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閱讀范文范本,可以鍛煉自己的寫作技巧和思維能力。范文范本10:下面是一篇關于人際關系的范文范本,通過對人際交往的思考和總結,給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議。
三年級八月十五(模板19篇)篇一
簡介:
《爺爺為我打月餅》又名《八月十五月兒圓》,是八十年代初拍攝的故事影片《啊,搖籃》中的插曲,為童聲演唱。寫的是戰爭年代我軍后方的一個托兒所里的故事。曲作者梁寒光這樣介紹這首歌:“《爺爺為我打月餅》是一首民歌式的兒童歌曲,具有鮮明的民間歌謠提特色,歌曲簡樸明快,天真活潑,孩子們唱著唱著,還以為爺爺睡著了呢,而爺爺卻在著親切動人的歌聲中長眠了。”
特點:
1、簡單易懂,言簡意賅。
2、結構簡單,節奏輕快。
歌詞:
爺爺為我打月餅呀。
月餅圓圓甜又香啊。
一片月餅一片情哪。
爺爺是個老紅軍哪。
爺爺待我親又親哪。
我為爺爺唱歌謠啊。
獻給爺爺一片心哪。
三年級八月十五(模板19篇)篇二
八月十五,月圓之日。天空中,一輪銀盤從東山斜斜掛起,皎潔的月光普照著大地,地面像似鋪了一層薄薄的銀霜。
此時我與家人團聚一起高興地享受著豐盛的“月光晚餐”。晚飯后我獨自一人來到院子里,一輪皎潔的滿月,灑著銀輝,恬靜地望著我,不時攬過一縷如夢如紗的薄云,輕盈飄過。
我思緒著,思緒著漂泊在外的“游子”——臺灣。他們只能默默的忍受著思念的煎熬。誰不渴望回到祖國的懷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是啊!月兒該圓了……。
三年級八月十五(模板19篇)篇三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每當我背到這首古詩時就會想起八月十五這個快樂的節日。這不,又迎來了這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了。
夜幕降臨了,閃閃的星星又綴在了天空中,一眨一眨的,仿佛是無數只螢火蟲在天空中飛舞、閃耀。咦!躲在樹后面的月亮哪去了?抬頭一看,原來是掛在半空中了呀!看到這圓圓的月亮,“小時不識月,乎做白玉盤”這句詩脫口而出,圓圓的月亮好似一個大圓盤掛在空中。皎潔的月光照進我家院子里,把我家院子猶如蓋上了一層白紗,讓人舍不得摸一摸,生怕弄臟它。
晚上,我們家團聚在一起,吃著香甜的月餅,賞著這輪明月。祭月活動正式開始了,我們拿上各種各樣的水果,大大小小的月餅,擺在桌子上,燒香磕頭,這時奶奶繪聲繪色地對我講起來嫦娥奔月這個故事,“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出現了九個太陽,后羿把這幾個太陽射了下去,后來,后羿得到了仙藥,有一個人想要得到仙藥,嫦娥知道了就把仙藥放到一個地方,嫦娥眼看就要被那個人拿上藥,嫦娥便一步走上去,拿上仙藥,奔月了。”
看著看著,我仿佛看見月亮中美麗的嫦娥祝福我平安幸福呢!
三年級八月十五(模板19篇)篇四
我常常聽大人們說:"八月十五的月亮最圓最亮"
去年我在八月十五晚上三口并成兩口吃完晚飯,就拿了一個小紅板凳到院子里坐著看月亮。可是我不知到等了多長時間,連月亮的影子都沒看見,我有點生氣了。便用膊肘撐著腿,手托著下巴,在那里打盹。
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我突然抬起頭來。一看,月亮出來了。月亮一會兒鉆到這片云后面,一會兒鉆到那片云后面,好像在和星星玩捉迷藏呢!最后月亮又鉆進了云層中。我長長地嘆了一口氣說:"唉,今天也太不走運了,想賞月亮卻沒有月亮讓我賞。"然后朝屋里走去。
第二天,天空特別晴朗。根據氣象臺預報今晚是個大晴天。媽媽特意帶我和姐姐到人民路廣場來賞月。只見星星布滿了夜空,向我們眨著那小眼睛,烏云好像知道今晚月亮要出來,便知趣地躲開了。
一會兒,月亮像一個"金黃的大氣球"從東方的地平線上升起,慢慢的升高了,掛在一棵大樹的樹梢上。一會兒,又隨著明月的逐漸升高,那月色漸漸明亮,最后是一輪皎潔的圓月亮像一個大銀盤似的掛在夜空中,映在水面上,抖動著,多美啊!
我看著明月,看著,看著,我好像長了翅膀,飛向那神奇的夜空~~~
三年級八月十五(模板19篇)篇五
媽媽買了好多月餅。月餅大小不同,大的像碗口,小的如棗。月餅的花樣可真多,有香橙的、豆沙的、草莓的……各種各樣,擺放在一起,好看極了!
“爸爸,為什么中秋節要吃月餅?”
“因為月餅象征團團圓圓,中秋節吃月餅表示一家人團團圓圓。”接著,爸爸給我講了有關月餅的傳說。
我們一家人吃著月餅,看著月亮,那月亮,又大又圓,好像白玉盤。
我喜歡過中秋節,我更喜歡爸爸媽媽,看著月亮,吃著月餅,再看看爸爸媽媽,我感到心都甜了!
