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知識點總結,我們可以更好地發現學習中的問題和困惑,及時解決和改進。為了提高大家的知識點總結能力,小編為大家收集了一些范文,供大家參考學習。
執業藥師中藥二知識點總結(匯總14篇)篇一
執業藥師必須遵守職業道德,忠于職守,以對藥品質量負責、保證人民用藥安全有效為基本準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執業藥師考試中藥化學的知識點。歡迎閱讀。
有機酸按其結構特點可分為芳香族、脂肪族和萜類有機酸三大類。
1.芳香族有機酸
羥基桂皮酸的衍生物普遍存在于中藥中,尤以對羥基桂皮酸、咖啡酸、阿魏酸和芥子酸較為多見。
有些桂皮酸衍生物以酯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中,如咖啡酸與奎寧酸結合成的酯,3-咖啡酰奎寧酸和3,4-二咖啡酰奎寧酸是因陳利膽有效成分及金銀花抗菌有效成分。
2.脂肪族有機酸
常見的有檸檬酸、蘋果酸、酒石酸、琥珀酸等。
3.萜類有機酸
1.性狀
低級和不飽和脂肪酸多為液體,高級脂肪酸和芳香酸多為固體。
2.溶解性
小分子脂肪酸和含極性基團較多的脂肪酸易溶于水,難溶于親脂性有機溶劑;大分子脂肪酸和芳香酸大多為親脂性化合物,易溶于親脂性有機溶劑而難溶于水。有機酸均能溶于堿水。
3.酸性
因分子中含羧基而呈較強的酸性,能與碳酸氫鈉反應生成有機酸鹽。
1.有機溶劑提取法
利用有機酸易溶于親脂性有機溶劑而難溶于水,有機酸鹽易溶于水而難溶于親脂性有機溶劑的性質,一般先用稀酸水浸潤藥材,使有機酸游離,然后選用合適的有機溶劑提取。
2.離子交換樹脂法
強堿型陰離子交換樹脂。
金銀花
主要有效成分為有機酸。其中綠原酸、異綠原酸以及3,4-二咖啡酰奎寧酸、3,5-二咖啡酰奎寧酸、4,5-二咖啡酰奎寧酸的混合物是金銀花的主要抗菌有效成分。
(一)綠原酸的結構及其特點
綠原酸為一分子咖啡酸與一分子奎寧酸結合而成的酯,即3-咖啡酰奎寧酸;異綠原酸是綠原酸的同分異構體,為5-咖啡酰奎寧酸。
(二)綠原酸的理化性質
1.酸性
呈較強酸性,可與碳酸氫鈉形成鹽。
2.溶解性
可溶于水,易溶于熱水、甲醇、乙醇、丙酮等親水性溶劑,難溶于乙醚、氯仿、苯等親脂性有機溶劑。
3.化學性質
分子結構中含酯鍵,在堿性環境中易被水解。
三)綠原酸的提取、分離與鑒定
1.提取
利用綠原酸極性較大的性質,通常采用水煎煮提取法、水提醇沉提取法、70%乙醇回流提取法從中藥中提取綠原酸。
2.分離
1)離子交換法
強堿型陰離子交換樹脂。
2)聚酰胺吸附法
鞣質又稱鞣酸或單寧,是植物界中一類結構比較復雜的多元酚類化合物2016執業藥師考試中藥化學復習要點2016執業藥師考試中藥化學復習要點。這類物質能與蛋白質結合形成不溶于水的沉淀,在分子結構中有大量的酚羥基或羧基存在。
鞣質具有多種生物活性:1)收斂作用;2)抗菌、抗病毒作用,如貫眾鞣質可抗流感病毒;3)解毒作用;4)降壓作用,如檳榔鞣質;5)驅蟲作用;6)清除自由基作用等。
(一)可水解鞣質
由酚酸與多元醇通過苷鍵和酯鍵形成的化合物,可被酸、堿和酶催化水解。根據水解后產生酚酸的種類,分為沒食子酸鞣質和逆沒食子酸鞣質。
1.沒食子酸鞣質
水解后生成沒食子酸(或其縮合物)和多元醇。如五倍子鞣質。
2.逆沒食子酸鞣質
水解后產生逆沒食子酸和糖。如訶子鞣質。
(二)縮合鞣質
縮合鞣質不能被酸水解,經酸處理后反而縮合成不溶于水的高分子鞣酐,又成鞣紅。縮合鞣質化學結構復雜,組成縮合鞣質的.基本單元是黃烷-3-醇,最常見的是兒茶素。如大黃鞣質。
1.性狀
多為無定形粉末,分子量在500~3000,具有吸濕性,呈米黃色、棕色、褐色等。
2.溶解性
可溶于水、甲醇、乙醇、丙酮等親水性溶劑,也可溶于乙酸乙酯,難溶于乙醚、苯、氯仿等親脂性溶劑。
3.還原性
易氧化,具有較強的還原性,能還原多倫試劑和斐林試劑。
4.與蛋白質作用
可與蛋白質結合生成不溶于水的復合物沉淀。實驗室一般使用明膠檢識、提取或除去鞣質。
5.與三氯化鐵作用
鞣質的水溶液可與三氯化鐵作用呈藍黑色或綠黑色反應。
6.與重金屬鹽作用
鞣質的水溶液能與醋酸鉛、醋酸酮、氯化亞錫等重金屬鹽產生沉淀反應。
7.與生物堿作用
可與生物堿結合生成難溶于水的沉淀。
1. 提取
95%的乙醇冷浸或滲漉的方法。
2.分離
(1)乙酸乙酯從水溶液中萃取鞣質。
(2)水溶液中加入醋酸鉛或咖啡堿沉淀鞣質。
(3)葡聚糖凝膠柱色譜法分離。
