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吶喊第一章讀后感吶喊第一章讀后感篇一
不禁被魯迅先生撲面而來的清新雋永氣息所感染,這便是魯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吧。魯迅,巴金曾說:“他的人格比他的作品更偉大。近二三十年來他正義的呼聲響徹了中國的暗夜,在荊棘遍地的荒野中,他高舉著思想的火炬,領導無數年輕人向著遠遠的一絲亮光前進。”誠然,我曾驚嘆過魯迅是“民族魂”,是以筆代戈的戰士,是“俯首甘為孺子?!钡娜嗣窆?。他的思想光輝也閃現在他的文字當中,有著對舊社會的種種抨擊。偽善的衍太太,醫德敗壞的庸醫,都是封建社會的產物;孤獨終老的長媽媽,絕望投湖的范愛農,也是黑暗腐朽的舊社會造成了他們的不幸。
夕陽西下,倦鳥還巢。一氣呵成地讀完這本書仍意猶未盡,如飲盡香茗后的清香久久在舌尖徜徉。陽光透過枝枝丫丫的樹梢款款地將投影打在我的臉上,讀后的思緒仍揮之不散。這是魯迅的獨特罷,在年老之后所寫的回憶文章仍能窺探我的內心,不能不為之一動!
魯迅的兒時生活早已被時光珍藏,而我們的童年時光亦漸行漸遠。或留戀,或不舍,或向往,這都是我的有感而發罷!
初讀《朝花夕拾》時,我十分喜愛魯迅筆下的那個豐富多姿的兒童世界,描寫得最詳細的莫過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作者小時候在百草園里捉蟲捕鳥等干的一切趣事,充滿童真童趣,生氣盎然。再次讀后,從中又看出了作者對一些為人處事的批判和對當時封建思想習俗的批判。
今天又捧起《朝花夕拾》,注視著作者的童年,體味著其中的酸甜苦辣,不由得想起我自己的童年,與作者的童年相比,少了許多新奇與發現。比起作者在百草園中的發現之旅,我的童年還是多了份快樂與刺激。原來,我們最喜歡下雨天,雨停了以后,門前的水泥路往往有許多積水,我們就急急忙忙趿拉著拖鞋跑下樓來,與同伴一起兒打水仗或是扔拖鞋,回家以后身上往往都是濕漉漉的,有時玩著玩著又下起了雨,但我們全然不顧,依然興致勃勃地玩著。有一次,同伴不知從哪找來了一塊木板,他坐在上面,讓別人推,像是沖浪似的十分刺激。我們每個人都試了試。我玩的時候,由于身體沒保持住平衡,一下子滾了出去,弄得像落湯雞一樣,回家招了媽媽一頓罵。
讀魯迅的文章,我深切體會到了他童年所散發出的童真童趣的氣息,感受到了他對自由的向往和對自然的熱愛。曾幾何時,我已經離童年遠去,但我還時常夢見自己五彩繽紛的童年?;貞浧鹉切┩戡嵤?,還時常記憶猶新,忍俊不禁。在繁忙的學習中抬起頭來,天空上的童年已是一個遙遠的夢。重溫魯迅的童年,就仿佛自己的童年正在我眼前微笑。
……
童年是一只小紙船,雖然很小,但能承載下五彩斑斕的夢;
童年是一把彩色風車,只要向前奔跑,風車就會永遠在你生命中轉動;
童年是一支棒棒糖,甜蜜總藏在最里面;
童年是一只風箏,帶著希望永遠飛翔在內心的處;
……
暑假中,我讀了一本頗有趣味的散文——《朝花夕拾》,在不知不覺中,就對這本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它在不知不覺中成了我最親密的朋友,一個似曾相識的老友。
《朝花夕拾》,聽名字就有一種很深奧的感覺?!俺ā保跋κ啊?,分開來讀,“朝”對“夕”,“花”需“拾”,早晨的花傍晚拾起來,又反復的去讀,一遍又一遍,好像漸漸明白了,這寫的是作者年輕時候的一些事情。從“朝”到“夕”,寫出了時間的遷移。
初讀《朝花夕拾》,只是對其表面有所感觸,細讀品味,便覺得另有一番風味。這本書主要寫了作者魯迅的童年生活,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字面上就覺得有一股仙氣,能夠讓人浮想聯翩,有一種遙不可及的感覺,給人留下的印象總是深刻的。
百草園是作者魯迅家的一個園子,不過早已賣給朱文公的后代了,但這可是作者小時候的樂園,充滿了童趣,你看那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紫紅的桑葚,無一不是鄉下的田園風光,這或許就是作者所羨慕的一種生活吧,就像閏土那樣可以捕鳥的生活。
三味書屋,聽名字讓我想起了三昧真火,可想而知是多么的“兇猛”,它是作者學習的書塾。印象深刻的是那教書先生,嚴厲的好像隨時就要噴三昧真火一樣,俗話說得好,嚴師出高徒,想必正是這樣,才成就了魯迅這個偉人吧。