三年級八月十五(模板19篇)篇六
直到現在,我們老家還把中秋節叫八月十五。
在我還是“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的時候,每年就盼呀盼,盼過八月十五,盼著能吃上塊又甜又香的月餅。每到八月十五這一天,早起家里每人煮一個雞蛋,中午殺一只當年養的小公雞,晚上能吃塊月餅。過節最忙的是母親,為了準備午飯,早晨起來就把關在雞窩里的小公雞逮住,用繩頭把雞的兩條腿捆好放在廚房里的地上,準備中午做飯前宰殺。有時從雞窩里抓雞時,一不小心沒抓住,那小公雞從母親伸開的雙手下飛一樣逃掉了,母親就喊我:“永臣快來,快追上抓住它,別讓它跑出院子。”這時該我顯身手了。有中午那頓飯等著,能不賣力氣嗎?我飛快地跑著,滿院子追雞,母親在前面堵,不停地用兩手向跑過來的小公雞捂去,小公雞越跑越沒勁了,被我抓住的時候多。
當年春天買下的雞苗到八月十五,也就是十幾兩不到一斤重。母親從自留地里摘回一大饃筐茄子、菜瓜什么的,和小雞一起燉,家里人多,母親就先給父親盛一碗,雞腿、雞脯上的好肉,母親大都盛給父親,然后再給我和哥哥姐姐盛,不到一斤重的小雞,能有多少肉啊?盛到我們碗里,也就是一小點兒下腳料,最后輪到母親,雞肉早沒啦,剩下很少的菜和一些湯,幾聲勺子劃過鍋底的嚓嚓聲,母親盛大半碗湯菜,泡上窩窩頭,坐在灶臺的柴堆上吃。有時候挨著我的姐姐給我使眼色,示意別把碗里的雞肉吃完,留一點兒給母親,我就留點兒撥到姐姐碗里,姐姐把自己沒舍得吃的肉向母親碗里倒,母親和姐姐總是推來讓去都舍不得吃,最后母親就又倒給我,每次我吃到的肉,比我給母親留的還多。
傍晚,母親從廚房里端出幾盆水,用手向院子角角落落潑灑一遍,又把院子清掃得干干凈凈,早早地吃過晚飯,母親刷完鍋、洗完碗后,就把廚房里擦洗干干凈凈的案板抬出來,這時如盤的月亮已經掛在東南水洗般的夜空中,分外明亮。母親進屋拿出一封月餅(我們農村一盒叫一封),打開放在案板上敬月,如銀的月光灑滿大地,被母親灑水掃過的院子清涼干凈,混著新鮮泥土的氣味兒更使人心闊氣爽,微風輕輕吹來,像絲綢從身上滑過,不時還有幾聲蛐蛐叫聲從草叢傳出。哥哥姐姐們都出去玩了,母親坐在小凳上,手指著天上的月亮對我說,“看到天上的月明地沒有?”(我們那老人叫月亮為月明地。)“看到了。”“月明地上那黑影大得像棵樹,看到了嗎?”“還真有棵樹。”“樹下有個人在搗藥,給人治病。”我使勁往明亮的月亮上看,左看右看,怎么也看不出有人在搗藥。“看不到人,也沒看到在搗啥。”“再看看,那樹下邊黑影子像不像人在搗藥?”“看見啦,還真是的,真的有一個人在樹下搗藥呢。”瞧我看明白了月亮上的內容,母親又給我指天上的銀河、牛郎織女星,講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夜深了,母親也講累了,估計月亮神吃得也差不多了,就讓我拿案板上的月餅吃,吃完月餅,帶著母親講的月亮和牛郎織女的故事,漸漸進入夢想。小時的八月十五,大都是這樣過的。母親講的故事給我印象很深,我一直認為月亮上有一棵樹,樹下有一個人在搗藥。后來長大些,才知道月亮上還有嫦娥、玉兔、桂花樹,還有手捧桂花酒的吳剛。關于月亮的故事傳說越多,也就把八月十五裝飾的越美。
我們那八月十五也興走親訪友,親戚來了,大都提兩封月餅,月餅裝在紙盒里,一盒一斤,有裝兩塊的,半斤一塊,有裝四塊的,四兩一塊,怎么四兩一塊,那時農村是十六兩一斤的秤,可不就是四兩一塊。用草紙包好,上面封一塊長方形棗紅紙,印有花、草、月亮神等各種吉祥圖案,中間印著兩個大字“月餅”。一般來親戚都提兩封月餅,在家吃頓飯,親戚走時要回一封,自家只留一封,我們走親戚也是這樣。我家族人多,自然也就親戚多,一個八月十五過下來,家中總能剩下三兩封月餅。怕老鼠咬月餅,母親就在堂屋的大梁上掛個籃子,把月餅放里面。我只要知道籃子里有好吃的,就一直惦記著,學校一放學就拼命往家跑,一進堂屋就甩下書包,搬條凳子,站上去就往籃子里摸,不舍得多拿,總是掰半塊吃,月餅沙沙的餡兒,杠甜的冰糖,清香柔滑的.青紅絲,噴香的月餅皮兒,嚼一口,手腳尖都舒坦。有時母親看到了,總是抿嘴笑笑,但有時我放學回來沒上去摸月餅吃,母親反而會提醒我,“餓了吧?上去拿點吃的吧。”
我漸漸長大了,從初中到高中,我上高中的地方離家十八里路,每周日回家一天。每逢過八月十五,母親總把月餅給我留著,回校那天,還往我書包里裝一些月餅,我讓母親留下自己吃,母親總說:“年齡大了,咬不動冰糖了,你拿到學校跟同學一塊吃吧。”其實,那時母親才五十多歲,她是舍不得吃,才這樣說。一九七一年八月的一個星期六,我和同路的同學高興地往家趕,因為每次回家母親總給我留些好飯放鍋里。當我這次回到家,看到堂屋門緊鎖著,到廚房里揭開鍋一看什么也沒有,在院子里急忙喊了幾聲娘也沒人答應。這時鄰居三大娘說:“你娘到單縣住院去了。”“我娘得的啥病呀?啥時候去的?”“聽說病的不輕,去了好幾天了。”“啊!...”,我撒腿就往單縣醫院跑,一路跑一路問,二十多里路也不知道走了多長時間,終于在天黑前趕到醫院,又趕緊打聽母親的病房號。在病房靠里邊的病床上,我看到掛著吊瓶的母親頭靠墻的方向躺著,頭發凌亂,兩眼浮腫,閉著眼睛不停地咳嗽。父親坐在母親病床邊的方凳上,兩肘支在膝蓋上,頭低低的,不停地唉聲嘆氣。“娘來,娘……”我撲到母親的床上,母親被我的突然到來驚醒了,一看是我,用兩手捧起我的頭,“別難過,別哭,這么大孩子啦,別哭啦……”我抬起頭,看了看母親,眼淚又止不住的流下來,父親起身把凳子讓給我。母親向同室病友介紹說:“這是我小兒子,在上高中,學習可好啦,都夸他。”浮腫的臉上露出一絲自豪的微笑,又轉頭對我說,“跑這么遠,還沒吃飯吧?”說著伸手拉開病床邊的床頭柜,從里面摸出一塊月餅遞到我手里,“快過八月十五啦,親戚來看我拿來的月餅,快吃吧。還有幾塊呢,知道你愛吃月餅,都給你留著呢。”父親從暖瓶里倒出一碗水,母親看著我把月餅吃下,又拿一塊塞給我。父親拿上暖瓶出去打水,我跟著父親到了院子里,問母親得的是啥病,父親說母親得了很難治的病。父親的一句話,我好像墜到了萬丈深淵,整個心一下子掏空了。夜深了,母親讓我在病床的另一頭躺會兒,我執意不睡,想和母親多說會兒話,母親拉過我的右手緊緊攥在手心里,“兒啊,娘得了治不好的病,今后你就得自己照顧好自己啦,在高中吃飯也別太省了,明天就回學校,也別老到我這來啦,往后不想回家就住學校,多學習會兒,多學點啥遲早有用。”說完,母親頭向一邊倒去,淚水從眼角流出來。“娘,您別難過,這大醫院會把你的病治好的。”我和母親、父親嘮到深夜,才趴在床邊迷糊一會兒。第二天,母親把剩下的幾塊月餅硬塞到我兜里,催我趕快回學校去,還反復叮囑:“別老往這跑,別耽誤學習。”
母親患的是肺癌,從發現病情不到三個月就病故了。母親沒啦,我感覺整個天都塌了。父親在村生產大隊當保管員,他非常敬業,每天早早地就去了大隊,晚上很晚很晚才回來。更多的是我一個人在家,想起母親就止不住地流淚。一九七二年八月十五到了,正好是星期天,我和社員們在農田里勞動,才剛半下午,隊長就高聲喊:“今天是八月十五,咱們現在就收工,各回各家過節吃好的去吧!”社員們臉上掛著快樂的笑容,都有說有笑地往村里走。
