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個人在經歷某種事物、活動或事件后,通過思考、總結和反思,從中獲得的經驗和感悟。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恰當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山東曲阜心得體會篇一
隨著時代的推進和文化的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曲阜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吸引了無數人前來尋根問底,了解中華文化的發源地。在此次前往曲阜的旅途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曲阜傳統文化的淵源悠久、底蘊深厚。在游玩期間,不僅增長了知識,更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珍視。下面我將從五個方面來分享我的體驗和感悟。
一、禮儀之邦
作為中國的禮儀之邦,曲阜有著其獨特的傳統文化。在游覽孔廟和孔府的時候,不僅可以欣賞到宮殿式的建筑,更加感受到了其中蘊含的孔子思想的影響。孔子一生強調的禮儀、仁愛等思想在孔廟孔府中得以體現,這表明著禮儀之邦這一頭銜是曲阜人傳承的一種精神。在現代社會,禮儀已經被人們所忽視,而身處于曲阜,讓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禮儀的重要性與美好。
二、古韻當代
作為一個傳統文化的代表性城市,曲阜在傳統文化的保護與推廣方面執行著其獨特的方式。在曲阜的老街之中,古樸、典雅、別致的各色建筑如珍珠般串起,讓人沉浸在一種古韻之中。但與此同時,這些老建筑之中同時融入了現代的文化元素,無論是商業的氛圍還是藝術的元素,無不體現了現代與傳統的兼容與融合。
三、書院文化
書院文化是曲阜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古代教育制度的代表。這些書院不僅是教育的場所,更是孕育著眾多先賢的文化殿堂,如孔子學院、曲阜文化城等。在這些書院的參觀過程中,我被它們深深地吸引,它們所傳達的思想、它們所代表的精神,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作為一個年輕的學生,我深刻認識到古人對于教育、學問的重視,這種精神值得現代人借鑒。
四、吉祥文化
曲阜是個充滿吉祥文化的城市,這種文化不僅體現在建筑上,也深植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如孔廟中有一塊石刻,名為《春秋》銘文,上面刻有明珠子、行勝于言等各種美好的寓意,這即是吉祥文化的體現。在曲阜的“書香門第”中,也有著很多吉祥的物件,如賣書的小木馬等,這種文化的貫穿讓整個城市顯得更加生機勃勃。
五、口味獨特
在曲阜旅行中,除了吸收傳統文化的營養,還可以品味到當地的美食。以曲阜炒餅為代表的美食是我最愛的一道特色小吃,它的外形酷似煎餅果子,入口則更加酥脆,味道也更加美味。除了炒餅,曲阜還有著許多其他的美食,如孔府飯、拜火磚等,這些都能讓人品嘗到特別的中華美食文化。
總之,曲阜的傳統文化、書院文化、吉祥文化等方面的影響深深地感染著所有前來旅游的游客。讓我們更加認識、了解、傳承中華文化,同時,也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性和深遠的影響。
山東曲阜心得體會篇二
這個院子是后堂樓,各有配樓三間,后堂樓是孔德成先生當年結婚的地方,堂中陳列著當年結婚的用品和名人贈送的禮品和題字。孔德成結婚時,正值西安事變期間,本來蔣介石先生要親自參加婚禮,但遭到抗日將領張學良、楊虎成的逮捕,自然,他也就不能參加這最后一代衍圣公的.隆重婚禮了。
我們現在參觀孔府后花園,它建于明弘治16年(公元1503年),由吏部尚書太子太傅,也是孔子62代孫衍圣公孔聞韶的親家李東陽設計監工建造的,到了明嘉靖年間,太子太傅、吏部尚書、當朝權臣嚴嵩又助修建,嚴嵩的孫女嫁給了孔子64代衍圣公孔尚賢為一品夫人。到了清代,乾隆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72代衍圣公孔憲培,又為修建孔府花園大動土木,經過前后三次大修,花園成了現在的規模,面積比北京故宮的花園還要大些。這里面有各種奇花異草,古樹名石如“五柏抱槐”“太湖石假山”等,請各位隨意觀賞一下。
孔府存有大量無比珍貴的文物,尤其是十余萬卷孔府檔案,更是稀世文物,為了保護這些文物,在李瑞環同志特此下,撥款修建了孔府檔案館,現在,這些文物和檔案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各位朋友,剛才我們看了祭祀孔子的廟宇,看了孔子后代居住的府第孔府,下邊我們參觀埋葬孔子以及孔子后代的基地孔林。