冷熱處理法、石灰(沉淀)法、鉛鹽(沉淀)法、明膠(沉淀)法、聚酰胺吸附法和溶劑法(醇溶液調ph法)等。
第三節蛋白質和酶
一、蛋白質
蛋白質多數可溶于水,形成膠體溶液,加熱煮沸后變性凝結,自水中析出。不溶于有機溶劑,用水煮醇沉法即可使蛋白質沉淀除去。
蛋白質溶于堿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銅溶液,即顯紫色或紫紅色,稱之為雙縮脲反應。
二、酶
酶是一種活性蛋白。加熱、加入電解質或重金屬鹽可使酶滅活。酶的水解作用具有專屬性2016執業藥師考試中藥化學復習要點執業藥師。
糖類成分包括單糖、低聚糖(2~10分子單糖)和多糖(含10個以上單糖)。中藥中常見多糖包括淀粉、菊糖、黏液質、果膠、樹膠、纖維素和甲殼質等。
蛻皮激素是一類具有強蛻皮活性的物質,具有促進細胞生長的作用,對人體有促進蛋白質合成、排除體內膽固醇、降血脂、抑制血糖上升等作用。川牛膝中含有的川牛膝甾酮即屬于此類成分。
蛻皮激素的主要結構特點是甾核上帶有7位雙鍵和6位酮基。此外還有多個羥基,因而在水中溶解度較大。
蛻皮激素的活性與其甾核a/b環的順式稠合有關。
執業藥師中藥二知識點總結(匯總14篇)篇二
即應用單味藥就能發揮預期治療效果,不需其他藥輔助。如獨參湯,單用人參一味補氣固脫等。
2、相須。
即性能相類似的藥物合用,可增強原有療效。如石膏配知母可增強清熱瀉火效果等。
3、相使。
即性能功效有某種共性的兩藥同用,一藥為主,一藥為輔,輔藥能增強主藥的療效。茯苓能增強黃芪的補氣利水效果。
4、相畏。
即一種藥物的毒烈之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減輕或消除,故云半夏畏生姜。
5、相殺:即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烈之性。如生姜能減輕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故云生姜殺半夏。
6、相惡。
即兩藥合用,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藥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如人參惡萊菔子,因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
7、相反。
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或增強毒害反應。如烏頭反半夏、甘草反甘遂等。
8、詳解。
在藥物七情中,單行既不增效或減毒,也不增毒或減效,臨床可據情酌選;。
相須、相使表示增效,臨床用藥要充分利用;。
相畏、相殺表示減毒,應用毒烈藥時需考慮選用;。
相惡表示減效,用藥時應加以注意;。
相反表示增毒,原則上應絕對禁止。
執業藥師中藥二知識點總結(匯總14篇)篇三
發散風寒,止痛,通鼻竅,溫肺止咳。
1.祛風解表用于外感風寒及陽虛外感證。
本品辛散溫通,芳香走竄,既入肺經散在表之風寒,又入腎經除在里之陰寒。能通徹表里上下,且散寒之力勝,不論表寒證、里寒證均為適用。
(1)治風寒表證,頭身疼痛。常與羌活、防風等同用,如九味羌活湯。
(2)治陽虛外感證。常配附子、麻黃,如麻黃附子細辛湯。
2.散寒止痛用于頭痛,痹痛,牙痛等痛證。
本品有良好的散寒通脈止痛作用,常用于頭痛,風濕痹痛,牙痛等痛證。
(1)治風寒阻滯經脈所致的偏正頭痛。常配川芎、荊芥、防風等,如川芎茶調散。
(2)治鼻淵頭痛。常配辛夷、白芷等。
(3)治牙痛。兼風寒者,可配白芷、川椒,煎湯含漱;屬胃火牙痛者,常配生石膏、升麻;也可局部用之以止痛。
(4)治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常配防風、獨活、秦艽等,如獨活寄生湯。
3.溫肺化飲用于寒飲咳喘。
本品能外散表寒,內化寒飲而止咳喘,為寒飲咳喘常用藥。
(1)治外感風寒,寒飲伏肺之咳喘證。常配干姜、五味子等,如小青龍湯。
(2)治寒飲阻肺之咳喘證。常配茯苓、干姜、五味子等,如苓甘五味姜辛湯。
此外,本品辛溫行散,芳香透達,吹鼻取嚏,有通關開竅醒神之功效。可用治中惡或痰厥所致之閉證,常配皂莢研末為藥,吹鼻取嚏,如通關散。
執業藥師中藥二知識點總結(匯總14篇)篇四
2017年中藥師考試將至,小編在此為大家分享中藥師考試重點知識點如下,希望對同學們考試有所幫助!
