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讀書心得,可以加深對書中知識和思想的理解和記憶。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一些文學評論家的讀書心得,感受他們對于文學作品的獨特見解和評論。
最新三字經讀書心得和啟迪(通用17篇)篇一
我讀過很多書:漫畫書,小說書,歷史書,童話書……但從中得到道理卻不多,只有《三字經》使我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得到了很多啟示,懂得了許多道理。
《三字經》也的確是一個人人生道路上的良師益友。不論是在道德品質、文化修養上都會受益匪淺。雖然,在這本書上,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這些不足之處,不正是要我們這些具有開放性思想的中國人去改變、探索嗎?每看一篇,我都會陶醉在經文的韻律和生動的故事中。
東漢時期,一個叫黃香的人,九歲的時候就非常懂得孝順,每當夏天,總是先把枕席扇涼了、蚊子趕跑了再請父母歇息。冬天,則自己先躺下,用體溫幫父母把被窩暖熱!這是一個多么懂事的孩子啊!奶奶告訴我,這個故事講得不僅僅是孝順,更是愛!是親人之間至真至純的愛!而這個愛,就是關心,就是體貼,就是相互的照顧和無私的奉獻!
回想以前,真是慚愧!!
啊!學習不就在于勤奮嗎?要是學習不勤奮,再聰明又有什么用呢?
我覺得孔融是一個懂得謙讓的好孩子,從小就知道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長。我也要向孔融學習謙讓之禮。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人的一生能有幾個明天呢?懶惰是我們學習中最大的敵人,我們一定要戰勝它,并要持之以恒,不斷的超越自己,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文明送給每個中國人的遺產。經典的語句蘊含著古人的智慧,展現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是最讓我難忘的話語之一。
《三字經》最后的“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值得我們去深思。這句話告訴我們:勤奮努力地學習,一定會獲得成功,而天天玩樂,懶惰是沒有益處的。我們要引以為戒,應該勉勵自己努力去學習。這可以說是全文的點睛之筆,它告訴我們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不可虛度歲月,蹉跎光陰。我們是中學生,愛玩是我們的天性,但我們也要學會合理安排時間,做到勞逸結合,不要整天沉迷于游戲。學習時也要改掉懶惰的毛病,要一絲不茍,認認真真的學習,要不斷地提高學習效率,不要浪費寶貴的時間。
一年夏天的一個下午,我在做一些英語題,但每一道題就像一座座迷宮,十分復雜,讓人看得一點頭緒都沒有。于是,我就懊惱的'丟下它們去看電視了。然而,我的腦海里卻一直沒有丟下那一座座迷宮,心情焦燥不安。可是。引人入勝,趣味橫生的電視劇,不一會兒就把我的思緒踢到九霄云外去了。直到晚上快要睡覺時,我才記起英語題還沒做,心中一陣緊張,沒辦法,只能挑燈奮戰把它們做完了。題目做完了才發現:其實這些很容易解答,下午卻因為偷懶沒有認真思考!看來真是“書山有路勤為徑!!”
“融四歲,能讓梨”講得就是:孔融四歲的時候,鄰居家送來一筐梨,他走過去拿了一個最小的梨,大人問他:“你為什么挑小的呢?”他回答說:“哥哥們年紀大,應該吃大的,我年紀小,就應該吃小的呀。”
有一次,我和媽媽坐公交車的時候,看見一位老奶奶在我身旁站著,隨著車子的顛簸,搖搖晃晃的,很危險,我立馬站起來扶著她,讓她坐在我的位子上。老奶奶笑著問:“小姑娘,你為什么要把座位讓給我呀?”我對奶奶說:“奶奶,我學習的《三字經》里講了‘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所以我就把座位讓給您坐。”奶奶說:“你真是一個懂事又孝順的好孩子。”聽完奶奶的夸獎,我心里美滋滋的,這都是《三字經》的功勞呀!
