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民風民俗民風民俗篇一
“溫州迎燈三月三,湗村抬豬十五六”農歷二月十六是湗村一年一度的搶“排殿豬”的日子,天似乎作美,一掃了前幾天的陰霾,突然變得晴空萬里,湛藍的天空飄著幾朵潔白的云兒,似乎也想要來當個拉拉隊呢!
今天中午11點15分左右,學校寬闊的大操場,去變得分外熱鬧起來。從四面八方前來觀看搶殿豬的大人和外地專程趕來的游客,記者,攝影愛好者們陸陸續續集中在這兒。同學們一吃完飯就直奔操場上,就連好學生也不會例外,哪里還顧得上什么作業,早就拋在腦后了,一心只想觀看著精彩無比的比賽呢!大大小小的觀眾們擠滿在操場上,大家摩肩接踵,熱鬧非凡,真是特別給力?。≌撟钗说?,莫過于那幾頭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殿豬”了,恐怕大姑娘出嫁時,也沒法與之’媲美”啊。比賽還未開始呢,幾個低年級的小朋友,便圍著這幾只漂亮的大花豬繞來繞去,心里肯定在想:打扮這么漂亮的豬兒,肯定是上輩子做豬時修來的福分吧!11點半,比賽正式開始,排殿豬的人各就各位,主家舉著一對紅蠟燭,在隊伍的前面引路。
最后的結果,我并沒有在意,只是默默覺得,這不一樣的民風民俗,帶個大家的并不只是傳統文化的繼承,還有那一份難得的快樂。
民風民俗民風民俗篇二
如果,你看過了“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黃山;看過了氣勢磅礴的萬里長城;看過了歷史悠久的故宮;看過了濃妝淡抹的西湖;看過了清奇俊秀的桂林山水……那么你來江西瀏覽一番吧。既然來到江西,你就應該去廬山瀏覽一番,才不枉此行。
江西還有很多特產。如:廬山云霧茶、景德鎮陶瓷、會昌大果金桔、玉山羅紋硯等。廬山云霧茶在國際茶葉市場上是深受歡迎、供不應求的高檔產品。“幸飲廬山云霧茶,更識廬山真面目”,這詩一般的贊語,足以說明它的地位和價值。黃山有“四絕”,而廬山云霧茶有“六絕”:條索粗壯、青翠多毫、湯色明亮、葉嫩勻齊、香凜持久、醇厚味甘。還有那狗轱腦茶,是江西珍貴名茶之一。此茶的特點與其它茶葉迥然不同,它葉片細嫩均勻,碧色中微露黛綠,表面覆蓋一層柔細軟嫩的白毫,茶葉五至七片,茶水清澄而略呈金黃,茶味清涼、芳醇、香甜,沁人肺腑,口中甘味經久不去。
江西有令人如癡如醉、心馳神往的旅游勝地;有與眾不同、獨具一格的民風民俗;有引人入勝、感人肺腑的民間傳說;還有味道獨特,令人回味無窮的民間小吃。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趕快來這里親身體驗一下吧。你不來會終生遺憾,來了會終生難忘的哦!
民風民俗民風民俗篇三
踩高蹺、玩獅子、吃湯圓……舞龍賞燈鬧元宵,歡天喜地迎春來,要說老家安徽宣城的春節民俗,真是五彩繽紛,令人目不暇接。老家的鬧花燈遍及城鄉,玩燈時伴以爆竹煙花等,十分壯觀。同時還有踩高蹺、旱船、玩獅子、挑花籃等活動,兒童提燈更是美不勝收,今年寒假,我也去提花燈了!
