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紅樓夢十四章讀后感紅樓夢十四章讀后感篇一
滾滾紅塵,攜著記憶的枷鎖,永遠地塵封了那場悲傷的愛戀。在那最后一抹余暉中,被風靜靜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終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遺憾和指責……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開了《紅樓夢》,于是我認識了她——林黛玉。她,讓我深深的震撼,寶黛空前絕后的愛戀,流傳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貶。普天之下,又有誰有這資格呢?從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蕩漾在我心里,來來回回,隱約中似乎聽到她嬌弱的喘息,腦海里是她傷感的容顏,帶著一分憔悴卻萬分迷人。她落淚,因為只有放縱的哭過后才會更舒展,笑容才會更加綻放。閉上眼仿佛看見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閃爍著點點淚光,讓人沉迷其中,為之動情,不能自拔。
常聽人評價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狹窄”,可我不這么認為!因為在這背后,只是因為她太在意寶玉了,因為愛的深、愛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總覺得寶玉給黛玉的時間太少,黛玉的心太細膩,而寶玉卻體會不到。在她某個抑郁的瞬間,心情像是走丟的小孩沒了方寸,寶玉不該到來的問候會被她駁回,狠狠的、兇兇的,卻是無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為太難受,于是她只有用詩來發泄內心醞釀已久積壓不了的情感。
詩,是她美麗的靈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當讀到她的詩,總有振人肺腑的感覺,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像是一把尖銳鋒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讀者的心里,讓人有至窒息的幻覺,無形之中像是有誰掐住了自己的喉嚨,掙脫不了的傷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書,讓自己慢慢地清醒過來。記得她的《葬花詞》:“依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花依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讀完后像是被萬箭穿心,肝腸寸斷般的陣痛。
她的淚,像涓涓細流一樣潺潺流動,匯聚成一泓清泉,澄清著她的悲劇。她哭泣,因為她太委屈,她是悲慘的、是值得人們憐憫的,她和寶玉的愛情在那樣的社會是不被容許的。她對寶玉太癡情,她一生無限傷感,然而臨終前她笑著喊“寶玉,寶玉……”然后她永遠的離開了這個世界……
雖然她的故事結束了,但是給我留下了萬千思念,合上書想要把這份內心的塵埃封住,但一閉上眼,那段應該被禁錮的傷感像塵埃一樣在空中飛揚、旋轉、舞動……
紅樓夢十四章讀后感紅樓夢十四章讀后感篇二
我,是一個愛看書的小學生。我看過不少的課外書,有幽默有趣的《淘氣包馬小跳》;還有好看、好玩兒的《笨狼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歡看的是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
在《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是一個被溺愛著的男孩兒,也是受皇上寵愛的元妃的弟弟,由于長期被家人、元妃等人寵愛,所以很容易受到打擊就沮喪。而林黛玉在我眼里則是一位愛哭鬼,小時候就飽受折磨的一位弱女子。林黛玉小時候就有一個親弟弟因病去世了,后來,母親也去世了,只剩下她和父親相依為命。因此,賈母才把黛玉接到賈府去的。賈母是一個有權有勢的一家之主,有一個奢華的大觀園和一個富有的賈府。這三個人物都是《紅樓夢》里的主要人物。《紅樓夢》中最有趣的是《劉姥姥進大觀園》,最悲劇的是《寶玉出家》。
但是,由于長期欺壓老百姓被皇上抄家,從此赫赫賈家沒有一直繁榮昌盛下去,而是如“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所說的,最后以慘淡的方式完結。