最新三字經讀書心得和啟迪(通用17篇)篇二
這一天,我讀了《三字經》的最后一部分——瑩八歲,能詠詩到戒之哉,應該勉強,講述了古圣賢的故事精神和人生哲理。有幾句話很影響我揚名,展現父母,光于前后勤有功,戲無益。這些話主要說我們小時候要努力學習,不能耽誤學習的黃金時期。這樣,長大為國。、對人民和自我都有好處。也能讓父母和長輩感到驕傲,造福后代。
過去,我一直認為學習的機會和時間還很長。我不必那么累,那么認真地學習。我可以保留一些知識,然后慢慢學習。但此刻我才明白,時間如箭,日月如梭。我們只些機會我們學習,錯過了就再也見不到了。而且知識也像黑洞,越來越大。這一天你會知道,明天會有新的知識等著你,但誰能保證你前一天學到的知識不會忘記呢?知識像被吹的`氣球一樣越來越大,即使你有三個腦子,每天都記不住。因此,我們要把握好手邊的學習機會,千萬不要錯過,一錯過就再也記不住了。
玩耍的快樂只是暫時的快樂,這種快樂就像夏天的冰,想吃。我們學生可以享受這種快樂,但不能多享受。若多享受,意志差的同學就會控制不住自己,從而無意學習,長大后悔莫及。學習的快樂是永久的快樂。它就像一杯咖啡,一開始有苦,然后是淡淡的苦,然后是微香,最后是醇厚。要學會長久的快樂,雖然一開始沒有香味,但會越來越甜蜜。讓你愛上這種長久的幸福。
我要學會做一個珍惜時間,品嘗學習咖啡的小才女。
最新三字經讀書心得和啟迪(通用17篇)篇三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翻一翻任何一本國學經典,先哲的智慧無不令我們贊嘆、敬仰。中華博大精深的文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他們心中播下了文學的種子,慢慢地生根、發芽。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的父母就已經讓我開始接觸《三字經》了。那時的我還很懵懂,既不知道“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的意義,也不知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的內涵。只知道它三字一句,讀起來朗朗上口,容易背誦。直到現在,當我再次翻開《三字經》,細細品讀。感受著文化的魅力,沐浴著文化的甘露,我受益匪淺,懂得許多。
讓我感觸最多的是“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這句話的意思是“東漢時有個人叫黃香,在他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寒冷的冬天,黃香就用自己的身體讓父親的被子變得溫暖,好讓父親睡起來時感到暖和。每一個孝敬父母的人,都應該學習和效仿。”看到這里,我不禁有些慚愧。平常,我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父母讓我做些小事我也不情愿。就拿前幾天來說吧,晚上快要吃飯時,媽媽叫我去拿一下碗筷。我當時看電視看得津津有味,哪里愿意離開呢?媽媽只好自己起身去拿了碗筷。看了黃香的故事,我感覺羞愧萬分,無地自容。我們每每談到父母,都說要孝敬父母。可實際上,一些人還總是讓給父母增加負擔、讓父母操心。與古人相比,真是天壤之別。父母為了我們不辭辛勞,付出了太多太多。黃香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讓我們盡自己的能力孝敬父母。從我們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關心父母。
“昔仲尼,師項橐。古圣賢,尚勤學。”“趙中令,讀魯倫。彼既仕,學且勤。”“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古人勤奮好學、無時無刻都渴望知識的精神感染了我,促使我在努力學習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彼既成,眾稱異。爾小生,宜立志。”告訴了我學習的好處無窮,更加堅定了我學習的決心。最后的“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勵。”也警示我們: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好的收獲,事業有成;但只顧貪玩,游手好閑、不求上進,浪費了大好時光,是沒有任何益處的,將來一定會追悔莫及。
中華文化,經歷了無數滄海桑田,挺過了無數風風雨雨。作為新世紀的中華少年,我們有責任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代表——國學經典,讓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文化成為世界的潮流,傲然屹立于世界之巔。
最新三字經讀書心得和啟迪(通用17篇)篇四
每個人都可以背,但是每個人都可以背并且做嗎?我承認我只做了一件事,而另一半沒有。