孔子死后,葬在曲阜泗水之陽,洙水之陰,即現在的孔林,秦漢時期,孔林才不過一頃,隨著孔子地位的提高,孔林的規模越來越大,自漢以后,孔林先后重修13次,增植樹木5次,增地3次,總面積3000余畝,周圍7.5公里,并以高3米,厚1.5米的磚墻護之,孔林是世界上延時最久、面積最大的家庭墓地,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相傳孔子死后,弟子們從各地移來奇木異草栽植,主要有柏、檜、柞、榆、楷、楊等各類樹木,現在孔林內有10余萬株樹木,其中不乏古樹名木。曲阜是全國三大碑林之一,古碑數量最多,共約五千余塊,其中孔林占三千塊,林內尚有李東陽、嚴嵩、翁方鋼、何紹基等書法大家的碑刻。
孔林內古代建筑很多,剛才我們進入的兩道門分別是大林門和“觀樓”,也稱二林門。觀樓亦是魯國故城的北城門,門上面刻有篆書“至圣林”三字。
現在我們沿一條約5公里的環林路了解一下孔林的主要風貌。孔林內埋葬著孔姓后裔。按照孔家的風俗,孔林有三不埋:即不滿18歲的人死后不進孔林埋葬,犯了國家王法被判死刑的人不能進孔林,雖是孔姓婦女但已嫁出去的女人不能埋進孔林。
我們現在看到是孔子76代孫,也就是77代孔德成的父親孔令貽的墓葬,他與其三位夫人合葬一起。靠近路邊刻有東塘先生之墓的石碑,就是清代大文學家、名劇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的墓。孔尚任少時好學,極為聰明。清康熙23年,圣祖玄燁來曲阜祭祀孔,要從孔子后裔中選人給他講解經書,孔尚任和族兄孔尚立被選給皇帝講經。講堂設在詩禮堂,孔尚任一入詩禮堂,就見堂中懸掛著杜甫的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孔尚任看了大喜,拉了族兄一下說:“我們要入朝做官了”。果然,孔尚任、孔尚立講解深得主上喜歡,13天后便接到任命詔書,被提拔為國子監博士,正六品官,官服前面正好是白鷺圖案。
這座牌坊叫“于氏坊”,正北面是乾隆女兒與孔子72代孫孔憲培的合葬墓。據說乾隆女兒很丑,臉上有塊黑斑,算命先生打卦說她一生有災,必須嫁給一個有福的人,朝里官員議論,只有圣人后代最有福,可按當時規定,滿漢不通婚,于是乾隆先讓女兒認漢族大臣于敏忠為義父,改姓于,這才嫁給了孔憲培。
我們現在正向孔子墓走去,這條小河叫“洙水河”,橋叫“洙水橋”,這條小河因在人墓前,被后世譽為“靈源無窮,宜與天地共長久”。這甬道兩邊高大的石柱叫“望柱”是進“天門”的標志,這象豹的動物叫文豹,溫順善良,用以守墓,這個石刻動物叫角端,傳說日行一萬八千里,并通曉四方語言。這文武兩位石人稱翁仲,秦代驍將,文者執笏,武者按劍,守在墓前。這所房子叫享殿,是供奉孔子木主的地方。
這便是孔子墓,周圍用紅墻圍繞,約長里許。墓前石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是明正統八年(公元1433年)黃養正書。
墓西這座房子是子貢廬墓處,孔子死后,眾弟子守墓3年,盡皆離去,只有子貢守墓6年。孔子墓右邊是孔子的兒子孔鯉墓,前邊是孫子孔及墓,三座墳墓呈“攜子抱孫”形。這幾座亭子,叫駐蹕亭,是當年皇帝祭孔時休息的地方。
松柏濤濤,墳瑩座座,碑石遍地,訴說著千古的故事。
各位朋友,雄偉壯闊的“三孔”向人們展示了中國古代社會廣泛而深刻的內容,在這里,我們將會直接感受到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數千年歷史中神圣而穩固的地位,從而去思考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民族精神是怎樣凝聚,怎樣發展的,在這里,你不得不為曲阜驕傲,你不得不為孔子驕傲,你不得不為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驕傲。
“三孔”的游覽就到這里,我再把其他一些主要景點和其它方面簡要的介紹一下。
曲阜的景點很多,多與孔子有關,可以更加增添您的感性認識,更多地了解孔子和孔子文化。孔子六藝城座落在曲阜城南,是最近興建的一座大型旅游景觀,占地200畝,投資5000余萬元,它以孔子禮、樂、射、御、書、數為主線,讓您在參與中、在娛樂中領會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在這里面您可以欣賞到盡善盡美的古樂舞,看到全國最大的青銅塑像,看到全世界最大的一部論語,可以乘坐古牛車游列國,是曲阜繼“三孔”以后的又一重要旅游景點。“論語碑苑”是反映孔子論語內容的園林建筑,山水亭榭,曲徑通幽,品味很高;尼山孔廟,在曲阜城東南25公里,是孔子的出生地,山清水秀,古跡眾多;顏廟,是祭祀孔子弟子顏子的大型古建筑群,出孔府后門再往東30米即到;出顏廟再向東一里路,即到了紀念周公的大型古建筑周公廟,那里有眾多的古樹和魯國故城遺址;出曲阜城向東6里,就是軒轅黃帝的出生地壽丘,在那里您可以看到為紀念黃帝而立的全世界最大的巨碑“宣和碑”“慶壽碑”,可以看到中國金字塔式的陵墓“少昊陵”;您如果要了解古代魯國的風俗人情,可以參觀一下魯國盛世華夏文化城。在曲城北的石門山,是國家級森林公園,林木茂盛,景點眾多,也是孔尚任隱居寫桃花扇,以及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生平最后一次宴別之處。在曲阜城南20公里,就是孟子的家鄉,有其規模比三孔稍小些的孟廟、孟府、孟林、孟母林、有岱南奇觀嶧山。向北60公里,就是五岳之首,被稱為中華之魂的泰山,向西90公里,就可以看到水泊梁山的遺址和風光。