(一)歷代本草著作
1.神農本草經
學術價值
2.本草經集注
3.新修本草
4.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5.本草綱目
6.本草綱目拾遺
7.中華本草
(二)中藥性能
1.中藥性能理論
(1)藥性理論的內容
(2)中藥防治疾病的機制
2.四氣
(1)確定四氣的主要依據
(2)四氣與所療疾病的關系
(3)寒涼性所示的效用
(4)溫熱性所示的效用
(5)對臨床用藥的指導意義
3.五味
(1)確定五味的主要依據
(2)五味與所療疾病的關系
(3)辛味、甘味、酸味、苦味、咸味的效用與臨床應用
(4)氣味配合的原則與規律
(5)氣味配合與療效的關系
4.升降浮沉
(1)確定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據
(2)升降浮沉與所療疾病的關系
(3)升浮性所示效用
(4)沉降性所示效用
(5)順其病位用藥
(6)逆其病勢用藥
(7)依據氣機運行特點用藥
(8)升降浮沉轉化的條件
5.歸經
(1)歸經的理論基礎
(2)歸經的確定依據
(3)歸經的表述方法
(4)歸經對臨床用藥的指導意義
6.有毒與無毒
(1)“毒”的特性
(2)確定中藥有毒無毒的依據
(3)使用有毒中藥的注意事項
(三)中藥功效與主治病證
1.功效
(1)功效的認定
(2)功效的表述
(3)功效的分類
2.主治病證
主治病證的表述
3.相互關系
(1)功效與主治病證的關系
(2)性能特點、功效主治、配伍應用的關系
(四)中藥的配伍
1.配伍目的
配伍的目的
2.單味藥配伍
(1)七情配伍的內容
(2)七情配伍的應用原則
3.中成藥配伍
(1)功似配伍
(2)功異配伍
(五)方劑與治法
1.方劑與治法的關系
方劑與治法的關系
2.常用的治法
“八法”的內容與應用
3.方劑的組成
(1)組成原則(君臣佐使的內容)
(2)組成變化(藥味加減、藥量加減、劑型更換)
(一)中藥材的品種與栽培
1.品種
品種對藥材質量的影響
2.栽培
栽培對藥材質量的影響
(二)中藥材的產地
1.產地與藥材質量
產地對藥材質量的影響
2.道地藥材
主要道地藥材的產地
(三)中藥材的釆收
1.釆收對藥材質量的影響
釆收與藥材質量的關系
2.藥材的適宜釆收期
適宜釆收期的確定
3.各類藥材的一般采收原則
(1)
植物藥的釆收原則
(2)
動物藥的釆收原則
(3)礦物藥的釆收原則
4.采收中的注意事項
(四)中藥材的產
1.產地加工的目的
目的、具體內容
2.常用的產地加工方法
揀、洗、切片、蒸、煮、燙、搓揉、發汗、干燥
(一)中藥化學成分的分類與性質
1.結構類型與理化性質
(1)結構類型
(2)理化性質與作用
2.提取分離與結構鑒定
(1)提取分離方法
(2)結構鑒定方法
3.化學成分與質量標準、藥效物質基礎
(1)化學成分與藥效物質基礎
(2)化學成分在質量控制中的作用
(二)生物堿
1.生物堿的分類和分布
(1)生物堿的分類
(2)生物堿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2.結構特征和理化性質
(1)吡啶類、莨菪烷類、異喹啉類、吲哚類和有機胺類生物堿的結構特征
(2)生物堿的性狀、旋光性、溶解性和堿性
(3)生物堿的沉淀反應與顯色反應
3.含生物堿的常用中藥
(2)川烏中所含主要生物堿的化學結構類型、毒性及其在炮制過程中的變化
(3)馬錢子、千里光和雷公藤中所含主要 生物堿的化學結構類型與毒性
(4)上述中藥在《中國藥典》中的質量控制成分
(三)糖和苷
1.糖的分類、結構特征和化學反應
(1)糖的分類
(2)常見單糖和二糖的結構特征
(3)糖的氧化反應、羥基反應和羰基反應
2.苷的分類和水解反應
(1)苷類化合物的分類及結構特征
(2)苷的水解反應
3.含氰苷類化合物的常用中藥
苦杏仁、桃仁和郁李仁的主要化學成分及質量控制成分
(四)醌類化合物
1.醌類化合物的分類
醌類化合物的分類及基本結構
2.醌類化合物的理化性質
(1)醌類化合物的性狀、升華性、溶解性和酸堿性
(2)醌類化合物的顯色反應及其應用
3.含醌類化合物的常用中藥
(五)香豆素和木
脂素類
1.香豆素的結構類型和理化性質
(1)香豆素類化合物的基本母核和結構
(2)豆素的性狀、溶解性、熒光性、與堿的作用和顯色反應
(3)呋喃香豆素的光化學毒性
2.木脂素的結構類型和理化性質
木脂素的結構特點、溶解性和旋光性
3.含香豆素類化合物的常用中藥
秦皮、前胡、腫節風和補骨脂中的香豆素類化學成分及質量控制成分
4.含木脂素類化合物的常用中藥
五味子、厚樸、連翹和細辛中的木脂素類化學成分及質量控制成分
(六)黃酮類
1.黃酮類化合物的結構
類型
黃酮類化合物的結構分類
2.黃酮類化合物的理化性質
黃酮類化合物的性狀、溶解性、酸堿性和顯色反應
3.含黃酮類化合物的常用中藥
