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在閱讀某個內容之后,根據個人的理解和感受進行總結和反思的一種表達方式。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書中的知識和情感,還可以激發我們對作品的深入思考和解讀。我想我們應該寫一篇讀后感來分享我們的感受。小編為大家收集了一些精選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激發大家對讀書的興趣和思考的熱情。
熱門在伊朗長大讀后感(案例13篇)篇一
吃著飯,看到媽媽一個人辛苦地收拾著餐桌,我不由得想幫助她。我情不自禁地把剩下的飯一口氣吃完,把碗收拾到了廚房。
我想,平時都是媽媽收拾呀,今天我來幫幫她吧!可我從來沒洗過碗呀!會不會出什么差錯呢?算了,不想了,干吧!
我一瞧,媽媽正用欣慰的眼神看著我呢,不由得,我心里美美的。我開始了洗碗的“工程”。我打開水龍頭,呀,開大了!我急忙往回擰,終于控制好了水流。我將碗用水沖了幾下,然后往里倒了點洗潔精,不料,倒多了。我把多余的`洗潔精分到了其他碗里,不多不少,剛剛好。我用布使勁兒地搓了搓,用水又沖了幾下,終于洗干凈了。看著那么辛苦才洗出的碗,我才了解到媽媽有多么辛苦。
再一看,媽媽還在看著我呢,那眼里滿是溫柔。
我又一想:看來,收拾碗筷也沒壞處呀!
我看看媽媽,她笑瞇瞇的,似乎在說:“你真的長大了!”
熱門在伊朗長大讀后感(案例13篇)篇二
哥們兒們一起走在街上也是相當危險的!”。但是更加令我驚訝的是,她的父母,真的可能是全天下最最開明的父母。在那樣一個國家,還能為了自由堅持勇敢是很值得被贊譽的。無數次的羨慕嫉妒恨她有這樣開明的父母,還有那樣大氣的外婆。父母給予子女充分的選擇生活的權利,是很少見的。明知道她會離婚,可是還是同意她結婚的決定,不是所有父母都能下的。這是一種偉大的尊重,世上很多事情都沒有對錯,重要的是自己的選擇。也許你選對了,只是為了以后的錯,又也許你選對了,卻帶來了以后的對。
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無法感受戰亂國家給自己帶來的各種恐懼,然而心靈的禁錮,才是恐懼的本源。這可是一本漫畫書,再來說說漫畫。風格有淡淡的幽默,人物都是簡單線條的勾勒,但是足以表達需要的情緒,喜怒哀樂包括細微的神情,都展現的淋漓盡致。一個不喜歡漫畫的人,人生中第一本漫畫如此精彩,感謝瑪贊!
熱門在伊朗長大讀后感(案例13篇)篇三
這個星期三,媽媽給我帶回來幾篇小美文,其中有一篇文章《我長大了》,我捧著看了一遍又一遍,我悟出了一個道理,這個道理令我一生受用!
文章的主人公是一個呂順昕的男孩和一個叫劉佳的女孩。在呂順昕剛升入六年級時,他的媽媽為他買了一本《小學生數學題庫》,正巧,老師每次都要用這本書出題目,他當然沾了光。
有一次,呂順昕正在預習這本書,這時,傳來一陣門鈴聲,他忽然閃過一個想法:絕不能讓同學們看見這本書!于是,他趕緊把書放進了抽屜。呂順昕開門一看,進來的是同學劉佳,她拿著一本書,笑瞇瞇地說:“你看,這是什么?”呂順昕一看這本書和自己的一模一樣,心里有些緊張,生怕劉佳會知道自己也有一本這樣的書。“哦哦……”呂順昕沒敢把書名念出來,劉佳接著說:“你是學習委員,這本書給你,你拿去給同學們補補課吧!……”
劉佳走了,呂順昕心想:我是一個班干部,心里只有自己,而一個普通的學生,心中卻裝著集體,裝著別人!呂順昕為自己自私的'行為而感到懊惱。
從此,呂順昕主動幫助有困難的同學,期末考試時,以前不及格的同學,這次都考到了70分以上,大家都非常高興。老師笑了,是因為大家都有了進步,呂順昕笑了,是因為他明白了關心集體和別人才是快樂的。我也笑了,因為我明白,分享才是最快樂、最幸福的!