山東曲阜心得體會篇三
曲阜,作為孔子的故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近日,我有幸到曲阜參觀,對這座古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所見所聞讓我對曲阜的文化底蘊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的智慧與影響力。下面我將通過五個方面來分享我對曲阜的心得體會。
第一,曲阜的歷史底蘊令人驚嘆。曲阜作為孔子的故鄉,有著2400多年的歷史。曲阜保存著大量的歷史遺跡,如孔廟、孔林以及曲阜師范大學等,這些古跡象征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榮耀。在參觀孔廟時,我被孔廟獨特的建筑風格所吸引,每一個細節都展現著中國古代建筑師的智慧和工藝水平。走在孔廟的大殿中,我仿佛能感受到孔子的智慧和他對教育的熱情。
第二,曲阜的文化氛圍令人陶醉。曲阜是中國文化的發源地之一,這里彌漫著一股濃厚的學習氛圍。在曲阜師范大學,我看到了許多學生在校園內念書的身影,感受到他們對知識的追求和對教育的熱愛。曲阜師范大學充滿了古樸的文化氣息,無論是校園建筑還是師生們的日常生活,都能讓人感受到教育的力量和曲阜人對于知識的珍視。
第三,曲阜的孔子思想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被譽為“萬世師表”,他的思想理念被世界各地的人們所尊崇。在曲阜的孔廟和孔林,我深入了解了孔子的思想,感受到他的智慧和對人性的獨特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以“仁”為核心,提倡“以德治國”。這些思想思想觀念對于中國古代以及現代社會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讓我對中國文化的根源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第四,曲阜的美食讓人回味無窮。曲阜不僅有豐富的文化資源,還有著美味的特色小吃。在曲阜街頭,我品嘗了傳統的孔府大餐和曲阜的特色小吃,讓我大飽口福。曲阜的美食以其獨特的口味和制作工藝著稱于世,在美食中融入了對孔子文化的理解和傳承,讓人既能享受美食的誘惑,也能感受到文化的內涵。
第五,曲阜人民的熱情和友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曲阜的旅行中,我遇到了很多熱情好客的曲阜人。無論是在游覽景點還是在品嘗美食的過程中,他們總是笑臉相迎,給予我很大的幫助。曲阜人民的熱情和友好讓我感受到了家鄉人民的溫暖,也讓我更加喜歡這座城市。
總之,參觀曲阜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曲阜的歷史底蘊和文化氛圍讓我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孔子的教育思想讓我對中國古代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曲阜的美食和熱情好客的人民更讓我喜歡這個城市。通過這次旅行,我對中國文化和人民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也讓我更加自豪地成為一名中國人。我相信,在曲阜這個古城的影響下,我將更加努力地學習,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并將這種精神傳遞給更多的人。
山東曲阜心得體會篇四
各位佳賓:
不知道您讀沒讀過論語,那上面開篇有一句話叫“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那么我就以孔子的這句名言,熱烈地歡迎您來孔子的故鄉曲阜參觀游覽。下面,就由我陪同各位游覽并進行導游服務,非常感謝您的合作,并衷心地希望您對我的工作多提出批評意見。
在來曲阜之前,許多朋友可能已對曲阜和孔子有了不少的了解,但也有的朋友知道的并不十分詳細,現在,我就在進入景點之前,先把曲阜和孔子的情況簡要介紹一下。