就像《三字經》寫的那句“珍惜孟母,選擇鄰居,不學習,打破機制”,學生能做到嗎?不是的,“過去孟母選鄰居,孩子沒學,機器壞了”這句話講述的是孟子的母親孟母最早在墓地附近安家,孟子的學者們挖土建墳。孟母第二次把家搬到離屠宰場不遠的`地方,孟子學者殺豬宰羊。這是孟子第三次舉家遷往學堂宮,他開始努力學習。沒想到有一天孟子逃學回家了。當孟母看到孟子逃學時,他拿了一把剪刀在織布機上剪線。孟母告訴孟子一些道理。孟子了解母親的教會后,努力學習,成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所以,我想告訴你,成年人和老師有多難。我們應該停止和成年人爭吵。我們應該認真聽取他們的建議,努力學習,不讓他們生氣,認真對待你所做的一切。當然,我們做事之前,要考慮成年人是否會同意,這會不會給特殊人群帶來損失。如果有什么事情對別人不好,我們就永遠不要做。現在,我們很高興努力學習。
最新三字經讀書心得和啟迪(通用17篇)篇五
如果說,有一本書,在誦讀時既能朗朗上口,包含很多故事,那有可能是《三字經》。
如果說,有一本書,在誦讀中不僅能朗朗上口,包含很多故事,又能講明道理,對我影響很大,那一定是《三字經》。
早在幼兒園,我們就在老師的帶領下,開始背誦《三字經》的前半部分。在大家的鼓勵下,我們把《三字經》當成了兒歌背誦,比一比誰更熟練,誰更響亮。雖然,我不認識其中的很多字,也不理解其中的具體含義,但是我學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如“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要我們學會尊敬師長,學習各種禮節,“香九齡,能溫席”告訴我們要孝敬父母和體諒父母,“融四歲,能讓梨”讓我們懂得要尊敬兄長和友愛謙讓。
到了小學一年級,我們開始全文背誦《三字經》,早上在背,晚上再背,連放學的路上都在背。通過老師的介紹,我們了解了很多蘊含在《三字經》里的故事,“孟母三遷”、“管寧割席”、“孔融讓梨”、“女媧補天”、“大禹治水”、“臥薪嘗膽”、“立木為信”、“韋編三絕”、“孔子拜師”、“趙普夜讀”、“編蒲抄書”、“孫敬懸發”、“蘇秦刺股”、“車胤囊螢”、“孫康映雪”等等,我們在這些有趣的故事中學到倫理思想和道德準則,懂得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今年暑假,我重新誦讀了《三字經》,發現短短的三個字里,包含了許多歷史、天文和地理知識。我最喜歡讀的是從“自羲農,至黃帝”開始這一大段,這是講述中國的歷史發展,各個朝代由盛到衰的過程。誦讀了《三字經》里關于朝代的段落,讓我更好地了解我們國家有這么悠久的歷史。
“讀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我在《三字經》的經典誦讀中尋得了無窮樂趣,希望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知識!
最新三字經讀書心得和啟迪(通用17篇)篇六
去年,爸爸給我買了一本《三字經》,我認真地讀了起來,發現它還真的是“耐人尋味”呀!它講述的是人們做人的準則,是一本非常具有啟示性的書,我就從其中獲得了很大的收獲。
《三字經》里我最喜歡這兩句:“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與長,宜先知”。這兩個故事深深地打動了我,使我懂得要孝順長輩、要懂得謙讓。想想我以前,都是衣來張口、飯來張口,所有事情都是爸爸媽媽幫我安排好。我知道了這兩個故事后,覺得非常慚愧,決定要向他們學習,不僅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要幫爸爸媽媽做一些家務,并要孝順父母;在和同學、朋友們一起時,不要逞強,要懂得禮讓。
當我把飯菜端到桌子上時,爸爸回來了,一臉驚訝地看著我:“我們家的小公主什么時候學會做飯了?”“我不知做得好不好吃,請你先嘗一下吧!”“只要是你做的,一定是吃的!”媽媽不知什么時候也湊了過來,滿眼淚花地對我說。
最新三字經讀書心得和啟迪(通用17篇)篇七
最近正在讀《三字經》,頗有心得,夜不能寐,思緒萬千,五更時分輾轉難測,披衣起早,寫出心得。
本書雖短,但是很有特點。從形式上看,三字一句,短小精悍,讀來朗朗上口,易于記誦;品來意味深長,文化濃重。古代的兒童,入學的第一部書就是它。孩子們一邊吟唱,一邊搖頭晃腦,韻味十足。
這部書不光形式上易于記誦,內容也很豐富。它以精悍的“關鍵詞”將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道德,做人典故融合在一起。《三字經》雖然是兒童啟蒙教材,但是其講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準,是難以改變的。它適合于任何年齡段的人去閱讀它,理解它,去在生活中運用它。孩童時代的人讀它記它,可能不知其意而背之,成年人讀它記它,有著不同的意義。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講的是:每個人出生的時候,天性都是善良的,習性卻各有差異;假如不去教導他,習性就會發生變化,轉變,所以要重視教育,持之以恒的教導。
我覺得,這本書中所講的道理,95%還能夠在現在社會中適用。作為教師,更要認真拜讀拜讀。“教書育人”,我認為育人比教書更重要,我準備利用寒假認真地學習本書,開學以后結合學校工作,把這些道理加以運用,我想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新三字經讀書心得和啟迪(通用17篇)篇八
我放假這么長時間就讀了一本書,就是《三字經》,剛開始媽媽讓我讀的時候我不是太理解,這不是以前那些人搖頭晃腦背的書嗎,有什么意義,我直接說“封建糟粕吧”,媽媽說:“你好好讀讀,看看有沒有意義,這本書讀完以后,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發展,朝代更迭,帝王興衰的紛繁歷史,還有人文教育,史地天文、倫理道德、名人故事等各方面的信息你都掌握了。”這么好呀,我翻開了滋養心靈的篇幅。