(2)上述中藥在貯存保管和使用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七)萜類和揮發油
1.萜類化合物的分類
萜的分類
2.揮發油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揮發油的化學組成、性質及化學常數
3.含萜類化合物的常用中藥
穿心蓮、青蒿和龍膽中主要萜類化學成分的化學結構類型及生物活性
4.含揮發油類化合物的常用中藥
薄荷、莪術、艾葉和肉桂中主要萜類化學成分的化學結構類型
(八)皂苷類
1.特點和分類
皂苷的分類
2.皂苷的理化性質
(1)皂苷的性狀、溶解性、發泡性和溶血性
(2)皂苷的水解反應和顯色反應
3.含三萜皂苷類化合物的常用中藥
4.含甾體皂苷類化合物
麥冬和知母中主要甾體皂苷成分的化學結構類型及質量控制成分
(九)強心苷
1.特點和分類
(1)強心苷苷元部分的結構分類及特征
(2)強心苷苷元與糖的連接方式
2.強心苷的理化性質
強心苷的溶解性、顯色反應和水解反應
3.含強心苷的常用中藥
(1)香加皮和羅布麻葉中強心苷類成分的化學結構類型及毒性表現
(2)上述中藥在《中國藥典》中的質量控制成分
(十)主要動物藥化學成分
1.含膽汁酸類成分的常用動物藥
(1)膽汁酸類成分的化學結構特點
(2)牛黃和熊膽中主要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
2.含強心苷元成分的常用動物藥
蟾酥的化學成分及質量控制成分
3.含其他成分的常用動物藥
麝香和水蛭中的主要化學成分
(十一)其他成分
1.有機酸
(1)桂皮酸類衍生物的化學結構特點
(2)金銀花、當歸和丹參中有機酚酸的化學結構及生物活性
(3)馬兜鈴酸的化學結構特點
(4)馬兜鈴的主要化學成分與毒性
2.鞣質
(1)鞣質的基本結構和分類
(2)鞣質的理化性質
(3)除去鞣質的主要方法
(4)五倍子主要化學成分
3.蛻皮激素
(1)蛻皮激素的結構特點
(2)牛膝的主要化學成分與生物活性
1.炮制的目的
(1)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2)改變或緩和藥物的性能
(3)增強藥物療效
(4)便于調劑和制劑
(5)改變或增強藥物作用的部位和趨向
2.炮制與藥物成分
(1)炮制對含生物堿類藥物成分的影響
(2)炮制對含苷類藥物成分的影響
(3)炮制對含揮發油類藥物成分的影響
3.炮制常用輔料及作用
(1)酒、醋、鹽水、姜汁、蜂蜜、油等輔料及作用
(2)麥麩、河砂、米、土、滑石粉、蛤粉等輔料及作用
4.常用飲片的質量控制
(1)凈度、片型、色澤、氣味的要求
(2)檢查
(3)含量測定
(4)限量標準
(三)常用飲片炮制方法及作用
1.炒法
(1)炒黃:牛蒡子、芥子、王不留行、萊菔子、蒼耳子的炮制方法與作用
(2)炒焦:山楂、梔子的炮制方法與作用
(3)炒炭:大薊、蒲黃、荊芥的炮制方法與作用
(4)麩炒:枳殼、蒼術的炮制方法與作用
(6)土炒:白術、山藥的炮制方法與作用
(7)砂炒:馬錢子、骨碎補、鱉甲、雞內金的炮制方法與作用
(8)滑石粉炒:水蛭的炮制方法與作用
(9)蛤粉炒:阿膠的炮制方法與作用
2.炙法
(1)酒炙:大黃、黃連、當歸、蘄蛇、白芍、丹參、川芎的炮制方法與作用
(2)醋炙:甘遂、延胡索、乳香、香附、柴胡的炮制方法與作用
(3)鹽炙:杜仲、黃柏、澤瀉、車前子的炮制方法與作用
(4)姜炙:厚樸、竹茹的炮制方法與作用
(5)蜜炙:黃苗、甘草、麻黃、枇杷葉、馬兜鈴的炮制方法與作用
執業藥師中藥二知識點總結(匯總14篇)篇五
石膏: 生用清熱瀉火 除煩止渴 煅用收斂生肌 知母: 清熱瀉火 滋陰潤燥
天花粉:清熱生津 清肺潤燥 消腫排膿
梔子: 瀉火除煩 清熱利濕 涼血解毒 消腫止痛 夏枯草:清肝火 散郁結 降血壓
黃芩: 清熱燥濕 瀉火解毒 涼血止血 安胎 黃連: 清熱燥濕 瀉火解毒
2.3清熱涼血藥
生地黃: 清熱涼血 養陰清熱 潤腸
2.4清熱解毒藥
金銀花: 清熱解毒 疏散風熱
馬齒薟:清熱解毒 涼血止血 通淋 4
馬勃: 清熱解毒 涼血止血 清瀉肺熱 利咽 紅藤: 清熱解毒 活血止痛
熊膽: 清熱解毒 清瀉肝火 息風止痙 紫花地丁: 清熱解毒 消癰散結
鴉膽子: 清熱解毒 治痢截瘧 燥濕殺蟲 腐蝕贅疣 垂盆草: 清熱解毒 利濕退黃
秦皮: 清熱解毒 燥濕止帶 清肝明目 5 2.5清虛熱藥
青蒿: 退虛熱 涼血 解暑 截瘧
火麻仁: 潤腸通便
郁李仁: 潤腸通便 利水消腫 3.3峻下逐水藥
芫花: 瀉下逐飲 祛痰止咳 外用殺蟲療瘡
《執業藥師中藥功效總結》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執業藥師中藥二知識點總結(匯總14篇)篇六
導語:關于執業藥師中藥知識二有哪些考點?下面百分網小編給你列舉了兩個,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的內容吧。
