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童年高中讀后感篇一
在這個寒假里,我讀了前蘇聯俄羅斯作家高爾基寫的三部自傳體小說之一《童年》。
這部小說描寫了作家童年時代的生活經歷,反映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親去世以后,隨母親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過的歲月。
首先我覺得小主人公是一個非??蓱z的孩子,他自幼喪父,又在十一歲喪母,外祖父也破了產,他只好走上社會,獨立謀生。
其次,我覺得阿廖沙是一個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的孩子,也就是說對自由生活的熱烈追求。在本書第七卷中寫到了小主人公常常受到整條街上孩子們的痛打,通常是鼻子被打出了血,嘴唇也被打破,臉上到處是青一塊、紫一塊的,渾身都是土。外祖父下了禁令不許他再跑到街上去了。如果大街上靜悄悄的,大街對他就不那么有吸引力了,可是一聽到孩子們快樂的喧嚷聲,他就顧不得外祖父的禁令,從院子里溜出去了。
可見,阿廖沙也是一個比較貪玩的孩子,我還可以再舉一個例子。在本書的最后,作者寫道:從開學的第一天起,學校就引起他的厭惡,因為教師和神甫都不喜歡他,后來神甫讓他退學,不過這并不使他傷心,他離開了學校,一直到放學之前都在鎮上的幾條骯臟的街上閑逛,細細地察看鎮上的喧鬧的生活。盡管如此,但作者又是一個知錯就改、善于聽取別人意見的人。后來學校來了一個叫赫里桑夫的主教,他認真地跟小主人公交談了一番,使他十分激動,所以也就表現得比水還要安穩,比小草還要順從。
從這個被真實記述下來的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出少年時代的高爾基對自由的熱烈追求。
童年高中讀后感篇二
合上馬克西姆·高爾基寫的《童年》,我陷入了沉思中。
主人公阿廖沙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暴戾的外祖父家,認識了很多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貪得無厭的舅舅和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以及樸實的“小茨岡”。后來,阿廖沙和外祖父、外祖母搬進了新房子,認識了另一些人,他從他們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18世紀俄羅斯小市民家庭里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斗角;為了爭奪財產常常因一些小事爭吵、斗毆……但同時也有堅強、勤勞、善良在其中隱藏著——阿廖沙的外祖母總是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像丑惡現象屈膝、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人。
我想,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五彩斑斕的,更是陽光的。我們沒有真正見過家人之間的毆斗,也沒有親身體驗過被鞭子抽打的感覺,更不會看到有人被活生生地折磨死。我們沐浴在親人、朋友、老師賦予我們的愛之下,卻不懂得發現和回報愛,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些本來就應該有。
看到好吃的零食,我們本能地向父母伸手要錢買,如果父母不允許,告訴我們吃太多零食對身體百害而無一益,有些孩子非但不聽,還哭鬧著說父母不愛自己。做錯事了,朋友誠心幫助我們改正錯誤,有的人不僅不虛心改正,反而覺得朋友啰嗦。考試失敗了,我們沮喪地嘆氣,老師加班加點為我們補課不求一絲回報,有些同學不但不認真聽講,反倒認為老師有意給我們增加負擔。
我們實在太不懂得“理解”二字的含義了!我們是如此任性地認為自己總是對的,以自我為中心,從未替別人著想,一刻不停地抱怨生活的枯燥無味。請珍惜吧!我們不能永恒擁有這些,所以,就趁著我們還擁有的時候好好體味、好好珍惜吧!