熱門在伊朗長大讀后感(案例13篇)篇四
星期五這一天,我和爸爸,以及他的朋友一起去西安,這次去西安主要是為了幫我復查。
這天早上,我們5點半起床,準備出發。一路上,我們在車里說說笑笑,不知不覺兩個小時過去了,爸爸大聲的說:“西安到了!”我們這才緩過神,仔細一看,我們已經來到了西安古城。只見這里車來車往,人非常的多!交警叔叔認真地指揮著往來的車輛,行人也都能遵守著規則。我們在西安城里繞了一大圈,終于才找到了西京醫院!
西京醫院是西安第四軍醫學院,據說它可以容納大約1萬人同時就醫。我和爸爸來到門診部二樓,掛了整容科韓醫生的.號。醫生說還需要再觀察,可能還要做手術,他建議我要多做臉部運動。聽了醫生的話,我知道我康復之路還很漫長,我一定會勇敢面對!
從西安回來以后,我感覺我又長大了,我可以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磨難了!
熱門在伊朗長大讀后感(案例13篇)篇五
這是一位伊朗人寫的,這本書是漫畫的形式。是可以更好的了解戰亂國家的。我是出于好奇。在這個和平的年代并不崇拜英雄,也不喜歡戰爭也不敢想象戰爭區。我像是一個生活富足家的女兒,無憂無慮長大,無需擔憂明天會死在哪里。我們應該多些援助。而不是為了自己的流量而夸張化現實,惡意用他們來賺錢。戰爭的可怕,讓人們生活在驚嚇中,就連物資都不充足。
這里有介紹一些他們的風俗,對于戴面紗這個問題,其實她們也是被迫的。官方解釋是男性看見女性頭發會興奮,就連跑步時扭動的屁股都是不合適的。女性地位很低,情侶不可以在街上親密,離婚的女人遭到唾棄。這一切的一切讓我感受到我的幸運。很多時候也不是自己選擇的,都是被迫一出生就被人安排好的。
對于教育,我也很開心,我讀到了大學。現在的我懷有感恩之心,搶占了一個大學生資源。我需要認真對待這段經歷,在學習上用功時,很多事經歷過想過并活下去就更強大。活過大學的人真的很厲害,在我剛上學就經歷了有人死亡。
對于宗教和政府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其實不論什么都是一種思想,地球上人類,只是寄居在地球上而已。而我們靠政府運轉,不再多說。
熱門在伊朗長大讀后感(案例13篇)篇六
這是看完《我在伊朗長大》之后最為之感動的幾句話。看了三遍,而且每看一遍都感受不一樣,但唯有一點是沒變的:這部影片寫的是在伊朗**的大背景下一個女人的史詩,一段追求自由和本性的心靈之旅。瑪姬的外婆是整部影片的靈魂人物,雖戲份不多,但每次出場以及所講的話都是舉足輕重的,她教給瑪姬以及觀眾許多做人的道理,相信作者的漫畫也有懷念外婆的初衷。我想,影片最想表達的就是“永遠別忘了你是誰,也別忘了你的家鄉”。
其實影片能夠分為兩部分:以瑪姬第一次出國為界,前部分是以瑪姬的眼睛看世界,后部分是以世界的眼睛看瑪姬。由于影片是以黑白的動畫形式表現出來的,且小瑪姬天真活潑,讓觀眾透過她的眼睛看伊朗的政治、戰爭等問題時,沒有任何緊張感,反倒有點“黑色幽默”的感覺,讓人笑中帶淚。而我看到的伊朗,人民毫無自由、人權、幸福可言,就連最平常的聚會、喝酒、牽手甚至聽音樂都是不被允許的,但是,讓人又心生敬畏的是,伊朗人民并沒有放下追求,他們秘密地享受那一切,與政府做著無硝煙的斗爭。看著瑪姬在衣服上寫著“punkisnotdead”時,我明白,自由和權利是人們永遠追求的,政府無權剝奪,也剝奪不了的。
熱門在伊朗長大讀后感(案例13篇)篇七