3.供試品的質量標準應與各項基礎研究及臨床驗證所使用的供試品質量標準一致;
4.加速試驗與長期試驗所用供試品的容器和包裝材料及包裝應與上市產品一致;
5.研究藥物穩定性,要采用專屬性強、準確、精密、靈敏的藥物分析方法與分解產物檢查方法,并對方法進行驗證,以保證藥物穩定性結果的'可靠性。在穩定性試驗中,應重視降解產物的檢查。
(一)液體制劑的特點
1.分散度大、吸收快,作用迅速
2.給藥途徑廣泛,可內服,服用方便,易于分劑量,適用于嬰幼兒與老年患者。
3.可外用,用于皮膚黏膜和腔道,能減少某些藥物的刺激性
4.固體藥物制成液體制劑有利于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
但也存在穩定性差易霉變及產生配伍變化等問題。
(二)液體制劑的質量要求
1.均勻相液體制劑應是澄明溶液;
2.非均勻相液體制劑藥物粒子應分散均勻,液體制劑濃度應準確;
3.口服的液體制劑應外觀好,口感適宜;
4.外用液體制劑應無刺激性;
5.液體制劑應有一定的防腐能力,保存和使用過程中不應發生霉變。
液體藥劑較固體制劑最突出的特點是藥物的分散度大,而分散度大直接影響藥物的吸收速度與程度。
執業藥師中藥二知識點總結(匯總14篇)篇七
努力學習中醫藥,保護瑰寶重于天。
中藥種植有方法,掌握科學是方向;
喜陰喜陽是本性,耐旱喜濕不一樣;
優良品種把家當,再看地勢和土壤;
翻耕整耙地要細,氮磷鉀農好營養;
藥材要選當地有,產品地道好生長;
繁殖方法一串串,管理措施多樣樣;
種子育苗速度快,亂撒不如種行行;
分株壓條也能繁,插枝插葉有商量;
水肥修剪病蟲害,雜草多了地要荒;
藥材絕對無公害,低毒農藥用來防;
各種特點記得清,啥時種植心里亮;
按照標準搞生產,規模種植銷路暢。
采收同樣講季節,冬春收根熟收果;
全草宜在花前采,早打尖尖產量多;
用花要按品種來,全開菊花與紅花;
確保療效收未開,金銀月季土槐花;
根皮收獲在冬春,樹皮要在初夏刮;
動物入藥也講法,捕蟲秋季與春夏,
初春與秋桑螵蛸,蟬蛻最多秋交夏;
蛇蛻皮在五六月,鹿茸春天未角化;
麝香要在八月取,冬季驢皮質最佳;
礦物入藥隨時有,不論季節只管挖。
野生藥材循古法,勤快門第早發家。
中藥加工也有規,按章進行再入方;
除去雜質和泥土,陰干烘干按樣樣;
日曬之法最簡便,長短粗細按等放,
防蟲防鼠防霉變,防潮通風莫見光;
芳香油多防揮發,雙層薄膜來包裝。
價格循環三兩年,市場規律細端詳,
高出低進多種植,不隨大流是內行,
掌握科學會經營,多快好省奔小康。
中藥炮制有方法,酒醋蜜汁水為輔;
稻麥土石皆可用,水火修制有技術;
液體固體輔料全,保證療效去毒副;
發芽發酵制曲霜,生熟怪味都可除。
中藥講性又講味,四氣寒涼兼溫熱;
五味辛甘酸苦咸,升降沉浮要掌握;
諸藥歸經有講究,五臟六腑莫弄錯;
毒性劑量要弄清,望聞問切細選擇。
中藥配伍更講究,內服外用煎散丸;
寒涼病癥用溫熱,辯證施治才全面;
男女老幼各不同,須使畏殺惡和反;
飯前飯后及妊娠,應用之法說不完。
反藥十八要記牢,半蘆貝蘞芨背烏;
藻戟芫遂叛甘草,各參辛芍反藜蘆。
畏反之說歷史長,深入研究不輕否。
硫磺原是火中精,樸硝一見便相爭;
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
丁香莫與郁金見,牙硝難合京三稜;
川烏草烏不愛犀,人篸最怕是五靈;
官桂善于調冷氣;卻怕石脂來相逢。
十八十九反與畏,經驗不足莫亂用。
蚖班水蛭及虻蟲,烏頭附子配天雄;
野葛水銀并巴豆,牛膝薏苡與蜈蚣;
三棱芫花和赭麝,大戟蟬蛻黃雌雄。
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牽牛皂角同。
半夏南星與通草,瞿麥干姜桃仁通;
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膽茅根都失中。
執業藥師中藥二知識點總結(匯總14篇)篇八
1、編口訣記憶法:
執業中藥師知識點會比較難記,如果死記硬背的話很難記住的,考生們可以利用漢字同音、諧音或編順口溜的方式將所要記憶的內容濃縮成一兩句話。這樣記憶起來豈不是非常方便!
2、縮字記憶法:
取某些內容的一個或幾個關鍵字形成一句話,取其精干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以點帶面。將相似或者相關的知識點歸納在一起,將知識點通過簡短的語言總結成一句話,這樣會比較容易記。
3、歸納總結記憶法:
對每科輔導用書,復習一兩遍后,適當做一些歸納總結,相同類似的要點、重點收集在一起,一方面掌握全面,防止遺漏;另一方面,可以對每科的知識結構體系建立一個框架,以框架為基礎,延伸拓展到相關章節的詳細內容。
執業藥師中藥二知識點總結(匯總14篇)篇九