確實是語言非常簡練,內容非常豐富。原來我基本是把這本書背下來的,“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母為了孟子小時候有個好的學習環境既然搬了三次家,后來有一天孟子逃學回來,孟母竟然拿起剪刀,剪破了整片布,只為了告訴孟子,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要腳踏實地,若逃學就像我剪斷布匹一樣,前功盡棄,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專心讀書,發憤用功,終成為一代大儒,后人稱為“亞圣”震撼吧,原來圣人小的時候也和我們一樣有那么的缺點,但孟母愛子教子的行動使我非常感動也很受啟發。“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黃香九歲,便知道在冬天,用身體溫暖床上的被褥才讓父親去睡覺,孝順父母是每個子女應當做到的,我們現在的孩子生活在蜜罐里,只知道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們為父母做個什么呢。“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孟子著,七篇止,講道理,說仁義”,哦我算知道了《論語》是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把孔子和孔子子弟的至理名言,記載編輯而成,《孟子》是七篇,記錄了孟子的事跡和言論,整本書的主旨,就是在談道德倫理的道理,我原來知道這兩個圣人和這兩本書卻不知道是誰寫的,講的是什么,這下算弄個明白了。接著“自羲農,至皇帝,號三皇,居上世”,我明白了什么是三皇,伏羲、神農、和皇帝從這開始一直到“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至世祖,乃大同,十二世,清祚終”清太祖,領兵入關,平定各地的亂事,使百姓安定下來,到清世祖順治皇帝是建立了空前鞏固多民族封建帝國,清朝一共經歷了十二位皇帝,到宣統皇帝時,清朝滅亡。一個完整的中國歷史發展軌跡大致輪廓已經清晰的展現在我的眼前。
這真是一本好書,我確定了在好好的讀幾遍,一直到我明白里面所有的人生哲理,那些離我們雖然有些遠的偉人是如何尊師重道、嚴格自律、勤勞節儉、知錯能改、中國歷史發展也是我們的隗寶,讓我們吸取經驗并借鑒,不會重蹈覆轍,讓我在傳統文化熏陶中更進一步。
三字經讀書心得怎么寫4
我讀過《三字經》之后,有一句話讓我記憶很深,而且也讓我感到有些后悔,那就是“融四歲,能讓梨”。這是個小故事,孔融的爸爸每次買梨回來,哥哥們總是一哄而上,你爭我奪,都想挑的吃。只有孔融不爭也不搶,每次都排在后面挑最小的梨。有一次,爸爸買了梨回來,讓小孔融先挑。可他還是拿了最小的梨。爸爸問他:“有那么多大梨,你為什么偏偏拿最小的呀?”“大的應當留給哥哥吃,我是弟弟,當然該吃小的啦!”那一年,孔融只有四歲。讀過這句話,了解了這個故事后,我感到后悔莫及,因為我知道,每次父母買回好吃的,他們總要第一個先想著我,但我如果有好吃的卻怎么也想不起他們來,而且每次我吃的好東西最多,爸爸媽媽還有奶奶卻吃壞的、酸的、不好的。現在我都十歲了,怎么還沒真正做到這一點?在家里,每個人都讓著我。吃飯時,把吃的讓給我;看電視時,想看哪個頻道也是我說了算;過年買新衣服,給我買得的最多……每一次,我都會欣然接受。一家人圍著我團團轉,就連奶奶也一直關注著我,盼望我更加聰明懂事。
但那一次,我拒絕了。奶奶年紀大了。過年時,許多親戚朋友來看望她,總會給她帶許多水果、補品等。
最新三字經讀書心得和啟迪(通用17篇)篇九
去年,爸爸給我買了一本《三字經》,我認真地讀了起來,發現它還真的是“耐人尋味”呀!它講述的是人們做人的準則,是一本非常具有啟示性的書,我就從其中獲得了很大的收獲。
《三字經》里我最喜歡這兩句:“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與長,宜先知”。這兩個故事深深地打動了我,使我懂得要孝順長輩、要懂得謙讓。想想我以前,都是衣來張口、飯來張口,所有事情都是爸爸媽媽幫我安排好。我知道了這兩個故事后,覺得非常慚愧,決定要向他們學習,不僅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要幫爸爸媽媽做一些家務,并要孝順父母;在和同學、朋友們一起時,不要逞強,要懂得禮讓。
當我把飯菜端到桌子上時,爸爸回來了,一臉驚訝地看著我:“我們家的小公主什么時候學會做飯了?”“我不知道做得好不好吃,請你先嘗一下吧!”“只要是你做的,一定是吃的!”媽媽不知什么時候也湊了過來,滿眼淚花地對我說。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又大聲地讀起了《三字經》。《三字經》,我人生的路燈,它將照亮我前進的征途。
傳統美德。我覺得我們應該要好好地學以致用,并且還要好好的傳承下去。
最新三字經讀書心得和啟迪(通用17篇)篇十
“人之初,性本善”,耳邊仿佛回蕩著幾百年前,私塾里的學童正咿咿呀呀地誦讀聲,我就情不自禁地拿起書,有滋有味地看起來。