我扛著工具回到家,有什么好吃的,廚屋里的鍋碗瓢盆都是涼的,我百無聊賴的拿起書,坐在堂屋八仙桌旁無心地翻看著,秋天的夜晚來得早,不覺中已到掌燈時分。看看屋外,今年八月十五的月亮特別亮,如銀的月光灑滿了大地。起身走到院子里,沒娘啦,院子里到處亂糟糟的,沒娘啦,親戚也不來了,更別說吃月餅啦,就連暗處的蛐蛐叫聲也顯得有氣無力。舉頭望望明月,知道是星期天,到后面鄰居世強家玩玩去吧。世強是我初中同學,我上高中他招工到縣城上班去了,每周都回來,今天是八月十五,他肯定回來過節。披著月光,走到世強家,他家堂屋案板上擺著一盤月餅,一盤水果,世強的母親正坐在廚屋門口的小板凳上吃晚飯。噴香的燉豆腐味兒鉆進我饑餓的鼻孔,世強母親手里拿著的饅頭在月光下更顯得潔白誘人。“大嫂子,吃飯呢?世強回來了吧?”“回來了,傍晚時大隊干部叫他喝酒去了。你吃飯了嗎?兄弟?”我沒有做聲。“嗨!要是俺二嬸子還在該多好啊!”一句話,扎在了我心窩子上。我轉身大步回到家,推開門,點上母親留下的煤油燈,重新坐在八仙桌旁,趴在胳膊上任憑淚水長流,當我抬起頭,看到掛在墻上的母親遺像,正微笑著看著我,這時月亮已經升到了當空,屋外比屋里還亮堂。“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我記住了母親的話,“多學點啥,遲早有用。”又捧起書,一直等到父親回來。父親從衣兜里掏出一塊月餅遞給我,那夜,這塊月餅終久沒心吃下。
這年底,我參軍來到了部隊,在部隊這個大家庭里,開始了幸福地工作和生活。“月是故鄉明”,每到八月十五,望著圓圓的月亮,我就想起了故鄉,想起母親,想起那美味的家鄉月餅。如果母親健在,無論離家多遠,也要想辦法回家看望一下父母,吃塊兒母親親手遞給來的月餅,品嘗那比月餅更香甜的團圓滋味。
三年級八月十五(模板19篇)篇七
天漸漸晚了,我隨即搬了條小凳子,坐在院子里。大概你還不知道我想干什么吧。告訴你,今天是農歷八月十五日。這要是在過去,我絕對沒有心情和耐心認真地看過八月十五的月亮,今晚,我要是再不好好地賞月,可就錯過十年了啊,所以,這次我決不能再缺席了。
看,一輪金黃的圓月升起了,柔和的光線,仿佛不是真實的,這種自然景觀給人以一種舒適和迷人的感覺。在月亮上,一個淡淡的黑影仿佛在晃動。我想,一定是嫦娥抱著心愛的玉兔又在遙望人間了,她也許是感覺到月宮的廣寒比起溫暖而又熱鬧的人間,更加顯得那么單調而又乏味吧。
今夜的月亮真是又圓又亮,圓得那么可愛,亮得那么皓潔從人間遠遠望去,酷似一個銀色的玉盤反射出一道道白光!
一片白云,掩住月兒秀麗的面容,月兒竭力把清輝從白云邊上放出來,形成了一個無法用語言比喻的美景,這時,星星也爭相放出淡淡的光。
八月十五,一個多么美麗、靜湛的夜晚。
中秋那天晚上,月亮是那樣的圓。人們總是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可今年八月十五的'月亮要比十六的圓。星星也是那樣的多,那無數的星星圍繞著圓月。有些星星喜歡獨處,但是當它們看見那圓圓的月亮時,也想往那邊靠攏,似乎所有的星星都是月亮的孩子,在這一天,它們從不同的方向趕來與月亮團圓。
許多人由于工作忙無法與家人團圓。當他們站在窗前凝望月亮時,可能會想起李白的“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昔是何年。”------思鄉、思親,對月亮總有說不完的話,那是因為月亮里同樣塞滿了對親人的思念,怪不得月亮是那樣的圓。月餅也象征著團圓。每當人們吃月餅時,不僅只是在品嘗月餅那香甜的味道,的是對親人的思念。同時更享受到親人給的愛是那樣的溫暖。
小時侯,媽媽總給我講嫦娥的故事,我聽了許多遍,可還是聽不煩。只要是關于月亮上的故事我就覺得新奇,總向往著有一天我也能飛上天去,飛到月球上與嫦娥一起玩、一起看星星。
長大再看,就不是那么奇妙了。如果回到過去,就會教育那時的自己“去天上并不那么容易,天上也根本沒什么嫦娥,月球上沒有水,溫差很大,根本無法生活......”可忽然想起:兒時的自己也是挺可愛的。我還是給自己留住那想象的空間吧!
在這圓月之夜,我們送給每一個人愛的祝福。正是這愛讓月亮變得更圓、人變得更親。
在這古老傳統的影響下我國一直有這樣的習俗每到中秋家家戶戶都吃團圓飯,讓許多親朋好友在于今日又聚集在了一起,這是一件多么令人激動的事情.這讓許多在外地的人們又回到了溫暖的家,享受到了家的溫馨自古至今有多少客居他鄉的游子常年在外這使得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人們的”悲歡離合”這又讓多少人痛心!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這都是千古絕唱!許多游子不都是用月來表達對家鄉的深深的感情、對親人的關懷與思念嗎!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拜月亭”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現在不也是有大多數部分的人圍坐在桌前”吃餅賞月”嗎!
今天是農歷八月十五日,我們全家人吃完晚飯后,便來到漓江邊賞月。
我們來到漓江邊,啊!來賞月的人真多啊!他們一群一群地坐在漓江邊,有的正抬頭仰望著天空,有的正在品嘗著美味的月餅,有的正在談笑風生……大約七點半,在人們焦急的等待中,月亮從云層里悄悄地露出了小半個圓臉,像一個蒙著面紗的含羞少女,悄悄地窺視人間。盡管是小半個臉,但它那柔和的乳白色光映照著小半個臉龐,卻使你感到溫馨。大地也披上了一層柔和的紗衣。遠處的山巒、樹梢地悄悄地再現出身影。漸漸地,月亮終于露出了她秀麗的圓臉蛋兒,俯視著大地,我目不轉睛地盯著那圓圓的明月,確確實實看到了月亮中朦朧的景物。是山川?是河流?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地比剛才光亮多了。一輪圓月倒映在靜靜的漓江江面上,一陣秋風吹來,波光粼粼,整個漓江就像一條綴滿寶石的長綢帶,人們借著明月的銀光舉杯歡歌,共享這團圓之夜。漸漸地月亮躲進了云層里,雖然看不到月亮,但卻能依稀看到那圓月的身影,那云層散出圓圓的淡淡的光暈。我知道那云層后面就是圓圓的月亮,它永遠是圓的,無論身處何處。大地上已經失去了先前的光亮,但我卻能看見那圍坐著的人們的身影,能聽見他們的歡歌笑語。
月亮退去了,但是我心中的那輪明月依然高高地掛在天空。
三年級八月十五(模板19篇)篇八
“少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這是人們描寫的美好詩句。每當過時,就常常對我講起嫦娥奔月的故事,那里還有吳剛、玉兔、樹和嫦娥作伴。我就很想有一天能飛到廣寒宮里,看看月亮上和我們居住的地球有什么不一樣;年老的太太在家身體不好,我就想飛到月亮上找嫦娥要點藥給太太吃。每當這時,也常想起她小時候過時的情景。
媽媽說,那時家里比較困難,只有過中秋節才能吃上月餅和少量的水果。快過節時,就開始王家里買蘋果和梨,還有家里留了好長時間的西瓜。把蘋果切的像盛開的一樣,饞的媽媽直流口水。除了這些,姥姥還親自蒸月餅,在面里加上糖,月餅從下到上,一層比一層小,最后在蒸好的月餅上做桃子、蛇等圖案。媽媽說,就是這樣的月餅,她們還是舍不得一下子吃完,一次只吃一小口,感到那月餅真香甜啊!
