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廈門的春天廈門的春天實用篇一
我的家鄉在廈門,廈門是一座沿海城市,還有一個美麗的廈門大學,下面我就寫寫我對家鄉的喜愛。
廈門的春天,百花齊放,有紅艷艷的杜鵑花,粉紅粉紅的桃花,還有那火紅火紅的莿桐樹……在這座城市的人們,每天都能聞到花兒的清香,陶醉在這一片片花海之中。
廈門的夏天,炎炎盛夏,熱在三伏。每天回家,每一腳踩在地上,就像是踩到燙斗里似的,有一種熱氣蒸騰的感覺,好像走路都會走出紅印子來。然而,廈門的夏天,樹特別碧綠,仿佛是夏爺爺把一桶桶綠色的顏料倒到了一棵棵六神無主的小樹上,它們立刻變得精神抖擻活力十足。
廈門的秋天,簡直是一個金燦燦的世界,收獲的季節,瓜果飄香,農民伯伯看了這番景象,眼睛好像也放出了一道一道的金光呢!
廈門的冬天,雖然看不到白雪皚皚,但不像北方的冬天那樣寒冷,還給我們帶來了一片綠色的景象。
廈門的春天廈門的春天實用篇二
一路上,有說有笑。我們乘著“和諧號”動車組,經過6小時的漫長等待,終于來到了美麗富饒的臨海城市——廈門,舉行《紹興晚報》記者夏令營活動。
一到站,我們便爭先恐后地下了車。就這樣,我在廈門的第一天便開始了。我們去了白鷺公園舉行了開營儀式,儀式莊重而不嚴肅,廈門的導游帶我們去玩了一個游戲——“桃花朵朵開”。“桃花開,桃花開,桃花朵朵開!”“桃花開幾朵?”“桃花開……4朵!”大家紛紛4個人抱在一起。過了許久,只見一個三年級小學生被晾在了一邊。隨后,導游做出一個動作,讓他模仿,只見他拍打著自己的胸脯,大叫:“我是大猩猩!噢嗚!”頓時引起一陣爆笑,我們笑得眼淚都快掉下來了。做完游戲之后,我們還去觀賞了白鷺女神雕像,她置身于湖正中央,頭朝下,好像在照鏡似的。接著上,我們又去吃了廈特色小吃——沙茶面、沙茶肉串、燒肉粽、馬蹄酥……,味道好級了!
第二天,我們乘船去了美麗的鼓浪嶼。這座小島還被稱為“無車之島”、“鋼琴之島”、“音樂之島”、“萬國建筑博覽”等,家喻戶曉,名揚四海。導游帶我們參觀了鋼琴博物館。導游告訴我們:“這里的鋼琴不僅歷史悠久、種類多樣,而且奇特。其中克萊門蒂19世紀初制造四角鋼琴身為世界最大,音響最為洪亮;鋼琴制造大師舒楠1906年制作的雙鍵盤的古鋼琴,8個踏板,2層琴鍵,且黑白琴鍵……許多鋼琴經歷兩次大戰歲月,作為裝飾物的燭臺燈飾也有百年以上歷史,參觀一次鋼琴博物館,等于瀏覽了一遍世界鋼琴發展史。”下午,我們去了青島動畫工作室。我們目睹了動畫是怎樣被制作出來的,還觀看了《嘿!星星狐》動畫片,真是樂在其中!