三味書屋中的“仁遠乎哉我欲人斯仁至矣”“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上九潛龍勿用”“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芽橘柚”這些煩躁無味的古文使人感覺到了封建社會的那種私塾的嚴肅和教書先生對孩子們的嚴厲,在那里似乎沒有一點樂趣,這完全是一個孩子所待不住的地方,沒人能想到像作者這么一個讓人感到貪玩的孩子竟能承受得了,這也許就是毅力吧。
說起長媽媽,又不得不提那本《山海經》了,它可是作者的寶書。你能想象的到一個不識字的人竟然能買來書?恐怕連記住名字都很困難!也難怪她把《山海經》記成了“三哼經”,這也可見長媽媽對作者真摯的愛。
讀了這本書,我才真正的明白了,為什么人們稱魯迅為文學巨匠,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歡他的作品。就拿《朝花夕拾》這本書來說,它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背景,作者也暗寫了對當時舊社會的批判。這本書真實反映了作者在用筆和敵人作斗爭的過程,在當時那樣的社會,能有這種勇氣的人也真是難得,他擁有大的力量——一種能夠傷人于無形的力量,他就是魯迅,人們心中永遠的文學巨匠。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名著,名叫《朝花夕拾》。這本書是偉大的愛國人士魯迅先生寫的。
《朝花夕拾》這本書可以說是從作者的記憶中抄出來的,用許多筆墨、凝練的筆法選取那些刻在記憶深處的生活片段加以描述;選擇具有象征意義的情節和細節,細膩地描寫人物的神情心態,令作品的生活氣息更加地濃厚了。
文章僅用了寥寥數筆,就刻畫出人物的獨特性,可以看出作者用筆的高深,寫法的精妙,又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朝花夕拾》在寫作手法上也可見魯迅雜文的風格,集各種手法于一體,筆鋒或犀利、辛辣,或平實、飽含深情,深切的懷念中見到了魯迅對國家大事的關懷。
《朝花夕拾》中,有的故事語言簡練,取材得當,寫的集中、單純而又豐富;有的故事語言精練,文章細膩有層次;有的故事語言樸實,真切動人,還有的故事語言犀利而幽默,運用淺顯的語言,闡明抽象深刻的道理……總的來說,作品的語言犀利、風趣、精煉、自然清新,樸實厚重,讀起來真切動人,是現代文學史上回憶性散文的典范。
讀完《朝花夕拾》這篇文章后,我深切感受到了作者手法運用的生動形象,更感受到了魯迅先生的愛國精神。在讀書的過程中,我也學會了不少寫作的方法,如:常插入與內容相關的名言、典故以及傳說等這樣可以使文章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我在這部作品中體會到了那個年代的人們所崇尚的真、善、美。
《朝花夕拾》真乃一部好書,在我讀到精彩的部分的時候,就有如同在那個年代的那個故事里的感覺,令人流連忘返,回味無窮。
魯迅,姓周,本名樟壽,字豫才,后有名樹人,發表《狂人日記》始用筆名魯迅。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著有《狂人日記》《吶喊》《彷徨》《朝花夕拾》等。
魯迅是中國新文學的開山主將,是推進中國新文化發展的旗手。
今天我讀了朝花夕拾中的狗貓鼠,書中主要內容是:
從去年起,仿佛聽的有人說我是愁貓的,那根據自認是我的那一篇《兔和貓》這是字畫招供,當然無話可說,但倒也好不介意,一到今年我可有點擔心了,我是長不免于弄弄筆墨的,謝了下來,印了出去,對于有些人似乎總是撓癢處的時候少,碰這痛楚的時候多,萬一不慎,甚至得罪名人或者更甚至于得罪了富有指導青年責任的前輩之說。
讀了這篇文章,作者主要寫了自己與狗,貓,鼠之間的事情寫的很優美,文筆也很生動,耐人尋味,寫作手法很好。
所以,作為中學生的我們,要學習魯迅先生的寫作方法,要學習魯迅的這種精神,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離我們的夢想更進一步!