我向大家推薦這本書的原因,不但是因為它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還因為看多點兒書可以有助于我們增長知識。希望大家能像我一樣喜歡上看健康、有益的課外書,在書本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紅樓夢十四章讀后感紅樓夢十四章讀后感篇三
《紅樓夢》是一本封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它反映了一個舊社會大家庭從興旺到衰敗的全過程,向我們講述了賈寶玉、林黛玉從相識到相愛到被人拆散的愛情故事。
柔情似水、淚眼朦朧、紅顏命薄,乃林黛玉也。《紅樓夢》這一本書中一共寫了九百多個人物,而我最喜歡的,便是林黛玉。
她是一個身世坎坷、寄人籬下的女子。她六歲喪母,后又離開父親,來到了賈府。她是一個多心小心、多愁善感的人。說她多心小心,那是因為她想的事兒要比別人多,哪怕只是一句話,一個詞,也要細細地咬文嚼字一番。因此,寶玉便說她:那是你多心,才染出一身病來。
但是,她又是那么傾國傾城,那么才華橫溢呀!美,美在兩彎似蹙非蹙籠眼眉,一雙似喜非喜的含情目。才,就拿元妃省親來說,她作的詩與眾不同,當寶玉冥思苦想也想不出最后一首詩時,她快速地寫了一首律詩,幫寶玉解圍。和寶玉相互贈帕時,一口氣寫了三首詩。
我有時恨過曹雪芹:為什么把黛玉的生活寫得那么悲涼,又為什么硬把寶、黛的愛情拆散?現在想想,才知道作者的用意。作者這樣寫既符合那個時代的特點,也更讓我們看到了古代的人們,特別是女孩子追求自己的生活和幸福是多么的困難,讓我們更真實地了解了古代的社會生活。
月夜是那樣的寧靜,一輪新月掛在空中,沒有一點兒喧鬧聲。而此刻的我,卻心潮澎湃,我為舊時封建社會的黑暗而憤怒,為舊時封建大家庭由興到衰而感嘆。
/div紅樓夢十四章讀后感紅樓夢十四章讀后感篇四
張愛玲曾這樣評價過《紅樓夢》——有人說過“三大恨事”是“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第三件不記得了,也許因為我下意識的覺得應當是“三恨紅樓夢未完”。
周汝昌也曾這樣評價過《紅樓夢》——使我們中華民族的一部古往今來、的“文化小說”。從所有中國明清兩代重要小說來看,沒有哪一部能像《紅樓夢》具有如此驚人廣博而深厚的文化內涵的了。
《紅樓夢》到底是本什么樣的書呢?我花了半個月的時間研讀了一下《紅樓夢》,才理解了為什么有那多人鐘情于它,為什么有那么多人研究“紅學”。
就思想內容來說,《紅樓夢》有著卓越的成就,在藝術技巧上也有同樣的很高的造詣,前幾天在網上看過有法國人這樣的評論說,《紅樓夢》的作者具有普魯斯特敏銳的目光,托爾斯泰的同情心,繆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爾扎克的洞察和再現整個社會的自上而下各階層的能力。
《紅樓夢》這本名著是曹雪芹以十八世紀上半葉中國末期封建社會的賈、史、王、薛四個家族為背景,并且以賈府家事利益和寶玉的一生為主題,通過對這個封建家族由盛到衰的過程的講述,揭露并深刻批判了腐朽和黑暗的封建社會,并暗示著封建社會走向滅亡的趨勢。
《紅樓夢》第一章就講了一個神話,在靈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過多故五內郁結。到最后石頭變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成了寶玉,我們不知道,只覺得充滿著神話的神秘和浪漫的色彩,頗引人入勝。
書中的金陵十二釵是核心的一部分,分別寫林黛玉、薛寶釵、賈元春、賈探春、史湘云、妙玉、賈迎春、賈惜春、王熙鳳、賈巧姐、李紈、秦可卿十二個奇女子。每個女子都有不一樣的命運,她們統統被放在了“薄命司”。與此對應,在歌曲的最后,寶玉又形象的對其總結,像欠淚的淚已盡的黛玉,富貴的金銀散盡的寶釵,欲知命短問前生的元春,分離聚合皆前定的探春,還有為官的家業凋零的湘云,無情的分明報應的妙玉,欠命的命已還的迎春,看破的遁入空門的惜春,癡迷的枉送了性命的鳳姐,有恩的死里逃生的巧姐,老來富貴也真僥幸的李紈,冤冤相報豈非輕的可卿。所謂紅顏薄命,也就如此了吧。
魯迅曾這樣評價過,《紅樓夢》是中國許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這名目的書。誰是作者和續者姑且勿論,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寶玉,卻看見他看見許多死亡;證成多所愛者當大苦惱,因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災樂禍,于一生中,得小歡喜少有罣礙。然而憎人卻不過是愛人者的敗亡的逃路,與寶王之終于出家,同一小器。
p
紅樓夢十四章讀后感紅樓夢十四章讀后感篇五