曲阜位于中國山東省西南部,現有人中62萬其中城區人口10萬,面積約890平方公里。“曲阜”二字始見于爾雅一書,東漢應邵解釋說:魯城中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曲阜”。宋真宗大中祥符5年,也就是公元1012年,為了紀念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出生在曲阜,曾一度改名“仙源”縣,金太宗天會7年(公元1129年),又復名曲阜,沿用至今。曲阜是一個小城,然而,曲阜又是一座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古城,在這片神圣而又古老的土地上,中國遠古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竟有四人在這里留下了蹤跡。據史記、帝王世紀等史書記載:“黃帝生于壽丘”,“少昊自窮桑登帝位,稱都曲阜,崩葬云陽山”,現在曲阜城東8里,仍留下座金字塔式的墳墓——少昊陵。中國有句俗話說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從這里,從黃河中下游向中原,向黃土高原遷徙的過程,而我們的母親之河,黃河、長江,從黃土高原之上奔騰而下,一瀉千里,最后匯入大海呢!中國還有句古話叫“江南出才子,江北出圣人”,實際上,江北的圣人幾乎全出自曲阜。在中國封建時代,受到皇帝賜封的圣人一共有6位,他們分別為至圣孔子、亞圣孟子、復圣顏子、述圣子思、宗圣曾子、元圣周公,頭4位都出生在曲阜,后兩位一位是孔子的弟子,一位是封地在曲阜,周公的后世33代曾在魯國為國君,至今山東稱魯,即起于此。現在曲阜地上地下文物眾多,文化燦爛,有文物古跡4處,省級11處,市級100余處。1982年曲阜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4年曲阜“三孔”被聯合國正式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由于曲阜對東方文化的重要貢獻,不少人稱曲阜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東方的麥加”。在這里,您不得不沉思,也不能不感奮,因為這里深扎著中華民族的根,深扎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根。
各位朋友,在中國,在東方這片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土地上,你也許讀不懂青銅器上的銘文,也許不理解人頭獸身表現什么,象征什么。但是,當你走進中國人民的生活,行走在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勞動創造的古老土地上,你就能感受到、接觸到中國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來的儒家文化的氣息,你便能由此體驗到中國人民與其他民族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和理想道德的差異。無論你從哪個角度,哪個層次去探究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品格,都不難發現儒家文化的基因,在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儒家文化幾乎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代名詞。而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就是孔子。
孔子,春秋時代魯國人,也就是曲阜人,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歲。孔子3歲時,父親叔梁紇去世,16歲時,母親顏征在去世,少年孔子成了孤兒,開始了他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獨自謀生、學習和奮斗的一生。
孔子少年發奮自學,勤而好問,青年時代便掌握了參與貴族政治必須熟悉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進而掌握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的內容,為創立儒家文化奠定了基礎。
孔子30歲設學授徒,開始了漫長的教育生涯,他首開中國私人講學、面向民眾,提倡“有教無類”之風,成為中國第一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孔子51歲時,才做了中都縣令,后來曾在魯攝相事,然而時間不長,他便辭了官,離開魯國開始了他長達14年的周游列國之行。