現在條件好了,可過中秋節還是我們孩子所盼望的。終于盼到了月圓的時候,那一天晚飯吃得早,天還沒有黑,我和家里人就把小桌搬到陽臺上,再把盛放著水果和月餅的盤子擺放在小桌上,賞完月,我就和小區里的在月光下嬉戲、玩耍。現在的日子真是太好了,光說月餅的品種和味道就不知有多少,水果也比過去豐富了許多。
啊,過中秋節真好!
三年級八月十五(模板19篇)篇九
說到八月每個人都會想到八月十五的中秋節,我很喜歡過中秋節,我每年都盼著這一天的到來,因為這天我們可以回到家里和遠方的家人們團圓,還有著許多有趣的風俗!
記得在一個八月十五,這天我起得很早,剛起來就發現家人們都在忙碌著,奶奶和媽媽忙著準備各種材料—面粉、糖、油、模子、餡料……用來做美味可口的月餅,爸爸和爺爺也忙著準備祭月的祭品,收拾院子,買好食材、花燈等等。
很快天漸漸黑了下來,月亮緩緩升起來了。俗話說:“春祭日,秋祭月”,我們把桌子朝月亮放著,桌上靠前的地方放上祭品,如:月餅、西瓜、蘋果、紅棗等等。桌子的中間放著香爐,香爐兩邊各點一支蠟燭,香爐里點上香,桌后兩邊是兩個持事,持事中間放個祭位,后面在放幾排位子,其中第一排中間的是主祭,其他的是從祭。放好祭品、位子后就準備祭月,我很好奇為什么要祭月?我就去問奶奶:“奶奶我們為什么要祭月呀?”奶奶答道:“因為相傳在古代齊國有個丑女,她幼時曾虔誠拜月、祭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時,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十分美麗,就立她為皇后,所以中秋節祭月拜月就這樣流傳了下來。”“哦,原來是這樣。”祭月要開始了,主要角色都穿著統一的服裝,首先持事敲三組鼓聲,接著就是贊禮的開場白,然后主祭和從祭依次凈手沃盥,進入自己的定點位置,接下來迎神起樂,鼓聲響,音樂起,主祭和從祭跪在蒲團上,然后跳起了迎神舞,然后主祭來到祭位跪下,持香三拜,插在香爐,然后歸位,從祭又依次跪下插香,歸位,再一起齊拜,隨后送神起樂,跳送神舞,把祭品分了,祭月就結束了。最后大家一起邊吃美味的團圓飯邊賞著皎潔的圓月,大人們還會配上點桂花酒。
吃完團圓飯我來到了大街上欣賞五顏六色各式各樣的花燈,我也“遛”著我的“小玉兔”在大街上亂跑,爸爸拿出來了一個孔明燈,我立馬跑了過去,媽媽也出來了,她把我抱起來爸爸點著了孔明燈,爺爺奶奶也過來了,一家人一起把孔明燈慢慢往上托,孔明燈緩緩升起,越飛越高,猶如一個大紅燈籠美麗極了!
這些就是我們中秋節的風俗,是不是很有趣呢?
三年級八月十五(模板19篇)篇十
亮娃兒他娘今天特別高興,一大早就笑瞇瞇的。亮娃兒他娘高興不僅僅是因為今天是中秋節,更重要的是她當船員出海打漁、掙了大錢、回來蓋房娶媳婦的小兒子亮娃兒今天要回來了。
亮娃兒他娘一輩子生養了五男二女。四十二歲那年生下了小幺肝兒子亮娃兒,莊稼佬兒偏愛的是老小,對于亮娃兒,亮娃兒他娘給予了令其他幾個孩子嫉妒的愛。家里老母雞下了蛋,亮娃兒他娘自己舍不得吃,也舍不得讓其他孩子們吃,全進了亮娃兒一個人的嘴里;每回上街趕集,亮娃兒他娘總要偷偷給亮娃兒帶回一兩塊糖或者幾根油條;七個孩子,冬天,就亮娃兒一個人有棉襖穿;七個孩子,過年,就亮娃兒一個人做了件新衣服。亮娃兒都長到五歲了,亮娃兒他娘在案板上搟面條,亮娃兒還鉆到他娘的懷里吃瞎奶,盡管早已經空空如也,可亮娃兒他娘就認由亮娃兒這么做。
亮娃兒他娘就這么慣著亮娃兒。
后來,亮娃兒他爹死了,亮娃兒他娘就一個人艱難的拉扯幾個孩子度日。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幾個大一點兒孩子自力更生,該娶的娶,該嫁的嫁,先后成家立業,搬出去另立門戶。老院就剩下亮娃兒和亮娃兒他娘兩個人。
亮娃兒他娘最大的心愿就是早點兒給亮娃兒娶個媳婦,早點兒讓亮娃兒成家立業,這樣不知哪天去見亮娃兒他爹自己也好心安理得。
亮娃兒長到十六歲,已經長成了一個大小伙子。初中畢業,學習不太好,就輟學了。
亮娃兒他娘就吩咐亮娃兒他哥嫂和姐姐們給亮娃兒張羅婚事。
亮娃兒挺懂事的,心里有自己的打算,娘,俺娶媳婦的事不讓您操心,俺自己出去打工掙錢,掙了錢蓋房娶媳婦,孝順您。
亮娃兒他娘心里美滋滋的,還是我的小幺肝兒會說話,娘沒白疼你。
聽說現在當船員出海打漁最掙錢,我出去干他三年,回來什么都會有的!
真哩?