這天,我看了一部由美國人拍的黑白動畫片--《我在伊朗長大》,寫了一個小姑娘從小時候到長大的經歷(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當時伊朗正在推翻獨裁統治,很混亂,說錯一個字,就“卡嚓”死了,很恐怖。當時伊朗的女人沒有多少權利,都是男人作主,女人出門戴頭巾,不能抹口紅,坐姿要好,不能和男的拉手……等。就是在這種狀況下,小女孩慢慢長大成人,一次,因說錯話,乘還沒發現,逃到歐洲。在國外雖然很自由,但是又遭遇戀愛失敗,給她很大的打擊,得了重病,幸好沒耽誤,不然就gameover了!而后女孩回國,重新上大學,喜歡上了朋克音樂。她結婚后,又因為和老公越來越沒共同語言,于是他們離婚了,(好像當時伊朗女人離婚是會被人恥笑的),她再次出國開始新的生活。
這部片子我不太看得懂,查查資料吧。
伊朗背景資料:
逐步建立起政教合一的伊斯蘭體系。伊朗和伊拉克長期存在著邊界、教派和民族爭端。進入80年代兩國關系惡化。1980年9月兩伊戰爭爆發。經國際上多方調解于1988年8月宣布理解停火。1989年霍梅尼病逝,專家會議于第二天推舉總統哈梅內伊為新領袖。7月28日,議長拉夫桑賈尼當選總統。1993年6月11日,拉夫桑賈尼連任總統。5月23日,哈塔米當選總統,8月4日宣誓就職,連選連任。
熱門在伊朗長大讀后感(案例13篇)篇八
“你僅僅是一個小孩子,與其他小男孩一一模一樣,我不需要你。對你而言,我也不過是一只狐貍,和其他狐貍一模一樣,同樣你也不需要我。但是,如果你征服了我,我們相互間就建立了關系。所以對于我們彼此來說,我們就是彼此在這個世界上的獨一無二了:你是我的唯一,我也是你的唯一。”小時候,記得媽媽給我讀過《小王子》的故事,我經常聽著聽著就睡著了,然后第二天,我繼續央求媽媽給我讀《小王子》,然后我又聽著聽著睡著了,所以里面的情節我都很模糊,但是唯獨每次看到這段狐貍和小王子之間的對話,以前暖暖的回憶就會唰的在我面前浮現,那種感覺很親切,很美好,我想這就是朗讀的力量吧。
給孩子朗讀,陪他慢慢成長。
現在的小孩都很任性卻很孤獨,都有很多玩具卻很缺少安全感,在現實中,也經常看到很多家長都只顧著自己玩手機或者只顧著在外面工作賺錢,把小孩扔在一邊,突然覺得有點心酸。作為孩子,應該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吧。朗讀者系列之《愿你慢慢長大—給孩子朗讀》里面節選的'文章都很抒情和溫暖,特別適合給涉世未深、充滿童真的孩子朗讀。每個孩子,都像一個小天使,那么單純,那么可愛。每天花點時間,給他朗讀一首,讓她感受到父母的陪伴和愛,讓她感受到朗讀時的那份純凈和美好,這種陪伴的方式和教育,這種親子之間的互動,應該更能讓懵懂的小孩學會珍惜,這樣對他的健康成長也是一種很好的鼓勵吧。
熱門在伊朗長大讀后感(案例13篇)篇九
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相信大多數人對這首詩都不陌生,它是由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創作的。在他的字里行間,無不透漏出他對自由的渴望。即使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下,他還是認為生命和感情都不是他所愿,唯有自由才是永恒的追求。