今天,我讀了被”批閱十載,增刪五次“的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紅樓夢屬章回長篇小說,成書于清乾隆帝四十九年甲辰,也就是1784年,夢覺主人序本正式題為《紅樓夢》,它的原名為《石頭記》、《情憎錄》、《風月寶鑒》、《金陵十二釵》等。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長篇小說,也是世界文學經典巨作之一。最初的《紅樓夢》是以手抄本形式流傳,只有前八十回(學者研究實為79回,今存第80回本是79回后半,后人割裂已足八十整數;另有學者認為今79、80二回本均為續作混入)。此后,《紅樓夢》續作紛紛出籠,據統計,《紅樓夢》續書種類高達百余種。最為紅學界關注的版本是《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現通行的續作是由高鶚續全的一百二十回《紅樓夢》。
書中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為背景,以賈寶玉、林黛玉愛情悲劇為主線,著重描寫賈、寧二府由勝到衰的過程。全面地描寫封建社會末世的人性世態及種種無法調和的矛盾。
《紅樓夢》是一部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的百科全書。小說以上層貴族社會為中心圖畫,極其真實、生動地描寫了十八世紀上半葉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的全部生活,是這段歷史生活的一面鏡子和縮影,是中國古老封建社會已經無可挽回地走向崩潰的真實寫照。
其中有一篇令我難忘的故事,就是第十五回:黛玉焚稿斷癡情,寶玉誤娶薛寶釵。在這一回中講述了,賈母請來了一個算命先生給寶玉算命,說寶玉要即刻娶一個金命的女子沖沖喜,這個女子就是薛寶釵,賈母當然答應,她早就看上了薛寶釵。可寶玉死活不答應,賈母的話他壓根沒聽進去。大家都知道寶玉喜歡黛玉,鳳娘王熙鳳勸賈母說先允了寶玉答應他娶黛玉,到時候再把新娘一換不就行了。賈母覺得這是個好主意可是她哪里知道,王熙鳳是斷送了一對有情人,活活的把兩人給拆散了。
我感受到了王熙鳳很可惡,她明知道寶玉和黛玉是天造地設的一對有情人,還活活拆散了他倆。畢竟結婚是兩個家族的大事,可是她竟自作主張給寶玉變了婚事,還不讓寶玉去看黛玉,實在是可惡!由此,我也體會到了清朝社會的腐敗,和貴族壓迫貧窮人民的不公平。
p
紅樓夢十四章讀后感紅樓夢十四章讀后感篇六
我有一顆不安分的心,有些感性。喜歡在殘缺中尋找屬于內心深處的那份感動與美麗。但這不是多愁善感,無愁覓恨。稚嫩的心會為“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的紅樓一夢而淚眼朦眬。
——題記。
第一次讀《紅樓夢》時,我還是個小孩子。故事里的林黛玉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不是因為喜歡她,相反的,我從內心十分討厭這位整天哭哭啼啼,做事刻薄,說話尖銳的“小心眼”。我覺得這樣的人不值得賈寶玉對她癡戀一生。
等我長大點了,我又重新拿起《紅樓夢》。這時,我才慢慢明白黛玉的詩,黛玉的夢,黛玉的淚。重新讀描寫她與寶玉的第一次見面時的場景時,心里生出好些感觸:初見時黛玉在心里說的一名“何等眼熟到如此”,寶玉脫口而出的“這個妹妹我曾見過”。這一問一答注定了這癡情的千古絕唱。
再讀,再品。黛玉多愁的淚也有了源頭。從小寄人籬下的她,小心翼翼,害怕別人對她的嘲笑。她沒有勇氣如史湘云,醉臥芍藥叢中的青石凳上,卻總是“嚴嚴實實裹著一床紅綾子被”;她沒有心氣如薛寶釵,寫出“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借力,送我上云”。她只愿“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黛玉的離去,讓我一直難以釋懷。黛玉深愛著寶玉,他們有著“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結連理枝”的愿望,希望白頭偕老。卻又無奈上天讓黛玉在心上人與另一個女人的良辰吉時。一面是洞房花燭,一面是生死離別。黛玉是苦的,有那么多的有情人終成眷屬,在愛的人的注視下離去。她卻只能焚稿斷情魂歸離恨天。黛玉輸了,敗了,而勝者是那與她心上人結下金玉良緣的薛寶釵。可是,黛玉又在哪里輸了呢,她的才情誰能比擬?她的一顰一笑何人能及?只能怪她生存的社會太黑,黑得如墨。黛玉的淚也只能反射它的黑。
黛玉也是幸運的。世界與封建的黑暗沒有玷污這位“珠仙子”,她一直高傲純凈,她可以繼續做自己,繼續純潔清高,就如她的詩“質來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濁陷渠溝”!
合上書,閉上眼,一個消受蒼白的女子慢慢在黑暗中消逝,癡癡地唱著“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