真哩,你就在家等著娶媳婦吧。
說的亮娃兒他娘仿佛已經看到花枝招展的新媳婦就站在她眼前。
第二天,亮娃兒就懷揣著夢想出門了,去自己從來沒見到過的只聽說過的大海去掙大錢。掙了大錢,蓋房,娶媳婦,孝敬他娘。
亮娃兒他娘牽著亮娃兒的手送出好遠,回來時亮娃兒他娘流了一路的淚。
白天亮娃兒他娘起早貪黑干活,省吃儉用,拼命攢錢。平時兒子閨女們孝敬她的錢,她一分也不舍得花,都攢起來留著給亮娃兒蓋房娶媳婦。
晚上亮娃兒他娘整夜整夜的夢見亮娃兒掙了大錢回來了,蓋了房,娶了媳婦。
今兒個,我的小幺肝兒亮娃兒就要回來了,掙了大錢,蓋房,娶媳婦,孝敬我。一大早亮娃兒他娘笑瞇瞇的自言自語。
亮娃兒他娘就又小心翼翼拿出她藏在枕頭底下、包了一層又一層的、自己這幾年辛辛苦苦攢的、給亮娃兒蓋房娶媳婦的錢數了起來。這些花花綠綠、零而八角的錢大部分早讓亮娃兒他娘一遍又一遍地數破了。
夠了,夠了,夠給俺亮娃兒蓋房娶媳婦了。亮娃兒他娘笑瞇瞇的自言自語。
幾個大一點兒的兒子都來請她去過八月十五,亮娃兒他娘哪兒也不去,還是那句話,今兒個,我的小幺肝兒亮娃兒就要回來了,掙了大錢,蓋房,娶媳婦,孝敬我。
亮娃兒他娘就坐在院子里等。等她最最疼愛的小兒子亮娃兒回來。
圓圓的明月不知道什么時候已經騎在了村頭那棵歪脖古柳的枝杈上。村子里,家家戶戶都在院子里的供桌上擺上了圓圓的月餅,柿子,蘋果,石榴,一家老小,賞月聊天。
亮娃兒還沒有回來。亮娃兒他娘還坐在院子里等。
月上中天。村子里,家家戶戶都關門閉戶休息了。
亮娃兒還沒有回來。這孩子怎么還不回來呢?亮娃兒他娘就出門去找。
第二天,人們在村口的大水坑里發現了亮娃兒他娘,早就不行了。亮娃兒他娘三年前就瘋了。瘋了的亮娃兒他娘每天就干一件事,就是沒日沒夜的滿村找亮娃兒,邊找邊喊,亮娃兒,我的小幺肝兒呀,趕緊回來吧。
亮娃兒三年前死于一次海上劫難。那一天,正好是農歷八月十五。
(謹以此文悼念湄公河遇難的同胞們!)。
三年級八月十五(模板19篇)篇十一
寶塔燈/照照天地/花下藕。
藕絲連連/紅石榴。
榴開見子/團圓餅。
夫妻同偕到老/和家和睦團圓。
中秋夜。
中秋夜/亮光光/家家戶戶賞月忙。
擺果餅/燒線香/大家一起拜月亮。
分紅柿/切蛋黃/賞罷月亮入夢鄉。
乘火箭/月宮逛/看看嫦娥和吳剛。
月餅圓又圓/咬一口/香又甜/教我如何不想念。
盼中秋/等月圓/月餅端上我心歡。
不等爺奶慢/不管弟妹玩/我先把上一快解解讒。
啊/月餅好好吃個遍/管它肚子愿不愿。
月姐姐,多變化,初一二,黑麻麻,
初三四,銀鉤樣,初八九,似龍牙,
十一二,半邊瓜,十五銀盤高高掛。
中秋月,凈無暇,圓如鏡子照我家。
打麥場邊屋檐下,照著地上小娃娃。
娃娃牽手同玩耍,轉個圈兒眼昏花,
一不留神摔地下,連聲喊痛叫媽媽。
云里月姐說他傻,引得大家笑哈哈。
月光光,照谷場,
谷場上,農人忙。
今年稻谷收成好,
家家戶戶樂陶陶。
月餅月餅真好吃。
冬過愛吃大月餅。
中秋佳節賞月圓。
冬過自在月餅中。
三年級八月十五(模板19篇)篇十二
在八月十五這天,我們會賞月,照月和吃月餅。這也是一個團圓的日子。遠在天邊的游子會回家和家人吃一頓飯。早上我和媽媽去超市購置所需的食物,回家后便忙活的起來。爸爸在切菜,媽媽在擇菜,我在一旁協助媽媽,可是弟弟卻消停不下來,一會摘個葡萄,一會吃個蘋果,自己玩的不亦樂乎。
晚上等到月亮出來時,我們便忙了起來。我們拿來盤子,在盤子上擺放了許多水果和月餅。葡萄好似一個個可愛的孩子臥在盤子四遍。蘋果,西瓜,棗,石榴等等許多水果則擺在里面。一個月餅放在正中央,上面鑲嵌了一個大大的“月”字,顯得更加誘人。
我們在家里吃著香噴噴的飯菜,看著電視,幸福的味道彌漫在我們身邊。
爸爸給我講了一篇神話,名叫《嫦娥奔月》。傳說嫦娥嫁給了后羿做妻子,在人間過著幸福的日子。嫦娥希望自己可以長生不老,后羿明白了嫦娥的心思,便不畏艱險去靈山老母那里取得長生不老之藥。回家后交予嫦娥,自己去睡覺說醒來之后一同服下。這一切被后羿的壞徒弟看見了,便趁后羿睡著之后逼迫嫦娥交出長生不老之藥,在被逼無奈之下,嫦娥將兩包藥一并吞了下去,那個壞徒弟見沒得逞便灰溜溜的逃走了。之后嫦娥覺得身子輕飄飄的雙腳離地,飛向了廣寒宮。后一醒來見妻子不在了,便悲痛欲絕。據說在八月十五這天還可以在月亮上看見嫦娥抱著玉兔在翩翩起舞。
中秋節的樂趣真是說也說不完。
三年級八月十五(模板19篇)篇十三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溫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
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的一個傳統佳節—中秋節,也叫“團圓節”。這一天晚上,全家會一邊賞月,一邊品嘗月餅。
聽說農歷八月十五的月光,是一年之中最圓`最亮的一晚。今晚我們家早早地吃過晚飯,和媽媽一起出門賞月,街上的人可多了!人山人海。我抬頭望了望月亮。喲,月亮老早就掛在天空了天空皎潔,這月亮顯得多么空盯幽淡,八月十五的月亮確實與眾不同。我站在河畔,雙手托著腮,眼睛一眨不眨地望著這月亮,想把這月亮看清楚,因為我聽說,月亮上有個廣寒宮,廣寒宮里住著一個仙女—嫦娥。傳說嫦娥偷吃了不死仙丹,身子變得輕飄飄的,飛上了月亮,永久住進了廣寒宮。從此,她便和里面的吳剛`桂花樹和`小白兔住在一起,今晚呀,她會下凡找夫君呢!這時,天上的月亮又圓又大,時而不知是它累了,躲進云層里,還是云彩從它身邊走過,時而又從云層里出來,當它一出來時,地上像灑著一片銀光,人人都看的非常清楚。可我的嚴眼睛都看累了,也不見嫦娥出來,真像我也會飛,飛進月亮去瞧一瞧,里面有什么東西。
小孩們提著各種各樣的燈籠,嘻嘻哈哈地在河堤邊上走來走去,河畔充滿了歡樂,不管大人還是小孩,人人都會時不時地抬頭看一看這輪月亮,都紛紛贊嘆今晚的月光分外圓。
“八月十五月兒圓呀,我和爺爺打月餅呀”一曲優美的歌曲唱出了中秋節的美好意境。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到八月十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買月餅,吃月餅,走親訪友送月餅。以此來表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來慶祝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