第三個上午,我們去科技館瀏覽。我們先是去4d影院觀看了《史前歷險》,真可謂是驚心動魄啊!接著我們還參加了許多活動,各種各樣,應有盡有。吃過午飯,我們去陳嘉庚故居參觀,明白了許多道理。
來到廈門第四天,我們乘著大巴車,浩浩蕩蕩地來到麥當勞觀察工作人員怎樣制作食品。我二話不說,一睹為快。只見工作人員先往杯里放入果醬,再倒進冰塊,最后使用攪拌機攪拌,一杯美味的沙冰就做成了。午睡以后,我們去了廈門大學觀光。這里的頌恩樓是由兩個自泰國的校友結成夫婦后蓋的。長長的芙蓉隧道據說是這些大學生的重要放學通道呢!后來,我們了解到廈門大學也是陳嘉庚建造的。
最后一天,我們依依不舍地告別廈門,帶著喜悅,滿載而歸回到了熟悉而又親切的故鄉紹興。
廈門的春天廈門的春天實用篇三
如果要用一種狀態來形容廈門的春天,我覺得那應該是:半寐半醒。它若有所失,若即若離,似曾相識,卻又渾然不覺。在半寐半醒中,一覺醒來,已是陽光明媚,沒有人會去流連半寐半醒的渾厄,也沒有多少人的觸覺會敏感到還記得在朦朧中有那么一種微妙的狀態。這正是廈門的春天,幾天前還是冷風嗖嗖,轉眼之間已可以聽到盛夏的腳步了。所以,很多人說廈門沒有春天,冬天和夏天之間是沒有界線的。脫下外面的風衣后,里面穿著的那件體恤就可以當作送給今年夏天的第一份見面禮了。
我是在那場凄清的春雨中和春天不期而遇的。在四季如此不分明的廈門,我很慶幸自己能在這個初寒料峭的時候遇到了久違的春天。廈門是個溫婉的城市,它的四季過渡顯得那么不紊不火,無聲無息,因此,這里的春天多了那種乍暖還寒的曖昧,它只是隨意地灑了那么幾天幾場小雨。也正當人們行色匆匆的拿著傘抱怨著這場無聊的雨,或者躲在屋里無心等待著夏天的陽光的時候,春天已經結束了,雨也停了,風衣也早已經不知道在什么時候不經意地脫下了。就像人們對待美好的事物一樣,廈門的春天是存在著的,只是缺少發現罷了。
說起春天,人們一般會想起百花盛開的那幅欣欣向榮的畫面,藍天上那讓人微醉的陽光,草地上撲朔迷離的小花,還有鳥雀的啁啾,蜂蝶的纏綿,幾場溫柔的小雨``````春天,是個美麗的字眼。如果你的思想還沒有被城市完全同化的話,你的腦海中也許還可以分泌出幾行在很久以前曾經相識的小詩,“春雨貴如油”“春風得意馬蹄急”“春眠不覺曉”“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二月春風似剪刀”``````這些美好的情境怕是只有古人才能體會的到的,古人對季節的敏感體現了對感情的寄托,因此詩中的每一個字眼都讓人覺得飽滿了春意盎然,一頁詩詞便是一個季節。當然,季節這個詞,對現代人來說是遠遠顯得抽象了,尤其對于廈門人。我依稀還記得一些現代文學作品中描寫春天的那氤氳著的若有若無的美好的氣息。楊朔的《荔枝蜜》就是描寫了春日的一次拜訪,其結尾處有這么一段“透過荔枝樹林,我望著遠遠的田野,那兒正有農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們正用勞力建設自己的生活,實際也是在釀蜜——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后世子孫釀造生活的蜜。”我想,這該是怎樣的一種心態,才能從春日的田園景象中想象著這美麗的生活;戴望舒的《雨巷》中也飄浮出了江南的早春,一把油紙傘,傘下那淺笑的容顏,還有被雨打濕的石子小路,路邊潮濕的青苔,我也想用幾段文字來捕捉廈門這倉促的春天,就在那場下雨淅淅瀝瀝地下了起來的時候,我忽然看見了窗外那離落的白花洋紫荊,我拿起了傘,走出了屋子。
我先是在這個美麗的校園里面窺視了今年春天。這場小雨使得這個亞熱帶氣息很濃的校園顯得更加明媚。雖然天空是灰蒙蒙的一片,但是校園里面滿目的綠色草地,使雨中的空氣顯得清麗了不少,連雨水輕打在傘上的輕響,仿佛都是從遠處傳來的悠遠的風鈴。幾處高大的建筑群悠閑地披著細雨織的溫柔的嫁紗,深情款款地俯視著盈盈一池湖水,他們似乎是在重溫著一年一度的春日的浪漫宣言。湖邊是滿目的淺綠在漫無目的地延伸,湖畔的柳枝也按耐不住喜悅,不由伸出纖長的柔臂,撥弄著這明眸善睞的春水,這不由讓人想起《詩經》中的“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路上行人很少,也許大家是厭煩了這個城市里面春天潮濕的氣息,寧愿躲在屋里;或者是這場雨也下得太不經意了,人們還只是在冬天的陽光中等待夏日的情懷,而它也許只是在遵循自己的規律,也許它覺得它才是廈門的春天。