讀到“玉不琢,不成器”這句話時,我仿佛看到了一塊剛掘出的碧玉,經過工匠長年累月地精雕細琢,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玉器。人也是這樣,要經過很長時間的磨煉、學習、持之以恒,才能成功。可我有時候也不能堅持到底,有些計劃實行一兩個星期就以失敗告終。有一次,我計劃每次寫完作業就要檢查,提高正確率。開始時我還認認真真從頭到尾看一遍,檢查出些小問題。三四天后,就沒耐心了,草草地瞟一眼,看兩下,就做別的事去了。湊巧“屋漏又逢連夜雨”,有幾天作業特別多,我一寫完連看也不想看了,熱情從沸點降到冰點。后來幾天又偷懶,隔兩天檢查一次,最后還是沒能持之以恒。
《三字經》最后的'“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值得我們去深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勤奮努力地學習,一定會獲得成功,而天天玩樂、懶惰是沒有益處的。我們要引以為戒,應該勉勵自己努力去學習。這可以說是全文的點睛之筆,它告訴我們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不可虛度歲月,蹉跎光陰。我們是小學生,愛玩是我們的天性,但我們也要學會合理安排時間,做到勞逸結合,不要整天沉迷于游戲。學習時也要改掉懶惰的毛病,要一絲不茍、認認真真的學習,不斷地提高學習效率,不要浪費寶貴的時間。回想以前,真是慚愧。有一次,我在做一些奧數題,每一道題就像一座座迷宮,讓人看得一點頭緒都沒有。于是,我就懊惱的丟下它們去看電視了。然而,我的腦海里卻一直沒有丟下那一座座迷宮,心情焦燥不安。可是,引人入勝、趣味橫生的電視節目,不久就把我的思緒帶到九霄云外去了。直到晚上,我才記起奧數題還沒做,心中一陣緊張,沒辦法,只能挑燈奮戰把它們做完了。后來,我才發現其實題目很容易解答,早上卻因為偷懶沒有認真思考。看來真是“書山有路勤為徑”啊!學習不就在于勤嗎?要是學習不勤奮,再聰明也沒用。
最新三字經讀書心得和啟迪(通用17篇)篇十一
今天看了一本叫三字經的書。同學們,你們都很熟悉三字經!今天我就給大家背一段。
昔孟母,擇鄰,子不學,斷機織織。同學們,讓我給你們講講它的故事:孟子的家以前住在山腳下,因為人們總是把墳埋在山腳下做葬禮,所以孟子也模仿墳人做葬禮。然后孟母把家搬到鎮上,鄰居是屠夫。屠夫賣肉,孟子學會了賣肉。孟母想了想,把家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跟著學生學習。有一天,孟子從學校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她一怒之下,拿起剪刀,剪掉機器上的線,教育孟子。
聽了這個故事,你認為孟子這樣做是錯誤的嗎。過去,有些家庭太窮,沒有錢上學。事實上,這些人真的很想上學。后來,經過無數次的努力,他們終于成為了有用的人。我們現在有這么好的生活環境,有些學生不想讀書。現在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努力學習,成為未來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
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它的故事是: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代子孫,東漢時期的作家。他有七個兄弟。當他四歲的時候,他懂得謙遜。有一天,別人給他家送了一籃梨,孔融很自覺地把大的放在一邊,挑了個小的自己吃,把大的留給哥哥們吃。大人問他為什么要這么做,他說:哥哥比我大,吃大,而我是弟弟,吃小。大人們接著問:你還有個小弟弟,他比你小,那你不想吃大嗎?他說:我比他大,更要讓他走。”
同學們,我們都要像孔融一樣學習,把好的、大的給比我們大的兄弟姐妹。這樣,我們才是懂事的好孩子。
最新三字經讀書心得和啟迪(通用17篇)篇十二
《三字經》確實是一本“千古奇書”。()只用了一千多字就概括了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教育、天文、地理、倫理、道德和經典傳說故事,廣泛生動又言簡意核。
"三字經'開篇首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蘊意深刻,發人深思。孩子天性都很好,關鍵在于父母和老師怎么引導。“昔孟母,擇鄰處”說明環境對人的成長的重要性。曾經看過一個博友的文章“春來草自青”。他說“春”是學生的身心和學習成績;春,則是家長和老師們給孩子釀造的寬松、溫馨、和諧、宜人的心理環境。”自古就有“龍生龍,鳳生鳳”的說法,其實說的就是培育孩子的.環境。“茍不教,性乃遷”如果孩子生下來父母給不了一個良好的環境,他本來是“善”的性也就“遷”走了,取而代之的是父母固有的一種思維和生活方式了。
“首孝悌,次見聞。”寫出了要孝敬父母。這是做人之本。要孝敬父母,自己就要刻苦學習,從尊敬身邊的朋友開始,培養自己的愛心。友善對待他人,不計較個人得失,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和歡迎。“知某數,識某文”寫出了要能文能武,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們每一個小學生,猶如一塊璞玉,玉不啄,怎成器?我們應該立鴻鵠之志,刻苦學習,長大要做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真是一部"袖珍百科全書”,可謂字字珠璣,蘊義深刻,早讀早獲益!