中秋節,我們一家人,團團圓圓坐在桌子前,吃著甜甜的月餅,奶奶笑著說:“小鈁,月亮里的玉兔正在招手呢!它也要和我們一起吃月餅呢!”我連忙說:“玉兔在哪。”爺爺接著說:“就在圓圓的月亮里。”還給我講了一個好聽的傳說:玉兔原本是嫦娥的化身,因為嫦娥犯了天戒,打下天宮,來到月亮里,變成玉兔每日搗藥……講著講著,爺爺哈哈大笑起來,爸爸舉起酒杯高興的說:“舉杯邀明月,來祝全家人像明月一樣圓滿明亮,幸福開心。”
全家人在圓月的夜晚舉杯同慶。紅的酒、白的酒、黃的橙汁、綠色雪碧,在燈光下交錯,在月光下輝映。
哇!我的感受美極了。那就是:吃月餅、賞明月、聽傳說、品美酒。快快樂樂中秋節。
今天是農歷八月十五日,我們全家人吃完晚飯后,便來到漓江邊賞月。
我們來到漓江邊,啊!來賞月的人真多啊!他們一群一群地坐在漓江邊,有的正抬頭仰望著天空,有的正在品嘗著美味的月餅,有的正在談笑風生……大約七點半,在人們焦急的等待中,月亮從云層里悄悄地露出了小半個圓臉,像一個蒙著面紗的含羞少女,悄悄地窺視人間。盡管是小半個臉,但它那柔和的乳白色光映照著小半個臉龐,卻使你感到溫馨。大地也披上了一層柔和的紗衣。遠處的山巒、樹梢地悄悄地再現出身影。漸漸地,月亮終于露出了她秀麗的圓臉蛋兒,俯視著大地,我目不轉睛地盯著那圓圓的明月,確確實實看到了月亮中朦朧的景物。是山川?是河流?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地比剛才光亮多了。一輪圓月倒映在靜靜的漓江江面上,一陣秋風吹來,波光粼粼,整個漓江就像一條綴滿寶石的長綢帶,人們借著明月的銀光舉杯歡歌,共享這團圓之夜。漸漸地月亮躲進了云層里,雖然看不到月亮,但卻能依稀看到那圓月的身影,那云層散出圓圓的淡淡的光暈。我知道那云層后面就是圓圓的月亮,它永遠是圓的,無論身處何處。大地上已經失去了先前的光亮,但我卻能看見那圍坐著的人們的身影,能聽見他們的'歡歌笑語。
月亮退去了,但是我心中的那輪明月依然高高地掛在天空。
今年中秋節,恰逢農歷八月十五,黃昏的傍晚,玉兔東升,皎潔的月亮正照耀著一輪圓月,天空中有幾朵潔白的云彩飄蕩在云朵中間,微風颯颯,徐徐的吹著小風,月光下的葡萄架上有幾串沉甸甸的葡萄正掛在葡萄架上,幾只螢火蟲飛來飛去,飛去飛來,是那么有情調,這情調又是那么的迷人。
我和弟弟,弟弟也和我。我們倆站在院子中央,抬著頭,仰著脖子看那天上的月亮,我說:"看吶,這邊的月亮升起來了!"弟弟說:"看吶,那邊的月亮也升起來了!"這時,在院子里的全家人,也包括爸爸,媽媽,哥哥,弟弟,妹妹幾乎全都異口同聲的一起喊到:"看吶,東邊的月亮真的升起來了!"。
好大好圓的月亮啊,它就像一輪明月,又像一輪圓月,正在升起來!
我們在院子里高高興興的簡直就是高興,沒有人能說出這不是高興。我們全家人都喜歡這美麗而又美觀的中秋節,尤其是在八月十五這天,正巧又趕上中秋節,真正雙喜臨門呢!
月有悲歡離和,人有陰晴圓缺,此時此刻,正是全國各地的全國各族人民全家在一起團圓的好日子,讓我們一家高高舉起月餅,共同暢飲這一杯高興的月餅吧!
夜色已經很深了,深夜也漸漸的濃了,晧月當空,映著皎潔的月亮,我們全家人都流連忘返,懷著無比高興的心情,依然興致勃勃的在院子里看著那輪明亮的月亮。
今年的中秋節,真是讓人難忘啊,但愿明年的八月十五,還能趕上中秋節!
三年級八月十五(模板19篇)篇十四
我們中國的節日從來都是和吃聯系在一起的,比如春節要吃餃子,端午要吃粽子,這是和我們國家幾千年是農業社會有關。節日與農業的節氣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所有節日里吃食,都是對大地的親近。春節、端午和中秋,是中國傳統的三大節。吃月餅自然就變得如此重要起來。月餅的餡可以百花齊放,但甜是最主要的。原因很簡單,在原始的農業社會,蔗糖和蜂蜜的出現之前,甜曾經是人們一種向往和欲望,是被古代哲人認為是和光明連在一起的兩件貴的事情,是和美連在一起的的一個詞匯。所以,到現在我們還在說“甜美的生活”,把的日子用甜來表達,是貴的一種體現。因此,月餅的甜味是必然的,是主要的,是體現了一個飽嘗辛酸苦辣的民族長期以來對生活特別是團團圓圓、甜甜蜜蜜生活由衷的向往和禮贊。
清《燕京歲時記》中曾有些絕對地說:“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我小時候家就住在前門樓子附近,自然中秋節是要吃致美齋的月餅,但那時致美齋也好,其他店鋪也好,賣的月餅大多是自來紅、自來白、翻毛、提漿四樣傳統月餅,餡中的青絲紅絲蜜餞果脯芝麻桃仁豐富許多,但糖必須是冰糖的甜味是不能夠少不能夠變的。
如今的人們已經越來越怕甜了,把甜和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癥聯系在一起,甜變成了一種可怕的事情了。如今的月餅自然要迎合人們的新口味,不敢甜,卻敢又是海鮮餡又是鮑魚魚翅燕窩餡,甚至還有人參餡,花臉般百變時尚起來,把本來象征合家團圓與生活甜蜜的那一點質樸的意義,非要練就老君爐里那保命養身的八卦金丹不可。但是,月餅成了一個筐,什么餡都敢往里面裝。自然便敢于把大眾化的月餅做成貴族式的頂尖產品,幾千元乃至上萬元一個碩大無朋或價值連城的月餅,都不是新聞,去年居然曾經花樣翻新做成純鈦金的月餅,和時裝秀一起“秀”一把。時代變遷了,民族傳統中民俗的東西就一定也要變沒有了嗎?或者非要變得商業色彩那樣濃重不可和奢侈豪華不可嗎?今年政府出臺強制性指令,不許豪華包裝月餅,致使月餅的價格不得不屈尊下來。這當然是好事,只是要將月餅真正回歸本來的位置上,也不是一時之事。為了賺錢,月餅仍然在花樣翻新,我們自己和自己逗著玩。每當想起在我們的月餅歷史中曾經出現過這樣的大月餅和金月餅時,總忍不住想起溥儀當年賞給總管內務大臣紹英的一個月餅,長二尺,重二十斤,就已經被當時的人們嘆為觀止,如今看來只是小巫見大巫了。
中秋節,我們為什么非要吃月餅?看來,這個問題還是值得問問我們自己的。
三年級八月十五(模板19篇)篇十五
思念如綠葉,漸漸舒展,又是中秋月圓夜,與月亮星星相望醉眼,想你的心化作夢囈,祝福你!