校園里面一年四季從來不缺少花,而我對它們的概念大概是非常直接和膚淺的。如:在鳳凰花最繁盛的時候,我和大家一樣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離別;還有四月的木棉讓我想起了舒婷那首詩``````我對花的印象模糊了,留在腦海中的更多是抽象的情感。直到今天我才發現在雨中飄然落下的白花洋紫荊是那么的美麗。白花洋紫荊的花期可以說是很長的,在一年的多數時間里,都可以看見其繁花壓枝的動人畫面,也許是廈門那不明顯的季節變化感染了洋紫荊,使花都具有了城市的性格,花期的變化也顯的隨心所欲了。于是,在這春雨中看廈門短暫的春天和在第一場春雨中看白花洋紫荊就有了那么一點異曲同工之妙了,他們都顯得彌足珍貴,顯得不可多得。
畢竟是春天,于是春眠便是不覺曉。每次醒來,都發現周圍灰蒙蒙的,睡意籠罩著微涼的空氣,而此時被窩里的每一口空氣都好像是恰到好處地圍繞著軀體的每一處,叫人依依不舍這難得的夢鄉。起來后,用冷水抹了一把臉,早春的氣息便輕巧地流入你體內,睡意也不見了,在窗外你見到的可能是滿地被昨夜小雨打落的白花洋紫荊。這時的洋紫荊已經擺脫了冬日的氣息,在枝上也已經顯露出了活潑的淺綠鵝黃,和周圍的暗綠形成鮮明的對比,就像有明媚的陽光輕盈的灑落在上面。
因為要去實習,于是早起坐車便不可避免。在車上我漫無邊際地望著窗外,窗上的玻璃已經被雨水打濕,外面的世界顯的朦朧了,不知道為什么這種距離感使人在這個早上顯得格外平靜,即使那種潮濕的空氣叫人筋骨覺得不舒暢。因為在車里面,我聽不見外面街道的車輛行人聲音,只是看見大家都安靜地各行其道,似乎大家都在分享這么個寧靜的早晨。窗外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穿著校服的中小學生,我看見他們不約而同地朝著學校的方向,就像看見了多年以前的自己也在里面。因為都穿著校服,加上下雨,所以我分不清每一個人,而他們手里的那把傘此時就顯得格外醒目了。
我忽然發現他們很幸福,可以在這個平靜的春天的早晨,懷著平靜的思想開始這一天。因為我不知道自己從什么時候開始已經淡忘了早晨,忘記了很多年以前,自己也曾經在這么個安靜的早晨,拿著把傘很純凈的很自然地走向學校,只是現在的思考使美好的東西都成為過去了。
又過了幾日,我忽然又發現我對廈門的春天地理解有點一廂情愿了,看見了那場春雨以后,就很情不自禁地珍視起這個短暫的春天,很怕這潮濕的氣息轉瞬即逝,短暫的溫柔畢竟抵擋不住逼人的驕陽。可是我發現自己錯了。在那場小雨后,廈門又轉入了冷風嗖嗖的天氣,遠遠沒有江南一帶那種正統的春天里連綿不斷的春雨后,百花齊放,萬物回春的耳目一新的感覺。原來那場雨只是廈門春天的一個簡短的序幕,然后春天就是在那種不冷不熱的廈門冬天的錯覺中過去了。難怪人們覺得廈門的春天是難以琢磨,又難以捕捉的。冷風的日子是不長的,過兩天,又轉入了另外一種狀態,就是陽光很烈,空氣很潮濕,讓人感覺到燥熱,這種朦朧的氣息會讓人產生迷糊的感覺,脫了衣服就感覺到微涼,多穿一件又悶汗不停的,真是讓人無所適從,于是,對廈門天氣的抱怨多是產生在這個時候了。
今天很燥熱,第二天便是雨天了。
我對這場雨的關注,遠遠沒有看見第一場雨時的.愜意的心態。如果是第一場雨是春天的見面禮,而這場雨便是春天堂而皇之的表現方式了。這場雨下地漸漸斷斷,雨點也沒有當初的溫柔了,灑下來倒是漫不經心的感覺。