孔子在68歲時回到魯國,他把幾乎全部精力放在了教學和文獻整理上,一直到死。孔子的一生是顛沛流離,飽經憂患的一生,是艱苦卓絕、激勵奮發的一生,是春風化雨,培育英才的一生,是著書立說,濟時救世的一生。如今,他的軀體雖已灰飛煙滅,但他的思想,卻潛入每個東方人的心靈,他熔鑄了中華民族的個性和品格,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孔子還將引導著人類,跨向21世紀。
曲阜的文物古跡和旅游景點很多,大部分與孔子和孔子文化有關。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是曲阜明故城的正南門外,城門的北面是被稱為中國三大古建筑群之一的孔廟。城門的正上方有“萬仞宮墻”4個大字。“仞”是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約等于8尺。據說,有人稱贊孔子的弟子子貢很有學問,子貢聽說以后,就說:“人的學問好比宮墻,我的學問只有墻頭這么高,人們一看便會看見墻內的一切,而我的老師孔子的這道墻有數仞,不找到它的門是不能看到墻內宗廟之美麗、房舍的多種多樣”。后人為表達對孔子的敬仰,明代胡纘宗就寫了“萬仞宮墻”4個字鑲在城門上,清代乾隆皇帝為了顯示自己對孔子的崇拜,又把胡碑取下,換上了自己寫的“萬仞宮墻”4個大字。這就是“萬仞宮墻”的來歷。
孔廟是后人為祭祀孔子而修建的廟宇,始建于孔子死后第2年。面積有327.5畝,仿皇宮之制,分九進院落,左右對稱排列,整個建筑群共有五殿、一閣、一壇、兩廡、兩堂、17座碑亭、54座門坊共466間,南北長約1公里。孔廟恢宏壯麗,面積之大,歷史之久,保存之完整,是世界建筑的孤例。
孔廟大門東墻外面有“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碑刻,過去,任何官員至此,武官要下馬,文官要下轎,以表示對孔子的尊重。
孔廟的第一座石坊叫“金聲玉振坊”。孟子對孔子曾有過這樣的評價,他說:“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玉振”表示奏樂的全過程,以擊鐘開始,以擊磐告終,比喻孔子的思想集古圣先賢之大成。石坊上面蓮花寶座上各刻有一個獨角怪獸稱“辟邪”,也叫“朝天吼”,這是封建社會王爵府第才可使用的飾物。
孔廟第一道門叫“欞星門”。“欞星”又名天田星,古人祭天,先要祭欞星。“欞星門”三個字為乾隆所書。“太和元氣”坊同“金聲玉振”坊差不多,題字為明代山東巡撫曾銑手書,贊頌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萬物。此院東西各有一座腰門,東邊上書“德侔天地一樣大,他的學說古今來說都是的”。這座門叫“圣時門”,由此住里,有博大精深、深不可測之感。“圣時”二字,取孟子.萬章下,“孔子,圣之時者也”句,意思是說,在圣人之中,孔子是最適合時代者。
過圣時門迎面小石橋,叫“璧水橋”,橋兩側偏南各有一座門,東門叫“快睹門”,是先睹為快的意思,西門叫“仰高門”贊頌孔子的學問十分高深。我們進入的大門,稱“弘道門”,這三個字取自論語.衛星公“人能弘道”的句子,以此來贊頌孔子闡發了堯舜湯和文武周公之“道”。這道門也是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時孔廟的大門。再往后是“大中門”,大中門是宋朝時期孔廟的大門,原名叫“宮和門”,字的意思與孔子中庸之道的主張有關,由此門向南望去,一方面可以看到孔廟的歷史沿革,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孔廟的不斷擴大,這些建筑既有清代建筑,也有明代建筑,還有宋代建筑,它們建的時代不同,工匠不同,但都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構成一體。看孔廟建筑,同時可以看到一部分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史。
這塊碑立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因此也叫“成化碑”,它為明憲宗朱見深所立,碑高6米,寬2米多。這塊碑的特點是書法精湛,著稱于世,并且碑文用論辯形式寫成,在極力推崇孔子方面,可以說是之最。大家請看右上角,那上面寫道:“聯惟孔子之道,有天下者一日不可無焉”,又說:“孔子之道在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暫缺”。這碑下面的動物不是烏龜,叫赑屭,是龍的兒子,特別能負重,所以用來馱碑,有句話講“龍生九子不成龍”,在孔廟內,龍和龍的9個兒子,你都可以看到,當地的老百姓常來這里撫摸這赑屭,他們說:“摸摸赑屭的頭,一輩子不犯愁,摸摸赑屭的腚,一輩子不生病”。
山東曲阜心得體會篇五
各位佳賓:
不知道您讀沒讀過,那上面開篇有一句話叫“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那么我就以孔子的這句名言,熱烈地歡迎您來孔子的故鄉曲阜參觀游覽。下面,就由我陪同各位游覽并進行導游服務,非常感謝您的合作,并衷心地希望您對我的工作多提出批評意見。