最新三字經讀書心得和啟迪(通用17篇)篇十三
《三字經》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不禁使人讀起來瑯瑯上口。在生活中,每一個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無可否認,《三字經》的確是一個人人生路上的良師諍友。不論是在道德、歷史、地理……文化上內外都會受益匪淺。雖然,在這本書上,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這些不足之處,不正是要我們這些現代化開放意識的中國人去改變、探索嗎?每看一篇,我都會被陶醉在經文的韻律和生動的故事中。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嬴政。嬴政,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但在許多人心中他同時也是個暴君。可我覺得他只不過是一個順應了"弱肉強食,勝者王,敗者寇"的生活邏輯的人物。他為了統一中國,加強訓練精兵。雖然,每一個訓練,對于士兵來說都是一次生死決擇,但這么殘酷的訓練卻為日后,統一中國做了奠基。統一中國后,他雖然殘暴,但從此國泰民安。我們現在身處這個美好的社會主義,不是要感謝秦始皇嗎?中國古代文明所做的切是無可抹滅的,這為中國古文明也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三字經》,深遠而持久地影響著每個中華兒女,中華民族的美德鑄造了它,讓我們繼承這些美德,發揚它吧!
《三字經》運用事理并舉的方法,以大量典故、故事,蘊含了我們古代人倫道德的許多精華,闡述了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倡導尊敬師長,寬厚待人的,有頌揚勤勞節儉,清正廉潔白,有勸誡謹慎持身,悔過改錯的,有愛國愛民,弘揚正氣的,有激勵立志勤學,發憤圖強的`,可以說這些內容包含了我們生活的諸多方面。經典詩文感人肺腑,中華美德動人心玄,《三字經》就是教我們在現代生活中怎樣對待人與事,如何找到人生的坐標,如何培養道德情操的。
"頭懸梁,錐刺骨。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這是《三字經》中兩則多么激勵人勤奮學習,發憤圖強的典故呀。當我讀到這兩句時不禁感慨萬千,在現在的社會,大多數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中的小皇帝,家庭條件優越,不愁吃穿,整天就沉迷網絡游戲、電視,很多的孩子都成了熒屏兒童。現在的孩子很難理解典故中古人那奮發學習的決心。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任重而道遠,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經典詩文中的故事來教育學生,還應該在經典詩文典故的基礎上予以拓展,結合學生的實際,結合現代生活的實際,去教育學生,去塑造他們的靈魂,為孩子的終身打下做人成才的良好基礎。
三字經里一個個榜樣十分明確地告戒我們:向他們學習,就能有所作為。我們要教育學生把榜樣作為模仿的對象,以榜樣的行為規范自己的舉手投足。
最新三字經讀書心得和啟迪(通用17篇)篇十四
書是我們的朋友,書能讓我們感到快樂,同時又能讓我們學到無窮的知識。沒錯!一本書就好比智慧的金庫,你擁有了它,就擁有了財富。
《三字經》是一本國學經典,它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富有豐富的哲學道理。
當我讀了部分內容后被深深吸引了,它具有韻律之美,淺顯簡潔,對照比較,我為以前做的有些事感到慚愧。
“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不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于前,裕于后”讓我懂得了小時候就應該好好學習,長大了才能有所作為;對上要盡力輔佐,對下要竭力幫助;當我們功成名就才能讓父母感到榮光。有件事情就是最好的例子:一次,我期末考試數學考了一百分,語文也考了九十五分,當成績公布下來后,全年級的同學相互轉告。消息一傳開,很多家長在爸爸媽媽面前都夸獎我,為此爸爸媽媽是多么的高興啊!于是,我暗暗下定決心,現在努力學習,將來有個好工作,讓爸爸媽媽享享福,讓他們的幸福延續!