凡能通利水道,滲泄水濕,治療水濕內停病證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利水滲濕藥。
二、性能特點。
本類藥物味多甘淡,淡能滲泄;性平或寒涼,主要歸膀胱、腎、脾經。
三、功效與主治。
本類藥物具有利水消腫、利尿通淋、利濕退黃等功效。主要用于水腫、小便不利、淋證、黃疸、濕瘡、濕疹、泄瀉、帶下、濕溫、濕痹等水濕內停所致的各種病證。
四、分類。
本類藥物根據其性能特點及臨床應用的不同,一般可分為利水消腫藥、利尿通淋藥和利濕退黃藥三類。
五、配伍應用。
應用利水滲濕藥,須視不同病證,相應選擇藥物,并作適當配伍。如水腫驟起,有表證者,配宣肺發汗藥;水腫日久,脾腎陽虛者,可與溫補脾腎藥配伍;濕熱蘊結下焦,膀胱濕熱者,可與清熱瀉火藥配伍;熱傷血絡而致尿血者,可與清熱涼血止血藥同用;濕熱蘊結肝膽而致黃疸者,又可配伍清熱燥濕藥。
此外,氣行則水行,氣滯則水停,故利水滲濕藥還常與行氣藥配伍,以提高療效。
六、使用注意。
利水滲濕藥易耗傷津液,對陰虛津傷者應慎用或忌用。
執業藥師中藥二知識點總結(匯總14篇)篇十
導語:處方藥(rx)指有處方權的醫生所開具出來的處方,并由此從醫院藥房購買的藥物。這種藥通常都具有一定的毒性及其他潛在的影響,用藥方法和時間都有特殊要求,必須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下面我們來看看中藥、天然藥物處方藥說明內容吧。
藥品名稱應與國家批準的該品種藥品標準中的藥品名稱一致。
應與國家批準的該品種藥品標準中的功能主治或適應癥一致。
應與國家批準的該品種藥品標準中的規格一致。同一藥品生產企業生產的同一品種,如規格或包裝規格不同,應使用不同的說明書。
應與國家批準的該品種藥品標準中的用法用量一致。
應當實事求是地詳細列出該藥品不良反應。并按不良反應的嚴重程度、發生的頻率或癥狀的系統性列出。
應當列出該藥品不能應用的各種情況,例如禁止應用該藥品的人群、疾病等情況。尚不清楚有無禁忌的,可在該項下以“尚不明確”來表述。
列出使用時必須注意的問題,包括需要慎用的情況(如肝、腎功能的問題),影響藥物療效的因素(如食物、煙、酒),用藥過程中需觀察的情況(如過敏反應,定期檢查血象、肝功、腎功)及用藥對于臨床檢驗的影響等。
如有藥物濫用或者藥物依賴性內容,應在該項下列出。
如有與中醫理論有關的證候、配伍、妊娠、飲食等注意事項,應在該項下列出。
處方中如含有可能引起嚴重不良反應的成份或輔料,應在該項下列出。
注射劑如需進行皮內敏感試驗的,應在該項下列出。
中藥和化學藥品組成的復方制劑,必須列出成份中化學藥品的.相關內容及注意事項。
尚不清楚有無注意事項的,可在該項下以“尚不明確”來表述。
如進行過該項相關研究,應詳細說明哪些或哪類藥物與本藥品產生相互作用,并說明相互作用的結果。
如未進行該項相關研究,可不列此項,但注射劑除外,注射劑必須以“尚無本品與其他藥物相互作用的信息”來表述。
應與國家批準的該品種藥品標準[貯藏]項下的內容一致。需要注明具體溫度的,應按《中國藥典》中的要求進行標注。如:置陰涼處(不超過20℃)。
包括直接接觸藥品的包裝材料和容器及包裝規格,并按該順序表述。包裝規格一般是指上市銷售的最小包裝的規格。
執業藥師中藥二知識點總結(匯總14篇)篇十一
導語:體質,是由先天遺傳和后天獲得所形成的,人類個體在形態結構和功能活動方面所固有的、相對穩定的特性,與心理性格具有相關性。個體體質的不同,表現為在生理狀態下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和適應上的某些差異性。我們一起來看看在中醫里是怎樣分類的吧。
中醫學體質分類的.方法,主要是根據中醫學的基本理論來確定人群中不同個體的體質差異。依據《內經》原文,主要是按陰陽氣血多少,結合人體膚色、體形、稟性、態度、性情等外觀形態,以及對自然界變化的適用能力等方面的特征,將體質分成太陰、少陰、太陽、少陽、陰陽平和型,以及分為木型之人、火型之人、土型之人、金型之人、水型之人。按精氣陰陽氣血的偏頗,功能活動的盛衰,結合人的體態壯瘦、性情變化,運用陰陽分類方法對體質進行分類是體質分類的基本方法,其他體質類型常是在陰陽分類的基礎上派生、發展而成。人體正常體質大致可分為陰陽平和質、偏陽質、偏陰質三種類型。
薄白,脈象緩勻有神。具有這種體質特征的人,不易感受外邪,平素患病較少,即使患病,易于治愈,康復亦快,有時可不藥而愈,易獲長壽。
是指具有代謝相對亢奮、身體偏熱、多動、好興奮等特性的體質類型。體質特征為:形體適中或偏瘦,但較結實;面色多略偏紅或微蒼黑,或呈油性皮膚,皮膚易生瘡癤;食量較大,消化吸收功能健旺,大便易干燥,小便易黃赤;平素畏熱喜冷,耐冬不耐夏,或體溫略偏高;動則易出汗,口渴喜冷飲;精力旺盛,動作敏捷,反應靈敏,性欲較強,喜動好強;性格外向,易急躁;唇、舌偏紅,苔薄易黃,脈象多數或細弦。