這場雨帶來了木棉的盛開。木棉的熱烈減少了春天的矜持,大片火紅的花瓣傲慢地立在枝頭,不像其它花兒面對這已至的春天時的那么嬌羞,明知這美麗的季節要來臨,卻也小心地按捺著心中的喜悅,大家竊竊私語著,然后就冒冒失失般的從草叢中露出不食人間煙火的面容。木棉對春天的表達是很直接,還沒等枝上長出樹葉,木棉花便燃燒了一方天空,仿佛這鮮艷的紅色連綴起來就是一個獨特的春天了。當然春雨對木棉的理解也是獨特的,一夜雨后,滿地都是叫人心疼的紅色了。我愛在輕雨中的看那一字排開的木棉,因為我愛這雨中那鮮明的顏色對比。木棉樹一字排開,那些枝上燃燒的火紅真是叫人忍不住抬頭仰望,那些被雨淋濕的樹干,顯露出樸實的色澤,加上那鮮亮的紅,像是春日中天光下一卷古老而靦腆的寓言。雨中的草地顯得很精神,紅色的木棉花瓣隨意的躺在上面,一起分享著這個微寒的雨季。
廈門的春天廈門的春天實用篇四
很小的時候一直對語文課本里的課文很不理解:文中描述的春天里,諸如“小樹抽出新芽”、“百花齊放,萬物復蘇”之類的景象,我覺得自己是從來沒有見過的。因此抱著困惑的心情,我背誦著那些課文,年復一年,在“四季如春”的廈門,對春天這個名詞卻從沒有一點確切的感受。
這也難怪,因為廈門的春實在是太不可捉摸了。廈門的四季,如果從一年的起點算起,應該是這樣的:溫和的冬季從三到四月開始逐漸轉暖,當然這幅度細微得難以察覺;接著到了五六月份,氣溫驟然上升,灼熱的夏天延續著,直到一場雨使廈門恢復到了年初的涼爽。
如果這么說,要是廈門的春非得有個范圍的話,一定是在“逐漸轉暖”這段時間了。可這時我們看見的的實際情況又是怎么樣呢?也不過是白云飄飄,樹木綠油油,花兒該開的就開罷了,與其他時候的廈門并無兩樣。這是景觀上我所看到的,毫無特色的廈門的春。因此我經常感嘆說“廈門根本沒有春天”,倒也有很多人贊同。
至于氣候方面,可就有點意思了。現在正是春季,從外地出差回來的爸爸問我,“這幾天天氣怎么樣?”,我竟不知道該怎么回答,第一反應是“又冷又熱”。
這個答案非常不合常理,但其實的確是這樣。拿這一周來說,周一穿襯衫剛好合適,但到周二就覺得熱了,周三索性換上短袖。可是如果你沒看天氣預報,接下來的一天肯定會非常不好受——氣溫直線下降,恢復到周一那樣的涼爽。再到周五,你往往還要披上一件外套才能抵擋冷風的侵襲。所以在這樣的`日子里我常常想“這究竟能算是哪個季節呢?”,心里感嘆著天氣的無常,卻沒有想過這就是春天。
悄然來臨又悄然離去,這可能就是毫無特色的廈門春天的唯一特點了吧?所以當你發覺身邊有了細微的變化,又由衷地感嘆道“春天來了”的時候,你真應該祝賀自己,在冥冥之中加入了那些懂得感悟生活的人的隊伍。
廈門的春天廈門的春天實用篇五
如果要用一種狀態來形容廈門的春天,我覺得那應該是:半寐半醒。它若有所失,若即若離,似曾相識,卻又渾然不覺。在半寐半醒中,一覺醒來,已是陽光明媚,沒有人會去流連半寐半醒的渾厄,也沒有多少人的觸覺會敏感到還記得在朦朧中有那么一種微妙的狀態。這正是廈門的春天,幾天前還是冷風嗖嗖,轉眼之間已可以聽到盛夏的腳步了。所以,很多人說廈門沒有春天,冬天和夏天之間是沒有界線的。脫下外面的風衣后,里面穿著的那件體恤就可以當作送給今年夏天的第一份見面禮了。
我是在那場凄清的春雨中和春天不期而遇的。在四季如此不分明的廈門,我很慶幸自己能在這個初寒料峭的時候遇到了久違的春天。廈門是個溫婉的城市,它的四季過渡顯得那么不紊不火,無聲無息,因此,這里的春天多了那種乍暖還寒的曖昧,它只是隨意地灑了那么幾天幾場小雨。也正當人們行色匆匆的拿著傘抱怨著這場無聊的雨,或者躲在屋里無心等待著夏天的陽光的時候,春天已經結束了,雨也停了,風衣也早已經不知道在什么時候不經意地脫下了。就像人們對待美好的事物一樣,廈門的春天是存在著的,只是缺少發現罷了。
