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靈巖山導游詞篇一
心誠則靈小雨漸停,轉而陰蒙蒙的,不陰也不晴,出行的機會說來就來。
來到天平山,泊車。慣例性的去買票,誰知停車場的警衛說此地不要門票。驚詫之余有些不信,但事實說明了一切,不要就是不要,姑蘇圣境開創了不應該中的應該,真得為這種蔑視銅臭的精神點贊。
行走中盡量搜尋著腦海中的記憶。快三十年了,再次踏進靈巖山的山門感到既親切又生疏。那次到了蘇州以后,游覽了拙政園、獅子林、西園寺、水陸盤門、虎丘、楓橋、寒山寺,就連觀前街也流下了我們的身影。可能是蘇州太迷人,仗年輕一時性起,索性租了輛自行車向著蘇州郊外進發。今天想想也真夠時髦的,三十年前這樣的舉動真的夠超前。
靈巖山樸實神秘,記得趙樸初先生題寫的‘靈巖山寺’幾個大字飄逸俊美。把自行車放到山下,順路攀登而上。
記憶與現在重合了,路還是原來的路,人可是青絲變白發了。
奇怪,怎不見矗立的經幢,怎不見青轉墁鋪的高臺,怎不見標志性的塔剎,一個個疑惑頻頻出現在腦際。直到走到靈巖山寺的門前,才得見寺院已經被圍墻圈起,變了,是變了,寺院已經被保護起來了。
這次同行的還有上次我們一起騎自行車的那位老弟,我們邊走邊談,都是滿臉的疑惑。不管怎說,靈巖山的山勢還是那樣,于是,急不可耐的向著靈巖山的頂峰攀去。因為,那次我們在靈巖山頂小憩,俯瞰了木瀆鎮的全貌,遙望了縹緲的太湖風光。走著尋著辨認著,是在這里,還是在那里?是在這塊巖石下,還是在那株松樹下?蒼天有眼,我們終于找到了那塊曾經登臨的巖石,還是在這個地方,還是俯視著木瀆鎮,影像定格了現實中的瞬間。
肚子感覺到有些餓了。不自覺地想起了靈巖山寺的素面,那次,我們就品嘗了一碗別有風味兒的齋面,挺大的一碗面,里面有木耳、黃花、面筋、豆腐、青菜,價格十元,在那時也算是天價。
緩緩下山來到靈巖山寺。買票進入,票價一元,這在當今也算是奇事,和不要錢一樣,但這是靈巖山寺的規制。走進寺院,眼前的景象逐漸變得熟悉起來,尤其是看到了齋堂素面的牌牌,倍覺親切,可惜還沒到開飯的時間。
一陣朗朗的梵音傳入耳鼓,側目看去,一間寬敞的僧室中有不少佛門弟子在誦經。對了,想當年這里有一所佛學院,看來這個學院還在。極力在搜尋矗立的經幢,但是尋不到,倒是曲徑通幽的白墻灰瓦,點綴的桃紅柳綠,透視的鏤空墻壁,把佛家清幽的環境展現的潔凈無塵。
小院的一隅,一個青衣僧人拿著農具正在專心的侍弄著一塊不大的菜園,那種情景和禪意的修為,都在僧人的一舉一動中,就連扛起農具回僧寮休息的走路姿態都顯得循規蹈矩。
徘徊到一個角落里,看到了一件可能是塔頂的鐵剎。上面掛著一面字跡有些模糊的牌子,上前仔細辨認字跡:“此塔剎是南宋紹興十七年(一一四七年)重寶佛塔時制作。今于一九九年重修寶塔,將此舊塔剎拆下。
看到這里恍然大悟,快三十年了,靈巖山寺在這期間經過了大修,這沉睡的塔剎似乎在靜靜地訴說著其中的變遷。抬眼望去,七層八面的寶塔金碧輝煌,靈巖山寺又迎來了新的佛陀盛世。---xxx。
緩上一層高臺,熟悉的場景又入眼簾。吳王井、梳妝臺、玩花池……回眸兩千五百年前,吳王夫差在此為美女西施建行宮,這些都是原來的遺跡。可惜江山美人都不復存在,孰是孰非已存照歷史,唯有這舊物猶存,唯有這靈巖山寺占盡這人杰地靈之地,把這段美麗的歷史佳話與佛教一同演繹至今。如果說吳王西施只是歷史的刻度,那么,靈巖山寺,木瀆古鎮,就是歷史的存真。
慢慢地原路返回下山,靈巖山又一幅絕美的江南嬌美展現在山腳下。白色的九曲長廊懸于水面之上,兩孔玲瓏的拱橋牽起了長廊之手,綴之以樓臺亭謝,水面映倒影,柳稍劃漣漪,青山為屏,山林作幕,托起了吳中錦繡。
人文與佛教,秀水與建筑把靈巖山烘托得美輪美奐,真不愧是‘秀絕冠江南’。
歷史上不少文人大家來此一游,唐代的韋應物、白
居易、李商隱,當然,唐寅、范仲淹是本地人更是光顧方便,清康熙、乾隆來此,更多了帝王軼事的神秘。
