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xué)習(xí)、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重陽節(jié)的來歷作文100字篇一
誰知他翻越了千山萬水,還是找不到仙人的縱跡。有一天,他忽炙看見面前站著一只雪白的鴿子不斷地向他點頭,桓景走近前一看,鴿子忽然飛了兩三丈遠(yuǎn),落地后又不斷地向桓景點頭。就這樣,桓景跟著白鴿,終于找到了費長房的仙居?;妇白叩介T口,恭恭敬敬的跪了兩天兩夜。到了第三天,大門忽然開了,一個白發(fā)老人笑瞇瞇的對他說:“弟子為民除害心切,快跟我進(jìn)院吧”。
費長房就給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讓他練習(xí)降妖的法門。有一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過來對他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害人。你趕緊回鄉(xiāng)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xiāng)父老登高避禍」。說完,就用手招來一只仙鶴,把桓景載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鄉(xiāng),就把費長房的話向大伙兒說了一遍。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就帶著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分給每人一片,讓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說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當(dāng)后,他就帶著降妖青龍劍回到村中,等著斬殺瘟魔。
不一會兒,汝河里狂風(fēng)怒吼,瘟魔出水走上岸來。忽然抬頭看見人群都在山上歡聚,它便沖至山下,卻被酒氣及茱萸的香味嚇得不敢上前。一回頭,又看見桓景抽出寶劍,和瘟魔斗了幾個回合,瘟魔斗他不過,轉(zhuǎn)身就跑?;妇啊班病钡囊宦暽涑隽藢殑Γ瑢殑﹂W著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釘死在地上。
從此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襲了。人們就把九月九日登高避禍的習(xí)俗,一代代的傳到現(xiàn)在。
重陽節(jié)的來歷作文100字篇二
重陽節(jié)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zhàn)國。
屈原的《遠(yuǎn)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jié)日。到了漢代,過重陽節(jié)的習(xí)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后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節(jié)的風(fēng)俗便在民間傳開。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fù)九月九日。九為陽數(shù),而日月并應(yīng),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笨梢?,過重陽節(jié)的習(xí)俗在文人雅士中已頗為盛行。到魏晉南北朝時,重陽已為民間普遍重視。晉人周處《風(fēng)土記》中記載:“以重陽相會,登山飲酒,謂登高會,又名茱萸會。”又《齊人月令》中說:“重陽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遠(yuǎn),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以泛之,既醉而還?!睍x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說明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jié)日。
到了宋代,重陽節(jié)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中曾記載了當(dāng)時北宋重陽的盛況?!段淞峙f事》也記載有南宋宮廷“于八日作重九排當(dāng)”,以待翌日隆重游樂一番。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fēng)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九九艷陽天”,云淡山清,秋高氣爽,又正值豐收季節(jié),橘紅橙黃,栗開榴綻,金桂飄香,遍野盛開的黃花,滿山豐碩的果實,風(fēng)光迤邐,是出外游覽的最好季節(jié)。故重陽也有不少別稱。漢代的風(fēng)俗,人們在這天要飲菊花酒,以袯除不祥,于是,又稱重陽為“秋袯”。晉代因為大詩人陶淵明喜歡在重陽賞菊,人們又呼為“菊節(jié)“或“金節(jié)”。南北朝時,在荊楚一帶,人們在此日“籍野飲宴”,所以有人也就把它稱為“野餐節(jié)”。
慶祝重陽節(jié)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yuǎn)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