大年初五中午,爸爸帶我去雙溝看花燈,剛過東華山就聽見一陣震耳欲聾的爆竹聲。我連忙下車,只見一條長長的隊伍,兩條龍燈在前面游動,中間許多人提著花燈,后面還有兩只麒麟搖頭晃腦,圍觀的人里三層外三層。
隨著“咚咚鏘、咚咚鏘”的鑼鼓聲,那條金色的龍舞動起來了。你看它時而在空中翻飛,時而繞著地面盤旋,時而龍頭從龍身下鉆出來。真是巨龍騰飛,讓我們目不暇接,周圍觀看的人不時發出陣陣喝彩聲。舞龍的人個個精神抖擻,龍頭前的那個人手握彩球,一會揮到東,一會揮到西,龍頭跟著彩球擺動,真是栩栩如生。
正在我看得津津有味時,傳來“媛媛”“媛媛”的呼喚聲,我回頭一看,?。』絷犖槔锞尤挥形冶斫隳?!她手提一個橢圓形的大花燈,花燈上寫著“五谷豐登”,其他的花燈也都是橢圓的,像一個大冬瓜,不過上面有點貼的是一首詩,有點貼的是剪紙,花燈用各色彩紙糊成,黃、藍、綠、紫、大紅、粉紅——給節日增添了熱鬧的氣氛。提花燈的都是一些跟我差不多大的孩子,他們有點把花燈扛在肩上,有的提在手中。
哎,假如我也能加入他們的隊伍多好??!“媛媛,想不要提花燈?”姐姐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昂醚?!”我興奮不已,接過姐姐手中的花燈,跟隨隊伍向前走。可沒有走多遠,就覺得手酸酸的,“姐姐,我不想提了?!弊咴谝慌缘慕憬阈α耍熬瓦@么一會兒,就打退堂鼓了,我們回去有夜宵吃哦!”我可不想讓姐姐嘲笑,于是一咬牙繼續跟隨人群前進。終于從東華山來到沙墩,鄉親們出來迎接我們,小孩子圍著我們跳啊,叫啊,場面好不熱鬧。在這里鬧了差不多一個小時,隊伍才浩浩蕩蕩向前走。我們經過每一座村莊、學校都要停留一個小時左右,好不容易來到了目的地雙溝。此時夜幕已經降臨,我雙腿也快拖不動了,看其他孩子一個個都興致勃勃的,我也不能輸給別人呀!“我們還要走回家哦!”姐姐告訴我。為了那美味的宵夜,我只能忍了。
領頭的人又給我們發了個通電的小燈籠,叫我們把小燈籠放進大花燈,這下,花燈全都亮了,與白天相比更美了。我們往回走,經過白天的村莊、學校,鄉親們還是那么熱情,放爆竹來迎接我們。走呀,走呀,終于回到了東華山,此時已經12點了,我累得筋疲力盡,宵夜是熱氣騰騰的包子,我連吃三個,真香呀,這可是我一天的勞動所得哦。
民風民俗民風民俗篇四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云南少數民族影響力最大的,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潑水節又叫“浴佛節”。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于公歷四月中旬;一般持續三至七天,第一天用傣語叫做“麥日”于農歷除夕相似;第二日叫做“惱日”(空日);第三天叫做“叭網瑪”竟為守歲。人們把“叭網瑪”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節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水去佛像前浴佛,然后就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們翩翩起舞,一邊呼喊:“水!水!水!”古鑼之聲響徹云霄,祝福的水花四處飛濺,在這一天誰身上的水最多,誰今年就更幸福,更美滿!每到潑水節,傣族人民就去山上采集一些鮮花和樹葉,到了節日這一天傣族男女老少到佛寺浴佛是,拿著采集的花葉沾水,開始互相潑水,一朵朵水花在天空勝開,它象征著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明亮晶瑩的水珠,還象征著甜蜜的愛情,大家互相潑呀潑。到處是水的洗禮水的贊歌,水的祝福,朵朵水花、串串笑潑水節成了歡樂的海洋、幸福的世界。歡聲笑語在耳邊回蕩,一支支舞蹈在眼前浮現。笑聲朗朗、全身濕透、興致彌高。入夜、村寨鼓樂想聞,人們縱情歌舞、熱鬧非凡。
整個節日期間有賽龍舟、放高升、放孔明燈、潑水丟包水花象征——吉祥;水花象征——健康;水花象征——幸福?。。?/p>
廣東民風民俗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讓我帶大家走進廣東民風民俗大觀園吧!
廣東人最愛飲涼茶,認為涼茶是身體的保險公司,有病服即能治病,無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個月內不飲幾杯涼茶,嬰幼兒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認為身體健康沒保障。
廣州美稱“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桔,各大公園都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樓,拱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涌來,擺開陣勢,售花賣桔,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每年臘月初,市面上有從福建漳州運來的大批水仙頭,人們買回后,精心培植,通過對水溫和日照的調節來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團圓飯時,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聲中依次開放,這情景給人們帶來無窮的樂趣。俗語說,“花開富貴”,這正巧取了個好兆頭。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氣襲人,所以家家必備。
當然,廣東還有好多民風民俗。比如:煲湯、舞獅、種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還有舞牛的每個地方的民風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著我們去發現它呢!
