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香港景點導游詞篇一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曹宇翔。
下面我要給大家講講天壇的傳說,現在大家抬頭看一下這就是美麗的天壇,從遠出看是個八角形寶塔。
天壇是王屋的主峰,高峰聳寺深古縱橫,一峰突起,萬峰臣伏,唯我獨尊,從南向北看中間高,兩邊低,好似屋頂像王者之屋,稱王屋山。天壇原名叫瓊林臺,因皇帝在山頂設壇祭天,后人為了紀念,該為天壇。為了紀念皇帝老師華蓋對皇帝指點,把天壇峰前的山叫華蓋峰。
我們走過天壇,又來到了望景寺,這里可以這人觀賞天壇的風景。
天壇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全國重點文明保護單位。于北京正陽門,東南方自,為明清兩朝皇帝祭天,求雨和祈,壽年專用祭壇,是世界上現在規模最大,最完美的`古代祭天建筑群。總面積273平方米。1918年作為公園正式對外開放。
壇為三層圓形石臺,壇區占地20萬余平方米。因此;明清時期北京的天壇與歷朝代郊壇有一脈相承的淵源。
天地壇遂改稱為天壇。消沿明制,天壇一稱沿用至今。從乾隆八年1743年起,對天壇建筑進行了多次修理,天壇終于形成了南北兩壇,規制嚴謹的盛郎風貌。
天壇到處有美麗的風景,說也說不盡,希望你有機會細細游賞。
太原市五一路小學四年級 曹宇翔
香港景點導游詞篇二
模板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國家、省關于全面實行勞動合同制的有關規定,_________旅行社(甲方)因工作需要與(乙方)在平等自愿、協商一致的基礎上簽定本合同并共同遵守合同所列各項條款。
一、期限:從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起至____月____日。
二、工作任務:乙方在導游崗位上從事導游工作,按照旅行社和(導游人員管理條例)的要求,按時優質完成任務。
三、勞動保護
a)甲方根據本企業規定為乙方配發工作服。
b)帶團外出含個人旅游保險。
c)利用淡季對導游進行各地景點考察學習。
四、勞動報酬:工資采取與經濟效益掛鉤考核的辦法,多勞多得。
1.乙方組團出游的,乙方獲利潤的39;________%。
2.帶游客到____________住宿提________%酬金。
3.由旅行社委托地接:________元次、________元次、________元次。
4.外出帶團________元天。
五、勞動紀律:乙方必須嚴格遵守國家旅游政策法規,積極參加甲方組織的業務學習培訓,不斷提高業務素質,保守甲方的商業秘密,維護甲方的聲譽,愛護甲方的財產。給甲方造成損失按________--________倍賠償。
六、合同終止:凡有違反政策法規的或嚴重違反甲方有關規章制度的,甲方有權終止和同。
七、以上合同條款如有未盡事宜可協商補充,補充合同與原合同有同等法律效力。
香港景點導游詞篇三
1.在帶領旅游團游覽景點過程中,不再只是單一的講解景點歷史,而是結合天津近幾年的發展概況,及未來發展計劃系統講解給游客,進而展現一個近代與現代相結合,高速發展中的天津市。
2.加深與游客的交流,在最短的時間內融入到游客當中。并像陪伴家人一樣對待全團每一位游客,盡量滿足游客所提出的要求,虛心聽取游客的建議,以最好的服務讓每一位游客開心而來滿意而歸。
3.在旅行社規定范圍內,為我社及個人爭取最大的經濟效益。
4.在工作過程中,不斷的像我社同事及其他旅行社導游學習,借鑒先進的帶團模式,充實自己文化修養,進而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
5.在接到社里分派接團通知的情況下,提前做好行程計劃,與全陪或領隊及時溝通,以便在第一時間掌握本次團隊的第一手資料,從而更好的安排時間與行程,以避免因溝通不及時導致的時意外狀況的發生,而導致游客的不滿。
旅行團導游工作計劃范文??