說起春天,人們一般會想起百花盛開的那幅欣欣向榮的畫面,藍天上那讓人微醉的陽光,草地上撲朔迷離的小花,還有鳥雀的啁啾,蜂蝶的纏綿,幾場溫柔的小雨``````春天,是個美麗的字眼。如果你的思想還沒有被城市完全同化的話,你的腦海中也許還可以分泌出幾行在很久以前曾經相識的小詩,“春雨貴如油”“春風得意馬蹄急”“春眠不覺曉”“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二月春風似剪刀”``````這些美好的情境怕是只有古人才能體會的到的,古人對季節的敏感體現了對感情的寄托,因此詩中的每一個字眼都讓人覺得飽滿了春意盎然,一頁詩詞便是一個季節。當然,季節這個詞,對現代人來說是遠遠顯得抽象了,尤其對于廈門人。我依稀還記得一些現代文學作品中描寫春天的那氤氳著的若有若無的美好的氣息。楊朔的《荔枝蜜》就是描寫了春日的一次拜訪,其結尾處有這么一段“透過荔枝樹林,我望著遠遠的田野,那兒正有農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們正用勞力建設自己的生活,實際也是在釀蜜——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后世子孫釀造生活的蜜。”我想,這該是怎樣的一種心態,才能從春日的田園景象中想象著這美麗的生活;戴望舒的《雨巷》中也飄浮出了江南的早春,一把油紙傘,傘下那淺笑的容顏,還有被雨打濕的石子小路,路邊潮濕的青苔,我也想用幾段文字來捕捉廈門這倉促的春天,就在那場下雨淅淅瀝瀝地下了起來的時候,我忽然看見了窗外那離落的白花洋紫荊,我拿起了傘,走出了屋子。
我先是在這個美麗的校園里面窺視了今年春天。這場小雨使得這個亞熱帶氣息很濃的校園顯得更加明媚。雖然天空是灰蒙蒙的一片,但是校園里面滿目的綠色草地,使雨中的空氣顯得清麗了不少,連雨水輕打在傘上的輕響,仿佛都是從遠處傳來的悠遠的風鈴。幾處高大的建筑群悠閑地披著細雨織的溫柔的嫁紗,深情款款地俯視著盈盈一池湖水,他們似乎是在重溫著一年一度的春日的浪漫宣言。湖邊是滿目的淺綠在漫無目的地延伸,湖畔的柳枝也按耐不住喜悅,不由伸出纖長的柔臂,撥弄著這明眸善睞的春水,這不由讓人想起《詩經》中的“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路上行人很少,也許大家是厭煩了這個城市里面春天潮濕的氣息,寧愿躲在屋里;或者是這場雨也下得太不經意了,人們還只是在冬天的陽光中等待夏日的情懷,而它也許只是在遵循自己的規律,也許它覺得它才是廈門的春天。
校園里面一年四季從來不缺少花,而我對它們的概念大概是非常直接和膚淺的。如:在鳳凰花最繁盛的時候,我和大家一樣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離別;還有四月的木棉讓我想起了舒婷那首詩``````我對花的印象模糊了,留在腦海中的更多是抽象的情感。直到今天我才發現在雨中飄然落下的白花洋紫荊是那么的美麗。白花洋紫荊的花期可以說是很長的,在一年的多數時間里,都可以看見其繁花壓枝的動人畫面,也許是廈門那不明顯的季節變化感染了洋紫荊,使花都具有了城市的性格,花期的變化也顯的隨心所欲了。于是,在這春雨中看廈門短暫的春天和在第一場春雨中看白花洋紫荊就有了那么一點異曲同工之妙了,他們都顯得彌足珍貴,顯得不可多得。
畢竟是春天,于是春眠便是不覺曉。每次醒來,都發現周圍灰蒙蒙的,睡意籠罩著微涼的空氣,而此時被窩里的`每一口空氣都好像是恰到好處地圍繞著軀體的每一處,叫人依依不舍這難得的夢鄉。起來后,用冷水抹了一把臉,早春的氣息便輕巧地流入你體內,睡意也不見了,在窗外你見到的可能是滿地被昨夜小雨打落的白花洋紫荊。這時的洋紫荊已經擺脫了冬日的氣息,在枝上也已經顯露出了活潑的淺綠鵝黃,和周圍的暗綠形成鮮明的對比,就像有明媚的陽光輕盈的灑落在上面。
因為要去實習,于是早起坐車便不可避免。在車上我漫無邊際地望著窗外,窗上的玻璃已經被雨水打濕,外面的世界顯的朦朧了,不知道為什么這種距離感使人在這個早上顯得格外平靜,即使那種潮濕的空氣叫人筋骨覺得不舒暢。因為在車里面,我聽不見外面街道的車輛行人聲音,只是看見大家都安靜地各行其道,似乎大家都在分享這么個寧靜的早晨。窗外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穿著校服的中小學生,我看見他們不約而同地朝著學校的方向,就像看見了多年以前的自己也在里面。因為都穿著校服,加上下雨,所以我分不清每一個人,而他們手里的那把傘此時就顯得格外醒目了。