蒙古族發祥于額爾古納河流域,史稱“蒙兀室韋”、“萌古”等。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1000萬人。 中國的蒙古族人口為581萬人,在我國少數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
畜牧業是蒙古族人民長期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經濟。此外,還從事加工業、農業和工業。現以農耕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長短調兩種。主要樂器是馬頭琴。喜愛摔跤運動。蒙古包和勒勒車是他們游牧生活的伴侶。
在蒙古族有一種風俗叫獻哈達;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和贊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折疊口向著接受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獻哈達者將哈達掛于賓客脖子上,賓客應雙手合掌于胸,向獻哈達者表示謝意。
我們江西風俗非常多樣:有抓周啊,有守歲啊,還有祭拜天地今天我就來介紹幾樣。
二是抓周,抓周這個詞大家可能沒有聽說過。抓周的意思就是慢一周歲的人都要抓周。先拿一個大一點的盆子,讓那個小孩子坐上去,上面放上本子,玩具,計算機,一些東西。我們在門外打爆竹,那個小孩子開始抓,要是抓到本子那他長大以后肯定是一個學習非常好的人;要是抓到的是玩具他長大以后一定是非常貪玩的一個人;要是抓到計算機的話他長大的工作一定是計算機。
三是祭拜天地,每次在過年的期間我們都要祭拜天地,讓他們保佑我們可以全家安全一年里不會出事。我們要把豬頭和一些吃的東西放在桌子上,拜天地這樣可以全家幸福。
我們江西還有很多習俗想要了解的話就到本地去了解吧!
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五十六朵鮮花一齊綻放,每朵鮮花都有著不同的民風民俗,最吸引我的還是傣族。
對于我這種業余“吃貨”,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嘗傣族的獨特小吃——竹筒飯。將新鮮的竹節砍下,將糯米放在竹節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時,用芭蕉葉或干凈的甘蔗葉將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將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輕輕敲擊,剝去竹筒的薄皮,便獲得一條圓柱形的米飯。傣族的竹筒飯真是色香味俱佳,是最具民族特色的風味食品。
傣族是一個盛產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飯,就連他們住的房子都是竹樓。之所以用竹子,是因為竹子可以防酷熱和濕氣。
如果你是陽歷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來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為這是傣族在過新年——潑水節,所以稍不留神,就會成為“落湯雞”!到了潑水節,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著節日的盛裝,挑著清水,先來到佛寺浴佛,然后就開始互相潑水,你潑我,我潑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它象征著吉祥、幸福、健康。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傣族雖然是少數民族,但他們的熱情、古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精美的服飾裝點著這片土地,裝點著傣族人民幸福美滿的生活。
湛江的春節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民風民俗,都有自己的特色、特點。當然,外婆家--湛江也不例外。
除夕的早上,我們都要大掃除。大掃除的寓意是把晦氣,霉運都掃走。這一天當然也要貼對聯啦!我們要把舊的對聯撕下來,換上新的,迎接新的一年。家家戶戶的對聯都各有特色。到了晚上,我們都要穿上新衣服吃團圓飯,吃團圓飯的時候,雞、米粉和山薯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每家每戶從凌晨開始放鞭炮,一家燒完另一家又接著燒,就這樣陸陸續續一直到天亮。
大年初一這一天在湛江叫做開年日,也是我們最忙的一天了!村里所有的人都要去廟里祈禱。我們排成的隊伍跟一條長龍似的。除了祈禱,我們大家還要吃開年糕。開年糕黏乎乎的,好吃極了!
初四到初十,這六天是小孩們最喜歡的了。因為這六天大人們都要帶上自己的孩子們,穿上新衣服去親戚家拜年,親戚給孩子們封紅包,孩子當然高興啦,所以孩子們最喜歡這六天了。
大年十五是元宵節,也我們湛江春節的最后一天。這一天可熱鬧了!大部分村莊和鄉鎮要舉辦舞獅、游神等民間活動,舞獅會游蕩每條村,我們要準備釣紅包給舞獅“吃”。當然也少不了放鞭炮啦!
我喜歡外婆家的春節,真希望下個新年快點到來!