追求自由的行列永遠不缺乏后繼者,瑪贊·莎塔碧就是其中之一。她既是電影《我在伊朗長大》的主人公,也是這部電影的漫畫原著者,她以漫畫的形式講述了自我的成長經歷。個人認為它的最大的主題是自由,是被禁錮的自由。電影講述的女主人公瑪贊,她的人生充滿了動蕩和坎坷;她像籠中之鳥一樣生活在伊朗,被禁止做很多自我想做的事情,然后歷經種種演變——政治變革、兩伊戰爭、叔叔入獄、情人背叛,最后離開國家追尋自由。雖然這部片子以黑白為主,彩色畫面極少,但是它還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映象。如果你單純把它當做一部動畫片,那你就錯了。因為看完它后,情緒是沉重的。
電影從1978年的德黑蘭開始講述,主人公瑪贊從小和父親母親以及奶奶生活在伊朗。9歲的小瑪贊每一天都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她喜歡西方文化,喜歡朋克風格的衣服打扮,最喜歡的偶像是李小龍,但這些都不被外人所理解,所以她只能偷偷地、小范圍地追求自我的喜好。她的行為舉止都和別的小朋友格格不入,父母和奶奶都常常為此感到頭痛。周圍的人都覺得她是個怪小孩,不愿和她多接觸。然而就在那個年代,年幼的瑪贊經歷了很大的演變。
那個時候正值一場曠日持久的政治變革,沙赫推翻了卡扎爾王朝,建立了更加慘無人道、霸道獨裁的朝政。人民毫無自由、人權、幸福可言。瑪贊爸爸的朋友布魯什叔叔組織全國人民起來反抗,想要推翻卡扎爾王朝,想要追求自由建立新的制度,卻因此被抓了起來,大街上隨處可見的是游行隊伍。也就是那個時候,瑪贊明白了自我的祖父也是因為自由失去了青春和生命。或許是從小的耳濡目染,瑪贊也并不想就這樣地或者,她比任何人任何時候都渴望得到自由,渴望飛出這個大牢籠,盡管這條道路上充滿荊棘。
都沒有放下過自由,他們的自由只是被禁錮了,被封存了。她們還在默默地堅持,堅持到自由真正釋放的那天。
我覺得,與其說這是一部動畫片,不如說它是一部文藝片或者政治片來得更為貼切。電影《我在伊朗長大》保留了漫畫作者的黑白基調,瑪贊的回憶部分都是黑白的場景,只有回到現實的時候才有彩色的鏡頭,這很好地將回憶與現實區分開來。黑白的色彩給人一種沉穩、嚴肅的感覺,個性體現出了被禁錮的自由這樣一個主題。
熱門在伊朗長大讀后感(案例13篇)篇十
這本書講的是:主人公扇貝,一個對成長充滿煩惱的小男孩。也是個對寵物愛到爆的`小男孩,他的夢想是建造一艘動物方舟。扇貝以前的時候養過小鳥和小兔子,不過都一一去世了。媽媽蒜泥買來一只永遠不會長大的小迷你豬,取名叫“荷包蛋”。荷包蛋讓扇貝享受到了食物和愛,但慢慢地,荷包蛋像吹氣一樣越來越大,扇貝想盡辦法給它減肥,結果慘敗,家里再也裝不下巨型荷包蛋了。最終,扇貝在升學考試和失去小豬朋友的雙重壓力下,悄悄帶著荷包蛋開拔啦!鋼筋水泥的城市高樓中,扇貝找到了荷包蛋的理想家園。
我覺得長大或者不想長大都是一樣的,長大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買什么就買什么,還可以完成你的夢想。不想長大你可以一天到晚黏媽媽,跟她撒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過著優哉優哉、無憂無慮、沒有作業的日子。但是,人是一定會長大的,時間會流逝,年齡會增長,身體會逐漸發育,你一定會一天天長大。
讓我們長大吧!長大,讓父母不再擔心;長大,我們為自己而驕傲;長大,讓我們更加勇敢;長大,我們共同的目標!