玉兔,嫦娥,桂樹;美白,漂亮,芳馥。明月,清風,十五;相思,團圓,遙祝。
月亮說,她會在八月十五的晚上安排美麗的月光,將我的祝福送到你的眼里,寫在你的心上。
祝福中秋佳節快樂,月圓人圓事事團圓。人順心順事事都順。祝全家幸福、和氣滿堂、合家歡樂!
關掉你的手機,慢慢地閉上眼睛,想想我,想想月餅,你會發現我和月餅一樣可愛!中秋節快樂!
秋意撩人,愿在初秋的夜晚你我共享,皓月當空,思意正濃!祝中秋快樂,記得留塊月餅給我呦!
遠方的朋友你是否無恙?在這個思念的季節里,改變的我的容顏,不變的是永遠牽掛你的心!真心愿你佳節快樂!
朋友,不管你現在身處何方,今晚一定要看看那被你遺忘已久的月亮,許個愿吧很可能就會實現哦!中秋快樂!
月缺時我想你,月圓時我念你,無論月圓月缺,我的心如那恒古不變的月光默默地追隨著你祝福你,愿你中秋月圓人圓!
中秋月兒圓圓,故鄉遠在天邊,親人夢繞魂牽,愛人關愛綿綿,朋友情誼萬千,祝愿此情此景,心底溫暖無限!
三年級八月十五(模板19篇)篇十六
天漸漸晚了,我隨即搬了條小凳子,坐在院子里。大概你還不知道我想干什么吧。告訴你,今天是農歷八月十五日。這要是在過去,我絕對沒有心情和耐心認真地看過八月十五的月亮,今晚,我要是再不好好地賞月,可就錯過十年了啊,所以,這次我決不能再缺席了。
看,一輪金黃的圓月升起了,柔和的光線,仿佛不是真實的,這種自然景觀給人以一種舒適和迷人的感覺。在月亮上,一個淡淡的黑影仿佛在晃動。我想,一定是嫦娥抱著心愛的玉兔又在遙望人間了,她也許是感覺到月宮的廣寒比起溫暖而又熱鬧的人間,更加顯得那么單調而又乏味吧。
一片白云,掩住月兒秀麗的面容,月兒竭力把清輝從白云邊上放出來,形成了一個無法用語言比喻的美景,這時,星星也爭相放出淡淡的光。
八月十五,一個多么美麗、靜湛的夜晚。
今天是農歷八月十五日,我們全家人吃完晚飯后,便來到漓江邊賞月。
我們來到漓江邊,啊!來賞月的人真多啊!他們一群一群地坐在漓江邊,有的正抬頭仰望著天空,有的正在品嘗著美味的月餅,有的正在談笑風生……大約七點半,在人們焦急的等待中,月亮從云層里悄悄地露出了小半個圓臉,像一個蒙著面紗的含羞少女,悄悄地窺視人間。盡管是小半個臉,但它那柔和的乳白色光映照著小半個臉龐,卻使你感到溫馨。大地也披上了一層柔和的紗衣。遠處的山巒、樹梢地悄悄地再現出身影。漸漸地,月亮終于露出了她秀麗的圓臉蛋兒,俯視著大地,我目不轉睛地盯著那圓圓的明月,確確實實看到了月亮中朦朧的景物。是山川?是河流?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地比剛才光亮多了。一輪圓月倒映在靜靜的漓江江面上,一陣秋風吹來,波光粼粼,整個漓江就像一條綴滿寶石的長綢帶,人們借著明月的銀光舉杯歡歌,共享這團圓之夜。漸漸地月亮躲進了云層里,雖然看不到月亮,但卻能依稀看到那圓月的身影,那云層散出圓圓的淡淡的光暈。我知道那云層后面就是圓圓的月亮,它永遠是圓的,無論身處何處。大地上已經失去了先前的光亮,但我卻能看見那圍坐著的人們的身影,能聽見他們的歡歌笑語。
月亮退去了,但是我心中的那輪明月依然高高地掛在天空。
今天是中秋節,月兒真圓。
“宇宇,傻什么呢?快來吃飯!”媽媽在叫我。
我跑下樓梯,坐在奶奶身邊。奶奶又在用手帕不停地擦拭著那張“全家福”。經過歲月的沖刷,它巳經變得很模糊了。
照片上,有爺爺、奶奶、伯父、爸爸、叔叔。
我扶奶奶走到陽臺,秋風嗖嗖吹著奶奶單薄的身體,我真擔心奶奶,而奶奶只是呆呆地望著月,好久,才從干燥的口中擠出幾個字:“月亮,真圓。”
是啊!月亮真圓。“晴空護玉盤”。今夜的天空分外潔凈,沒有一絲云彩,只有一輪皎潔明亮的圓月,默默地掛在天暮上,我看著它,它看著我。
我凝望著月亮,呵,真圓,萬家團圓的日子啊!家家戶戶都圍在桌前,熱熱鬧鬧地吃著團圓飯。而我家。。。
“每逢佳節倍思親”此時此刻,叔叔也許正在凝視著月兒,思念家鄉,思念親人吧;或許他正默默地吟誦著“低頭思故鄉”的名句哩!或許他在虔誠地祈禱著“明月照我還”。。。可叔叔是個兵!縱然是月圓之夜卻難圓回鄉夢,縱然是思鄉之時,也難解思鄉情!為了祖國的安寧,依然扛著鋼槍,挺起胸膛的又何止是叔叔一人!
月緩緩地在云里移動,大地被這坦蕩、圣潔的光驚懾住了,萬物默默地承受著月光的洗禮。這時的月,純潔、明朗、冷峻,卻不失溫和。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我們逐笑顏開的來到桌前。哇!好豐盛啊!你瞧!桌上放著中秋節必不可少的月餅、芋艿、碧綠碧綠的毛豆、甜蘆粟、鴨子、柚子、hamimelon、orangeand……我拿起一只黃澄澄的澳桔放在鼻子前,哇哦!好香啊!我“不懷好意”的摸了摸它,以飛快的速度剝下桔皮。哈哈哈……不一會兒,它就變成了我的肚中之物!!!
今天是個好日子,媽媽、爺爺、奶奶他們說“月亮”,我卻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吃著那香噴噴的雞腿,真是不亦樂乎!!!