難忘的春節
隨著春節的步伐越來越近,政府出資把大街小巷粉刷一新。瞧,道路兩旁的商鋪裝修的古色古香,樹上掛著各式各樣的燈籠和中國結;看,公園里擺放著五顏六色的鮮花,絢麗多彩,令人目不暇接;聽,鼓聲,鞭炮聲,歌聲,樂聲,匯集成氣勢磅礴的交響曲。人們喜氣洋洋,迎接春節的到來。
大年初一是我最向往的日子,我穿上了漂亮的衣服,跟隨爸爸媽媽去拜年,這一天我不想發財都不行,因為我能收到很多的紅包。紅包里面裝滿了壓歲錢,我的腰包也漸漸鼓了起來,臉上洋溢著愉快的笑容。
過年就是這樣隆重,我們的民風民俗永遠也不會改變的。
春節
過春節了,孩子的臉上露出了春節特有的快樂,大人們一年的勞累得到了安撫,春節是多么重要的節日?。?/p>
走在有濃郁春節氣氛的大街上,到處張燈結彩,每棵樹上掛滿了大大的紅燈籠。市場里的人手里都提著年貨、拿著鮮花、捧著桔子樹、抱著娃娃,場面熱鬧極了,臉上都掛滿春節到來的喜訊。
回到家里,鄰居一家三口都在搞衛生,我家也不例外,媽媽給我一對乳膠手套和毛巾,接著我們倆就熱火朝天的干了起來。先抹門,后抹窗,不一會兒我和媽媽就把整個房子里屋外屋都打掃的一塵不染,這樣更加能顯示出新年新氣象的習俗。
年三十早上我們要把去年所有的春聯和福字都撕下來,貼上新買的,這叫除舊迎新。晚上,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團年飯,在外打工的人也要會到家里,團年飯里會有很多菜肴,還有飯要多煮一些,留下一寫剩飯過年,這樣寓意年年有余,每年都有吃不完的飯。
年三十晚就是舊年的最后一個晚上,所有人都要守歲,不能睡覺除了小孩和老人,守到新年到來。早上我們一家大小就要去走親戚,到親戚家里拜年,當然親戚來會來我家所以就要安排幾天去親戚家,還要有幾天要待在家里招待親戚朋友,春節之后還有元宵節,元宵節的主角就是湯圓了,湯圓意味著團團圓圓。
春節代表了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民風民俗,春節在中國人的心中有著不可缺少的地位。
閩南的端午節
古代有一個愛國大詩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撥,被皇上驅逐,最后投江自盡。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便有了今日的端午節。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許多地方的節日特色已經不復存在了,可是閩南一帶卻還有著濃濃的民風民俗。
上午,大家都會將割來的艾草都被掛在門前屋后。整條街都是綠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萬條綠色的絲巾迎風飛舞。這艾草寓意驅蚊除蟲,驅災避邪。
正午十二點。家家戶戶都端著盆子,到河邊取水。用晶瑩剔透的水來沖洗腳或臉,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氣。之后,人們還會聚集在河邊跪拜祭祀。,最后,將祭品中的六個棕子投下河去喂魚蝦,好讓屈原的遺體繼續安息于海底。祭祀便完畢了,其余的貢品便可以自己帶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氣,帶來好運。
午后,端午的又一個高潮到了——采蓮。由一個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漢為導,抬一尊木雕龍頭。龍頭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嚴。身后跟著鑼鼓隊、花童等。這個隊伍要進入每家每戶舞旗拂塵。主人則要行待客之禮,送一些糖果餅干給他們。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興的莫過于得到一件禮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紅黃紫為主,表面細繡著一些美麗的圖案。喻吉祥如意,帶有長輩們對孩子的美好祝愿。
閩南的端午總是那么別具特色,那么令人難以忘懷!
民風民俗民風民俗篇五
正月十五是農歷的元月,古人把“夜”稱之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在元宵節,有許多習俗,比如說吃湯圓、賞燈、猜燈謎等許多習俗。
在我的家鄉,元宵節做湯圓是元宵節最讓人興奮的事情了吧!開始,我認為做湯圓太容易了,后來才發現其實還挺難的。讓我來說一下我們是如何做的吧!
哈哈,一切準備就緒,我們要開始最關鍵的包湯圓的環節!這可是最難,并且最重要的一步啊!我們把芝麻餡放入攤平的湯圓皮上,一邊轉一邊將湯圓皮裹起來,最后變成了一個圓子。我連試了三次,都失敗了。我問奶奶怎么辦?奶奶說:“是你包的芝麻餡太大了,而你的皮太小了。只需要控制好比例就沒問題啦!”我恍然大悟??磥砟棠套鰷珗A的經驗已經爐火純青了。這下子我連續成功做了五個,一個個堪稱完美。最后,我們把做完的湯圓放到鍋子里煮十分鐘。煮熟后,我們一起開心地品嘗起來,真的太美味了啊!
