月亮像一個玉盤,鑲嵌在漆黑的緞夜里,非常圓而明亮。它確實回答了第——句,“從這個月到中秋節,它特別明亮”。
最近幾天,全家人都沉浸在中秋節的歡樂氣氛中。尤其是今天,我剛剛收到了阿姨送的一盒月餅。雖然月餅不再是稀罕物,但把鵝毛送到千里之外是非常禮貌的。此外,色彩、香味、形狀和味道都很美的月餅是由住在江蘇的小姨郵寄的。
所以我記得我阿姨在家的時候。每到中秋之夜,一切都靜悄悄的,月光美麗而溫柔,“玉簾不能卷,鐵砧不能拂。”奶奶總是在這時把各種各樣的月餅整齊地放在盤子里,當我們過來的時候,她爸爸的房子把圓圓的月餅切成均勻大小的塊,像花瓣一樣放在盤子里,看起來真的很好。然而,成年人并不急于帶食物。他們聊天,看著我們笑著搶食物,羨慕我們貪婪的樣子,害怕失去金錢,津津有味地吃著食物。
此時此刻,我的耳朵似乎在響,我和我的小姨在吃東西,在制造噪音。院子里充滿了我家人開心的笑聲。哈哈!
嫂子已經離開湖北老家很多年了。最初,她說這次她可以回家度假,但由于工作原因,她仍然得不到她想要的。奶奶的快樂也失去了。嫂子的心情也一樣。她想家,但不能回到家鄉。她只能寄月餅來表達她的思念。
八月十五八月十五三年級篇三
人們常說:“月到中秋分外美”,可是,今晚的月亮卻似乎蒙上了一片薄云,那層薄云叫思念。“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首詩恰到好處地寫出了我此時的真切感受。思念之意涌上心頭——不禁想起我那遠在老家的好朋友——歡憶。
落葉歸根,游子終歸家。離鄉多年,心,哪刻平靜過?八月十五,哪次不曾思鄉?合上雙手,默默地向月亮祈禱:不久在家鄉會與歡憶共同嬉戲。
啊,你看,月亮似乎也傳遞來了歡憶的美好祝福:它鉆出云層,發出淡淡的銀光。漸漸地,皎潔的月光灑向大地,又柔柔地沐浴著我,溫暖了我的心。
仰望夜空,中秋的月亮的確格外的美,格外的圓。我倚著陽臺的欄桿,望著我親愛的爸爸、媽媽,感到十分的愜意和滿足。
此時,我正含著一口香甜的月餅,那香甜沁入我的心田。我要托嫦娥姐姐為歡憶送去我最真摯的祝福!
八月十五八月十五三年級篇四
母親掐著日子,提前數天就開始淘洗麥子,晾曬磨粉,做月餅要選用頭道小麥粉。前一天晚上將儲存的老酵母溫水泡軟至面糊狀,倒入小麥粉中,一邊徐徐加水,一邊不斷攪拌,待面粉均勻吸足水分呈谷穗狀,揉搓成團即可發酵。
經過一夜的醞釀,面團膨脹如一面潔白的大鼓,顯示出發酵的圓滿成功。施放合適的堿面,反復揉按,至面團潔白勁道無酸氣,便開始蒸制。
面劑搟成薄圓形,均勻涂抹上澄亮馥郁的胡麻油。刀尖分成數方形面片,每一片都撒上不同的物料,或姜黃,或自制的玫瑰糖漿,還有豆綠色的香料和芝麻,然后一層層疊碼整齊,最上層像蒙鼓面似得覆蓋嚴實,搟壓成圓月形狀,再點綴幾朵面制小花,即可上蒸鍋大火蒸制。
出鍋的月餅暄軟圓滿,如八月十五的皎皎明月,伏在餅上的花朵仿佛月宮里影影綽綽的桂樹和玉兔。取刀四分成塊,側面呈現紅黃綠白等顏色,咬一口,柔韌香甜,層次分明的各種滋味爭相入喉。小麥的醇厚滋味,在千錘百煉中化成舌尖一縷欲罷不能的貪婪。美哉!快哉!
母親挑出蒸制最好的一個月餅,留在八月十五夜晚供奉。家鄉的婦女個個心靈手巧,家家都要在八月十五蒸制月餅,虔誠地供奉在院子中央。小孩子則在月圓之夜東家進,西家出,嘗遍百家月餅,聚在一起津津樂道誰家的味道更佳,或是神侃爛熟于心的嫦娥奔月的傳說。玉盤似的月亮升上中天,大人們則三三兩兩出門,街道巷口人影晃動,談笑聲此起彼伏。一年的光景好壞此時已大概見分曉,心情和皎潔的滿月一般敞亮光明。
如今生活好了,年輕的人們再不會像老輩人那樣辛苦,親自磨面,親自蒸月餅。中秋節過的隨意簡單,所有的貢品在超市都有出售,比起母親的月餅顯然華貴體面。但是那承載童年滋味和氣息的月餅,是家鄉的父老鄉親在勞動中獨創的吃食。它既可當甜品,又能做主食,也是孩子們夸耀母親能干的資本。母親做的月餅,在時間的長河里演變成中秋節的特殊符號,是在外打拼的游子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沉甸甸的情緣。
八月十五八月十五三年級篇五
我們全家都喜歡過中秋節,我爸,我媽,我哥,我姐,我弟,我妹也全喜歡過中秋節,因為中秋節這天,我們全家能在一起合家歡樂的吃月餅。
今年中秋節,恰逢農歷八月十五,黃昏的傍晚,玉兔東升,皎潔的月亮正照耀著一輪圓月,天空中有幾朵潔白的云彩飄蕩在云朵中間,微風颯颯,徐徐地吹著小風,月光下的葡萄架上有幾串沉甸甸的葡萄,正掛在葡萄架上,幾只螢火蟲飛來飛去,又飛去飛來,是那么的有情調,這情調又是那么的迷人。
好大好圓的月亮啊,它即像一輪明月,又像一輪圓月,正在升起來!
我們在院子里高興的簡直就是高興,沒有人能說出這不是高興,我們全家人都喜歡這美麗而又美觀的中秋節,尤其是在八月十五這天,正巧又趕上中秋節,真是雙喜臨門吶!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時此刻,正是全國各地的各族人民全家在一起合家團圓的好日子,讓我們一起高高舉起月餅,共同暢享這一盒美味的月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