學會知足,學會珍惜,學會體諒,《童年》與我前行。
童年高中讀后感篇三
每個人都有自己值得回憶,值得珍惜的美好時光。對于我來說童年是我最寶貴的收藏??墒?,并不是每個人的童年都是幸福的,從《童年》這本書來可以看出,高爾基的的童年應該是他的一段悲慘遭遇,一段深情的回憶。
高爾基就是在這樣的一個環境成長的。我不禁打了個寒顫,不過,高爾基的外祖母慈祥善良,聰明能干,熱愛生活,對誰都很忍讓,有著圣徒一般的寬大胸懷。而且對高爾基格外疼愛,讓高爾基寒冷的心感受到愛的溫暖,正義的存在,讓高爾基從小立志,鉆研文學。
高爾基的外祖母用愛孕育了這顆幼小的種子,給他以生命的力量和養分,使他變成了參天大樹。在黑暗的逆境中會有一束燦爛的光明在等著你,只要對光明還有希望,就算是一點微弱的燭光,也可被放到無限大,照著你的未來。外祖母就是這光明照耀著高爾基前行。
上帝在關上你的一扇門的同時,也又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這就是上帝對你的恩惠。我們要善于從這扇窗中,尋到生命的出口,創造生命的輝煌。
《童年》是一本好書,童年一讀,終身受益。
童年高中讀后感篇四
在我記憶的深處,最美好的記憶莫過于童年的時光了。那時的記憶即美好又純潔。每次回想起童年時的無知所犯下的錯誤,幼稚所引起的笑話,都會情不自禁的微微一笑??墒?,世界真的只是美好的嗎?不,自從我讀了高爾基的《童年》后,我才意識到:世界如此之大,人口如此之多,每個人的遭遇是千差萬別的。
我驚異于高爾基的勇氣:他這樣詳細甚至于帶著一種自嘲幽默的口吻回憶他黑暗骯臟以至于令人絕望的童年。
那個年幼時就喪父,寄宿在外公家里的小男孩阿列克謝從小就生長在人類一切的罪惡之中:暴力、辱罵、報復還有各種各樣不堪入耳的骯臟事情。這里仿佛是一個連陽光都避之不及的黑暗角落,罪惡泛濫成災,蔓延成一條散發著惡臭的河水。三歲的純潔的未經任何罪惡污染的小男孩阿列克謝,天使一樣的阿列克謝,似乎犯了什么不可饒恕的罪過而觸犯了上帝,使上帝一怒之下無情地將他扔進了這骯臟的臭水里,讓他在充斥著荒誕與野蠻的境況下生長,頗有些自生自滅的味道。
于是,三歲的小男孩阿列克謝便蹣跚著開始了在黑暗生活中的尋找。能夠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自生自滅的阿列克謝身邊出現了一位慈祥的守護神,多年生活在這樣黑暗的角落里,所幸沒有使她的心靈變得一樣黑暗。她所終生敬仰的上帝使她至死都懷有一顆純潔的心靈。外祖母出現在阿列克謝充滿苦痛的生命中,帶來一朵黑暗中燦爛的陽光,照亮了小阿列克謝的生活。每當暴力和罪惡侵入,試圖腐蝕他純潔的心靈時,外祖母總會適時地出現,用上帝和一切光明美好的事物將黑暗的陰影驅趕。外祖母小心翼翼地呵護著外孫的心靈,希望他能在惡劣的生活境況下茁壯、健康地成長。當看到她就算受到莫大地痛苦時仍然誠心地贊美上帝和圣母時;當看到她在火災中臨危不亂、鎮靜地指揮滅火時;當看到她逆來順受地接受老伴的毒打時;當看到她捧著外孫掙來的幾個錢幣而落淚時,我徹徹底底地被感動了,我知道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愛除了母愛還有外祖母的愛。
這是我在阿列克謝黑暗的生活中尋找到的第一朵溫暖燦爛的陽光。
事實上我在驚異與高爾基的同時也驚異于我自己,因為這樣一本催人淚下的名著我居然沒有理所當然地淚流成河。是吧是吧,我越來越沒心沒肺。但是在讀到“好事情”一章時,心里真是很感動呢。我想“好事情”應該是一位辛勤敬業的科學家,由于種種原因,生活變得窮途潦倒,只得住在阿列克謝家的簡陋的小屋里。他每日醉心于自己的科學研究,無暇理會他人的閑言碎語。阿列克謝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和“好事情”成為了朋友。品德高尚的“好事情”向阿列克謝灌輸著純潔的思想,教導他要成為一個對祖國熱愛,將來為祖國所用的人。然而這位優秀而孤獨的科學家在世俗人們的眼中被冠以各式各樣丑惡的名號,最終不得不在卡西林的驅逐下獨自離開了阿列克謝的家,阿列克謝也為此而感到傷心不已。“好事情”與外祖母都凈化了阿列克謝的心靈,不同的是外祖母的凈化是建立在虛無的信仰之上,“好事情”則是用先進的思想和知識對其進行教育。阿列克謝在他們悉心的關懷下,內心對這骯臟的社會抱以極大的希望和感恩。
我找到的第二朵陽光充滿智慧和希望。
對于“好事情”,我感到的是可悲。作家在這里通過對這一形象的塑造,想要向讀者展示十九世紀沙皇統治下人民的愚昧無知,并對此進行了深刻的批判。“這是驚醒我們的書”,的確如此。
但是,這本書更多地帶給我的,是感動,感動過后,是深深的震撼。震撼于在如此骯臟的社會中,還有這么善良的人們。他們用他們的善良來感化身邊的人,感動身邊的世界,盡管被打被罵,他們從無怨言。這是一種靈魂的高尚,他們是上帝的天使,他們是平凡的偉大。
善良,展現的是一個民族的品性,一個民族的高度!讓我們一起記住這位偉大的人吧!一個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尤其是成長中的青少年學習的楷模?高爾基!