我忽然發現他們很幸福,可以在這個平靜的春天的早晨,懷著平靜的思想開始這一天。因為我不知道自己從什么時候開始已經淡忘了早晨,忘記了很多年以前,自己也曾經在這么個安靜的早晨,拿著把傘很純凈的很自然地走向學校,只是現在的思考使美好的東西都成為過去了。
又過了幾日,我忽然又發現我對廈門的春天地理解有點一廂情愿了,看見了那場春雨以后,就很情不自禁地珍視起這個短暫的春天,很怕這潮濕的氣息轉瞬即逝,短暫的溫柔畢竟抵擋不住逼人的驕陽。可是我發現自己錯了。在那場小雨后,廈門又轉入了冷風嗖嗖的天氣,遠遠沒有江南一帶那種正統的春天里連綿不斷的春雨后,百花齊放,萬物回春的耳目一新的感覺。原來那場雨只是廈門春天的一個簡短的序幕,然后春天就是在那種不冷不熱的廈門冬天的錯覺中過去了。難怪人們覺得廈門的春天是難以琢磨,又難以捕捉的。冷風的日子是不長的,過兩天,又轉入了另外一種狀態,就是陽光很烈,空氣很潮濕,讓人感覺到燥熱,這種朦朧的氣息會讓人產生迷糊的感覺,脫了衣服就感覺到微涼,多穿一件又悶汗不停的,真是讓人無所適從,于是,對廈門天氣的抱怨多是產生在這個時候了。
今天很燥熱,第二天便是雨天了。
我對這場雨的關注,遠遠沒有看見第一場雨時的愜意的心態。如果是第一場雨是春天的見面禮,而這場雨便是春天堂而皇之的表現方式了。這場雨下地漸漸斷斷,雨點也沒有當初的溫柔了,灑下來倒是漫不經心的感覺。
這場雨帶來了木棉的盛開。木棉的熱烈減少了春天的矜持,大片火紅的花瓣傲慢地立在枝頭,不像其它花兒面對這已至的春天時的那么嬌羞,明知這美麗的季節要來臨,卻也小心地按捺著心中的喜悅,大家竊竊私語著,然后就冒冒失失般的從草叢中露出不食人間煙火的面容。木棉對春天的表達是很直接,還沒等枝上長出樹葉,木棉花便燃燒了一方天空,仿佛這鮮艷的紅色連綴起來就是一個獨特的春天了。當然春雨對木棉的理解也是獨特的,一夜雨后,滿地都是叫人心疼的紅色了。我愛在輕雨中的看那一字排開的木棉,因為我愛這雨中那鮮明的顏色對比。木棉樹一字排開,那些枝上燃燒的火紅真是叫人忍不住抬頭仰望,那些被雨淋濕的樹干,顯露出樸實的色澤,加上那鮮亮的紅,像是春日中天光下一卷古老而靦腆的寓言。雨中的草地顯得很精神,紅色的木棉花瓣隨意的躺在上面,一起分享著這個微寒的雨季。
廈門的春天廈門的春天實用篇六
如果要用一種狀態來形容廈門的春天,我覺得那應該是:半寐半醒。它若有所失,若即若離,似曾相識,卻又渾然不覺。在半寐半醒中,一覺醒來,已是陽光明媚,沒有人會去流連半寐半醒的渾厄,也沒有多少人的觸覺會敏感到還記得在朦朧中有那么一種微妙的狀態。這正是廈門的春天,幾天前還是冷風嗖嗖,轉眼之間已可以聽到盛夏的腳步了。所以,很多人說廈門沒有春天,冬天和夏天之間是沒有界線的。脫下外面的風衣后,里面穿著的那件體恤就可以當作送給今年夏天的第一份見面禮了。
我是在那場凄清的春雨中和春天不期而遇的。在四季如此不分明的廈門,我很慶幸自己能在這個初寒料峭的時候遇到了久違的春天。廈門是個溫婉的城市,它的四季過渡顯得那么不紊不火,無聲無息,因此,這里的春天多了那種乍暖還寒的曖昧,它只是隨意地灑了那么幾天幾場小雨。也正當人們行色匆匆的拿著傘抱怨著這場無聊的雨,或者躲在屋里無心等待著夏天的陽光的時候,春天已經結束了,雨也停了,風衣也早已經不知道在什么時候不經意地脫下了。就像人們對待美好的事物一樣,廈門的春天是存在著的,只是缺少發現罷了。