熱門在伊朗長大讀后感(案例13篇)篇十一
長長的假期,我幾乎每天都暢游在知識的海洋里,像一個饑餓的孩子正在大飽口福,書架上那一本本書,就是我的精神食糧,要問我最愛的哪一口,就是百變孫小梨繪本沒錯了!這套繪本共有3本:《了不起的超能力》、《我不是普通小孩》、《長大以后做什么》。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長大以后做什么》,這本書的主角叫孫小梨,她是一個天真可愛的小女孩:她是哪吒,是船長,是特工……她敢騎獅子,敢開直升機,敢跟壞人搏斗……她能飛,能打敗怪獸,能跟外星人對話……她能做的好玩的`事太多太多。孫小梨愛自由而快活地做夢,她搭乘超速時空機,輕松自然地在現實與想象的時空里穿梭往返。在孫小梨的世界里,沒有平凡時刻,時時耀眼,處處驚奇。孫小梨就是中國版的哈利波特。
這是一個關于夢想的故事,孫小梨的夢想千奇百怪很不一般。她是超市老板,專門賣全世界小朋友愛吃的垃圾食品;她是服裝設計師,為各個國家的女孩設計漂亮的服裝;她是游樂場的看門人,只為了讓她的朋友們在里面盡興地玩耍;她是馬戲團演員,為觀眾表演驚險刺激的節目;她是巡洋艦艦長,把那些捕捉海洋動物的壞蛋通通趕走;她是機器人,能同時做很多很多的事情……她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小事,都能激發她長大后做什么的靈感。
我們每個孩子都要和孫小梨一樣,敢于做“白日夢”,只要敢于做夢,讓夢想之光照進現實,化為積極向上的力量,并為夢想努力,總會有夢想成真的那一天。
希望我也可以和孫小梨一樣,為自己的夢想去努力。長大以后,我想當一名海洋科學家。海濱城市人類生活所產生的生活垃圾直接排放到海里,工業廢水也直接排放到海里,再加上海上船舶、油輪事故所產生的油污染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很多海洋動物生活在這樣的海里,吃了這些垃圾,不能消化,不能排泄,最后等待它們的只有死亡。我想改變這一切,找到可以降解有害垃圾,治理油污的方法,還給海洋生物一個蔚藍純凈的大海。
熱門在伊朗長大讀后感(案例13篇)篇十二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相信大多數人對這首詩都不陌生,它是由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創作的。在他的字里行間,無不透漏出他對自由的渴望。即使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下,他還是認為生命和愛情都不是他所愿,唯有自由才是永恒的追求。
追求自由的行列永遠不缺乏后繼者,瑪贊·莎塔碧就是其中之一。她既是電影《我在伊朗長大》的主人公,也是這部電影的漫畫原著者,她以漫畫的形式講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個人認為它的最大的主題是自由,是被禁錮的自由。電影講述的女主人公瑪贊,她的人生充滿了動蕩和坎坷;她像籠中之鳥一樣生活在伊朗,被禁止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后歷經種種演變——政治變革、兩伊戰爭、叔叔入獄、情人背叛,最后離開國家追尋自由。雖然這部片子以黑白為主,彩色畫面極少,但是它還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映象。如果你單純把它當做一部動畫片,那你就錯了。因為看完它后,心情是沉重的。