在來曲阜之前,許多朋友可能已對曲阜和孔子有了不少的了解,但也有的朋友知道的并不十分詳細,現在,我就在進入景點之前,先把曲阜和孔子的情況簡要介紹一下。
各位朋友,在中國,在東方這片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土地上,你也許讀不懂青銅器上的銘文,也許不理解人頭獸身表現什么,象征什么。但是,當你走進中國人民的生活,行走在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勞動創造的古老土地上,你就能感受到、接觸到中國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來的儒家文化的氣息,你便能由此體驗到中國人民與其他民族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和理想道德的差異。無論你從哪個角度,哪個層次去探究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品格,都不難發現儒家文化的基因,在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儒家文化幾乎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代名詞。而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就是孔子。
孔子,春秋時代魯國人,也就是曲阜人,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歲。孔子3歲時,父親叔梁紇去世,16歲時,母親顏征在去世,少年孔子成了孤兒,開始了他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獨自謀生、學習和奮斗的一生。
孔子少年發奮自學,勤而好問,青年時代便掌握了參與貴族政治必須熟悉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進而掌握了,六經的內容,為創立儒家文化奠定了基礎。
孔子30歲設學授徒,開始了漫長的教育生涯,他首開中國私人講學、面向民眾,提倡“有教無類”之風,成為中國第一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孔子51歲時,才做了中都縣令,后來曾在魯攝相事,然而時間不長,他便辭了官,離開魯國開始了他長達14年的周游列國之行。
孔子在68歲時回到魯國,他把幾乎全部精力放在了教學和文獻整理上,一直到死。孔子的一生是顛沛流離,飽經憂患的一生,是艱苦卓絕、激勵奮發的一生,是春風化雨,培育英才的一生,是著書立說,濟時救世的一生。如今,他的軀體雖已灰飛煙滅,但他的思想,卻潛入每個東方人的心靈,他熔鑄了中華民族的個性和品格,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孔子還將引導著人類,跨向21世紀。
曲阜的文物古跡和旅游景點很多,大部分與孔子和孔子文化有關。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是曲阜明故城的正南門外,城門的北面是被稱為中國三大古建筑群之一的孔廟。城門的正上方有“萬仞宮墻”4個大字。“仞”是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約等于8尺。據說,有人稱贊孔子的弟子子貢很有學問,子貢聽說以后,就說:“人的學問好比宮墻,我的學問只有墻頭這么高,人們一看便會看見墻內的一切,而我的老師孔子的這道墻有數仞,不找到它的門是不能看到墻內宗廟之美麗、房舍的多種多樣”。后人為表達對孔子的敬仰,明代胡纘宗就寫了“萬仞宮墻”4個字鑲在城門上,清代乾隆皇帝為了顯示自己對孔子的崇拜,又把胡碑取下,換上了自己寫的“萬仞宮墻”4個大字。這就是“萬仞宮墻”的來歷。
山東曲阜心得體會篇六
曲阜是中國山東省的一個古老城市,被譽為“中國文化發源地”,因為曲阜是中國古代偉大教育家孔子的故鄉。這個小城自古以來就以儒家文化的傳承與發揚聞名。我有幸參觀了曲阜,親身感受了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
二、參觀孔廟與孔府
當我踏入孔廟,我仿佛進入了一個神圣而肅穆的世界。整個建筑群莊重而莊嚴,金碧輝煌,盡顯濃厚的古代氣息。在那里,我參觀了孔子和其后人的祠堂,對孔子及其家族的豐功偉績感到由衷的敬佩。而參觀孔廟后,我又進入了孔府,感受到了孔子家族生活的痕跡。在這里,我被這座恢宏的建筑和精美的園林所吸引,也深深體會到孔子對后人的教誨。
三、品味曲阜的傳統美食