當我讀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再次讓我警醒,年少時不好好學習,到了老的時候,只留下了一頭白發,又能得到什么呢?我們每個人都好比一個玉,如果能好好雕琢,能忍受被雕琢時的痛苦,我想必成大器,相反,那只是成為一個普通的石頭。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現在的學習機會,好好學習。
這只是我讀了《三字經》的一小部分所明白的道理,我想,這本好書將陪我左右,伴我成長,因為冰心奶奶說過: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誦讀《三字經》吧。
最新三字經讀書心得和啟迪(通用17篇)篇十五
假期期間,老師布置我們讀《三字經》這本書。爸爸說,《三字經》是我國的文化經典和精髓,閱讀它可以學習古文化,增長知識,增加涵養,從中汲取智慧。
《三字經》自南宋以來,已有七百多年歷史,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的兒童啟蒙讀物,共一千多字,可謂家喻戶曉,膾炙人口。《三字經》只用三個字,就讓我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書中的每個故事、每一句話都深深地吸引著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這是我閱讀《三字經》里的一句話。這幾句講得非常好,它告訴我一個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過錯。老師如果教書不嚴厲,那是老師的懶惰。小時候不學習,將來長大想學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學習,長大后回報自己的父母與老師。我有一個哥哥,上小學的時候就不好好學習,很貪玩。父母怎么說他也不聽。現在,他看見他們原來上小學時的朋友,考上了知名的大學,我哥哥只考了一個普普通通的大學,他就非常羨慕。后來他一想,非常后悔,后悔上小學時沒有好好學習,沒有打好基礎。小時候,沒有好好學習,到了長大就后悔小時候沒有好好學習,現在學已經晚了,也不行了。所也趁我們還小,要好好學習,打好基礎,將來做一個有用的人才!
勤有功,戲無益,節旨在,宜勉力。它也告訴我們一個做人的道理:勤奮好學的人一定會事業有成;游手好閑、不求上進的人是沒有作為的。年輕人應該經常用這兩句話告誡自己一定要努力學習。《三字經》不但是一本書,還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我們要向這些優秀的古人學習,學習他們克服困難、勤奮學習的精神,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最新三字經讀書心得和啟迪(通用17篇)篇十六
星期六,我做完作業,覺得實在很無聊。就拿起媽媽剛給我買的《三字經》,津津有味的讀了起來。《三字經》是一部流傳甚廣,家喻戶曉的啟蒙讀物。它教育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禮貌待人,勤奮好學,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幼年住在墓地附近,他就模仿那些辦喪事的人哭泣。孟母把家遷到鬧市,他便模仿商人吆喝做買賣。孟母又把家遷到學堂附近,他就到學堂學習知識和文化禮儀。由此可見環境對人的成長多么的重要啊!
雖然有了良好的學習環境,但如果自己不刻苦學習,那也是沒用的。這讓我想起《三字經》中的”子不學,斷機杼“。這句話講的就是孟子有一次不好好學習,孟母很生氣的割斷了正在織布的紗線,以此來告誡孟子不要自棄其功,半途而廢。只有堅持不懈,經年累月,不懈努力,才能夠有進步,有成就。
由此,我又想起了宋代方仲永的故事。方仲永在小時候,他是一個特別聰明的孩子,可以稱得上是個天才,四五歲的時候他就能夠寫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就不讓方仲永學習,整天游逛自夸,自以為是。從此方仲永也就由一個非常有天賦的天才變成了一個平常的凡人。
《三字經》不但是一本書,還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我們從這本書上能夠學到許多做人的道理。我為中華民族能夠流傳下這樣的書而自豪!