童年高中讀后感篇五
我曾看過一本好看的書,這本書深深的吸引了我,這本書叫做《童年》。
書中講述的是阿廖沙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阿廖沙是高爾基的乳名。高爾基從7歲起就失去了父親,跟著母親和年邁的外祖母生活。自然家中經濟狀況十分不可觀。別的孩子有的有新衣服,他卻沒有,他的衣服都是打滿補丁的。就算如此,阿廖沙依舊努力學習,沒有因此就埋怨母親。高爾基的童年與我們相差甚遠,至少,我們還有父親對我們的愛。
接著,本書講述了阿廖沙被母親與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去。在那里,外祖父與舅舅爭吵不斷。阿廖沙十一歲那年,母親也去世了,外祖父也破了產。之后在外祖父的建議下走向“人間”。
這本書中,我十分敬佩外祖母,她如同一盞燈,照亮了阿廖沙也照亮了整個家庭。這使阿廖沙擁有堅強不屈的性格,讓他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在外祖父家里,外祖母也是對阿廖沙疼愛有加,而且他也沒有辜負外祖母的期望,向“人間”進發。
讀完這本書,我久久不能平靜。我們生活在多么幸福的地方??!有父母寵著,在家里“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在學校寬敞的教室有和藹可親的老師的呵護,在社會上大人們總讓著我們……而高爾基的童年是如此的悲慘。不要說我們所擁有的他沒有。就連過幾天安寧的日子似乎都很困難。
《童年》是部不錯的書,用樸實而真誠的語言、深刻的寓意教會了我們青少年如何打拼奮斗、實現自己的理想。
童年高中讀后感篇六
最近,我讀了高爾基的著作《童年》。這本書其實類似于高爾基的自傳,講述了他三歲到十歲的生活。主人公的名字——阿廖沙其實就是高爾基的乳名。阿廖沙三歲時,失去了父親,母親把他寄養在外祖父卡什林家。阿廖沙的兩個舅舅不斷地爭吵、斗毆。他的母親由于不堪忍受這種生活,便丟下了他,離開了這個家庭。
但在這個污濁的環境里,也還有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里。在這些人當中,外祖母給阿廖沙的影響是最深的。外祖母為人善良公正,熱愛生活,相信善總會戰勝惡。
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溫暖,在學校也受歧視和刁難。因此,在阿廖沙的心靈中,“愛”的情感漸漸被對一切的恨所代替。為了糊口,阿廖沙放學后同鄰居的孩子們合伙揀破爛賣。同時,也感受到了友誼和同情。但這也招致學校的非難。他以優異的成績讀完了三年級,就永遠地離開了學校課堂。
這時候阿廖沙母親逝世,他埋葬了母親以后,不久便到“人間”去謀生。
在我看來,外祖母可能是對高爾基影響最大的一個人,她甚至可以說是高爾基童年里唯一的希望。她對于高爾基的影響非常大,是她親切和藹的形象使高爾基對這世間抱有一顆溫暖的心,給了他生活的希望,否則我覺得他很難在這么艱難的生活環境里支撐下來。
不得不說,書中的外祖父真是一個極其暴躁的人,動不動就動手打人,對待身邊的人也很粗暴。但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家境的衰落、不爭氣的兒女,對于這個老人的生活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但也正是小時候這悲慘的生活,造就了高爾基……如果他從小就在蜜罐中長大,可能也不會有這堅毅的性格。無論如何,我們要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和諧社會,為自己的未來打造一個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