曲阜也以其豐富的美食文化而聞名。我品嘗了當地的傳統小吃——曲阜扁湯。這是一道湯類美食,它由嫩雞肉和各種蔬菜精心燉制而成,湯汁醇厚,香氣撲鼻。這道小吃口感獨特,美味可口,讓我流連忘返。除了曲阜扁湯,曲阜還有許多其他美食值得品嘗,如曲阜燉魚、曲阜燒刀子等,讓我對曲阜的美食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四、感受曲阜的民俗風情
曲阜是一個有著濃厚民俗風情的城市。在參觀期間,我看到了許多曲阜獨特的民俗表演和民間藝術,并有機會參與其中。比如,我在孔廟廣場看到了一場精彩的舞龍表演,龍身舞動,氣勢磅礴,彰顯了曲阜人民的勇敢與智慧。還有一場傳統音樂會,讓我近距離欣賞到了曲阜傳統音樂的魅力。這些民俗表演和文化活動讓我更加了解了曲阜的歷史和文化。
五、對曲阜的體會和收獲
參觀曲阜的一天讓我收獲頗多。我不僅了解到曲阜豐富的歷史文化,還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曲阜不僅是孔子的故鄉,更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曲阜的美食、民俗和人文景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同時,參觀曲阜也讓我明白了孔子所倡導的學習之道和格言中“敬”、“信”、“志”的重要意義,這對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最后,我要再次強調曲阜的獨特魅力和深厚的歷史底蘊。作為中國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曲阜向世人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優秀傳統。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前往曲阜,親身感受并傳承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共同守護和傳播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
山東曲阜心得體會篇七
女士們先生們,孩子們:
大家好!我叫張雨欣,是帶領大家參觀夫子廟的導游。你可以叫我張導,也可以直接叫我的名字。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很高興成為你的導游。我將盡力為您提供滿意的服務。缺點請批評指正。另外,為了避免意外,給你幾個要求:
第一,要守時,不要讓所有人都等你。
第二,注意安全,小心滑行。
第三,我們應該注意衛生和愛護環境。
第四,要注意文物保護,不能亂涂亂畫。好的,請和我一起去參觀孔廟。
夫子廟位于曲阜市中心,是中國封建王朝供奉孔子的寺廟。它是一組具有東方建筑特色、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古建筑群。它們與故宮和避暑山莊一起被稱為中國的三大古建筑。
夫子廟,又稱“至尊寺”,是孔子的最高稱呼。
請跟我到“圣時門”,這是夫子廟的正門。比較孔子的思想在神圣時代是適合時代的。
請看你面前的三座拱橋。因為“回水環繞如墻”,所以得名“碧水橋”。故宮有金水橋,這里有碧水橋。
我們經過宏道門、大中門和文同門,來到奎文閣。奎文閣是夫子廟的主要建筑之一,以藏書豐富、建筑獨特而聞名。現在這里有一個小書店。喜歡讀書的朋友可以買書。現在有十分鐘時間,然后去大成堂。
現在看到的是大成堂。大成殿檐滿九脊,黃瓦飛鶴,雕梁畫棟。大成殿玄關周圍立著28根石龍柱。最引人注目的是前檐的10根深浮雕龍柱,每根都有兩條龍面對面,蜿蜒而上,刻有珍貴的珠子,雕刻精美,龍的姿態栩栩如生,沒有任何相似之處,堪稱我國石雕藝術中的瑰寶,充分展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智慧。大成殿金碧輝煌,有9個大型神龕和17尊雕像,孔子位于中心。大成殿前的露臺,曾經是祭祀孔子時跳舞演奏音樂的地方。大成堂是夫子廟的正殿。它與紫禁城的太和殿、戴祠的宋祠并稱為東方三大殿堂。
好了,這里是夫子廟。朋友可以拍照然后去孔府看看。歡迎朋友們再來!再見!
山東曲阜心得體會篇八
走進正陽門霍然入目的“配天門”,是取孔子語“德配天地”而名,為岱廟的第二道門,配天門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20xx年),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式建筑,殿內原祀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四方星宿。兩側原有配殿,東為“三靈候殿”,祀周朝諫官唐宸、葛雍、周武三人。傳宋真宗東封時,在南天門見三神人,加封為“三靈候”,后來建此殿專祀。西為“太尉殿”是祀唐朝“雖出入將相,而奉自愿厚養”的分國公杜宗的。與配天門南北相連的“仁安門”是取孔子語“天下歸仁”之意而名,為岱廟的第三道門,元代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創建。建筑結構與配天門雷同,殿內原祀天聾、地啞之神,兩側有東西門神。配天門的西側有碑碣20塊,最著名的是《宣和碑》和《祥符碑》,雙碑高大雄偉,東西對峙,龜跌螭,氣勢非凡,為岱廟現存兩大碑碣。