具有這種體質特征的人,陽氣偏亢,多動少靜,對風、暑、熱、燥等陽邪具有易感性,外感發病后多表現為熱證、實證,易從陽化熱傷陰。容易發生眩暈、頭痛、心悸、失眠及出血等病癥。在用藥上宜涼潤,忌用辛香燥熱。
是指具有代謝相對抑制、身體偏寒、喜靜少動等特征的體質類型。體質特征為:形體適中或偏胖,但肌肉不壯;面色偏白而欠華,口唇色淡;毛發易落;食量較小,消化吸收功能一般;平時畏寒喜熱,手足不溫,耐夏不耐冬,或體溫偏低;大便溏薄,小便清長;精力偏弱,容易疲勞,睡眠偏多;動作遲緩,反應較慢,喜靜少動,性欲偏弱;性格內向,或膽小易驚;舌質偏淡,脈多遲緩。
具有這種體質類型的人,對寒、濕等陰邪具有易感性,受邪發病后多表現為寒證、虛證;容易發生濕滯、水腫、痰飲、瘀血等病癥。在用藥上宜溫,忌用苦寒。
執業藥師中藥二知識點總結(匯總14篇)篇十二
別名:丹粟,丹砂,赤丹,汞沙,朱砂。
屬性。
來源:為天然的辰砂礦石。
藥性:甘;涼;有毒。
工藝:劈開辰砂礦石,取出巖石中夾雜的少數朱砂。可利用浮選法,將鑿碎的礦石放在直徑約尺余的淘洗盤內,左右旋轉之,因其比重不同,故砂沉于底,石浮于上。除去石質后,再將朱砂劈成片、塊狀。其片狀者稱為鏡面砂塊狀者稱豆瓣砂,碎末者稱朱寶砂。
作用。
主治(功效):癲狂;驚悸;心煩;失眠癥;眩暈;目昏;腫毒;瘡瘍。
用法:內服:研末,1~3分;入丸、散或伴染他藥同煎。并作丸藥之掛衣。外用:合他藥研末干撒。
注意事項:本品有毒,不宜大量久服。忌火煅,水飛入藥。不宜過量,久服,以免汞中毒。肝腎病患者慎用。
執業藥師中藥二知識點總結(匯總14篇)篇十三
雄黃是砷硫化物礦物之一,含as70.1%.單斜晶系,單晶體呈細小的柱狀、針狀,但少見;通常為致密粒狀或土狀塊體。桔紅色,條痕呈淺桔紅色。金剛光澤,斷口為樹脂光澤。硬度1.5~2,密度3.5~3.6g/cm3.性脆,熔點低。用炭火加熱,會冒出有大蒜臭味的白煙。置于陽光下曝曬,會變為黃色的雌黃(as2s3)和砷華,不溶于水和鹽酸,可溶于硝酸,溶液呈黃色。雄黃主要產于低溫熱液礦床中,常與雌黃、輝銻礦、辰砂共生;產于溫泉沉積物和硫質火山噴氣孔內沉積物的雄黃,常與雌黃共生。桔紅色,透明到半透明的雄黃晶體,顯得艷麗、富貴,其柱狀晶體長短參差,粗細相伴,多方向生長,勢態奇特,再襯上白色方解石等共生礦物,絢麗多彩,構成整體自然美。要注意雄黃晶體免受風化。
名稱。
中文名稱:雄黃。
別名:明雄黃、黃金石、石黃。
屬性。
來源:本品為硫化物類礦物雄黃族雄黃,主含二硫化二砷(as2s2)。采挖后,除去雜質。或由低品位礦石浮選生產的精礦粉。
藥性:辛,溫;有毒。
工藝:置干燥處,密閉。
作用。
主治(功效):解毒殺蟲,燥濕祛痰,截瘧。用于癰腫疔瘡,蛇蟲咬傷,蟲積腹痛,驚癇,瘧疾。
用法:0.05~0.1g,入丸散用。外用適量,熏涂患處。
注意事項:內服宜慎;不可久用;孕婦禁用。
雄黃是砷硫化物礦物之一,含as70.1%.單斜晶系,單晶體呈細小的柱狀、針狀,但少見;通常為致密粒狀或土狀塊體。桔紅色,條痕呈淺桔紅色。金剛光澤,斷口為樹脂光澤。硬度1.5~2,密度3.5~3.6g/cm3.性脆,熔點低。用炭火加熱,會冒出有大蒜臭味的白煙。置于陽光下曝曬,會變為黃色的雌黃(as2s3)和砷華,不溶于水和鹽酸,可溶于硝酸,溶液呈黃色。雄黃主要產于低溫熱液礦床中,常與雌黃、輝銻礦、辰砂共生;產于溫泉沉積物和硫質火山噴氣孔內沉積物的雄黃,常與雌黃共生。桔紅色,透明到半透明的雄黃晶體,顯得艷麗、富貴,其柱狀晶體長短參差,粗細相伴,多方向生長,勢態奇特,再襯上白色方解石等共生礦物,絢麗多彩,構成整體自然美。要注意雄黃晶體免受風化。
名稱。
中文名稱:雄黃。
別名:明雄黃、黃金石、石黃。
屬性。
來源:本品為硫化物類礦物雄黃族雄黃,主含二硫化二砷(as2s2)。采挖后,除去雜質。或由低品位礦石浮選生產的精礦粉。
藥性:辛,溫;有毒。
工藝:置干燥處,密閉。
作用。
主治(功效):解毒殺蟲,燥濕祛痰,截瘧。用于癰腫疔瘡,蛇蟲咬傷,蟲積腹痛,驚癇,瘧疾。
用法:0.05~0.1g,入丸散用。外用適量,熏涂患處。
注意事項:內服宜慎;不可久用;孕婦禁用。
執業藥師中藥二知識點總結(匯總14篇)篇十四
本節藥物性味多屬甘淡平,淡能利水滲濕,服藥后能使小便通暢,尿量增多。具有利水消腫作用,用于水濕內停而引起的水腫,小便不利,以及泄瀉,痰飲等證。
茯苓(基源藥材)。
1.利水滲濕——用于水腫、小便不利。
本品甘補淡滲,作用平和,無寒熱之偏,入心、脾、腎經,有良好的利水消腫作用,利水而不傷正氣,為利水滲濕要藥,可用治寒熱虛實各種水腫。
(1)治太陽表邪不解,隨經入腑之膀胱蓄水證;或水腫、小便不利。常與豬苓、白術、澤瀉等同用,如五苓散。
(2)治脾腎陽虛水腫。常與附子、白術、生姜等同用,如真武湯。
(3)治水熱互結,熱傷陰津,小便不利、水腫。常與滑石、豬苓、澤瀉等同用,如豬苓湯。2.健脾補中——用于脾虛諸證。
本品有健脾補中之功,常用于脾虛諸證。