說起春天,人們一般會想起百花盛開的那幅欣欣向榮的畫面,藍天上那讓人微醉的陽光,草地上撲朔迷離的小花,還有鳥雀的啁啾,蜂蝶的纏綿,幾場溫柔的小雨``````春天,是個美麗的字眼。如果你的思想還沒有被城市完全同化的話,你的腦海中也許還可以分泌出幾行在很久以前曾經相識的小詩,“春雨貴如油”“春風得意馬蹄急”“春眠不覺曉”“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二月春風似剪刀”``````這些美好的情境怕是只有古人才能體會的到的,古人對季節的敏感體現了對感情的寄托,因此詩中的每一個字眼都讓人覺得飽滿了春意盎然,一頁詩詞便是一個季節。當然,季節這個詞,對現代人來說是遠遠顯得抽象了,尤其對于廈門人。我依稀還記得一些現代文學作品中描寫春天的那氤氳著的若有若無的美好的氣息。楊朔的《荔枝蜜》就是描寫了春日的一次拜訪,其結尾處有這么一段“透過荔枝樹林,我望著遠遠的田野,那兒正有農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們正用勞力建設自己的生活,實際也是在釀蜜——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后世子孫釀造生活的蜜。”我想,這該是怎樣的一種心態,才能從春日的田園景象中想象著這美麗的生活;戴望舒的《雨巷》中也飄浮出了江南的早春,一把油紙傘,傘下那淺笑的容顏,還有被雨打濕的石子小路,路邊潮濕的青苔,我也想用幾段文字來捕捉廈門這倉促的春天,就在那場下雨淅淅瀝瀝地下了起來的時候,我忽然看見了窗外那離落的白花洋紫荊,我拿起了傘,走出了屋子。
我先是在這個美麗的校園里面窺視了今年春天。這場小雨使得這個亞熱帶氣息很濃的校園顯得更加明媚。雖然天空是灰蒙蒙的一片,但是校園里面滿目的綠色草地,使雨中的空氣顯得清麗了不少,連雨水輕打在傘上的輕響,仿佛都是從遠處傳來的悠遠的風鈴。幾處高大的建筑群悠閑地披著細雨織的溫柔的嫁紗,深情款款地俯視著盈盈一池湖水,他們似乎是在重溫著一年一度的春日的浪漫宣言。湖邊是滿目的淺綠在漫無目的地延伸,湖畔的柳枝也按耐不住喜悅,不由伸出纖長的柔臂,撥弄著這明眸善睞的春水,這不由讓人想起《詩經》中的“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路上行人很少,也許大家是厭煩了這個城市里面春天潮濕的氣息,寧愿躲在屋里;或者是這場雨也下得太不經意了,人們還只是在冬天的陽光中等待夏日的情懷,而它也許只是在遵循自己的規律,也許它覺得它才是廈門的春天。
校園里面一年四季從來不缺少花,而我對它們的概念大概是非常直接和膚淺的。如:在鳳凰花最繁盛的時候,我和大家一樣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離別;還有四月的木棉讓我想起了舒婷那首詩``````我對花的印象模糊了,留在腦海中的更多是抽象的情感。直到今天我才發現在雨中飄然落下的白花洋紫荊是那么的美麗。白花洋紫荊的花期可以說是很長的,在一年的多數時間里,都可以看見其繁花壓枝的動人畫面,也許是廈門那不明顯的季節變化感染了洋紫荊,使花都具有了城市的性格,花期的變化也顯的隨心所欲了。于是,在這春雨中看廈門短暫的春天和在第一場春雨中看白花洋紫荊就有了那么一點異曲同工之妙了,他們都顯得彌足珍貴,顯得不可多得。
畢竟是春天,于是春眠便是不覺曉。每次醒來,都發現周圍灰蒙蒙的,睡意籠罩著微涼的空氣,而此時被窩里的每一口空氣都好像是恰到好處地圍繞著軀體的每一處,叫人依依不舍這難得的夢鄉。起來后,用冷水抹了一把臉,早春的氣息便輕巧地流入你體內,睡意也不見了,在窗外你見到的可能是滿地被昨夜小雨打落的白花洋紫荊。這時的洋紫荊已經擺脫了冬日的氣息,在枝上也已經顯露出了活潑的淺綠鵝黃,和周圍的暗綠形成鮮明的對比,就像有明媚的陽光輕盈的灑落在上面。
因為要去實習,于是早起坐車便不可避免。在車上我漫無邊際地望著窗外,窗上的玻璃已經被雨水打濕,外面的世界顯的朦朧了,不知道為什么這種距離感使人在這個早上顯得格外平靜,即使那種潮濕的空氣叫人筋骨覺得不舒暢。因為在車里面,我聽不見外面街道的車輛行人聲音,只是看見大家都安靜地各行其道,似乎大家都在分享這么個寧靜的早晨。窗外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穿著校服的中小學生,我看見他們不約而同地朝著學校的方向,就像看見了多年以前的自己也在里面。因為都穿著校服,加上下雨,所以我分不清每一個人,而他們手里的那把傘此時就顯得格外醒目了。
