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資治通鑒名著讀后感資治通鑒讀后感篇一
“名家手中出名書”《資治通鑒》的作者就是北宋著名的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當然,編寫史書那就需要淵博的知識,多而廣的歷史文獻,所以,司馬光從小就發奮讀書,努力增加自己的歷史知識,為今后編寫《資治通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書中上表周威烈王,下至周恭帝,共跨越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共分二百九十四卷,三百萬字。文章中,作者采用了大量的人物形象描寫,例如:劉邦,字季,高鼻梁,眉骨突起如龍顏,左大腿上有七十二顆痣。對人友愛寬厚,喜歡施舍財物,心胸開闊,素有大志。司馬光通過寥寥幾筆的人物形象描寫,反襯出往后劉邦統一天下的關鍵所在。
《資治通鑒》作為與《史記》并列為中國史家之絕筆名著古書,寫作技巧也不遜于司馬遷。其書中有這么一段:當漢武帝處死昭平君后,但仍然悲痛難忍,周圍的人也一起跟著傷感不已。待詔官東方朔上前祝賀漢武帝:‘我聽說圣明的君王治理國,獎賞不回避仇人,懲罰不區分骨肉。《尚書》上說:‘不偏向,不結黨,君王的大道,坦蕩平直。’這兩項原則,古代的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帝都非常重視,而夏禹、商湯、周文王三王都難以做到,如今陛下卻做到,這是天下的幸運!我東方朔捧杯,冒死再為陛下祝賀!”開始,漢武帝對東方朔非常惱火,接著又覺得他說的是對的,將東方朔任為中郎。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司馬光編寫此書的精煉,同樣是一句祝賀之詞,卻被寫得意味深長,令人回味。同時,也反映出東方朔的機智,漢武帝善于用人,聰明果斷的一面。可見司馬光的文字功底可謂深厚。
《資治通鑒》(讀書筆記 )作為一面照亮君王得失成敗的鏡子,那就肯定少不了對歷來荒淫君主的斥責。其中就有一段:吳主每次宴會群臣都要把大臣們灌醉,他設置了黃門郎十人,專門負責搜集大臣們的過失,嚴重的被判刑、處死,輕的也要罪狀記錄下來。古代君王有多少荒于宦官、黃門,司馬光以“黃門郎十人”數字中,突出了當時奸臣當道,君主無能的歷史場景。
讀史讓人明智,自從我閱讀了《資治通鑒》后,對歷代君王的性格有所了解,更加詳細的知道了中國的歷史文化。《資治通鑒》是司馬光其卓越貢獻的結晶。
資治通鑒名著讀后感資治通鑒讀后感篇二
我早就聽說《資治通鑒》這本書十分有趣,所以我利用寒假剩余的時間,將《資治通鑒》這本書讀了一遍。《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在橫跨中國16個朝代,一共1362年的歷史中,詳近略遠,隋唐五代371年,占全書40%,史料價值最高。很明顯的他多次著墨在其中的賢明政治時期,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它是中國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司馬光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鑒》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按時間先后敘次史事,往往用追敘和終言的手法,說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統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內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借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作為歷史的借鑒。但書中在敘述歷代統治階級活動的同時,也敘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與斗爭。
可是,為什么司馬光要寫這本書呢?我帶著問題來到網上尋找答案,原來宋神宗熙寧年間,司馬光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上疏請求外任。熙寧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臺,自此居洛陽十五年,不問政事。這段悠游的歲月司馬光主持編撰了294卷300萬字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點評批注《資治通鑒》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不勝枚舉。除《史記》之外,幾乎都不可以和《資治通鑒》媲美。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與司馬遷的《史記》并列為中國史學的不朽巨著,所謂“史學兩司馬”。南宋史學家王應麟評價說:“自有書契以來,未有如《通鑒》者。”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評價《通鑒》時說:“司馬溫公《通鑒》,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以為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溫公亦偉人哉!”
通過讀這本書,我感慨萬千,有一天,如果我有幸成為能寫史書的人,我一定像司馬遷一樣,用手中的筆,公正地寫出事實,謳歌英雄,鞭撻小人。讓忠良名垂千古,奸賊遺臭萬年。
資治通鑒名著讀后感資治通鑒讀后感篇三
近來讀《資治通鑒》,發現一則有趣的故事,說的是漢末建安17年,曹操征討關中,留世子曹丕守鄴城,并讓謀士程昱輔佐,讓國淵任居府長史,主管留守事宜。大部隊西征后,河間——今河間市,以驢肉火燒聞名——田銀、蘇伯反叛。曹丕想親征,程昱勸阻,說只是一群烏合之眾,沒必要大動干戈,因此派將軍賈信平叛。果然很快禽殺為首的田銀、蘇伯,余眾一千多人投降。有人主張將這些人都殺了,以儆效尤,依據是:“公(曹操)有舊法圍而后降者不赦。”程昱、國淵不同意,程昱說:“此乃擾攘之際,權時之宜。今天下略定,不可誅之;縱誅之,也應該先打報告。”于是向曹操請示,曹操果然不殺,而且很贊賞程昱的做法。程昱、國淵的仁心,活了一千多人的命。
等到國淵寫報捷書的時候,斬首多少,與報告數完全相同。曹操很奇怪,因為舊例,都是夸大數目,以一為十,也就是說,斬首一個,書上寫十個。曹操于是詢問國淵這樣做的原因。國淵說:“征討境外敵寇時,多報斬首數量,夸大戰績,可以震懾民眾,宣示武功。而河間在我們境域之內,百姓都是我們自己的屬民,田銀等人叛逆,雖然戰勝他們是有功的,但我私下里感到恥辱。”曹操很高興,提升國淵為魏郡太守。
這則故事,除了說明古人也知道戰爭內外有別,內戰是恥辱的。其次,還解釋了我多年一個疑問。即:“故事:破賊文書,以一為十;”
以前讀史書,一直奇怪,比如長平之戰,秦軍白起坑殺趙兵四十萬。秦末項羽坑殺秦軍二十萬。總想,這幾十萬人,殺的過來嗎?如今看了這個故事,原來是以一為十。打個一折,殺四萬人,人頭滾滾,也是令人震驚的。
戰國之前,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征戰,還講點仁義,統計戰功時,按人的耳朵記功,叫做?。等到商鞅變法,驚世駭俗,用人頭記功,殺一首級升一爵,從此徹底禮崩樂壞。人頭難得,因此殺良民冒功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統計人頭時,常發現有婦女、小孩的頭,殺戮太重也不好,因此,以一為十的慣例就出現了,一直沿用至清朝。我是相信這個故事的。所以戰勝者寫的殲滅敵人的數量都是要打折扣的,打多打少,就看你的判斷能力了。
即使今天,官方也是喜歡報喜不報憂的,反而是一些野史可信度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