我讀完《三字經》這本書后,我知道了我們小學生要多讀課外書,這樣我們懂得的知識就更多了。
讀了《三字經》這本書后,我受到的啟發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美好的。做人要勤學苦練,腳踏實地,做一個對國家有貢獻的人。
書中有一段對我的教育很大:“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這句話的意思是;凡是勤學鉆研的人,學問嬉戲,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后學者應該謹慎又謹慎啊!努力學習,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讀完這段話后,我懂得了,不能天天游山玩水,這樣就會害了自己的前途,只有好好學習、努力學習才能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
還有一段,對我的教育很深:“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意思是:蠶能吐絲結繭,織成絲帛;蜂能釀蜜供人食用。人生在世,倘若不用功學習,荒廢了功課,那么連小小的昆蟲也不如啊!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所以,我們無論什么時候,都要勤學苦練,像蠶和蜜蜂那樣做個有用的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翻開了三字經我被那一組組簡潔易懂的詞語震撼了,同時也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句話我看了,震驚了,形容的多好,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也是這樣,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可能看到這個題目你會問,哪本書是值得我們關注的書?我肯定回答——《三字經》。因為它蘊含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教會了我們分辨好與壞、善與惡。因此流傳至今。
《三字經》是祖先智慧的結晶,向我們講述了祖先優良的傳統美德。這本書不僅孩子們愛不釋手,大人也很喜歡。因為從故事中我們體會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使我們明白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
其實對我們兒童有很大影響的不僅是老師,更多的是父母。正如《三字經》里所說子不教,父之過,天下的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師。所以我建議家長能和自己的孩子一起閱讀這本好書。時時處處能成為自己孩子的榜樣。
我對《三字經》非常感興趣,看了一遍又一遍。這本書上講述了許許多多的故事和做人的道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比較通俗地把它理解為:一個人在幼年時期,本性是善良的,雖然人的本性都不壞,可是,由于后天的熏染,環境的影響,差別會變得越來越大,所以,我們不能夠輕易地判斷一個人是善還是惡。
“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句話也蘊涵著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再好的人才也不會閃耀光芒,而教育的根本,最重要的就是專心,恒心,耐心,以及毅力,而且,教育的方式也得恰到好處。
三字經有數百句,它用文字精辟地概括了做人的道理,我讀了這本書以后,更加了解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使我受益匪淺。
《三字經》的著作年代雖然離我非常遙遠,但是直到今天,這本書對我們仍然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這本書用通俗的文字、形象的比喻、對我們講述了各式各樣的道理;他勸導大家,要做一亇誠實的人、健康的人、勤勞的人、有知識的人、品格高尚的人。具有這種品格的人,才是有用的人。
古今中外,多少英雄人物都具備上述品質。
當然,讓自己造就一亇有用的人,不但要有決心,更重要的是要有恒心。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成義!
今天我有這么優越的學習條件,又有這么多的'人關心著我,我一定要努力學習,將來一定要做一個有用的人!
最新三字經讀書心得和啟迪(通用17篇)篇十七
《三字經》一直作為兒童啟蒙讀物而聞名海內外,是一部優秀的兒童道德教育教材,今天我站在一個成人的角度重讀《三字經》,對其中一些思想有些更深的理解。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儀",本意是講"一塊沒有經過雕琢的玉石,是不能成為美玉的,同樣,一個人沒有經過教育,是不會知曉禮儀的"。
我理解作為一個成年人,要想有所作為,成就一番事業,首先要善于學習,只有學習讓我們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才能讓我們具備成就事業的基本條。同樣,在我們高速公路行業,我們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和積累,熟練掌握相關的專業和技能,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得出色。
其次,人生需要雕琢,需要經歷很多事情,沒有人可以永遠成為溫室里的花朵,只有經歷挫折,不斷雕琢、沉淀和積累,才能成長為一塊"美玉"在我們的工作領域,沒有誰敢說自己永遠不犯錯誤,錯誤不可怕,只要我們在錯誤中汲取經驗和教訓,錯誤也可以成為我們進步的階梯。
總而言之,要想成為一塊"美玉",必然要經歷兩個過程,第一是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第二是雕琢的過程,在挫折中成長,錯誤中涅槃。
"我教子,唯一經;勤有功,戲無益",這句話也很有感觸,不僅僅是南宋王應麟自己教育孩子的宗旨和方法,也值得我們現代所有人特別是為人父母的借鑒和學習。
"勤有功,戲無益"這六個字非常經典,我們應該時刻牢記心底,只有勤奮、刻苦,才能有所成就,如果是只知道玩耍,浪費大好時光,那是一點好處都沒有,到時候會追悔莫及。聯想到現在一些年輕人,整天打游戲,沉迷于網絡,白白浪費本該用于學習的美好光陰,到最后的結果只能是一事無成。所以我們自己應該以身作則,在自己生活、工作中以"勤有功,戲無益"嚴格要求自己,教育自己的子女時也要以"勤有功,戲無益"為宗旨,自己先做到刻苦勤奮,以自己為榜樣影響我們的子女,培養我們的下一代成為對祖國和社會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