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三國演義讀后感800字初一 三國演義讀后感初中1000篇一
再次翻開《三國演義》,書中英雄人物的豪邁氣概深深的感染著我,仿佛有一股暖暖的歷史長河流進我的心扉。《三國演義》這本書講的是: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干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歷經各種波折,天下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魏、蜀、吳,最終司馬炎統一了中國。這本書不僅諷刺了當時社會的荒淫腐敗,還贊揚了各方豪杰敢于反抗的精神,更使我們初步的了解了歷史文化的重要性。《三國演義》中我最敬佩的要數諸葛亮了,他號稱“臥龍先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次諸葛亮率軍討伐魏國,連連獲勝,不料傳來戰略要地街亭失守的消息,諸葛亮正要撤退,只見司馬懿率領十萬大軍向西城殺來。諸葛亮鎮定自如,下令讓軍士裝作老百姓,清掃街道,自己在城樓上悠閑地彈起了琴。司馬懿率軍沖到城下,見這般模樣以為城中有埋伏,連忙撤退。讀完《空城計》我知道了一個道理:凡事都要多動腦子,不能魯莽行事。
合上《三國演義》的書頁,關羽、張飛和各路英雄豪杰的事跡仍然在我的腦海中向播電影似的回放著,同時在我的心中油然生起了一份敬佩之情。
三國演義讀后感800字初一 三國演義讀后感初中1000篇二
我到現在讀過很多本好書,有《論語》《三字經》還有《海底兩萬里》和《八十天環游地球》可是這些都不是我最喜歡的,我最喜歡的還是在中國暢銷了幾百年的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要提起《三國演義》這學名著就不得不提起寫他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了,羅貫中生于元末,猝于明初,據說在朝廷更替的變動中,它曾參加了張士誠的起義活動,在寫《三國演義》一書時,他一方面剔除了司馬仲相陰斷獄,劉備太行山落草之類荒誕的情結,添加了一些正史和詩詞書表以加強歷史性,另一方面又對藝術進行了大量加工。,使得文字流利,形象生動,故事情節上豐富多彩,他作為一個杰出的小說家與戲劇家,羅貫中除了《三國演義》外,還著有歷史演義《隋唐兩朝職傳》《殘唐五代演義傳》及雜劇《宋太祖龍虎風云會》等杰出的文學作品。
《三國演義》的故事精彩紛呈,分一百二十回,優秀的片段很多,有連環計,一部分取于第八回“王司徒巧使連環計,董太師大鬧風波亭”和第九回“除暴兇呂布助司徒,犯長安李催聽賈詡”中選的,故事為董卓進京后廢殺少帝,縱兵殺掠奸淫,無惡不作,越騎校尉伍孚與驍騎校尉曹操刺殺董卓不成,一死一逃;渤海太守袁紹聯絡17路諸侯討伐失敗,董卓更加驕橫殘暴寫起。司徒王允表面趨奉董卓,回到府中憂心如焚,仰天垂淚。府中歌妓貂嬋大義獻身,與王允共定“連環計”:先將貂嬋許嫁呂布,后獻與董卓;貂嬋從中取便,離間董卓呂布父子反目。王允又多方結好友呂布,曉而大義,終于使呂布殺死了董卓,為朝廷出掉了大惡。這一段故事情節波瀾起伏,人物性格鮮明,董卓的驕橫跋扈,王允的深謀不漏,呂布的反復無常,均令人過目不忘,貂嬋雖然是虛構的人物,但是仍然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很能顯出作者的途述故事的能力和塑造人物的功力。
我覺得《三國演義》真如它的開篇詞說的一樣,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濤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椎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