吶喊第一章讀后感吶喊第一章讀后感篇二
《吶喊》是魯迅先生的一部小說,也可以說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因為里面描寫的人物形象都是那么的生動,用的語音,詞匯都很形象。同時,我也很敬佩魯迅先生那為國為民的做法,放棄去日本留學的機會,決定回到祖國喚醒中國人那頹廢的靈魂!
《吶喊》里的許多篇文章都很獨特,也很有代表性。里面的“藥”,寫的是一個老翁為了救兒子的命用錢來交換血肉饅頭這份“良藥”。里面的人,個個都是愚昧無知,一心只為自己,自私自利的。血肉饅頭可以治病,這簡直就是胡扯!
還有那可笑的阿q。阿q的這一生,我表示同情,也表示無奈。阿q這個人是個樸實但也是個愚蠢的人。魯迅先生用他當做當時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代表,是很形象的了。他專做短工,窮的只有一條萬不可脫的褲子。他屬于弱者,經常被別人欺負,但是他并沒有反抗的心理,而是用“兒子打老子”的話來安慰自己,來獲得精神上的滿足。他也很欺軟怕硬,被打之后還去欺負比自己弱小的小d。他參加過革命。總之,他的一生很悲慘!
那令人不能忘懷孔乙己。他滿口的知乎者也,沒錢卻穿著那破舊的長棉衫站在人群里,向別人展示自己文化。還經常賒賬,最后,還是死于他那虛偽的內心下。
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八個字概括了當時的中國人民。《吶喊》不僅是在批判和反應當時舊社會的黑暗和腐朽!
吶喊第一章讀后感吶喊第一章讀后感篇三
《吶喊》是偉大文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魯迅先生的作品。讀過那么多文學作品,《吶喊》文集卻讓人讀后蕩氣回腸,久久不能忘懷。
“瘋言瘋語”可所說的未必不是真話。那本寫滿“吃人”的日記是社會的真實寫照??植赖姆饨▔浩?,毫不留情的扭曲了一條條靈魂;在仁義道德的面具下掩蓋的是吃人的本質。
狂人說:“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許還有?救救孩子!”在那樣吃人的社會里,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發自內心的狂呼。
任何一個被壓迫,被禮教壓得喘不過氣的人都會自認而然的發出這樣的吶喊。
可是最為可悲的是在封建禮教的壓迫和束縛下,人們沒有勇氣發出這樣的吶喊!狂人是幸福的,因為他的瘋,使他擺脫了封建禮教對心靈的摧殘和壓迫,也只有瘋子才有權利擁有純凈的靈魂,希望這個社會都是瘋子。
科舉制度,八股取士,幾千年來抹殺了多少有識之士,磨去多少個棱角,它所塑造的是無數條沒有思想的,滿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
《吶喊》是文集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戶曉,因為他“寫出一個我們現代國人的靈魂來”魯迅《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既表現國民性的弱點。阿q性格極其復雜,充滿矛盾。
他質樸又愚蠢,受盡剝削不敢正視現實,妄自尊大;對權勢者有著本能的不滿,表現出某種自發朦朧的革命要求,而又受到封建傳統觀念和正統思想的影響。但作為性格復雜的他主要性格還是“精神勝利法”即在不斷的失敗中想象自己是勝利者,用以自欺欺人。
這種精神勝利法使阿q不能正視現實。沒有華麗的語言,故事也不引人入勝,但在魯迅的作品中是他憂國憂民的情懷和對中華民族的深深地愛。
希望通過《吶喊》小說集的吶喊,喚醒麻木的靈魂,被壓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