我忽然發現他們很幸福,可以在這個平靜的春天的早晨,懷著平靜的`思想開始這一天。因為我不知道自己從什么時候開始已經淡忘了早晨,忘記了很多年以前,自己也曾經在這么個安靜的早晨,拿著把傘很純凈的很自然地走向學校,只是現在的思考使美好的東西都成為過去了。
又過了幾日,我忽然又發現我對廈門的春天地理解有點一廂情愿了,看見了那場春雨以后,就很情不自禁地珍視起這個短暫的春天,很怕這潮濕的氣息轉瞬即逝,短暫的溫柔畢竟抵擋不住逼人的驕陽。可是我發現自己錯了。在那場小雨后,廈門又轉入了冷風嗖嗖的天氣,遠遠沒有江南一帶那種正統的春天里連綿不斷的春雨后,百花齊放,萬物回春的耳目一新的感覺。原來那場雨只是廈門春天的一個簡短的序幕,然后春天就是在那種不冷不熱的廈門冬天的錯覺中過去了。難怪人們覺得廈門的春天是難以琢磨,又難以捕捉的。冷風的日子是不長的,過兩天,又轉入了另外一種狀態,就是陽光很烈,空氣很潮濕,讓人感覺到燥熱,這種朦朧的氣息會讓人產生迷糊的感覺,脫了衣服就感覺到微涼,多穿一件又悶汗不停的,真是讓人無所適從,于是,對廈門天氣的抱怨多是產生在這個時候了。
今天很燥熱,第二天便是雨天了。
我對這場雨的關注,遠遠沒有看見第一場雨時的愜意的心態。如果是第一場雨是春天的見面禮,而這場雨便是春天堂而皇之的表現方式了。這場雨下地漸漸斷斷,雨點也沒有當初的溫柔了,灑下來倒是漫不經心的感覺。
這場雨帶來了木棉的盛開。木棉的熱烈減少了春天的矜持,大片火紅的花瓣傲慢地立在枝頭,不像其它花兒面對這已至的春天時的那么嬌羞,明知這美麗的季節要來臨,卻也小心地按捺著心中的喜悅,大家竊竊私語著,然后就冒冒失失般的從草叢中露出不食人間煙火的面容。木棉對春天的表達是很直接,還沒等枝上長出樹葉,木棉花便燃燒了一方天空,仿佛這鮮艷的紅色連綴起來就是一個獨特的春天了。當然春雨對木棉的理解也是獨特的,一夜雨后,滿地都是叫人心疼的紅色了。我愛在輕雨中的看那一字排開的木棉,因為我愛這雨中那鮮明的顏色對比。木棉樹一字排開,那些枝上燃燒的火紅真是叫人忍不住抬頭仰望,那些被雨淋濕的樹干,顯露出樸實的色澤,加上那鮮亮的紅,像是春日中天光下一卷古老而靦腆的寓言。雨中的草地顯得很精神,紅色的木棉花瓣隨意的躺在上面,一起分享著這個微寒的雨季。
廈門的春天廈門的春天實用篇七
從衢州出發,乘火車在云山霧嶺間穿行了大約16個小時,終于到達了我們的目的地——廈門。
廈門是一座美麗、寧靜、繁華的海濱城市,位于福建省的東南部。廈門的人文氣息很濃,以醫學家林巧稚,愛國華僑陳嘉庚,體育家馬約翰等為代表。廈門在南部,和我們衢州可不一樣了:我們只有柳樹和樟樹,他們卻有椰子樹和木瓜樹;我們只有長長地江河,她的四面卻是茫茫的大海。
在旅游大巴的幫助下,我們來到了陳嘉庚先生的故居。我一進大門就看見一顆枝繁葉茂的龍眼樹。我們進去了,媽媽想了想,說:“我給你們照張相吧!”“好啊!”我回答道。里面全是些留下來的資料,文章啊,圖片啊。他是個愛國華僑,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我們不知不覺地就來到了陳嘉庚爺爺的墳墓。這個墳墓可不尋常,居然是個龜殼狀。媽媽還給我拍了個照,想讓我沾點靈氣。
俗話說:不到鼓浪嶼,就不算到廈門。在導游的指引下,我們來到了碼頭,坐了幾分鐘的船,到了鼓浪嶼。一下船,導游就介紹起來:“有句話說‘不到日光巖不算到鼓浪嶼’。”到了日光巖,我們沿著一條石板鋪成的臺階向上爬。爬啊爬,爬啊爬,終于爬到頂了。從遠處看日光巖,如同天上的大仙桃。
第二天,導游帶我們來到一個廚具店。就先講講菜刀吧,這里的菜刀堅硬無比:用刀砍鋼管,“咣!咣!咣!”鋼管已有幾道痕跡,但菜刀卻毫無損傷。再講講三用削皮刀吧。一、削皮刀的一頭是削皮的。二、另一頭是削蘿卜絲的。三、削皮的兩側各有一個挖洞的東西。
我還登上了面對著金門島的胡里山炮臺,游覽了南普陀寺……
兩天后,我們戀戀不舍地回開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