電影從1978年的德黑蘭開始講述,主人公瑪贊從小和父親母親以及奶奶生活在伊朗。9歲的小瑪贊每天都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她喜歡西方文化,喜歡朋克風格的衣服打扮,最喜歡的偶像是李小龍,但這些都不被外人所接受,所以她只能偷偷地、小范圍地追求自己的喜好。她的行為舉止都和別的小朋友格格不入,父母和奶奶都常常為此感到頭痛。周圍的人都覺得她是個怪小孩,不愿和她多接觸。然而就在那個年代,年幼的瑪贊經歷了很大的演變。
那個時候正值一場曠日持久的政治變革,沙赫推翻了卡扎爾王朝,建立了更加慘無人道、霸道獨裁的朝政。人民毫無自由、人權、幸福可言。瑪贊爸爸的朋友布魯什叔叔組織全國人民起來反抗,想要推翻卡扎爾王朝,想要追求自由建立新的制度,卻因此被抓了起來,大街上隨處可見的是游行隊伍。也就是那個時候,瑪贊知道了自己的祖父也是因為自由失去了青春和生命。或許是從小的耳濡目染,瑪贊也并不想就這樣地或者,她比任何人任何時候都渴望得到自由,渴望飛出這個大牢籠,盡管這條道路上充滿荊棘。
瑪贊小的時候對朋克風情有獨鐘,她不愿意把自己束縛在又長又沒有特色的教袍里面。她有一件衣服,上面寫著“punkisnotdead”,足以表現出了她對自由的渴望。電影之中有個情節是瑪贊穿著朋克風的衣服走在路上,然而她遇到了那些嚴守傳統的教徒們,斥責她竟敢穿朋克風的衣服,必須戴好頭巾,穿著統一的黑袍,不然的話就會被抓到監獄里去。瑪贊沒辦法,只好編了一個謊話才得以逃脫。她喜歡和朋友們聚在一起,喝喝酒、唱唱歌,但是這些都是違法的。就連他們偶爾才會有這么一次,也被警衛發現而不得不立刻停止,還犧牲了一條生命。瑪贊回國以后交了一個男朋友,他們卻因為再平常不過的牽手而被警衛抓走。這些都對瑪贊的心靈造成了很大的傷害。這就是對人性的一種禁錮,是給自由上的一道枷鎖,是無法沖破的一道牢籠。電影其實還講述了另外一個層面的自由,那就是女性的自由權利。那個時期的伊朗,大多數男人對女人很輕視,認為女人根本就是弱者,包括像瑪贊的母親,電影中也不乏對她的描述。男人們瞧不起她,所以她才會在最后對自己的女兒說,“你要做一個自由的人,如今的伊朗不適合你,我不允許你再回來”。一個母親是需要多大的勇氣,才會對自己的親生女兒說出“不要再回來”這種話。我知道,伊朗人民從來都沒有放棄過自由,他們的自由只是被禁錮了,被封存了。她們還在默默地堅持,堅持到自由真正釋放的那天。
我覺得,與其說這是一部動畫片,不如說它是一部文藝片或者政治片來得更為貼切。電影《我在伊朗長大》保留了漫畫作者的黑白基調,瑪贊的回憶部分都是黑白的場景,只有回到現實的時候才有彩色的鏡頭,這很好地將回憶與現實區分開來。黑白的色彩給人一種沉穩、嚴肅的感覺,特別體現出了被禁錮的自由這樣一個主題。
熱門在伊朗長大讀后感(案例13篇)篇十三
我真想快快長大,不過怎樣才能長大呢?我一點也不知道。
我試了好多辦法。比如腳上穿著媽媽的高跟鞋,手上戴著爸爸的手表,脖子上戴著一條閃亮的.項鏈,可是一點用都沒有,我還是沒有長大。
有一回,我看見家里的地板很臟,于是我拿起家里的拖把,開始了一次地板大掃除,不一會兒,我就把地板拖的干干凈凈的,就像一面大鏡子。地板干凈了,可是家里的桌子、椅子和碗盤都很臟,這可配不上那么干凈的地板,于是我就把家里的桌子、椅子、碗盤都擦干凈了,這才配的上那么干凈的地板!媽媽看見了后,一個勁地說我長大了。
有一次,爸爸帶我上街買東西,由于那天人很多,垃圾也很多。在回來的路上,我看見了一些環衛工人正在辛苦地掃地,我對爸爸說,我覺得這些環衛工人很偉大,爸爸也一個勁地說我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