配天門西南方的“唐槐院”,原有“大可數抱,枝干蔭畝許”的唐槐,民國年間,兵燹戰亂,古槐倍受摧殘,漸漸枯死。1952年,岱廟主持尚士濂又在枯槐干中植小槐一株,并取名“唐槐抱子”。今新槐已成大樹,扶疏郁茂,又成為岱廟一大佳景。
唐槐之東舊有延禧殿、藏經殿、環詠亭、雨花道院,皆毀于民國年間。1984年,在藏經堂舊址上新建仿古文物庫房48間,內藏泰山歷代珍貴文物4000余件,古書籍3000余冊。
北過仁安門透過蔽是遮天的蒼松翠柏向北望去,只見一座五光十色、金碧輝煌的大殿矗立在高大的露臺上,這就是岱廟的主體建筑——宋天貺殿。天貺殿又叫峻極殿,創建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20xx年)。公元1020xx年,宋、遼在澶淵(今河南濮陽)交戰,宋真宗雖大勝遼軍,但無心再戰,卻簽訂了屈辱的條約,歷史上稱為“澶淵之盟”。宋真宗為了平息朝野的怨憤之情,鞏固其統治地位,他采納了副宰相王欽若策謀的“天降昭書”的騙局,于同年十月率領群臣,車載“天書”來到泰山,舉行了隆重的答謝天恩告祭大禮,并定于每年六月初六為“天貺節”。笠年,下昭擴建岱廟,又在原泰山神殿的基礎上,建造了天貺殿。
天貺殿東西長43.67米,南北寬17.18米,高22.3米,殿闊九間,進深四間,重檐八角,斗拱飛翹,上覆黃琉璃瓦,檐間懸掛“宋天貺殿”的巨匾,檐下八根大紅明柱,柱上有普柏枋和斗拱,外槽均單翹重昂三跳拱,內槽殿頂為四個復斗式藻井,余為方形平棋天花板。整座大殿欒櫨迭聳,雕梁彩棟,貼金繪垣,丹墻壁立,峻極雄偉,雖歷經數朝,古貌猶存,它同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曲阜孔廟的大成殿并中國古代三大宮殿式建筑。
走進殿堂,正面高大的“東岳泰山之神”彩色塑像是1984年重塑的,坐像高4.4米,頭頂冠冕十二旒,身著袞袍,手持圭板,肅穆端莊,造形生動,大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之感。“泰山神”是道教所信奉的“百鬼之神”,可主宰生死。唐代被封為“天齊王”,宋時封為“天齊仁圣安”,元朝又封為“東岳天齊大生仁皇帝”,明太祖登基后,認為給泰山神加封號是“瀆禮不經”,故去掉所有封號,改稱“東岳泰山之神”。從此,岱廟的地位也就不可一世,享有“東岳神府”的盛名了。
塑像兩邊的楹聯為清人吳云所書,“帝出乎震,人生于寅”。橫額是清康熙帝于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朝泰山時所題“配天作鎮”巨匾。殿堂內擺放著明、清時代的部分祭器。殿內東北西三面的《泰山神啟蹕回鑾圖》傳為宋代所繪。壁畫全長62米,高3.3米,畫面借描繪泰山神出巡時的浩蕩宏偉場面,表現宋真宗東封泰山時的威嚴和氣勢,整幅壁畫以大殿后門為界,東為“啟蹕圖”,描繪泰山神出巡的場面;西為“回鑾圖”,描繪泰山神返回的情景。整個畫面共有人物697人,其裝束、儀態無一雷同,加以祥獸坐騎、亭臺樓閣、山川河流、花草樹木等,組成一幅瑰麗無比,氣勢雄偉的場面。畫面筆力遒勁流暢,結構嚴謹,布局勻稱自然,人物眉目傳神活潑,衣著線條清晰,表情逼真生動,再加上色澤的絢麗協調,給人以極高的美學享受。
大殿在古時,曾受火災和地震的損壞,壁畫也受到影響,從壁畫的藝術處理上可以看出,壁畫的部分畫面是后來重繪的,但整幅畫基本上保留了宋代原作的面目,它仍為中國繪畫史、道教壁畫史上的一幅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天貺殿前寬闊的大露臺分上下兩層,雕欄環抱,站在大露臺上,大有豁然開朗之感。露臺兩側各有一座御碑亭,內立乾隆皇帝拜謁岱廟的詩碑。中間是明萬歷年間鑄造的大香爐。露臺下古柏相夾的甬道向南延伸,盡頭是一個方形石欄小池,俗稱“閣老池”。皇帝舉行大典參拜泰山神時,群臣就恭候在這里。池內及周圍9塊姿態怪異的太湖石是金大安元年(公元1220xx年)泰安縣令吳銜與其母王氏所獻。每塊石頭各俱特色,仔細觀賞耐人尋味,甬道中間有一玲瓏石卓然而立,名為“扶桑石”。扶桑石北面有一株古柏獨立階下,名為“孤忠柏”,民間傳說唐朝女皇帝武則天懷疑其也與大臣石忠謀反,便將其殺害,石忠冤魂不散,便來到東岳大帝前告武則天滅子之狀,從而化為孤柏。據說,游人蒙住雙眼繞扶桑石左右各轉三圈,然后去摸對面的孤忠柏,凡能扶到的,都是神氣很大的人。這些富有浪漫色彩的傳說固不可信,但卻顯示了泰山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的發達,那些編寫傳說的民間才子,把人間的善與惡巧妙地融匯在柏樹的形象中,給后人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