香港景點導游詞篇四
太原,山西省省會,簡稱并(bīng),別稱并州,古稱晉陽,也稱龍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山西省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國際交流中心,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歷史,2500多年建城史,“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沖,控五原之都邑”的歷史古都。太原市三面環山,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流經,自古就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是中國北方軍事、文化重鎮,世界晉商都會,中國能源、重工業基地之一。太原的城市精神是包容、尚德、崇法、誠信、卓越。
歡迎大家來太原旅游!在游覽太原的景點名勝之前,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今天的太原和歷史上的太原。
太原作為山西省省會,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樞紐。太原市位于山西中部,轄3縣1市6區,總面積約7000平方公里,其中城區168平方公里;總人口約280萬,其中市區人口160多萬。太原東、西、北三面環山,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過,把市區劈為兩半。而5座風格迥異的大橋又將東西兩岸緊緊連在一起。市內高樓商廈比肩聳立,綠地公園散落有致,草坪樹帶隨街延伸,盡顯壯觀的現代都市氣派。順便告訴大家,太原的街道極為規范,凡南北走向皆稱路,如建設路、五一路、并州路、解放路、平陽路、新建路、桃園路、濱河路;凡東西走向均叫街,如迎澤大街、府東府西街、雙塔東西街、勝利街、西礦街、學府街。使行人倍感方便,斷無迷失方向之憂。城周四郊,綠野平疇河渠交錯,地肥水美物產豐饒。清徐葡萄、晉祠大米、老陳醋都是四海享譽的名產。晉祠、天龍山、崛圍咽山等景觀雄奇壯麗,各具風采。因此,古來就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
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歷史的古城。傳說太原這塊地方屬于堯帝的子孫所受封的唐國,所以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于唐,便稱唐叔虞。到唐叔虞的兒子這一代,改國號為晉。但當時晉國的中心在今天的晉南冀城一帶,直到公元前6世紀初晉國的勢力才擴展到太原一帶。太原古稱晉陽,奠基于春秋末期。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初,晉國卿趙簡子的家臣董安于和尹擇在晉水之北筑城,取名晉陽,其位置約當今天太原市晉源鎮的古城營村。趙氏家族以晉陽為據點積蓄勢力,奠定霸業。
公元前453年,掌握晉國大權的智伯聯合韓、魏攻打趙襄子。趙憑借晉陽高城深池固守,使智氏難以得手。智伯急中生智,發現晉水從龍山那邊流來繞城而過,便想出水攻之計,遂掘渠引晉水欲灌晉陽,這便是晉桐智伯渠的.來歷。趙襄子用唇亡齒寒的道理說服韓、魏,里應外合,共滅智氏,瓜分其地。至此,晉國之地悉為趙、韓、魏三卿所占,史稱“三家分晉”,因有“三晉”之說。到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認趙、韓、魏三者的諸侯國地位,成為戰國七雄中的三強,而趙國的都城就是晉陽。晉陽作為趙國首都歷17年,公元前386年趙遷都河北邯鄲晉陽太原景點導游講解詞晉陽太原景點導游講解詞。但趙氏在晉陽的基業已逾百年。
戰國后期,秦國屢敗趙國,隨之在晉陽一帶置太原郡,治所設在晉陽。需要說明的是,太原本義為廣闊的平原,戰國之前泛指汾河流域的平原地帶,秦置太原郡之后,太原作為行政名稱固定下來。從此,太原即指古之晉陽,晉陽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漢朝太原為北方重鎮,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在晉陽置并州刺使部,統領太原、上黨等六郡。從此太原又稱并州。并州之名可能源于太原位于東西兩道山脈之間,兩山平行謂之并。
河南、東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權臣高歡于532年在太原設大丞相府,并營造了規模宏大的晉陽宮,太原被稱為“別都”。高歡之子高洋取代北魏建北齊后,雖定都于郵城(河北臨漳),但對其發跡之地太原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在27年間建起大明宮,興修12院,其輝煌壯麗程度遠遠超過首都郵城。高洋還在太原西山鑿佛龕、雕佛像、建佛寺,在晉水源頭修魚沼飛梁。太原面貌為之一新。