這就我們家鄉的元宵風俗。通過這樣的學習不但讓我學習到了制作手工食品的經驗,也讓我們一家人在元宵佳節,其樂融融,歡聚一堂。
民風民俗民風民俗篇六
按照我們家鄉的老規矩,春節從臘月二十三就開始了。每到這時,大街上總會掛滿紅紅的燈籠,大街小巷喜氣洋洋,紅紅火火。
在我們的家鄉,春節有這樣獨特的風俗,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臘月二十四,掃塵房,臘月二十六,蒸棗餑餑。除夕夜,吃團圓飯,正月十五過元宵。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要數蒸棗餑餑了。每年我都會參與。蒸棗餑餑的面,需要提前一天的晚上準備好,放在溫暖的地方。第二天一早醒來,面就已經發得白白胖胖,輕輕用手一戳,面軟軟的,像一塊橡皮泥。
把做棗餑餑的材料,便可以開始做棗餑餑了。先揉好一塊兒面,再找到它的中央,開始插第一顆棗,再順次把棗插在第一個棗的上下左右,每一邊為四顆。
蒸大棗餑餑剩下的面,我們用來做小豬,小豬的`耳朵和鼻子,我們用了紅糖面,把紅糖放進面里揉,便成了紅糖面,用大豆做小豬的眼睛,那樣子,還真是可愛。
做完大棗餑餑剩下的面,我們還做了元寶,并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恭喜發財。
一個個白胖的棗餑餑出鍋了,這些可愛的餑餑里包含著對家人的祝福。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風俗,傳承,卻包含著每一個人的愛,我想將來我一定要傳承家鄉的傳統風俗。
民風民俗民風民俗篇七
我是一個彝族女孩。我給大家介紹彝族的風俗習慣、文化藝術。
中國有大約有776萬彝族,有4500年的歷史,主要生活在我國的西南地區。
彝族的風俗習慣——食俗,彝族在過年過節時都要宰羊,宰豬宰雞,而平時一般很少殺生,除非款待客人。彝族有殺豬過年的食俗,大部分給自己吃,少部分請客人來家中吃。年豬多用來腌制,掛起來,曬干后成為臘肉或火腿,成為一年的主要肉食來源。過年過節時還要吃糍粑、餌塊、喝壇子酒。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時,家家戶戶宰羊殺雞。用羊肉拌和,向四周潑撒,表示祭祀,祈求風調雨順,莊稼豐收,無災無病,平安大吉。晚上,點燃火把,載歌載舞以驅散毒蛇和害蟲。彝族喜歡喝酒,而且用大碗喝酒,喝酒時必須一飲而盡,把彝族人的豪爽、好客的性格表現得淋一漓盡致。酒分甜、辣兩種,過去都是在自己家中釀造。甜酒用糯米、辣酒用高粱或玉米釀制。有“客人到家無酒不成席”的傳統。
在我的家鄉,男一女老少喜歡跳左腳舞,每當夕陽西下,男一女老少聚在一起,唱起左腳調,手牽手、肩并肩,圍成一個個幾十乃至上百人的.大圓圈,跳著左腳舞。伴著錚錚作響的弦音,和著高一亢清脆的歌調,他們時而折步跌腳,時而甩腿對腳,時而擺手轉身,舞步整齊統一,舞姿輕一盈健美。特別在過年時和立秋時節,大家都穿著節日的盛裝,載歌載舞,盡情歌唱。
彝族盛大的傳統節日——火把節,:“火把節”一般在農歷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舉行。屆時要殺牛、殺羊,祭獻祖先,共祝五谷豐登?;鸢压澮话銡g度3天,頭一天全家歡聚,后2天舉辦摔跤、斗牛、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后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當夜幕降臨后,人們揮動火把,成群結隊繞村串寨,翻山過田,互相往對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滿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晝。照彝族的習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騰起一一團一絢麗的火花,并揚起一股香氣,是表示一種美好心愿:后輩對老輩撒,是尊敬,祝福長壽;長輩對晚輩撒,是愛撫,祝愿吉利; 同輩互撒,是親密友愛;青年男一女互撒,然后對歌。
彝族的風俗習慣、文化藝術各地不同,這只是我家鄉的一小部分,歡迎大家到我的家鄉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