回首望去,靈巖山在霧靄之間更顯得虛幻如仙境。坐在回廊的欄桿上,不禁又想起了上次來的時候,從這里向西不遠就是抗金英雄韓世忠的墓地,向東稍許就是天平山,那里有范公祠,(范仲淹)景色也是絕美。記得那次我們流連美景忘了返程,醒悟過來已是天色朦朧。不能在當地住,還得回蘇州送還自行車不是?趁著年輕氣盛,我們倆人扛起自行車,走著崎嶇算不得山道的山道,抄近路向蘇州城折返。氣喘吁吁夜翻天平山,穿過一大片桑林,看見了蘇州城的萬家燈火。晚上九時許返回旅店還了自行車,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好笑,同時也為自己的那種精神點贊。
此時看見兩個僧人一個在走著陪著,一個在準確虔誠的三步一叩首。起來,趴下,再起來,再趴下。拜謁的僧人,執拗的僧人,旁若無人的僧人,你們在想什么,在朝拜什么?看看靈巖山就明白了。是的,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向著他們越來越小的身影投上深深的敬意。
再見,重游的故地,別了,靈巖山!
靈巖山導游詞篇二
;近期,蘇州市吳中區木瀆鎮“僑之家”從嚴家花園附近搬遷至靈巖山風景區內。今后,一腳跨入靈巖山正大門,沿左側小路前行,就能在湖邊看到“僑之家”的身影。作為全國首家鄉鎮級“僑之家”,木瀆鎮“僑之家”已先后榮獲了“五五普法宣傳角”、“全國社區僑務工作示范單位”、“全國社區僑務工作明星社區”三塊國字招牌。此次新裝亮相,服務品質也將提檔升級。(吳中區僑辦)
相關熱詞搜索:;靈巖山導游詞篇三
快開學前,已是八月入秋,可是秋老虎沒有一絲退去的意思,天氣還是非常炎熱,一連幾天都是烈日高照,在家里坐著不動也會大汗淋漓,怎一個熱字了得。
可酷熱不能阻擋我和老爸出游的決心。按照暑假旅游計劃表,我們還要到最后一個景點去旅游——瀆古鎮中的一處名勝——靈巖山游玩。
我和老爸準備好必備的藥品食物飲水等必備用品,鉆進老爸的汽車,在老媽的叮嚀囑咐下,自駕游開始了。老爸開著汽車,帶著我,馬不停蹄地向靈巖山飛馳。大約過了半個小時,吁!終于到了。我們下了汽車,平時停滿了車的停車場空無一“車”。看來酷暑的威力真大呀!
買了票,進到靈巖山公園去。天哪!連一個人影都沒有。只有熱熱的空氣陪伴著我們。用老爸的話來說就是:來的不是“瘋子”,就是“中邪”了。
我們開始找上山路,可是找了半天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剛想坐著休息一會兒,突然發現上山路就在眼前,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啊!
開始爬山了!我撒開腳丫狂奔起來,一下子就把老爸遠遠地得甩在后面。當然獲得速度的代價是汗水,沒跑一會兒我整個全濕透了,熱風吹來竟然還覺得涼爽無比。
一路上山碰到的游人屈指可數。山路邊的小店鋪都空無一人,那些店主熱得連生意都不做了,只有一些算命看相的人神神秘秘坐在路邊招攬生意。
快到山頂時,我已經跑不動了,一半是因為累,更重要的是太熱了,我把自己一屁股砸在路邊的石頭上。才坐了沒一秒,便以一百二十二度的高分貝“嗷”地叫了一聲,然后以每秒一米的速度彈起,又以每秒一米的速度落下——那石頭滾燙滾燙的。
此時,天空中響起了悠揚的鐘聲,山頂的靈巖古寺就在眼前了。
我和老爸走進古寺。踏進寺門,只見香爐里青煙裊裊,香氣沖進了我的鼻孔。
這里可比上山路多了許多人氣。有幾個和尚在打坐,他們有的坐在放生池的欄桿上,有的坐在樹蔭下……他們都很安穩,雖然穿著長褂,但好象并不熱,也沒有汗。老爸告訴我說這就是定力。
古寺不大,但我的收獲可不小。在古寺的走廊里我找到很多的碑帖,我將它們一一用相機拍攝下來,回家有空研究研究。
轉眼間已經是傍晚六點了,古寺關門了,我們也踏上了下山回家的路。
我心中暗暗得意:三十九度,不在話下,有志者事竟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