“當——當”九點的鐘聲終于敲響了,爸爸迫不急待,立刻端起板凳往外跑,我們也緊隨其后。我看了看表,已是九點零九分了,一剎那間,那月亮越來越圓,剛剛好似一條彎彎的小船,現在像一個大玉盤,奶奶說今年的月亮是九年以來最圓的了,雖然天氣多云,我看不到晴空萬里、星月爭輝的景象而感到可惜,不過從云隙里投下的一點兒銀光,好美喲!你瞧,一會兒烏云遮住半個月亮,一會兒遮住了整個月亮,它把皎潔、溫柔的銀輝灑落在大地上,使茫茫的夜色染上了朦朧的月色,像一幅深色的月夜的水墨畫,真是詩意濃濃。
哇,一股香味撲鼻而來,仔細聞聞,原來是月餅的味兒。哇喔,廣式、酥式的都有,蛋黃、五仁、奶椰、細沙、桃蓮、肉、棗泥任我選。我拿起一個細沙的,咬了一口,讓我感到甜得醉人。知道嗎?肉質松脆是甜蘆栗的特點,今天吃還能起明目、通氣之功效,還有今天吃芋艿,必需用紅糖蘸著吃,這樣今后的生活會紅紅火火呢!!
的八月十五可真讓人難忘啊!它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留下了一個深深的腳印……。
三年級八月十五(模板19篇)篇十七
回憶起二零零五年八月十五的晚上:我們全家五口人聚在一起吃團圓飯。爸爸突然問我今天是什么節日?我往天上望了望,笑嘻嘻的回答道:“autumnfestival!”
我們逐笑顏開的來到桌前。哇!好豐盛啊!你瞧!桌上放著中秋節必不可少的月餅、芋艿、碧綠碧綠的毛豆、甜蘆粟、鴨子、柚子、hamimelon、orangeand……我拿起一只黃澄澄的澳桔放在鼻子前,哇哦!好香啊!我“不懷好意”的摸了摸它,以飛快的速度剝下桔皮。哈哈哈……不一會兒,它就變成了我的肚中之物!!!
今天是個好日子,媽媽、爺爺、奶奶他們說“月亮”,我卻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吃著那香噴噴的雞腿,真是不亦樂乎!!!
“當——當”九點的鐘聲終于敲響了,爸爸迫不急待,立刻端起板凳往外跑,我們也緊隨其后。我看了看表,已是九點零九分了,一剎那間,那月亮越來越圓,剛剛好似一條彎彎的小船,現在像一個大玉盤,奶奶說今年的月亮是九年以來最圓的了,雖然天氣多云,我看不到晴空萬里、星月爭輝的景象而感到可惜,不過從云隙里投下的一點兒銀光,好美喲!你瞧,一會兒烏云遮住半個月亮,一會兒遮住了整個月亮,它把皎潔、溫柔的銀輝灑落在大地上,使茫茫的夜色染上了朦朧的月色,像一幅深色的'月夜的水墨畫,真是詩意濃濃。
哇,一股香味撲鼻而來,仔細聞聞,原來是月餅的味兒。哇喔,廣式、酥式的都有,蛋黃、五仁、奶椰、細沙、桃蓮、肉、棗泥任我眩我拿起一個細沙的,咬了一口,讓我感到甜得醉人。知道嗎?肉質松脆是甜蘆栗的特點,今天吃還能起明目、通氣之功效,還有今天吃芋艿,必需用紅糖蘸著吃,這樣今后的生活會紅紅火火呢!!
2005的八月十五可真讓人難忘啊!它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留下了一個深深的腳迎…
篇二
今天是農歷八月十五日,我們全家人吃完晚飯后,便來到漓江邊賞月。
我們來到漓江邊,啊!來賞月的人真多啊!他們一群一群地坐在漓江邊,有的正抬頭仰望著天空,有的正在品嘗著美味的月餅,有的正在談笑風生……大約七點半,在人們焦急的等待中,月亮從云層里悄悄地露出了小半個圓臉,像一個蒙著面紗的含羞少女,悄悄地窺視人間。盡管是小半個臉,但它那柔和的乳白色光映照著小半個臉龐,卻使你感到溫馨。大地也披上了一層柔和的紗衣。遠處的山巒、樹梢地悄悄地再現出身影。漸漸地,月亮終于露出了她秀麗的圓臉蛋兒,俯視著大地,我目不轉睛地盯著那圓圓的明月,確確實實看到了月亮中朦朧的景物。是山川?是河流?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地比剛才光亮多了。一輪圓月倒映在靜靜的漓江江面上,一陣秋風吹來,波光粼粼,整個漓江就像一條綴滿寶石的長綢帶,人們借著明月的銀光舉杯歡歌,共享這團圓之夜。漸漸地月亮躲進了云層里,雖然看不到月亮,但卻能依稀看到那圓月的身影,那云層散出圓圓的淡淡的光暈。我知道那云層后面就是圓圓的月亮,它永遠是圓的,無論身處何處。大地上已經失去了先前的光亮,但我卻能看見那圍坐著的人們的身影,能聽見他們的歡歌笑語。
三年級八月十五(模板19篇)篇十八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北宋詞人蘇東坡的一首《水調歌頭》成了后世中秋之作的典范。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來了,我的媽媽在好幾天張羅買月餅的事濃濃的中秋之意充滿了整個家庭。晚飯時,我們全家人圍坐在圓桌上一起著吃餃子,大家都在歡聲笑語中盼望看見皎潔的圓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那一輪明月升起來了,大方且不失神秘,輕紗似的云煙籠罩這明月,頗有“沉魚落雁”之美,讓人不禁聯想起廣寒宮中嫦娥的'閉月羞花之容。
我在站在窗戶仰望八月十五的月亮,讓古時的月光閃耀成今天的日光。八月十五情意濃,濃得化不開的是分開的憂傷與相聚的歡暢。
?
三年級八月十五(模板19篇)篇十九
每一年的秋日,總有一縷沁人心脾的幽香環繞,那來自一個個淡黃色的、小小的身影。它們沒有牡丹的高貴典雅,也沒有玫瑰的妖嬈艷麗,但它們卻至死不忘為我們貢獻,為世界增添一抹詩情畫意。它們,就是桂花。
秋天的一場雨,豆大的雨點成群結隊的掠走了許多弱小的生靈,漫天的花瓣隨著雨點,在雨中旋轉,消散了身影。雨后,一切看起來都沒有那么生機勃勃了。那里的一株桂樹,昨日還有一朵朵淡黃的花兒如珍珠般裝點她的姿容,今天卻孤零零的——她的所有“寶物”都被洗劫一空了。瞧,那可憐的花兒,此時零零散散的在泥濘里靜靜躺著,仿佛墜落的天使,四周一片死氣沉沉。
要知道,對于花兒來說,凋零相當于死亡。那么,既然這桂花已經凋落,是誰在散發著淡淡的幽香?依然是桂花。人去世了,還能為社會貢獻嗎?不能;花謝了,依然能散發香氣嗎?能的,桂花就是最好的例子。在死亡面前,它沒有選擇坐以待斃,而是用剩下的力量,為世界盡上最后的一份力,這就是桂花的精神,奉獻的精神,偉大的精神。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我喜歡桂花,喜歡它清新的香氣,更喜歡它無私奉獻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