(1)治脾胃虛弱,食少納呆,體倦乏力,便溏等。常與人參、白術、甘草等同用,如四君子湯。
(2)治脾虛停飲,胸脅支滿,目眩心悸。常與桂枝、白術、甘草等同用,如苓桂術甘湯。
(3)治脾虛泄瀉。常與人參、白術、山藥等同用,如參苓白術散。
3.寧心安神——用于心悸,失眠。
本品能益心脾而寧心安神,用于心悸,失眠。
(1)治心脾兩虛,氣血不足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常與黃芪、當歸、遠志等同用,如歸脾湯。
(2)治水氣凌心之心悸。常與桂枝、白術、生姜等同用,如茯苓甘草湯。
豬苓(藥材)。
利水滲濕——用于水腫、小便不利,泄瀉,淋濁,帶下。
本品甘淡平,入腎、膀胱經。有較強的利水滲濕作用,凡水濕停滯者均可選用。常與茯苓相須為用。
(1)治表邪不解,水濕內停之膀胱蓄水證及水腫、小便不利。常與茯苓、桂枝、白術等同用,如五苓散。
(2)治水熱互結,熱傷陰津,小便不利。常與茯苓、澤瀉、阿膠等同用,如豬苓湯。
(3)治脾虛濕盛之水腫,泄瀉。常與茯苓、白術、澤瀉等同用,如四苓散。
(4)治中暑傷濕所致的水濕泄瀉。常與茯苓、白術、厚樸等同用,如胃苓湯。
(5)治熱淋。常與木通、滑石、生地等同用,如十味導赤湯。
(6)治帶下。常與茯苓、車前子、黃柏等同用。
茯苓與豬苓功用對比。
茯苓與豬苓均能利水滲濕,治水濕內停所致的水腫、小便不利。然茯苓藥性平和,利水而不傷正氣,為利水滲濕要藥;又能健脾安神,為治脾虛諸證及心悸失眠所常用。而豬苓性主滲泄,功專利水,其利水作用強于茯苓,以水濕滯留實證為宜。若治脾虛濕盛之水腫,茯苓、豬苓常相須為用,以利水而不傷正氣。
澤瀉(基源藥材)。
1.利水滲濕——用于水腫、小便不利,痰飲,泄瀉。
本品甘淡寒,入腎、膀胱經,具有較強的利水滲濕作用。常用治水濕內停所致水腫、小便不利、泄瀉、淋濁、帶下及痰飲等。
(1)治水濕內停所致水腫、小便不利。常與茯苓、豬苓、白術等同用,即四苓散。
(2)治婦女妊娠浮腫,氣喘息促。常與桑白皮、檳榔、赤茯苓等同用。
(3)治水濕痰飲所致眩暈。常與白術同用,即澤瀉湯。
2.泄熱——用于濕熱帶下,淋濁。
本品性寒,有泄熱作用,能泄腎與膀胱之熱,下焦濕熱者尤為適宜。治下焦濕熱之黃白帶下,小便淋濁,常與龍膽草、車前子、木通等同用,如龍膽瀉肝湯。
此外,在滋陰藥中常加本品,以瀉相火而保真陰。治腎陰不足,相火偏亢之遺精盜汗、耳鳴腰酸,常與熟地、山茱萸、山藥等同用,如六味地黃丸。
薏苡仁(基源藥材)。
1.利水滲濕——用于水腫、小便不利。
本品甘淡微寒,歸脾、胃、肺經,既能利水滲濕,又能健脾,功似茯苓。用于水腫、小便不利,對脾虛濕滯者尤為適用。
(1)治水濕內停所致水腫、小便不利。常與茯苓、澤瀉、豬苓等同用。
(2)治脾虛濕盛之水腫腹脹、食少。常與茯苓、白術、黃芪等同用。
2.健脾止瀉——用于脾虛泄瀉。
本品有健脾止瀉作用。治脾虛濕盛所致食少泄瀉,常與黨參、白術、山藥等同用,如參苓白術散。
3.清熱排膿——用于肺癰,腸癰。
本品上清肺金之熱,下利腸胃之濕,有清熱排膿作用,用于肺癰,腸癰。
(1)治肺癰胸痛、咳吐膿痰。常與葦莖、冬瓜仁、桃仁等同用,即葦莖湯。
(2)治腸癰。常與附子、敗醬草等同用,如薏苡附子敗醬散。
4.除痹——用于濕痹筋脈拘攣。
本品有滲濕除痹作用,且其性寒,以治濕熱痹痛為宜。
(1)治濕滯經絡之風濕痹痛,筋脈拘攣。常與桂枝、蒼術、當歸等同用,如薏苡仁湯。
(2)治風濕熱痹。常與防己、滑石、梔子等同用,如宣痹湯。
(3)治濕郁經絡,身熱身痛,汗出自利。常與竹葉、滑石、通草等同用,如薏苡竹葉散。
(4)治風濕身痛發熱。常與麻黃、杏仁、炙甘草等同用,如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5)治風濕日久,筋脈拘攣,水腫。常與粳米同用煮粥服,如薏苡仁粥。
(6)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全身疼痛。常與杏仁、白豆蔻、滑石等同用,如三仁湯。
茯苓與薏苡仁功用對比。
茯苓與薏苡仁均能利水滲濕、健脾,用于小便不利、水腫、脾虛濕盛之泄瀉。但茯苓健脾作用較強,兼寧心安神,用于心神不安。薏苡仁性偏寒涼,善清利濕熱,又能清熱排膿、除痹舒筋、通利關節,用于肺癰、腸癰、風濕痹證、筋脈拘攣等證。
香加皮(基源藥材)。
1.利水消腫——用于水腫、小便不利。
本品辛能行水,苦能燥濕,主入肝腎經,有利水消腫作用,用于水腫、小便不利,可單用,亦可與大腹皮、茯苓皮等同用,如五皮飲。
2.祛風濕——用于風濕痹痛。
本品有祛風濕作用。治風濕阻絡關節之拘攣疼痛,常與川斷、杜仲、羌活等藥同用,煎服或泡酒服。
3.強筋骨——用于肝腎不足,筋骨痿軟無力。
本品有補肝腎、強筋骨作用,用于肝腎不足,筋骨痿軟無力。常與桑寄生、杜仲、牛膝等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