太原的黃金時代是隋唐兩朝。隋場帝楊廣在即位前被封晉王,視太原為“發樣之地”,稱帝后在太原大興土木!。先在北齊晉陽宮外筑起高13米、周3.5公里的新城,后又在新城西邊筑起高13米、周4公里的倉城,接著又建造了第二座晉陽宮。在此同時,隋場帝還征調數十萬民工開山筑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師長安和寧武管涔山避暑行轅汾陽宮的兩條馳道,太原的交通更加方便。
隋朝短暫,很快被唐朝取代。而興唐的李淵父子便是從太原開基立業的。唐高祖李淵曾長期任隋朝的山西河東撫尉使、太原留守等職。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時期也是在太原度過,被人稱為“太原公子”。在隋末天下大亂之際,李淵父子于公元617年誓師晉陽,當年11月便攻人長安,建立唐王朝。太原這段特殊歷史使它擁有僅次于長安的重要地位。先被定為“北都”,后又改名“北京”,最后又恢復為“北都”。太原城也隨之大大擴展。據新舊《唐書》記載,唐代晉陽已經成為橫跨汾河兩岸、由三座城池聯接組成的大都市。西城在汾水西岸,也稱府城或州城,高13米,周長21公里,內里包括宮城、大明城、新城、倉城四座小城,把北齊和隋代的宮殿全部囊括進來。東城在汾河東岸,為貞觀名臣李副主持修筑。因東城內井水苦澀,難以飲用,又修筑了引水工程“晉渠”,將晉水從西城外架槽引入東城。東西兩城之間,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聯諜”的中城,把東西兩城連為一體,故又稱“連城”,是則天武后時并州長史崔神慶主持興建。晉陽三城,雖各有城池,又渾然一體,共有城門24道,進退攻守彼此呼應,互為依托,風格獨特。
”臥“虎”之地,故又有“龍城”之稱。
晉陽城易守難攻。宋王朝建立已數十年,但晉陽仍在北漢劉氏手中,直到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第二代天子宋太宗趙光義“御駕親征”,圍城攻打近半年,北漢主劉繼元出城投降,宋朝才算攻取晉陽。宋太宗一則仇視晉陽軍民的頑強抵抗,二則懼怕別人再踞晉陽成“龍”,便下令焚毀晉陽城,并引汾水、晉水淹灌廢墟,進而使歷時1400多年的晉陽古城毀于水火。流離失所的城中百姓紛紛外遷,其中不少人移居汾河東岸的唐明鎮。
太原畢竟是北方戰略要地,毀掉舊城之后必須再建新城。公元982年,焚灌晉陽后不到三年,宋朝大將潘美便奉旨擴展唐明鎮,筑起周圍10多里的土城,這便是現在太原城區雛型,太原由此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宋朝統治者避諱“晉陽”、“太原”舊名,便在這座擴大后的土城設置了陽曲縣,從此太原又有“陽曲”之稱。需要說明的是,趙光義為斬斷“龍脈”,杜絕太原再出真龍天子與其爭奪江山,就把太原的街道大都設計成“丁”字形,取“釘”之諧音,以釘死龍脈晉陽太原景點導游講解詞導游。如今太原仍有一些丁字街口。新建的太原發展很快,到宋代中期,太原又成為一座商貿發達、風光秀麗的北方名城,被譽為“錦繡太原城”。
宋朝后期及金元兩代,北方又是亂世,太原城又遭戰火之劫。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漳的北伐軍進入太原時,這里已是一座人煙罕見的空城了。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漳封他的三兒子朱棡為晉王,坐鎮全國九邊重鎮之首的太原,經略北邊防務。朱棡命永平侯謝成擴建城池,謝成在宋城基礎上向東南北三面擴展,建成周12公里、高12米的磚城,城上建4座角樓、8座門樓、92座敵樓。至今太原許多地名仍沿用當時城門名,如大南門、小東門、大北門、旱西門等。清代以太原為山西省會。民國時期始設太原市(1927年)到1949年解放前夕,太原城區面積為30平方公里,人口20余萬。解放后近半個世紀,太原得到了長足發展,成為擁有160萬市民的大都市,而且是全國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太原作為北方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重鎮,歷史上名家輩出。春秋時代有著名建筑家董安于,行俠好義的豫讓;魏晉時期有史學家王沈、王助,文學家孫綽;唐代有著名詩人王之渙、王翰、王昌齡、白居易;宋代有書畫家米芾;金代名詩人李汾,元代戲曲家喬吉,明代文學家羅貫中,清代著名學者傅青主、閻若琚等,均對中華文化的繁榮作出了貢獻。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太原積淀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保存至今的如晉祠古建筑群,天龍山及龍山石窟雕像,祟善寺、雙塔寺、凈因寺、多福寺、文廟、純陽宮等,均具有很高的欣賞和研究價值,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個理想的旅游場景,讓我們逐一加以品味。